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家世
儒林外史明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明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吴敬梓是中国明代的一位杰出作家,其代表作品《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之一。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士人阶层虚伪面目和社会黑暗现象,对明代社会风貌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将从吴敬梓的生平背景、作品概述、讽刺手法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一、吴敬梓的生平背景吴敬梓,字子车,号水心,生于明代中期的徐州。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聪慧好学,深得家庭教育的熏陶,对经史百家有着较深的研究。
然而,吴敬梓并没有投身仕途,而是选择了隐居之路,致力于文学创作。
二、《儒林外史》概述《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九十回。
小说以清代康熙年间的儒林士人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孔庙十哲的故事,展现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虚伪面目。
作品以揭示社会阶级的伪善、堕落和腐败为主旨,采取讽刺的手法进行叙述。
三、讽刺手法的运用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首先,他通过夸张的戏剧性人物形象,揭示了儒林士人的虚伪和自私。
例如,主人公游学之路上遇到的一系列荒诞离奇的人物,让人不禁为整个儒林士流的堕落感到惋惜。
其次,吴敬梓通过对士人学术争论的描绘,暗示了儒林士人的功利心态和虚伪的学术观。
再者,他通过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揭露,对当时明代社会的黑暗一面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四、《儒林外史》的影响《儒林外史》作为吴敬梓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明代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作品对理学的批判激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其次,吴敬梓运用讽刺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
他的讽刺手法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作品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启示深远。
综上所述,吴敬梓是中国明代杰出的作家,其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珍贵瑰宝。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昊学研究之不幸。
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
陈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①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首肯。
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但在昊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
之后,刘世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
”②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为,陈说结论正确、但论据不足,论证失当,难以令人征信;刘说只考证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间题的另一面。
可是,若进一步考察吴敬梓家世生平、社会实践及其著作,“一父”之说,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症结,无以解说。
今提出几个新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论证吴敬梓确有生父与嗣父,并非捕风捉影之臆断。
一、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质疑1、吴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
这个间题,提得太唐突了吗?不然。
请看:(l)吴霖起名下一男一女:吴敬梓同长他七岁的姐姐金孺人。
据《金孺人墓志铭》载:“节妇金孺人,姓吴氏。
全椒人也。
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
”③显然,吴霖起之女是过继吴雯延的,且是“自幼”过继。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雯延之女过继给霖起是在吴敬梓降生之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颇有遗产的无嗣之家,为何偏要先过继一女?封建道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怕断香火是一面,继承遗产又是一面,且更为要紧。
二是在敬梓诞生之后过继,雯延之女仍在幼年,但我们还是要间:霖起既能生男,何以不能生女?何须急促过继一女?两者结合起来看,敬梓若为霖起亲生,那么,不论过继雯延之女是在敬梓出生之前或之后,均难自圆其说,倒是敬梓并非霖起亲生,即敬梓与他姐姐先后或同时出嗣吴霖起,才合情理。
这样说,是牵强附会吗?不然。
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敬梓也好,抱雯延之女也好,其时霖起夫妇已是几多年纪?(2)敬梓的曾祖吴国对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终年65岁④。
关于吴敬梓的故事生平事迹介绍
关于吴敬梓的故事生平事迹介绍关于吴敬梓的故事生平事迹介绍吴敬梓的故事说起清代著名的大文豪,《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
相传他出身官宦人家,年少时饱读诗书,经常随父亲游历各地,因而见多识广。
世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少年时代的吴敬梓无疑是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幸运儿。
吴敬梓像然而命运有时也无情,到了二十三岁上,吴家家道中落,祖宗福荫渐渐用尽,加之屋漏偏逢连夜雨,吴敬梓的父亲又突然去世吴敬梓简介,从此,吴敬梓的故事翻开了辛酸的一页。
在其后半生的岁月里,不仅功名无望,且经济状况也日渐窘迫,常常需要卖文以换银钱谷米,甚至连家中珍贵的藏书也不得不送进当铺维持生计,加之原本出身官宦人家的吴敬梓又生性豁达,不善营生,朋友来往间多有银钱接济,往好听了说是乐善好施,慷慨救急,说不好听了,也就是族人时常拿来褒贬他的那句“挥霍无度的败家子”,在安徽全椒县广为流传的吴敬梓的故事中,有关吴敬梓缺乏金钱观的说法,亦普遍被人们所认可。
年过而立之时,吴敬梓迁居南京。
尽管家境已十分艰难,依然爱好宾客交游。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各类名流雅士,也亲眼见证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生活阅历愈发丰富。
在与形形*** 的达官贵人周旋的过程中,吴敬梓逐渐领悟到科举制度的弊端,饱尝世态炎凉之后的他,终于放弃了曾经醉心的功名,转而将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上,历经多年批阅编修,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吴敬梓家庭出身据史料记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地方官宦世家,早年门庭显赫,家族中人才辈出,吴敬梓的曾祖曾得中过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也是一位薄有才名的监生,吴家族中叔伯也皆为进士及第,如此看来,吴敬梓家庭出身高贵,家学渊源,童年时期受到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因而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才有此成就。
吴敬梓像童年时期,由于家庭出身环境的影响,吴敬梓在诗书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当时吴家家世显赫,常有文人来往,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吴敬梓简介
吴敬梓简介
家族背景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
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少年才子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
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败家之子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穷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
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
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
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
时为一月十一日。
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
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浓墨重彩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遭遇和命运。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进行简介与背景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敬梓,号南村,江苏苏州人,清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书香世家,祖父是御史,父亲是倒榜进士,家境颇为殷实。
然而,吴敬梓的父亲不幸早逝,给他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阻碍。
在家境降低的情况下,吴敬梓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他擅长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学问,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然而,由于家境的限制和社会的不公,吴敬梓无法顺利考取功名,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
面对生活的困境,吴敬梓并没有抛弃对学问的追求,他通过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儒林外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以揭示士人命运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它以一名书生李时中为主人公,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儒家士人群体的悲剧遭遇与生存状态。
小说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进行了鞭挞,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
吴敬梓以出色的文字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刻画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儒林外史更加生动和真实。
他不仅塑造了李时中这一主角,还通过一系列的次要人物,展示了士人世界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儒林外史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一方面,它被一些高官和文人视为对清朝封建社会的严厉谴责,因此敦煌书局停止了对该书的印刷和发行。
另一方面,儒林外史也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公正公正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通过儒林外史,吴敬梓展示了他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通过对士人命运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与荒谬,对思想观念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批判。
吴敬梓
胡适: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吴敬梓传》)
主要作品
吴敬梓作品,除了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外,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文木山房集》今存 乾隆刻本,共收录137首诗、47首词、4篇赋。李汉秋、项东升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还补充了包括《金陵景 物图》在内的集外诗文11篇,并收入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吴敬梓十三岁时,母亲病故。家族中的各种矛盾再次向他袭来,吴敬梓从此变得 郁郁寡欢,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书房中,整日阅读他所喜爱的诗词、小说和戏曲等各种书籍。不管是经史子集、还 是“小说淫词”,只要能够到手,他都加以浏览。广泛的阅读开拓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识,也让他积累了 很多资料,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吴霖起被选任为江苏赣榆县县学教谕,携吴敬梓前往赣榆任所。赣榆地处海滨, 吴敬梓经常登山临水,四处游玩。在赣榆,吴霖起对吴敬梓进行了系统的科举教育,在长期灌输和反复强调下, 吴敬梓打下了写作八股制艺的比较扎实的基础,得到周围人的推许。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后,吴敬梓回故乡全椒和陶钦李的次女结婚。在婚后留居全椒的一段时期内,没 有了嗣父的管教,吴敬梓又开始广泛浏览起小说、戏曲等作品,他追求自由的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久, 吴敬梓只身前往南京探望生病的生父吴雯延,并在期间赶往滁州去参加岁考,考完后送生父回全椒。不久生父去 世,同时传来吴敬梓考中秀才的消息。吴雯延去世后,亲属之间为争夺遗产而发生的一些纠葛,吴敬梓对此十分 反感,离开故乡回到赣榆吴霖起处。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昊学研究之不幸。
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
陈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①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首肯。
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但在昊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
之后,刘世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
”②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为,陈说结论正确、但论据不足,论证失当,难以令人征信;刘说只考证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间题的另一面。
可是,若进一步考察吴敬梓家世生平、社会实践及其著作,“一父”之说,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症结,无以解说。
今提出几个新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论证吴敬梓确有生父与嗣父,并非捕风捉影之臆断。
一、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质疑1、吴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
这个间题,提得太唐突了吗?不然。
请看:(l)吴霖起名下一男一女:吴敬梓同长他七岁的姐姐金孺人。
据《金孺人墓志铭》载:“节妇金孺人,姓吴氏。
全椒人也。
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
”③显然,吴霖起之女是过继吴雯延的,且是“自幼”过继。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雯延之女过继给霖起是在吴敬梓降生之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颇有遗产的无嗣之家,为何偏要先过继一女?封建道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怕断香火是一面,继承遗产又是一面,且更为要紧。
二是在敬梓诞生之后过继,雯延之女仍在幼年,但我们还是要间:霖起既能生男,何以不能生女?何须急促过继一女?两者结合起来看,敬梓若为霖起亲生,那么,不论过继雯延之女是在敬梓出生之前或之后,均难自圆其说,倒是敬梓并非霖起亲生,即敬梓与他姐姐先后或同时出嗣吴霖起,才合情理。
这样说,是牵强附会吗?不然。
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敬梓也好,抱雯延之女也好,其时霖起夫妇已是几多年纪?(2)敬梓的曾祖吴国对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终年65岁④。
吴敬梓简介
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
这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体制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家世辉煌,一门“六进士”之《儒林外史》中的“千秋快士”吴敬梓
家世辉煌,一门“六进士”之《儒林外史》中的“千秋快士”吴敬梓何人、何时所建吴敬梓故居位于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又称“遗园”,吴氏祖宅,建于1668年前后十年间,当时是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对考中进士时所建的,在太平天国时期又被推毁,现在的遗园是在原址上复建完成的。
吴敬梓故居复建工程2011年9月启动,2014年底基本完工,2015年2月16日投入运行。
故居的“三进三出”吴敬梓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
故居整个建筑群为三进三出,分为八个展区,分别为正宅东进、正宅中进、正宅西进、民俗生活展区、祖祠“延陵堂”、赐书楼、文木山房、西花园敞轩。
故居主体建筑特色为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体,蝴蝶瓦屋面,马头墙硬山形式。
正是“故土全非遂之江上,遗园犹是换了人间”。
故居入门之处的讲究吴敬梓故居大门外正对方有一座照壁,古代是用来聚财和辟邪的。
大门正上方的牌匾“吴敬梓故居”由欧阳中石先生书写,大门两侧的有全椒县文化名硕项东升先生所撰“三秀门斯在,九州被有余”对联,著名书法家旭宇先生所书。
三秀门时指孝子之门,说得是柳宗元的一个典故,寿州孝子李氏,其孝心连灵芝也被深深地感动,一年开了三次花。
至此,便以灵芝三秀比喻至孝的代名词。
“九州被有余”是借三国时期孔融向曹操举荐一个叫边让的典故,指遗园主人吴国对的才能杰出,做九州之官都绰绰有余(被,覆盖。
有余,不足之反用)。
“千秋快士”指的是谁进门后的是正一厅,内有横匾“千秋快士”,是鉴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当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杜少卿,其被朋友称之为千秋快士,实则是朋友对杜少卿的一个评价,借此作为吴敬梓故居的一副匾额。
两侧有对联“讽世秉公心只三寸柔毫别开生面,置园还旧貌凭一湾秋水宛见伊人”另故居后门有一副“三让传先圣,七签待后贤”对联。
“鼎盛最数全椒吴”由来故居东一进的堂屋照壁之上镌刻有:“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进,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誇马粪。
范进中举作者简介
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
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
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吴敬梓精熟《昭明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
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缘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
《儒林外史》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
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吴敬梓在古文辞赋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现存的都是四十岁以前的作品,被收录在《文木山房集》中,有赋四篇:《移家赋》《拟献朝会赋》《正声感人赋》《继明照四方赋》。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简介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天资颖异,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文章过目辄能背诵,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
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
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
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18岁回滁州应职。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
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敬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
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
吴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擅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妓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
1736年(乾隆元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
官吏“朝夕造请”,促其就道,吴敬梓却称病不赴。
不赴鸿博,纵情诗酒,生计因而日益困顿,时或靠亲友周济度日,时或靠典衣卖文维生。
虽囊无一线,但安之若素。
他的先人门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吴敬梓从不居恩索报,有时断炊数日,也从不去一叩豪门;严冬无炭取暖,就邀约五六知已,乘月色从秦淮水亭绕城堞步行数十里,歌吟呼啸,到天亮时分,入水西门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
清朝吴敬梓
清朝吴敬梓第一节家世和生平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居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晚年又署文木老人。
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
远祖在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骁骑尉,受邑江苏六合。
高祖吴沛,字海若,为人耿介正直,宁肯贫居度日,不愿攀附权贵,时宁国太守关骥以书召进,他谢而不往。
吴沛博学多才,能文善诗,工书法。
最近发现了他的遗作珍本《西墅草堂遗集》,是由其子吴国鼎、吴国器、吴国缙、吴国对、吴国龙各辑一卷,另外还著有《诗经心解》六卷、《读史论略》、《四书口授真解》等。
吴敬梓的曾祖吴国对,顺治时的探花,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工于诗赋古文,善书法,还擅长八股文,著有《赐书楼集》二十四卷。
吴敬梓家乡又发现了吴国对《赐书楼集》之外的逸诗《吴玉随诗翰》,是手抄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吴国对的诗作成就,而且还能领略他的书法造诣。
吴敬梓的祖父吴旦做过州同知,“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祖辈中的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著有《洪范辨证》、《周易新解》等。
吴晟康熙三十年以一甲第二名及第,亦有文名,著有《宝稼堂集》、《卓望山房集》等。
对吴氏家族来说,这是他们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吴敬梓就曾以自豪的口吻做过这样的描写: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进。
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夸马粪。
绿野堂开,青云路近。
宾客则轮毂朱丹,奴仆则绣锦妆靓。
卮茜有千亩之荣,木奴有千头之庆。
友人王又曾也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②诗赋的语言,固然难免夸饰,但也可见他家的显赫的声势。
但到了他父亲吴霖起,家道开始衰落,吴氏家族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吴霖起是康熙丙寅年(1686)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
吴敬梓称述他父亲能“守子云之志,安黔娄之贫”,“鲑菜萧然,引觞徐酌”,是一个重节操、淡泊名利,具有正统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
在父亲的督促下,吴敬梓不倦地学习着,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③,开始显露出文学才华。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吴敬梓简介及《儒林外史》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简介及科举制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
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
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
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
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吴敬梓和曹雪芹
吴敬梓和曹雪芹
吴敬梓和曹雪芹
吴敬梓和曹雪芹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都生活在清朝前期。
近读两人传记,发现他们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吴敬梓是“科举世家”之后。
曾祖和祖父辈中出了六位进士。
曹家则是“百年望族”,其远祖因为“从龙”作战有功而受到重用。
后来,曾祖母被选为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则是康熙的伴读。
因此,康熙为政朝间,曹家受到无以覆加的宠幸。
从其曾祖曹玺开始,直到曹雪芹的父辈曹禺页、曹兆页、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达五六十年。
吴敬梓父亲早逝,他放荡不羁、恃才傲物。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
1、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有质量问题,请投诉该资料。
您的投诉经核实如情况属实,会补偿您下载此资料而需要的点数(本慎重提示您,如果诬告受到的处罚会很重)。
2、下载资料前请注意看资料页面中的下载等级、需要储值、需要点数,并检查您是否有相应的权限以及足够的储值与点数以正常的下载到资料。
同时注意看资料页面中的其它信息以及会员对此资料的,以在下载前对资料有个初步的了解,资料下载遇到的问题可以参阅[客服中心]。
3、每个资料提供有多个地址供下载,可以点击不同的地址下载,不会重复扣除点数。
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临时关闭防火墙,特别是诺顿防火墙,再进行下载。
若依然不能下载请通过页面的[投诉该资料]或者发表来进行反映。
4、本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和本联系,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5、未经本站明确许可,任何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
6、如果没有找到所需要的资料,请到本论坛[教师帮]里提出,本会尽力满足您的要求。
关于《儒林外史》
关于《儒林外史》作者的生平和其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称秦淮寓客。
他的祖上定居安徽全椒县以前,原居江苏六合。
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的探花,与诗人王士□同榜,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吴晟是康熙丙辰(1676)进士,吴□是康熙辛未(1691)榜眼。
吴敬梓的亲祖父吴旦以监生考授州同知。
60年间,他们一家有进士、举人等功名以及出仕的官员十四、五人,贡生、秀才之类还不计在内。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吴敬梓的生父名雯延,吴敬梓是他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
他被过继给长房吴霖起为嗣。
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的拔贡,曾任江苏赣榆县教谕,就在吴敬梓考取秀才的雍正元年(1723)死去,其时吴敬梓23岁。
吴霖起死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
吴敬梓的堂兄吴檠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一诗中,曾追记其事。
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
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30岁以前,就将田产房产都消耗光了。
结果“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的注脚)。
在家乡舆论的压力下,他再也不愿在全椒生活下去,终于在33岁时移家南京,开始了他的卖文生涯。
36岁那年,曾被荐应博学鸿词之试,但只参加了省里的预试,就托病辞去了征辟,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一直到最后客死在扬州旅次。
《儒林外史》的写作年代难以确定,但至少下半部是在吴敬梓定居南京、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此外,吴敬梓一生还写了不少诗、词、文、赋,部分结集在今存的《文木山房集》中。
《儒林外史》人物简介与介绍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至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 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 青枫城和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 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2021/4/5
第三部分(第四十七至五十五回):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 “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 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唯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 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结尾
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形成
作品结构 (第五十六 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回)作品主题《儒林外史》 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小 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 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名士的虚伪卑劣,反 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另一方面,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善良人物诚 挚深厚的爱心,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楔子(第一 回)
第一部分(第二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 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 严(严贡生、严监生)、娄氏公子以及蘧公孙、鲁编修、 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 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 风雅的无耻行径。
主体部(第 二至五十五 回)
2021/4/5
提纲挈领
提炼线索 作品结构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 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 恶劣的社会风习。
作品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小说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为止,一 百多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氏祖籍最早不是全椒人,而是浙江温州人,吴敬梓的远祖吴聪曾随燕王朱棣起兵征讨有功,也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在燕王取得帝位之后,封了他为江宁府六合县的五品骁骑位,自此之后从浙江温州转到江苏的六合,到了吴凤这代因为许久没有再立功,因而让了这一袭封,举家迁往全椒,也就在现在的程家市广平乡的梅花垄旁开始种地,吴聪到吴凤这中间经历几代已无从考证,到了吴谦就开始业医,因为吴谦母亲身体不好,他希望自己从医,以便更好的治疗母亲,可见他是一个孝子,吴谦从医后,家道渐丰,到了吴沛就开始业儒,吴沛一生科举功名非常坎坷,“七战皆北”,他的房师关骥曾以乡试第一名推荐,结果主考同意录取,但是不同意第一名,房师不退让,非要第一名,否则宁待下科,这样吴沛以后多次参加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到了四十岁才补了个廪生。但是在当时吴沛却以文章名扬于世,并开堂讲学,生徒众多,后来到和县当了教书先生,清朝一品宰相程廷敬曾在他的墓志上题“道德文章为东南学者宗师”,可见他的学问的确名不虚传。吴沛一生功名不得意,他把读书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五个儿子四成进士,只有二儿子吴国器隐居独山,弃文从农,因为当时吴沛的家境不是很好,他需要一个儿子在家主持家政供其他几个弟兄读书,但是吴国器也不是一般的农民,他也是饱读经书,如果参加科举,也一定能够金榜题名。其中吴国对考取的功名最高,一甲三名探花,吴国鼎和吴国龙是同榜进士,吴国对和吴国龙是一对孪生兄弟,这里有个故事说这两个儿子的名字是他母亲因梦而得来的,一日他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两条龙相对的蜿蜒盘旋,由此而想到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对龙,也就是两条龙的意思。吴氏家族自从国字辈开始科举功名就逐渐的旺盛起来,这里有吴沛一大部分的功劳,吴沛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没有一次能够考中,但是对科场上写八股文的经验非常丰富,他作了两篇专论《题神六秘说》和《作法六秘说》供他儿子考究揣摩,所以他儿子在科场上写八股文可谓是得心应手,因而也是四成进士。这里还有一种说法,说这辈科举功名好是因为吴谦把他的父亲吴凤坟葬的好,风水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吴谦曾为葬他的父亲吴凤特地到浙江余姚请风水先生交叫简尧坡的人到程家市寻一块好的“吉址”,简尧坡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感觉有负吴谦厚待,准备离开,吴谦进行再三挽留,一日他们去往梅花山上,途中正遇到大雪,于是他们到程家市小酒楼上小饮一番,酒酣之际,简尧坡依栏
远望,惊呼:“异哉,吾远近求之三年之不得,乃在此乎!”于是下了这家酒楼到三里外的地方进行仔细的勘查,终于为吴谦的父亲吴凤寻得一块好的吉址,然后告诉吴谦说,“至孙辈能大发”。果真中了简尧坡的吉言,吴沛一生功名坎坷,但是他的儿子却功成名就。然后又说:“此地文峰秀绝,不过文峰有点稍偏,所以说发未必是鼎元,但是第二第三没问题,而且不止一个”。果真如他所说,在吴氏家族没有出现过状元,但是第二第三都有,而且不止一个,其中吴国对就是全国第三,还有一个是吴国龙的第五个儿子吴昺是全国第二,据福格的《听雨从谈》里记述,其实吴昺在殿试中初拟是第一名,后来为什么以榜眼而昭示天下呢?据说当时状元久无北人,所以皇帝玄烨为了缓和一下这种南北落差,以吴昺字写的不好看为借口,把本来位居第二的金山戴有褀提为第一,吴丙落了个第二,后来皇帝为了嘉奖他,亲书了 “勉子修名”一块匾赐予他母亲,意思说他养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吴国龙的后代较之其他科举功名更为显赫一点,他的大儿子吴晟也是一名进士,小儿子吴早也是一名举人,吴国对的后代科举功名稍微衰微点,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在进学12年后才由一名秀才选拔为贡生,曾任江苏赣榆县的县学教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后来又因为不适应官场的周旋又罢官还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