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和运输的进行,后期油田能源减少现象逐渐发生,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粗暴地打水压压裂、堵水、酸化等技术,提高油井的产量,降低综合含水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油田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展开论述。

标签: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潜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石油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石油市场。

国内许多油田有单井日产量减少、水分增加、原油单井产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仍有水库内50%以上的可恢复储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开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点。

1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对韩·达·马里先生(1995年)和刘·凯·泰先生(2000年)水库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总结了总剩余油在水库内分布的情况。

油田堵水期间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留在水库里[2-3]:砂体边缘区域:水库砂体都是不规则的大砂体,如有边缘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区域形成的油区。

浸水残留区域:由于水池的异质性,水库“用舌头”泛滥,形成残留区域,或有不这样的区域,这种区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

井网缺失区:水库砂体井网分布控制有限,因断层而难以控制井网的部分形成了停滞区。

因为注射采矿系统的不完全或井之间的分流线部分也形成了停滞区域。

结构死角带:储层结构由断层和微结构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叠层储层的上部砂体形成停滞区。

其他停滞地区:由于杨云律油层的上层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层仍有原油。

层内及层间低渗透分离子宁的存在导致注入水未传播区。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带或孤岛形式分布,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断层角区、大断层区、岩性变化区等。

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层,低渗透层物理特性不好,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为连续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两类。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摘要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

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

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

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目录第1章前言 (1)1.1目的、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第2章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 (5)2.1基本概况 (5)2.2构造特征 (5)2.3杜家台油层地层格架 (6)第3章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基本特征 (15)3.1沉积微相研究 (15)3.2储层基本特征及展布 (20)第4章储量计算 (27)4.1研究区储量计算 (27)4.2储量计算结果 (29)第5章开发特征 (32)5.1储量动用状况 (32)5.2生产历史 (35)第6章剩余油的分布 (39)6.1含水及水淹程度分析 (39)6.2剩余油分布及规律 (41)6.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44)6.4进一步挖潜方向 (46)第7章结论 (51)致谢 (51)参考文献 (52)第1章前言1.1 目的、意义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开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还有60%以上的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的开题报

本文旨在研究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以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首先,我们将对特高含水期油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

特高含水期油藏指的是油藏中地下水含量超过80%的油藏,由于含水量高,使得采油难度大,开采效率低下,成为当前油田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接着,我们将对特高含水期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究剩余油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岩石力学、渗流力学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知识对其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借助现代化的科研工具和技术手段实现对该过程的模拟和计算。

然后,我们将研究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探究造成油藏剩余油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结合油藏成因、流体力学和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驱动剩余油分布的原因及其机制,并且探讨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分析上述研究结果,总结控制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油藏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本文将探究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是研究在效率和效益方面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课题。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作者:王飞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7期[摘要]在油田开发中,剩余油的确定和开发对于提升油田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出发,探讨不同开发方式对剩余油量的影响。

[关键词]剩余油沉积测井中图分类号:E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7-0143-01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准确地估算剩余油的饱和度及其分布对于估算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可采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还受驱油进程的影响,因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很复杂,必须应用多学科的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和解释。

目前,确定剩余油尚无一种最佳的方法,通常应用多种方法研究,以便达到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精度的目的。

各种方法确定的剩余油饱和度反映不同范围内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

1、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沉积微相、沉积韵律、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夹层、裂缝、微结构和封闭断层。

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河道运移的向下侵蚀和叠加使得在不同时期形成极不规则的砂体沉积类型,关系也很复杂。

正韵律油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油层底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复合韵律油层纵向上出现多个渗透层段,在相对低渗透部位水洗较弱,形成剩余油富集。

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则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储量高,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一般在高能量环境下形成的砂体渗透率、原始地质储量丰富,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相对较小,而在低能量环境下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

在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储层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透层中的细吼道中,水驱油采收率比较低;而均质性较好的储层,注入水均匀向前推进,剩余油分布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孔壁表面,因此水驱油采收率较高。

夹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对于正韵律、块状厚油层来说,夹层有利于提高注入水纵向波及系数,而对反韵律油层则不利于下部油层的动用。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

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

而对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

但此类断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

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

(2)复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

(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摘要: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因素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

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剩余油微构造非均质井网前言: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开发中后期任何时刻未采出的石油。

即二次采油末油田处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的原油。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

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除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

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上。

油田开发中后期可供勘探的领域已非常有限,因此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1宏观控制因素1.1地质条件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1.1.1构造条件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1)所谓油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调整挖潜对策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调整挖潜对策
照“ 新 老结 合、 深浅 兼顾 、 抓整 拾零 ” 的工 作思 路 , 充分运
用三维 地震 精细 解释 、 约束 反演 、 储 层综 合分 析评 价等 技术 成果 , 保 持储 采平
发动态 , 逐 口井逐 个层进 行筛 选 , 对 小层进 行二 次评价 , 利 用油 井补 孔酸化 、 治
国 际上把 渗透率 在0 . 1 毫达 西至5 O 毫达 西之 间的油 藏界 定为低 渗透油 藏 。 随着勘探 开发程度 的不 断提高 , 开发动用 低渗油藏 成为油 田增储上产 的必经 之
配, 改 变长 期以来 区块地层 压力 、 油 井液量 、 含 水变 化后再 调配 的被动 局面 , 使 区块调配 超 前预 测 , 科学合 理 , 实 现区块 稳产 。
[ 苯键词] 低渗透油藏 ; 剩余油分布 ; 井网加密; 调整挖潜
中图分 类号 : T E 3 2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0 2 - 0 2 4 4 — 0 l
前言
注 采调配 工作 是提高注 水利 用率 的根本保 证 。 引入压 降叠 加原 理 , 指导动 态调
[ 摘 要】 低渗透 油藏 开发 初期 大部 分油 井都实 施 了压裂 投产 , 取 得 了较好 的生产 效果 , 然而 随着开 发时 间 的延长 , 由于人 工裂缝 闭合 , 加上前 期注 入水 质 不 合格, 地层堵 塞伤 害严重 , 注水 井欠 注 , 注水效 率低 , 地 层 能量下 降大 , 导致油 井产量 低 , “ 注 不进 , 采不 出” 的生产 矛盾突 出 , 开发效 果不理 想。 针 对 以上 问题 , 在 深化 剩余 油分布 研究 的基 础上 , 剖 析开 发矛盾 , 开展 工艺技 术的研 究 和调整 挖潜 , 实 现低 渗油 藏的高 效开 发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及开发

数字化用户,2013(24):34-35. [4] 张虹.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研究[J].工程机
械,2015(5):78-79. [5] 李胜涛.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华东科技
(综合),2020(2):1.
(上接第51页)
研究,明确各项影响因素实际表现,并结合剩余油分布影响因 素制定标准合理的开发措施,严防剩余油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 现问题,这对于保障剩余油开发效果和当地石油行业实际发展 水平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应保证剩余油开发措施的合理性,为 推进剩余油开发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报,2016,37(7):1-14. [2] 包顺华.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新通
信,2019,21(20):4.
(上接第49页)
围堰宽度相同,所以在使用土袋围堰技术时,要结合水利工程 要求,加宽堰身长度,若沙土颗粒较大,需要增加堰身厚度, 但土袋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缝隙。装袋围堰通常用于水流速度低 于1.6m/s ,水深小于4m的河床区域。
参考文献 [1] 杨勇.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
报,2009,31(1):100-103,393. [2] 王小东.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
学,2013. [3] 马良帅,喻高明.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J].当代化
工,2019,48(2):372-375. [4] 崔嘉祯,刘人铜.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及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J].
54 科学与信息化2021年6月下
3 结束语 为保证剩余油开发效果,不仅需要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剩余
油开发,还应在剩余油开发之前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进行
(下转第54页)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调整挖潜论文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调整挖潜论文

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调整挖潜对策摘要: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大部分油井都实施了压裂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然而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由于人工裂缝闭合,加上前期注入水质不合格,地层堵塞伤害严重,注水井欠注,注水效率低,地层能量下降大,导致油井产量低,“注不进,采不出”的生产矛盾突出,开发效果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在深化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开发矛盾,开展工艺技术的研究和调整挖潜,实现低渗油藏的高效开发。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井网加密;调整挖潜分类号:te327前言国际上把渗透率在0.1毫达西至50毫达西之间的油藏界定为低渗透油藏。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发动用低渗油藏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必经之路。

2010年胜利油田管理局局长孙焕泉指出:“我们技术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油田必须要瞄准低渗透油藏展开一场科技攻关会战,最大限度地解放资源。

”纯梁采油厂所管油田处东营凹陷边缘,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储层岩型复杂,渗透率差异大,尤其是纯化、梁家楼主力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地下矛盾日益激化。

近年来针对油田不同区块存在的问题及开发中暴露出的不同矛盾,突出科技在原油稳产与上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依靠科技寻找储量,深挖老油田上产潜力。

新区按照“新老结合、深浅兼顾、抓整拾零”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约束反演、储层综合分析评价等技术成果,保持储采平衡,为实现稳产和上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老区借助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精细油藏研究,不断加深地下油水变换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

运用“三分”、调堵等技术,加强攻欠增注和精细注采调整化解油水矛盾,自然递减率保持了较低水平。

加强相应技术工艺的攻关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工作,推广应用了大型压裂、大斜度井、裸眼完井、系列酸化、电热杆加热清溶蜡、系列防砂等科技工艺技术,实现油田特高含水期的良性开发。

1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1)局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

各主力油层剩余油细分到小层后,油砂体分布零散,注采系统不完善,注采井网不能很好地控制全部含油砂体,注水有效率低。

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分析

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分析

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分析作者:宋雪君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胜利采油厂所属油田发育有很多的地质构造异常复杂的断块油田,有多条断层将油田切割成近一个个小断块,含油层系多,沉积类型多样,平面及纵向非均质严重,开发难度大。

本文介绍了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阐述了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对指导下步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富集模式一、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一)断层发育,构造复杂,断块多,含油面积小。

复杂断块油田构造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内部断层及其发育,形成众多的油气藏。

胜利采油厂所属油田被众多断层切割,形成许多断块。

在一定的构造范围内断块越多,则单个断块就必然越小。

(二)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差别大。

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物性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储层物性纵、横向变化较大。

储层物性主要是受沉积砂体所处相带及储层埋深等因素控制。

总体上,复杂断块油田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别较大。

复杂断块油田原油性质纵、横变化比简单油田更剧烈、更不规则。

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断层活动引起的油气运移和多次聚散再分配,致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产生氧化、吸附和分异作用。

不同的运移介质条件其作用不同,加上断块、圈闭内储层条件和封闭情况不同,在不同情况下使原油性质发生较大幅度不规则的变化。

(三)油藏类型多,天然能量差别大。

胜利采油厂所属断块油藏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即开启型的扇形断块油藏、简单断层遮挡条带形断块油藏、三面断层切割遮挡半封闭断块油藏、四周为断层切割的封闭断块油藏、断裂破碎带的小断块油藏。

根据油田开发初期天然能量动态反映及地质特点,划分为三种类型:1)强边水天然能量充足型,这类油藏多分布在构造翼部,呈扇形开启,与凹陷相连有广阔的边水,边水体积为油体积的数十倍至上百倍。

2)有一定天然能量的半开启型断块油藏,这类油藏是以中高渗透率为主,原油粘度多为中等的低饱和油藏。

油藏多为三面被断层切割遮挡的半开启型油藏,主要分布在油田构造翼部的断裂复杂过渡带及地堑内部,压力下降较快、难以稳产。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在持续的驱替过程中,往 往驱油效果好,剩余可动油的 储量相对较小,在较大孔中常 形成块状、滴状剩余油。
(2) 亲油毛细管 亲油毛细管中,原油受毛细管壁吸附力作用而附
着在毛细管壁上。毛细管壁吸附力及表面张力的方向 与注入水驱替力的方向相反,因此,注入水驱替力不 仅要克服流体的沾滞力,还须克服界面张力,使得流 体驱替能力大大降低。注入水首先驱动毛细管中轴部 分的原油,而毛细管壁 的油膜较难被驱替,在 较细孔中及岩石颗粒表 面留下一层油,形成剩 余油相对富集。
(3) 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油水运动规律有明显的控
制作用。河流相中的河道边缘亚相、决口扇微相,冲 积扇相中的水道间微相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道间浅 滩、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微相等沉积环境的储层岩石颗 粒细,这些边缘微相带的储层的吸水能力较河道、心 滩、边滩、沙坝等中心微相带储层的吸水能力低,因 此,中心微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大,而边缘微 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也低,导致边缘微相带剩 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受以下因素控制: ① 夹层平面位置及油水井射孔方式
夹层位于注水和采油井中间:影响小 采油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注水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② 夹层垂向位置:位于正韵律储层中上部,影响最大; ③ 夹层数量:夹层数量越多,影响越明显; ④ 夹层面积:夹层面积越大,剩余油越富集。
③ 复合韵律的厚油层 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2) 沉积构造影响驱油效果 大量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往往
会沿沉积层理中的高渗透纹层快速推进而水洗干净,沿 低渗透纹层驱油效果较差。不同层理类型对驱油的影响 也存在明显差异,水平(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因其基 本平行于层面、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形成相对高渗 透带,注入水易沿其快速推进,造成驱油效果差。尤其 是当注水压力过高,造成层理面开启,可能形成水窜, 致使驱油不彻底,因而剩余油相对富集。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摘要]沉积单元、沉积韵律、渗透率差异和非均质等各种地质因素影响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同时还受到布井位置等各种开发因素的影响,这都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

本论文结合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和生产动态特征,通过分析对比地质特征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揭示储层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剩余油地质开发一般认为是通过加深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和改善开发工艺水平等措施可以开采出来的油。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

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等。

受生产动态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有注水分流区;注水二线区;生产井网稀、单井控制储量大的井区。

这些井区多为高产区,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经常发生变化。

实际地下情况远比设想的复杂得多,有时甚至与设想相反。

地质因素属于内因,开发因素属于外因。

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导致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复杂化。

1 地质因素1.1 沉积单元是控制油水垂向流动的基本单元,大庆油田的大多数厚油层都属于复合层、复合韵律沉积。

研究表明,复合韵律油藏通常由二三个沉积单元叠加而成,且每个元都受沉积韵律的控。

从观测井的岩心分析数据表明,厚层的水侵严重,厚层的水侵情况与正韵律油藏规律相符,即沉积单元底部高渗透层水侵严重,水侵程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减弱。

从复合沉积单元、复合油层叠加而成的油藏剖面可以观察到水侵。

1.2 沉积韵律正韵律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油层底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复合韵律油层纵向上出现多个渗透层段,在相对低渗透部位水洗较弱,形成剩余油富集。

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还与注采井距和射孔状况有关,若注采井距小,重力的作用与驱动力的作用比较起来便处于次要地位;油层若有采用选择射孔投产,也就抑制了重力对注入水波及体积的影响。

1.3 渗透率差异储集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

江苏油田庄2断块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江苏油田庄2断块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道边缘 ,剩余油饱和度在4 0 %左右,而位于河道 中心的庄2 — 6 0 井 和庄2 — 4 9 井 ,饱和度则只有3 0 %左右 ( 图3)。
针对庄2 断块 已经进入注水开发 中后期 ,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等 难点 ,对剩余油分布模式和剩余油控制因素进行研究 ,为剩余油
的 分 布和 预 测提 供详 尽 的地 质 基础 。
影 响 庄2 断块 储 层 剩余 油平 面 分 布的 主 要地 质 因素 有沉 积 微
相 、断层 、微构造 等,动态 因素有注采井网完善程度等 。根据 以上影响因素 ,建立了庄2 断块剩余油平面分布模式 :即边缘沉 积相带、微构造高部位 、封闭性断层附近和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地 区是剩余油富集的地区。
( 2 )微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庄2 断块主要发育正向 、 斜面和负向微构造 ,微构造高部位的剩余油饱和度比同一层其它 部位 的剩余油饱和度要高 。综合分析微构造图和剩余油饱和度图 发现 ,发育正向微 构造 ,剩 余油饱和度均 比该层平均饱 和度值 高 ,剩余油在该井区富集 ,在发育斜面微构造位置 ,剩余油相对
( 1 )边 缘 沉 积 相 带 剩 余 油 富 集模 式 ( 图2)。 沉 积 微 相 控
高成熟期 ,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开采挖潜的主要对 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 、不再大片连续的剩余油 , 因此必 须更精细 、准确 的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剩 余油分布模式研究基础上 ,认为剩余油的生成和分布主要受到构 造 因素 、沉积因素以及储层非均质性 的影响,构造 因素影响主要 通过断层和微构造控制剩余油分布 ,沉积韵律控制着剩余油纵 向 分布 ,有利相带 中剩余油储量仍然较高 ,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油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是 注 水 开 发 油 田后 期 挖 潜 储 量 的 主 要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摘要: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因素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

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剩余油微构造非均质井网前言: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开发中后期任何时刻未采出的石油。

即二次采油末油田处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的原油。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

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除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

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上。

油田开发中后期可供勘探的领域已非常有限,因此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1宏观控制因素1.1地质条件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1)所谓油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15 m左右,长度在500 m以内,宽度在km,因此,直接以油层顶面(或底面)实际资料绘制小200~400 m之间,面积很少超过0.32等间距(一般是2 m、4 m或5 m)构造图,即可消除常规构造图的弊端,显示出油层微构造特征。

剩余油控制因素与模式

剩余油控制因素与模式

2-45
3-5
2-51
0 100 200m 30
2-5
2-410
2-420 2-4
3X58
2-53
2-41
2N41
2-412
6
30
2-42
3X63 3X601
7 4 - 5 4
4-605 4-64 4-640
2-442 2-44 2-444
3X57
30 2 x4 29
3X 69 40
5
4-65
4-6
3-109
(2).21砂层顶面小鼻状构造
-2050
-2050
-2045 -2-2004035
2X618 2-6-11995-2000-200-25-02-12-00202-0215305020 1-82
1-8 1-88
(5).44砂层顶面小阶地构造
-1940 -1930 -1-19-901109020 -1890 2-31-1880 -1870
剩余油研究及评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年10月
剩余油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 在地下。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 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 于找到新的油田。据估计,只要石油采收率上 升到50%,就可使地球上的石油生产至少延续 到22世纪。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 %,相当于增加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此, 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 奋斗的头等目标。
30
4-612
2-408
202-4 40
2-48 2-400

剩余油分析

剩余油分析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潜力评价通过对该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状况取得了几点认识,从总体上看,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与储集体的物性变化、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断层构造、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注水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特点如下:⑴由于物性变化的影响,在层内非均质性强的区域,会由于注入水首先沿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区域快速突进,造成高渗透带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而在相对低渗透区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同样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物性较好的层,其采出程度相对较高。

⑵各小层由于目前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井距不协调,注水强度小,累计注水量小的区域,有大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⑶各小层在有效厚度由厚变薄尖灭的过渡区域,有较多剩余油分布。

⑷在断层边角或附近由于注采井网无法控制,注入水无法驱替而形成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5)由于油藏底水突进较快,油井在井筒附近水淹,而在井筒外部的剩余油较多。

1.剩余油潜力定量分析1.1 K1S1砂组K1S1砂组没有细分小层,剩余油储量分布见表1-1,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3.76⨯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100.49⨯104t。

表1-1 K1S1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K1S1累积采油3.76×104,采出程度3.6%,剩余油储量100.49×104t,剩余储量较多。

1.2 K1S2砂组K1S2砂组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见表1-2,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11.36 ×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92.93 ×104t,主要集中在k1s2-6、k1s2-7、k1s2-8小层。

从小层原始地质储量、剩余油储量、累积产油量、采出程度进行分析,以剩余储量为主要指标,剩余油量大于5×104t为剩余油主力层段,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重点挖潜层位有:k1s2-7 、k1s2-8。

表1-2 K1S2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图1-1 K1S2砂组各油组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各油组储量分布如图1-1,主要含油层位基本动用,但各油组采出程度差异大,总采出程度11.33%,k1s2-6油组采出程度10%,k1s2-8油组采出程度仅有4.28%,剩余油储量分布看,k1s2-7、k1s2-8油组是剩余油富集区,k1s2-7、k1s2-8油组合计剩余油88.4×104t。

强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强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2021年第5期西部探矿工程*收稿日期:2020-09-02修回日期:2020-09-03作者简介:白伟龙(1985-),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工程师,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

强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白伟龙*(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3200)摘要:春光油田常采单元已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未来油田稳产的主要攻关目标。

为深入研究春光油田常采单元沙湾组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孔高渗、强边水、小规模天然水驱砂岩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为此类油藏合理开发提供了指导意义。

关键词:春光油田;强边水;高孔高渗;砂岩油藏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21)05-0048-031研究区概况春光油田构造上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车排子凸起东部。

地势北高南低,轴向为北西—南东向,其东面和南面为两大生烃凹陷即沙湾凹陷和四棵树凹陷,西面和西北面邻近加依尔山。

春光油田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石炭系以上地层连片分布,并层层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构造相对平缓,地层倾角一般约为2°,地层较宽缓。

目前已在沙湾组、白垩系、古近系发现各类含油小砂体60余个,埋藏深度在829.3~1964.5m 之间,油层厚度在1~7.2m 之间,油层平均厚度3.4m ,储层孔隙度26.48%~35.3%,渗透率358.9~3729.4μm 2,属高孔、高渗储层。

2剩余油分布特征2.1构造模型建立由于春光油田稀油小砂体属于单层油藏,建立顶面构造形态是搭建构造模型的基础。

储层的顶面构造形态是依据地震反射波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应用地震解释软件对含油层位进行解释追踪而得到的,同时利用调整后的井点分层数据和构造面进行双重控制,在Petrel 软件中建立层不同稀油小砂体面模型。

2.2边水模型的建立春光油田属于强边水油藏,考虑到水体模型适合程度以及模型运算速度,模型采用Carter-Tracy 法解析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

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

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

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目录第1章前言 (1)1.1目的、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第2章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 (5)2.1基本概况 (5)2.2构造特征 (5)2.3杜家台油层地层格架 (6)第3章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基本特征 (15)3.1沉积微相研究 (15)3.2储层基本特征及展布 (20)第4章储量计算 (27)4.1研究区储量计算 (27)4.2储量计算结果 (29)第5章开发特征 (32)5.1储量动用状况 (32)5.2生产历史 (35)第6章剩余油的分布 (39)6.1含水及水淹程度分析 (39)6.2剩余油分布及规律 (41)6.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44)6.4进一步挖潜方向 (46)第7章结论 (51)致谢 (51)参考文献 (52)第1章前言1.1 目的、意义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开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还有60%以上的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

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研究是目前石油行业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油田开发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

我国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原油性质差异大,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到了勘探开发的后期,尤其是在那些勘探程度较高的老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有60%~70%的剩余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成为剩余油,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

估计,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至3年的石油消费量。

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高石油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研究的主题。

我国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层间、层内和平面上渗透率变化大,而我国近90%油田均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各层吸水量差异大,注入水往往沿高渗透带推进,使纵向上和平面上水推进不均匀,造成水驱波及体积小,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油水分布犬牙交错,剩余油分布既零散又有相对富集部位。

因此,在开发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剩余油饱和度为主要内容,进行精细化、定量化、动态化和预测化的油藏描述。

同时,要把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井间和整个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上。

本文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基本特征的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研究该区剩余油的分布,确定下一步挖潜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据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及数量具有以下特点:(1)存在于注水过程中水未洗到的低渗透夹层中或者是水绕过的低渗透率带中的剩余油约占27%;(2)由于地层压力梯度小,在原油不流动的油层部位(滞留带)中存在的剩余油占19.5%;(3)未被钻到的透镜砂体中剩余油占16%;(4)在一些小孔隙中被毛管力束缚的剩余油占15%;(5)以薄膜状形式存在于储层岩石表面的剩余油占13.5%;(6)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如封闭性断层等)。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美国于1975年成立了剩余油饱和度委员会,从宏观上将剩余油饱和度度量分为单井、井间和物质平衡法3种。

前苏联在杜玛兹油田专门打了24口评价井来研究油田水淹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特别是现代测井测量技术和处理解释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国外一些公司如Schlumberger、Shell公司近年来推出了测井数据处理软件、地层评价软件和地层测试数据处理软件,为剩余油预测和油气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国外研究剩余油包括岩心分析、示踪剂分析、数值模拟、测井、试井及电阻率等多种方法。

近年来提出了“定时、定位、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为依据,设计加密井位置”的新设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产油国重视了密闭取心的分析和第一手资料的收取,完善了动态检测系统,加强了油藏经营管理,是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精度有较大的提高。

根据国内各大油田的研究成果,我国陆相油藏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主要有12种:井网控制不住的剩余油、由于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的剩余油、为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形成剩余油、封闭性断层附近形成的剩余油分布,厚油层渗透率韵律及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粘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

我国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工作早在“六五”期间就已开始,相继开展了油田、油藏、区块、单井以及岩心等不同地质规模下剩余油的空间位置、形态、数量以及剩余油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工作,主要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井间示踪剂、神经网络、沉积相、测井、灰色理论及数理统计等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

我国石油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一套陆相地层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剩余油地质研究已由单学科分析向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除常规的沉积相细分等地质研究外,还加强了油层物理学、油气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学等有关原理的应用。

现在主要采用小层沉积相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法、C/O比测井法和钻井取心等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

目前,我国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技术和手段基本具备,同国外主要产油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但在油藏管理方面和动态监测系统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和油田开采的不均衡性,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开发阶段,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开发期(包括天然能量开采阶段、水驱开采阶段、三次采油阶段的各类调整)。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 研究内容(1)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构造、储层描述;(2)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储量计算;(3)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开采状况评价;(4)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析;(5)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

1.3.2 技术路线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基本特征的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

通过油藏储量计算和动用情况来分析剩余油目前的空间分布,具体流程如图1-1。

图1-1 研究流程图第2章 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2.1 基本概况曙二区东位于辽宁省盘锦市新生总厂东南方向约2km 的双台子河两岸。

在构造上处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段曙光油田二区的东测杜家台古潜山的东部斜坡上,西部为曙光二区,东部与盘山洼陷连接,南接双台子油田和杜124块。

该区块是在钻探杜家台古潜山过程中发现的,1983投入试采开发,截止1989年9月末,共完钻各类井54口,其中投产油井38口,开井13口,日产油68.9t/d ,平均单井日产油5.3t/d ,累积产油35.47t 104⨯,试采程度6.8%,综合含水57.3%,共投水井9口,开井3口,日注水272/d m 3,月注水比1.28,累积注水30.816234m 10⨯,累积注采比0.43,地下亏空39.390434m 10⨯。

2.2 构造特征2.2.1 断层特征断层是重要的油田构造之一。

断裂作用可能使地下油气溢损,也可能使地下油气富集。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形成早、落差大的断层控制了生储油岩层的沉积,次级断层构成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与成带分布,更次级断层则把二级构造带切割成断块区,其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更小的“毛毛”断层则对油气的聚集起复杂化作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