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记忆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具体应用教学用具幻灯片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却要下沉。
这是为什么?(幻灯片2-5)二、新课讲授1物体的沉浮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只受两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可以分析物体的受力状况来分析物体的沉浮组织学生对物体三种浮沉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幻灯片6)结论:F> G 向浮力方向运动浮< G 向重力方向运动F浮=G 二力平衡(幻灯片7)F浮引导学生思考: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排开的液体体积跟自身的体积相等,所以以上结论也可以用物体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来描述(幻灯片8)小结:投影展示受力分析图和结论(幻灯片9)2浮力的应用展示郑和下西洋图片,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问:你都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浮力的实例?你知道他们沉浮的原理吗?(幻灯片10)轮船提问:轮船是用钢铁造的,密度远大于水,你能解释轮船漂浮的原因吗?学生讨论的出:将钢铁做制成空心的轮船,体积增大,可以排开更多的水,漂浮在水面上(幻灯片11)潜水艇讲解潜艇原理:靠改变的自身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
潜艇它有多个蓄水仓。
当潜艇要下潜时就往蓄水舱中注水,使潜艇重量增加超过它的排水量,潜艇就下潜。
最新初中人教版物理人教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八下人教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八下人教版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的关系,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
2.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3. 浮沉条件的应用:利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船舶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浮力与重力关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重力演示器、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浮沉条件相关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 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物体的密度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的关系2.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位置的关系3. 浮沉条件的应用船舶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木块、铁块、铝块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浮沉的奥秘,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密度、压强等基础知识,对物体浮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
2.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密度、压强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在液体中浮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关。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能下潜和上浮?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阿基米德原理、密度计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本节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球、泡沫板、塑料尺等)、投影仪、电脑。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浮沉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探究: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交流:孩子们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
4.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浮力应用实例,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浮力秤。
6. 成果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基本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浮沉条件及应用》主要讲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了浮沉条件的原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的密度、重力等基本概念,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仍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浮沉条件的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学会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的原理及应用。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浮沉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浮沉条件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课件:浮沉条件的原理、实验现象、实际应用等。
3.教学素材:相关实例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物体为什么会沉入水底?”,“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等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也不同。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浮沉条件及应用。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浮沉条件的原理和实验现象,使学生了解浮沉条件的概念。
同时,教师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如:利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2)称重法F浮= G物-F拉(3)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二)情景导入假设手拿一物体浸没在水里,当手拿开后物体将会有几种可能性?将一颗鸡蛋放入提前调配好的盐水中让其悬浮,这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回答后有教师引导给出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概念。
(三)进行新课1.上浮、漂浮、悬浮和下沉上浮:物体正在向上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
漂浮:物体液面处,部分体积浸没。
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漂浮。
悬浮:物体液面以下,完全浸没,可以在液面以下任何位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沉在水底。
在水里,许多东西能浮在水面,比如乒乓球、木块,石蜡等;也有许多东西沉到水底,比如石头、硬币、橡皮等;那么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讨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呢?提示: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
让学生画出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导入新课。我会准备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个石子和一块木块,并提问:“为什么石子会沉入水底,而木块却能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浮沉现象背后的原因。
接着,我会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进行一个小游戏,通过放置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橡皮泥、塑料玩具、硬币等)到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状态,并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浮沉现象的多样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密度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浮沉条件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困难。他们对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难以将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结合。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浮沉条件的物理模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橡皮泥等,让学生感知浮沉条件的实际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设想活动:课堂开始时,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水底?”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理解浮沉现象背后的原理。
此外,我还会安排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他们在练习中提出的浮沉条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来实现特定的浮沉状态。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以及实验操作要点。然后,我会提问:“我们如何将浮沉条件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将分享他们在实验和练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
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⑷通过实验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认识物体的沉浮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说明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另外,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实验——潜水艇模型在水中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鸡蛋在水中是下沉还是漂浮,开门见山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接着设计了“活动一”,通过学生实验想办法改变鸡蛋、小瓶子的沉浮,感知漂浮、悬浮、下沉和上浮四种状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浮沉现象。
最后,通过介绍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引向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
教材把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放在一起,作为独立的一节,安排在学习完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既保障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使得整体知识脉络更为清晰,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
本节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浮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2.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4. 物体浮沉的应用:潜水艇、密度计等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了解其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浮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
2.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潜水艇模型、密度计模型、实验器材(如石头、金属块、泡沫块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潜水艇等,引发学生对浮沉问题的思考。
3. 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通过实验和计算,讲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 物体浮沉的应用:介绍潜水艇、密度计等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3. 物体浮沉的应用:潜水艇、密度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 答案:(1)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判断浮沉情况。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浮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3. 实例分析:分析轮船、救生圈等实例,让学生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验证浮沉条件。
5.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物体的浮沉条件:1. F浮≥ G,物体浮在液体表面2. F浮 < G,物体沉入液体底部应用实例:轮船、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答案:轮船的设计使其空心,增大了排水体积,从而增大了所受浮力,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2. 请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浸没时的浮力。
答案:F浮= ρ水gV排= 1.0×10^3 kg/m^3 × 10 N/kg ×2×10^3 m^3 = 2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物体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得出浮沉条件。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活动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否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液体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探究浮沉条件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一的设计:我选择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这个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对浮沉现象的影响,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浮沉条件。
2. 浮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浮沉条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沉入液体底部。
2. 物体的浮沉应用:物体的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液体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思考。
2. 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浮沉条件的运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沉条件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 重力:浮在液体表面浮力 < 重力:沉入液体底部2. 物体的浮沉应用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沉条件解释下列现象:(1)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2)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3)为什么铁块会沉入水底?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科学实验课程,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物体浮沉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浮沉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盐。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笔记本,一支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浮力计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浮力。
2. 实验1: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2:向水中加入盐,再次让孩子们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4. 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5. 练习:让孩子们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带回家,与家长分享。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同时,我还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多的浮沉现象,并尝试解释。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物体浮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执行实验是这堂课的核心,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浮沉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3.教师讲解:详细解释物体浮沉条件的各种情况,如物体完全浸没、部分浸没等,以及对应的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简易的浮力秤”,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观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4.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如测量物体的密度、浮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通过图示、动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分组讨论:针对浮力应用的设计,分组进行讨论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浮沉实验,如将一个苹果放入盛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苹果的浮沉现象。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
3.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思考物体浮沉的原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浮沉现象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往往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浮沉条件的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不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如何利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浮力和重力是影响物体浮沉的主要因素;2.理解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浮沉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2.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3.物体浮沉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液体与物体的实验装置,方便演示与实验;2.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涉及物体浮沉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沉入水中呢?”Step 2:引入物体浮力与重力的概念(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物体的浮力与重力的概念,并给出相关公式;2.学生跟随教师,将相关概念与公式填写在笔记本上。
Step 3: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所学概念推测物体浮沉的条件;2.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并教师梳理整理学生的回答;3.教师通过实验演示验证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解释实验现象。
Step 4:巩固物体浮沉的条件(20分钟)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以小组形式完成相关练习题;2.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答案,进行必要的讲解。
Step 5:应用物体浮沉的知识(25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与物体浮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并向全班展示解决思路和结果;3.教师进行总结,澄清问题,提出正确思路。
Step 6:拓展与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物体浮沉的应用,并与生活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五、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完成课后习题,重点复习物体浮沉的条件与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到物体浮力和重力是影响物体浮沉的重要因素,掌握了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
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物体的浮沉条件●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57面,完成下面填空:1.物体的浮沉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2.物体的浮沉条件:①当F浮大于G物时,物体会上浮至漂浮;②当F浮等于G物时,物体会漂浮或悬浮;③当F浮小于G物时,物体会下沉。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组讨论1.物体在上浮或下沉(不考虑水的阻力)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不变(填“变”或“不变”),悬浮和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填“平衡”或“不平衡”),悬浮时物体完全浸入(浸没)在液体中,而漂浮是物体上浮的最后结果,此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一部分浸在液体中,一部分露出液面,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2.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是F浮=G排,推导式为F浮=ρ液gV排,实心均质的物体重力G物=ρ物gV物,当把此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时,则V排=V物,松手后,若:①F浮﹤G物,可得ρ物>ρ液,物体下沉;②F浮=G物,可得ρ物=ρ液,物体悬浮;③F浮﹥G物,可得ρ物<ρ液,物体上浮。
3.农业生产中常用盐水浸泡法来挑选种子:将要筛选的种子浸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会沉在底部,而干瘪虫蛀的种子会浮在液面上,你知道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吗?●教师点拨漂浮与悬浮相同点: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物.不同点:漂浮是物体在液面上的平衡状态,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液体中,V排﹤V物;而悬浮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物体此时全部浸入(浸没)液体中,V排=V物.●跟踪训练1.把重5N、体积为0.4d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N/kg)( D )A.物体漂浮,F浮=5NB.物体漂浮,F浮=4NC.物体悬浮,F浮=5ND.物体沉底,F浮=4N提示:题中没确定物体浮沉状态时,必须先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再计算浮力.2.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可以肯定的是( A )A.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B.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C.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D.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3.用手将一重为5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8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8 N,放手后物体将上浮(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5 N,排开水的体积是5×10-4 m3。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2. 详细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2) 浮力计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重量。
(3) 物体的浮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2. 学会使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 能够运用浮沉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方法及物体的浮沉应用。
2.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石头和木块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浮沉原因。
2. 理论知识讲解:(1) 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2) 讲解浮力计算方法:浮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重量。
3. 例题讲解:使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并解释浮力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并计算浮力大小。
5. 物体的浮沉应用:(1)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等应用实例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重力与浮力的关系2. 浮力计算方法浮力 = 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重量3. 物体的浮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大小。
(1) 一块石头在水中浮力为5N。
(2) 一木块在盐水中浮力为10N。
2. 答案:(1) 石头的重力大于5N,所以石头会下沉。
(2) 木块的重力等于10N,所以木块会漂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能够计算浮力大小,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内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浮力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浮沉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的浮沉,引发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学生对浮沉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设计、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视频展示潜水艇。
思考: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它是怎样在水中实现浮沉的呢?教师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让学生观察: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用力向下压苹果使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
以上的现象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学生观看,体会浮沉现象。
从生活和实验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30分钟)在上面的基础上,介绍名词:上浮、下沉、漂浮。
问:能让苹果在水中下沉,让土豆在水中上浮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你们的做法能达到上述效果呢?这还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起。
思考: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怎样?(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重力和浮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有什么关系?(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都是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它们大小相等)。
如果向下的重力大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物体将下沉)。
如果向下的重力小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体将上浮)。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情况取决于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时,若重力大于浮力,则物体下沉;若重力小于浮力,则物体上浮;若重力等于浮力,则物体悬浮;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
问: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为什么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问:向上浮起的土豆能一直向上运动吗?最后处于什么状态?(不能。
当土豆露出液面后,随着上浮,土豆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受到的浮力就逐渐减小。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土豆不再上浮,于是漂浮在水面上)。
问:刚才做让土豆上浮实验时,我看到有同学采用了把土豆切成两块的方法。
切成两块确实能减少土豆的重力,这种方法能让土豆上浮吗?为什么?(不能。
因为减少重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土豆受到的浮力。
对于一块土豆,还是重力大于浮力,所以它仍下沉)。
问:如果把土豆切得更小一些,它是否可能在水中上浮?(不能)。
问:上述过程中,可变的是土豆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不变的是它总在水中下沉。
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不变?(密度。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不随质量和体积改变)。
问:很好。
对于物体的浮沉条件,从力的关系看,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从密度看,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它所在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悬浮;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下沉;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最后漂浮。
对于实心物体,根据浮液排物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
状态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力的关系浮物浮物浮物浮物密度关系液物液物液物液物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证明。
利用密度关系,怎样解释土豆在水中原来下沉、切成小块还是下沉、水中加盐就能上浮?让学生观察,充分讨论、操作后,汇报做法。
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
在水里加一些盐,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如果控制好铁钉和盐的数量,浸没在水里的苹果和土豆还可以保持静止,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这种情况叫悬浮)。
学生讨论并回答。
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就是增大苹果受到的重力。
当苹果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苹果下沉。
在水里加一些盐,增大了液体的密度,所以能增大土豆受到的浮力。
当土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土豆上浮。
学生回答:土豆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土豆在水中下沉;切成小块土豆的密度不变,还是大于水的密度,所以还下沉;在水中加盐,增大了水的密度,使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土豆就能上浮了。
熟悉有关概念术语,为进一步研究浮沉条件做好铺垫。
层层剖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浮力的利用学生实验:把橡皮泥捏成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
再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分析,当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时,虽然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
对于钢铁制造的轮船,只要空心的程度足够大,也能漂浮在水面上。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潜水艇模型来感受潜水艇的浮沉原理:器材:空塑料眼药水瓶一只,大铁钉一只,自行车气门芯皮一根,还有胶带、锥子、小刀等。
制作:如图1,用胶带将眼药水瓶和大铁钉缠在一起,在塑料瓶紧靠铁钉的侧壁上用锥子戳几个小孔,再用小刀将瓶口削尖,在瓶口处接上自行车气门芯皮,这就做成了潜水艇模型。
思考:把模型进入水中,从管内吸气,模型将怎样?为什么?向管内吹气,模型又将怎样?为什么?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把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向外吸气时,由于内部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会从侧壁上的小孔进入塑料瓶,使模型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下潜;反之,向管内吹气,会把部分水排出模型,使模型的重力减少,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上浮。
由此总结出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改变自重实现上浮和下沉。
演示以下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找一个非常薄的塑料袋,口向下放置,并将袋口用透明胶带适当黏合变小(不要封死),使它变为上大下小的气球形状,用酒精灯在袋口处对空气加热,几分钟后,气球即可升空。
在观察之后,请学生思考:(1)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热空气的密度较小,使得热气球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所以上浮)(2)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为什么?(停止加热,气球就会缩小体积,减小浮力,降回地面)并指出:热气球、氢气球、飞艇都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的。
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思考明白轮船能漂浮的道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学生观察并思考气球的浮沉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总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