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补充注释(儒林外史)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匡超人修订

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小说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 心事件来结构的方式不同,它 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 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 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奠 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
2、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的心态自然非常熟稔, 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 有疾者霍然汗出。他的观察点是:人物、冲突。
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
年时间,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 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 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 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 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 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 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 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 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 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 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 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匡匡超超人人的无形耻象行的为塑造为自己解开脱辩
你的感受如何 (他是什么样的人)
你独自住不方
对
不顾夫人肯 便 做的兴头, 否,执意送 再来接你上任
虚伪 狡诈
待 夫人下乡 我去之后,你
家
日食从何而来
人
的
态 度
戏文上说的蔡 隐瞒婚史, 状元招赘牛相
再结夫妻 府,传为佳话,
道德败坏 无耻卑鄙
这又何妨。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儒林外史 匡超人

16回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 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 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 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 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 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 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 相公。
17回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 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 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 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 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 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 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 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 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 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 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 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 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 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 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 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 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 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 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 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 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 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 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
《匡超人》

你的感受如何 (他是什么样的人)
对待 儒林 旧友 的态 度
潘三入 狱,恕 不探望
虚 伪
怕承担 赏罚不 明之虞
势
利
你的感受如何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他是什么样的人)
恬 不 知 耻 自 夸
误用“先儒 ”,酿成 笑 话,不以为 耻
谓“先儒”者 ,乃先生之谓 也
恬不知耻
课文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 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 回浙江来。
你的感受如何 为自己开脱辩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匡超人形象的塑造 (他是什么样的人) 解
对 待 家 人 的 态 度
你独自住不方 不顾夫人肯 便 做的兴头, 否,执意送 再来接你上任 夫人下乡 我去之后,你 日食从何而来
虚伪
狡诈
戏文上说的蔡 隐瞒婚史, 状元招赘牛相 再结夫妻 府,传为佳话, 这又何妨。
《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 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 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 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 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 种丑恶现象。
中国
:
•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 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 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 《丰收》序》)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 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 。(程晋芳《吴敬梓传》)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 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 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 说史略》)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清社会儒学文化的经典小说,而其中第15回中的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更是深刻地展现了孝道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评估这一主题,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匡超人形象的初步介绍匡超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在小说中展现了许多传统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在第15回中,匡超的孝顺之举堪称经典,对孝道精神做出了深刻阐释,这也是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点。
二、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外在表现在第15回中,我们可以看到匡超孝顺父母的情节,例如他供养父母、孝敬父母等行为。
这种孝顺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和尊重,也展现了传统孝道在他身上的体现。
三、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内在涵义除了外在的孝顺行为,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匡超内心的孝道情感。
他的内在孝道情感可能受到了何种影响?他是如何从内心深处体现孝道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内在涵义。
四、对《儒林外史》中匡超形象的评价和启示在我们将对匡超人形象的孝顺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对匡超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孝道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都可以从匡超形象中得到一些启示。
通过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探讨,《儒林外史》第15回中匡超人形象的孝顺表现将被充分展现,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带来对这一主题更深入的理解和启发。
明清社会是一个崇尚儒学文化的社会,孝道精神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匡超这个人物形象的孝顺表现更是令人深思。
匡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他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更是对儒家思想和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通过对匡超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评价这一主题。
我们需要对匡超形象进行更深入的介绍。
他是一个家中的长子,在父母去世后,他悉心照料年迈的祖母,十分尊敬她,不离不弃。
这种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展现了他对孝道精神的理解和实践。
吴敬梓《儒林外史》15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吴敬梓《儒林外史》15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话说马二先生在丁仙祠正要跪下求签,后面一人叫一声,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回头一看,那人象个神仙,慌忙上前施礼道:“学生不知先生到此,有失迎接。
但与先生素昧平生,何以便知学生姓马?”那人道:“‘天下何人不识君,?先生既遇着老夫,不必求签了,且同到敝寓谈谈。
”马二先生道:“尊寓在那里?”那人指道:“就在此处不远。
”当下携了马二先生的手,走出丁仙祠,却是一条平坦大路,一块石头也没有,未及一刻功夫,已到了伍相国庙门口。
马二先生心里疑惑:“原来有这近路!我方寸走错了。
”又疑惑:“恐是神仙缩地腾云之法也不可知。
”来到庙门口,那人道:“这便是敝寓,请进去坐。
”那知这伍相国殿后有极大的地方,又有花园,园里有五间大楼,四面窗子望江望湖。
那人就住在这楼上,邀马二先生上楼,施礼坐下。
那人四个长随,齐齐整整,都穿着绸缎衣服,每人脚下一双新靴,上来小心献茶。
那人吩咐备饭,一齐应诺下去了。
马二先生举眼一看,楼中间接着一张匹纸,上写冰盘大的二十八个大字一首绝句诗道:南渡年来此地游,而今不比旧风流。
湖光山色浑无赖,挥手清吟过十洲。
后面一行写“天台洪憨仙题”。
马二先生看过《纲鉴》,知道南渡是宋高宗的事,屈诣一算,已是三百多年,而今还在,一定是个神仙无疑。
因问道:“这佳作是老先生的?”那仙人道:“憨仙便是贱号。
偶尔遣兴之作,颇不足观。
先生若爱看待句,前时在此,有同抚台、藩台及诸位当事在湖上唱和的一卷诗取来请教。
”便拿出一个手卷来。
马二先生放开一看,都是各当事的亲笔,一递一首,都是七言律诗,咏的西湖上的景,图书新鲜,着实赞了一回,收递过去。
捧上饭来,一大盘稀烂的羊肉,一盘糟鸭,一大碗火腿虾圆杂脍,又是一碗清汤,虽是便饭,却也这般热闹。
马二先生腹中尚饱,因不好辜负了仙人的意思,又尽力的吃了一餐,撤下家伙去。
洪憨仙道:“先生久享大名,书坊敦请不歇,今日日甚闲暇到这祠里来求签,”马二先生道,“不瞒老先生说,晚学今年在嘉兴选了一部文章,送了几十金,却为一个朋友的事垫用去了。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个好人的堕落史

《儒林外史》:匡超⼈,⼀个好⼈的堕落史《儒林外史》这部号称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学最⾼峰的⼩说,可以说是写尽了古代⽂⼈的千姿百态。
书中,有不问世事的隐⼠,也有追名逐利的⼩⼈,他们或⼀⽣正直善良,或⼀世虚情假意。
但还有⼀个⼈,他少年成名,仕途顺遂,⼀⽣遇贵⼈⽆数。
他是⼈⼈欣赏的好⼉郎,同时,也是⼈⼈唾骂的坏胚⼦。
这个⼈就是匡超⼈,⼀个集⼤善与⼤恶于⼀⾝的⽭盾统⼀体。
很多⼈对《儒林外史》的认识都来⾃于“范进中举”,对匡超⼈并没有太多印象。
但事实上,匡超⼈在整部作品中不仅所占篇幅重⼤,⽽且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匡超⼈这个⼈设所代表的不⽌是他本⼈,他还代表了⼀个时代的发展与落寞。
1.好⼈匡超⼈匡超⼈是⼀个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具备了好⼈的全部特征。
⾸先,他出⾝贫寒,却孝⼼感⼈匡超⼈的⽗母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知识,没头脑,更没有钱。
到了匡超⼈这⼀代,经济状况⾮但没有改观,反⽽⽐以前更加穷困潦倒。
匡超⼈今已⼆⼗⼆岁,因为家穷,⾄今尚未娶妻,这在当时绝对是⼤龄剩男了。
不仅如此,匡超⼈的教育程度也不⾼,只上过⼏年学就辍学了,连个童⽣都算不上。
为了减轻家⾥的负担,匡超⼈跟着⼀个卖柴的客⼈来到了省城,在柴⾏⾥做会计。
谁知客⼈折了本,就打发匡超⼈离开了。
但回家的路途遥远,⾃⼰⼜两⼿空空,没有办法,匡超⼈只得四处流浪,以拆字这种下等的职业勉强活命。
幸好遇到马⼆先⽣,见他可怜,资助了⼀些银两和棉⾐,匡超⼈才得以顺利返家。
匡超⼈在外地时,从⼀同乡处得知⽗亲中风瘫痪,悲愤不已,痛恨⾃⼰⽆能,不能回去伺候⽗亲,禽兽不如。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匡超⼈都没来得及休息,就跑到⽗亲跟前,磕头问安。
当晚就在⽗亲⾝边睡下,⽇夜伺候⽗亲起居,就连⼤⼩便都亲⼒亲为。
为了让⽗亲舒舒服服地出恭,匡超⼈直接让⽗亲横躺在床上,中间放⼀⽡盆,⾃⼰跪在地上,两肩托着⽗亲的双腿,⼀点也不嫌弃⽗亲出恭时的⽓味难闻。
不仅如此,⽗亲出恭后的⽡盆,也是匡超⼈拿出去清洗。
原创1: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 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作品虽然以描写被否定人物为主要任务,但在讽刺 对象中也包着许多正面因素,所讽刺的对象有的并非一 开始就是无恶不做的坏蛋,而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他们的 性格,有一个由好而坏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更深的层次 上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使人陷入罪恶的 深渊。匡超人就是一个典型。
另外,作者还将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 式各样人物的众生相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汤县令为自己 的仕途着想,对说情人回教师父施以酷刑,终于激起
民愤,闹到按察院,汤知县仍然“大摇大摆地出堂发 落”。
《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 画卷,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 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观念,进而否定了汉 唐以来封建士人传统的人生道路,并且通过这种批判 也揭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用古代道德 规范来扭转颓败世风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必将 破灭。
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用一套官话挡驾,充分表现 了他的虚伪和势利。当蒋书办对此提出质疑时,他的 语言更暴露出他一幅虚伪丑陋、忘恩负义的嘴脸。
从匡超人停妻再娶的事情上来看,匡超人本已有 妻室,但当李给谏问起,他却因自己的丈人地位低, 惟恐被人小瞧,所以回答没有。不料李给谏却把外甥 女嫁给他,他也有过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吸引着 他,最终还是答应下来,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 全把在家受苦的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吴敬梓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 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 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
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 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 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 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 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 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 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恬不知耻 自夸
误用“先儒”, 酿成笑话,不
以为耻
如: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 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 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 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 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 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 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 态百
讽刺小说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 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 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 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 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 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 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 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 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 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 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 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结合课文节选部 分,思考:匡超人是 一个怎样的人?主要
依据是什么?
小结
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
结合课文说
明匡超人是如何 为自己的无耻行 为开脱辩解的?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对待家人 的态度
《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1、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2、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对世态的讽刺,上升到了制度的层 面,作者不是把读者的憎恨引向某个个人,而 是把这种憎恨引向那个社会,引向那个八股科 举制度。所以,吴敬梓对人物的讽刺中是带着 同情和谅解的,是一种含泪的笑。 3、“婉而多讽” 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学案3: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料民,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历时十余年时间,业余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背景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不愿参加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匡超人流落异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
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
其孝心和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之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了杭州。
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操办下娶了妻。
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匡超人蒙老师召唤“平步青云”,于是就开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有了许多势利、悖德的言语和行为。
内容提要《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结构图解赏情节1.匡超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集中地体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这两件事上。
高中语文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扬扬得意了。
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肄.业(yì)3.诰.命(gào) 4.盘桓.(huán)5.妆奁.(lián) 6.衣衾.(qīn)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9.权厝.(cuò) 10.孝悌.(tì)11.藩.司(fān) 12.泥淖.(nào)(二)多音字1.监⎩⎪⎨⎪⎧ 国子监.ji àn 监.牢ji ān 2.差⎩⎪⎨⎪⎧ 差.遣ch āi 参差.c ī 3.吓⎩⎪⎨⎪⎧ 吓.唬xi à恫吓.h è 4.什⎩⎪⎨⎪⎧什.物sh í什.么sh én 5.揣⎩⎪⎨⎪⎧ 揣.知chu ǎi 挣揣.chu ài6.冠⎩⎪⎨⎪⎧ 衣冠.人物gu ān 沐猴而冠.gu àn 7.横⎩⎪⎨⎪⎧ 蛮横.h èng 纵横.h éng 8.拗⎩⎪⎨⎪⎧ 执拗.ni ù拗.断ǎo二、写准字形1.⎩⎪⎨⎪⎧ y ì肄业酒s ì肆 2.⎩⎪⎨⎪⎧ 竖旗g ān杆立g ān 竿见影3.⎩⎪⎨⎪⎧ 招zhu ì赘桀ào 骜不驯 4.⎩⎪⎨⎪⎧ 散q ì讫q ì迄今为止5.⎩⎪⎨⎪⎧ 直du ō裰点zhu ì缀 6.⎩⎪⎨⎪⎧ ji ǎo 侥幸r áo 饶恕 7.⎩⎪⎨⎪⎧ 九xi āo 霄云外元xi āo 宵节 8.⎩⎪⎨⎪⎧ di àn 玷辱zh ān 沾染 三、辨析词语1.盘桓 徘徊 彷徨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儒林外史》人物之匡超人-【名著人物志】十二部名著阅读人物系列专题复习(部编版)

部编版十二部名著阅读人物系列专题复习《儒林外史》人物之匡超人【情境化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图片说说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
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
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
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
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
太公听了也笑。
太公过了一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
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
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
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
”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
”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我有道理。
”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
白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
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
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
又出的畅快,彼窝里又没有臭气。
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
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旁边,拿出文章来念。
【答案】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
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可见他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
【人物档案】性格特点:匡超人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子弟,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他的社会地位看似不断上升,其实他在逐渐地堕落,内心早已腐坏,不成模样。
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入一帮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这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侥幸名利双收的理论污染,思想开始蜕变,被这些人同化。
高中语文第4单元6儒林外史匡超人作业含解析中国小说欣赏

《儒林外史》匡超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洋读者觉得中国诗笔力________,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________.可是中国诗“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________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起你们还是斯文,只不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________!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轻淡弯腰断背高歌了不得B.清淡腰弯背断高歌了不起C.清淡弯腰断背叫嚣了不起D.轻淡腰弯背断叫嚣了不得【答案】D[轻淡:轻微;淡薄。
清淡:①(颜色、气味)清而淡;不浓。
②(食物)含油脂少。
③清新淡雅。
④营业数额少。
此处修饰的是“笔力”,“笔力"与“轻淡”搭配相当。
“腰弯背断”是主谓结构,在句子中充当补语,比“弯腰背断”更突显语境中所表现的程度。
由此可见,此处应选“腰弯背断".高歌:放声歌唱.叫嚣:大声叫喊吵闹。
根据语境,应选“叫嚣”。
了不得:①大大超过寻常,很突出.②表示情况严重,没法儿收拾。
了不起:①不平凡;(优点)突出。
②重大;严重。
此处二者皆可。
]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B.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C.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英国和德国诗调就比不上法国诗调的雄厚D.例如英国和德国诗调就比不上法国诗调的雄厚,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答案】A[由文中括号后的句子和选项内容,可知括号内句子论证的是“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一句是承接上面的观点,对上文进行解释说明,应该放在后面,据此排除B、D。
匡超人

《儒林外史》
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读书优则仕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
竭,贪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 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
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 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人生经历:ຫໍສະໝຸດ 打工失败 求学受阻 附庸失望 偏门捞财 时来运转,官运亨通
故事情节
匡超人发迹(1) 潘自业遭祸(2、3) 匡超人停妻再娶(4、5、6) 匡超人回乡取结(7、8) 路遇牛布衣(9)
匡超人 人物形象
自私蛮横,厚颜无知
败德丧行,虚荣无耻
忘恩负义,虚伪冷漠 自我吹嘘,恬不知耻
主题
通过匡超人的蜕变抨击了
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
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
课堂练习《恶人》
2、二蛋被雷击中这一情节并不突兀,在前文有所体现, 请以简要的文字概括这些内容,并分析其对小说情节发 展的作用。
前文伏笔:天这么暗是要下雨,轰隆隆
的雷声在头顶上响个不停,自己站在树 下躲雨。
作用:
①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②使行文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
3、小说从哪些角度写了石头、黑子等孩子的表 现?这些表现对二蛋性格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二蛋娘的痛苦与无奈,周围人们对二蛋的冷漠和诅咒, 棉花对他的人格污蔑,婚姻的失败。(2分)
封建迷信思想是真正的“恶人”。(3分)(答成棉花或其 他村民是“恶人”的得2分,单独答孩子是“恶人”的不 得分。)
表面看来棉花或其他村民是“恶人”,都对二蛋的悲 剧命运有责任,但他们都是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 (2分)小说形象地再现了目前中国农村依然存在着畸形 的社会现象,也力图深刻地说明扭转和改造人们思想
《儒林外史》解读(二)

笑解《儒林外史》(二)我不服1.我才是超级牛人笔者将匡超人作为《笑解<儒林外史>》的开篇人物,赢得了众人支持,大家纷纷表示以超人坠落的表现完全可以视作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之第一无耻之人。
可就在此时,忽有一年轻人窜出,大喊一声:“我——不——服!”众人抬头一看,见是一个年轻后生,有精通世事者道:“他有这个实力。
”这人是谁?这人以前叫牛浦郎,后来叫牛郎,呃——不对,叫牛浦。
后来,他还有一段好长的时间盗用了一位民间诗人的名字,那段时间,他叫牛布衣。
但,是彻头彻尾的假“牛布衣”。
只见这年轻人踱着方步走来,嘴一撇说道:“我比超人更无耻,为何将他排在首位?”“那您就讲一讲您的光辉事迹,也让我们比较一下。
”“好吧,”牛浦幽幽说道,“那就让我做个完整的自我剖析。
”“首先,我也有完美的坠落史。
想当初,我也是一个甜美文静的文学BOY,不像超人一样,有着功名利禄之心。
我那时候就像安安静静读几首诗歌,陶冶一下自己的性情,修养一下自己的身心。
你可以在吴老先生的笔下找到我最初的样子。
”话说牛浦郎在甘露庵里读书,老和尚问他姓名,他上前作了一个揖,说道:“老师父,我姓牛,舍下就在这前街上住,因当初在浦口外婆家长的,所以小名就叫做浦郎。
不幸父母都去世了,只有个家祖,年纪七十多岁,开个小香蜡店,胡乱度日,每日叫我拿这经去讨些赊账。
我打从学堂门口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因在店里偷了钱,买这本书来念,却是吵闹老师父了。
”老和尚道:“我方才不是说的,人家拿大钱请先生教子弟,还不肯读;像你小檀越偷钱买书念,这是极上进的事。
但这里地下冷,又琉璃灯不甚明亮,我这殿上有张桌子,又有个灯挂儿,你何不就著那里去念,也觉得爽快些。
”浦郎谢了老和尚,跟了进来,果然一张方桌,上面一个油灯挂,甚是幽静。
浦郎在这边厢读书,老和尚在那边打坐,每晚要到三更天。
一日,老和尚听见他念书,走过来问道:“小檀越,我只道你是想应考,要上进的念头,故买这本文章来念,而今听见你念的是诗,这个却念他则甚?”浦郎道:“我们经纪人家,那里还想甚么应考上进,只是念两句诗破破俗罢了。
课时作业9: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回答问题。
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登时面如土色,真是“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冰浇下来”。
……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
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竞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
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
丈母也不肯。
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
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叫一只船,把些家伙什物都搬在上。
匡超人托阿舅送妹子到家,写字与他哥,说将本钱添在店里,逐日支销。
择个日子动身,娘子哭哭啼啼,拜别父母,上船去了。
匡超人也收拾行李来到京师见李给谏,给谏大喜;问着他又补了廪,以优行贡入太学,益发喜极,向他说道:“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
你且将行李搬在我寓处来盘桓几日。
”匡超人应诺,搬了行李来。
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给谏道:“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汉‘摽梅之候’了。
但这事也在我身上。
”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
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取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
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
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给谏大喜,进去和夫人说下,择了吉日,张灯结彩,倒赔数百金装奁,把外甥女嫁与匡超人。
到那一日,大吹大擂,匡超人纱帽圆领,金带皂靴,先拜了给谏公夫妇;一派细乐,引进洞房。
揭去方巾,见那新娘子辛小姐,真有沈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人物又标致,嫁装又齐整,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在九霄云外去了。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选修)之匡超人补注 (1)

《匡超人》补注1.【乐(yuè)清】地名,在今浙江省。
2.【相公】1.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
后多指秀才。
2.旧时对男子的敬称。
3.【台驾】敬辞,尊称对方。
4.【发审】受审。
5.【参款】被参奏的条款。
6.【禀启】从语境看,这里应该是“回信”的意思。
禀:指下对上报告。
7.【趋教】前往请教;就教。
8.【按临】巡视。
9.【齐集】集合。
10.【浑家】妻子。
旧时家中妻子主内,故称。
11.【岁考】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
分别优劣,酌定赏罚。
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
12.【优行(xíng)】品学优良。
清制,优行生由学政会同地方官选取。
13.【肄(yì)业】1.修习课业。
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2.今称在学校学习为“肄业”。
多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
14.【补服】1、明清时的官服。
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
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
补子: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
2、明清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15.【约了一个会】各家按一定标准凑钱,轮流集中使用。
16.【舍亲】我的亲戚。
舍: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17.【刑房】1、旧时衙门中掌理刑事案件的分署。
2.指刑房的书吏。
18.【访牌】旧时官府发出的粘贴有缉捕罪犯的公文的牌子,用作缉捕的凭证。
19.【三更天出差去拿】出差:派出差役。
20.【把访的款单掼下】访:这里是“调查核实”的意思。
款单:分条列举犯罪事项的单。
21.【牌仰该县】发下访牌切望该县……。
牌:这里作动词“发下访牌”。
仰:旧时公文中上级命令下级的惯用辞,意为切望。
22.【短截】从语境看,这里应该是“截留”的意思。
23.【印信】公私印章的总称。
24.【私和】刑事案件不经官断而私自和解。
25.【勾串】勾结串通。
26.【提学】古代各路“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