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诊断思路(中医急诊胃脘痛用)

合集下载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院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 1 7年版一、定义: 胃皖痛,又称为胃痛,就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得病证。

西医学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脫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二、诊断要点: 胃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得病史。

上消化道X线领餐透视、电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得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得临床表现就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暧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2、实验室相关检查:(1)顿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得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了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別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就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Z无形,按Z不痛得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得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脫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得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脫,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別.。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得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 以胃脫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急诊腹痛的诊治思路

急诊腹痛的诊治思路

胃、十二指肠穿孔
中年多见,有溃疡病史,多于食后突然发作先在中上腹,随后可扩散至全腹剧 烈持续刀割样男性上腹压痛,肌痉挛明显呈板样强直,肝浊音消失,转移性浊 音(+),肠鸣音消失 。分三阶段:化学期、反应性期、化脓性感染期。
异位妊娠破裂
见于育龄妇女,急性腹痛、阴道流血量少、有停经史,发病突然先一侧下 腹,继扩展至全腹,但仍以下腹为显著开始可能尖锐,继而持续,伴阵发 性加剧下腹部压痛伴肌紧张,有转移性浊音、失血性休克征。
肠系膜动脉栓塞
中老年多见,有动脉硬化或心瓣病,心房纤颤史,起病急,腹中部剧烈持续 性阵发加剧早期拒按,晚期有腹膜刺激征,可触到炎块,伴有肠麻痹表现呕 吐频繁,呕吐物血样,血便、可出现休克。大量镇痛剂、解痉剂不能缓解。
肠系膜血栓形成
有腹腔内感染或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或肿瘤压迫),起病缓腹中部持续性 钝痛压痛及肌紧张,肠麻痹,转移性浊音(±)可能触到肠段肿块伴肌痉挛可 有恶心、呕吐,呕出物暗黑便臭。
胆道蛔虫症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 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 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 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可为1~100余条。 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 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 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 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
急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后急骤起病先上腹中部偏左,后可扩散持续性剧烈刀割样痛, 可向左腰背放射上腹压痛,肌痉挛至严重强直,脐部及左肋部可见淤斑, 转移性浊音可阳性(出血坏死)。 临床诊断标准:突发上腹剧痛、恶心、呕吐、腹胀并伴有腹膜刺激征, 经检查可除外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其他急腹症,并具备下列4项 中之2项者即可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①血、尿淀粉酶增高(128或256温氏单位或>500苏氏单位)或突然下 降到正常值,但病情恶化。②血性腹水,其中淀粉酶增高;(>1500苏 氏单位)。③难复性休克(扩容后休克不好转)。④B超或CT检查显示 胰腺肿大,质不均,胰外有浸润。

腹痛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经验方

腹痛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经验方

腹痛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经验方腹痛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经验方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

腹痛多由腹内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损伤所致,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急性腹痛又称急腹症,具有变化多、发展快的特点,一旦延误诊断,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慢性腹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时诊断颇为困难。

腹痛 - 概述腹痛腹痛证名,出自《素问.举痛论》。

包括脘腹、胁腹、脐腹、少腹等部位。

《症因脉治》卷四:“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为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脉、大小肠。

”《医学举要》卷三:“腹痛一证,分无形、有形。

……大抵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主。

”《万病回春》卷五:“腹痛有寒、热、食、血、湿、痰、虫、虚、实九般也。

”另有蓄血、症瘕等亦可引致腹痛。

《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为实,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多虚。

”腹痛(abdominalpain)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1]。

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腹痛 - 简介腹痛(abdominal pain)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

腹痛多由腹内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损伤所致,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此外,腹痛又是一种主观感觉,腹痛的性质和强度,不仅受病变情况和刺激程度影响,而且受神经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历史沿革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2.《金贵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证候及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附子粳米汤;寒邪攻冲——大建中汤。

3.《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4.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5.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

范围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湿热壅滞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腹痛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5.气滞血瘀跌仆外伤,腹部术后→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二、病机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脏腑经络失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荣则痛2.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密切相关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上述经脉均循行于腹部。

这些脏腑经络如有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于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而致腹痛。

中医关于“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症。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2.腹痛性质多为胀痛、刺痛、绞痛、钝痛、灼痛、牵扯痛、隐痛等。

3.进一步结合病史、起病经过、诱发因素及伴发症状等,辨别病变脏腑、病理性质,区分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妇科腹痛。

4.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检测,胃镜、肠镜、腹部X线、CT、MRI、B超等检查有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是以胃脘疼痛为主症,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症,疼痛范围比较广,发病与脾胃、肝胆、肠道多脏腑相关,常伴有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腹泻等。

2.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
之一。

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

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是指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的症状。

多因寒热侵扰,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

胃脘痛是胃部病变的常见症状,肠、胰、胆、肝、脾的病变亦常表现为胃脘部位的疼痛,甚至厥心痛等病有时亦可表现为胃脘痛。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临床若对胃脘痛的具体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胃脘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胃脘部疼痛或触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的具体病位所在处。

胃脘痛应与腹痛、胁痛等相鉴别。

2.结合病史等进行辨病思考,如:(1)胃脘部疼痛因食油腻而发者,胆瘅、胆胀、胆石等病的可能性较大,可伴呕吐、黄疸,或有发热。

(2)暴饮暴食后而作痛者,应考虑伤食、积滞、胰瘅、胰胀、食瘤等病。

(3)胃疡。

胆胀之痛,以往可有类似发作史。

(4)病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者,胃郁(胃神经症)、胆胀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3.根据疼痛性质进行诊断思考,如:(1)突发剧痛多见于胃冲痛(胃穿孔)、胆石、蛔厥等病。

(2)呈节律性空腹痛或夜间痛者,多为胃疡。

(3)长期食少、隐痛者,常见于胃胀、胃痿、胃络痛等。

(4)持续性痛且逐渐加重,体瘦呈恶病质者,应考虑胃癌等病的可能。

4.结合伴随症状等进行诊断思考,如:(1)胆病之痛常放射至右肩。

胰瘅等之痛常涉及后背部。

(2)厥心痛病位以左胸为主,心电图检查有特征性改变。

(3)胃冲痛(胃穿孔)之痛常由胃脘而扩散至全腹,或向背部放射。

(4)蛔厥之痛可伴吐蛔。

(5)胃瘅、胆瘅、胰瘅等常伴发热、呕吐。

(6)膈疝常见脘膈痞胀疼痛、呕吐等症,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特征性改变。

5.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及常规检查,必要时作B超检查、x线钡餐检查、胆囊造影。

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等,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腹痛 abdominal pain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

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临床诊断3.1中医诊断3.1.1病名诊断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3.1.2证候诊断基于《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3.1.2.1寒邪内阻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3.1.2.2 湿热壅滞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1.2.3肝郁气滞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3.1.2.4 瘀血阻滞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3.1.2.5饮食积滞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3.1.2.6 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3.2西医诊断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4];胰腺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5]、《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6];胆囊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7];3.3中医鉴别诊断3.3.1胃痛胃痛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常伴脘腹胀满、呕恶泛酸、嗳气嘈杂等症,病变以胃为主。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急性腹痛急性腹痛(acute abdominalgia)是指起病急骤,以胃脘部以下,耻骨以上的范围内发生的疼痛而言。

本篇所讨论的腹痛主要是内科范围内的急性腹痛,同时也将外科、妇科急腹症列出以利于鉴别。

常见病因“腹中乃脏腑之郛郭”。

由于脾胃、肝、胆、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均居其中,手足三阴、足阳明、足少阳经及冲、任、带三脉亦循行腹部,因此腹痛的成因很复杂,既可因腹内脏器的病变引起,又可为腹外疾患所致。

(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胃扩张、急性胃扭转、急性胃潴留、胃痉挛、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等。

(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急性肾盂肾炎、肾石病、肾下垂、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扭转、卵巢破裂、痛经等。

(三)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腹型嗜铬细胞瘤、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糖症、血卟啉病、高脂血症。

(四)神经系统疾病:腹型癫痫、腹壁神经痛,神经官能性腹痛。

(五)中毒性疾病:如铅中毒、砷中毒、汞中毒、食物中毒等。

(六)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等。

(七)腹外脏器疾病:胸部疾病,如细菌性肺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

中医学认为,急性腹痛常因气、血、寒、热、湿、食、虫等因素引起脏腑气机升降失和,经络血脉阻滞,即所谓“不通则痛”。

临床思维由于引起急性腹痛的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

因此,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寻找病因,迅速地确诊甚为必要。

内科的急性腹痛多以消化系统疾病所致,但必须注意与外科、妇科的急腹症相鉴别。

为了确诊必须详尽地了解病史、起病诱因、发病方式,然后再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及伴随症状,作出综合分析。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1辨证要点1.1辨急、慢性腹痛急性腹痛起病急骤,疼痛剧烈,病程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需紧急处理;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疼痛缠绵,或痛势不甚,病程长,可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常反复发作。

1.2辨病位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之初起所致腹痛,痛在脐腹,病位多在肠胃;痛在少腹,伴有肝气郁结之象,因情志而致或触发者,病位多在肝;腹痛绵绵,痛在小腹者,病位在肾、腺。

1.3辨病性痛势急剧,呈暴痛拒按,伴腹胀、呕逆者,属实;痛势隐隐,或久痛,喜按或可按者,属虚;疼痛急迫阵作,口渴身热,喜凉,便秘或大便秽臭者,属热;疼痛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者,属寒;疼痛时轻时重,攻冲走窜,伴胸胁不舒,嗳气腹胀,得矢气而后快,每因情志变动而疼痛加重,属气滞;疼痛呈刺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甚者可扪及包块,舌质隐青,或有瘀点、瘀斑者,属血瘀;疼痛欲便,便后痛减,伴嗳腐苔腻者,属食积。

2治疗原则腹痛以“通”立法,但决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根据寒热虚实不同,分别施以“实者攻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滞者通之”,“积者散之”。

同时注意通补关系。

“不通而痛”,为实证疼痛的病机,治当通利祛邪;“不荣而痛”为虚证疼痛的病机,治当温补扶正。

3分证论治3.1寒凝腹痛证候腹痛,痛势急暴,遇冷则重,得温则痛减,口淡不渴,怕冷蜷卧,小便清利,大便溏,苔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弦。

证候分析外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于腹,使寒凝于腹内,腹中阳气不通,气血不畅络脉被阻,故腹痛,痛势急暴;遇冷助寒收引则痛势加重,得温暖则阳气通,寒气散,故痛势缓而减;阳气不能外达则怕冷蜷卧;寒为水之性,寒盛故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皆为寒凝内阻之象;苔白为寒,白腻为寒湿,脉象为寒凝内阻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3.2热结腹痛证候腹痛腹胀,硬满拒按,身热,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干或黄腻、或焦黄起刺,脉洪数或弦数、或沉实有力。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问诊:以突发剧烈的腹痛为主症。

因其病因、部位、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兼证。

多表现为:上腹痛,多属脾胃病;痛在左多属胰病;病在右,多属肝胆病;脐腹痛,多属肾、大肠、小肠病;少腹痛,多属肝、膀胱病;小腹郁痛,多属胞宫、膀胱并;腰腹痛,多属肾病。

病性不同,常表现为胀痛、刺痛、跳痛、灼痛;痛无休止或时作时止,痛处不移或游走不定;或压痛拒按,或喜揉按。

可同时伴见食少纳呆,嗳腐吞酸;胸胁不舒,嗳气腹胀;或便秘;或畏寒肢冷,得温痛减;或口苦发热,身目发黄;或刺痛不移,夜间尤甚;或呕吐蛔虫等。

2闻诊:呻吟不止,或高亢有力,或声音低微,甚至气息急促,腹中雷鸣,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或消失。

个别病人有特殊气味。

3望诊:面色红赤或黄,或青灰、苍白,腹部膨隆;或平坦,或痛处起块如手足状;白睛发黄,舌红或淡白,或紫暗,苔多黄燥、黄腻、白厚腻。

血、尿、便常规,血尿淀粉酶,腹部X线,B超,CT检查,腹腔穿刺等有关检查可作为本病的诊断参考。

4切诊:因腹痛部位不同,压痛的部位及俞穴处压痛部位不同;可触及痞块,甚则压痛、拒按,或见反跳痛,腹肌紧张绷急;脉见弦、紧、滑、数、沉、伏、迟等。

(二)西医诊断本病多见于西医的各种急腹症。

(三)证候诊断1寒积腹痛:腹部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或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紧或弦紧。

2腹实腹痛:腹痛剧烈,痞满拒按,腹肌拘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舌赤,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

3气滞腹痛:全腹胀痛,窜痛不定,上牵胸胁,下至少腹,嗳气则舒,心烦易怒,得矢气痛减,遇恼怒加剧,舌苔薄,脉弦。

4瘀血腹痛:腹部剧烈疼痛,或刺或绞,痛处不移,或少腹积块拒按,或入夜痛甚,舌质紫暗,脉弦涩。

5食积腹痛: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时欲便,便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6虫积腹痛:脐周疼痛,时作时止,攻窜不定,反复发作,腹中饥嘈,恶心呕吐,或吐蛔,嗜食异物,面黄肌瘦,或见花爪甲,面见白斑,白睛蛔斑,或鼻孔作痒,睡中磨牙,脉弦数,或右上腹攻窜胀痛,伴发寒战发热,身目发黄。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许多疾病的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中医药学认为,腹痛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腹痛诊疗方案。

诊断中医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来确定腹痛的原因。

常见的腹痛病因包括脾胃虚弱、湿热瘀阻、气滞血瘀等。

望诊中医师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以确定脏腑功能的异常。

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虚弱,舌苔黄厚可能表示湿热瘀阻。

闻诊中医师会闻患者的口臭,若有恶臭味,可能是脾胃失调,湿热瘀阻等的表现。

问诊中医师会询问患者的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频率等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例如,腹痛发作时是否有寒热感,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等。

切诊中医师通过脉诊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

脉象偏弦可能表示气滞血瘀,脉象沉细可能表示气血亏虚。

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腹痛的不同原因,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腹痛的具体原因,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调理脏腑,平衡气血。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1.理气药:如川芎、香附等,用于治疗气滞腹痛。

2.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等,用于治疗血瘀腹痛。

3.祛湿化热药:如茵陈、黄芩等,用于治疗湿热腹痛。

4.健脾养胃药:如人参、党参等,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缓解腹痛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1.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

2.关元穴:位于下腹部中央,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

3.血海穴:位于下腹部两侧,用于治疗经络气滞引起的腹痛。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腹痛与饮食有关,因此合理调整饮食对缓解腹痛症状有一定作用。

根据个体情况,中医师会提出相应的饮食建议,例如:1.避免寒凉食物: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应避免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腹痛是泛指胃院、两胁以下,耻骨以上的范围内发生疼痛而言。

本病涉及范围较广,凡内、外、妇产等科的多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表现以腹痛为主症者,均可参此辨证施治。

就内科疾病的腹痛而论,还应与胃痛、泄泻、痢疾、虫病、胁痛、积聚、淋证等有关病篇对照互参,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必须区别其脏腑经络所属,在气在血、属寒属热,从虚实两纲进行治疗。

实证腹痛,重在祛邪疏导;虚寒腹痛,治宜温补阳气。

按语:(1)腹腔内藏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胞官等脏器,若因外感内伤诸因导致上述脏腑、经络病变时,均可产生腹痛。

故临证除详询起病原因外,还应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其他伴发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分清寒热、气血、虚实,结合辨病,作出相宜诊治。

(2)凡急性腹痛,或慢性腹痛急性发作,痛势急剧持续加重,腹部有明显压痛,痛点固定,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甚至腹式呼吸消失者,应当考虑到外科急腹症疾病,多为腹内脏器发炎穿孔、梗阻、破裂所引起。

若女性患者,更须注意与妇科疾病相鉴别。

(3)本证亦可采用针灸止痛。

一般实证腹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上腹痛加中脘,脐腹痛加天枢,下腹痛加气海等。

若属慢性久痛,可灸关元、气海或针灸并举。

腹痛的辨证分型治疗:(1)寒邪内阻证病机:寒邪伤中,气机阻滞。

症状:痛势急暴,遇冷则甚,得温较舒。

怕冷,踡卧,口不渴,大便或溏或秘,小便清长。

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

例方:正气天香散。

常用药物:香附、乌药、干姜、紫苏、陈皮、高良姜、草豆蔻、木香、元胡。

加减:寒重加附子、肉桂。

腑气不通,加黑附子、大黄。

肝经寒凝气滞者,加吴茱萸、小茴香。

夏月感受寒湿者,酌加藿香、苍术、川朴、白蔻仁、半夏、茯苓。

(2)中虚脏寒证病机:脾阳不振,阴寒内盛。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或感挛急,痛处喜热喜按。

饥饿或疲劳后痛势加重,大便稀溏,神倦气短,怯寒、四肢不温。

急诊腹痛的诊治思路

急诊腹痛的诊治思路
(11.30)血常规基本正常;血生化:葡萄糖 111.30mmol/L;CK-MB30U/L;乳酸脱氢酶 257U/L;肌钙蛋白I0.07ng/ml; 腹部B超:肝内回声改变。脾稍厚
上腹部CT:左肾略小,左肾上极小囊样改变伴钙化。 下午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6.4×10^9/L;嗜中 性粒细胞%87.9%;葡萄糖14.70mmol/L
内科外科急性腹痛的不同特点
• 外科疾病所致急性腹痛的特点 • ①腹痛突然发作,剧烈,急剧发展,不及时处理, 短期内病情常迅速恶化。②表情痛苦,呻吟,大 汗,面色苍白,辗转不安或蜷曲静卧。③可有腹 膜刺激征 (腹肌紧张呈板状,压痛、反跳痛明显) 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④可有内出血综合征, 如头晕、心慌、多汗、面色苍白、脉细速、血压 下降等。⑤急诊腹透可见膈下游离气体、高度胀 气、鼓肠或胃扩张、梯形液气平面等。⑥发病短 期内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及杆状核、肝、胆的神经冲动-------T 始于小肠的神经冲动-------------T 始于右半结肠神经冲动-----------T 始于左半结肠神经冲动-----------L 始于肾、输尿管神经冲动---------T 可伴植物神经症状
• 疼痛原因系炎症、平滑肌扩张引起
6-9; 9-10 ; 11-12; 1, S 1-3 11-L2
【既往史】否认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 详,否 认手术外伤史,否认糖尿病史。有多年风湿性心 脏病及心房颤动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原籍,工作环境良好,无明显职 业危害,无烟酒嗜好 【婚育史及月经史】患者正常年龄婚配,配偶体 健,子女体健 【家族史】否认有家族疾病遗传史
辅助检查
查体
T:37.0℃ P:80次/分 R:20次/分
BP:120 / 70 mmHg 【本科情况】 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和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最终定稿)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最终定稿)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最终定稿)第一篇: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定义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

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伴发热 无需
科疾
伴呕吐 肠
6、伴发病症
先发热后腹痛多为急性炎症,多
手术治疗 先腹痛后发热,多为外科或妇产
病,常需手术治疗 多为急性胃、胆囊、胰腺等炎症,
梗阻、结石嵌顿 胃型感冒、肠套叠、神经官能症
23
7、及排便的关系
腹痛伴腹泻 多为炎症 腹痛伴血便 肠梗阻、肠套叠、坏死
性肠炎 腹痛伴便秘或停止排便、排气
胸膜或右隔下、右肾病变
剑突下及(或)左上腹痛
结肠
18
胃、胰腺、脾、
腰腹部、脐旁痛 肾、输尿管病变 脐周痛 小肠病变、网膜、肠系膜淋巴结、
横结肠等 右下腹痛 回肠末端、回盲部、阑尾、右侧腹股
沟疝、右侧卵巢、输卵管等病变 左下腹痛 左半结肠、左侧腹股沟疝、左侧卵巢、
输卵管等病变 脐下腹痛 膀胱、子宫或盆腔病变
疼痛可为绞痛性质 可因排便或排气 减轻 可伴有排脓血或粘液
15
(7)肾及输尿管(T12~L1)
解剖部位在腹膜后,属于体性痛,在患 侧腰部可有压痛和 叩击痛 泌尿系结石呈绞痛,向下放射至会阴部 和大腿内侧。 可伴有排尿痛或血尿
16
(8)妇科疾病
及急腹症鉴别诊断有关的妇科疾病主要有宫 外孕,卵巢囊肿或肿瘤扭转和卵巢破裂。
疼痛主要在下腹 及月经有关;可有停经史,疼痛发生在月经 中期或中期后 可有内出血症状 阴道、腹部双合诊有时可触及有压痛 的肿块
17
4、依急性腹痛部位诊断
最早发生腹痛及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常是发生
病变的部位(早期及异位阑尾炎例外)
剑突下及(或)右上腹痛 多为肝胆系统, 胃或十
右侧
二指肠、结肠肝曲、右下肺、
13
(4)胆道(T6~T10) 胆囊的疼痛和压痛通常位于右上腹 胆管的疼痛位于剑突下或中上腹 疼痛常放射到右肩胛间区 起病突然,为剧烈绞痛,常伴有发热及 黄疸
(5)小肠(T10) 疼痛都位在脐周 通常为绞痛性质
14
(6)结肠(T8~T12)
部位: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在脐及耻骨之间, 升结肠的疼痛在脐右,降结肠在脐左, 直肠在耻骨上或腰骶部
腹痛的诊断思路(中医急诊胃脘痛 用)
急性腹痛是临床最常见急症之一,其 病因繁杂,病情多变;涉及学科广,内、 外、妇产、儿及传染病等科疾病均可引起, 诊断处理不当,常可造成恶果,因而对急 性腹痛必须尽快作出定位、定性及病因诊 断,以防误诊、漏诊及误治,以挽救患者 生命。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腹腔脏器疾病 急性炎症 急性胃炎、胃肠炎、胆囊炎、胰腺炎 及腹膜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细菌性或阿米 巴性痢疾,急性附件或盆腔炎,急性梗阻性化脓 性胆管炎,TB性腹膜炎等。 急性穿孔 胃、十二指肠穿孔,肠穿孔,胆囊穿 孔,子宫穿孔。 急性梗阻、扭转 急性肠梗阻,结石嵌顿性绞痛, 胆道蛔虫症,疝嵌顿,大网膜扭转,急性肠套叠, 卵巢囊肿扭转。
19
弥漫性或部位不定 急性弥漫性腹 膜炎、消化道 穿孔,梗阻或 缺血性病变、腹型紫癜,EP、 疟疾、流感及风湿热、糖尿 病、尿毒症或神经官能症等
20
外科急腹症
21
5、起病方式
突发剧痛 肠道蛔虫、结石嵌顿、疝嵌 顿、急性胆囊炎或胰腺炎、 消化道急性穿孔、急性心肌 梗死、心绞痛等
暴饮暴食酗酒等诱发急性腹痛 急性胆囊 炎、胰腺炎或肠胃炎、溃疡穿 孔,肠或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9
2、既往史
有类似发作史 应考虑胆石症、胆囊炎 泌尿系结石、慢性阑尾炎或慢性胃炎急 性发作,溃疡病活动或出血、穿孔、疝 反复嵌顿,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手术史 胃次全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 出 血或狭窄肠粘连或粘连性肠梗阻、膈下 或盆腔脓肿等
10
3、常见脏器疼痛特点
(1)食管(T1—T6) 疼痛部位常在胸骨后 疼痛常在病变水平(T1—T6) 可伴有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
肠梗阻、便秘 伴腹水
24
8、伴休克
急性内出血:异位妊娠破裂或腹腔内脏器 破裂
急性穿孔致弥漫型腹膜炎 腹腔内脏器或卵巢囊肿蒂扭转 腹腔内急性血管性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或休克型肺炎
25
诊断原则: 1.有无致死性腹痛需紧急处理? 2.有无外科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3.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腹痛? 4.引起腹痛的原因是什么? 5.是否并存急腹症之外的急症?
全身性 感染性 腹型流感,疟疾,脓毒血 症
急性血行播散性TB, 非感染性 腹型紫癜,EP,糖尿病,
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5
腹痛发生机制
腹膜壁、肠系膜根都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腹膜
腹腔内脏器
脊髓对侧
受脊髓后角
脊髓丘脑束
(换元)
大脑皮层感觉区 (顶叶)
丘脑 (换元)
6
腹痛的类型:
内脏痛 深部的钝痛或灼痛 疼痛部位含混,通常比较广泛或接近中线 不伴有局部肌紧张及皮肤感觉过敏 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11
(2)胃及十二指肠 (T7—T9)
部位通常在中上腹,有时可偏右或左 疼痛范围较广泛并放射至背部或肩胛 具有以下特点 及饮食有关
可因进食、服用抗酸剂或呕吐而减轻 常于夜间加重 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常有节律性和季节性
12
(3)胰腺
疼痛可在上腹部,但有时范围广泛 头部病变位于中线右侧 胰体病变痛在脐周或中线部位 胰尾病变在中线左侧 疼痛常可感觉于腰背部 疼痛通常为持续性且较重,但 有时可以轻微
放射痛(亦称为牵涉痛) 多为锐痛,程度较剧烈 位置明确、在一侧 局部可有肌紧张或皮肤感觉过敏
7
体性痛(腹膜皮肤反射痛) 具有脊髓节段性神经分布的特点 程度剧烈而持续 伴有局部腹肌的强直、压痛及反跳痛 一般代表有腹膜受侵
腹痛的缓解及加剧
8
[诊断思路]
一、病史及体检
1、年龄 性别 婴幼儿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幼儿 肠寄生虫病、肠套叠、疝嵌顿等 青壮年 急性阑尾炎、胃肠穿孔、肠梗阻腹部外伤 导致脏器破裂内出血等 老年人 胃肠道癌肿及并发症、胆石症或胆囊炎 妇科疾病 急性附件炎、盆腔炎,异位妊娠或破裂 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破裂穿孔、痛经 男性 溃疡病穿孔、肠梗阻男多于女 女性 急性胆道疾病、胰腺炎女多于男
3
急性内出血 腹腔内各脏器急性自发破裂出血, 胆道出血,异位妊娠破裂出血
血管病变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肝门 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栓塞 脾或肾梗塞。
其 他 急性胃扩张,胃、肠痉挛,肠易 激综合症,痛经,胃神经官能症。
4
腹腔外脏器疾病
胸部 心脏 不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心包炎
肺、胸膜 下肺肺炎,肺脓肿,疝, 胸膜炎,气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