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调 动学 生 阅读 课 文、 寻找 答案 的主 动性 , 活跃 了学 生思维 ,
深 化 了学生 知识记 忆 , 出现课 堂教 学 的一个 高潮。
看 来 ,课 堂上 艺术性地 发 问对 于成功 教 学 多么重要 。
其 实 , 文教 学 中, 语 每一 篇课 文的学 习, 生通过 预 习之 后 学 都会 有 一些似 懂 非懂 ,这 时候 教 师于无疑 处 生 出疑 问来 , 引起 学 生的 思考 , 就会 刺 激 学 生的探 究欲 望 , 发他 们 研 激 读 的 兴趣。 通过恰 当的提 问, 师明确展 示 了自 己的教 学 教
二、 怎样做 到 阅读教 学 中提 问的艺术 化 1 问题具 有针 对性 。射箭 打靶 , 置 问题 也 要切 准要 . 设
就 不学” 。这 必 然导致 我们 大部 分教 师把语 文 学科教 学 的
害。 堂提 问要 根据本 课教 学 目标 , 课 重点难 点。 以教学 重点 难点 为方 向 , 设计 问题 要直 奔主题 , 干脆 利 落。 学唐代 文 教 学家 柳 宗元 《 石 潭记》 提 问“ 篁竹 , 小 时, 隔 闻水 声 , 鸣佩 如
人担 忧。 当前 , 中语 文教 学 的根本 弊端表 现 为教 师是“ 初 考
什 么就教什 么, 不考 就 不教” 学 生则“ , 考什 么学 什 么 , 考 不
目的 , 凭此有 效地 控制课 堂进程 ; 问题解 决 的过程 中, 学生
自主地 思考 、 品味、 感悟 , 为学 习的主 人。 成
方法。 因此 可 以说 , 问不 只是 一种教 学 方法 , 是 一 门较 提 更
语 十则》 的导语 , 这样 设计 的 :火之光 , 亮世 间 的道 我是 “ 照 路; 思想 之光 , 照亮人 的精神 世界 。 能 谁是 世 界上 最伟 大的
阅读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论文
浅议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图分类号】g424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
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
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
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
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二、 怎 样 提 高 阅 读 教 学 的提 问 艺 术
记》 时, 学 生认 识到作者抨击 社会离乱 、 追求 自由幸 福的生活。 教师提 问: “ 你愿做 陶渊明这样的人吗?”
很 多学 生都认识 到“ 假如人人如此 , 那么社会就谈不 上 发展 ” 。 这 就很 自然 地 引 出 了 陶 渊 明消 极 避 世 的 一 面。 在 以“ 追求” 为话题 的作文训练中 , 有学生提 出具 体化为 流水 , 因其一生都奔流不 息 , 始终追求着 自己 的梦想 。 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 表示赞 同。 教师在这 时候提示 : “ 流水 的这种追求必须 以何为依托呢? ” 学 生 明确了“ 地势上从高 往低” 后, 马上有学生提 出 了 不 同看法 : 流水尽 管永 不停 息的追求着 , 然而它每况 愈下 ,失去 自我 ,所 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 目标与理 想, 只是 对现实的一种无奈 的臣服。
一 一
澜
襟这一深意。 教学 中提 出“ 从 苏轼 自比闲人 中我们读 出了什么?” 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可明确这一点 。 ( 二) 问题 的提出要有 曲折性 如果课堂的提 问只是一 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 会觉得索然无 味 ,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 的发展 。 假如把 问题 以“ 曲问” “ 活 问” 的方式提 出 , 就能迫 使 学生开动脑筋 。所谓 的“ 曲问” , 就是变提 问的角度 , 让思路 “ 拐一个弯 ” , 从 问题的侧翼或者 反面寻找 思 维的切人 口, 朱熹说 过“ 读 书无疑须教有疑 , 有疑 者 却要无 疑 , 到此方是长进” 。 阅读教学中 , 有时学生初 读课 文后就说 “ 全懂 了” “ 没问题 ” , 那 么事实是否果 真如此 呢? 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 意料 的问题 , 使 教学平 中见奇 。 如教学《 我爱这土地》 时, 我设计 了这 样 的一个 问题 : 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 的祖 国, 为什 么 作者 的眼里常含泪水 ,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 学生在 思考 回答这个 问题时 , 必须联系诗歌 的写作背景 , 这 样不 仅能体会到诗人 深沉的爱 国情感 之“ 真” , 更会 珍惜现在 的美好时光 ,同时也懂得 如何去鉴赏一首 诗 。这一 曲问 的妙处是直接问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 样 的思想感情是不能 比的。教学《 走一步再走 一步》 时, 全文 学完 了 , 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 问: “ 老师认为 文 中有一处交代不清—— 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 困小悬崖呢?” 于是学生先对 当时的情形作 了想象 。 接着教师又提出 : “ 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 的失误吗? ” 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 中结构上 的 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 当的写 法分析相 比, 其效果不言而喻。 ( 三) 问题的提出要 能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 同 时, 训练 和提高思维能力 ,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 同的 角度启 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 同一问题的多 种解答 方法 ,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 又能培养发散型思 维能力。教 学中要善 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 联系起来思 考 , 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教学《 桃花源
谈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谈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作者:陶凌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年第06期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而课堂中的提问艺术也成为了教师们努力学习且掌握的专业技艺。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初中语文教师要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并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就必须具备应有的提问艺术。
一、了解学情,精心设问吃透教材与了解学情是教师进行设问的前提,教师在授课以前,要全面深入了解语文文本的内容与内涵,确保后续的课堂提问中所有问题都具备针对性,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推动与开展,能够紧密围绕当时的课堂学习难点,体现重点,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以外,还要明白为什么。
与此同时,问题的设置最好能为后续的讲述进行铺垫,并逐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索文本,渐入佳境,体会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性,产生置身其中的喜悦感。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教师首先要明白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存在的“变色龙”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变色龙”,那么将难以保证学生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性格的感悟,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通过简短记录片的形式展现真实的“变色龙”。
随后循序渐进地设置如下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表现是什么?他表现出来的善变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他不断转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唯一不变的地方是什么?他一变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作者塑造这个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用意何在?这五个问题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了解人物个性,同时也能逐渐感悟到作者对作品的用意,这个过程也真正开启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
二、掌握程度,科学提问当前很多初中学校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模式,面对众多的学生,遵循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就要保证有层次有梯度,提问的具体对象也要有所选择,预防因为少数学生过于踊跃而忽略其他学生的情况发生。
教师提问方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个别代表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抢答,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性,比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确保提问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面对学困生,就要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阜宁县沟墩中学赵夕丹主题词:阅读教学设问巧妙追问连续加强探究质疑互动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设疑解难、激疑促思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提问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性问题,主要指向“知识和能力”目标,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或“对”、“不对”。
一类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通常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系、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找准切入点,设问要巧妙。
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富有启发性或探究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力避肤浅琐碎的“是”或“不是”的“满堂问”现象,也要避免设问得过深,学生无从作答,因此,要讲究设问的巧妙。
在文本的关键处设问。
《药》中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和“可怜可怜”两句话?如何理解?在内容矛盾处设问。
《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有人认为表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而有人却认为这恰恰表现了项羽的“君子风度”,你认为如何?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
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的变化,他的态度也变来变去,但在这不断变化中,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在文本的重复处设问。
《纪念刘和珍君》中两次出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有何深刻用意?在课文的细节处设问。
《荷花淀》中水生嫂默默地吮吸着弄破的手指这一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在文本深刻蕴涵处设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作用?在学生不经意却又不可忽略处设问。
《老王》中“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一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字面背后深层含义处设问。
《拿来主义》中“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怎样理解这种进步?在文本总结概括处设问。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导学 生 对 杨 二嫂 、 土这 两 个 人 物 的 言 行 、 质 分 析 比较 , 深 了学 生 组小 问题 , 层 深 入 , 环 扣一 环 地 问 , 步 引 导 学 生 向思 维 的纵 深 发 闰 品 加 层 一 逐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展 , 样 的提 阅 处理 , 生 肯定 乐 于接 受 。如 教 学 《 色龙 》 文 , 师 这 学 变 一 教
问题 : 准 埋 的碗 碟 ? 这 个 问 题 很新 奇 , 容 易 引起 学 生 的兴 趣 。 学 生 的 思 维 能力 。在 实 际 操 作 中 , 师 可 以 根 据 教 材 特 点 , 生 的 实 际水 “ ” 很 教 学 为 了解 开谜 团 , 真 阅 读 课 文 , 力 从 字 里 行 问 找 线 索 。教 师 同 时 诱 平 , 难 问题 分 解 成 易 理 解 、 有 趣 的小 问题 , 者 把 大 问题 分 解 成 一 认 努 把 更 或
先 提 出 问题 : 楚 蔑 洛 夫 的基 本 性 格 是 什 么 ? 这个 问 题 学 生 较 容 易 回 奥
2 相 机 适 时
答 出来 — — “ 变 ” 然 后 再 问 : “ 变 ” 特 征 表 现在 哪 些 方 面 ? 这 善 ; 他 善 的
课 堂 上 不 能 满 堂 问 , 应 在 那 些 重 点 难 点 之 处 相 机 而 问 。 在 教 下 学 生 的热 情 高 涨 , 纷答 “ 得 快 ” “ 复 无 常 ”、 蠢 ” “ 笑 ” ; 而 纷 变 、反 “ 、好 等 《 福 》 , 导 学 生 先 理 清 情 节 , 后 要 求 他 们 复 述 故 事 , 谈 感 受 。 在 此 基 础 上 , 师继 续 问 : 虽 变 来 变 去 , 有 一 点 是 没 变 的 。 是 什 祝 时 指 然 再 教 他 但 那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文 却 能 使 学 生 学得 饶 有 趣 味 , 键 在 于教 者 如 何 结 合 教 材 实 际 , 关
抓 住 突破 口 , 它 转 化 成 学 生感 兴趣 的 问题 。 把
二 、 直 问为 “ 变 曲提 ”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分 析 。
不 同 的 角 度启 发学 生 ,可 以使 学 生 掌 握 解 决 同一 问 题 的多 种 解 答 方 法 , 拓 宽 思 维 的 空 间 , 能 培 养 发 散 思 维 能 力 。例 如 对 一 既 又 篇课 文 的段 落 划 分 , 时是 不 只一 种 划 分 的 . 么 就 可 以 引 导 学 有 那 生思 考 ; 如 按 其 它 标 准 , 该 如 何 划 分 呢 ? 生 通 过 这些 训 练 , 假 又 学
就会 明确 原 来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有 时 不 是 单 一 的 。他 们 在 以后 的
学 习生 活 中 , 自然 会 举 一 反 三 , 活 变 通 。 灵
课 堂 的提 问如 果 只 是 一 味 地 直 来 直 去 . 发 性 就 不 强 , 而 启 久 久之 . 生 对 这 样 的 提 问会 感 到 索 然 无 味 ,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妨 碍 学 并 了思 维 的发 展 。 如 我 们 把 “ 问 ” 成 “ 提 ” 就 能 迫 使学 生开 假 直 换 曲 . 动 脑 筋 。 《 橘 灯 》 文 中写 道 : 低声 问 :你 家 还 有 什 么 人 ? 如 小 一 我 “ ”
、o . No . 厂 1 2
轰抖爱暴启 }
LI BERAL ARTS FANS
F b u r 2 0 e ray 0 9
论初 中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的提 问艺术
张 俊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摘要: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为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提问艺术作者简介:陶同萍,任教于安徽当涂二中。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和教学相生相伴。
《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启发学生谈志的事例,其中已有提问的成分。
如今,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好的提问,能结合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纯然之功弥深。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1.过直、过浅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
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2.过难、过深教学的提问太难太深,即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没有联系,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问题的方向和重点,也就很难达到提问本身的目的。
这样的提问也很容易令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面露倦色,无精打采,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
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二、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1.要把握课堂的“度”(1)难易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能力和开阔自己的视野。
本文从设计问题、开展提问、激励和拓展这三个环节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对策有人将教师戏称为“提问家”,可见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课堂提问的质量不但反映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从古至今,各国专家学者都指出了提问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法国文学叫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由此可见,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提升教学有效性和提升教学过程艺术性的钥匙。
一、优化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提问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提问艺术性的重要基础。
因而应重视对问题设计的优化:一)明确提问目标。
要使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一个问题是摸底性的、发散性的、还是复习性的,应当被首先明确出来;二)丰富问题层次。
教师应在紧扣提问目的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其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因材设问。
教学方法讲究“因材施教”,课堂提问同样要讲究“因材设问”,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设计不同的问题。
例如,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计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和思维广度,有效启发尖子生的思考;对于认知能力一般的学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由易到难地设问,引导他们逐渐发展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曲中求解,引人入胜课堂提问是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问方式较为复杂,形式灵活多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投石式。
犹如“投石问路”的形式,通过投石子般的提问方式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努力的思考问题;二)逆向式。
浅谈提问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学 生对 每篇 课文 的学 习 , 不是 一开 始就 感兴趣 的。 为此, 教 者应 当深 入钻 研 教材 , 抓 住突 破 口, : 有意地 给学 生设 置 问
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在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 学记》 中就有对提问法的精
辟 论述 : “ 善 问者如 攻坚木 , 先其 易者 , 后其 节 目, 及其 久 也 , 相 说 以解 ; 不菩 问者 反此 。善待 问者 如撞 钟 , 扣之 以小 者则
点 。语 文教 学 中 的提 问, 一 般是 根据 教 学 的重 点和 难 点来 设
计 的 。教师 围绕 教学 的重 点 、 难 点 设 问, 学 生在 教师 的启 发 引导 下进 行 分析 思考 , 可 以突 破教 学 的重 点 、 难点。 3 . 把 握课 堂教 学 的提 问艺术 , 有利 于提 高学 生 的表 达 能
2 1 1 5 1 1
另外 , 还 应 从学 生实 际 出发 , 根据 学生 的知 识水 平与 心理特
点, 找 出能诱 发他 们 思维 的兴趣 点来 问, 使 提 问真正 问到 学 生们 的心 “ 窍” 上。
下面谈 谈 语文 课堂 提 问的几 点有 效做 法 :
一
、
准确 切入 , 设置 矛盾 , 激发兴 趣
个 看似 简单 却又 难 以一下 子 回答 的问题 , 很 自然 迫使学 生
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 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
孔 乙 己没 有 名字 的深刻 性 , 解 决本 文 的教学 难点 。可 见 , 抓 住契 机 , 富于艺 术技 巧 的提 问 , 会 让 学生 学得主 动 、 积 极 。值 得一 提 的是 , 课堂 上设 置 问题 的“ 矛 盾” , 应从 实 际出发 , 不 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设疑提问的艺术
厂————一
鲻黼麓__—霸瓣
蠢 E JAOYU YUW N I
摘 要 :现 代 教
j
1
{让 缀 : 阅读I 认同,但有为数不 的 枝 头 满个 性的花朵 市 解 甚 是 蒂 地 读, 至 有
育 中 多元 解 读 已 得
到 广 大 语 文 教 师 的
需求, 爱护 学 生的 好奇 心 、 求知 欲 , 充分 激 发
启 下处 。
曳 多姿 的 。 以 , 于这 一 点 , 们可 以在学 所 基 我 生 整体 感 知文 本时 , 学生 先交 流 对文 本 内 让 容把 握情 况 。 莫怀 戚 步 如 散 是一 篇 玲 珑剔 透、 秀美 隽永 、 藉丰 富 的精 美散 文 。 蕴 读这 篇 文童 的历程 , 人 的心 灵在 亲情 、 是 人性 、 生命 这 三 点构 成 的轨 迹 上 的 一次 愉 悦 而高 尚的
问题便解 决 了。 三 、 问要 活 。 “ ” 是教 师根 据 不 发 活 就
适时、 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 生的思路
往 既 定 的框 子 和 结论 上 “ ” 而 要 鼓 励 思 靠 ,
维的多向性和 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
元 的 思维 品质和 思 维 习惯 。 “ 新 ” 在 自 创 是 读 研 讨 的基 础 上 , 过 比较 、 伸 、 想 和 通 延 联
一
师的主导 ¨兼顾 , 内和课外阅读结合, 生 课 相信 教学 的实际出发 , 随机而 变 , 能获得最 才
个性 化 阅读 的花会 越开越 美丽 ,
佳的教学效果。
2 1 1 0 0・4
汉 语 言是 世 界 上 最 美丽 、 丰 富 、 细 有 , 谓无 的。这 正如 地上 的路 ; 实 , 最 最 无所 其 地 腻 、 富有 人 情 味 的语 言 , 说 是 色 、 、 最 可 香 味 上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 了路。” 这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
三 、 究 提 问的 延 展 性 讲
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 , 可能解决存在 于每个学生心 不 中的一切疑问。因此 ,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 学完课文之后 , 出一 提 两个 自己还不能理解或者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 ,并就这些 问题 做 出自己的推想再与老师一起探讨 , 从而培养学生质疑 的习惯 , 符 合 学 生 实际 能 力 的 需 要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和 自己推想答 案来解决 问题 的能 教学工作很 自然地延伸 到课外 , 每一个学生 使 学 生对 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他们 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积累 , 力 。有 了这一步, 同一年龄 的学生能力也有高低之分。阅读教学设计 问题要考虑 都有提 出疑问的机会 , 并且也都得到较 为具体 、 妥善 的指点与解 教师是 主导的教学原则 , 学生的全体与个体 , 例如初一课文 已经出现了小说 , 但是教 师如 决。这样有利于深入 贯彻学生是主体 、 教师只是其 中的组织者 、 果超“ 大纲” 向初一学生提 出“ 根据故事情节划分课 文的段落 ” 这 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后实践活动的主体 , 使学生学会提问 , 应当是教学上更 值得重视 与讲 类问题 , 大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问 : 什么是故 事情节 ?因为这个 参与者 。所 以, 问题超 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 , 同时 , 提问也要注意不同对象 的能 究的课题 , 是引导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的关键 环节, 有利 力差异 。因此 , 囿于实际年龄和认识能力的客观原因, 中小学生 于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 ,有利于学生思维广 度和深度 获得 对问题 的辨识大多停留于直观 和单一 , 反映在对课文的理解上 , 巨 大 的 延伸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艺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可见,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能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
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的提问只能“吹皱一池春水”。
这样的提问显然与提问的有效性是违背的。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有效呢?根据近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提问有效。
一、精心准备,以问导思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设计问题,应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和教法出发。
设计问题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原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高处,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一)抓住目标,提出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应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理清作者思路,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并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课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
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之前,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欣赏独具特色的意象就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于是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的诗句中,有写到柳树这个意象吗?它代表什么寓意?学生想到已学诗句,“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惜别怀远的意思,因此学生理解“金柳”这一意象就顺理成章了。
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蕴含着什么意思?这一问就“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那河畔的金柳,让他回想起往日偎依柳树下读书的情景。
这位“夕阳中的新娘”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让学生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以及“新婚而别”的凄美情景,体会到徐志摩此情此景作别“新娘”的心情。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文后就说 “ l 全l 萤了” “ ,没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 此时 就需教师能提 出出人意料 的的问题 , 使教学平 中见 奇。如教学 《 我爱这 土地 》 , 时 设计 了这样 的一 个问题 : 同样是 热爱我们 伟
则无法体会其 意境 。于是教学 中采用了增 删法来理解 ( ) 1 原句 改成“ 庭下如积水空 明, 中藻 、 水 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 增上 ( )
的, 提问的繁杂细碎 , 是课堂教 学效 率不高的重要原 因之一 。 提 问设计 的不周 , 实质上是课 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 的表现。树立 改革提 问设计 的意识 , 就该 提到“ 新” 创 的高度 上来认识 。这就 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主问题” 的设计研究 , 用少 量具 有牵引 力的“ 主问题” 来代替数量众多 的“ 问” “ 碎 。主问题” 是相对于课
实践半 台 - - - - . 一
s1A GA Hj TI l
初 巾语文 阅读 课堂教学 巾的 提问艺求
文/ 海 燕 王
语 文教学实践 表明 否提出有启 发性 的问题 . 是决定教 学效 率的重要 因素 。传统 的语文课 。 教师的教学步骤常 常作如 下 安排 :介 绍 作者 ——范 读 课 文——齐 读课 文—— 正音 解 词— — 教 师分 析 — — 布 置 作 业 。 节 课 中教 师 不 l 自主地 唱 了 一 l I 独角戏 , 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 闷 。 缺乏 高潮 , 学生 的思维积极性 根本没调 动起来 。这样 的一节课 只能说是 以失败告 终 。 而失败 的原因之 一就是教 师没有提 出有价值 的问题来 。 优秀语文 教师 的实践表明 .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 教学效 果越 好 . 能培 越 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 提高语 文学 习的积极性 。 那么 , 怎样艺 术性 地 开 展 阅 读教 学 的提 问 呢? ( ) 一 问题 的提 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 置问题 的目标也要对准 中心点 。 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艺术的提问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艺术的提问一.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
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
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
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
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艺术的提问教师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自古有之。
正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课堂提问教学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具有独立性,教师往往忽视它的重要作用。
有鉴于此,本人就主要从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及策略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正确教学思想指导的课堂提问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可以让每一堂课都上的成功。
1.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成功课堂。
美国教育家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言知识时比较认真,分析文章内容时却漫不经心,课堂氛围也变得很沉闷。
这是因为多年的考试经验让他们错误地认为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后,自己就完全掌握了整篇课文。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就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思考。
因为课堂提问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活跃性。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的课堂提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习兴趣,这恰恰符合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拥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特点,从而创设成功的语文课堂。
2.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往往会感叹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越来越少,就是发言也常常不尽人意,要么言语不清,词不达意,要么前言不搭后语,缺乏逻辑。
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感叹,而是课前积极地思考,根据所讲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使所提问题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并且环环相扣,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点点地引导他们思考、讨论,并且根据问题的内在联系指导他们组织语言,就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3.课堂提问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深刻的意蕴,在解读方面也是多元开放的。
提问: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在实际 的初 中语 文教学过程 中 ,不 少教师 的提问 没有艺术性 , 于简单 或者是机械地解读 。诸如 “ 过 是不
是 ”“ 、好不好 ” 之类 的提 问 , 面上在 一定程度 上是 营 表 造 了一定 的气氛 ,但实质上却是 流于形式 ,华而不 实 的, 而且还有 损学生思维的积极 和主动性 ; 的教 师提 有 问超 出学生知识 的范 围, 至会 出现问题过难 的现 象 , 甚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学生对语 文知识 的思维 热情 和信 心 ;有 的教师不善于 了解学生 的思维过程 而适 当 引导 , 学生思维水平难 以提高 。课 堂提问是一项设 疑 、 激趣 、 引思的综合性艺术 , 教师要重 视课堂提 问的艺术 性, 把握提 问的 “ ” 时机 、 象 , 分发挥课 堂提 问 度 和 对 充 的效 能。因材施 教是初 中语文教学 的重 中之重 , 根据学 生的不 同情况来选择不 同的教 育方 式 。初 中数学 教育 和小 学生不同 ,小 学阶段 的语文知 识主要是让学 生通 过跟 随老师学习的形式来完成课 堂教育 的。而初 中阶 段, 这样 的教育方式是 明显不足 的 。 加之初 中阶段 学生
5 . 充分拓展 和利用有效 的社 团资源。 团要结合 自 社 身 的特点 , 学校有关部 门的支持和帮助 , 过使用 寻求 通 各项 资源 ,寻求社会支持 和合 作 ,实现 自身发展 的 目 标 。当前 , 团可 以充分利用 自身的资源优 势 , 社 寻找商 家 的赞助 , 在学 校支持 下 , 结合 商家 的要求 , 得到 他们
关键词 : 中语文 ; 初 兴趣培养 ; 问艺术 ; 文教 学 提 语 中图分类号 : 6 33 G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64 92 (0 20 — 17 0 17 — 3 4 2 1 )7 0 8 - 2
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诱导学生学习。
那么,如何把握适宜的时机和方法进行提问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做了如下探讨。
一、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思考,集中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的注意力等。
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不能随意发问,更不应让一些无聊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充斥课堂,这不但无益于课堂效率的提升,还会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提问产生漠然乃至厌恶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发问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
譬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下题目,让学生齐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本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姓甚名谁?”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孔乙己的姓氏和名字入手,让学生展开深刻的思考,对于其挖掘课文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内涵,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摸索出一个清晰的线索,都能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又如鲁迅的作品《故乡》,笔者在讲授其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从杨二嫂和闰土对于“我”的不同称呼入手,提问杨二嫂称“我”为什么,学生说“贵人”,而闰土呢?学生说“老爷”,从中我们便可以窥见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具体社会角色的认知程度,能够瞥见闰土的麻木与愚昧,瞥见杨二嫂的势利与恣睢。
从这一称呼入手,我们顺藤摸瓜,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有人常讲,鲁迅的文章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对于我们教师的讲授技巧有着极强的挑战力。
笔者以为,只要我们找准出发点,掐准命门,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0 5 3 5 0 0)
2 相机 适 时
课 堂上 不能 满堂 问 ,而 应在那 些 重点难 点 之处 相机 而 问 。在教 《 祝福》 时 ,指 导 学生 先理 清情 节 ,然 后要 求他 们复 述 故事 ,再 谈 感受 。对 于感 受 , 大部 分学 生只 是 简单 的下 了一个 悲 剧 的结论 。 此时 我提 了一 个 问题 : “ 勤劳、 善 良的祥 林嫂 如 果生 活在 今天 ,她 会死 去 吗 ?为什 么 ?’ ’ 石 激起 千 层浪 , 学生 的 思维顿 时 活跃 异常 ,“ 礼教 杀人” 的主 题 自然 的为 学生 所接 受 。 3 设 置 矛盾 学生 对每 篇 课文 的 学 习,不 是一 开始 就感 兴趣 的 ,为此 ,教 者应 当深 入 钻研 教 材 ,抓 住 突破 口,有意 地 给学 生设 置 问题 的“ 障碍 ” ,形 成他 们 心 理 上 的一 种“ 冲 突” 。 当学 生急 于解 开 这些 “ 冲 突” ( 问题 ) 时 ,也就 意 味着 进 行 了思 维训 练 ,对 课文 重 点、难 点的理 解 自然 也水 到渠 成 。如 《 死 海 不 死 》 一文 ,一开 篇 可让 学 生思考 :题 目中的两 个“ 死” ,是什 么 意思 ?“ 死”
与“ 不死” 矛盾吗?文末又说“ 死海真的要死了” , 这个“ 死” 又是指什么 ?这一 番 提 问,势必 能激 发学 生对 本文 的兴 趣 ,并 急切 地研 读课 文找 答 案 。最后 , 当 学生 理解 了“ 死” 的三 个不 同含 义 时 , 也 掌握 了死 海 的特 征 以及 形成 过程 。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提问艺术
彭玉智 ( 河北省 景县梁集乡中学
提 问是语 文 课堂 教 学 中师生 进行 双边 活 动 的重要 形 式 ,是传 递信 息 的 有 效途 径 ,也 是 启迪 学 生思维 的驱动 力 ,恰 当而 富有 艺术 的提 问是课 堂教 学成 功 的重要 因素 。因此 在课 堂 教学 中 。教 师要 善于 发挥 提 问 的作用 。而 发 挥提 问的作 用 。在注 意提 问科 学 性的 同 时还必 须讲 究提 问的艺术 性 1 激 趣设 疑 好 奇 心人 皆有 之 ,强 烈 的好 奇心会 增 强人 们对 外 界信 息 的敏 感性 ,激 发 思维 ,培养 学 生 的有意 注意 力 ,培养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意 识 。因 此 ,课堂 提 问要 讲 究发 问方 式 ,改 变提 问角 度 ,使 问题 提得 巧 ,发 人深 思 ,要 力求 新颖 ,讲 求 新意 。例如 :在 教 《 故乡 》时 ,教师 可设 计这 样 的 问题 :“ 谁埋 的碗 碟 ?” 这个 问题 很 新奇 ,很 容易 引起 学生 的兴 趣 。学 生为 了解 开谜 团 , 认真 阅 读课 文 ,努 力从 字 里行 间找 线索 。教 师 同时 诱 导学 生对 杨二 嫂 、闰 土这 两 个人 物 的言 行 、 品质 分 析 比较 ,加深 了学生 对这 两 个人 物形 象 的认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13-08-06T09:48: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年6月供稿作者:杨君华[导读]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杨君华(大名县红庙中学河北大名 05690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
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1.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2.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
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
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
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
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
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
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
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
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
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
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
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