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教育活动初探

合集下载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方法初探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方法初探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方法初探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甚至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

因此,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趣味化、互动化,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化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特定情境创设教育环境,通过情境体验、情境感悟、情境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例如,在学习交通安全时,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情境,如观看交通事故现场的图片或视频,团队合作设计交通安全标语、宣传海报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和道路交通法规。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众多成功或失败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总结和归纳,来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例如,在学习合法权利和权益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创设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研究等活动,深入探讨不同人群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方式,阐释宪法法律中关于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规定。

3.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通过游戏形式来达到学生情感投入、激发兴趣、降低认知难度等效果,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普法知识时,可以设计抢答游戏、电影推荐环节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反思普法知识。

1.故事讲解法故事讲解法是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注入其中,并通过角色扮演、思维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尝故事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学习诚信和诚实的意义时,可以采用讲述抢劫案例、道德观察案例等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并引发诚信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意义。

2.互动交流法互动交流法是指通过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的方式,达到开放交流、体验共享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学习民主法治理念时,可以分组展开辩论赛、模拟人大代表会议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领会民主法治的精神内涵。

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理论初探

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理论初探

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理论初探聂复平(南雄市坪田中学广东韶关512445)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课程教学中的必修科目,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良好的品行培养以及法律素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其他科目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更好地顺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参考文献:[1]蔡尚宣.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教育科学,2018.[2]王建强.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华夏教师,2020.(责任编辑:余麗柃)课程改革的动因是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一、课程目标结构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小组进行探讨,在小组热烈争论探讨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课程内容实施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知识。

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三、转变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强调营造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课堂上的教学民主,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尽可能地发挥思维能力。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调查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调查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调查一、背景介绍在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小学生阶段,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内容2.1 基本信息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下信息:- 性别:(男/女)- 年龄:()岁- 年级:()年级- 学校名称:()- 家长职业:()2.2 道德教育现状1. 在学校里,你接受过道德教育的课程吗?- 是:()- 否:()2. 你觉得学校里的道德教育是否有助于你的行为规范?- 是:()- 否:()3.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是:()- 否:()2.3 法治教育现状1. 在学校里,你接受过法治教育的课程吗?- 是:()- 否:()2. 你了解哪些法律知识?- (请列举)3. 你觉得学校里的法治教育是否有助于你遵守法律?- 是:()- 否:()2.4 实践活动1. 你参加过哪些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请列举)2. 你觉得这些实践活动对你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有何影响?- 是:()- 否:()三、调查结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此处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填写)四、建议与展望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此处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您的参与!。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五环导学”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导入、概念澄清、知识扩充、实践演练和归纳总结。

首先是导入环节,即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个道德或法治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导入环节要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内容上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下来是概念澄清环节,即对课程中的概念进行解释和澄清。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概念是学习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者使用图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解释,让学生能够将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第三个环节是知识扩充环节,此环节是深入学习课程内容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相关知识,介绍相关案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实践演练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意识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任务或者案例来让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绎法庭审判等活动,让学生在场景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最后一个环节是归纳总结环节,此环节是对整个课程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或布置作业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和建议,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所改进。

通过“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也需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做好铺垫。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学习道德和法制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完成人生的使命。

为此,人教版初中推出了《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旨在通过探究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及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对《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重视任务导向,注重实践新教材强调实践性,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任务性教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体验正向情感和认知。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法制知识,促进学生内化有效行为方式。

例如,在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时,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中挑战不合法行为、违反道德的行为,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立志成为有道德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道德的内涵,还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的认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二、多元化教学,注重情感教育新教材注重学科整合,融入了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数学等多学科元素。

教师可以结合着不同的学科知识,针对不同情境展开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道德与法制的联系和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热情。

例如,让学生通过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生物知识,借此了解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引发学生对爱护动物的兴趣和责任,从而理解法律的目的和意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法制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爱护自然、平衡生态和维护法制的意识和行动。

三、启发思考,注重实证研究新教材以“道义取向 ~ 法规立足 ~ 实践落地”为教学思路,力求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实现循序渐进、全面开展。

教师要运用多种启发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制问题的背景、发生的条件、事后的结果及防止再次发生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道德和法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法律精神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公民素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初探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初探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初探一、探讨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议题式教学的优势是什么呢?其一,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议题式教学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顺序的问题,是在内容的组合基础上提出的。

它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等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教学方式灵活,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的可行性近年来,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它把法律的学习从单一的知识讲授变成一种深入思考的过程,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讨。

议题式教学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议题设置的合理性,二是议题设置的科学性。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节课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再进行讨论”。

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要强迫学生做不喜欢的事情。

议题的设置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主题,然后在这个主题下,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其中的乐趣。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启示,最终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了解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分析,可以为提升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与指导。

通过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可以为教师在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具体展示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的参考。

通过评价和展望,可以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同时为未来的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展望。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当今社会风气逐渐松懈,尊重法律、遵守规则的意识逐渐淡化的背景下,加强农村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农村学生普遍缺乏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所影响,导致他们在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缺失和偏差。

道德与法治学科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

道德与法治学科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

道德与法治学科“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教师进修学校丁薇自去年秋季开始,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始在小学高年段进行课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一、出示目标明确任务这里的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新知之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教参中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制定,完成由“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

二是目标不但要具体,而且要突出重点知识,由于该学科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在制定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

三是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该学科教学目标的表述成人化现象严重,教师一定要经过二次加工和处理,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读得明白,清楚一节课到底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二、提纲挈领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之前,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自学,要对学生出示导学提纲,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也可以利用小黑板展示。

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提纲,把教材内容问题化,以思考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方矢地阅读教材,将教材读懂、读通、读透,进而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知识。

导学提纲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遵循学生思维规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问题的设计要重点突出,内容具体。

3、以“问题”为中心,问答题是最常见的形式。

学生利用出示的导学提纲,阅读品德教材,进入“独学”阶段,时间大约为5-10分钟。

这一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导学提纲上的内容,要求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

如在知识点下划线,在重点词语下加着重号,难点、疑点处划“?”等,把问题的答案在书中做好标识。

三、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或师生共同探讨来完成。

诸如:那些需要提升观点的地方,那些需要拓展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方,那些认识领域有模糊性和疑惑性的地方等等,要通过“生教生、生帮生、师助生”等途径,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质疑的、教师预设的、课堂生成的典型问题,为展示互动做好准备。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1. 引言1.1 引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初步探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制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新教材的推出,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成为教师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教材教学的背景、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教学策略的探讨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分析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适合本科目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为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培养他们健康阳光的人格和行为品质。

2. 正文2.1 新教材教学的背景新教材教学的背景是指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其更新和改革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出现,是对以往教材的完善和更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新教材的推出,首先反映了教育部门对道德与法制教育的重视和重要性。

当今社会,道德风气的混乱和法治意识的缺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道德与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新教材的制作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爆炸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新教材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教材也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出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性教学初探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性教学初探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性教学初探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和法治往往会被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差异性教学,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道德和法治的概念。

一、道德与法治的定义和特点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出于内心的自愿遵循。

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伦理和价值观,包括善良、诚实、宽容、公正等。

道德具有普遍性、自由性和内在性的特点。

法治是指社会层面上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规则和法律体系。

法治的特点是客观性、外在性和强制性的。

法治是社会的保障,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二、道德与法治的差异性道德和法治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概念、来源、制定方式、运用对象和执行力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 概念差异道德的核心概念是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是每个人内心的良知所认可的。

道德依赖于个人品性的培养,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道德追求。

法治的核心概念是法律和规则,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

法治依赖于法律的约束和公共意识的培养,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来源差异道德的来源主要是个人的内心感受和社会的传统。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和理解形成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法治的来源主要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规则。

法治是国家对社会行为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对人们行为的有形的、外在的规范。

3. 制定方式差异道德的制定方式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规范的传承。

道德规范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托于社会共识和传统习俗。

法治的制定方式是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宪法规定。

法治的形成需要经过程序的合法和公正,保证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4. 运用对象差异道德的运用对象是个体,是个人认知和选择的问题。

道德是通过自我约束和选择来实现的,每个个体都应该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

法治的运用对象是社会整体,是国家对社会行为的规范。

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这句话就阐明了这一学科的关键所在。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包括了很多规范学生的行为的内容,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同时,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传授,那教学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已慢慢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他们努力在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有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存在问题,及相应的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强调了以学生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总结的具体实践,来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方式不够多样化、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而脱离了生活实际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正视不足,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认为“知识获取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

实践性教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满足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同时,对比传统的课堂模式,长时间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老师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创设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场景,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概括、比较、综合,并得出结论,然后再把这个结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初探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初探

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初探郭长春(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笔架山中学,湖北荆州434400)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转变,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只有开放性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放性人才。

下面就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开放性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开放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材内容绝对化的观念,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当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教材内容向教材以外拓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在重难点上拓宽。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政治事件和政治背景,以帮助和丰富课堂教学。

②在信息上拓宽。

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适时引入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信息。

如有影响的国际政治事件有中美贸易摩擦、世界经济全面回暖、朝美会谈等。

国内政治事件有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带一路、加强生态保护等。

③在学科间要拓宽,道德与法治课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和很多学科都有联系,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历史、地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二、开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的完美结合。

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领域。

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了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三、开放的教学形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形式应因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

这就要求开放的课堂教学,创立多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教学发生本质的改变,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

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新的教学形式有:圆桌谈话式、自主探究式、分组讨论式、情景复现式、学案导学式等等。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初中教育也在逐步迈入全面改革的步伐。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作为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一环,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初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农村初中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也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1. 强化学生参与性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强化实践教学新课程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公安机关、司法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

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 注重个性发展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具体途径与方法1.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查,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培养。

农村初中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法治意识。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一、什么是“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五环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由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提出的教学方法,它是基于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模式以“导学”为核心,分为“前学准备”“自主学习”“导学检测”“导学辅导”“后学总结”五个环节,形成了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教学方式。

二、“五环导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1.前学准备“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前学准备”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对相关知识进行预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关的道德问题或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自主学习在“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将以小组形式或个人形式进行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整合。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深入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并从中感悟、领悟相关的准则和法治精神。

3.导学检测“导学检测”环节是“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检测。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测验、问答等形式,检测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导学辅导提供依据。

4.导学辅导在“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导学辅导”环节,教师将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导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明确认识。

5.后学总结1.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能够主动去获取、整合和应用相关的知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涵盖了道德、法律、公民教育等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兴趣不高、教学内容的抽象性难以理解等问题。

为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只有在教师深刻理解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探讨其特点,提出提升教学的方法,借鉴优秀教学案例,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并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因素,为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其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德法素养的全面发展。

优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推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通过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可以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法合一的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以期能够构建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性教学初探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性教学初探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性教学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的教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差异性教学初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发生了变化。

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要以德育为首要任务,注重道德与法律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上,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且要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法律本质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尊法学法、遵纪守法的意识。

1、法律性质不同。

道德的实施不依靠特定的法律规定,而法律的实施则依赖于具体法律的规定和制定的程序,法律是国家主权的行使,是维护国家法制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硬约束力。

2、价值取向不同。

道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依据社会规范、舆论、传统、习惯等因素,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准则。

而法律规定的是对人们行为的强制限定和保护,起到制定公平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1、差异性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差异性教学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能让学生学习、理解到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差异性教学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差异性教学能够让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既能让重点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也能让弱项学生通过差异化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的短板,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4、差异性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差异性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如课前预习、课中讲授与配套练习、课后归纳总结等教学方式,将教育与学习相结合,让学习效果最大化。

总之,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差异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初探《道德与法治》“五环导学”高效的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目前很多学校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学习方式呆板、教学效果不佳等。

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我们提出了“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以及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理解什么是道德,为什么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我们还要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讲解宪法、法律和法规,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的重要性,知道法律对于社会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还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精神,明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作用,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实地参观、案例研究等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真实的事例和现场的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四、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社会视野。

通过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现状,感受社会风情。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了巩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采取小测验、作业、考试等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指导。

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导言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了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渗透性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道德、法律、公民道德、生活常识和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贯穿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

2. 实践性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循序渐进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水平,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以上特点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也为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品德教育、公民道德、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3. 生活常识和法律常识:生活常识和法律常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包括安全知识、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和法律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1. 教学目标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在于教学目标的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导向和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

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初探

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初探

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初探摘要:大单元教学是教育领域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展大单元教学,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是现阶段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

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理解大单元教学的涵义和特点,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一、开展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的变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大单元教学,把教育的重心从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培养能力与素养。

二、理解大单元教学的涵义和特点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呢?这和传统意义上以一个单元主题统领课时教学的单元教学模式截然不同,而是以单元为入手点,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创设一个大主题、大情境或者大任务,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整合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

其目的是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力求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

由此看来,大单元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以大任务、大情境、大问题为驱动的教学。

2.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站位要高、目标要远、内容要精、活动要真、评价要多元,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3.大单元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要将课程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素养形成的情境性。

4.大单元教学要关注学段之间的联系,可以打破了课时的限制,不再“以时间定学习”,而是“以学习定时间”,注重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和结构化。

三、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策略基于以上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我们厘清了大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大”字,要从“大处”着眼,进而从“大处”着手。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初探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初探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初探一、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更好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与伦理概念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较为成熟,可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法律和伦理概念。

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2.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将置身于各种生活场景中,需要自己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决策,通过情境设定让学生面对各种道德与法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规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1. 以生活实际为情境设置情境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身边的法治和道德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如家庭纠纷、网络安全、交通规则等作为情境教学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法治和道德概念。

2. 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角色扮演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不同行为带来的后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情境中体验到不同选择的结果,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思,让他们结合实际情境展开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4. 整合其他学科内容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语文、社会等学科。

通过跨学科的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全面理解法治与道德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制教育活动初探
发表时间:2017-11-15T17:15:12.31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9期作者:邱琳
[导读]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契机,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和立体化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四川省泸州纳溪中学四川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9-076-01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教师要大力推动道德与法制教育活动,夯实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最大限度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沉淀。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形成自我防护意识,尊重别人合法权益,遵纪守法,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有鉴于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契机,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和立体化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同时借鉴同行优秀教学成果,特作以下深层次探讨,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一、实施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意识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在道德认识水平上,自觉践行规范的道德言行,树立良好的道德习惯
中学阶段,学生各个方面塑造性很强。

尤其是言行。

为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使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一种直觉言行,养成积极向上和不畏困难的道德品质。

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施专业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

道德认识是实施德育的基础,为丰富学生情感、坚韧意志和良好言行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只有在明确真、善、美、恶、丑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言行,才能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规范自身言行,抵制不良言行。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普及一些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学生遵守一些言行规范。

需要高度重视的是:教师要尽量避免说教式,而要通过现实生活或者社会中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生动和形象的阐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

2.道德情感熏陶,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学生只是具有道德认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养成积极主动的道德行为。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感人肺腑的事件,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广泛性探讨,在主动思考中,形成甄别真、善、美、恶、丑的能力。

对那些恶丑形成抵御能力。

接受那些真、善、美的熏陶。

比如:教师在讲解诚实守信时,假如不厌其烦的讲解理论,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急你无法起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为此,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真人事实来阐述诚实守信的不可或缺性,学生的内心会被触动,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接受和认可。

3.实施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坚韧和稳定的道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那些隐藏的教育因素,对学生道德的坚韧性和稳定性进行有意识和有步骤的培养。

此外,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以后,由于中学生的局限性,他们面对诱惑时很难立场坚定,很容易摇摆不定,为此,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道德的稳定性。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具备坚韧的意志后,道德才能稳定。

比如:教师要定期开展班级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不怕脏累的良好品质。

在课外要严格规范学生的一些言行。

提高学生自我监督和自我规范。

定期开展主题明确的道德教育活动。

对那些表现优异和道德水平高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和积极的道德,逐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二、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懂法、知法和用法的良好行为
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后,法律意识得到树立,主动利用法律来规范自身言行。

养成守法和敬畏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们合法权益。

因此,法制教育活动不可或缺。

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宣传法律知识,接受基本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这些年来学生违法犯罪逐步增多。

归根结底在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清晰的法律意识,以至于产生违法犯罪后,依然不知情。

为此,教师要宣传法律常识,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事实入手,加强法律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比如:在法制教育中,教师可有利用报刊或者多媒体展示那些违法犯罪事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法律基础进行广泛性探讨,对这些违法犯罪中的人物进行点评,再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逐步提高学生法律一直和认识水平。

2.实施法律讲座火鹤法律宣传等教育活动,构建遵纪守法的良好校园氛围。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形成守法的氛围。

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竞赛、制作一些法律板报、开展法律宣传日等等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守法的意识。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实施全方位道德与法制教育
教育具有综合性。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道德与法制已经存在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为此,实施道德与法制教育活动需要汇集多方面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

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加强和家长联系,有助于将学生家庭表现,将学生在校表现互相反馈,形成教育合力规范学生的言行。

为此,教师要定期家访、打电话、微信、qq等等方式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表现还要实现和家长良性互动,了解学生的言行,形成统一的教育计划,对学生实施长期和规范性教育。

2.挖掘社会教育因素,对学生实施道德与法制教育。

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和社会教育机构保持沟通,定期邀请本地区有影响力的法律专家到校进行法律教育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系统和专业的法律咨询,为学校道德和法治进言献策,丰富和完善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

言而总之:以上三点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

其他教师在运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层次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和自身教育特点不同灵活运用,效果才能凸显。

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是一项艰巨性事业,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并非一蹴而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此外,教师要大力实施道德建设,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教育因素促使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制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道德与法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