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壹伍;元奎昌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11(009)005
【摘要】@@ 下壁心肌梗死占全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40%~50%,急诊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开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有效治疗措施.既往研究显示,常规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occluded infarct-related artery,IRA)的判定有积极意义,并且其他非梗死相关导联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危险评估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对2007年1月到2010年7月280例进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心电图及常见临床资料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PCI靶血管判定及预后评估的作用.
【总页数】3页(P395-397)
【作者】金壹伍;元奎昌
【作者单位】133000,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133000,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5
【相关文献】
1.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和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谷祥婷;黄锐
2.单核细胞/HDL比值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李泽雄; 黄卓山; 刘
金来
3.心房颤动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柴杰;陆峰
4.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吴四云;林玲;陈金银;黄文乾
5.基于纤维化的窦房结功能不全与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张一丹;王贺;司春婴;曹英杰;解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药物
食物影响药效的因素
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酸奶酪、蛋黄、大豆油、 鱼肝油、海藻类、绿叶蔬菜。每100g干燥食物中 维生素k的含量为,菠菜4.4mg、白菜3.2mg、菜 花3.0mg、豌豆2.8mg、胡萝卜0.8mg、番茄 0.6mg、马铃薯0.16mg、猪肝0.8mg、蛋0.8mg。 (苹果)
研究中的新型抗凝剂
口服
TTP889 X VIIIa IXa IX APC (drotrecogin alfa) sTM (ART-123) AT Idraparinux
胃肠外
TF/VIIa TFPI (tifacogin)
Rivaroxaban(利伐沙班) Apixaban(阿哌沙班 ) LY517717 YM150 DU-176b Betrixaban TAK 42 Dabigatran(达比加群酯) Fibrinogen
持续<7d,常<48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AF
持续>7d,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 常需电复律。
长程持续性AF
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2月
永久性AF
房颤已经为患者及其经治医师所接受,从而 不考虑节律控制策略的类型
非瓣膜疾病相关的房颤
指除外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生物瓣、机械瓣 置换或瓣膜休班手术后的房颤患者
抗凝药的选择(非瓣膜病)
CHADS2评分<1分:不接受抗栓治疗 CHADS2评分≥1分:ASA?或华法林?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Xa抑制剂? CHADS2评分≥2分:华法林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Xa抑制剂 慢性肾病到达终末期或接受透析治疗,可以使用华法林; 中度或重度CKD,减少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Xa抑制剂;
置入金属裸支架的房颤患者可短期(4周)进行双联抗栓治疗,随 后应用华法林与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12 个月后若患者病情稳定,则参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原则仅使用 华法林抗凝治疗。 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三联抗栓治疗(西罗莫司、 依维莫司和他克莫司洗脱支架应治疗≥3个月,紫杉醇洗脱支架应治疗 至少6个月),之后给予华法林加氯吡格雷(75mg/日)或阿司匹林 (75-100mg/日)治疗,必要时可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 12个月后若病情稳定,可单独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的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的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又称心房颤动性心律失常或心率失常,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不协调,或心房肌收缩不完全或收缩频率加快。
在现代医学中,这种病症被认为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症,这些原因可以概括为心脏使用的电信号有generally生理紊乱。
心房颤动引起的症状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而不同,典型的症状有心慌、乏力、气喘、头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幸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如潮热、晕厥和心力衰竭等。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心脏内部传导系统和电路改变
所致。
心房颤动可以由起搏器内部的过度电击、病毒及慢性病所引起,有时候也可能是遗传性因素导致。
防治心房颤动最重要的就是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盐,戒烟限酒,增加锻炼量,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也要注意调节心理压力,达到心理调适。
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血栓药物等。
最后,针对心房颤动,定期检查和监测也是很重要的,包括鼻咽部内镜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一般来说,电子起搏器的植入也是心房颤动的针对性治疗,目的在于加速心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病情和抑制病情反复出现。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应由多学科医生团队综合治疗,其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用药,定期检查和监
测,以及其他必要的治疗手段。
只有全面合理地控制心房颤动,才能使患者安全、健康、舒适地度过每一天。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PPT课件
分类
临床特点
发作特点
治疗意义
首诊房颤(First diagnosed episode of AF)
首次检测到(不论其是 可反复也 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可不反复 是何种类型、持续多长 发作 时间、有无并发症)
具体可根据后期分型后考虑治 疗方案
阵发性房颤
持续时间< 7天 (常<
(Paroxysmal AF) 48小时),能自行终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1
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 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 序的房颤波。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结果,其中,心室律(率)紊 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 理特点¨ ;目前的观点已将其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 是单纯的心律失常。
不均一性和各相异性不能
产生与驱动灶1:1的传导,
这就形成了颤动样传导。
图解
9
心房颤动的现代认识
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多子波折返机制与局灶 激动机制),目前认为房颤发生机制包括心房内存在折返发 生的基质(substrate)和心大静脉等的异位激动触发作用 (trigger)两个方面 :
基质(substrate) :心房有形成多个子波折返激动的异常基 质存在,是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必要条件。
---2010,2012ESC欧洲指南,2012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
1、心房解剖学屏障多于心室
2、心房电活动缓慢而生理性不同步
3、心房肌壁薄
4、心房肌血供差
5、心房肌植物神经丰富,对心房肌电生理影响大
6、心房肌不应期比心室肌不应期短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研究
竭 的 房 颤 患 者 中有 预 防 房 颤 复 发 的 作 用 。
或不 可 变 的 ( 年 龄 或 遗 传 ) 如 。房 颤 “ 机 点 ” 认 扳 被
・ 52 ・ 1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 1 0 0年 5月 第 3 7卷第 3期 It riv s i, y2 1 , 1 7 N0 3 n Cado acDs Ma 0 0 Vo.3 , J
.
心 房 颤 动发 生 机 制 和治 疗 方 案 的研究
陈丽丽 综述 杨 水 祥 审 校
肺静 脉病 灶 的房颤 可 导 致 心 房 重构 , 通 过 多 重折 并 返 机制维 持 房颤 , 静 脉 的病 灶 在 启 动 和维 持 房 颤 肺 方 面发 挥 重 要 作 用 。肺 静 脉 与 心 房 交 界 处 已 成 为 动物 和人 心 脏 房 颤 起 源 形 态 学 研 究 的靶 点 。这 些
1 2 调 节 因素 . 有许 多维 持或 抑 制 房 颤 的调 节 因素 , 括 可 变 包
1 2 3 肾 素一 管 紧 张 素 系统 越 来 越 多 的证 据 .. 血 表明, 肾素一 血管 紧张 素系统 ( AS 在房 颤发 病 中起 R ) 作 用 。向人体 输 入 血 管 紧 张 素 Ⅱ不 能 缩 短 心 房 不 应期 , 急性 心房 电重 构 无 明显 影 响 , 能 促 进 结 对 可
为 与房颤 的启 动相 关 , 可能 在 阵 发 性 房颤 发 生 机 制 中起 着重 要 的作用 。另 外 , 称 为 “ 质 ” 被 基 的物 质 可 能 与持续 性 房颤有 关联 。 1 2 1 心 房 重 构 房颤 一 旦 发 生 , 低 阈值 就 可 . . 较 再 次诱发 , 个过 程 可 用 电重 构来 解 释 。房 颤 时 心 这
[小学作文]心脏性猝死
心肌疾病
1. 扩张型心肌病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作为 SCD 的病因日趋受 到关注 , 据估计约占成人 SCD 的 10% 。
2.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 cadiomyopathy,HCM) 属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 病 , 可由多个单基因突变引起。已发现与 SCD 有 关联的是α原肌球蛋白基因和B肌球 蛋白重链基因 突变。 HCM 发生 SCD 的机制尚不清楚 , 可能与原 发性电生理异常导致的 心律失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 异常有关。 HCM 患者发生 SCD 的危险度评估主 要依据家族史、反 复晕厥史及严重心室肥厚 (>3cm) 。
心脏性猝死
讲课人:范学军
概述
定义: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急性症状Fra bibliotek始的1小时内)。
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无心室收缩或心室无效收缩),导致脑血 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 美国每年30万,占全部心血管死亡的50%以 上
流行病学
SCD 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清楚。据估计 , 在美 国每年有大约 15 万 ~40 万人发生 SCD, 几 乎
占据了心血管病死亡的近半数。在 30 岁以 上的人群中 ,SCD 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 一般认 为 , 男性是女性的 2~3 倍
始动机制
一般认为 ,SCD 的始动机制为心律失常。如 果 SCD 发作时正在进行心电监护 , 可发现室 性心动过速 (VT) 和心室颤动 (VF) 是最常见 的初始节律或首发事件,约占 83%。缓慢性 心律失常者约占 17%,而由室上性心律失常 恶化为心室颤动者少见,
房颤(教学及宣教)
心房纤颤疾病概述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
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心房纤颤发病机制(1)折返机制学说: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
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协同收缩。
②房颤常见于心肌兴奋性异常降低的各种临床和实验情况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房纤维化或脂肪浸润。
动物实验经常使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诱发房颤。
③程序刺激可诱发临床或实验性房颤④在许多折返模型中消融可终止房颤。
⑤房颤的计算机模型提示了多种折返活动。
⑥计算机化标测技术更常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激动模式。
(2)主导环学说:1962年Moe提出多个折返小波的假说1979年Allessie不仅证实了这个假说还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提出了主导环的概念(Leading Circle)及小波波长的概念。
即冲动围绕一个功能性的障碍区域运行(由处于不应期的心肌所构成),从主导环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冲动(子波)向其中心传导,并在那里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性的阻滞区域(不应区域)以阻止环形冲动的短路“主导环”的折返波可以碎裂成许多不应期依赖性的小子波从而形成房颤。
(3)自旋波折返学说:自旋波是自主旋转的波为一种非线性波。
新近发现的心脏自旋波折返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筛查
筛查频率与目标人群
筛查频率
对于具有心房颤动风险因素的人群, 建议定期进行筛查,筛查频率根据个 体风险因素评估结果而定。
目标人群
心房颤动筛查的目标人群主要包括老 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家族遗传史 阳性者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 活习惯者。
04
心房颤动的预防与控制
非药物治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 、限酒、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 ,有助于降低心房颤动的风险。
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 素,因此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医 生可能会开具降压药物,以降低血压 和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抗凝药物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 高,因此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以降 低血栓栓塞的风险。
导管消融与外科手术
导管消融
导管消融是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通过导管将电能传递到心脏,消除异常的电信号,从而治疗心 房颤动。
外科手术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心房颤动,如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心房颤动,外科手术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05
心房颤动筛查的挑战与展望
筛查准确性与可行性
准确性
目前心房颤动筛查方法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筛查准 确性。
可行性
心房颤动筛查的可行性因地区和人群而异。在某些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开展大规模筛查可能存在困难。因 此,需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筛查方案。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 病等慢性疾病,保持血压、血糖 、血脂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
助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心理干预
心理压力和焦虑等情绪因素也可 能诱发心房颤动,适当的心理干 预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这些不 良情绪,降低心房颤动的风险。
房颤射频消融的热点关注新 ppt课件 共60页
确定肺静脉前庭:电生理标测
沿前庭分布双电位及碎裂电位
肺静脉定口心得
前庭处导管有跳跃感 CARTO图上可见导
管在肺静脉口处明显 的左右摆动
肺静脉定口心得
阻抗 肺静脉内阻抗较高(大约140欧姆 病人间存
在个体差异) 心房侧阻抗偏低20欧姆(大约120欧姆 病
人间存在个体差异)
左房的建模
房颤的趣闻
房颤的趣闻——“心律失常的爷爷”
国外学者把房颤趣称为“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心律失常的爷 爷),表明医学界发现及研究房颤的时间 较其他心律失常更早、历史更悠久。
房颤的趣闻
早在1611年,47岁的 莎士比亚写到,“我的 身体在颤抖,我的心在 疯狂地舞动着,但这并 没有引起我的快乐”, 这段话被医学史认定是 对房颤最早的描述。5 年后,年仅52岁的莎翁 溘然谢世。
建模如同建房
消融方式选择
消融策略心得
建壳过程 RAO LAO体位下标记
二尖瓣环 在RL标记出右肺静脉上
下开口,辅以AP/PA体 位建立肺静脉前/后缘 同样方法在LL进行左肺 静脉定口
消融策略心得
单导管消融
左房内一根导管 易于 操作
不会与LASSO导管相 互影响
LASSO指引下消融
房颤消融的原理
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
Atrial Fibrilla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 rapid, irregular, and even chaotic form of atrial tachyarrhythmiawith an irregular ventricular response.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筛查护理课件
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是筛查心房颤动的 常用方法,通过记录心脏 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准确 诊断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对于疑似心房颤动但常规 心电图未能确诊的情况, 可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长 时间监测。
筛查频率和目标人群
高危人群
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 心肌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 应定期进行心房颤动的筛查。
中老年人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定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
果和副作用。
非药物治疗和护理
01
02
03
04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消融技术,消除心房 颤动的病灶,恢复正常的电信
号传导。
左心耳封堵
通过封堵左心耳,减少血栓形 成的风险,预防脑卒中等栓塞
事件。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等。
心理护理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及筛查护理课件
• 心房颤动概述 •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 心房颤动的筛查 • 心房颤动的护理和管理 • 心房颤动的教育和预防
目录
PART 01
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的定义 Nhomakorabea01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心律失常, 表现为心房内快速而不规则的电 信号传导,导致心房收缩功能减 弱,心率不规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 动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中 老年人应成为筛查的重点 人群。
有家族史的人群
家族中有心房颤动患者的 人群,也应提高警惕,定 期进行筛查。
筛查工具和技术
听诊器
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初步判断心 房颤动,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
果进行确诊。
心电图机
心电图机是筛查心房颤动的常用设 备,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房颤时当心室率持续超过120130bpm时,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 肌病。
心脏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患者, 如伴有心室率较快的房颤,应考虑是否 存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可能。小规模 的研究显示,拟诊扩张型心肌病且合并 房颤的患者中,心脏扩大可全部或部分 归因于心动过速的可占25-50%
房颤治疗方式的变迁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 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 序的房颤波。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结果,其中,心室律(率)紊 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 理特点¨ ;目前的观点已将其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 是单纯的心律失常。
促发 因素
房颤基质 (电及结构重构)
房颤
房颤发病电生理机制的经典学说
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众多的假设和学说,较为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 返和局灶激动学说。
机制
主要特点
成功临床实践
备注
多发子 波折返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 的子波,且相互间不停地 发生碰撞等,新的子波不 断形成,进而形成房颤。 维持子波折返需要一定数 量的心肌组织。
心脏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支配心脏各 个部分(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和心室肌)。迷走神经支配窦 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 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 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
迷走神经可缩短心房肌的不应期,增大离散度, 利于折返的形成;交感神经可增加心房肌的自 律性,并缩短动作电位时限在房内形成微折返 而引发房颤。
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轻、中和重度 心力衰竭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5%、 10-26%和50%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
⼼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2008-12-01 23:01近⼗年对⼼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得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1、对三⼤经典机制得再认识;2、对房颤时⼼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离⼦重构得认识;3、对房颤基因机制得认识。
⼀、对经典机制得再认识在近代对房颤发⽣机制得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较为经典得有:多发⼦波折返假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图1)。
图1 三种经典房颤机制假说模式图左为多发⼦波折返假说;中为局灶激动学说,右为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虽然有不同得研究分别证实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最近得半个世纪⾥,多发⼦波假说⼀直占据主导地位。
局灶激动学说则长期未受到重视。
1998年,法国得Haissaguerre等[1]发现,⼼房及肺静脉内得异位兴奋灶发放得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得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
这个研究发现了肺静脉在房颤发⽣中得重要性,也使局灶激动学说重新受到重视[2]。
近10年来,国内黄从新等通过⼤量得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整地论证了局灶激动学说,即⼊⼼⼤静脉内有肌袖,肌袖内含有起搏细胞,后者可⾃发产⽣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可以以很快得频率(可⾼达每分钟⼏百次)传⼊⼼房并驱动⼼房得电活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便形成房颤[3-11]。
但就是针对⼼房异位兴奋灶得点消融术与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只对阵发性房颤有⼀定效果,对慢性房颤成功率低,故⽽,局灶激动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房颤得发⽣机制。
2000年,Pappone等[12]报道了另⼀种基于肺静脉得术式――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种术式不在肺静脉内消融,⽽就是在左⼼房内环绕肺静脉消融,⽐肺静脉内消融有更⾼得成功率,尤其就是对慢性房颤得成功率可以达到70%左右。
进⼀步得研究发现,加做左⼼房消融径线如左房顶部径线、左房峡部径线可以提⾼CAPV得成功率。
这些研究提⽰左房在房颤得发⽣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
房颤产生的常见病因与机制
房颤产生的常见病因与机制一、发病原因1.器质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
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
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
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2.预激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
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次/min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
3.其他疾病(1)全身浸润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筛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目前的筛查工具包括
• 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 • 可植入电子设备 •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基于移动医疗模式的房颤监测:
• 记录心电图,如手持设备、穿戴式贴片、生物纺 织材料、智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相关的装置。
• 基于非心电图的mHealth技术, 如脉冲光学体积 描记技术、示波测量法、机械心动图、非接触式 视频容积描记技术、智能音箱等,均有助于发现 房颤患者。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的成本与效益
房颤筛查的检出率并不取决于年龄界限,但≥ 65岁的患者系统性及机会性筛查比未筛查的 成本- 效益更高,机会性筛查可能比系统性筛 查成本-效益更好。
应选择适当的筛查工具和环境,脉搏触诊、手 持心电图设备及具有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在 筛查项目中成本-效益更好。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高龄 • 心衰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结构性心脏病 • 心脏手术后、 • 隐源性卒中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遗传性心律失常 • 特殊职业人群(职业运动员)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机制
神经调节机制
• 神经活动对房颤的发生与维持常产生影响。 •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以增加乙酰胆碱敏感性,影响乙
酰胆碱敏感性钾电流,缩短动作电位时限。 交感神经 张力增高可通过增加钙离子流,增加心肌自律性。 • 快速心房起搏可以诱导神经芽生,且该现象左心房较 右心房明显,针对心脏神经丛的消融可增加房颤消 融成功率的结果,也明确提示神经重构参与了房颤的 发生与维持。
(整理)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其治疗现状1
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现状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内一科卢瑞福摘要:房颤是临床常见而复杂的心律失常,尤其多见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在65岁人群中约占6%,70岁以上超过10%。
在冠心病、肺心病、风湿病患者中更是常见的并发症。
它的持续存在容易引起心力衰竭、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
本文重点综述房颤的机理与治疗现状。
心房颤动结构重构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关系及外周血造血祖细胞的变化与房颤的关系。
心房肌连接蛋白40表达和左房扩大致房颤的作用。
心房心肌组织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Ⅱ(11βHSD2)mRNA表达改变导致心房颤动。
在治疗方面则重点叙述射频消融术,如胸腔镜辅助下肺静脉微创消融术治疗房颤,心内膜微波消融术治疗永久房颤Bachmann′s Bundle起搏治疗房颤。
关键词:心房颤动机理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而复杂的心律失常,尤其多见于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占6%,70岁以上超过10%。
它的持续存在容易引起心力衰竭、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
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外科迷宫手术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起搏移植入等,但尚无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这就促进了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1]。
下面本文就此项研究作一下综述。
1.房颤发生机制1.1房颤形成的电生理机制不同类型的房颤,不同疾病所致的房颤,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可能不同。
既往认为,异位兴奋灶以极快频率持续发生冲动,使心房肌的不应期、传导速度、传播途径处于经常变化状态,从而诱发房颤。
这种房颤又称为局灶性房颤。
患者的心房或与心房相边的大静脉壁内存在一个或多个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房颤。
其机制尚不清楚,左心房肌围绕肺静脉主干形成心肌袖(myocardial sheeves),而且上肺静脉心肌袖显著发达,可能是该现象的解剖学基础。
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环,房颤的持续至少需要5—6个折返环,而中断折返,使之少于3个折返子波,房颤便不能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房颤类型之间的关系
---2010ESC指南
房颤的分类---基于临床应用
分类 急性房颤 (acute AF)
无症状性房颤 (asymptomatic AF) 孤立性房颤 (lone AF)
临床特点
备注
指发作时间≤48h,患者症状明 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 包括:首诊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 发作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 颤的加重期。
一般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更为常见,常发生在夜间或餐后, 而肾上腺素能诱导的房颤常发生在白天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 者。
备注 治疗一过性因素或 急性疾病,房颤可 能不再出现
治疗这些疾病可能 减少或者避免房颤 的发生发展
以年轻人多见
房颤发作前,反映 自主神经张力波动 的心率变异性就已 经开始出现变化。
房颤的分类---基于房颤的自然病史及不同阶段
促发 因素
房颤基质 (电及结构重构)
房颤
房颤发病电生理机制的经典学说
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众多的假设和学说,较为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 返和局灶激动学说。
机制主要特点Fra bibliotek成功临床实践
备注
多发子 波折返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 的子波,且相互间不停地 发生碰撞等,新的子波不 断形成,进而形成房颤。 维持子波折返需要一定数 量的心肌组织。
止
反复发作
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及必要 时抗凝和导管消融治疗
持续性房颤 (Persistent AF)
持续时间>7天,非自 反复发作 限性,一般不能自行转 复,常需药物或电转复
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和或 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 物治疗或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长期持续性房颤 (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
导致右心房压力的疾病:原发性/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内分 泌失调:如肥胖、甲亢、嗜铬细胞瘤等;出血缺血性脑卒中 等(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
无明确基础疾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据推测,在老年人 中,老年性心肌纤维化可能与房颤的发生有关。另外,感染 致心房炎症反应及等可能也与房颤的发生有关。
可能与遗传性缺陷相关。
分类
临床特点
发作特点
治疗意义
首诊房颤(First diagnosed episode of AF)
首次检测到(不论其是 可反复也 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可不反复 是何种类型、持续多长 发作 时间、有无并发症)
具体可根据后期分型后考虑治 疗方案
阵发性房颤
持续时间< 7天 (常<
(Paroxysmal AF) 48小时),能自行终
多需紧急处理
患者没有房颤的相关症状,通过 静默性房颤(silent AF)。
检测偶然发现或因为出现并发症 可表现为上表各种类型的
而被诊断。
房颤
患者年龄≤60岁且经充分的临床 就血栓栓塞及死亡率而言, 检查未检测到病因(如心肺疾病、多预后良好。可表现为上 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的房颤。 表各种类型的房颤
---2010,2012ESC欧洲指南,2012中国专家共识
成功的临床实践主 但目前主要 要是“迷宫手术”。 认为多发子
波折返学说 更多地反映 了房颤的维 持机制。
局灶 激动
心房内存在异位激动灶 消融心房内异位兴 似乎更多说
(自律性增强、也可能是 奋灶,能停止房颤。 明了激动机
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
制。提出时
以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传
间较晚。
导,但周围组织因传导的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 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 序的房颤波。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结果,其中,心室律(率)紊 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 理特点¨ ;目前的观点已将其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 是单纯的心律失常。
持续时间>1年, 患者有转复愿望
长期持续 发作
拟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 律、导管消融或外科手术转复 为窦律
永久性房颤 (Permanent AF)
持续时间>1年,不能 长期持续 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发作 患者无转复愿望
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
---2010,2012ESC欧洲指南,2012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
1、心房解剖学屏障多于心室 2、心房电活动缓慢而生理性不同步 3、心房肌壁薄 4、心房肌血供差 5、心房肌植物神经丰富,对心房肌电生理影响大 6、心房肌不应期比心室肌不应期短 7、心房的各向异性结构明显
房颤的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有多种机制共同参与房颤的发 生和维持,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房颤的触发因素(trigger),二是房颤 发生和维持的基质(substrate)。 触发因素: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刺激、心动过缓、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 房室旁路和急性心房牵拉等,其中肺静脉电活动触发房颤 最为常见,也是房 颤导管消融的重要理论依据。 房颤基质:是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必要条件,电重构(心房肌有效不应期缩 短 )和结构重构(心房扩张和组织纤维化)在房颤基质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重构有利于折返的形成。
不均一性和各相异性不能
产生与驱动灶1:1的传导,
这就形成了颤动样传导。
图解
心房颤动的现代认识
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多子波折返机制与局灶 激动机制),目前认为房颤发生机制包括心房内存在折返发 生的基质(substrate)和心大静脉等的异位激动触发作用 (trigger)两个方面 : 基质(substrate) :心房有形成多个子波折返激动的异常基 质存在,是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必要条件。 触发作用(trigger) :异位快速激动可引发单个或成对的房 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房扑而触发房颤,并 对房颤的维持起着驱动作用。
房颤的病因及诱因
分类 急性病因
心脏器质性 病变
其他内科疾 病
孤立性房颤
家族性房颤 自主神经的 影响
具体疾病
可能与某些一过性的因素或急性疾病有关,如:过量饮酒、 电击、外科手术(特别是心胸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炎、心包炎、肺部疾病(如肺动脉栓塞等)、甲亢、代 谢紊乱等。
高血压,特别是伴左心室肥大;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 衰竭;心肌病;心肌肿瘤;缩窄性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和 右心房特发性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