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来分析我国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
浅析教育的产品属性依据
浅析教育的产品属性依据摘要:我国一些学者根据产品的供给方式和产品的消费特点对教育的产品属性作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须注意到教育的产品属性的制度安排特点、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变迁的特点和教育的文化本质。
关键词:教育;产品属性;产品供给;产品消费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讨论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
研究者在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却得出了各异的结论。
如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Anthony B.Atkinson)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认为教育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而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James M.Buchan)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国内学者对教育的产品属性的认定也存在争议,存在三种观点:公共产品说、准公共产品说、私人产品说。
这种争议主要是由判定教育的产品属性的依据引起。
一、以教育的供给方式为认定依据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这种观点主要以产品供给方式的公立性和私立性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公立机构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私立机构提供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认为同一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因其提供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属性。
厉以宁教授从产品提供方式的角度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产品的属性。
他认为,公共产品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私人产品指居民户或企业通过市场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准公共产品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协会、某一俱乐部、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服务。
根据上述社会产品分类,他提出,在我国存在五种类型的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
因为教育产品提供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消费费用负担的不同,教育产品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是私人产品。
此外,胡鞍钢也从教育服务提供方式来分析教育产品的属性。
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来分析我国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
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来分析我国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给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当别人也消费这种货物时,他并不损失什么)和非排他性(不为此物品付款的个人无法被排斥在外)[2],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4],理由是: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额已满时,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为正);但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如果教育服务进行排除,虽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将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大大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5]。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6],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等)、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教育等)、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个人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标准)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其实就是职业教育的产品。
教育的产品属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纯市场的机制来有效地提供.而必须主要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提供。
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财政学(第2版)习题答案
《财政学(第2版)》章节配套习题部分参考答案第一章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一、重要概念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即所谓“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2.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要。
6.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参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
7.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8.经济稳定: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发生影响,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9-10略。
二、单项选择题1.A2.D3.A4.C5.A6.D7.A8.A9.B 10.B三、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CD4.ABD5.ABC6.ABCD7.CD8.BCD四、分析判断1.对2.错3.错4.对5.对6.错7.错8.错9.错 10.对五、简单分析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与失衡。
2.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表现在哪些方面?垄断导致效率损失:(1)产量受到限制,消费者福利受到额外损失;(2)垄断行业由于追求并事实存在垄断利润,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3)垄断阻碍技术进步;(4)垄断者追求超额收入的寻租活动本身会造成资源浪费。
4.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教育市场的开放,教育产品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而学校也借助教育产品实现了市场化的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教育产品的属性和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教育产品的属性教育产品是指一种以教育理念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市场手段推广,供给用户使用的产品。
教育产品有以下属性:1.专业性教育产品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
2.可定制性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因此教育产品必须具有可定制性,能够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用户的学习要求。
3.创新性在教育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引入创新的思维和技术,尽可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促进用户的学习和成长。
二、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在教育产品的推广和推广过程中,学校也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学校市场化运作的特点是:1.竞争激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繁荣,教育产品竞争激烈。
为了吸引用户,学校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2.资源整合学校市场化运作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教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能力。
这包括整合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资源。
3.宣传营销学校市场化运作需要注重宣传和营销,提高广告效果和品牌口碑。
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让更多的用户了解教育产品,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三、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的关系分析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校市场化运作需要教育产品作为推广和营销的载体;而教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需要学校提供机会和资源。
同时,在教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学校的市场化运作。
教育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需要和学校的市场化需求和用户需求相结合,以实现双方的共赢。
四、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的争议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利润和教育质量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校市场化运作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有些学校会过度依赖教育产品,而忽视教育质量和用户需求。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一、引言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满足一定共同需求、具有公共特征且难以排除非特定个体的使用的产品。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其独特的产品属性。
本文将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从中分析出其产生的原因。
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松顿在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不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不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享用该产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非竞争性指的是,该产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
教育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任何种族、任何国籍的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人获得了教育,并不会影响另一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产品属性:1. 身体无法直接消费教育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一种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习得。
它无法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一样直接被消费,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
2. 不同于一般商品教育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它不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教育的生产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市场的自由竞争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
3. 具有不确定性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难以预测其中的结果。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学习机会、天赋等,因此教育的产出也是不确定的。
4. 投资回报周期长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其回报周期常常延伸到整个人生。
因此,教育的回报难以用短期收益来衡量,需要用更长远、更深远、更多元化的方式来衡量。
四、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原因教育之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 社会上存在产生教育差距的因素由于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若仅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会加剧教育的差距,而公共教育的介入则可以缓解这种差距。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
对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界定依赖于不同的判断标准,同一层次的教育既可能是公共产品,又可能是准公共产品,还可能是私人产品。
根据公共产品的内涵,对国内、国外理论界各种不同观点做了梳理分析,认为对教育产品的属性的“定性”研究对当今的教育产品的配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公共产品;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市场化1 对教育的产品属性的考察——公共产品的内涵及其外延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
对教育的产品属性的讨论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整个社会产品分为三大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也称公共物品,泛指公共行政组织或国家行政组织为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共同消费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它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
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就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因此,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为公共产品。
与公共产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如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
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从公共产品的外延来看,公共产品不限于物质产品,如灯塔、公路等。
一些由政府提供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也是公共产品,如法律、规章、政策、基础研究、环境保护、天气预报、消防、社会保障、失业保险,甚至有效率的政府本身也被视为是一种公共物品。
一种物品如果具有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称作排他性公共物品。
比如收费电视节目。
有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又具有竞争性,这种物品称作共有资源。
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共有资源有竞争性。
当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
关键词 : 共产品 ; 育的产 品属 性 ; 育市场化 公 教 教 中 图分类号 : 2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23 9 (o 8 o —2 40 1 7 —1 82 o ) 90 8 —3
1 对教 育 的 产 品属 性 的 考 察—— 公 共 产 品的 内涵 物品 。人们普遍接受公共 产品 的两个特 征是 消费 的非竞 争
维普资讯
现 代商贸工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r ui s T a e n ut n I r
20 0 8年第 9 期
论 教 育 的产 品属 性
衣 新
( 东南大学人 文学院 , 苏 南京 2 1 8 ) 江 1 1 9
营 , 以人 为本 ” 用“ 的理 念 进行 管理 , 分尊 重 人 的尊 充
人性” 的前 提条件下 , 能真正 实行人 性 化 , 能不 违背 才 才 务 。另外 , 实施人本 伦理管理 , 一方 面能有 效地 遏制 道德 失 钉“ 范现象 , 规范市场 经济秩序 ; 另一 方面 , 实了科 学 发展观 , 落
员工的劳动 , 离不 开广 大客 户 的合作 和 社会 各 界 的大 力支 问 , 还是 企业 与顾客与客户之 间关 系的协调发展 。 持。正是在此意义 上 , 业 应 当将利 润 视 为 民众 和社 会对 企 同时 , 业人 本管 理与 企业 的社 会 责任 相 结 合 。企 业 企 企业经营管理成果 的肯定 。 仅仅是一个 内部管 理机 构 , 不单 单 是对 企 业 内部 员工 的
品、 私人产品和准公 共产品 。公 共产 品也称 公共 物 品 , 指 泛 按照公共产 品理 论, 整个社 会产 品分为 三大类 : 共产 产 品之 间的产品或兼具二者特征 的产 品属 于准公共 产品 。 公 从 公共 产品的外延来看 , 公共 产 品不限 于物 质产 品 , 如
基于国内教育属性与供给方式的研究
基于国内教育属性与供给方式的研究0 引言长期以来,要从产品所具有的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Public good)属性进行界定。
那么,教育属性的界定则有些复杂,我们应在实践过程中判断教育活动是否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或准公共产品属性。
在当前,讨论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界定对认识教育的地位,及其供给体系构建有其重要价值。
1 教育属性的界定标准分析我们国家一直把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并以政府提供为其主要提供方式,但实际上,按照混合产品理论来分析,所谓混合产品理论就是是指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问、在不同程度上兼有两者某些性质的产品。
教育的性质界定应是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性质的混合产品,其提供方式也应采取混合提供。
首先,教育不是公共产品,它不直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教育完全可以将不付费者排斥在外,排斥成本并不高。
而且,教育的边际成本远远大于零,教育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基本相同,个人享受的教育费用并不难确定。
但它具有公共产品性,表现为效益上的外溢性。
教育通过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面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均有积极的影响;其次,教育不是私人产品,但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表现在个人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技能通过劳动市场进人生产过程时,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个人获得更高收人福利,提升个人地位。
教育总的性质界定是具有较大外部效益的混合产品,根据外溢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教育划分为两个层次。
并据此决定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的最佳结合点。
通常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采用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外部性、供给主体与消费特征。
本文从教育实践出发,认为仅仅依据这三种教育产品属性作为判断教育的标准不切合实际,提出我们关于社区教育产品属性界定标准的观点及其对供给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言。
一、外部性:作为教育产品属性界定标准的局限值得注意的是,以外部性为标准判断学校教育是公共产品,并没有在学校供给形成太多负面影响。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的支柱,政府承担着为全体公民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属性、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并探讨教育如何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一、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具有综合属性的活动。
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纯知识的传授已经不再足够,学生需要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教育的属性还包括个体化和社会化。
个体化体现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发展计划。
同时,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它帮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政府提供基础教育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举措。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政府有责任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获得质量良好的基础教育。
这不仅是一种法律义务,更是一种道义义务。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平性和可及性的特点。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
一个拥有良好教育水平的国家,可以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三、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创新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能够有独立思考、灵活应对和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科学精神是指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注重实证和实践的态度和精神。
为了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有力的论证和观点。
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关于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2008年7月17日一、教育产品属性的考察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dianA&dian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在2004年修订出版的第17版《经济学》中,给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1]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当别人也消费这种货物时,他并不损失什么)和非排他性(不为此物品付款的个人无法被排斥在外)[2],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学者们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异,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3]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4],理由是: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额已满时,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为正);但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如果教育服务进行排除,虽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将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大大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5]。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6],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等)、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教育等)、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个人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标准)。
以公共产品视角——探析我国教育经费政策
以公共产品视角——探析我国教育经费政策摘要:本文针对教育不同阶段的公共产品特性,分析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经费不同结构特点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关系,说明我国教育经费收入中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最后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产品;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结构;政策一、教育的公共产品特性按照公共经济理论的分析,社会成员所需要的产品按其受益范围是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将其区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类不同性质的产品。
其中, 公共产品具有受益范围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投资者无法通过平等、自愿的产品交易来保证其自身的经济利益,通常应由行使公共权力的社会组织机构---政府统一提供;私人产品的特点与公共产品的特点正好相反,因此,私人产品通常应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产品交易机制来提供。
此外,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既具有私人产品属性,又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产品,理论界将这种产品定义为混合产品,这种产品应由政府与公众共同出资兴办,公众主要承担倾向个人受益的任务,政府主要承担倾向社会共同受益的责任。
但是不同类型的混合产品其具体出资兴办模式并不完全一致。
一般来说,社会受益相对较强的混合产品,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实行政府兴办或“公办民助”的投资兴办模式;社会受益相对较弱的混合产品,应以公众投资为主,实行“民办公助”或公众投资兴办模式。
按照上述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教育是较为典型的兼有个人受益和社会受益的“混合产品”,并且具有随着教育层次的不断升高,个人受益明显增强的特征。
从社会受益与受教育者个人受益关系划分,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主要是指具有以社会公众受益为主,个人受益不太明显特点的教育类别,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应采取政府投资兴办模式。
一般来说,基础教育的外部效应最强,最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世界各国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都实行了政府投资的兴办模式。
具有半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既具有明显的社会受益,也具有明显的个人受益的特点的教育类别,政府必须对其进行适当投资,同时,作为受益人的受教育者本人,也必须通过缴纳学费等方式,进行适当投资。
关于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辨析
关于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辨析
师范教育是教育行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作用是培养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别学校的教师。
师范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因为它具有以下公共产品属性:
一、非排斥性
师范教育是一种非排斥性的公共产品。
这意味着一个个体的受
益不会影响另一个个体的受益。
例如,当一个学生通过师范教育获
得更好的教育,在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多的机会时,这并
不妨碍其他学生进入同样的领域,也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收益。
二、非竞争性
师范教育是一种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这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可
以在同一时间同时接受学习。
与私人产品不同,公共产品的使用不
会受到供给量的限制,而师范教育可以同时培养多个学生,并通过
共享的方式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外部性
师范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它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学生受益于师范教育培训后,他们将被激励更好地执行他们
的教育职责,从而为社会的未来做出贡献。
同时,良好的师范教育
也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公平性
师范教育是一种公平的公共产品,在理论上应该提供给所有人。
这种公平性通常通过政策来实现,例如,某些政策可能关注解决特
1。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培养公民意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政府提供基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具有明确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属性,以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社会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的属性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多重属性。
首先,教育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并传递社会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帮助后代认识并继承文化传统,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其次,教育是一种塑造人格和培养公民意识的过程。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有涵养、自觉遵守法律的公民。
此外,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才的过程。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发展自身的潜力,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二、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政府提供基础教育是保障公平和提高整体素质的必然选择。
首先,只有政府的干预才能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由于社会阶层、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家庭背景和财力等差异使得一些人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公立学校、提供补贴等方式,保障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其次,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素质。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培养大批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为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
三、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需求普遍而长期存在的产品,由于无法排除非付费者的使用和享受,市场机制难以提供,需要政府来提供和保障。
教育作为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特性(精品)
教育作为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特性1教育的产品属性自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开始提出“公共物品”这个概念以后,经济学家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异,如斯蒂格勒茨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物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巴罗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Barlow,1970)。
郑秉文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quasi-public goods)(郑秉文,2002)。
因为从教育的“生产”来看,虽然在超过一定规模之后,教育具有成本不变的特征,但它并不具备纯粹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接收的学生越多,需要的教师越多,校园也越大,因此成本也就越高。
从教育的“消费”来看,教育不可能象国防那样,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的可分性。
同时,如果教育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那么,人们就应该看不到那么多的、象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普遍都有的州立教育或地方教育,以及私立教育了,因为这是一件很不经济的事情。
而事实是,美国等国家的教育主要不是由联邦政府直接经办和资助的,甚至大多数州立法将教育留给地方机构去实施。
虽然很多研究者认为,教育的社会回报远远高于私人,但州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广泛存在说明,教育回报的传播性是非常狭窄的。
所以,教育既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同时,许多西方国家都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福利项目,福利国家的教育由政府提供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的考虑,即不是由教育这一物品本身的技术性质所必须的和决定的,而是国家出于“父爱主义”的考虑,由公共部门的政策目标强加的。
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教育的“价格”差距非常大,如目前法国、德国、丹麦、瑞典等一些欧洲国家不仅对中小学,甚至对大学也实行免费教育,而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育的学费却非常高。
经济学家对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这一问题的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关系到教育这一产品的供给方式和财政来源问题。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作者:李跃,徐小婷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7期李跃,徐小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230039)摘要:高等教育是否应该市场化以及如何市场化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首先利用“公共物品理论”来界定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认为其是一种典型的准公用品。
既然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用品,那么我们就要在其供给问题上要更新供给思路、完善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并认为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公共物品理论;高等教育;市场化中图分类号:G6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14-0028-02一、从公共物品理论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及供给问题“公共物品理论”是判断一个事物是共用品与否的理论依据,也是甄别人类生存发展所需各种物品属性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从属性上看,世界上的物品实际上可以分为四大类:纯共用品、准共用品、准私用品和纯私用品,其中准共用品和准私用品统称为混合品。
下面我们用图形来具体分析如何判断。
图形说明:在图中横轴表示的是排他性,越往右边排他性越强,反之则越弱;纵轴表示的是竞争性,越往上边竞争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图中区域A代表的是纯共用品,著名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经指出“公共品是一种向所有人提供和向一个人提供时成本都一样的物品。
”[1] 而纯私用品则是指只有获得某种物品的人才能消费这种物品的物品,它是从市场上购买和消费的一般性商品、服务或资源,为私用拥有、个人消费或使用,其消费的总量等于所有个人消费额的总和,如图中D区域所表示的。
混合品(含准共用品和准私用品)是介于纯共用品和纯私用品之间,具有这部分特征的商品或劳务。
按照“公共物品理论”,鉴别共用品的标准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非对抗性),二是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共用品的基本属性,它是由共用品自身的内在因素决定的,是指多增加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分配成本为零。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学界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成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但目前在此问题上仍存在争论,随着我国教育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理应对已有的观点和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教育的产品属性目前,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讨论,大多是基于公共产品理论之上的。
公共产品理论最先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中被广泛运用。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类。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种产品消费的减少。
公共产品具有三个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国防、路灯等。
与公共产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可分割性,如食品、衣服等。
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目前,不同学者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从公共产品的定义、特征以及教育的外部效应来看,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首先,教育具有部分竞争性和排他性。
一方面,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如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在技术上(如收费)可以实现排他;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教育传递的普适性知识、技术等产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其次,教育的部分效益是可分割的,例如,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身人力资本得到提升的效益不可分割,但与此同时教育还能促使受教育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更快增长,此时教育所带来的效益分割给了受教育者的家庭及所处的社会。
最后,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即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进而从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外溢给其他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谐,但由上可知教育并非具有绝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因此,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研发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分析
研发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分析【摘要】研发产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公共产品综合判别标准,其次用这种综合判别标准对研发产品(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产品、应用科学研究产品和试验发展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判别,再次对研发产品的外部性进行分析,我们重点研究基础科学研究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最后我们得出政府提供和管理研发产品方面的几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发公共产品外部性福利一、引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学技术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定义为:“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
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三部分组成”,相应的研发产品分为基础科学研究产品、应用科学研究产品和试验发展产品。
由于研发产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研发产品的生产。
但是目前我国学术上对研发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分析不够,尤其是对基础科学研究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分析不够,致使政府在实践上对研发的投入不足,或者重视应用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而忽略了基础科学研究。
另外关于公共产品判别标准方面,目前学者们基本上采用萨缪尔森的判别标准,但是这种判别标准也有一些缺点。
本文综合了萨缪尔森和其他一些公共产品判别标准;其次用这种综合判别标准对研发产品(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产品、应用科学研究产品和试验发展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判别;再次对研发产品的外部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政府提供和管理研发产品方面的几条对策建议。
二、研发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按照萨缪尔森的判别方法,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特征,对于一项基础科学研究产品,把任何一个人排除在对该项基础科学研究产品的消费之外要花很大的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基础研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
另外增加一个人对该项基础研究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所以基础研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特征。
浅析教育产业的产品及其属性
浅析教育产业的产品及其属性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教育具有产业性是没有疑问的。
[1]但是,教育产业生产什么、其产品的属性是什么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人认为教育产业的产品(以下称“教育产品”)是人才,有人提出是教育服务消费品;有论者认为教育产品的属性是公共产品,也有人认为是私人产品。
因此,研究和探讨教育产品及其属性,不仅在于理论上的澄清与厘定,还在于解决教育产业运作中的实践问题。
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表浅见。
一、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什么(一)“人才”说悖论长期以来,人们都把“人才”当作教育的产品。
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成长需要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故教育的产品是人才。
本来“人才”的意义有二,一是指“人的才能”;二是指“有才学的人”。
但随着汉语的演进,现代汉语中的“人才”一般是指有才能的“人”。
因此,我们认为,从人才需要教育到教育的产品是人才这一推理过程是不合逻辑的。
首先,人才是教育的对象,但教育的对象却不能等同于教育产品。
人能成其为才是内、外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就内部因素来看,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与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问的矛盾性,是促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就外部影响而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对人才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遗传素质也是人的身心发展或说成才的重要条件。
的确,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或万能的。
因此,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看问题,都不好说教育的产品是人才,而把人成才完全归结为教育或者人没能成才彻底怪罪于教育均是不合适的。
其次,人才不等同于产品。
社会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生活)资料。
消费资料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物消费资料和非实物消费资料,前者是有形消费品,如食物、衣料、日用品等;后者称无形消费品,如音乐欣赏、信息咨询、各种服务等。
如果说人才是生产资料,它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相对应是说不通的;如果说人才是消费资料,而消费资料都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特征,那人才又怎么满足人的需要呢?再次,人才可以流动但不能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来分析我国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给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当别人也消费这种货物时,他并不损失什么)和非排他性(不为此物品付款的个人无法被排斥在外)[2],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4],理由是: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额已满时,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为正);但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如果教育服务进行排除,虽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将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大大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5]。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6],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等)、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教育等)、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个人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标准)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其实就是职业教育的产品。
教育的产品属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纯市场的机制来有效地提供.而必须主要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提供。
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有力地批驳了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特别是当市场失灵时.只有把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
当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那一天。
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将会是一种纯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免费提供。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不是纯公共产品,教育的产品属性应由教育提供的方式和是否付费来决定。
即完全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而完全由私人(市场)提供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
显然,教育的产品介乎两者之间.提供教育的主体是政府公共部门。
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决定了教育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提供。
就算是义务教育.也有私立学校存在。
这些私立学校提供的教育.已具备了私人产品的特征,弥补了政府失灵、低效率所带来的公共产晶供应不足。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是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教育。
如果把这类教育视为公共产品显然是不现实的。
教育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其产品属性依赖于被提供的方式。
教育(即使是基础教育)既可以作为公共产品.又可以作为私人产品。
如果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由政府以免费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那么.此种教育就是公共产品。
如果教育由市场提供.且以交费作为接受教育的条件.那么。
此种教育就是私人产品。
以教育的提供方式以及是否付费来确定教育产品的属性.这种观点在逻辑上有一定的缺陷.但基本能解释教育的产品特性.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预算拨款由政府部门提供.但职业教育不是完全免费的.它可以将“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因而其收益可以定价.供给成本也有望得到补偿。
从这一点看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然而对于受益范围之内的消费者而言。
在未出现拥挤现象之前.大家可以同时享用互不影响.从这一点看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给出的公共产品的定义.以及公共产品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基本特征来看.职业教育显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也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因此属于混合产品(或叫准公共产品)。
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付费.同时还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成本可以在未来的收益中得到补偿。
职业教育提供的主体是政府(民办学校例外).但在运作的方式上也含有一定的市场成分.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但也需个人支付一定的费用。
目前.我们还没有条件把职业教育当作完全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但也不能把职业教育当作由市场提供的私人产品.从而使教育产业化的观点重新抬头。
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一种混合产品。
或者叫准公共产品.在现阶段是比较准确的.这也是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观点。
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
对教育的产品属性的讨论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整个社会产品分为三大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也称公共物品,泛指公共行政组织或国家行政组织为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共同消费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它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
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就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因此,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为公共产品。
与公共产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如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
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从公共产品的外延来看,公共产品不限于物质产品,如灯塔、公路等。
一些由政府提供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也是公共产品,如法律、规章、政策、基础研究、环境保护、天气预报、消防、社会保障、失业保险,甚至有效率的政府本身也被视为是一种公共物品。
一种物品如果具有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称作排他性公共物品。
比如收费电视节目。
有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又具有竞争性,这种物品称作共有资源。
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共有资源有竞争性。
当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如海里的鱼、环境和拥挤的不收费的道路,这样就会造成“公地悲剧”。
我认为教育是完全的私人产品。
很简单,受教育是为了学知识,知识在你脑海里,就是你的东西,就象衣服在你身上,不可能是大家的(公共产品)。
一、从公共产品的定义上看,教育不是公共产品在经济学史上,P.萨缪尔森是现代福利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的奠基人。
1954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1](p387-398),该论文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一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nonrivalrous consumption)。
A:非排他性指的是不可能阻止不付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付任何费用的人同支付费用的人一样能够享有公共产品带来的益处;比如国防,不能因为张三没有支付国防费用而不为其提供国防服务。
显然,教育可以做到排他性,你不交学费学校可以立马将你逐出课堂,当然该不该逐是另一回事。
B: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从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
一盏路灯不因为人为而多用电,人少而少用电。
教育不同,一个教师教1个学生和教10个学生是不一样的。
撇开枯燥的学术名词,我们看看实践。
一盏路灯,照亮世人,给世人带来好处,可是无法向路人收费。
所以路灯是公共产品。
要维持路灯的运转,就只有通过收税来承担费用。
那么一个教师在课常上讲课,能让天下人都受益吗?一个博士在给社会带来好处的同时,却不能比一个小学毕业生多拿一分钱,这可能吗?二、外部性不能成为公共产品的理由所谓外部性,简单地说就是带给他人好处。
但能不能成为判断公共产品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与此同时,自己能不能得到被偿。
比如,比尔的WIMDOS操作系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他能从受益者那收到使用费(盗版除外),事实上任何一个合法的产品或服务都是有外部性的,也正因其能给社会带来好处而存在的。
你花一万元钱买一台设备,希望获得的收益至少应该是一万零一元,否则谁买?比如,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那姑娘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国家支付服装费,同理还有化妆品。
三、事实上不是如果说教育是公共产品的话,花大钱上贵族学校的人就可以和修桥补路的人一样戴大红花;如果说教育是公共产品的话;出国留学的人员就可以要求国家报销学费;如果说教育是公共产品的话,文革中推荐自己或子女、亲友上大学就不是走后门而是高风亮节。
那时上大学先要本人申请,可以肯定,这些申请无一例外地说,自己想上大学是为了给党国作贡献,绝不会说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的。
!公共产品,是一种能让大家受益但又无法向受益者收取费用的产品。
比如一盏灯泡,安在路灯杆上,照亮世人,就是公共产品。
而安在您家的台灯上,照亮的只是您的家人,这就是私人产品。
如果您发现路灯灯泡坏了,总是自个掏钱买灯泡装上,大家一定会说,您是个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好人。
可是人们却不会把此殊荣给予花大钱择校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或他的子女读出书来,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的劳苦大众,而是为了自己赚大钱娶美女!。
四、国家在教育中的立位简单说,就是在教育方面,国家应该干点什么?国家对教育的作用只是补市场不足,也就是说只---注意是只为上不起学的人办学校,而不是所有人!这是一个极重要问题,如果确立了这个思路,那,现在的教育,就要在变特变了!因为我们国人现在的教育观念是,无论贫穷与富贵,到公立学校受教育才是正道。
五、教育与穷人我认为,上不起大学原因之一是在教育上国家投入太多。
我没说错。
因为国家投入越多,也就是税越多,也就是老百姓手中的钱太少。
而人人都清楚在国家投入上的效率如何。
国家少投入(当然要少收了),人民就不穷了。
上大学的事,不就好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