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五种房颤类型之间的关系
---2010ESC指南
房颤的分类---基于临床应用
分类 急性房颤 (acute AF)
无症状性房颤 (asymptomatic AF) 孤立性房颤 (lone AF)
临床特点
备注
指发作时间≤48h,患者症状明 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 包括:首诊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 发作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 颤的加重期。
一般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更为常见,常发生在夜间或餐后, 而肾上腺素能诱导的房颤常发生在白天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 者。
备注 治疗一过性因素或 急性疾病,房颤可 能不再出现
治疗这些疾病可能 减少或者避免房颤 的发生发展
以年轻人多见
房颤发作前,反映 自主神经张力波动 的心率变异性就已 经开始出现变化。
房颤的分类---基于房颤的自然病史及不同阶段
促发 因素
房颤基质 (电及结构重构)
房颤
房颤发病电生理机制的经典学说
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众多的假设和学说,较为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 返和局灶激动学说。
机制主要特点Fra bibliotek成功临床实践
备注
多发子 波折返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 的子波,且相互间不停地 发生碰撞等,新的子波不 断形成,进而形成房颤。 维持子波折返需要一定数 量的心肌组织。
止
反复发作
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及必要 时抗凝和导管消融治疗
持续性房颤 (Persistent AF)
持续时间>7天,非自 反复发作 限性,一般不能自行转 复,常需药物或电转复
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和或 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 物治疗或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长期持续性房颤 (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
郭继鸿教授谈信房产动摇物质聊得几个临床问题
郭继鸿教授谈: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几个临床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08-8-30 14:24:42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23895关键词:郭继鸿心房颤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除室性早搏外,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第二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
因此,有效的治疗心房颤动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
本文重点讨论房颤药物治疗时常遇到的十个临床问题。
一.房颤并非良性,需积极治疗心房颤动的危害已被熟知,常归纳为以下几点。
1.死亡率高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心房颤动组的死亡率是窦性心律对照组的2倍。
因此,心房颤动是增加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因素。
2.致残率高资料表明,心房颤动患者的体栓塞率比窦性对照组高出4~18倍,高发生率的体栓塞必然引起高比例的器官功能损害及致残率,这将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3.损害心功能正常时心脏的功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房和心室的同步性,其中心室完成心功能比例的65%~85%,称为主泵,而心房完成心功能比例的15%~35%,称为心脏的辅助泵。
心房辅助泵的作用表现在舒张期P波引起的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心房颤动时随着P波的消失,患者舒张期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将消失,只剩下E峰,使心功能明显受损。
4.引起一定比例的猝死体内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表明,需要ICD放电治疗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高达18%的室颤因心房颤动介导而发生,进而形成了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猝死的新疾病链。
房颤蜕化为室颤的原因包括心房颤动时较高的心室率能损害心功能,并在一定的程度激活交感神经,以及房颤时常出现的长短周期现象等都是引发猝死的可能原因。
因此,心房颤动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其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更是这样。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筛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目前的筛查工具包括
• 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 • 可植入电子设备 •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基于移动医疗模式的房颤监测:
• 记录心电图,如手持设备、穿戴式贴片、生物纺 织材料、智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相关的装置。
• 基于非心电图的mHealth技术, 如脉冲光学体积 描记技术、示波测量法、机械心动图、非接触式 视频容积描记技术、智能音箱等,均有助于发现 房颤患者。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的成本与效益
房颤筛查的检出率并不取决于年龄界限,但≥ 65岁的患者系统性及机会性筛查比未筛查的 成本- 效益更高,机会性筛查可能比系统性筛 查成本-效益更好。
应选择适当的筛查工具和环境,脉搏触诊、手 持心电图设备及具有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在 筛查项目中成本-效益更好。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高龄 • 心衰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结构性心脏病 • 心脏手术后、 • 隐源性卒中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遗传性心律失常 • 特殊职业人群(职业运动员)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机制
神经调节机制
• 神经活动对房颤的发生与维持常产生影响。 •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以增加乙酰胆碱敏感性,影响乙
酰胆碱敏感性钾电流,缩短动作电位时限。 交感神经 张力增高可通过增加钙离子流,增加心肌自律性。 • 快速心房起搏可以诱导神经芽生,且该现象左心房较 右心房明显,针对心脏神经丛的消融可增加房颤消 融成功率的结果,也明确提示神经重构参与了房颤的 发生与维持。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2008-12-01 23:01近十年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三大经典机制的再认识;2、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离子重构的认识;3、对房颤基因机制的认识。
一、对经典机制的再认识在近代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较为经典的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图1)。
图1 三种经典房颤机制假说模式图左为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中为局灶激动学说,右为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虽然有不同的研究分别证实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多发子波假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局灶激动学说则长期未受到重视。
1998年,法国的Haissaguerre等[1]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
这个研究发现了肺静脉在房颤发生中的重要性,也使局灶激动学说重新受到重视[2]。
近10年来,国内黄从新等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整地论证了局灶激动学说,即入心大静脉内有肌袖,肌袖内含有起搏细胞,后者可自发产生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可以以很快的频率(可高达每分钟几百次)传入心房并驱动心房的电活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便形成房颤[3-11]。
但是针对心房异位兴奋灶的点消融术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只对阵发性房颤有一定效果,对慢性房颤成功率低,故而,局灶激动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
2000年,Pappone等[12]报道了另一种基于肺静脉的术式――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种术式不在肺静脉内消融,而是在左心房内环绕肺静脉消融,比肺静脉内消融有更高的成功率,尤其是对慢性房颤的成功率可以达到70%左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加做左心房消融径线如左房顶部径线、左房峡部径线可以提高CAPV的成功率。
这些研究提示左房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2014-04-03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作者: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下面针对患者最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
1,为什么会得房颤?房颤说到底是心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纤维化而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而且,由于解剖特点,使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左房。
一般房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十年,有人在很短时间之内即可达到持续性房颤阶段。
总体而言,只要活得足够长寿,人人都有得房颤的可能。
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
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
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
临床上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单一明确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特发性房颤。
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出现房颤,不过,这种房颤往往是心脏手术引起的,过后可能会消失很长时间不再发作。
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2,房颤都有哪些症状?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
最常见的是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
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
但这些症状变化较大,很多人往往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只是在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别的病就诊才偶然发现房颤的。
房颤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是平常心跳偏慢,但房颤发作时则比较快,我们称之为慢快综合症,也有部分患者平常心跳基本正常但房颤发作又转正常的时候出现心脏停跳几秒,甚至导致晕倒或者眼前发黑。
其原因在于心房有左右两个,右心房上长着负责正常心跳的窦房结,如果右房有纤维化病变,就导致窦房结功能降低,出现窦缓或者窦性停搏,而左房的纤维化病变就会导致房速、房扑房颤等。
房颤射频消融的热点关注新
不会与LASSO导管相 互影响
LASSO指引下消融
肺静脉隔离证据清楚 对GAP位置判断准确 目前本中心多使用该
术式
LASSO指引下清楚显示肺静脉电位是否隔离
消融右上肺静脉前电位
LASSO指引下清楚显示肺静脉电位是否隔离
继续在该位置消融 直至LASSO导管上电 位完全消失 出现分离电位证明已隔离
肺静脉前庭特有电位 肺静脉前庭电位高尖
杂乱,是心房电位 (a)和高尖的肺静 脉电位(pvp)融合 而成的
确定肺静脉前庭:电生理标测
沿前庭分布双电位感 CARTO图上可见导
管在肺静脉口处明显 的左右摆动
肺静脉定口心得
阻抗 肺静脉内阻抗较高(大约140欧姆 病人间存
EnSite Array: 窦性心律
RL
三维思想考虑电生理
二维
三维
感谢聆听
单导管消融 vs LASSO指引下消融
肺静脉造影心得
LAO50
RAO30
RAO30
LAO50
肺静脉造影心得
右肺静脉造影: 在RAO 30°可以清楚判断肺静脉前庭高低
肺静脉造影心得
左肺静脉造影 左肺静脉造影鞘管尽量
指向后上方,防止造影 剂进入心耳影响肺静脉 显影 在LAO 35-40°可以清 楚判断左肺静脉前庭
On ECG lack of P waves irregularity of R waves
Atrial Fibrillation: Catheter ablation of PV focus
The fluoroscopy images show the ablation catheter (ABL) in the left anterior oblique (LAO) and right anterior oblique (RAO) projections.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增夏王贺邱承杰司春婴赵亚楠关怀敏解金红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15期[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篇主要从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局灶触发机制、多发子波折返等)和病理生理机制(电重构、收缩重构、结构重构等)出发对房颤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或方向。
[关键词]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电重构;结构重构;炎症;氧化应激[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5(c)-0026-04Research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WANG Zengxia1 WANG He2 QIU Chengjie2 SI Chunying2 ZHAO Ya′nan1 GUAN Huaimin3 XIE Jinhong21.The First Shool Clinical Medicine,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2.the Third War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3.Heart Center,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diagno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Now, precise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the onset and persistence of AF have not completely been elucidated.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cluding focal triggering mechanism, multiple wavelet hypothesis, etc.) and pathologic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electrical remodeling, contraction remodeling,structural remodeling,etc.) explain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or dire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Pathogenesis; Electrical remodeling; Structural remodeling; Inflammation; Oxidative stres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房颤患病率为0.77%[1],随着全球老龄化,预测房颤到2050年将影响美国600万~1200万人口,到2060年将影响欧洲1790万人口[2],房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房颤患病率的增加,加大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房颤时当心室率持续超过120130bpm时,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 肌病。
心脏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患者, 如伴有心室率较快的房颤,应考虑是否 存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可能。小规模 的研究显示,拟诊扩张型心肌病且合并 房颤的患者中,心脏扩大可全部或部分 归因于心动过速的可占25-50%
房颤治疗方式的变迁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 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 序的房颤波。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结果,其中,心室律(率)紊 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 理特点¨ ;目前的观点已将其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 是单纯的心律失常。
促发 因素
房颤基质 (电及结构重构)
房颤
房颤发病电生理机制的经典学说
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众多的假设和学说,较为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 返和局灶激动学说。
机制
主要特点
成功临床实践
备注
多发子 波折返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 的子波,且相互间不停地 发生碰撞等,新的子波不 断形成,进而形成房颤。 维持子波折返需要一定数 量的心肌组织。
心脏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支配心脏各 个部分(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和心室肌)。迷走神经支配窦 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 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 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
迷走神经可缩短心房肌的不应期,增大离散度, 利于折返的形成;交感神经可增加心房肌的自 律性,并缩短动作电位时限在房内形成微折返 而引发房颤。
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轻、中和重度 心力衰竭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5%、 10-26%和50%
房颤产生的常见病因与机制
房颤产生的常见病因与机制一、发病原因1.器质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
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
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
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2.预激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
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次/min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
3.其他疾病(1)全身浸润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
(整理)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其治疗现状1
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现状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内一科卢瑞福摘要:房颤是临床常见而复杂的心律失常,尤其多见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在65岁人群中约占6%,70岁以上超过10%。
在冠心病、肺心病、风湿病患者中更是常见的并发症。
它的持续存在容易引起心力衰竭、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
本文重点综述房颤的机理与治疗现状。
心房颤动结构重构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关系及外周血造血祖细胞的变化与房颤的关系。
心房肌连接蛋白40表达和左房扩大致房颤的作用。
心房心肌组织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Ⅱ(11βHSD2)mRNA表达改变导致心房颤动。
在治疗方面则重点叙述射频消融术,如胸腔镜辅助下肺静脉微创消融术治疗房颤,心内膜微波消融术治疗永久房颤Bachmann′s Bundle起搏治疗房颤。
关键词:心房颤动机理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而复杂的心律失常,尤其多见于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占6%,70岁以上超过10%。
它的持续存在容易引起心力衰竭、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
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外科迷宫手术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起搏移植入等,但尚无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这就促进了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1]。
下面本文就此项研究作一下综述。
1.房颤发生机制1.1房颤形成的电生理机制不同类型的房颤,不同疾病所致的房颤,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可能不同。
既往认为,异位兴奋灶以极快频率持续发生冲动,使心房肌的不应期、传导速度、传播途径处于经常变化状态,从而诱发房颤。
这种房颤又称为局灶性房颤。
患者的心房或与心房相边的大静脉壁内存在一个或多个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房颤。
其机制尚不清楚,左心房肌围绕肺静脉主干形成心肌袖(myocardial sheeves),而且上肺静脉心肌袖显著发达,可能是该现象的解剖学基础。
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环,房颤的持续至少需要5—6个折返环,而中断折返,使之少于3个折返子波,房颤便不能维持。
我国学者首次揭示心房颤动发生新“奥秘”
据 悉 ,课 题 组 针 对 我 国 国情 , 一 方 面 从 分 子 机 理 上研 究
骨质疏松和 骨骼 发育的成因,另一方面成立 了骨质疏松药物
筛 选 平 台 ,致 力 于筛 选 和 开 发 安全 有 效 的骨 质疏 松 药 物 。 目
前 ,己发现 多种中草药单体和其衍生物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 ,
主 要 的技 术 挑 战 是将 不 同 的芯 片 很 好 地 组 装 在 … 起 , 这 些 芯
片必须具备 导线的功能,而且必须能够防水 。 IM估 计 , q a a B A u s r系 统 比 目前 世 界 上 领 先 的超 级 计 算 机 节 能 5 % 上 。 研 究 人 员 表 示 ,就 目前 的情 况 来 看 ,A u s r 0以 q a a 系 统 每 瓦 电力 能够 进 行 1 亿 次 运 算 操 作 ,而 目前 世 界 上 排 名 1 第 一 的超 级 计 算 机 每 瓦 电 力 只 能 进 行 7 7亿 次 运 算 操 作 ,下 .
的 问题 。 不 过 ,迈 克 尔 表 示 ,这 项 技 术 还 面 临 着 很 多 问题 ,
最终确定微小核苷酸一2 3 8为心 房 颤 动 发 生 的 关 键 调 控 分 子 ,
首 次 从 微 小 核 苷 酸 领 域 这 一 分 子 水 平 上 解 读 心 房 颤 动 的发 生 机 理 , 由此 锁 定 了一 个 可 以 治 疗 房 颤 的 新 靶 点 , 对 心 房 颤 动 的 诊 治 有着 重 大 意 义 , 为 心 脏 疾 病 领 域 的 生 物 医 药 产 业 的 创 新 研 发 奠 定 了基 础 。( 技 日报 ) 科
志 》 ( o r a f B n n i e a e e r h Ju n lo o e a d M n r lR sa c ) 。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PPT
THANKS
导管消融治疗
总结词
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根治心房颤动的手段,通过将导管插入心脏,对心房 进行消融,以消除心房颤动的根源。
详细描述
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将导管插入心脏,对心房进行消融, 以消除心房颤动的根源。该方法适用于症状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 以有效地根治心房颤动。
外科手术治疗
这种病症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并增加中风和其他严重并 发症的风险。
心房颤动的类型与病因
初发性心房颤动:指首次发作的心房颤动,通常 持续时间较短。
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通常少于7天,可 自行停止或通过治疗干预停止。
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7天,但不到1年, 通常需要治疗干预以维持正常心律。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 者通常有心脏结构异常或其他疾病。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室充盈不完全,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导致心力 衰竭。
04
心房颤动的治疗建议
抗凝治疗
总结词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重要手段,通过口服抗 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
详细描述
在心房颤动时,心脏心房内血液淤积,容易形成血栓。抗凝 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从 而预防血栓的形成和栓塞。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 伐沙班等。
心房颤动的分子机制
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可能与炎症有关。例如,慢性炎症可能 导致心房肌细胞的改变,从而引发心房颤动。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的一 种状态。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氧化应激可能导致心房肌细胞 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心房颤动与心脏重构
[小学作文]心脏性猝死
心肌疾病
1. 扩张型心肌病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作为 SCD 的病因日趋受 到关注 , 据估计约占成人 SCD 的 10% 。
2.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 cadiomyopathy,HCM) 属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 病 , 可由多个单基因突变引起。已发现与 SCD 有 关联的是α原肌球蛋白基因和B肌球 蛋白重链基因 突变。 HCM 发生 SCD 的机制尚不清楚 , 可能与原 发性电生理异常导致的 心律失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 异常有关。 HCM 患者发生 SCD 的危险度评估主 要依据家族史、反 复晕厥史及严重心室肥厚 (>3cm) 。
心脏性猝死
讲课人:范学军
概述
定义: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急性症状Fra bibliotek始的1小时内)。
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无心室收缩或心室无效收缩),导致脑血 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 美国每年30万,占全部心血管死亡的50%以 上
流行病学
SCD 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清楚。据估计 , 在美 国每年有大约 15 万 ~40 万人发生 SCD, 几 乎
占据了心血管病死亡的近半数。在 30 岁以 上的人群中 ,SCD 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 一般认 为 , 男性是女性的 2~3 倍
始动机制
一般认为 ,SCD 的始动机制为心律失常。如 果 SCD 发作时正在进行心电监护 , 可发现室 性心动过速 (VT) 和心室颤动 (VF) 是最常见 的初始节律或首发事件,约占 83%。缓慢性 心律失常者约占 17%,而由室上性心律失常 恶化为心室颤动者少见,
小讲课-心房颤动
无血流动力学障碍但需输血治疗
输血/补液治疗;最后一次服用 NOAC在2-4h内的患者,可以服用
活性炭或洗胃以减少药物暴露。
未达到以上标准的出血(如肢体淤 青,痔出血,结膜下出血,自限性 鼻衄等。)
可停药观察,因NOAC半衰期较短, 停药12-24h后抗凝作用即显著减弱。
一.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
临床常见NOAC剂量推荐
、
总结:
一.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
1.OAC的绝对禁忌症是什么?
严重活动性出血、与出血相关的合并疾病(如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 量<50×10^9/L、血友病等)或近期发生的高危出血,如颅内出血等)。
2.临床抗凝选择标准是什么?
OAC治疗应首选NOAC;华法林启动后每天检测1次INR,INR稳定后应至 少每月检测1次INR,保持INR稳定在2.0-3.0
心房颤动
目录
第一部分
房颤的基 础知识
第二部分
房颤的治疗
第三部分
房颤的急诊 处理
第四部分
房颤的综 合管理
2
第一部分
房颤的基础知识
3
一、房颤的病因
房颤发病机制复杂,多方面因素均可增加房颤易感性,促进房颤的 发生、维持,包括年龄增加、原发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瓣膜 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以及非心血管疾病,如内 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超 重/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不足等)、遗传等。此外,严重疾 病状态(如重症感染)及外科手术均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识别并纠正导致 房颤发作的可逆因素,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可避免一大部分由可逆因素 导致的房颤发生,因此,房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
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风险的预测
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蔡天金,郭哲涵,李雪华,李晋新摘要:目的 构建预测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 2020年6月于我院行消融治疗的195例心房颤动病人,根据消融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88例)和未复发组(107例)㊂收集所有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效能㊂结果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㊁心房颤动类型㊁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 )㊁左房内径(LAD )㊁左室射血分数(LVEF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OR =0.184)㊁持续性心房颤动(OR =11.766)㊁NT -proBNP (OR =0.974)㊁LAD (OR =0.858)㊁LVEF (OR =1.071)是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5)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分析显示构建的模型预测心房颤动病人经消融后复发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 )为0.940㊂结论 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㊁心房颤动类型㊁NT -proBNP ㊁LAD ㊁LVEF 建立模型可预测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临床干预应关注心房颤动病人相关指标,有利于识别消融后复发的高危心房颤动病人㊂关键词:心房颤动;消融;复发;预测模型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2.24.028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2.3%~3.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㊂心房颤动可增加病人中风和全身性血栓栓塞风险,同时心力衰竭风险增加1.5~2.0倍[2]㊂射频导管消融(RFCA )是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治疗方法[3]㊂有研究表明,尽管RFCA 不断完成并已成为标准疗法,但RFCA 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为14%~35%,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发率为70%[4]㊂因此,早期识别影响RFCA 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因素对预测RFCA 疗效,提高RFCA 成功率和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随着对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众多学者对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Kranert 等[5]研究显示,除年龄外,左房内径(LAD )㊁左心房间质纤维化是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㊂Xu 等[6]研究指出,血清标志物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 )是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㊂目前关于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尚无统一定论㊂本研究收集心房颤动病人临床资料,探讨临床资料与RFCA 术后病人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效能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 2020年6月于我院行消融治疗的195例心房颤动病人,根据消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通信作者 李晋新,E -mail :*******************引用信息 蔡天金,郭哲涵,李雪华,等.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4):4560-4563.融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88例)和未复发组(107例)㊂纳入标准:首诊确诊为心房颤动[7],年龄18~80岁;接受RFCA 治疗;LAD ɤ50mm ;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临床资料完整㊂排除标准:电复律难治性心房颤动;严重高血压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㊁瓣膜性心房颤动㊁充血性心力衰竭㊁肥厚型心肌病;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活动性出血;既往曾接受过射频消融术㊂剔除标准:失访及死亡病例㊂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㊂1.2 研究方法1.2.1 RFCA 治疗方案 参照2017年手术治疗心房颤动临床指南[8]进行RFCA 治疗㊂1.2.2 临床资料 收集所有病人性别㊁年龄㊁体质指数㊁血压㊁心率㊁既往史(吸烟㊁饮酒)㊁基础疾病(高血压病㊁糖尿病㊁高脂血症)㊁家族史㊁心房颤动类型㊁合并症(其他房性快速心律失常㊁器质性心血管疾病)㊁肝肾功能指标㊁血脂㊁血糖指标及C 反应蛋白;术后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㊁血清指标)及使用药物等㊂1.3 心房颤动复发定义 心房颤动早期复发:术后3个月内曾发作症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 )或Holter/心电图曾记录到持续时间>10min 的无症状性ATa ㊂心房颤动晚期复发:术后3个月仍有症状性ATa 发作或Holter/心电图记录到持续的无症状性ATa [9]㊂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㊁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模型预测效能分析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㊁心房颤动类型㊁NT-proBNP㊁LAD㊁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1㊂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项目复发组(n=88)未复发组(n=107)统计值P 性别[例(%)]男49(55.68)63(58.88)χ2=0.2020.653女39(44.32)44(41.12)年龄(岁)59.63ʃ9.1261.89ʃ8.42t=-1.7820.076 BMI(kg/m2)25.51ʃ3.0824.66ʃ4.84t=1.4870.139收缩压(mmHg)135.20ʃ15.27133.28ʃ13.76t=0.9130.362舒张压(mmHg)79.68ʃ11.1577.02ʃ10.04t=1.7330.085心率(次/min)76.93ʃ12.8174.75ʃ11.86t=1.2230.223吸烟史[例(%)]80(90.91)92(85.98)χ2=1.1270.288饮酒史[例(%)]74(84.09)83(77.57)χ2=1.3090.253合并症[例(%)]其他房性快速心律失常19(21.59)20(18.69)χ2=0.2540.614器质性心血管疾病37(42.05)30(28.04)χ2=4.2010.040基础疾病[例(%)]高血压36(40.91)41(38.32)χ2=0.1360.713糖尿病26(29.55)34(31.78)χ2=0.1130.737高脂血症11(12.50)18(16.82)χ2=0.7130.399家族史[例(%)]11(12.50)15(14.02)χ2=0.0960.756心房颤动类型[例(%)]阵发性32(36.36)69(64.49)χ2=15.295<0.001持续性56(63.64)38(35.51)消融时间(min)124.35ʃ30.11131.20ʃ34.77t=-1.4740.142透视时间(min)74.87ʃ17.0278.23ʃ16.54t=-1.3890.166手术时间(min)275.35ʃ90.16262.81ʃ83.65t=0.9980.319 RFCA类型[例(%)]单纯环肺静脉消融33(37.50)31(28.97)复杂破碎心房电位消融31(35.23)34(31.78)χ2=1.6480.099左房线性消融24(27.27)42(39.25)使用药物[例(%)]胺碘酮43(48.86)52(48.60)χ2=0.0010.971普罗帕酮9(10.23)19(17.76)χ2=2.2260.136钙通道阻滞剂24(27.27)22(20.56)χ2=1.2070.272β受体阻滞剂35(39.77)48(44.86)χ2=0.5110.475他汀类药物32(36.36)45(42.06)χ2=0.6550.418ACEI/ARB36(40.91)49(45.79)χ2=0.4690.494 NT-proBNP(pg/mL)550.76ʃ75.68421.65ʃ81.24t=11.467<0.001超敏肌钙蛋白T(ng/L)3122.65ʃ90.713100.92ʃ71.72t=1.8260.070 LAD(mm)45.87ʃ6.3239.65ʃ6.89t=6.565<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51.09ʃ4.0849.87ʃ4.65t=1.9500.053 LVEF(%)62.43ʃ7.1065.54ʃ8.89t=-2.7160.00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2.67ʃ0.87 2.69ʃ0.70t=-0.1740.86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1.25ʃ0.40 1.19ʃ0.29t=1.1760.242总胆固醇(mmol/L) 4.50ʃ0.85 4.43ʃ0.86t=0.5960.570尿酸(μmol/L)398.74ʃ103.93421.95ʃ122.66t=-1.4300.154尿素氮(mmol/L) 6.12ʃ1.42 5.85ʃ1.39t=1.3340.18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31.25ʃ4.8030.33ʃ4.57t=1.3610.175空腹血糖(mmol/L) 4.80ʃ0.75 5.17ʃ0.86t=-3.2080.002 C反应蛋白(mg/L)18.63ʃ4.2819.66ʃ4.09t=-1.7060.090注:1mmHg=0.133kPa㊂ACEI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㊂2.2 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以心房颤动病人是否复发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OR =0.184)㊁持续性心房颤动(OR =11.766)㊁NT -proBNP (OR =0.974)㊁LAD (OR =0.858)㊁LVEF (OR =1.071)是心房颤动病人经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5)㊂详见表2㊂表2 心房颤动病人经消融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因素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 χ2值P OR 值 95%CI下限上限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1.6940.801 4.4740.0340.1840.0380.883心房颤动类型 2.4650.8089.3130.00211.766 2.41657.305NT -proBNP -0.0260.00439.021<0.0010.9740.9660.982LAD -0.1530.04113.946<0.0010.8580.7920.930LVEF 0.0690.031 4.8780.0271.0711.0081.139常量15.0083.41619.3022.3 心房颤动病人经消融后复发风险的模型构建 对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及逻辑回归方程构建预测模型,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 )为0.940,特异度为82.95%,灵敏度为90.65%㊂详见图1㊂图1 心房颤动病人经消融后复发风险的ROC 曲线3 讨 论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心房活动协调性丧失㊁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加快,心房颤动发病率呈升高趋势[10]㊂心房颤动可增加病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和死亡风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㊂RFCA 已证实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11]㊂多项研究指出,RFCA 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率较高,约为50%,虽然心房颤动复发不意味着RFCA治疗失败,但心房颤动复发病人预后不佳[12-14]㊂因此,早期识别管理心房颤动复发病人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㊂目前关于RFCA 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结果存在差异,关于RFCA 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因素未得到统一结论㊂本研究纳入195例心房颤动病人,收集临床资料以探讨RFCA 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分析其预测效能㊂NT -proBNP 是诊断心力衰竭的生物指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多项研究证实,无心力衰竭或器质性心脏病病人NT -proBNP 水平升高[15-17]㊂一项大型研究对比了心房颤动病人与窦性心律病人血清NT -proBNP 水平,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病人血清NT -proBNP 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病人[18]㊂本研究结果显示,NT -proBNP 水平与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风险有相关性,同时结果显示,合并症器质性心血管疾病㊁LAD ㊁LVEF 是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㊂心房颤动发生时,尤其是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心房体积扩大㊁心室充盈和心排血量减少㊁LVEF 降低;同时心房颤动导致循环周期紊乱,心房压和肺动脉楔压升高,心房容量㊁内压随之升高,导致LAD 扩大;心房心肌细胞肥大㊁纤维化等进一步升高,影响LAD ㊁LVEF ,激活心房肌细胞,分泌NT -proBNP ,导致血清NT -proBNP 水平升高㊂若病人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如扩张性心肌病时,可加剧左室功能障碍,使左室收缩功能下降㊁心室扩张,心室受到牵张时NT -proBNP 分泌升高㊂Karaliute 等[19]研究指出,高NT -proBNP 水平可预测心房颤动病人早期复发,同时发现,高NT -proBNP 水平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㊂多项研究显示,C 反应蛋白为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20-22],消融治疗过程中高能量可引起炎症损伤,增高C 反应蛋白水平,炎症反应引起心肌纤维化,加重组织损伤,组织损伤加重可反向作用,增加炎症反应及C 反应蛋白水平,因此,C 反应蛋白水平越高提示病人损伤越重,心房颤动复发风险越高㊂但本研究未得到相关结论,分析可能为测定C反应蛋白的时机为消融术前,与既往研究结论不一致㊂本研究对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到的影响因素建立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早期识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㊂可指导临床医生简单㊁高效地识别心房颤动消融后复发的高危病人㊂综上所述,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㊁心房颤动类型㊁NT-proBNP㊁LAD㊁LVEF建立的模型可预测心房颤动病人消融后复发,临床应重点关注心房颤动病人心房颤动类型㊁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㊁NT-proBNP㊁LAD㊁LVEF,有利于识别消融后复发的高危心房颤动病人㊂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心房颤动病人消融术前及术后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同时为回顾性分析,后期需建立前瞻性研究对心房颤动病人消融术前及术后指标进行动态分析,进一步验证结论㊂参考文献:[1]ZIMETBAUM P.Atrial fibrillation[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7,166(5):ITC33-ITC48.[2]DILAVERIS P E,KENNEDY H L.Silent atrial fibrillation: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clinical impact[J].ClinicalCardiology,2017,40(6):413-418.[3]MUJOVIC N,MARINKOVIC M,LENARCZYK R,et al.Catheter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an overview for clinicians[J].Advances in Therapy,2017,34(8):1897-1917.[4]BABA M,YOSHIDA K,NARUSE Y,et al.Predictors of recurrenceafter catheter ablat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differentfollow-up periods[J].Medicina(Kaunas,Lithuania),2020,56(9):465.[5]KRANERT M,SHCHETYNSKA-MARINOVA T,LIEBE V,et al.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dependence of left atrialvolume index[J].In Vivo(Athens,Greece),2020,34(2):889-896. [6]XU X D,TANG Y Q.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and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uccessfulelectrical cardioversion:an updated meta-analysis[J].Brazilian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17,32(6):530-535. [7]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2018[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4):315-368.[8]BADHWAR V.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2017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J].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17,103(1):329-341. [9]GIANCATERINO S,DARDEN D,HSU J C.Clinical implications ofredefining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g catheterablation[J].EP Europace,2019,21(7):1139.[10]GUENANCIA C,GARNIER F,FICHOT M,et al.Interventional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J].La Revue De MedecineInterne,2019,40(11):722-728.[11]AHMAD K,ASIRVATHAM S,KAMATH S,et al.Successful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catastrophic coronary arterial airembolism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J].Heart Rhythm CaseReports,2016,2(2):153-156.[12]RICHTER S,DI BIASE L,HINDRICKS G.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in 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9,40(8):663-671.[13]WANG Q Q,ZHUO C G,SHANG Y P,et al.U-shaped relationshipbetween left atrium size on echocardiography and1-year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ablation-prognostic value study[J].Circulation Journal,2019,83(7):1463-1471.[14]LEE S H,TAI C T,HSIEH M H,et al.Predictors of early and late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of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acElectrophysiology,2004,10(3):221-226.[15]HIGUCHI S,EJIMA K,SHODA M,et al.Impact of a prolongedinteratrial conduction time for predicting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fibrillation after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of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 and Vessels,2019,34(4):616-624.[16]PAGOLA J,JUEGA J,FRANCISCO-PASCUAL J,et al.Predicting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embolization with atrial strainand NT-proBNP[J].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2021,12(5):735-741.[17]PAPAGEORGIOU N,PROVIDÊNCIA R,FALCONER D,et al.Predictive role of BNP/NT-proBNP in non-heart failure patientsundergoing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n updatedsystematic review[J].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2020,27(27):4469-4478.[18]CARBALLO D,NOBLE S,CARBALLO S,et al.Biomarkers andarrhythmia recurrence follow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fibrillation[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8,46(12):5183-5194.[19]KARALIUTE R,JUREVICIUTE J,JURGAITYTE J,et al.Thepredictive value of tissue Doppler indices for early recurrence of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J].ClinicalInterventions in Aging,2020,15:1917-1925.[20]MEYRE P B,STICHERLING C,SPIES F,et al.C-reactive proteinfor predi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after catheterablation[J].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2020,20(1):427. [21]LI J,CHEN H X,ZHOU Q,et al.Effects of telmisartan on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Pakistan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7,30(5):1651-1655. [22]SOKAL A,WÓJCIK S,PRUSZKOWSKA P,et al.Ferritin as apotential biomarker of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preliminary report[J].Postepy Higieny i MedycynyDoswiadczalnej(Online),2017,71(3):876-880.(收稿日期:2021-12-20)(本文编辑薛妮)。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杨进刚
【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
【年(卷),期】2008(008)004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
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总页数】8页(P215-222)
【作者】杨进刚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胡大一;郭艺芳
2.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4.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孙艺红;郭艺芳
5.响应《全球心房颤动患者公约》应对卒中危机——中国发布首个“房颤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