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人请老和尚到报恩寺去做方丈。老和尚将庵中之事托于牛浦郎就走了。
牛浦郎的祖父见店里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气出病来,不久归天,卜老爹
帮办了后事。牛浦郎从坟上回来,要棺材钱的,要布钱的都来了,只得
把间半房子典给屯浮桥上抽闸板的闸牌子,小两口儿搬到卜老爹家去住。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可憎( zēnɡ ) ⑤装奁( lián ) ⑥衣衾( qīn ) ⑦装殓( liàn ) ⑧戛然而止( jiá )
四、速读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答案 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收到来信、参加科举)、潘三遭
祸(被抓)、探视刑房——匡超人骗妻进京、停妻娶妻——回乡取结、厚葬 妻子——拒探潘三、路遇牛布衣等情节。
答案
课堂· 读写探究
一、重点突破
1.课文节选部分中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 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事情反映出来的?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 点?阅读课文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匡超人 无耻行为 不顾夫人肯 否,执意送 她去乡下
家庭。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
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
挥霍俱尽。后又屡试不第。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36岁
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
友人接济度日。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
答案
二、疑点探究
3.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答案 (示例)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 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 “功名富贵” 的追求是匡超人变 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的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 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 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 “乖 ” 内 “韧 ” 的性格是匡超人 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 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 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 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 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 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 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 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 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 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 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 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 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 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 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 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 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 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 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 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 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 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 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 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 一能员”。
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 身上。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 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 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 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 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 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 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 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 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

语文同步优化指导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语文同步优化指导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2.珠围翠绕: _形__容__厅__室__的__布__置__富__丽__豪__华__。__也__指__女__子__衣__饰__华__丽__。__又__形__容__随_ _侍__美__女__众__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眼花缭乱:_眼__睛__看__见__复__杂__纷__繁__的__东__西__而__感__到__迷__乱__。____ 4.面如土色:__形__容__极__端__惊__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形辨认 yì 肄 业
1.酒sì 肆 招zhuì 赘
3.桀ào 骜 不驯 直duō 裰
5.点zhuì 缀
竖旗ɡān 杆 2.立ɡān 竿 见影
bì 敝 人 4.荫bì 蔽
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
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
股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
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艺术 他“寓庄于谐”的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 评价 足轻重的地位。
四、词语积累
1.宴尔: _安__乐__。__《__诗__经__·邶__风___·谷__风__》__有__“__宴__尔__新__昏___(婚__)_”_的__诗__句__。__后_ _来__就__用__“__宴__尔__”__指__新__婚__。__也__作__“__燕__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日 , 我市上空云量较多 ,温度一直徘徊 在4.3℃至 10.3℃之间,外出感觉舒服。
③《单身公寓》有着浓郁的都市情调和幽默机智的对话, 将中年白领的危机、年轻白领的彷徨、新新人类的洒脱都刻画 得入木三分。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含答案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肄业(yì) 3.诰命(gào) 4.盘桓(huán) 5.妆奁(lián) 6.衣衾(qīn) 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 9.权厝(cuò) 10.孝悌(tì) 11.藩司(fān) 12.泥淖(nào)(二)多音字 1.监2.差⎩⎨⎧ 差遣chāi 参差cī3.吓4.什⎩⎨⎧ 什物shí什么shén5.揣6.冠⎩⎨⎧衣冠人物guān 沐猴而冠guàn7.横 8.拗⎩⎨⎧执拗niù拗断ǎo二、写准字形1.2.⎩⎨⎧ 竖旗gān 杆立gān 竿见影3.4.⎩⎨⎧ 散qì讫qì迄今为止5.6.⎩⎨⎧ jiǎo 侥幸ráo 饶恕 7. 8.⎩⎨⎧diàn 玷辱zhān 沾染三、辨析词语1.盘桓 徘徊 彷徨例 句①这条几乎是在半山腰上开辟出来的“天路”,它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

最低海拔为146米,最高海拔达到875米,落差竟达700多米。

②当日,我市上空云量较多,温度一直徘徊在4.3℃至10.3℃之间。

外出感觉舒服。

③《单身公寓》有着浓郁的都市情调和幽默机智的对话,将中年金领的危机、年轻白领的彷徨、新新人类的洒脱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辨 析盘桓:①逗留;徘徊。

②回环旋绕。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疑不决。

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思量 打量 例句 遇事多思量,一打量就作出判断,往往失之准确。

辨析思量:考虑;想念,记挂。

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以为,估计。

四、成语释义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2.光天化日:文中比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7.《儒林外史:匡超人》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7.《儒林外史:匡超人》

《匡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作品及作者1.介绍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含答案

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掌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非常紧急。

其中,“刻不容缓”侧重于不容拖延,可用于形容客观的形势紧急,也可以形容主观的要求迫切;而“迫在眉睫”侧重于已在眼前,只能形容客观的形势紧迫。

例句 a.楼市提案各有各的理,多数认为抑制房价__________。

b.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______________。

②顾名思义·望文生义辨析两个成语都是连动结构,但意义差别很大。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后者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句 a.桂花蝉,______________,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开时乃有,未详。

b.这几天“智运会”三个字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容易______________,把它和残疾人联系在一起。

四、速读感知课文初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你如何看待匡超人的这一转变?请写一个片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课件1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课件1
此番话语。就这样,作者通过对一连串人物的描写,揭 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 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
多维探究
1.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
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
事情反映出来的?
提示:①对待家人的态度,如:执意送夫人下乡;隐瞒婚 史,再结夫妻;置办丧事。②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如: 潘三入狱,恕不探望,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③恬不知 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吴敬梓,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随着家道衰落,
他饱尝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
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
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
薄、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 郁结了愤世嫉俗之情。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 别人都去瞻迎“盛典”,而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 表示了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 林外史》就是作者在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点评:原本朴实勤劳、孝顺父母的匡超人在功名富贵的 诱惑下,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的人格已经扭曲, 在逼迫妻子下乡时表现得极为专制,以至于最后使他的 妻子病死在乡下,这也彻底地暴露出了他的冷酷自私。
3.“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 妨!”即便应允了。
点评:到京城攀高结贵,抛弃结发妻子,并恬不知耻地说
氓恶棍的营生,勾结潘三,做尽了种种坏事:假刻图章,
短截公文,设计代考……
此处表面是写潘三的恶行,可是又有几件匡超人不曾参 与?难怪“匡超人不看便罢,看了这款单,不觉飕的一声, 魂从顶门出去了”。
2.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 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 第7课《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课件(55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 第7课《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课件(55张)

吴敬梓饱尝了 世态炎凉,逐渐认 识了八股科举的腐 朽糜烂,产生了厌 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 同官僚、政客、名 士之流的周旋,使 他对官场的腐败, 儒林的堕落,有了 较深刻的认识。
“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 他的《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 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 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 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 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 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吴敬梓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阶层?这些人物 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 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关系,答案便不言自明。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
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五十五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 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写清朝康 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 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 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 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 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 杰出作家之一。
第 七 讲
有一种冷峻的小说, 它涉及的是人生现实中 灰色甚至黑色的一面。 这类小说深入社会,关 注现实,笔调冷峻,笔 法比较写实,结构较为 灵活,情感表达近乎理 智,可称为社会小说。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典型代表: 《儒林外史》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

高中语文 7《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7《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匡超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段,大家思考:这个片段是根据哪篇小说改编的?对,是《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林外史》中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教学环节二:说说你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匡超人》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匡超人》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匡超人》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的《匡超人》章节。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清代的短篇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人物匡超人的故事。

通过分析匡超人的形象与经历,揭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世态炎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掌握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夸张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匡超人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深入剖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匡超人》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代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学习《匡超人》打下基础。

2. 讲解:详细讲解《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如贪婪、虚伪、自私等,以及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以匡超人的言行举止为例,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内容:匡超人性格特点:贪婪、虚伪、自私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人性丑恶讽刺手法:讽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匡超人》中的讽刺手法,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2. 答案要点: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反讽等。

具体事例:匡超人为了巴结权贵,极尽谄媚之能事;对待亲人和朋友却冷漠无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的理解程度,以及讽刺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清代小说,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进一步了解清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匡超人性格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掌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课件(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课件(系列二)

读法指津
首先要仔细阅读前面几回的内容,全面把握匡超人的性
格特征和生活经历。
品味赏析
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潘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 再娶、回乡取结、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蜕 变。转折点是岁考的成功:取在一等第一,又被宗师题了优行。
此时的匡超人可谓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也就在此时,心里也就
的功名,也就摇身一变,成了儒林中人。这类人物,出
4.真儒贤人奇人 从三十一回起,作者理想中的人物依次登场,主要有杜少卿、 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萧云仙、沈琼枝、余大先生、余二先生 、虞华轩、凤四老爹等人。这些人物是根据作者的道德观念、
回环式结构
每回以一个或多个人物为中心,而以许多次要人物构成一个社 会环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从种种日常生活活动中,来表现人的 思想性格与内心世界。总是在这一回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即退居 次要地位,而以另一人居于主要: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 有起讫;而各个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段,又互相勾连着,在 空间上、时间上连续推进;多少的社会生活面和人物活动面,好像 后浪逐前浪,一一展开、彼此连贯,成为巨幅的画面……正如绘画 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或《长江万里图》之类“长卷” 形式相类。若要将它取个名目,可以叫做“连环短篇”。
对比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梅玖前面对周进讥诮无情
,后面对着周进的牌位毕恭毕敬,口称“门生”;胡屠夫
前面骂范进赶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中了举人, 却又认为他是“天上的文曲
戏拟指的是通过对文内和文外某件事情的戏剧化模仿,让读者 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产生对比,并由此产生讽刺的艺术效果。比 如娄三、娄四公子“尊贤养士”的一段,那种豪爽、贤能,不禁让 我们想起战国时期以“尊贤养士”著名的信陵君,而他们三次拜访 杨执中的情景,又有点类似三国时期刘备的“三顾茅庐”。这种类 似并不是偶然的,应该是作者刻意为之。当八位名士齐集,好像也 是“一时之盛会”,足够青史留名。但当杨执中与权勿用因为钱财 发生龃龉,“侠士”张铁臂虚设“人头会”骗取钱财之后,我们就 会发现世易时移,这帮所谓的“贤士”根本不能与古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7课《匡超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7课《匡超人》教学设计

匡超人枞阳三中刘林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借助同步练习了解《儒林外史》的整体内容。

2、教师借助PPT辅助教学,课堂上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分析法等方法。

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领悟匡超人变化的原因,剖析封建制度的腐朽。

2、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争做健全人格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初中课文《范进中举》引入正文的学习)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播放ppt材料)吴敬梓(1701-1754年),汉族,安徽全椒人,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

【新步步高.】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解析

【新步步高.】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一、作者名片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在他手里斥卖殆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二、内容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

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

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

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

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来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

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

语文同步指导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语文同步指导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bì 敝 人 4.荫bì 蔽
lǐn 廪 生 6.lǐn 檩 条
三、词语辨析 1.盘桓·徘徊·彷徨 辨析:盘桓:①逗留;徘徊。②回环旋绕。徘徊:①在一 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 来回浮动、起伏。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 向去。
例句:①这条几乎是在半山腰上开辟出来的“天路”,它 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最低海拔为146米,最高海拔达到875 米,落差竟达700多米。
7.诰命夫人: _封__建__时__代__指__受__过__封__号__的__妇__女__(_多__见__于__早__期__白__话__)_。_________
一、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 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安徽 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曾祖辈“兄 作者 弟五人,四成进士”“五十年中,家门 生平 鼎盛”。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 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5.《匡超人》这篇小说中,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 点拨:①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不经意中强 化讽刺效果。如:离别新婚妻子辛小姐时,匡超人“含着一包 眼泪”;而闻结发妻子郑氏死时,却是“落下几点泪来”。匡 超人与潘三狼狈为奸,做了不少坏事,可潘三出事后,却避之 不及。②善于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以揭示 出这个人的真实面目。如:匡超人吹嘘曾经选过九十五种制艺 选本,风行海内,连“外国都有”,北方五省读书人都拜“先 儒匡子之神位”,被当场揭穿还嘴硬。
5.大吹大擂:_比__喻__大__肆__宣__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摽梅之候: _摽__,__坠__落__的__意__思__。__摽__梅__的__原__意__是__形__容__梅__子__纷__纷__落__地__,__比__喻_ _青__春__易__逝__。__本__是__女__子__等__待__求__偶__的__委__婉__说__法__,__不__适__用__于__男__子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洋洋得意了。

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对应学生用书P35)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踌.躇(chóu)3.诰.命(gào) 4.盘桓.(huán)5.妆奁.(lián) 6.衣衾.(qīn)7.装殓.(liàn) 8.戛.然而止(jiá)(二)多音字1.差⎩⎪⎨⎪⎧ 差.遣ch āi 参差.c ī2.监⎩⎪⎨⎪⎧国子监.ji àn 监.牢ji ān3.粘⎩⎪⎨⎪⎧粘.贴zh ān 粘.液ni án4.拗⎩⎪⎨⎪⎧拗.不过ni ù拗.口ào 拗.断ǎo5.揣⎩⎪⎨⎪⎧揣.知chu ǎi 挣揣.chu ài6.冠⎩⎪⎨⎪⎧冠.冕gu ān 沐猴而冠.gu àn二、写准字形1.⎩⎪⎨⎪⎧y ì肄业酒s ì肆2.⎩⎪⎨⎪⎧竖旗g ān 杆立g ān 竿见影3.⎩⎪⎨⎪⎧招zhu ì赘桀ào 骜不驯4.⎩⎪⎨⎪⎧九xi āo霄云外元xi āo 宵节5.⎩⎪⎨⎪⎧伏sh ì侍对d ài 待6.⎩⎪⎨⎪⎧di àn 玷辱zh ān 沾染7.⎩⎪⎨⎪⎧ji ǎo 侥幸r áo 饶恕8.⎩⎪⎨⎪⎧直du ō裰点zhu ì缀三、用对词语 1.抚养 扶养例句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扶养父母的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扬扬得意了。

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肄.业(yì)3.诰.命(gào) 4.盘桓.(huán)5.妆奁.(lián) 6.衣衾.(qīn)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9.权厝.(cu ò) 10.孝悌.(t ì) 11.藩.司(f ān) 12.泥淖.(n ào) (二)多音字1.监⎩⎪⎨⎪⎧国子监.ji àn 监.牢ji ān 2.差⎩⎪⎨⎪⎧ 差.遣ch āi 参差.c ī 3.吓⎩⎪⎨⎪⎧ 吓.唬xià恫吓.hè 4.什⎩⎪⎨⎪⎧什.物shí什.么sh én 5.揣⎩⎪⎨⎪⎧ 揣.知chu ǎi 挣揣.chu ài6.冠⎩⎪⎨⎪⎧ 衣冠.人物gu ān 沐猴而冠.gu àn 7.横⎩⎪⎨⎪⎧ 蛮横.h èng 纵横.h éng 8.拗⎩⎪⎨⎪⎧ 执拗.niù拗.断ǎo二、写准字形1.⎩⎪⎨⎪⎧ y ì肄业酒s ì肆 2.⎩⎪⎨⎪⎧ 竖旗g ān 杆立g ān 竿见影3.⎩⎪⎨⎪⎧ 招zhu ì赘桀ào 骜不驯4.⎩⎪⎨⎪⎧ 散q ì讫q ì迄今为止5.⎩⎪⎨⎪⎧ 直du ō裰点zhu ì缀6.⎩⎪⎨⎪⎧ ji ǎo 侥幸r áo 饶恕7.⎩⎪⎨⎪⎧ 九xi āo 霄云外元xi āo 宵节8.⎩⎪⎨⎪⎧ di àn 玷辱zh ān 沾染 三、辨析词语1.盘桓 徘徊 彷徨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2.光天化日:文中比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3.面如土色:形容极度恐惧,面容失去血色。

4.大吹大擂:本义为用力吹喇叭或击鼓。

现多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吹嘘。

5.沈鱼落雁:即“沉鱼落雁”。

鱼见了人沉入水底,雁见了从天上落下,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6.闭月羞花:使月亮躲藏,使花朵害羞,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也作“羞花闭月”。

7.珠围翠绕:文中形容华丽的陈设装饰。

有时也形容女子服饰华丽或形容美女侍从众多。

8.宴尔新婚:形容新婚欢乐的情景。

也作“新婚燕尔”。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料民,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历时十余年时间,业余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不愿参加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匡超人流落异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

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

其孝心和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之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了杭州。

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操办下娶了妻。

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匡超人蒙老师召唤“平步青云”,于是就开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有了许多势利、悖德的言语和行为。

《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赏情节匡超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集中地体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这两件事上。

试结合所选文本分析说明。

[明确] 第一件事是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

潘三犯事被官府拘押,受过其恩惠的匡超人本当设法营救,至少应到狱中探望,方合朋友之义。

但当他知道潘三案可能牵扯到自身时,原先的恩情就都抛到脑后了。

他唯恐祸及己身,于是,赶紧逃走,去投奔京城的老师。

又不好跟自己的妻子说真话,就编谎言,妻子不从,就再三威逼。

其言语的急切、行动的迅速,表现了内心的急功近利。

当潘三托人从狱中捎话给他,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用一套虚伪的官话挡驾,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和势利。

当蒋刑房对此提出疑问后,匡超人则赤裸裸地露出了忘恩负义的嘴脸。

第二件事是匡超人的停妻再娶。

匡超人本已有妻室,却因为自己的丈人是抚院的差,唯恐被人小瞧,就称自己没有妻室。

虽然李给谏把外甥女嫁给他时他有所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还是让他把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赏人物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赏语言1.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匡超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明确] 害怕自己被揪出来,同时交代匡超人干过罪恶勾当。

2.下面的句子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心态?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明确] 厚颜无耻,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3.匡超人听见自己的妻子死了,止不住落下几滴泪来,这说明他确实为失妻而悲痛吗?[明确] 这几滴眼泪是硬挤出来的,虽有丧偶的痛楚,但又想到自己的辛小姐,其内心定是转悲为喜的。

赏技巧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儒林外史》主要的写作手法之一。

请结合文本,对这一手法进行分析。

[明确] 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小说的风格,在节选的第二十回中仍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

比如,匡超人对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露了丑,作者把他客观地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但匡超人无智且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

再如,做官之后,对家人的嘱咐,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之情。

1.鲁迅评《儒林外史》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

敬梓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历史学家冯沅君、陆侃如评《儒林外史》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其“大醇小疵”。

3.作家何满子评《儒林外史》吴敬梓的传统文化素养高,理性思维卓特,艺术创新精神突出,创造出一种颇似“生活流”式的艺术构架。

……《儒林外史》是历时性很强的一部小说,吴敬梓惊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重危机,所以它迄今还有烛照世相、特别是知识分子各色心态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他艺术灵魂里最可珍贵之处。

只有从历史文化的视野观照《儒林外史》,才能焕发其精神,此鲁迅之所以慨叹“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深意所在。

4.胡适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层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正像果戈理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既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