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简答、填空题总结——仪器分析资料文档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简答、填空题总结——仪器分析资料文档

名词解释ICP环状结构: 在高频感应电场或者磁场下开成的等离子体涡流具有“趋肤效应”,此效应使得等离子体涡电流集中于等离子体表面,形成一环形加热通道,即ICP环状结构。

AES基本原理:待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高能态不稳定,迅速返回到低能态,并辐射出具有特征波长或者频率的谱线。

通过测定特征谱线的波长或者频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轫致辐射:电子通过荷电粒子(主要是重粒子)形成的电场(或者库仑场)时,受到加速或者减速引起的连续辐射。

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降的效应。

最后线:当渐渐减小待测元素的含量时,该元素产生所有特征谱线中最后消失的谱线。

它一般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或者共振线。

(或者称持久线。

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者第一共振线。

)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者离子线(火花线)。

与实验条件有关。

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

普通也是最灵敏线。

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易有关。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者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者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光栅闪耀特性:将光栅刻痕刻成一定的形状通常是三角形的槽线,使衍射的能量集中到某一个衍射角附近激发电位: (Excited potential)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以eV表示。

每条谱线对应一激发电位。

Doppler变宽: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又称为热变宽偶合常数:两种核的自旋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耦合,相互干扰的大小用耦合常数表示。

临床检验仪器学【名解和大题

临床检验仪器学【名解和大题

临床检验仪器学一、名词解释:灵敏度:检验仪器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与输入量变化之比,即检验仪器对单位浓度或质量的被检物质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值变化大小的反应能力,它反映仪器能够检测的最小被测量。

误差:当对某物理量进行检测时,所测得的数值与标称值(即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值对真值的偏离程度。

噪音:检测仪器在没有加入被检验物品(即输入为零)时,仪器输出信号的波动或变化范围即为噪音。

最小检测量:检测仪器能确切反映的最小物质含量。

最小检测量也可以用含量所转换的物理量来表示。

如含量转换成电阻的变化,此时最小检测量就可以说成是能确切反应的最小电阻量的变化量了。

重复性:在同一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仪器、设备、检测者、环境条件)下,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多次检测同一参数,所得到的数据的分散程度。

重复性与精密度密切相关,重复性反映一台设备固有误差的精密度。

分辨率:仪器设备能感觉、识别或探测的输入量(或能产生、能响应的输出量)的最小值。

测量范围:在允许误差极限内仪器所能测出的被检测值的范围。

线性范围:输入与输出成正比例的范围。

也就是反应曲线呈直线的那一段所对应的物质含量范围。

示值范围:即所谓仪器量程,量程大则仪器检测性能好。

精度:对检测可靠度或检测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是指检测值偏离真值的程度。

精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其高低是用误差来衡量的,误差大则精度低,误差小则精度高。

可靠性:仪器在规定的时期内及在保持其运行指标不超限的情况下执行其功能的能力。

它是反映仪器是否耐用的一项综合指标。

响应时间:表示从被检测量发生变化到仪器给出正确示值所经历的时间。

频率响应范围:为了获得足够精度的输出响应,仪器所允许的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

取样装置(加样装置):把待检测的样品引入仪器的装置。

对于检测仪器来说,其取样装置就是进样器。

预处理系统:将样品先进性一系列处理,以满足检测系统对样品的各种状态要求的装置。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

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定向的变化基线噪声: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基线起伏最后线:元素谱线的强度是随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的减少而降低,并且在元素含量降低时其中有一部分灵敏度较低,强度较弱的谱线将渐次消失,而这些灵敏线则将在最后消失。

特征谱线:由于各种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在光源的激发作用下,可以产生许多按一定波长次序排列的谱线组。

基态:在正常情况下,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它的能量是最低的,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生色团:若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将使这一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区范围内,这种基团称为生色团。

助色团: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

电分析化学法:利用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保留时间:被测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最大浓度值时所需要的时间。

最小检出量:检测器的响应值为3倍噪声水平时的试样浓度(质量)。

反相液相色谱:在分配色谱中,组分在色谱柱上的保留程度,取决于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越长,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极性差值越大,当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得极性,即为反相液相色谱。

正相液相色谱:在分配色谱中,组分在色谱柱上的保留程度,取决于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越长,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极性差值越大,当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即为正相液相色谱。

灵敏线:指各元素谱线中处于基态或者处于较低能时所辐射的谱线。

分析线:分析中根据最后线或者最灵敏度来分析试样,这样的谱线即为分析线。

化学位移:在有机化合物中,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有差异,共振频率也不同,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

梯度洗脱:流动相中含有两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容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分离组的容量因子K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蓝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蓝移(紫移)红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红移(长移)R带:是由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基团的特征。

其特点是吸收峰处于较长波长范围(250-500nm),吸收强度弱。

K带:是由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吸收峰出现在200nm以上,吸收强度大。

吸光度:透过光与入射光之比再取负对数,与吸光系数、透光率成正比。

荧光发射:1.总离子强度;在某种情况下,这种高浓度电解质溶液中还有含有PH缓冲剂和干扰的配位剂。

2.程序升温;在同一分析周期没,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作线性非线性的变化3.梯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现象电泳淌度:μep是单位电场强度下,带电粒子的电泳速度。

4.电渗现象;当在溶液了两段施加电压时,就会发生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移动,这种溶液体相碱差:在较强的碱性溶液中,玻璃电极对Na+等碱金属离子也有响应,结果由电极电位反映出来的H+活度高于真实值,即PH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称碱差或钠差。

13.酸差:在较强的酸性溶液中,PH的测定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称为酸差。

14.振动弛豫;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称振动弛豫15.荧光发射:无论分子最初处于哪一个激发单线态,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均可返回到第一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向外发射光量子而返回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的过程称为荧光发射。

16.共振吸收线:如果吸收的辐射能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

17.峰值吸收:峰值吸收系数法的简称,是直接测量吸收线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峰值吸收系数K0来确定待测的原子浓度的方法。

18.振动自由度:是指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即分子的独立振动数。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指示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疲则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参比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不受溶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其电位值基本固定不变的电极.液接电位:两种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两边存在的电位。

钠差:在PH>9的溶液中,普通玻璃电极对Na+也有响应,因而求得的H+活度高于真实值,即PH读数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酸差:在PH<1的溶液PH值相等时,普通玻璃电极测得的PH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直接电位法:根据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浸入试样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然后根据NERST方程式电极电位(实为电池电动势)与有关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关系,求出造就则组分含量的方法。

电位滴定法:在用标准溶液滴下待测物容液的滴定过程中,借助监测待测物(或滴定剂)批示电极的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法。

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厚度为1观看吸光度。

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W/V),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助色团: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生色团(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或跃迁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刘改变等。

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济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若振动能及由基态(V=O)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特征峰:凡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

不饱和度:分子结构中距离达到饱和时所缺一价元素的“对”数。

局部抗磁屏蔽:由于原子核外电子云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出一个对抗外磁场的次级磁场,这种对抗对外磁场的作用,就称为局部抗磁屏蔽。

仪器分析(简答、名词、计算)

仪器分析(简答、名词、计算)

名词解释及简答1【简答题】为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欲测离子具有选择性?如何估量这种选择性?答: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以电位法测量溶液中某些特定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各种离子选择性电极一般均由敏感膜及其支持体,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组成,其电极电位产生的机制都是基于内部溶液与外部溶液活度不同而产生电位差.其核心部分为敏感膜,它主要对欲测离子有响应,而对其它离子则无响应或响应很小,因此每一种离子选择性电极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来估量其选择性2【简答题】举例说明生色团和助色团,并解释红移和蓝移答、能吸收紫外-可见光而使电子由一个轨道(通常是含一对孤对电子的n轨道或成键轨道)向另一个轨道(通常是反键轨道)跃迁的基团称为生色团(或发色团),如C=O,C=N,C=C 等;助色团是在生色团上的取代基且能使生色团的吸收波长变长或吸收强度增加(常常两者兼有)的基团,一般是含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如—Cl,—NHR,—OR,—OH,—Br等。

加入基团或改变溶剂等实验条件使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Amax)向长波移动(深色移动)称为红移,使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移动(浅色移动)称为蓝移。

3【简答题】原子发射光谱是如何产生的?原子发射光谱为什么是线状光谱?答、当物质的原子或离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等)作用时,其外层电子可从基态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形成不稳定的激发态原子或离子。

当原子或离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或较低的能级时。

多余的能量就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光谱发射线的波长取决于原子外层电子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E。

由于原子或离子的各个能级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且各能级所对应的能量范围很窄,因此得到的原子或离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4【简答题】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为什么?答、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激发能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等,同时有偶极矩的变化。

并非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具有红外吸收活性,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时才会产生5【简答题】仪器分析中主要有哪些定量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答、仪器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校准曲线法、内标法和标准加入法。

临床检验仪器网络版习题解答

临床检验仪器网络版习题解答

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灵敏度:检验仪器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与输入量变化之比称为检验仪器的灵敏度S。

2.误差:当对某物理量进行检测时,所测得的数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3.噪音:检测仪器在没有加入检验物品(即输入为零)时,仪器输出信号的波动或变化范围即为噪声。

4.最小检测量:指检测仪器所能确切反映的最小物质含量。

5.精度:精确度简称精度,是指检测值偏离真值的程度,是对检测可靠度或检测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

误差大则精度低,误差小则精度高。

6.可靠性:指仪器在规定的时期内及在保持其运行指标不超限的情况下执行其功能的能力,是反映仪器是否耐用的一项综合指标。

7.重复性:指在同一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仪器、设备、检测者、环境条件)下,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多次检测同一参数,所得到的数据的分散程度。

重复性反应一台仪器固有误差的精密度。

8.分辨率:指仪器设备能感觉、识别或探测的输入量(或能产生、能响应的输出量)的最小值。

9.测量范围:指在允许误差极限内仪器所能测出的被检测值的范围。

10.线性范围:指输入与输出成正比例的范围,也就是反应曲线呈直线的那一段所对应的物质含量范围。

11.响应时间:表示从被检测量发生变化到仪器给出正确示值所经历的时间。

12.频率响应范围:为了获得足够精度的输出响应,仪器所允许的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

二、简答题1.学习《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和提高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各层次学生,以及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名目繁多的检验仪器的性能质量,掌握各种常用检验仪器特别是临床最新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结构、技术指标、使用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临床检验仪器中的计算机技术等,关注其发展趋势及特点,以使有限的仪器得到最大程度的综合应用,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最佳的效能,为更好地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掌握临床主要检验仪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其性能,各类仪器的主要应用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解答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解答

1.色谱分离度: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内分离效能的指标,定义为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缝底宽度之和一半的比值2.死体积:色谱柱在填充后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总和。

3.程序升温:按一定的加热速率,温度做线性或非线性上升。

4.梯度洗脱:又称为梯度淋洗或程序洗脱。

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

5.极限扩散电流6.指示电极:电极电位与被测离子活度有关,又称待测离子电极或工作电极。

7.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汞电极的电位。

8.浓差极化:电解时,电极表面因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现象.9.生色团 ;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ה键的不饱和基团,将这种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光范围内,这种基团叫生色团10.助色团:含有n电子的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11.化学位移:由屏蔽作用引起的共振时磁感应强度的移动现象。

12.锐线光源: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光源.13.基团频率:同一类型的化学基团,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种吸收谱带的频率称为基团频率14.贫然火焰:火焰温度低,助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氧化性火焰.15.富燃火焰: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还原性火焰。

16.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离核较近的处于最低能量状态17.激发态:当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就会使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种状态称为激发态.18.激发电位:原子的外层电子由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19.电离电位: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电离电位。

20.离子线: 离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称为离子线。

21.共振线: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22.灵敏线、由较低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霍永生)仪器分析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仪器分析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1. 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

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 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 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 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 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 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 固定液:8.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 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 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 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 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 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 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 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 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18. 残余电流:在进行极谱分析时,外加电压虽未达到被测物质的分解电压,但仍有微小的电流通过电解池,这种电流称为残余电流。

19. 迁移电流:由于静电吸引力而产生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

20. 极大:在电解开始后,电流随电位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到一个很大的数值,当电位变得更负时,这种现象就消失而趋于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极大或畸峰。

21. 光谱分析:就是指发射光谱分析,或更确切地讲是原子发射光谱。

22. 色散力:非极性分子间虽没有静电力和诱导力相互作用,但其分子却具有瞬间的周期变化的偶极矩,只是这种瞬间偶极矩的平均值等于零,在宏观上显示不出偶极矩而已。

这种瞬间偶极矩有一个同步电场,能使周围的分子极化,被极化的分子又反过来加剧瞬间偶极矩变化的幅度,产生所谓色散力。

23. 灵敏线:是指各种元素谱线中最容易激发或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

24. 最后线: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试样中某元素的含量减少时,光谱中该元素的谱线强度也相继减弱,能观察到的谱线也逐渐减小。

最后从光谱中剩下的的一条或几条线,称为某元素的最后线。

25.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

26. 谱线轮廓:原子群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并不是绝对单色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通常称之为谱线轮廓。

27. 半宽度:通常以吸收系数等于极大值的一半处吸收线轮廓上两点的距离来表征吸收线的宽度,称为吸收线的半宽度。

28. 多普勒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谱线变宽,故又称热变宽。

29. 压力变宽:这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30. 锐线光源:就是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的光源。

31. 光谱通带:又称为单色器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谱所包含的波长范围。

32. 底液:含有支持电解质、极大抑制剂、除氧剂、掩蔽剂等的溶液。

33. 生色团: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将使这一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区安慰内,这种基团称为生色团。

34. 助色团:本身不会使化合物产生紫外光的吸收,但与生色团连接时,能使生色团的吸收波长移至长波方向,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35. 红移: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氧、氮、卤素、硫等杂原子取代时,由于这类原子中有n电子,n电子较σ键电子易于激发,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减低,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红移或深色移动。

1.保留时间:从进样至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时间2.基线: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3.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4.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5. 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6. 保留时间:溶质通过色谱柱的时间,及从进样到柱后洗出最大浓度的时间。

通常用tR表示,7. 死时间: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的保留时间,以tM表示8.调整保留时间:tR’=tR-tMtM9. 半峰宽: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10.分配系数:组分在固定液与流动相中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

11. 保留因子:保留因子(容量因子或分配比):溶质分布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分子数或物质的量之比,以k表示12.梯度洗脱:在一定分析周期内不断变换流动相的种类和比例,使混合样品中各组分都以最佳平均k值通过色谱柱。

适于分析极性差别较大的复杂组分13塔板理论: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

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H = L / n 式中n为理论塔板数14.速率方程:H=A + B/u + Cu式中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A,B,C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项系数、分子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

15.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用R表示。

分离度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色谱峰分离效能的指标。

16.程序升温: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率随时间作线性或非线性的增加17气相色谱(GC)仪包括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系统记录仪18.色谱法特点: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19色谱定性方法:利用纯物质定性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20.定量方法:峰面积测量内标法外标法21. 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有何不同?答:(1).分析对象的区别GC:适于能气化、热稳定性好、且沸点较低的样品,占有机物的2 0%;HPLC:适于溶解后能制成溶液的样品,对分子量大、难气化、热稳定性差的生化样品及高分子和离子型样品均可检测,占有机物的80% (2).流动相差别的区别GC:流动相为惰性气体,组分与流动相无亲合作用力,只与固定相有相互作用。

HPLC:流动相为液体,流动相与组分间有亲合作用力,可梯度洗脱提高柱的分离选择性,且流动相种类较多,选择余地广。

(3).操作条件差别GC:加温操作,可程序升温;HPLC:室温;高压,可梯度洗脱22.高效液相色谱法:高压高速高灵敏度高效23. 高效液相色谱主要类型:液—液分配色谱液固色谱;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24.高效液相色谱仪:贮液器高压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25.电位分析法:直接电位法电解与库仑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分析电导分析法26.离子浓度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格氏作图法27.影响测定的因素:温度电动势测量干扰离子PH 被测离子浓度响应时间迟滞效应28.电位滴定法: 绘E-V曲线法绘(△E/△V)-V曲线法二级微商法格氏作图法29.极谱定性原理(伏安分析)——半波电位定量——极限扩散电流方程式30.电位分析定性:离子选择性电极定量:能斯特方程31.法拉第点解定律:电解过程中,发生电极反应物质的量与通过电解池的电量成正比32.原子发射光谱法特点: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准确度高33.原子发射光谱仪:激发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34.ICP: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35.原子发射光谱:雾化干扰去溶干扰挥发干扰激发和电离干扰36.为什么选铁谱?谱线多谱线间距离分配均匀定位准确37.定量分析方法:内标标准曲线法摄谱法中的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38.吸收峰变宽的原因:自然变宽多普勒变宽压力变宽自吸变宽场致变宽39.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吸收光谱)18 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

锐线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

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2、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

19 多普勒变宽:也叫热变宽。

主要是由原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它与T1/2成正比,与Ar1/2成反比,Ar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0. 空心阴极灯优缺点: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宽灯容易更换但没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41.助色团: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42.红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刘改变等。

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17.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济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18.色效应、减色效应: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称增色效应或浓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弱称减色效应或淡色效应19液接电位:当两个不同种类或不同浓度的溶液直接接触时,由于浓度梯度或离子扩散使离子在相界面上产生迁移。

当这种迁移速率不同时会产生电位差或称产生了液接电位。

7. 简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条件的选择要点。

答:(1). 分析线:一般选用共振线作分析线。

(2). 空心阴极灯电流:保正稳定和适当光强度输出的条件下,尽量选用较低的电流。

(3). 火焰:火焰法主要是选择适当的火焰。

对于分析线在220nm以下的元素,不宜选用乙炔火焰。

对于易电离的元素,宜选用低温火焰。

对于易生成难离解化合物的元素,宜选用高温火焰。

石墨炉法则应选择合适的干燥、灰化和原子化温度和时间(4).燃烧器高度:应调节其高度使光束从原子浓度最大处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