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酸碱电子理论
路易斯酸碱理论电子论
CH
C + H +338.9kJ mol-1
甲烷分子中C—H键的键能则为上述四个C—H键离解能 的平均值(415.3kJ•mol-1)。
(四)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 非极性键:两个相同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成键 电子云对称地分布在两个原子核之间,正电荷中心和 负电荷中心重合,这样的共价键没有极性,称为~
(七)碳原子的三种杂化
杂化轨道: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同一个原 子中参与成键的几个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 以重新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空间方向,组 成数目相等的,成键能力更强的新的原子轨 道。
2Px 2Py 2Pz
2Px 2Py 2Pz
2S
激发 2S
杂化
基态
激发态
SP3 杂化态
2Pz SP2
2Py 2Pz SP
►(4)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杂化,杂化轨 道的方向性更强,成键能力增大。
►(六)分子轨道理论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 简称LCAO法。要点如下:
(1)以分子整体出发,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 绕整个分子在多核体系内运动,成键电子是 非定域的即离域的。
(2)分子轨道是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多少 个原子轨道组合成多少个分子轨道。
三、结构概念和结构理论
► (一)碳原子的四面体结构 荷兰化学家范霍夫和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分别独立提 出。现用X射线衍射法验证。
甲 烷 正 四 面 体 结 构
►(二)共价键
在原子间通过共用一对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称为~
►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其特点是形成 共价键的一对电子由一个原子提供。
►离子键
常以δ-表示,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则带部分正电荷,以δ+ 表示。这样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构成一个偶极,有 一定的偶极矩。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用于解释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电子理论是一种早期的理论,它认为酸是能够捐赠电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获得电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离子浓度,因为它们捐赠了电子,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离子浓度,因为它们获得了电子。
然而,酸碱电子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酸碱反应,因此已经被更加精确的酸碱质子理论所取代。
酸碱质子理论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理论,它认为酸是能够捐赠质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质子浓度,因为它们捐赠了质子,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质子浓度,因为它们接受了质子。
酸碱质子理论能够解释许多酸碱反应,因此被广泛使用。
总的来说,酸碱电子理论是一种粗略的理论,而酸碱质子理论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是用来解释物质的酸碱性的两种不同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捐赠电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获得电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离子浓度,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离子浓度。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捐赠质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质子浓度,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质子浓度。
酸碱质子理论能够更加精确地解释酸碱反应,因此被广泛使用。
酸碱理论
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判别和其反应机理的解释阿伦尼乌斯酸碱电子理论(酸: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
碱: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
)也遇到一些难题,如:①在没有水存在时,也能发生酸碱反应,例如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但这些物质都未电离。
②将氯化铵溶于液氨中,溶液即具有酸的特性,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能使指示剂变色,但氯化铵在液氨这种非水溶剂中并未电离出氢离子。
③碳酸钠在水溶液中并不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但它却是一种碱。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酸碱概念脱离溶剂(包括水和其他非水溶剂)而独立存在。
其次酸碱概念不能脱离化学反应而孤立存在。
如何解决 酸碱质子理论凡是可以释放质子(氢离子,H+)的分子或离子为酸(布朗斯特酸),凡是能接受氢离子的分子或离子则为碱(布朗斯特碱)。
酸 + 碱≒共轭碱 + 共轭酸酸在失去一个氢离子后,变成共轭碱;而碱得到失去一个氢离子后,变成共轭酸。
以上反应可能以正反应或逆反应的方式来进行,不过不论是正反应或逆反应,均维持以下的原则:酸将一个氢离子转移给碱。
例如:HCl 是酸,放出质子给NH3,然后转变成共轭碱Cl-,NH3是碱,接受质子后转变成共轭酸NH4+。
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阳离子和阴离子。
酸和碱是统一在对质子的关系上但是,该理论也有它的缺点,例如,对不含氢的一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问题,却无能为力。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叫做碱;凡是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叫做酸。
即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
碱中给出电子的原子至少有一对孤对电子(未成键的电子对),而酸中接受电子的原子至少有一个空轨道(外层未填充电子的轨道),以便接受碱给予的电子对,这种由路易斯定义的酸和碱叫做路易斯酸和路易斯碱。
例如:CaO 与SO3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中,CaO 并未接受质子,但它具有孤对电子,这对电子可以用来使SO3中的硫原子达到稳定的8电子层结构,所以CaO 是碱。
第二章酸碱理论
第二章 酸碱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2.1 酸碱概念的发展及近代酸碱理论 2.1.1 水-离子论(S.A.Arrhenius) 2 酸碱溶剂理论(Franklin) 3 酸碱质子理论(Brnsted-Lowry质子理论)
4 酸碱电子理论(G.N.Lewis)
5 酸碱氧化物—离子理论
6 酸碱正负理论
2.2 酸碱的强度
③ 含有碳一碳双键的分子 碳一碳双键处具有 较高的电子密度。反应中可以提供 π 电子给金属 离子,以形成配位共价键。最熟悉的例子就是蔡 斯盐 K[Pt(C2H4)Cl3] 。在蔡斯盐中,乙烯提供的 共享电子是 π 电子,而不是 σ 电子。 Pt2+ 跟乙烯结 合不是通过某个碳原子,而是通过 π 电子云,它 跟两个碳原子保持相等距离,即: Pt2+ + 3C1— + C2H4 C13Pt
BF3 + :F— → BF4—
BCl3 + NH3 → C13B—NH3
所有上述反应,均可以称作为 Lewis 酸与 Lewis 碱之 间的中和反应。反应产物一般称为加合物 ( 或配位化合 物 ) 。这儿Lewis 碱的一个富电子原子提供电子对,而与 Lewis酸的一个缺电子原子共享,形成配位共价键。
BrF3按下式自电离: 2BrF3 ≒ BrF2++ BrF4SbF5和KF分别按下式跟BrF3反应: SbF5+ BrF3 → BrF2+ + SbF6- 酸 KF + BrF3 → K++ BrF4- 碱 + + PrF - ≒ 2BrF BrF 2 4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碱理论简介
酸碱理论简介酸碱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把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的物质叫酸;有涩味,使红色石蕊变蓝的叫碱。
1887年,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的物质叫作酸,能电离产生的物质叫作碱。
酸碱电离理论从物质的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并应用化学平衡原理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弱的定量标度,是人们对酸碱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至今仍然普遍应用。
但这个理论也有缺陷的,实际上并不是只有含的物质才具有碱性,如氨的水溶液也显碱性,可作为碱来中和酸。
酸碱电离理论另一个缺陷是将酸碱概念局限于水溶液体系,由于科学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反应在非水溶液中进行,对于非水体系的酸碱性,酸碱电离理论就无能为力了。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Lowrey)进一步发展了酸碱理论,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也叫质子理论)来理解酸碱的本质: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碱。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和碱不是孤立的:酸=质子+碱这种对应情况属酸碱的共轭关系,左边的酸是右边碱的共轭酸,而右边碱是左边酸的共轭碱。
有的离子在某个共轭酸碱对中是酸,但在另一个共轭酸碱对中可能又变成碱。
酸碱质子理论不仅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还可以把电离理论中的电离作用、中和作用、水解作用、同离子效应等均看成是质子传递的酸碱中和作用。
但是,质子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和接受,所以必须含有氢,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质子酸碱反应的实例质子理论拓展了酸碱概念。
它包括了所有显示碱性的物质,但是对于酸仍然限制在含氢的物质上,故酸碱反应也就只能局限于包含质子转移的反应。
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Lewis)又提出了另一种酸碱概念:"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叫作碱,凡是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叫作酸"。
无机化学第6章酸碱理论与解离平衡
6.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 溶液的 ) 溶液的pH pH = -lgc(H3O+) pOH = -lgc(OH-) 298K的纯水中: 的纯水中: 的纯水中 KӨw = c(H+) c(OH-) = 1.0×10-14 × 等式两边同取负对数: 等式两边同取负对数: pKӨw = pH +pOH = 14.00
无机化学
6.1 酸碱理论
6.1.2 酸碱质子理论 (1) 定义 定义:
的分子或离子。 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 凡是能释放出质子 的分子或离子 碱:凡是能与质子(H+)结合的分子或离子。 结合的分子或离子。 凡是能与质子 结合的分子或离子 质子酸) 质子的给予体; 即:酸(质子酸 —— 质子的给予体; 质子酸 质子碱) 质子的接受体。 碱(质子碱 —— 质子的接受体。 质子碱 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无机化学
6.1 酸碱理论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碱之间以共价配键相结合,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碱之间以共价配键相结合,生 是酸碱之间以共价配键相结合 成酸碱配合物的过程,并不发生电子转移。 成酸碱配合物的过程,并不发生电子转移。 H ∣ HCl + :NH3 → [H—N→H]+ + Cl∣ H F ∣ BF3 + :F- → [F—B←F]∣ F NH3 ↓ Cu2+ + 4:NH3 → [H3N→Cu←NH3]2+ ↑ NH3 无机化学
H+ (aq) + OH-(aq)
∅ KW = c(H3O+ ) ⋅ c(OH− )
1、水的质子自递反应是吸热反应,故水的离子积随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是吸热反应,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的纯水中: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98K的纯水中:c(H+) = c(OH-) 的纯水中 =1.0×10-7mol·L-1 × KӨw = c(H+) c(OH-) = 1.0×10-14 × 2、任何稀水溶液中同时存在H+和OH–,且 、任何稀水溶液中同时存在 KӨw = c(H+) c(OH-)
6第六章 酸碱理论与解离平衡-2013
参考共轭酸碱对:H2O
酸+H2O H3O+ 共轭碱
Ka
c共轭碱
cH3O+
c酸
Ka>10,强酸
酸的质子传递常数 酸的解离常数 酸常数
HAc+H2O H3O+ +Ac- Ka 1.76 10-5
NH
+ 4
+H2O
H3O+ NH3 Ka 5.64 10-10
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任何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碱, 如OH-、X-, :NH3, :CO, H2O: 等。
酸碱反应实质为酸碱间以配位键相结合,碱性物质提 供电子对,酸性物质接受电子对,以配位键的形 式形成酸碱加合物,如HCl、BF4-、Ag(NH3)2+等
三、Lewis电子酸碱理论
A + :B
A:B
cH+
Ka cHA cH+
Kw cH+
cH+ cHA c0
Ka cHA Kw
cA-
c0
c H
+
Kw cH+
c3 H+
Ka
c2 H+
(Ka
c0 +Kw )cH+
Ka
Kw
0
—精确式
c3 H+
Ka
c2 H+
(Ka
c0 +Kw )cH+
Ka
所以四者从强到弱依次是 HClO4>H2SO4>HCl>HNO3 。HAc 对四者有分辨效 应(区分效应), HAc 是四者的分辨试剂; 而 H2O 对 四者有拉平效应, H2O 是四者的拉平试剂。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介绍课件
路易斯碱:能够 提供电子对的分
子或离子
酸碱反应:酸和 碱之间的电子对
转移
酸碱平衡:酸和 碱在反应过程中 达到的平衡状态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路易 斯酸碱电子理论
的核心内容。
酸碱反应是指路 易斯酸和路易斯 碱之间的电子对
转移。
酸碱反应的实质 是电子对的重新 分配,形成新的
化学键。
酸碱反应的产物 可以是新的酸碱 分子,也可以是
04 利用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优化 化学反应过程和降低能耗
基本概念
01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一种解 释化学反应的电子理论
03
碱:能够提供电子的分子或 离子
05
酸碱对:酸和碱结合形成的 复平衡状态
02
酸:能够接受电子的分子或 离子
04
酸碱反应:酸和碱之间的电 子转移反应
06
酸碱强度:酸或碱接受或提 供电子的能力
理论应用
3
催化反应:路易斯 酸碱电子理论可以 解释催化反应的机 理,如金属催化反 应中的路易斯酸碱 相互作用。
4
有机化学反应:路 易斯酸碱电子理论 可以解释有机化学 反应的机理,如亲 核取代反应和亲电 加成反应。
物质性质预测
酸碱性质预测:根据电子理论,预测 0 1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酸碱性质
化学反应预测:根据电子理论,预测 0 2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反应速率和产物
物质稳定性预测:根据电子理论,预 0 3 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
物质结构预测:根据电子理论,预测 0 4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电子分布情况
化学反应设计
01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在化学反 应设计中的应用
02 利用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预测 化学反应的产物和反应速率
路易斯酸碱理论及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的反应进程 NO2 + CO
O N O + C O
NO + CO2
O N O C O
E
E活
O
N
…
O
…
C
O
Ea
E反
NO2 + CO
E产 O
NO + CO2
Ni + 4CO = Ni(CO)4 CO2 + 2H2O = HCO3- + H30+ Ag(NH3)2+ + 2S2O32- = Ag(S2O3)23- + 2NH3 H2O + HF + BF3 = H3O+ + BF4-
CaSO4 + Na2CO3 = Na2SO4 + CaCO3
路易斯酸酸碱的软硬酸碱理论
则该反应为5/2 级反应。对 CO 是 1 级, 对 Cl2 是 3/2级。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碰撞理论:一组碰撞的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必须满足一定的 能量要求、具备一个最低的数值——活化能Ea。 阿伦利乌斯公式: 速率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
k = A e- RT
Ea
lg k =-
Ea
2.303 RT
求: 1,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2,多少秒后一半的O3转变为O2?
化学反应的反应进程
过度态理论:反应并不是由简单的碰撞来完成的。分子发生碰 撞首先形成一种过度态的络合物,形成的过度态络合物既可能 形成新的化学键生成产物,也可能逆向转化为反应物。 过度态理论认为:活化络合物的浓度、活化络合物分解成产物的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Lewis G N 美国物理化学家
1. 定义
路 易 斯 酸 ( Lewis acid) 是 指 能 作 为 电 子 对 接 受 体
(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或离子;
路 易 斯 碱 ( Lewis base) 则 指能 作 为 电子 对 给 予体
(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或离子;
弱酸 弱碱
象,称为“区分效应”。
2、同一酸(或碱),在不同溶剂中可表现出不 同的酸性(或碱性)
例1,液氨中,HAc变为强酸: 而HCl也是强酸:
HAc + NH3(l) = Ac- + NH4+ HCl + NH3(l) = Cl- + NH4+
强酸 强碱
强酸 强碱
结果,NH3(l)把HAc和HCl的酸性“拉平” 。 原因是NH3(l)碱性强,它是HAc和HCl酸性的“拉 平试剂”。这种现象称为“拉平效应”。
3 .酸碱电子理论 (Lewis酸碱电子理论 ):
(1)酸碱定义 凡是可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
子团称为 “碱”。;凡是可接受电子对的 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酸” 。 ∴酸——电子接受体(Electron acceptor) 碱——电子给予体(Electron donor)
布朗斯特酸碱概念的核心系于 分子或离子间的质子转移,显然无 法对不涉及质子转移、但却具有酸 碱特征的反应做解释。这一不足在 布朗斯特概念提出的同年由美国化 学家路易斯提出的另一个更广的酸 碱概念所弥补,但后者直到20世纪 30年代才开始在化学界产生影响。
第三列
[Fe(OH2)6]3+ [Cu(NH3)4]2+ H3O+ F3BNH3 [AlCl4]– [SiF6]2– HCO3– (CH3)2COI2
高等有机化学 课件 酸碱理论
CH3COCH2COOR + RO-
CH3COCHCOOR + ROH
CH2=CH2 + HA
CH2-CH3 + A-
H + DA CH3NO2 + HO-
D + HA CH2NO2 + HOH
勃朗斯德理论揭示了一切含质子物质和亲质子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解释了 加减质子的许多反应,如酸碱催化、重排以及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等等。
比如:
CC
+ H2O
H+
CC
CC
H
OH
CC
极 度缓慢
H
OH2
-H+
OH
CC
CC
H
H
很快反应
由于烯的共轭酸碳正离子是比中性底物更活泼的物种,所以H+起了催化作用。又如 羰基的亲和进攻的反应常常能被酸所催化,就是因为汤剂化合物的共轭酸的亲电性 比中性分子强得多的缘故。在酸碱催化的反应里,第一部反应总是催化剂和底物之 间的质子传递。当底物的共轭酸或共轭碱是一种比底物更活泼的物种时,就会有催 化作用。如果以水作溶剂,最简单的情况是反应速度随[H3O+]的浓度增加而增加。
上面讲述的有s 键参与的桥式碳正离子和由 p 键参与的环丙烯型碳正离子,两者 都是通过闭合的多中心键分配电荷的离域碳正离子。碳正离子存在形式对化学 反应及产物构型有很大的影响。如:
+
NO2+
NO2 + H+
CH3Br + OH-
CH3OH + Br-
(2) 加成反应 一些不饱和键上的加成反应也可视为酸碱反应。如:
H2O: + Cl3CCH=O
化学第三节酸碱理论
(三) 酸碱的强弱关系
*
在具有共轭关系的酸碱对中,它们的强度是相互制约的。酸强,其共轭碱就弱;酸弱,其共轭碱就强。
1
另外,一种物质显示酸碱性的强弱,除了与其本性有关外,还与反应对象(或溶剂)的性质有关。
2
(三)、酸碱的强度
一、酸碱质子理论
*
基本概念 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即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酸和碱不是孤立的,酸给出质子后所余下 的部分就是碱,碱接受质子后即成为酸。
HCl
H+ + Cl -
HAc
H+ + Ac -
酸
H+ + 碱
酸与碱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为
NaCN → Na+ + CN-
*
电荷均衡式为:
[Na+]+[H+]=[OH-]+[CN- ]
∵ [Na+]=c
∴ c + [H3O+]=[OH-]+[CN- ]
01
02
质子均衡式为:
*
[H+]总= [H+]HAc+ [H+]H2O [H+]=[Ac-]+[OH-] 质子均衡(PBE): 质子均衡是指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
例
计算0.100mol·L-1NaAc溶液的pH值。已知 Ka(HAc)=1.74×10-5
[H+]=Kw/[OH-]=10-14/(7.58×10-6) pH = 8.88
Lewis酸碱理论
Lewis酸碱理论理论发展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概念的核心系于分子或离子间的质子转移,显然无法对不涉及质子转移,但却具有酸碱特征的反应做解释.这一不足在布朗斯特概念提出的同年由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的酸碱电子理论(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也称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是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Lewis G N)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它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为碱。
这种理论包含的酸碱范围很广,但是,它对确定酸碱的相对强弱来说,没有统一的标度,对酸碱的反应方向难以判断。
后来,皮尔逊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弥补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电子酸碱该理论认为:凡是能够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Lewis acid),即电子对接受体,简称受体;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Lewis base),即电子对给予体,简称给体。
或者说:路易斯酸(Lewis acid)是指能作为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路易斯碱(Lewis base)则指能作为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路易斯酸的分类1、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例如[Fe(H2O)6]3+和[Cu(NH3)4]2+中的Fe3+离子和Cu2+离子.2、有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尽管满足了8电子结构,仍可扩大其配位层以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如 SiF4 是个路易斯酸,可结合2个F–的电子对形成[SiF6]2–.3、另一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也满足8电子结构,但可通过价层电子重排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再如CO2能接受OH–离子中O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4、某些闭合壳层分子可通过其反键分子轨道容纳外来电子对.碘的丙酮溶液呈现特有的棕色,是因为I2分子反键轨道接纳丙酮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CH3)2COI2.再如四氰基乙烯(TCNE)的π*轨道能接受一对孤对电子。
第6章 酸碱理论
2010-9-1
第6章 酸碱理论
共轭酸碱
任何布朗斯特酸碱反应都涉及两个共轭酸碱对。 一种物质是酸是碱, 取决于它参与的反应;既可为 酸又可为碱的物质叫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
质子理论中无盐的概念,电离理论中的盐,在质子 理论中都是离子酸或离子碱。
•酸碱具相对概念:酸可以是分子、阳离子(H3O+、NH4+、 [Fe(H2O)6]3+) 、阴离子(H2PO4-、HCO3-) ;碱也可以是分 子、阳离子([Al(H2O)5(OH)]2+)、阴离子(S2 -、Ac-、HCO3-)
第6章 酸碱理论
2.3 软硬酸碱理论(HSAB理论)
1. 定义
基础仍是电子理论,形容酸或碱的核子对其外围 电子抓得松紧 的程度,抓得紧叫硬,抓得松叫软。
2. 内容
★ 体积较小和(或)正电荷较高的物种,在外电场作用 下难变形而被称之为硬酸(Hard acids),在外电场
中易变形而被称之为软酸(Soft acids)。同样, 碱也可
NC
CN
NC
CN
C
NC
C
CN
NC
C
C
CN
2010-9-1
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第6章 酸碱理论
•Lewis碱包括: •A、 阴离子 •B、 具有孤对电子的中性分子如 NH3、H2O 、CO2、CH3OH;
•C 、含有碳-碳双键的分子如CH2=CH2。
•Lewis碱显然包括所有Bronsted碱,但Lewis酸与 Bronsted酸不一致,如HCl、HNO3是Bronsted酸 ,但不是Lewis酸,而是酸碱加合物。
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什么是酸碱电子理论
什么是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也称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是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Lewis G N)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
该理论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为碱。
这种理论包含的酸碱范围很广。
具体来说,凡是能够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Lewis acid),即电子对接受体,简称受体;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Lewis base),即电子对给予体,简称给体。
或者说,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按水解平衡精确计算。
例2: 2 HCO3 (aq) H 2 O (l) H3O (aq) CO3 (aq) Ka2 4.2 1013 2 CO3 (aq) H 2 O(l) HCO3 (aq) OH (aq) Kw 4 K b1 2.1 10 K a2 2 c(CO3 ) pH 14 pK b1 lg c(HCO3 ) 2 Kw c(CO3 ) 14 ( lg ) lg K a2 c(HCO3 ) 2 c(CO3 ) pK a2 lg c(HCO3 )
H3O (aq) A (aq) HA(aq) H 2 O(l) 溶液中大量的A–与外加的少量的H3O+
结合成HA,当达到新平衡时,c(HA)略有 c ( HA ) – 增加,c(A )略有减少, 变化不大, c(A ) 因此溶液的c(H3O+)或pH值基本不变。
⒈ 弱酸—弱酸盐: 例HAc-NaAc,H2CO3—NaHCO3 HA(aq) H 2 O(l) H3O (aq) A (aq) K a (HA)c(HA) c( H 3 O ) {c(A )} 两边取负对数,则 c(HA) pH pK a (HA) lg 平衡浓度 c( A ) •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存在,通常用初始浓度 c0(HA) ,c0(A-)代替c(HA) ,c(A-) 。
4.1 同离子效应
HAc(aq) + H2O (l) NH4Ac(aq) H3O+ (aq) + Ac–(aq)
–(aq) Ac (aq) + NH 4
平衡移动方向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 与其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而使弱电 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
例:在 0.10 mol· L-1 的HAc 溶液中,加入 NH4Ac (s),使 NH4Ac的浓度为 0.10 mol· L-1,计 算该溶液的 pH值和 HAc的解离度。 + 解: HAc(aq)+H2O(l) H3O (aq)+Ac-(aq) 0.10 ceq / (mol· L-1) 0.10 – x
K b (B)c(B) c(OH ) {c(BH )} c(B) pOH pK b (B) lg c(BH ) c(B) c ( BH ) pH 14 pK b (B) lg pK a (BH ) lg c(B) c(BH )
3.由多元弱酸酸式盐 组成的缓冲溶液 如 NaHCO3—Na2CO3 , NaH2PO4—Na2HPO4
c0/ (mol· L-1)
0 x
0.10 0.10 + x
x (0.10 x) 5 1.8 10 0.10 x
0.10 ± x ≈ 0.10
x = 1.8×10-5 c(H+) = 1.8×10-5 mol· L-1 pH = 4.74,α = 0.018%
0.10 mol· L-1 HAc溶液:pH = 2.89,α = 1.3%
缓冲作用原理
HA(aq) H 2 O(l)
较大量
H3O (aq) A (aq)
少量 较大量
K a (HA)c(HA) c( H 3 O ) c( A ) c(H3O )的大小取决于 c(HA) / c(A )的比值。 加入少量强碱:
OH (aq) HA(aq)
因为 K a1 较大, x不能忽略,必须解一元 二次方程, 此时,缓冲溶液 pH值公式中的 c(HA),c(A )应是平衡 浓度,不能用初始浓度代之。
2. 弱碱 — 弱碱盐 NH3 · H2O — NH4Cl
B(aq) H 2 O(l)
BH (aq) OH (aq)
{c(BH )}{c(OH )} K b (B) {c(B)}
HCl
BF3 +
H NH 3 H N H Cl H F F- F B F F
2
Cu2+
NH 3 NH Cu NH + 4 NH3 3 3 NH 3
Cu(en)2
2
H 2C H 2C
NH 2 H 2 N Cu NH 2 H 2 N
CH 2 CH 2
2+
Cu2+的配位数等于4。
[Ca(EDTA)]2-或CaY2-
Ca2+的配位数为6, 配位原子分别是4 个O,2个N。
从溶液中析出配合物时,配离子常与带 有相反电荷的其他离子结合成盐,这类盐称 为配盐。配盐的组成可以划分为内层和外层。 配离子属于内层,配离子以外的其他离子属 于外层。外层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等于配离子 的电荷数。 内层 外层
结论: ①缓冲溶液的pH值主要是由 pK a 或14 pK b c ( HA ) c ( B ) 决定的,还与 或 有关; c(A ) c(BH ) ②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③缓冲能力与缓冲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有 关,c(HA) ,c(B)及 c(A-)或c(BH+)较 大时, 缓冲能力强。
••
••
••
6.2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1.配合物的组成 配合物是Lewis酸碱的加合物,例如, [Ag(NH3)2]+是Lewis酸Ag+和NH3的加合物。 Lewis酸称为形成体(中心离子); Lewis碱称为配位体。
形成体与一定数目的配位体以配位键按
一定的空间构型结合形成的离子或分子叫做 配合物。
①溶液为酸性或中性
例1:
2 H 2 PO HPO 4 4
4
H 2 PO (aq) H 2 O (l)
HPO (aq) H3O (aq)
4 2 4
2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2 PO ) pH pK a2 lg c(HPO ) 2 例2: HSO SO 2 K 1 . 0 10 4 4 a2
K3[ Fe ( C N ) 6 ]
形 配 配配 成 位 体位 体 原 数 子
2. 配合物的化学式和命名
配酸:×××酸
配碱:氢氧化×××
配盐:先阴离子后阳离子,简单酸根加“化”
字,复杂酸根加“酸”字。
配合物的命名原则:
②配体名称列在中心元素之前,配体数目用 倍数词头二、三、四等数字表示(配体数为 一时 省略),不同配体名称之间以“•”分开,在最后 一个配体名称之后缀以“合”字。形成体的氧化 值用带括号的罗马数字表示(氧化值为 0 时省略)。
4.3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例1: H 2 CO3 NaHCO
3
K a1 4.2107
例 2: H 3 PO4 NaH2 PO4
c(H2 CO 3 ) pH pK a1 lg c(HCO3 )
4
H3 PO4 (aq) H 2 O(l) H3O (aq) H 2 PO (aq) ceq /mol L1 cHA x x cA x x (c A x ) K a1 6.7 103 cHA x
A (aq) H 2 O(l)
因为c(HA) , c(A )较大, c(H 3 O )不因OH的 加入而有明显变化。
溶液中较大量的HA与外加的少量的OH- 生成A–和H2O,当达到新平衡时,c(A–)略有增 c ( HA ) 加, c(HA)略有减少, 变化不大,因此 c(A ) 溶液的c(H3O+)或pH值基本不变。 加入少量强酸:
形成体通常是金属离子和原子,也有少 数是非金属元素,例如:Cu2+,Ag+,Fe3+, Fe,Ni,BⅢ,PⅤ…… 配位体通常是非金属的阴离子或分子, 例如:F-,Cl-,Br-,I-,OH-,CN-, H2O,NH3,CO…… 配位原子:与形成体成键的原子。 单基配位体:配位体中只有一个配位原子。 多基配位体:具有两个或多个配位原子的 配位体。例如: 乙二胺(en) H 2 N CH 2 CH 2 N H 2
Cu(NH3 ) 4 SO 4 K 3 Fe(NCS)6 H 2 PtCl6 Cu(NH3 ) 4 (OH)2 KPtCl5 (NH3 ) Zn(OH)(H 2 O)3 NO3 Co(NH3 )5 (H2 O)Cl 3
Fe(CO)5
硫酸四氨合铜(Ⅱ)
六异硫氰根合铁(Ⅲ)酸钾 六氯合铂(Ⅳ)酸 氢氧化四氨合铜(Ⅱ) 五氯•氨合铂(Ⅳ)酸钾 硝酸羟基•三水合锌(Ⅱ) (三)氯化五氨•水合钴(Ⅲ)
乙二酸根(草酸根) C 2 O 2 4
O
O
O
O
2–
C C
•• ••
乙二胺四乙酸根 EDTA(Y4-)
••
O OC
H 2C N CH 2 CH 2 N
••
CH 2
••
CO O
••
4–
••
O OC
H 2C
CH 2
CO O
••
配位数:配位原子数 单基配体:形成体的配位数等于配位体 的数目; 多基配体:形成体的配位数等于配位体 的数目与基数的乘积。 例如:
配体数 配体名称 合 形成体名称(氧化态值) 不同 以罗马数 以二、 配体 字Ⅱ、Ⅲ、 三、四 “•” Ⅳ表示 表示 分开
配体次序: 先离子后分子,例如:K[PtCl3NH3]:三氯• 氨合铂(Ⅱ)酸钾; 同是离子或同是分子,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 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例如:[Co(NH3)5H2O]Cl3: 氯化五氨•水合钴(Ⅲ); 配位原子相同,少原子在先;配位原子相同, 且配体中含原子数目又相同,按非配位原子的元 素符号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例如: [PtNH2NO2(NH3)2]:氨基•硝基•二氨合铂(Ⅱ); 先无机后有机,例如:K[PtCl3(C2H4)]:三氯 •乙烯合铂(Ⅱ)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