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食品中有害物来源及其控制[1]

合集下载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食品中有害物质来源、分类及危害物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食品中有害物质来源、分类及危害物

根据其结 构可分为
有机毒物 (organic toxicants)
无机毒物 (inorga毒、剧毒、中毒、低毒、实际无毒、无毒等
4、危害性
当前的食品安 全问题涉及
急性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illness )
具有长期效应的 慢性食源性危害 ( foodborne hazard)。
食品中有害物质来源、分类及 危害性
这些食品中会有哪些有害物质呢?
目录页
1 有害成分的概念 2 有害成分的来源 3 有害物质的分类 4 危害性
1、有害成分的概念
食品中的有害成分(物质)是指“已经证明人和动物在摄入达到某个充分 数量时可能带来相当程度危害的物质”,也称为嫌忌成分(undesirable constituents)或有毒物质或毒物(toxicants)。
急性食源 性疾病
包括、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肠源性病毒 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
慢性食源 性危害
包括食物中有毒、有害成分引起的对代谢和生理功能 的干扰、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对健康的潜在 性损害。
2、有害成分的来源
1
天然物 (natural toxicants)
2
衍生物 (derived toxicants)
3
污染物 (comtaminated
toxicants)
1
添加物 (added toxicants)
衍生物是食物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3、有害物质的分类

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及控制(一)

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及控制(一)

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及控制(一)引言概述:食品中的化学危害是指由食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导致的健康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控制食品中的化学危害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及其控制:食品添加剂、残留农药、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产品污染以及食品贮存与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危害。

一、食品添加剂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3. 食品添加剂的控制措施4.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应用5.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建议二、残留农药1. 残留农药的来源和危害2. 残留农药的检测方法3. 残留农药的控制技术4. 农药使用规范和食品安全标准5. 食品中残留农药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三、重金属污染1. 食品中的常见重金属污染物和来源2.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 重金属的检测和评估方法4. 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措施5.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管控机制四、石油化工产品污染1. 石油化工产品污染的类型和特点2. 石油化工产品污染对食品的影响3. 石油化工产品的检测和评估方法4. 石油化工产品污染的控制措施5. 石油化工产品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策略五、食品贮存与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危害1. 食品贮存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危害2. 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危害3. 食品贮存控制措施4. 烹饪过程中的安全建议5. 食品贮存与烹饪过程中的关键检测和管理方法总结: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通过了解和控制食品添加剂、残留农药、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产品污染以及食品贮存与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危害,可以有效降低食品中的化学风险,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

因此,相关部门和食品产业应采取合适的措施,规范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食品中的污染物源与防控

食品中的污染物源与防控

食品中的污染物源与防控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食品中的污染物源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食品污染物的来源和防控措施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食品污染物的来源1.农药残留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但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会导致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在食品中长期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2.兽药残留畜牧业中使用的兽药,如激素类、抗生素类等,如果使用不当或使用过量,会导致兽药残留在食品中。

长期食用含有兽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3.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如铅、汞、镉等是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

重金属污染主要源于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和工业废水等因素。

高浓度的重金属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具有潜在的危害。

4.微生物污染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会导致食品变质、变色、产生异味,并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

微生物污染常常源于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不洁卫生条件。

二、食品污染物的防控1.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并加大打击力度。

2.提高农药和兽药的使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和兽药使用标准,加强农药和兽药的监管和管理,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对农药和兽药的依赖,提高农产品质量。

3.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水源地、农田和畜禽养殖场等环境的保护,防止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和兽药渗漏造成污染,减少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食品的污染。

4.推行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全程追溯,确保消费者能够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情况,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5.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意识提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识能力,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增加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压力。

结语食品污染物的源头复杂多样,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

《食品的有害污染物》课件

《食品的有害污染物》课件

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控制,推广环保 技术,提高环保意识等。
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的定义
指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兽药及其代谢 产物。
兽药残留的来源
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兽药,如抗菌 药、抗寄生虫药等。
兽药残留的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兽药残留的食物,可能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产生耐药性 、过敏反应等。
控制兽药残留的措施
食品加工过程
食品添加剂
为了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和外观等目的,一些食品加工过 程中会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等添加剂。如果超量使用或 使用不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环境、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可 能导致食品受到交叉感染、二次污染等问题,进而影响食品 的安全性。
04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 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采矿、冶炼、染料、电池制造等工业废水 排放,以及城市垃圾和废气等。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重金属可在人体内积累,对消化系统、呼 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甚至引发 癌症。
04
急性中毒需要及时就医 ,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慢性危害
01
02
03
04
慢性危害是指长期接触低剂量 有毒物质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慢性危害的症状可能比较轻微 ,但长期积累会导致身体机能
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常见的慢性危害包括肝肾损伤 、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损伤
等。
预防慢性危害的关键是控制有 毒物质的摄入,加强个人防护
《食品的有害污染物》ppt课 件
• 食品中有害污染物的种类 • 有害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 食品中有害污染物的来源 • 如何减少食品中有害污染物的风险 • 有害污染物的检测和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障,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危及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包含了重金属、农药、添加剂等多种物质。

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恢复的。

因此,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势在必行。

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1. 重金属重金属是指比铁原子量大的一类金属。

人体摄入重金属会影响人体内环境平衡,或直接进入血液、淋巴或脑组织,引起中毒和疾病。

常见的有害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2. 农药农药是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尽管对农作物的保护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农药被发现可能对人体有害。

目前,被禁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还有不少,如禁止使用的五噁二烯、六氯苯酚,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敌敌畏等。

3. 添加剂添加剂是为了美观、口感、防腐、色泽、保湿等方面,向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

但一些添加剂被发现可能有害于人体健康,如防腐剂二氧化硫、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人工色素等。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需要采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以下是常见的检测方法:1. 化学检测法化学检测法是通过化学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比较成熟,成本也较低。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食品样品,运输食品样品可能会改变其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是通过生物学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在检测灵敏度和专业性方面有很大优势,因此在某些检测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种方法的时间比较长,不适合追求效率的检测场合。

3. 物理检测法物理检测法是通过物理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比化学方法更为准确,但是成本也更高,通常只适用于某些高额食品或特殊状况下的检测运作。

三、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方法除了通过检测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筛查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该类有害物质进行控制。

第五章 食品中有害物来源及其控制[1]

第五章 食品中有害物来源及其控制[1]

第五章食品污染及其控制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1.掌握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2.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和管理办法;3.了解农药及兽药的污染及控制方法;4.了解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某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称之为食品污染。

污染食品的物质称为食品污染物。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除少量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原料本身外,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污染;食品原料及各种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或加入的有害物质,如酒中甲醇,烧烤制品中杂环胺;各种情况下食品成分发生异常变化,如脂肪酸败。

食品污染物质主要有三大类: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昆虫等;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等;物理性污染,包括固体杂质、放射性污染等。

第一节食品原材料中的天然毒素一、天然食品的安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生产中发生食品污染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因此,近几年来,非人工培植的、未经加工的天然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天然的就是安全的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可作为食物的很多有机体中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进行正确加工处理或食用不当,也易造成食物中毒。

由天然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人体遗传因素食品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却由于个别人体遗传因素的特殊性而引起的症状。

如有些特殊人群因先天缺乏乳糖酶,不能将牛乳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因而不能吸收利用乳糖,饮用牛乳后出现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症状。

2.过敏反应食品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却因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症状。

某些人日常食用无害食品后,因体质敏感而引起局部或全身不适症状,称为食物过敏。

各种肉类、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都可以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食物。

3.食用量过大食品成分正常,但因食用量过大引起各种症状。

如荔枝含维生素C较多,如果连日大量食用,可引起“荔枝病”,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无力、出冷汗,重者甚至死亡。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由于食品的卫生质量受到了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饮食安全和相关的营养健康都受到了威胁。

食品中想要追求营养和美味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也必须慎重挑选,并且需要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控制。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了化学、生物、物理三个方面。

其中的化学物质是最主要的,包括了重金属、有害农药、化学添加剂、食品中的致癌物质等,在防治食品中的污染、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和餐饮等各个环节使用以及管理上需要注重控制。

首先,检测和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日常食品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不同的有害物质水平有着不同的检测和控制方式,一般来说检测方式可以分为测定和鉴定两种方法。

测定方法就是用分析仪器或试剂盒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测试分析,以得出各个食品中特定有害物质的数值。

鉴定方法就是通过对某个食品样品进行结构分析和比对、比色法以及营养成分检测等方式,来判断食品中是否有有害物质。

比如在经营餐饮食品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首先是保证采购食材的品质安全;其次是计量精准,确定食物的成分和配比的使用量;第三是掌握烹饪温度及时间等操作规范的执行,以确保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得到有效控制。

在长期监测食品安全问题后,针对不同的食品还有特定的检测和控制方法。

比如,水产品中常含有大量的生物致病菌,如肠道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通过对水产品营养成分的追踪和其他检测手段来保证食品安全。

再比如,在煤矿企业食堂就需要对员工进食情况、食品种类及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控制,以便在饮食上落实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需要。

而在现代社会的追求高效快捷的极速发展进程中,食品面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变得越发复杂,频繁出现的大面积食品安全事件对于全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震撼。

针对这种事态,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食品生产的管理;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加强对食品从原产地到销售流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食品进口的检测和审核,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2.29•【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施行日期】2018.12.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第三节标签、说明书和广告第四节特殊食品第五章食品检验第六章食品进出口第七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第八章监督管理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五)食品的贮存和运输;(六)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

但是,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关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

第三条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及其控制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及其控制

04
危害的控制与预防措施
Chapter
原料控制
严格筛选原料
选择符合质量标准、无污染的原料,避免使用劣 质或受污染的原料。
原料检验
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感官检查、理化指 标和微生物指标等,确保原料的安全性。
原料储存
采用适当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避免原料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变质或受污染。
温度控制
监测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的温度,确保食品在安全温度范围内, 防止细菌繁殖和毒素产生。
06
食品中危害的法规与标准
Chapter
国际法规与标准
要点一
国际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制定,旨在 为国际食品贸易提供统一的标准和准则,涉及食品添加剂 、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方面的规定。
02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
Chapter
生物性危害
细菌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 中可能受到细菌污染,如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
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病毒污染
某些食品,特别是生食和未煮熟的 食品,可能受到病毒的污染,如诺 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这些病毒可 引起消化道疾病。
寄生虫污染
食品中的寄生虫和虫卵也是生物性 危害之一,如弓形虫、贾第鞭毛虫 等,它们可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08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食品中危害控制的重要性
1 2
保障公众健康
食品中的危害物质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危害控 制能够降低疾病发生率,保护消费者健康。
维护食品安全
通过对食品中危害的有效控制,可以确保食品的 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消费者信心。

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控制措施

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控制措施

管理纵横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相应的电力客户服务机制能够更加完善管理体系及协调机制,良好地解决机制与客户服务中心之间的矛盾。

最后,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需要建立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对客户服务工作质量的监督。

2.2 重视加强服务理念为了保证本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活力及生命力,电力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意识。

首先为了保证客户的良好服务体验,管理层需要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并且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进行落实。

其次,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打造注重服务品质的工作氛围。

对于电力企业的任何岗位、任何工作流程及环节都要充分贯彻对客户的人文情怀,将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服务效果力争最佳。

最后,除了对客户进行服务之外,还要注重无理无效的诉求的处理,避免影响员工积极性,管理层也要注重对员工加强人文关怀,从而有利于电力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3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建客户经理团队电力企业在后续的客户经理团队选拔过程中,要注意选拔专业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保证队伍组建的专业性。

除此之外,需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培训、讲座等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其服务理念,保证日常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开展服务分析研讨会,让优秀员工分享自己的相关经验,保证电力客户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2.4 注重服务部大厅的布局陈设,推广远程服务为了给客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相关电力企业需要注意加强自身营业厅的布局陈设工作,要学会与时俱进,抛弃以往的布局理念,争取布置更具特色,增加引进先进设备,然后客户可以自助或者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设备上办理业务,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社会广告、网站贴吧等各种资源策划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建立电粉俱乐部,提升粉丝活跃度及影响力,为企业进行传播推广。

加强远程服务渠道运营管理,对客户交互行为统计数据进行深挖掘,找准推广切入点,实现精细化服务,最大化客户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法(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修正 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和标准制定第三章 农产品产地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第五章 农产品销售第六章 监督管理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本法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第三条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关安全信息的公布和农业投入品已经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其规定。

第四条 国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行源头治理、风险管理、全程控制,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构建协同、高效的社会共治体系。

第五条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规定的职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规定的职责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规定,确定本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

各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考试大纲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考试大纲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研大纲考试要求:《农业综合知识三》主要考查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考生对食品成分及有害物质的分析能力、对食品营养及安全情况的认知能力。

考试内容《食品分析》部分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作用二、食品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三、食品分析的学习主意四、食品分析主意的挑选与采用的标准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一节样品的采集一、样品的采集二、样品的分类三、采样的普通主意四、采样的要求与注重事项第二节样品的预处理一、样品的预处理的目的与要求二、样品预处理的主意第三章食品分析中的质量保证第一节分析数据的质量一、误差二、不决定度三、误差和不决定度四、如何提高分析结果确实切度,减少不决定度;第二节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一、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二、实验室外部质量保证三、质量控制图四、实验室认可。

第四章实验主意评价与数据处理第一节实验主意评价一、评价指标二、实验结果的检验第二节实验数据处理一、分析结果的表示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测定结果的校正。

第五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第一节概述一、物理检测的意义二、物理检测的内容和主意。

第二节物理检测的几种主意一、相对密度法二、折光法三、旋光法。

第六章水分及水分活度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水分的存在状态二、测定主意三、水分的测定的意义第二节水分的测定一、干燥法二、蒸馏法三、卡尔-费休法四、其他主意第三节水分活度值的测定一、水分活度值的测定意义二、水分活度的测定主意第七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第一节灰分的测定一、概述二、总灰分的测定三、水溶性灰分四、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五、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第二节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一、概述二、钙的测定三、铁的测定四、碘的测定五、磷的测定第八章酸度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酸度的概念二、酸度的测定三、食品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分布第二节酸度的测定一、总酸度二、pH的测定三、挥发酸度的测定第三节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一、概述二、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主意简介三、气相色谱法四、高效液相色谱法五、离子交换色谱法六、酮酸的薄层色谱法第九章脂类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食品中脂类物质和脂肪含量二、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三、脂类的测定第二节脂类的测定主意一、索氏提取法二、酸水解法三、罗紫—哥特里法四、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五、其它主意第十章糖类物质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糖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二、食品中糖类物质的分布及含量三、食品中糖类物质测定的意义四、食品中糖类物质的测定主意第二节可溶性糖类的测定一、可溶性糖类提取和澄清二、还原糖的测定三、蔗糖的测定四、可溶性糖类的分离与定量第三节淀粉的测定一、酸水解法二、酶水解法三、其他主意四、淀粉其他性质的测定第四节粗纤维的测定一、粗纤维的测定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第五节果胶物质的测定一、称量法二、咔唑比色法第十一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第一节蛋白质的定性测定一、蛋白质的普通显色反应二、复合蛋白质的显色反应第二节蛋白质的定量测定一、凯氏定氮法二、双缩脲法三、紫外吸收法四、福林-酚比色法五、考马斯亮蓝燃料比色法六、燃料结合法七、水杨酸比色法八、红外光谱法九、BCA法十、比浊法十一、杜马斯法第三节蛋白质的末端测定一、N-末端测定二、蛋白质及多肽C-末端测定及序列分析第四节氨基酸的定性测定一、氨基酸的普通显色反应二、个别氨基酸的显色反应第五节氨基酸的定量测定一、氨基酸的普通定量测定二、个别氨基酸的定量测定第六节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一、薄层色谱法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三、气相色谱法四、液相色谱法第十二章维生素的测定第一节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二、比色法测定维生素A的含量三、胡萝卜素的测定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维生素B1的测定二、维生素B2的测定三、维生素B6的测定四、维生素C的测定第十三章食品添加剂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三、食品添加剂检测主意第二节几种甜味剂的检测一、糖精钠的检测二、其他几种甜味剂的检测第三节几种常用防腐剂的检测一、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测二、其他防腐剂的的测定第四节发色剂的测定一、亚硝酸盐的检测二、硝酸盐的检测第五节漂白剂——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的测定一、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二、蒸馏滴定法三、离子液相色谱法第六节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一、薄层层析法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第十四章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第一节元素的提取与分离一、螯合萃取原理二、螯合反应与亲水性三、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四、萃取平衡与条件第二节几种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二、溶剂萃取比色法第三节砷、硒、氟的测定一、砷的测定二、硒的测定三、氟的测定第十五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第一节概论一、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来源三、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须要性第二节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主意一、薄层色谱法二、气相色谱法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四、质谱法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六、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第三节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检测一、有机氯的测定二、有机磷的测定三、氨基甲酸酯的检测第四节食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一、兽药残留的种类与危害二、兽药残留检测举例第五节食品中源于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主要的食品包装材料及其有害物质的种类二、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第六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检测主意第七节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氯丙醇的检测二、二噁英的检测《食品安全学》部分1 绪论1.1 标准与规矩概述1.2 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1.3 食品标准与规矩的研究内容与学习主意2 标准化概述2.1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2.2 标准的分类体系2.3 标准的制定与实施2.4 标准起草编制的要求与主意3 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3.1 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与特点3.2 食品的基础标准3.3 食品的产品标准3.4 食品安全卫生标准3.5 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标准3.6 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3.7 其他食品相关标准4 食品企业标准体系4.1 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规范4.2 食品企业标准中指标决定的主意和根据4.3 企业标准编制及修订范例5 我国食品法律规矩体系5.1 我国的食品法律规矩体系概述5.2 食品卫生法与食品安全法立法概述5.3 产品质量法5.4 食品监督管理与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5.5 进出口食品监督管理5.6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5.7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5.8 食品生产经营的其他法律规矩6 国际食品标准与规矩6.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6.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6.3 欧盟食品标准与规矩6.4 美国食品标准与规矩6.5 其他国家食品标准与规矩7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7.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AHCCP)7.2 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GMP)7.3 卫生标准损伤程序(SSOP)7.4 质量管理体系(ISO)7.5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7.6 危害食品召回制度8 食品产品认证8.1 食品产品认证概述8.2 国家免检产品认证8.3 绿色食品认证8.4 有机食品认证8.5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食品卫生学》部分绪论一食品安全学的概念和任务二食品安全学的历史三食品安全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科分支食品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及食品中的添加剂;食品安全型的评价;食品企业、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和食品卫生的标准、规矩的规定。

食物中的内源性有毒物质介绍

食物中的内源性有毒物质介绍
不光如此,四季豆未煮熟会含有胰蛋白酶抑 制物等,如果未经过高温烹煮也会致食物中 毒,建议要及时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检查治疗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3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 的食品添加剂,用于 保持食物的颜色和口 感。然而,亚硝酸盐 可以与食物中的蛋白 质分解产物结合,形 成亚硝胺,这是一种 强致癌物。亚硝酸盐 主要存在于加工肉类 制品中,如香肠、培 根等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
危害 亚硝酸盐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结合形 成的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可以导致食管 癌、胃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为了避免误食"假沸"豆浆中毒, 应该把豆浆彻底煮开再饮用。看 到豆浆沸腾后,要继续加热,再 煮8分钟。煮豆浆不能用太大的 火,避免很快就出现大量泡沫。 如果豆浆比较多或较稠,加热时 一定要不断地搅拌,使其受热均 匀,防止烧糊
总结
四季豆不炒熟为什么会中毒 食用没煮熟的四季豆导致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四季豆中 含有皂甙、植物血球凝集素、亚硝酸盐等成分
总结
1.皂甙:四季豆中包含的皂甙成分,如果生吃会急性中毒,长时间食用会引发红血球破裂 ,形成溶血,需要煮熟后再使用 2.植物血球凝集素:生四季豆中包含植物血球凝集素,这些物质需要经过高温烹煮才能被 破坏,生吃会影响身体代谢 3.亚硝酸盐: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亚硝酸 盐物质,不慎食用会诱发食物中毒导,比如 会导致恶心、呕吐,会对人体肠胃产生刺激 ,引发食物中毒
草酸
植酸虽然是植物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在人类 的食物消化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不太"友善"的 角色。因为植酸有特殊的结构,它可以与一 些矿物质(比如钙、锌、铁等)结合,形成植 酸盐。这些植酸盐对人体的吸收能力产生影 响,使人体较难从食物中充分吸收这些矿物 质 预防措施 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甜椒、抱子甘蓝 、西兰花、花椰菜、羽衣甘蓝、柠檬汁等等 ,用醋可以增强矿物质的吸收,并抵消植酸 的危害

食品中农药残留

食品中农药残留
2. 人若长期接触可出现体重下降、恶心、头痛、易疲劳 等症状。
图 克伦湖水生食物链中DDT的富集倍数 水1
浮游植物 265 小鱼 500
肉食鱼 8500
肉禽鸟 80000
表 中国各时期各类食品中DDT残留水平比较 ( μg·kg-1)
品名 谷类 蔬菜 水果
禽畜肉类 水产类 蛋类 乳类
1973-1978 24.40 16.20 19.00 868.30
毒杀芬(toxaphene)
是一种非内吸的接触毒和胃毒 杀虫剂,对螨有一定作用,用 于防治棉花、蔬菜、谷物和大 豆的害虫和牲畜体内寄生虫。 有中等毒性,大鼠经口LD50 69~240mg/kg,对小鼠致癌,对 大鼠可能致癌。
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农药-杀虫、杀菌、除草
➢ 代表品种: 敌敌畏、对硫磷、乐果、氧化乐果、敌百虫、甲胺磷等
➢根据其特点,用碱水反复 洗涤蔬菜水果,能有效减 少有机磷杀虫剂的残留量。
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进入体内后主要抑制血液和组织中胆碱酯酶活性,引起神 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出汗、震颤、神经错乱、语言失常等 一系列神经毒表现。有些可引起胚胎畸形。 高毒(如对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对硫磷、磷胺等) 中毒(敌敌畏、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等) 低毒(敌百虫、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等)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危害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我国已广泛使用,登记品种19个, 其中氰戊菊酯产量达1000吨以上。 毒性:与人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造成组织细胞内窒 息 中毒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刺激症状 “三致”作用:对鱼类有很高的蓄积性,有“三致”作 用,对动物有有诱变性和胚胎毒性。
其它农药
沙蚕毒素类农药 杀菌剂 除草剂 熏蒸剂

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

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

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和工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保证食品的味道和质量,更需要保证食品中无害和无毒的物质。

因此,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有毒和有害物质指的是能够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例如重金属、化学物质、残留农药等等。

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内脏、神经、免疫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一、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来源1. 来源于自然环境一些食品中的有毒和有害物质是来源于自然环境的,例如食品中的病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物质是由于食品来源于不洁环境或加工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而导致的。

另外,食品中的致癌物质也常常是来源于自然环境中的,例如霉菌毒素等。

2. 来源于食品加工过程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一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防腐剂、增稠剂、色素等。

如果添加的过多或不当会导致食品中毒或过敏等问题。

3. 来源于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也是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来源之一。

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超量使用,就会导致残留物。

二、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1. 食品细菌检测食品中的病菌和寄生虫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此,细菌的检测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部分之一。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PCR、酶联免疫等方法。

2. 检测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但是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非常必要。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等。

3. 农药和化肥残留检测农药和化肥残留是导致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三、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控制方法1.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导致残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是控制食品中有毒和有害物质的首要措施。

食品安全培训课程大纲

食品安全培训课程大纲

食品安全培训课程大纲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的和背景介绍1.2 课程重点和目标1.3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挑战第二章: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2.1 国家食品安全法规概述2.1.1 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2.1.2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2.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2.2.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2.2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三章:食品危害因素与防控措施3.1 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与预防3.1.1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3.1.2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控制措施3.2 化学物质污染的危害与控制3.2.1 常见食品化学污染物及其来源3.2.2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管理3.3 物理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范3.3.1 外部环境对食品的影响3.3.2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物理监控和控制方法第四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标准4.1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介绍4.1.1 ISO 22000标准的背景和目的4.1.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4.2 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介绍4.2.1 HACCP原理及应用范围4.2.2 HACCP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步骤第五章: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5.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5.1.1 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5.1.2 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5.2 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5.2.1 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和方法5.2.2 风险管理与风险沟通第六章:食品安全培训与教育6.1 食品安全培训的目的和重要性6.1.1 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的重要性 6.1.2 食品安全培训的方法和形式6.2 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6.2.1 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6.2.2 食品安全教育的持续改进与评估第七章:案例分析与讨论7.1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7.1.1 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和教训7.1.2 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7.2 食品安全问题讨论与解决方案7.2.1 食品安全问题的识别和评估7.2.2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知识总结8.2 食品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致谢注意:以上仅为食品安全培训课程大纲的示例,实际编写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内容补充。

有效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培训课件

有效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培训课件

必要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确实有必要,且达到 预期效果。
使用添加剂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危害 。
限量使用原则
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原则
添加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 准的规定,不得超过最大使用量。
添加剂的使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 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 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合理使用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
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概述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对各国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控制具有 指导意义。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标准
介绍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控制方面的标准和监管要求,为我国 食品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根据食品特性和保存要 求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避免不必要的污染。
注意包装材料的存放和 使用环境,避免高温、 潮湿等不利条件加速有 害物质迁移。
加强食品包装监管和检 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潜 在的安全问题。
06
食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控制
储存条件对有害物质影响
温度控制
适宜的低温能延缓食品中微生物 和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有害物
快速检测技术应用
免疫分析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 ,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快 速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等。
生物传感器技术
将生物识别元件与信号转换元 件相结合,对食品中的有害物 质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如 酶生物传感器、免疫生物传感 器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食品中的 有害物质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 ,如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等。

有效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培训课件

有效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培训课件

行业标准及规范
1 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规定了食品中铅、镉、汞、砷、锡等有害物质的 限量指标。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 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定了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 营养强化剂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量。
详细解读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使员工了解法律对食品安全的
要求和违规后果。
有害物质知识
介绍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如 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
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危害。
控制措施
讲解如何通过原料采购、生产加 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控制有害物
质的含量,确保食品安全。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食品中有害 物质超标的原因和后果,提高员
外部监管机构合作与交流
01
与政府监管机构保持沟通
积极与政府监管机构保持沟通,及时了解政策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企
业合规生产。
02
参与行业交流与合作
参加行业组织、协会等举办的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共同提升行
业整体的食品安全水平。
03
接受第三方审计和认证
接受第三方审计机构的定期审计和认证,证明企业在食品安全和有害物
风险评估流程
危害识别
收集相关信息,确定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及其 来源。
危害描述
对识别出的有害物质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其 性质、毒性、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等。
暴露评估
根据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和消费者的膳食习 惯,评估人体对有害物质的暴露水平。
风险等级划分
01
02
03
高风险
有害物质含量高,对人体 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需要 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食品污染及其控制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1.掌握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2.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和管理办法;3.了解农药及兽药的污染及控制方法;4.了解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某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称之为食品污染。

污染食品的物质称为食品污染物。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除少量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原料本身外,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污染;食品原料及各种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或加入的有害物质,如酒中甲醇,烧烤制品中杂环胺;各种情况下食品成分发生异常变化,如脂肪酸败。

食品污染物质主要有三大类: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昆虫等;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等;物理性污染,包括固体杂质、放射性污染等。

第一节食品原材料中的天然毒素一、天然食品的安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生产中发生食品污染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因此,近几年来,非人工培植的、未经加工的天然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天然的就是安全的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可作为食物的很多有机体中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进行正确加工处理或食用不当,也易造成食物中毒。

由天然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人体遗传因素食品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却由于个别人体遗传因素的特殊性而引起的症状。

如有些特殊人群因先天缺乏乳糖酶,不能将牛乳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因而不能吸收利用乳糖,饮用牛乳后出现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症状。

2.过敏反应食品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却因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症状。

某些人日常食用无害食品后,因体质敏感而引起局部或全身不适症状,称为食物过敏。

各种肉类、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都可以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食物。

3.食用量过大食品成分正常,但因食用量过大引起各种症状。

如荔枝含维生素C较多,如果连日大量食用,可引起“荔枝病”,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无力、出冷汗,重者甚至死亡。

4.食品加工处理不当对含有天然毒素的食品处理不当,不能彻底清除毒素,食后引起相应的中毒症状。

例如河豚、鲜黄花菜、发芽的马铃薯等如处理不当,少量食用亦可引起中毒。

5.误食含毒素的生物某些外形与正常食物相似,而实际含有有毒成分的生物有机体,被作为食物误食而引起中毒(如毒蕈等)。

二、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天然毒素是指生物体本身含有的或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有毒成分。

在可作为食品原材料的生物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存在着许多天然毒素,根据这些毒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1.甙类甙类又称配糖体或糖苷。

它们广泛分布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

其中皂甙和氰甙等常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2.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具有复杂环状结构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有茄碱、秋水仙碱、烟碱、吗啡碱、罂粟碱、麻黄碱、黄连碱和颠茄碱(阿托品与可卡因)等。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罂粟科、茄科、毛茛科、豆科、夹竹桃科等100多种的植物中。

此外,动物中有海狸、蟾蜍等亦可分泌生物碱。

3.有毒蛋白或复合蛋白异体蛋白质注入人体组织可引起过敏反应,某些蛋白质经食品摄入亦可产生各种毒性反应。

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蓖麻毒素、巴豆毒素、刺槐毒素、硒蛋白等均属于有毒蛋白或复合蛋白,处理不当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例如胰蛋白酶抑制剂存在于未煮熟透的大豆及其豆乳中,具有抑制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的活性,摄入后影响人体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导致胰脏肿大,抑制生长发育。

血球凝集素存在于大豆和菜豆中,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

此外,动物中青海湖裸鲤、鲶鱼、鳇鱼和石斑鱼等鱼类的卵中含有的鱼卵毒素也属于有毒蛋白。

(4)非蛋白类神经毒素主要指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肉毒鱼毒素、螺类毒素、海兔毒素等,大多分布于河豚、蛤类、螺类、蚌类、贻贝类、海兔等水生动物中。

这些水生动物本身无毒可食用,但因直接摄取了海洋浮游生物中的有毒藻类(如甲藻、蓝藻),或通过食物链(有毒藻类→小鱼→大鱼)间接摄取将毒素积累和浓缩于体内。

5.动物中的其他有毒物质猪、牛、羊、禽等畜禽肉是人类普遍食用的动物性食品。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肌肉无毒而可安全食用。

但其体内的某些腺体;脏器或分泌物,如摄食过量或误食,可扰乱人体正常代谢,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6.毒蕈(毒蘑菇)系指食后能引起中毒的蕈类。

毒蕈约80多种,其中含剧毒能将人致死的毒蕈在10种以下。

三、含天然毒素食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控制1.植物性食物(1)菜豆和大豆菜豆(四季豆)和大豆中含有皂甙。

食用不当易引起食物中毒,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烹调时应使菜豆充分炒熟、煮透,至青绿色消失、无豆腥味、无生硬感,以破坏其中所含有的全部毒素。

(2)含氰甙食物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氰甙类化合物主要有苦杏仁甙和亚麻苦甙。

苦杏仁甙主要存在于果仁中,而亚麻苦甙主要存在于木薯、亚麻籽及其幼苗,以及玉米、高粱、燕麦、水稻等农作物的幼苗中。

其中以苦杏仁、苦桃仁、木薯,以及玉米和高粱的幼苗中含氰甙毒性较大。

要教育儿童不要生食各种核仁,尤其是苦杏仁与苦桃仁。

由于苦杏仁甙经加热水解形成的氢氰酸遇热挥发除去,故用杏仁加工食品时,应反复用水浸泡,炒熟或煮透,充分加热,并敞开锅盖使其充分挥发而除去毒性。

(3)发芽马铃薯马铃薯(土豆)发芽后可大量产生一种对人具毒性的生物碱——龙葵素,当人体摄入0.2~0.4g时,就能发生严重中毒。

马铃薯中龙葵素一般含量为2~10mg/100g,如发芽、皮变绿后可达35~40mg/100g,尤其在幼芽及芽基部的含量最多。

马铃薯如贮藏不当,容易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铃素,食后便易发生中毒。

马铃薯应存放于干燥阴凉处或经辐照处理,以防止发芽。

发芽多的或皮肉变黑绿者不能食用。

发芽不多者,可剔除芽及芽基部,去皮后水浸30~60分钟,烹调时加些醋,以破坏残余的毒素。

2.动物性食物(1)河豚鱼河豚鱼含有巨毒物质河豚毒素和河豚酸,0.5mg河豚毒素就可以使体重70kg的人致死。

其毒素主要存在于卵巢和肝脏内,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

河豚毒素的含量随河豚的品种、雌雄、季节而不同,一般雌鱼中毒素较高,特别是在春夏季的怀孕阶段毒性最强。

河豚鱼毒素为小分子化合物,对热稳定,一般的烹饪加工方法很难使之破坏。

但河豚鱼味道鲜美,每年都有一些食客拼死吃河豚而发生中毒致死事件。

因此,河豚鱼中毒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之一,各国都很重视。

中国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中严禁餐饮店将河豚鱼作为菜肴经营,也禁止在市场销售。

水产收购、加工、市场管理等部门应严格把关,防止鲜河豚进入市场或混进其他水产品中导致误食而中毒。

(2)青皮红鱼类青皮红肉的鱼类(如鲣鱼、鲐鱼、秋刀鱼、沙丁鱼、竹荚鱼、金枪鱼等)可引起类过敏性食物中毒。

这类鱼肌肉中含较高的组氨酸,当受到富含组氨酸脱羧酶的细菌污染和作用后,形成大量组胺,一般当人体组胺摄入量达1.5mg·kg-1以上时,即易发生中毒。

但也与个体与组胺的过敏性有关。

由于大量组胺的形成是微生物的作用,因此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防止微生物的污染繁殖。

在鱼类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对受过严重污染或脱冰受热的鲐、鲣等须作组胺含量检测,不合格的禁止上市销售。

消费者选购青皮红肉鱼类时,应特别注意鱼的新鲜度,烹调加工时,要将鱼肉漂洗干净,充分加热,采用油炸和加醋烧煮等方法可使组胺减少。

(3)贝类某些无毒可供食用的贝类,在摄取了有毒藻类后,就被毒化。

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故贝体本身并不中毒,也无外形上的变化。

当人们食用这种贝类后,毒素被迅速释放而发生麻痹性神经症状,称为麻痹性贝类中毒。

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曾多次发生贝类中毒,导致中毒的贝类有蚶子、花蛤,香螺、织纹螺等经常食用的贝类。

有毒藻类主要为甲藻类,特别是一些属于膝沟藻科的藻类。

毒藻类中的贝类麻痹性毒素主要是石房蛤毒素,是—种神经毒,毒性较强,且耐热,一般烹饪方法不易完全破坏,对人经口致死量约为0.54~0.9mg。

此类中毒一般在特定区域和季节发生,因此要建立毒藻疫情报告和定期监测制度:定期对贝类生长水域的藻类进行检测,如毒藻大量生长,应对产地的贝类作毒素含量测定,超过标准的禁止上市销售食用。

另外要做好卫生宣传,介绍安全食用贝类的方法。

3.毒蕈蕈菌一般称作蘑菇,不是分类学上的术语,是指所有具子实体(担子果和子囊果)的大型高等霉菌的伞形子实体。

蕈类通常分为食蕈、条件食蕈和毒蕈三类。

食蕈味道鲜美,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条件食蕈,主要指通过加热、水洗或晒干等处理后方可安全食用的蕈类(如乳菇类);毒蕈系指食后能引起中毒的蕈类。

中国可食用蕈近300种,毒蕈约80多种,其中含剧毒能将人致死的毒蕈在10种左右。

毒蕈中含有多种毒素,往往由于采集野生鲜蕈时因缺乏经验而误食中毒。

毒蕈含有毒素的种类与含量因品种、地区、季节、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异。

中毒的发生与食用者个体体质、烹调方法、饮食习惯有关。

为做好预防措施必须制定食蕈和毒蕈图谱,并广为宣传以提高群众鉴别毒蕈的能力,防止误食中毒。

在采集蘑菇时,应由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

凡是识别不清或未曾食用过的新蕈种,必须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无毒后方可采集食用;对条件食蕈,应正确处理后食用。

如马鞍蕈应干燥2~3周以上方可出售。

鲜蕈则须在沸水中煮5~7分钟,并弃汤汁后方可食用。

第二节生物性污染及其控制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等对食品的污染,其中由食品腐败变质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食品的细菌污染与腐败变质微生物无处不在,空气、水、土壤和人体表面都有微生物,食品及其原料含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会生长繁殖而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

1.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般是指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

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蔬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

食品的腐败变质是食品卫生和安全中经常且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2.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食品本身的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着食品是否发生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

(1)微生物在食品的腐败变质过程中,微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能引起食品发生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酵母和霉菌。

细菌一般生长于潮湿的环境中,并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从而使食品腐败变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