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合集下载

蒋勋谈《寒食帖》

蒋勋谈《寒食帖》

蒋勋谈《寒⾷帖》蒋勋谈《寒⾷帖》:只有通达的⼼灵,才能创造最美的艺术!苏轼《黄州寒⾷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法帖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五岁,因宋朝最⼤的⽂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关⼊监牢百余天,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寒⾷诗,书写此卷的时间⼤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苦难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苏轼在黄州不仅写出了被誉为天下三⼤⾏书之⼀的《黄州寒⾷帖》,还留下了《前后⾚壁赋》等传世美⽂。

|讲解:蒋勋|⽂字整理:楚峰⽂本细读宋⼈尚意,⽂⼈写字写得很潇洒,强调真性情。

宋代四⼤书法家苏、黄、⽶、蔡,苏东坡排名第⼀。

我们下⾯要讲的是苏轼下放到黄州这段时间所写的诗稿《黄州寒⾷帖》,这件作品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蒙蒙⽔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帖》局部“⾃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意思是,我到黄州,已过了三个寒⾷节了。

寒⾷对苏东坡⽽⾔意义⾮常特殊,是⼀个不趋附潮流的⼈,在表达⾃⼰对⽣命的领悟过程。

“⾃我来黄州,已过三寒⾷”,⾮常⾃在,它以最平⽩的⼝吻开头。

其实⽂学从这么简单的东西开头,不要怕后⾯没有伟⼤的东西,问题在于你怎么来布局、安排,苏东坡⼏乎拿起笔来就随意写了。

作为书法,《黄州寒⾷帖》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名,也是中国⾏书⾥最受赞赏的。

苏东坡的伟⼤,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年年欲惜春”,每⼀年到寒⾷节这个时候都想惋惜——春天要过完了,可是“春去不容惜”。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作者:杨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

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

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

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

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

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

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

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

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公元1082,苏轼的《寒食帖》

公元1082,苏轼的《寒食帖》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公元1082,苏轼的《寒食帖》苏东坡买来了一头牛,还有锄头、水桶、镰刀之类的农具,那是一个农民的笔墨纸砚,收纳着他的时光与命运。

劳作时,苏东坡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汗。

第一年种下的麦子在时光中发育,不断抬高他的视线,让他对未来的每一天都怀有乐观的想象。

孔孟老庄、四书五经,此时都没了用场。

他日复一日地观赏着眼前的天然大书,对它在每个瞬间里的细微变化深感痴迷。

人生如蚁,他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天天要为五斗米折腰。

一公元1082年,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在黄州,等着苏轼书写。

“天下行书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四百年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写下“天下行书第二”——《祭侄文稿》。

在我看来,被称作“天下行书第二”的,应该是李白《上阳台帖》。

当然,这只是出于个人偏好。

艺术没有第一名,《兰亭集序》的榜首位置,想必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有关,但假如它永远第一,后来的艺术史就没有价值了,后来的艺术家就都可以洗洗睡了。

当然我们也不必那么较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第一。

无论怎样,《寒食帖》,这“天下行书第三”,要等到《祭侄文稿》三百多年之后,才在苏轼的笔下,恣性挥洒。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稿已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褚遂良临绢本和定武本。

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则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之间,有五代杨凝式,以超逸的书美境界获得了显著的历史地位;有梅妻鹤子的林逋,书法如秋水明月,干净透澈,一尘不染;有范仲淹,“落笔痛快沉着”。

他们的作品,故宫博物院都有收存。

其中范仲淹的楷书《道服赞》,笔法瘦硬方正,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说它“行笔瘦劲,风骨峭拔如其人”,《远行帖》和《边事帖》,一律粉花笺本,亦在清劲中见法度,一如他的人格,“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中华十大书法名帖

中华十大书法名帖
10、《草书诗帖》
明代祝允明草书绝品
《草书诗帖》是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草书代表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被选入中国十大传世名 帖之列。此帖纵 36.1 厘米,横 11.47 米,书曹植《乐府》四首,通篇写得开张舒放,跌宕奇逸,笔力 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 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采奕奕,气势豪放。
5、《自叙帖》
怀素天下第一草书
《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代表作,也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有着“天下第一草书” 的美誉,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纵 28.3 厘米,横 775 厘米,共 698 字,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 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作为十大传世名帖,《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 来就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
9、《前后赤壁赋》
元代赵孟頫行楷代表作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行楷代表作,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中华十大 传世名帖之一。此帖是赵孟頫应友人之约而书,全帖共书八十一行,其中《赤壁赋》四十六行、《后 赤壁赋》三十二行,署款三行,并有苏轼像于帖首。通篇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 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7、《仲尼梦奠帖》
唐代欧阳询行书代表作
《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行书成就的巅峰之作,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收藏 于辽宁省博物馆,为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帖纵 25.5cm,横 33.6cm,释文以“仲尼梦奠”开 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通篇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 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诚属稀世之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资料】国宝:中国十大传世名帖

【资料】国宝:中国十大传世名帖

第一名《三希宝帖》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第二名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第三名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四名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五名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是中华第一楷书,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从《寒食帖》题跋印章考察其庋藏递传历史(上)

从《寒食帖》题跋印章考察其庋藏递传历史(上)

艺89○二术长廊二一年·第二期唐 林考察其庋藏递传历史(上)[1]《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简称《寒食帖》)[2]。

作者为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轼(生平事迹参见《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之“苏轼”条)。

帖为行书,纵34.5厘米,横199.5厘米,25行,共129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寒食帖》释文如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4]《寒食帖》是苏轼行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

[5]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该帖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是作者心境、性情与书法的结合。

[6]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

开篇起笔字迹较小,沉稳劲秀,写到后篇,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字行跌宕起伏,气势开张,大小错落,洋洋洒洒,一派天机。

[7]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就墨法来讲,苏轼素有“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的墨法要求。

[8]从苏轼大多作品的墨象来看,是浓而黑,致密性极好,可用墨色密实来形容。

《寒食帖》书法的墨色变化、欹侧的造型是作者自适本性的表达。

所以有人认为《寒食帖》是重章法最好的例子,“真堪‘计白当黑’之喻”[9]。

总之,整幅作品似乎完全被作者的情绪所控制,突破了日常书写的许多习惯,形式之间的对比强度大大超越日常规范,从而给观赏者带来的震撼力也是一般作品无法比拟的。

这是苏轼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件作品,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作品,是苏轼乃至整个宋代行书最辉煌的代表作,是其书法生涯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这个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整体素养的集中表现。

苏轼与《黄州寒食帖》

苏轼与《黄州寒食帖》

苏轼与《黄州寒食帖》作为“宋四家”之一的苏轼,在文学和书画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其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提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并为此身体力行。

本文从《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出发,通过对用笔、结字、墨法三方面的分析,探究此帖的技法特征和艺术特色,同时作者试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苏轼被贬黄州后凄苦忧愤的心理情绪对创作《黄州寒食帖》的影响。

标签:苏轼;《黄州寒食帖》;书学思想;心理情绪一、苏轼生平与书艺特征苏轼又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到任的第三年写下了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名作《黄州寒食帖》。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的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苏轼,书法造诣极高,其书尤重写“意”,东坡自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1。

他书学晋唐、五代的诸多名家之长,再将李邕、颜真卿等名家的风格融会贯通后而自成一派。

他在书写上并不注重工拙、丑妍,而追求通篇气韵的生发和畅达,这是苏轼区别于宋代其他书家的鲜明特征。

二、《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与地位苏轼创作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固然与其风华绝代的文化身份的影响以及诗文内容有关,但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此书亦是他众多书法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此帖之所以广受后人推崇,是因为他遭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情苦闷,借书法排解内心复杂的情感,故书不计工拙,因情而生,这是可贵之处。

《黄州寒食帖》又名《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资料显示其横199.5厘米,纵34.2厘米,行书17行,129字。

书写内容为两首古诗,第一首从“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共60字,第二首从“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共60字,另外九字分别为落款7字,文中误字2字。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概括: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四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精神寂寞,穷愁潦倒。

第三年四月,苏轼撰诗并书《寒食帖》,发人生之叹,写苍凉之情,表惆怅孤独之怀,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异彩,势奔放,无荒率笔,被称“天下第三行书”,墨迹素笺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时间:元丰二年(1079年)。

乌台诗案发生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

受害人:苏轼。

诗名:《湖州谢上表》影响:乌台诗案使苏东坡开始认识到,自己过于天真,过于单纯,根本对付不了官场上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

由此,苏东坡开始对仕途心灰意冷,并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了佛道思想。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东坡的作品表现内容由政治转向了人生体悟,笔调也由粗犷豪放转向了亲切宽和。

至此,苏东坡完成了一个由政治文人向真正关注人生体悟的作家之变,官场上虽然少了一名不成熟的文人,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却多了一脉巍巍昆仑。

作家的心态如禅眼,一经转变,其关注点和着力点必然发生变化。

仔细研读东坡后来的诗词文章,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少了一些火气,多了一些恬淡;少了一些豪迈,多了一些空灵。

而这种恬淡和空灵,恰恰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思想常态。

从张狂回到常态,标志着作家感性的成熟和理性的回归。

且看东坡的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走进《黄州寒食诗帖》(一)

走进《黄州寒食诗帖》(一)

22□金 翔书画课堂一 概 述《黄州寒食诗帖》又名《黄州寒食帖》或《寒食帖》,是北宋书法家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1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辙并称“三苏”,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收入微薄,生活困顿,不得不于黄州城东门外山坡上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故号“东坡居士”。

心情落寞、郁郁不得志的苏轼,在来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在诗中感慨,不知不觉已经在黄州过第三个寒食节了,还没怎么好好感受春的美好,春天就要过去了,接连两个月的阴雨连绵,好似秋天般萧瑟,料峭春寒无边无际,郁闷恼人;愁卧之中听说如脂如雪的海棠花谢了,残红被泥水沾染,想见应是一片破败狼藉;就好像有个力大无比的人偷偷改换天地,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发现一夜白头的凄凉心境何等相似?雨好大啊,江水涨得真快,眼看就要浸入门内;小屋像一叶《黄州寒食诗帖》苏 轼23渔舟,漂摇在苍茫云水之间;厨房空空如也,破灶台里烧着湿芦苇,锅里煮的菜都是冷的。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黄州寒食帖》,全名《黄州寒食诗帖》,又称《黄州寒食帖》、《黄冈寒食帖》。

是苏东坡行书代表作品之一。

此卷书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2)三月。

是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多,虽处困境,但仍关心民间疾苦,体恤黎民百姓。

他在寒食节这天,出门游玩,看到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想起以前曾在这里和朋友欢度佳节,不禁触景伤情,感慨万千,便提笔写下了这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对该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可加深学生对书法史上浪漫主义风格及其创作方法与审美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解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寒食帖】唐代张旭书写的一篇诗文;墨迹素笺本,纵24.2厘米横129.6厘米。

《宣和书谱》著录《十七帖》,共十卷,其中《寒食帖》亦称《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冈寒食诗帖》。

《寒食帖》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祭侄稿》为姊妹篇,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杰作,也是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又一行书力作,其笔势圆劲奔放,雄健洒脱,一气呵成,与《祭侄稿》如出一辙。

《寒食帖》用笔精到,结字险绝,章法茂密,行距宽疏,形式独特,实为旷世珍品。

《寒食帖》为行草书,墨迹素笺本,纵二十九点五厘米,横七百零八点二厘米,共二十五行,七百二十四字。

释文:苏轼在《王氏报本庵记》中说:“余尝观公主笔势,必极重而后轻,极轻而后重;观其枯木竹石,皆悬崖峭壁;观其落笔结字,横斜有象,低昂有态;至于引笔近纸,急捉怒张,又有意外之趣。

东坡论书,谓必如此,然后为得。

此语余常不信,以为太似媚世,今视其书,乃信东坡所言不妄耳。

”由于苏轼的影响,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频、祝允明、文征明等均以学《寒食帖》为荣。

《寒食帖》是苏轼的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他的书法才华。

它与《祭侄稿》一样,同属于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品。

从用笔来看,起笔藏头护尾,藏锋逆入;转笔处回锋藏颖;行笔缓慢中见沉着;收笔以画作结,斩钉截铁。

从结构来看,字体长扁,正侧相参,变化多姿。

【VIP专享】天下十大行书欣赏,高清收藏版

【VIP专享】天下十大行书欣赏,高清收藏版

天下十大行书欣赏,高清收藏版一、《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二、《祭侄文稿》
三、《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四、《伯远帖》
五、《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

六、《蒙诏帖》
七、《张翰思鲈帖》
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无款。

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

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八、《蜀素帖》
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
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九、《松风阁》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墨迹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十、《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

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

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作者:花落书香。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黄州寒食帖》是唐代书法家苏轼于元丰五年( 1082年)四月十九日( 4月29日)在黄州时所写的一封书信,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品通篇书法气息平和简静,如同将至未至的节气一样,充满着春天来临前的气象。

细察全帖,起笔、运笔,收笔,顿挫有致,笔势委婉含蓄,既不激越,又不呆滞,提按顿挫,曲尽其妙。

虽字字独立,但却能顾盼呼应,前后关照,通篇浑然一体,打成一片。

通过分析得知,《黄州寒食帖》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李清照。

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东京,徽、钦二帝被俘,高宗赵构南渡长江,临时以建康为都城。

由于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且“元祐党籍”的碑文中就有她父亲李格非的名字,又由于苏轼当时与李格非的妹妹有婚姻之约,因此她把《黄州寒食帖》带到了黄州。

李清照的《黄州寒食帖》大约就是在此期间写的。

《黄州寒食帖》为苏轼行书七言诗帖。

全篇文字共13行,计140字。

从内容上看,此帖可分为两部分:前半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过三年。

在这极度的悲愤郁闷中,苏轼尝试着用书法散心,借以调节精神。

他自己说:“余披玩数(duo)日,初以为足下无一点尘土之气,及再观之,但觉烟润郁积,略有微茫之意,似乎欲绝,而实不欲绝。

绝,则无意态;不绝,又觉躁人神气,岂复有丰姿媚态耶?”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偶然兴发,便写下了《黄州寒食诗帖》。

从笔法上看,前面十行,起收笔较重,中间四行,起收笔较轻。

其运笔的特点是:起笔藏锋,逆入回收;中间行笔,运转灵活;收笔出锋,显得沉着痛快。

再加上文字用笔的提按、使转、顿挫,更增加了线条的内在韵律美。

正如黄庭坚评价:“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从结体上看,此帖无复杂的偏旁部首,也无大的造型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错落穿插,却使它具有一种天然的情趣和情调。

观赏全篇,就如欣赏一幅表现晚春景色的小品画。

书法赏评家们在欣赏此帖时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多方面的。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苏轼《黄州寒食帖》为手卷,纵25厘米,横539厘米,行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苏轼贬官黄州第三年所写的诗文,共二十九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心情的真实写照。

此帖笔法纵横,墨色淋漓,在继承王羲之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法度谨严而气势奔放,给人以一种雄奇阔大的美感。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在黄州时的书法,其中,尤以寒食帖最有名。

此帖由于感情深挚,文词清丽,故诗词之外的书法独具一格。

通观全篇,章法自然,随意流走,似不经意,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特色。

与黄庭坚的风格截然相反,故有“苏黄”并称。

传说此帖是宋神宗在内府看到苏轼的手迹后,让他题跋的,因苏轼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故而神宗叫苏轼的孙子来替爷爷写下题跋。

苏东坡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欧阳询,又汲取六朝翰墨,自成一家,书法史上称为“苏体”。

此书法为苏轼晚年所书,正值壮年的他,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故落笔纵横,如清风出袖,迅疾而书,一气呵成。

通观全篇,起笔多尖锋,但收笔时变为圆收,使全字形成粗细变化,富有节奏感。

此帖前面的几首诗的用笔比较工稳,而后半部分诗的用笔则轻松活泼,错落有致,跌宕起伏。

在结构上,前紧后松,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我们看到,在该作品中,既有“天风海涛之势”,又有“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之态。

其运笔之法正合乎草书的规律,提按起倒,穿插有致,既快捷又不失沉着。

纵观全作,无论是用笔的提按,点画的粗细,线条的刚柔,墨色的浓淡,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像怀素狂草那样一味强调运笔速度,而是注重内在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如风雨骤至,迷漫莫辨”的艺术境界,又没有王羲之行书平和简静、舒缓雅逸的气质。

整幅书法无懈可击,正如苏轼在此作跋中所云:“此书兼颜鲁公雄厚和柳吴兴流利二者之长,追维俗子,不识高人。

”可见是一位评论者对苏轼书法的极高评价。

《黄州寒食帖》充分体现了苏轼“点画皆有意”的艺术主张。

苏东坡《寒食帖》

苏东坡《寒食帖》

苏东坡《寒食帖》《寒食帖》,也作《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年)的行书代表作,左侧有黄庭坚跋文,被誉为“苏书第一”、“天下第三行书”,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纵34.2公分,横199.5公分,为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年)寒食节于东坡雪堂写下的二首诗,是平生最得意的书法作品,被称为“苏书第一”,此帖行书笔法自由,左边尚有黄庭坚作跋。

元朝书法家鲜于枢誉《寒食帖》为继《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后来《寒食帖》流入清宫收藏。

咸丰10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为民间冯展云所得。

清穆宗同治年间,《寒食帖》为广东人冯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灾,冯氏紧急扑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迹。

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

1918年到颜韵伯手中。

1922年颜韵伯将《寒食帖》带到日本,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有内藤虎的跋。

大正12年(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东京都一夕之间毁于火灾,菊池惺堂冒死抢救《寒食帖》,一时传为佳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王世杰购得,其子捐给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迄今。

———————————苏东坡《寒食帖》内容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右黃州寒食二首。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苏轼《黄州寒食帖》名录资料【名称】《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类别】中国书法【年代】北宋【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文物现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规格材质】书法帖,长卷,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

法帖背景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题跋史评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实为此卷的写照。

书法鉴赏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作者:林子涵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5期【摘要】:“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宋代的瓷器、版式、书画都可称得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之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无论是诗词散文,或是书画音律,他皆有成就,可谓艺术全才。

苏轼的书法杰作《黄州寒食诗帖》,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并称“天下第三行书”。

本文将对《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苏轼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字体宋代美学1、宋代美学风格“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中国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

宋代美学讲究“单纯”二字,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

汝窑之美,没有繁杂的器型、没有绚丽的釉彩,不争不抢,却美的不可方物。

再如宋代的版式,可以说是影响了全世界。

宋代的书画同样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苏轼《黄州寒食帖》可谓宋代书法的精华。

苏轼年轻字写得很漂亮,《黄州寒食帖》是在他的人生摔一大跤后出来的,此时的他就不在意美,而是写得很自然,而正是这份自然,造就了一份看似“丑陋”的美。

2、“天下第三大行书”——《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幅面高189毫米,长342毫米,诗文17行,共计129字,诗稿现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书法大家黄庭坚在诗稿后作题跋,被后人称为“苏黄双璧”。

苏轼于《黄州寒食帖》上作寒食诗共两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从文学层面上看,《黄州寒食帖》中包含了“小屋”、“空庖”、“坟墓”等意象。

诗文之中体现的满是一种凄凉、郁郁不得志的意境。

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两句足以体现他当时生活的窘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名录资料
【名称】《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材质】书法帖,长卷,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

法帖背景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
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题跋史评
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实为此卷的写照。

书法鉴赏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
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
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
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书法释文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品鉴赏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
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

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
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