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夜书所见课后作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你会读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梳头花落未成茵。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
诗中描写了种景物,分别是[2]“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2. 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中的“两”字是指_______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
诗中写的是_______ 的景色。
[2]“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_____)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3]“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____),作者同时把(___)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3. 读《山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___季节的景色。
[2]“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课外阅读。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中的动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
[3]诗中哪一句概括地描写了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与感悟。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 )、( )、( )和( ),动态的景物有( )和( )。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坪坝和小路走来,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汉族。
这句话描绘了众多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
使用了“从……”和“有……有……有……还有……”等结构的词语,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形成清晰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是一个“有新鲜感的词句”。
2.学校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地方,学生们穿着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各种鲜艳的民族服装,让学校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描述了学校的美好氛围,孩子们在祖国大家庭里共同研究、成长。
3.学生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几只猴子跑来了。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后,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玩游戏,吸引了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出了操场上的热闹场景,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起了小动物的羡慕,也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
5.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仿佛都在聆听同学们读课文。
这句话用生动的描写手法,把窗外的安静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形象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者将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视为自己的朋友,因此他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民族小学,位于边疆山区。
在学校里,同学们可以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打篮球、踢足球、跑步或玩“老鹰捉小鸡”,也可以在教室里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发表意见,或者在图书室里安静地阅读。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在操场上玩耍,或者到花坛边上欣赏鲜花,画画或跳舞。
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它们随风舞动,欢呼雀跃,彼此碰撞,仿佛在庆祝生命的美好。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各课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 大青树下的小学1.看拼音写汉字。
zǎo chãn hàn zú xiān yàn fú zhuānɡ()()()()dǎ bàn ān jìnɡ cū zhuànɡ()()()2.我国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填词练习。
( )的服装 ( )的小鸟( )的国旗 ( )的铜钟4.连线。
dǎi zú景颇族dãánɡ zú阿昌族ā chānɡ zú傣族Jǐnɡ pō zú德昂族hàn zú汉族5.我能填。
píng dài hú()坝()表()蝶()果()领二()()等爱()()水6.我会选: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安静宁静平静)。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宁静平静)。
7.想想说说:这所小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要和小伙伴说说。
(1)我喜欢大青树下的小学,因为()。
(2)我喜欢大青树下的小学,因为()。
(3)我喜欢大青树下的小学,因为()。
2 花的学校1.读拼音,写词语。
luî xià huānɡ yě kǒu dí tiào wǔ()()()()kuánɡ huān fànɡ jià cāi chū shǒu bì()()()()2.选字组词。
裳棠湿碰海()衣()()撞()润潮()3.找出下面花朵中不是同一季节开花的一项,用“”标出。
(1)桃花杜鹃花梅花月季(2)荷花菊花牡丹向日葵(3)桂花牵牛花芙蓉百合(4)腊梅水仙杜鹃马蹄莲4.按原文填空。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在竹林中吹着()。
于是()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在绿草上()、()。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单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顾起自己的故土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替代。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领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心得、体验、积攒。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心得,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的(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诵,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习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观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节令,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节令,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
[设计用意]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习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用意]课前让学生收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心田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标题(生读),那么,标题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作业--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作业--4 古诗三首读记与抄写:读一读,背一背,并正确地抄写。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积累与运用: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挑.促织(tiāo tiǎo)石径.(jìn jìnɡ)霜.叶(suānɡshuānɡ) 菊残.(cán chán)二、辨字组词。
首()刘()君()道()对()军()径()增()桃()经()赠()挑()三、在括号里正确的字上打画“____”。
荷尽(己已)无擎雨盖。
白云(升生)出有人家。
停车(座坐)爱枫林晚。
一年好(景影)君须记。
四、加偏旁换新字,再组词。
支_____ ()子_____ ()风_____ ()何_____ ()五、解释下面词语意思。
擎:__________萧萧:__________ 挑:__________促织:__________篱落:________君:__________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诗人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书所见》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__________。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哪个季节)__________(什么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的是诗人__________的感情。
“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诗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想的根据是(用诗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配教科书使用)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2、①这所学校里有古老的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等独特的景物。
②这所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穿戴不同,却都成了好朋友,他们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起读书,一起做游戏。
③同学们读书时,山林里的朋友都好奇地听着;同学们做游戏时,小动物们也赶来看热闹。
这是一所充满欢乐与祥和气氛的学校。
第2课花的学校1、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开始翩翩起舞。
2、(1)“走过荒野”“吹着风笛”是人的动作,用来写“湿润的东风”,将“东风”当作人来写,作者让东风走过荒野,让东风吹着风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互相碰触”“拍着大手”这都是人的行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让树枝互相碰触,让雷云拍着大手,作者把我们带到人与自然狂欢的情境中,营造出一片欢乐的氛围。
3、①清风一吹,他们便跳起了舞。
②蝴蝶一来,他们便热情地打招呼。
第4课古诗三首2、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中可从“寒山(深秋时节的山)、霜叶(秋霜打过的枫叶)”等地方发现;《赠刘景文》中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傲霜(傲寒斗霜)、橙黄橘绿”等地方发现;《夜书所见》中可从“萧萧梧叶、秋风”等地方发现。
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1)明朗: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中的“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说明了天空的晴朗。
“明朗”主要指天空湛蓝明亮,光线充足。
(2)凌乱:可以根据它的反义词“整齐”来理解,“凌乱”在文中指落叶排列得不整齐。
第6课秋天的雨2、课文从“植物缤纷的色彩、果实香甜的气味、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三个方面描写了秋天。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2、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第一次看到大火炉,表达了她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看到烤鹅,表达了她渴望得到食物。
第三次看到圣诞树,表达了她渴望得到快乐。
第四次看到奶奶,表达了她渴望有人疼她爱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夜书所见》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2. 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2.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三、完成练习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一灯明。
...,夜深篱落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一、1.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2.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二、略。
三、1.(1)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卡一、听两遍朗读录音,回答下列问题。
1.()被视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铁路B.飞机C.轮船2.中国第一列标准动车组是()。
A.“和谐号”B.“复兴号”C.“富强号”3.()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A.日本B.德国C.中国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适合做本段听力材料的题目?()A.“复兴号”B.最美中国C.中国名片——高铁二、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石径.(jìnɡ)棕.色(zōnɡ)钥.匙(yào)B.迟.到(chí)橙.黄(chén)橘.绿(jú)C.丰.收(fēnɡ)蟋蟀.(shuài)辽阔.(kuò)三、根据语境写词语。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教师通过范 读,赛读,领读多 种读的形式,让学 生通过读感悟诗人 的心境和当时的心 情,培养学生良好 的独立感悟能力。
三、指导书 写。
诗人情感。 10.教师诵读古诗,学生闭眼感 受。 1.本诗有两个生字朋友正等着我 们。(五方面教学) 促 深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情感。 10.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的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感情。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了什么?
的。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2.齐读课题。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授课时间
2016 年 9 月 18 日
杜晓梅
使用者
杜晓梅
教研组长 李日升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 时 第 1 课时
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写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必做题。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识。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四、布置作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记好作业,课下完成
业。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课下巩固。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第【1】篇〗《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组古诗。
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我重点从目标的制定和难点的突破两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
”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
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
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
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点评: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教学特点,抓住“茱萸”和“萧萧”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由词想画面,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本文没有格式错误,但第四段明显与文章主题无关,应删除。
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生动有趣的词句并与同学分享。
生动有趣的词句指使用比拟、修饰限定、具体描述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形象具体、新颖有趣的词句。
)1.早晨,从山坡、坪坝、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包括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汉族。
这句话描绘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们早早起床,踩着露珠,迎着朝阳,高高兴兴地走向学校的场景。
使用了三个“从……”的结构和“有……有……有……还有……”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学生们汇集的壮观景象,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就是生动有趣的词句。
2.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校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为学校增添了绚丽多彩的色彩。
这句话表达了这所学校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学校,尽管学生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在祖国大家庭下,他们在五星红旗下共同研究、生活。
使用“穿着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的描写方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学校”的画面。
3.学生们向校园里欢唱的小鸟问好,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句话使用了三个“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描写了学校生活的美好,以及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几只猴子跑来了。
这些山林里的动物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后,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玩游戏,吸引了许多小鸟,甚至连松鼠和山狸也前来观看。
这句话描写了操场上的热闹场景,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小动物前来观看。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和XXX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突出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也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5.这时,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聆听同学们读课文。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外的景象比作在聆听同学们读课文,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到窗外的宁静和学生们的认真读书态度。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三、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四、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五、说教学流程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作业《古诗三首》(含答案)
I:\8.29 - 副本 - 副本\3kkk\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docx
I:\8.29 - 副本 - 副本\3kkk\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预测卷(含答案).docx
I:\8.29 - 副本 - 副本\3kkk\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docx
11.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诗句写的是_____的时候,江面上呈现出_____种颜色:_____。
(2)“铺”的意思是_____,使人仿佛看到了_____的景象。
三、诗词曲鉴赏
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赠刘景文
擎雨盖,犹有傲霜枝。
,橘。
12.补全诗句。
13.《赠刘景文》描写的是________季的景色,作者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来描写这个季节。
2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还能写出这个季节的两句古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8.29 - 副本 - 副本\3kkk\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doc
I:\8.29 - 副本 - 副本\3kkk\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docx
I:\8.29 - 副本 - 副本\3kkk\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1.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 从诗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首句以“萧萧梧叶”起兴,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送寒声”点明季节是秋季,寒风瑟瑟。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则直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秋风撩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的想象之景,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儿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挑弄蟋蟀,那篱笆下的一盏明灯显得格外温馨,与自己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1.1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思乡怀亲。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培养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 语文要素:-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默写古诗。
这要求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准确记忆并书写诗句。
-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要能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且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中“萧萧”“促织”“篱落”等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的大意。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
例如,要让学生明白“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中,“萧萧”形容风声,梧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传递着寒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诗句的准确含义。
2020年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年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
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句子中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出了操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
2021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折杨柳歌辞子夜四时歌(冬歌) 北朝情歌南朝情歌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
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
[1]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朝乐府和南朝乐府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先将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所见__________,歌声振林樾。
__________,忽然闭口立。
[1]补充古诗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
[3]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的牧童形象。
A.天真烂漫B.调皮捣蛋C.富有心机[4]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3.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元日______________,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古诗第一句写出了___的节日氛围。
[3]“新桃”在诗中指____,“旧符”指____。
[4]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的前景。
A.光明美好B.灰暗迷茫[5]第四句既写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的意思。
A.喜新厌旧B.除旧布新4. 课内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快),声音应稍(低缓高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二首
一、基础演练
1.看拼音,写词语。
2.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见:①看到。
②会见;会面。
③对于事物的看法;意见。
(1)夜书所见( )
(2)他是个很有远见的人。
( )
(3)国家领导接见了这些外宾。
( )
3.查字典。
二、拔高过关
1.农历佳节习俗我知道。
正月初一重阳节吃粽子
五月初五春节登高
八月十五端午节赏月、吃月饼
九月初九中秋节吃饺子
2.根据画面内容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真题链接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①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来的。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结合注释,给诗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少(shǎoshào) 相(xiānɡxiànɡ)
2.从诗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 )——( )
( )——( )
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