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2014年高中历史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
原因:宋初加强 中央集权 ,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辽 西夏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
富弼
吏治
变法改革
1.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 阶级矛盾激化。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 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 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 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 不敷出。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范仲淹曾感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为改变这 一局面,范仲淹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 政”,但不久夭折。
积贫积弱的北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兵 虚 财 匮
实行养兵政策,兵丁数额大增 积弱 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表现 兵费开支巨大 官俸 开支巨大 积贫 大兴土木及皇室开支增加 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 岁币 ”
5.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 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段话表 明( )
①北宋的军事力量被削弱 ②辽国无力南下 ③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我国北方畜牧业得到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 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
7.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政府却 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其原因不包括( ) A.每年送给辽、西夏“岁币” B.地主采取各种手段隐瞒田产 C.冗官、冗兵导致财政困难 D.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解析:北宋政府的财政困难主要是由地主隐瞒田产, 向辽、西夏输纳“岁币”及冗官、冗兵导致财政开支浩 大等三个原因导致的。D项是北宋财政困难的结果,而非 原因。 答案:D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4.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4·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设计)要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场面的形成)( 一) 经济上:冗官 , 冗兵 , 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场面(财政危机)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备盘据和分裂 ,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增强集权 .缺点也显然2.缺点表现:⑴冗兵:①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精选强健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备辽、西夏扰乱,在边防大批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利,推行一职多官制。
②每年经过科举考试和恩荫恩赐方法大批授与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互相管制,效率低下,宏大官僚机构日趋腐败。
⑶冗费:①宏大军费开销(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筑寺院。
③皇室开销不停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冗费)。
3、产生危害:“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4、产生本源:北宋初年增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 二) 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外祸场面(边疆危机----外祸)1、策略失当:⑴军事部署:推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邻近,造成边疆相对空虚。
(目的是 ?)⑵屡次调换:推行禁军轮番驻守京城,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场面。
(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祸)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守, 1004 年澶州之战成功却订立辱没“澶渊之盟”,岁币银十,绢万20两万匹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 万两,绢 15.3 万匹,茶 3 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单没有排除辽、西夏的威迫,仍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 三) 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公司矛盾尖利(政治危机---- 内忧)1.原由:⑴北宋纵容土地吞并,使北宋中期大批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和豪强吞并变相增添苛捐杂税,拼死压迫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惊和深重打击。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材整理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激化(1)原因北宋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和赋役沉重,各地农民反抗不断。
(2)结果地主占据大量土地,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造成了北宋财政困难。
2.民族矛盾激化北宋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常年争战不已。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改革势力与大官僚大地主守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1)原因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
主要表现:①军权集中: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军职;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相互牵制,军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更戍法,规定各地驻军要经常换防,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
②行政权集中: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取消宰相对军事的支配权。
③财政权集中: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长官是三司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①积极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深化升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
中央机构中,设参知政事、枢秘使、三司使,使其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也收归中央,这样,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得以解决。
(3)表现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由于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军队素质低下,缺乏训练,结果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11世纪初,宋辽军队签定“澶渊之盟”,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来暂时的苟安。
2.积贫局面的形成(1)冗兵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此外,北宋还经常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促使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人民版历史选修1课件:专题四一
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 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3.积弱
(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 实力下降。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和金一味妥协 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
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
一起。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多方面,具体如下: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
Hale Waihona Puke 宗改革弊政。(2)范仲淹等综合多年来的改革意见,给宋仁 答手诏条陈 宗上奏了作为改革基本方案的《___________
十事 ________》,提出的建议大都被采纳。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2.概况 整顿吏治 (1)“庆历新政”的中心问题是___________,
重点裁撤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及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 (1)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
冗兵,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
难。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2)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 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 家税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 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 费了国家大量财富。
历史选修1人民版4.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分析变法的原因;了解庆历新政对革除弊政的尝试及其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北宋前期的政策给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学习,充分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庆历新政的学习,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难点:从北宋统治危机的出现,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本人则身体力行,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殚精竭虑,力行改革。
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
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危机?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为革新除弊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兵虚财匮【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养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雍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设计
第五步: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3.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选择一位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等,分析其政治主张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论述充分、有理有据,字数在1000字左右。
3.制作一份关于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知识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展现。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在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前进。
4.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北宋时期的历史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现象及其原因充满好奇,具备探究问题的基本能力。然而,学生对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仍有待提高,尤其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教版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特色教案】导入教学:“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述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王安石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王安石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主要有哪些?【重要概念】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变革的呼声又起,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要求变法。
他说如果不变法,汉末张角和唐末黄巢那样的农民大起义说不定又要发生,但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很早就显示出了政治才能。
他在多年的地方官任上,兴修水利,把库存的粮食贷给百姓,防止高利贷盘剥,博得了百姓的尊敬,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锻炼了才干。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表现:“三冗”“两积”(1)冗兵①每逢灾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在边塞大量屯兵以应对辽、西夏的侵扰。
(2)冗官①北宋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
②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3)冗费①军队、官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
②大兴土木的费用和皇室的开支也在增加。
③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增加了财政负担。
(4)积贫:“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5)积弱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一半驻防京师及其附近,造成边疆兵力相对不足。
②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收回禁军统率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惠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就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教材整理2 内忧外患1.内忧——政治危机(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2.外患——边境危机(1)宋辽之战①宋太宗时曾两度对辽用兵,企图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但都归于失败。
从此,北宋采取了被动防御的方针。
②1004年,宋军虽然在澶州打了胜仗,但后来却订立了“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大多失利,北宋政府被迫议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提示】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以及统治者的昏聩。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作者:丁晓平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是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社会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澶渊之盟”在相当程度上又为这种困局雪上加霜,而庆历新政是北宋的仁人志士为摆脱困境而做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失败却为尔后的“王安石变法”进行了重要奠基;(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发展的进程与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的重要能力,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系统,逻辑思维更加严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讲述分析,培养学生“以史鉴今”的重要能力,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实现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教学重点:北宋积贫积弱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清理新政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庆历新政的历史意义,澶渊之盟对北宋发展的影响。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授课类型:讲授新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图示法(表格),小组讨论教学用具:粉笔,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本节课将采用提问和回忆旧知识的方法“以旧导新”。
导入的问题是引导同学们回忆必修一中关于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回顾,同学们将得出如下结论:北宋开国时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致亡国,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这些举措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过分强调中央的权利,削弱地方的权力。
这对北宋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尤以军事和政治上的措施为甚。
这些措施在北宋开国时为消除割据,稳定政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并逐步成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
而这一问题在必修一中的阐述较为简略,在学习本节新课的过程中,有必要带着这些旧有的知识做更进一步的深化学习。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
二
二、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大臣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 因在于吏治不整,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制度。 2.主要内容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规定定期考核政绩,依照 政绩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严格“恩荫” 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 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学习要点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 (3)庆历新政。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一源自二(2)表现: ①“积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澶渊之盟”就是 积弱的典型体现。 ②“积贫”: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拓展延伸北宋初年的一系列统治政策的调整,巩固和强化了中央 集权,成功地防止了藩镇割据势力的再起和分裂局面的再现,在中 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问题1
问题2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 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产生怀疑, 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力度过强,规模大,有些措施脱离实际。④ 改革没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 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 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并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问题2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讲授新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
通过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局势,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和国力衰退的原因。
–掌握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问题找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做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北宋时期贫富分化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探讨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原因和影响。
–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和思考。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步骤1:导入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的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让学生阅读《一积贫积弱的北宋》选文,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原因和社会影响。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不同小组就不同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步骤3:梳理归纳老师梳理学生讨论的结果,系统总结贫富分化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2:文化艺术成就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激发学生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的文献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教学设计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历史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积贫积弱局面,并讨论其成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探讨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的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一些图片和文物,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引导学生思考:北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为什么北宋时期会出现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步骤二:小组探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原因,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这些原因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3. 这些原因对北宋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步骤三:小组分享和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探讨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一起进行讨论和比对。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北宋时期的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与现代社会的问题有何相同之处?步骤四: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提供若干北宋时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经济弱势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北宋时期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如何将这些教训应用到现代社会?三、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创造性。
3. 学生在反思环节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更多有关北宋时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内容。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展览,亲身感受北宋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加深对北宋时期的认识。
3. 引导学生选择其他历史时间段或国家的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王安石及其变法团队,引导学生站在改革者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3.通过设定特定场景,如朝廷辩论、民间访谈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争议。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王安石变法在当代的借鉴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亮点五: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还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历史学科的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共1课时。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以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本次教学案例旨在通过深入剖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状况,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2.运用史料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王安石变法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反思,思考改革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材料题:积贫积弱的北宋
材料题:积贫积弱的北宋1.(2015·河北邢台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不借粮种,及时种莳、俟牧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一一摘编自宪续资治通鉴》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北宋这些规定与建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规定或建议出现的历史背景。
2.(2015·河北邢台三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等上奏宋仁宗)“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为大用之名一,……两府两肖子水亲戚,不以贤不肖,辄自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
”材料二(庆历三年十一月,宋仁宗)诏:“自今见任,前任两府及大两省以上官,不得陈乞子弟、亲成情职并读书之类。
”材料三(庆历五年三月,宋仁宗就补荫选人问题下诏)“其庆历三年十一月条制勿行。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中范仲淹等所言涉及北宋哪方面弊政?(2)据材料二回答,庆历三年的诏令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3)据材料三回答,庆历五年的诏令意味着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不单判断本题反映的是宋代土地兼并对生产发展的重要影响,依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的相关内客,不难分析出其主要涉及的背景。
参考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限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护生产正常进行。
2021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师用书教案人教版选修1.doc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2.探究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1.重点:分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庆历新政”及其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着北宋王朝的统治。
不抑兼并与阶级矛盾激化的关系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使贫富分化更为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阶级矛盾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1)原因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戍法;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1)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增加。
(2)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3)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北宋建国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利弊共存(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工作难以开展。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
3.核心: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措施(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讲义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1课积贫积弱的北宋[目标导航]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重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难点)一、兵虚财匮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积弱(1)养兵政策:把流民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在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3.积贫(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3)冗费:除冗兵、冗官的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的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
思维点拨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矫枉过正,使宋朝出现了兵虚财匮的弊端,但是其措施在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功莫大焉。
二、内忧外患1.阶级矛盾激化(内忧)(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思维拓展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封建土地国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2.边境烽烟四起(外患)(1)表现①宋太宗时曾两度出兵攻辽,但都归于失败。
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送给辽大量的“岁币”。
②1040年到1042年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被迫进行和议,结果是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2)影响:对辽、西夏的用兵,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还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易错提醒(1)北宋统治危机出现在统治中期,这与其统治政策密切相关。
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放任政策,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9: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地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问题导入: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虽身居高位,却清廉自守。
黄庭坚赞他“视富贵为浮云,不溺于财利声色”,政敌司马光也认为他“平生行止无污点”。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唯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他受尽后人非议,也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问题:他是谁?授新: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的激化:材料一:《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材料二: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课题专题三:王安石变法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时编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原因了解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与边疆危机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结果过程与方法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及其影响探究庆历新政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认识北宋“和议”政策的两面性作用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情怀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2.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2.学法:阅读归纳法逻辑推理法教学过程对前面学过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回顾,再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名句导入。
首先,利用《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统一示意图》对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南方地区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北宋初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这一途径上台建立北宋的。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表现: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
)1、冗兵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
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
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战斗力不强2、冗官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即一职多官)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
3、冗费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二、内忧外患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危机)(板书)同学们都知道,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地步。
变相增加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2、农民的反抗斗争(政治危机)(板书)(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两汉和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板书)北宋实行“守内虚外”、被动防御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表现:(1)宋辽战争(教师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讲述。
)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两次进攻,目的是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
(“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
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
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
)这两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2)澶渊之盟(1005年)A、背景:澶渊之战(1004年)(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特别指出“澶州距离东京很近”,对宋的都城威胁很大。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南侵,到达澶州城下,逼近东京。
(在宰相寇准力谏之下,真宗驾幸澶州,使宋军士气大振。
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来军事形势于宋有利,宋军坚守辽背后之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统帅萧挞览。
辽恐腹背受敌,乃密奉书请和。
)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B、内容宋纳银绢:规定宋每岁向辽输纳银十万两作为军饷,绢________,叫“岁币”;(议定疆界:双方约以白沟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为界;约为兄弟:双方约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弟,宋真宗称辽萧太后为叔母。
)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
C、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澶渊之盟进行评价,根据“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何者为主流的观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8分钟后,教师对双方的观点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
)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3)夏宋战争和议和从1040年起,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
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失败。
(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亡较多,财力不支。
而且,因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
同时,辽在辽、夏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
于是,元昊请和。
)夏、宋议和,宋每岁给夏“岁币”。
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
((最后,安排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考:1.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2.辽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相同之处?它们与唐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联系?3.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以下是与上面讨论主题有关的一些观点,但不是以上问题的“全部答案”或“固定答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尽量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加以肯定。
)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之争,但战争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蕃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长期融合,互相学习,他们的发展对我国边疆地区特别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表现后,教师归纳指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外交困,错综复杂。
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
他们为挽救危局而纷纷呼吁革除弊政,振兴朝政,以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并先后开展了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
)三、庆历新政(板书)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范仲淹图像和生平简介1、实施:时间:1043年-1045年基本方案:2、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整顿吏治3、结果: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
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永远值得赞扬。
揭开了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
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理论、设想和方案。
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课课堂小结首先,教师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即板书设计部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最后教师总结指出:本节课我们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分析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庆历新政企图用政治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革终归失败。
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重,最终被金所灭。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