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合集下载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昭君嫁到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其二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浅析清代女性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浅析清代女性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浅析清代女性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在大量以王昭君为题材的作品中,男性诗人数量上占有绝对多数。

尽管抒写这一主题的女性诗人数量并不多,但这一群体如何来看待和体味同为女性的王昭君,尤其是清代女性对王昭君这一题材的发展,却很有助于我们了解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特质。

标签:清代女性诗人王昭君形象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

他此行的目的是自愿臣服于当时的西汉王朝,并作汉之女婿,与汉和亲。

汉元帝欣然同意,将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为阏氏。

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

在《汉书·匈奴传》中记有:“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于是王昭君离开了熟悉的中原,来到了陌生的塞外,由此也引发了后世文人的笔下绵长的咏叹与感慨。

清代胡凤丹的《青冢志》收录的与昭君了出塞相关的诗词曲就有509首[1]。

而据今人鲁歌在《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一书中统计,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有760多首[2],这还不包括那些提到昭君但非专咏昭君或者事迹的。

在大量以王昭君为题材的作品中,男性诗人数量上占有绝对多数,但是尽管抒写这一主题的女性诗人数量并不多,她们如何来看待和体味同为女性的王昭君,却很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发展与变化。

目前我们所见由女性诗人创作,以王昭君为题材的的诗歌主要有:梁王淑英妻刘氏的《昭君怨》、梁沈满愿的《昭君叹》二首、隋侯夫人的《遣意》、唐代梁琼《昭君怨》、明代黄幼藻的《题明妃出塞图》、沈天孙《明妃》、清代李含章《明妃出塞图》、金颖第《题明妃出塞图》、郭润玉的《明妃》、郭漱玉《王昭君》及《再咏明妃》、郭秉慧的《昭君》,蔡泽苕的《昭君》、陈宝贞的《王昭君》、闵肃英《昭君曲》、王婉仪《次韵题明妃图》、周秀眉的《昭君》两首、葛秀英的《题明妃出塞图》、张孟缇的《昭君》二首、万梦丹《昭君》、秋瑾《杂咏》,共计24首。

在这些诗词中,清代女性的咏昭君诗词有18首,远胜于其他朝代,并且在内容上也与前朝有很大不同,值得我们关注。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红 颜 薄 命 一 昭君
人 生 失 意 无 南 北
定西 寇永 胜
例如李白也写过几首 ,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 昭君 拂 玉鞍 ,上 马 啼 红颊 。
今 日汉 宫人 , 明朝 胡地 妾 。
品 读诗 人 笔 下 的 王 昭君
7 4 3 0 0 0 定 西市安 定 区李 家堡初 级 中学 甘 肃
【 摘

要 】昭君 出塞是汉朝统 治者为维
护 封 建 统 治 而 采 取 的 一 项 重 大 举措 ,而 对 这 历 史事 件 的认 识 是 不 尽 相 同 的 。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对 古诗 的 品 读从 不 同层 面揭 示诗 人 笔 下
的 昭君 出塞 的意 蕴 。
宫 中 多 少如花 女 ,不嫁 单 于 君 不知 ! 意 思 是 说 不 要 再 埋 怨 画 师 了 ,如 果 当 时 昭 君 嫁 不 出去 ,也 只 不 过 是 宫 中一 个 不 知 名 姓 的 妃 子 而 已 ,宫 中那 么 多 的 妙 龄 女 子 每 天 每夜 等 着 皇 帝 “ 临幸 ”,可等 到 的有 几 人 呢 ?
最早写王昭君的北朝诗人庾信 《 明君词 》
也这 样 写 道 : 胡风 入 骨冷 ,夜 月 照 心 明。
【 关键词 】 诗歌 ;王 昭君 ; 人 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 , 南郡秭归( 今湖北兴山 ) 人 ,西汉元帝时期 ,以 “ 良家子” ( 班 固语 ) 身份被选人官 ,充当宫女 。据 当地民间传说 , 王 昭君出身农家 ,自幼 就曾受到过 良好 的家 庭教育 , 擅长琴棋书画, 精通农活, 胸怀博爱, 独具 远见卓识 ,曾经为家 乡老百姓做过很多 有 口皆碑 的义举好 事 ,传 为千古美谈 。入宫 后 ,她 因 无 钱 贿 赂 画 工 毛 延 寿 ,受 到 冷 遇 , 但却 有得有失 ,在宫 中耳 闻 目睹了有关边庭 汉匈 战争的许多传 闻,联想 到家乡父老乡亲 因这 场 战 争 遭 受 的损 失 与 悲 痛 ,深 明 大 义 , 决定 自愿请婚 ,远嫁漠北 ,与匈奴呼韩邪单 于结 为夫妻 ,为汉匈和好作 出力所 能及的奉 献 ,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 , 王 昭君美名也 因此 而家喻户晓 ,街谈巷议 , 成 为 世代 传 颂 的 民族 团结 佳话 。 王 昭 君 是 中 国 老 百 姓 心 目中 的 美 人 ,也 是千 百年来刺痛 中国知识 分子神经 的女人 。 自后 晋,跨唐宋 ,越 明清,一 直到 当代 ,在 文人 骚客笔下 ,写王 昭君的诗歌 、戏剧 、小 说等 层出不穷 ,历久不 衰。小 说、戏剧篇幅 过 长 ,一文 不 便 囊 括 ,笔 者 从 诗歌 人 手 品之 。 借 故讥讽—— 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 。她的形 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 、 楚楚动人的一面, 更在于为今天中国 5 6个 名族 的 局 面立 下 了汗 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 的美女群体 中是最 耀 眼 的一 颗 明星 ,永 远 熠 熠生 辉 ! 千 百 年 来 ,批 评 当 权 者 软 弱无 能 ,使 王 昭君为家 国远嫁胡地是 常见 的主题。金朝诗 人 王元 杰 在 《 青冢 》 中这样 写 道 : 环佩 魂 归青 冢 月 ,琵 琶 声断 黑 山秋 。 汉 家 多 少征 西将 ,泉 下相 逢 也合 羞 。 意 思 是 说 有 权 有 势 的 将 军 们 在 国 家 危 难 之时不去 战死沙场 ,而把一个小女 子推到风 口浪尖 ,九 泉之 下若遇到王 昭君也会 “ 羞死 的 ” 。 同 时 ,道 出 了 昭 君 远 离 家 国 、 背井 离 乡远嫁匈奴 的凄楚的之情 ,描绘 了 自古红颜 多薄命 的弱女子形象。非常有趣 的是 ,在 中 国历史上 , 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 , 都是 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 ,凡是拒 绝和鄙 视和亲政策 的时代和王朝 ,都是 中国衰弱和 被动 的时代 和王朝。唐王朝和清王朝 就是很 好的例子 。唐朝 人王睿 《 解昭君怨 》就从 正 面解 读 了和 亲 的意 义 : 莫 怨工 人 丑 画 身 ,莫嫌 明主遣 和 亲。 当时若 不嫁 胡虐 ,只是 宫 中一舞 人 何 时得 见 汉朝 使 ,为妾 传 书 斩 画 师。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1. 唐代杜甫有诗说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就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众多的山峦和沟壑朝着荆门奔去,在那片土地上,诞生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

那是怎样的山水才能孕育出这般美貌又有大义的人儿呢?这诗句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去探寻昭君的故乡,感受那片土地的神奇。

2. 王安石写“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你想啊,昭君刚刚离开汉宫的时候,那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把鬓角都打湿了。

她该有多伤心啊,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往那遥远又陌生的匈奴。

就如同一只被赶出巢穴的小鸟,满心的委屈和无奈,她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就被改写了。

3. 欧阳修说“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昭君啊,她长得那么美,可命运却如此坎坷。

这就好比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本应在温室中被人呵护,却被扔到了狂风暴雨里。

她难道就不难过吗?她只能自己默默叹息,那是一种多么无奈又无助的感觉啊。

4. 唐代储光羲写道“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

”傍晚的时候,风沙像乱雪一样飞舞,旁边的人劝昭君换衣服。

这场景里,昭君就像一个在困境中的小羔羊,周围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和不安。

她是不是在那一刻特别想念家乡的宁静和温暖呢?这几句诗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写得淋漓尽致。

5. 白居易有句“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汉朝的使者要回去了,昭君托他带话,什么时候才能用黄金把自己赎回去呢?这就像一个被囚禁的人渴望自由一样。

她在匈奴的日子里,心中始终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回归的期盼。

那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如同孩子想念母亲一般。

6. 李商隐写“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说那毛延寿画画简直像通了神一样,为了黄金就不顾昭君这样的美人。

这就好比一个贪婪的小偷,为了钱财去破坏美好的东西。

昭君因为他的贪心而远嫁匈奴,她得多冤啊,心里肯定满是愤恨。

7. 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中有“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你听听,昭君说自己本是汉朝的女子,却要去往单于的地方。

形容王昭君的诗句

形容王昭君的诗句

以下是17句形容王昭君的诗句及译文:1.落雁在平沙上,思王在深宫中。

- 南北朝·庾信《昭君辞应诏》译文:平沙之上,有落雁悲鸣,而宫中却少了思王昭君。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只从画图上辨认昭君的青春容貌,然而错画了美人图。

月夜里环佩叮当独自归去。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4.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唐·李白《越中览古》译文:宫女如花似玉,满坐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之情。

6.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唐·白居易《昭君怨》译文:满脸的黄沙和凄凉的秋风,你的眉梢已经散乱,两颊已经瘦削而脸儿更红。

7.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 唐·王维《西施咏》译文:不要嫌弃当年云中郡守的称号,在战争中还可以取得功勋。

8.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 唐·王维《西施咏》译文: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照耀着西施王昭君。

9.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 唐·李白《王昭君歌》译文:燕支山常被寒冷的大雪覆盖就像盛开的雪白山花一样,可惜您蛾眉如画憔悴下去却沉埋在胡沙之中。

10.宫女报怨无人见,胡人弄琴心难知。

- 唐·张祜《昭君怨》译文:宫女在默默地倾诉着自己的怨苦,却无人看见;胡人弄着琴弦,其心意也是难以猜度啊!11.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 唐·李商隐《骄儿诗》译文:仙女般的王昭君今天下嫁了,骄子(指匈奴)也一定会与她和睦相处。

12.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唐·白居易《王昭君》译文:王昭君当初离开汉宫时,泪水湿透了春风的两鬓头发。

鉴赏李白《王昭君》两首

鉴赏李白《王昭君》两首
鉴赏李白的《王昭君》两 首
指导老师:金玲
研究方法
一:上网查找。 二:书上查找。 三:观看历史记录片。
小组成员 任洪,汪远寿。 陈月,陈敏,王瑶,董燕
王昭君图片
鉴赏《王昭君》两首其一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 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 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 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 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 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 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 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王昭君
王昭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 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 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 冢使人嗟
鉴赏
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 昭君。一走上 去玉门的 道 路,从此去向天 涯就再也不会归来。 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 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 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 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 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2、昭君拂净了马鞍, 流着 眼泪上马向西而去. 今天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 天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李白借王昭君的遭遇 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不如意。

关于写王昭君的诗词

关于写王昭君的诗词

关于写王昭君的诗词
嘿,朋友!你可知道王昭君这位奇女子?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她挥毫泼墨,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词。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这句诗,把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写得多么令人心碎啊!就好像一朵娇艳的花,被无情地扔在荒野,只能在月夜中孤独地飘荡着魂魄。

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明明有着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无情地击碎吗?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对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那琵琶声中的怨恨,不就像我们在委屈时无人倾听的哭诉吗?王昭君被迫远嫁,远离家乡,她心中的苦又有谁能真正懂?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李白的这句诗,那清冷的月光照在王昭君身上,是不是像我们在黑暗中独自前行,找不到方向时的迷茫?
王昭君啊,她的故事通过这些诗词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命运的无奈,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在我看来,这些写王昭君的诗词,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个跳动的灵魂,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为之动容。

王昭君成了爱国女杰——析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

王昭君成了爱国女杰——析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

王昭君成了爱国女杰——析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王昭君成了爱国女杰——析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二千年来,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今天在北方蒙古族人民心中,她还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蒙古大草原上盛传着青冢的故事,大青山南麓,有一片沙漠,由于埋葬了王昭君,沙漠变成了绿洲,所以青冢就成了昭君墓的专门名词。

魏晋以后,历代有许多诗人用诗词来歌咏她,有同情她的红颜薄命,有谴责画工的贪婪误国,有指责汉元帝的昏庸,有借此抒发人生离别的伤感,其中以唐代杜甫的那首《咏怀古迹》之三最为著名:“群山万壑赴津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从北宋开始,汉族人民先后受到辽、金、元的侵略,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逐渐成为汉人饱受侵略而悲愤万分的象征,尤其是元朝,汉族人民沦为亡国奴,以昭君题材写的杂剧就出现了好几部,但写得最出色的还是独树一帜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

是元代极负盛名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在当时就被写《中原音韵》的周德清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明初,贾仲明撰《续录鬼簿》,对马致远的赞评是:“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满梨园。

《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内中提到马氏的第一部佳作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对历史史实作了较大改动的剧本。

剧情是:汉元帝派毛延寿挑选宫女,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他点破图像,致被打入冷宫。

后来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美色,纳为贵妃。

毛延寿畏罪逃入匈奴,挑拨匈奴单于派使者入汉,强索昭君,并以出兵南侵相威胁。

由于满朝文武不敢抵敌,元帝只得忍痛让昭君出塞,亲到灞桥送别。

昭君到了边境,遂投河自杀。

元帝送别归来,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正在缠绵之际,忽然惊醒。

但闻长空过雁,凄怆飞鸣,铁马丁丁,落叶如雨,全剧在浓重的感伤气氛中结束。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

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

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

元帝纪》,原文如下: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

”(《元帝纪》)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

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

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

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王昭君,汉代女子,因貌美而被选入宫中,担任侍女。

后来,她被擢升为皇后,但她的美貌也成为她的灾难,她被迫嫁给匈奴的单于,血泪流尽。

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也是不同的,这里列举几位最为著名的诗人,来看看他们如何描述王昭君。

1. 杨炯:玉颜悲素影,芳心愁钱落。

王昭君自叹:“吾玉颜如锦,经年不薄粉,愁神生万状,潜绪列千叶;素影如兰影,只在帘影中,玉颜和素影,此身地下人。

”杨炯在《送王昭君》诗中描写了王昭君美貌悲痛的形象。

她的美貌成为她的枷锁,她不愿意成为出卖美貌的工具,而是希望自己的才华被看到。

2. 杜甫:妾本良家子,遭乱后入宫。

仙颜杳难见,浮云散北风。

杜甫在《赠妓》诗中这样描述王昭君。

他以“仙”来形容王昭君,她的美貌成为了仙女一般的形象,然而,命运的不公让她沦为奴妓。

在洛阳城里,她化身为另一个人,她原本的家世和身份已经成为过去。

3. 白居易:玉颜倚天立,朱唇含笑嫣。

十五嫁连伯,幸遇王孙宴。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这样描述王昭君。

他强调了王昭君的美貌和身份的尊贵,但并没有过多地去描绘她的悲痛。

相反,他使用了“朱唇含笑嫣”来描绘出王昭君的快乐和幸福,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欣赏她美丽瞬间的感觉。

4. 辛弃疾:想当年,吴中遥指扬州路。

锦瑟如鸣,玉笛听花落。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辛弃疾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描写了一个美好的过去。

他用“锦瑟如鸣,玉笛听花落”来形容当年王昭君的风采。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王昭君已消逝,一切都像云烟般瞬逝。

辛弃疾写出了一个人物的悲剧命运,但也展现了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总的来说,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都是美丽的,她的美貌和身份相融合,让人们难以忘怀。

但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她的美丽成为她的灾难。

无论是描写她忧伤的形象,还是描述她的美好回忆,都展现了王昭君的不凡魅力。

28首昭君诗词‖这个女子,盛开了一世,芬芳了古今

28首昭君诗词‖这个女子,盛开了一世,芬芳了古今

28首昭君诗词‖这个女子,盛开了一世,芬芳了古今王昭君,南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平民女子,大自然美女一枚,被选入宫,后出塞和匈奴和亲。

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汉匈百年无战事,功劳有她。

诗人笔墨下的她,如雪里盛开的一朵梅,自有她的光彩,芬芳,和,冰凉。

昭君曲高壁奉昭事和亲,从容出禁宸。

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

咏明君郭漱玉竟抱琵琶塞外行,非关画图误倾城。

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

题昭君墓赵介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王昭君李白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日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昭君怨卢照邻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解昭君怨王睿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琴曲歌辞昭君怨白居易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胡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昭君词白居易(十七岁所写,被认为是写昭君的绝唱)满面胡沙满鬓风,眉消残黛脸消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曰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青冢王元节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作者:张琳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4期[摘要]王昭君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有着沉鱼落雁之姿,因和亲匈奴而名扬千古。

昭君事迹在历史上本来很简单,但自两晋开始,昭君故事成为历来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歌咏对象。

据《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一书的编者统计,历代专门以王昭君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词有700余篇,本文就历代文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尝试论之。

[关键词]王昭君;文人诗词;昭君精神[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52-03《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作为一位弱女子,王昭君是封建帝王的玩物和工具,她被无情地抛向异域沙漠;作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她又是和解与亲善的使节,换得了西汉与匈奴之间几十年的太平。

她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在她身上却显现出一种崇高与伟大。

在历代文人笔下,诗人们或表达对昭君的崇慕、赞许,或表现对昭君命运的关注同情,为之不平,有力地宣扬昭君精神,或借助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来抒发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借题发挥以自抒胸臆。

一、肯定昭君高洁的品质,歌颂昭君出塞和亲的贡献精神历史为王昭君这位献身民族友好的和平使者做了很好的鉴定,大青山下、大黑河畔的千年古迹昭君墓就是永恒的物证,体现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敬仰和怀念,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由此肯定昭君和亲之功的声音便成为诗歌的主题,诗人们歌颂昭君的高尚品质,赞颂昭君的为国奉献精神,将和平之功归于昭君。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引言《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全文以王昭君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而深沉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悲情和命运纠缠。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探索其中的爱恨离合、悲喜交加。

王昭君——美丽动人的倾国佳人王昭君,名小英,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倾国之美”,是西域安息国公主,身世显赫。

她自幼聪颖、美貌出众,并具备非凡的音乐天赋。

年纪不过十四岁时,她便被选中成为唐朝第七位皇帝——唐明皇(李隆基)的贵妃。

唐明皇——才华出众却深陷宠幸与痛苦之中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他以其卓越的才艺和大胆的改革举措而被后人称为“圣君”,但也因过度享乐和纵容宠臣而引发了政治腐败。

对于王昭君,他深深地爱慕着她的美貌和才华,并赋予她特殊的宠爱和尊荣。

悲情爱情故事的开端在王昭君成为贵妃之后,她与唐明皇之间逐渐产生了真挚而纯粹的爱情。

他们相依相伴,共同欢笑和哭泣,度过了多次分别和重聚。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施加了残酷的考验。

命运的捉弄与离别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外交等),王昭君被迫离开长安前往边疆地区,与唐明皇被迫分离。

两个相爱的灵魂被无情地拆散,唐明皇只能孤单地思念着王昭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心中的思念愈发强烈。

唐明皇的望女楼为了让王昭君从远方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唐明皇修筑了著名的“望女楼”。

他在这座楼中观望着远方,期待着王昭君的归来。

然而,王昭君并没有再回到唐朝,命运如同一把无形的手,将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无法逾越。

王昭君最后的日子在未能与唐明皇团聚的情况下,王昭君被迫与她一同被派往吐蕃。

此时,她已经深受疾病折磨。

尽管如此,在临终之前,她还是表达了对唐明皇深沉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反思与悲伤《长恨歌》通过细腻凄美的描写展现出王昭君与唐明皇之间爱情故事中承载的无尽哀愁和悲伤。

这是一个充满命运捉弄和离别伤痛的故事,也是对人生苦难及爱情挫折的深刻反思。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王昭君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从两晋南北朝以来,她就步入了文学殿堂,慢慢地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

这应归功于历代诗人,他们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审美理想与丰富想象进行艺术加工,用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充分而合理地发掘与揭示出昭君不同时期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从而共同创造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昭君形象,使她从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宫女,成为民族和睦亲善的使节。

纵观不同历史朝代下诗人们所题数百篇诗章,都是紧紧围绕着昭君的不得见御、出塞和亲与身死异邦几个方面进行叙写、抒情或议论,从而创造出丰满完整的,又是生动感人的、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王昭君形象,而产生这些不同的王昭君形象的原因除了时代不同之外,更主要的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不同。

因此,对于同一个王昭君的歌咏却产生了不同的王昭君形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关键词:历代诗人;王昭君;形象;研究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不乏其人,而且大多是身份显赫的宗室之女。

但是,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随着历史的消逝,早已默默无闻了。

唯独“良家子”出身的普通宫女王昭君却名留千古,广为传颂。

王昭君,字嫱,南郡(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她有着惊人的美貌,却没有得到元帝的宠爱,最后不得已出塞和亲,从而成为汉代与匈奴和亲政策的实施者。

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她就步入了文学殿堂。

历代的诗人们,用自己全部的心灵,审美理想与丰富想象进行艺术的加工;用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充分而合理地发掘与揭示出有着不同时期、复杂矛盾内心世界的昭君,使她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

王昭君形象的生成,不是历史和文学视野的一次性叠加完成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充实,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体现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野融合。

因为没有一种固定的观点会永远流行,每一代人都必须以新的方式阅读文本,都必须以自己的角度来咨询文本,并以自己的方式通过作品的问题来发现与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

杜甫赞美王昭君的诗词

杜甫赞美王昭君的诗词

杜甫赞美王昭君的诗词
哎,你知道吗?杜甫那首里头,王昭君的形象简直美得不行!“群
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句话一出来,仿佛一下子就带我
们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看到了王昭君的故乡,还有她那不凡的身世。

你想象一下,群山环绕中,有个小村庄,里面住着这么一位才貌双全
的女子,是不是觉得特别有画面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这两句简直就是王昭君一生
的写照啊!她离开家乡去了遥远的地方,从此再也没能回来。

青冢孤
零零地矗立在黄昏中,就像她孤独的身影一样。

你能感受到那种深深
的寂寞和无奈吧?这种情感真是让人忍不住心疼。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在这里用了个巧妙的手法,把王昭君的美丽和她的命运联系了起来。

画中的她虽然美丽动人,但真正的她却永远留在了异乡。

这种对比让人感觉特别凄凉。

你想想,如果有一天你也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里,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啊!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这两句更是点睛之笔,把王
昭君的哀愁和思念都浓缩在了琵琶声中。

你听,那琵琶声中似乎真的
藏着她的怨恨和思念。

这种音乐上的隐喻,让整首诗更加生动,也让
人更加能够体会到王昭君内心的感受。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被深深
打动。

所以说啊,杜甫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王昭君的赞美,更是对她命运的一种深切同情。

他通过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历史人物。

读完之后,你会不会也觉得心里暖暖的,又有些酸楚呢?这就是杜甫的厉害之处,他总能把历史人物写得如此鲜活,让人难以忘怀。

关于描写古代美人王昭君的诗

关于描写古代美人王昭君的诗

关于描写古代美人王昭君的诗关于描写古代美人王昭君的诗英才名士中的贾谊,美人丽姝中的王昭君是最容易容唐宋诗词的人物之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古代美人王昭君的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描写古代美人王昭君的诗 11、王昭君《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2、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4、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描写古代美人王昭君的诗 21.王昭君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花。

胡汉亲和柔骨献,怨伤弹泪溅琵琶。

2.王昭君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3.昭君生来即是富贵相,凤凰出自垅田上。

美辞难现佳人貌,苍灵见之亦动凡。

李白《王昭君二首》诗词赏析

李白《王昭君二首》诗词赏析

【导语】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李⽩有《李太⽩集》,诗作多为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帝城》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王昭君⼆⾸》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王昭君⼆⾸ 唐代:李⽩ 汉家秦地⽉,流影照明妃。

⼀上⽟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来⽇。

燕⽀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乏黄⾦枉图画,死留青冢使⼈嗟。

昭君拂⽟鞍,上马啼红颊。

今⽇汉宫⼈,明朝胡地妾。

译⽂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出嫁,登上⽟关道,天涯⼀去不复归。

汉⽉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

燕⽀⼭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前没有黄⾦,以⾄被画⼯画成为丑⼋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悲叹。

王昭君拍拂着⽟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颊红装。

今⽇汉朝宫⼈,明天就成为胡⼈的妻妾。

注释 这两⾸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形成的⼀种⾳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击节⿎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得名。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

此处指长安。

明妃:汉元帝宫⼈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帝)讳,改称明君,后⼈⼜称之为明妃。

⽟关:即⽟门关。

⽟门关: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时取道于此⽽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北⼩⽅盘城。

唐王维有“春风不度⽟门关”(《送元⼆使安西》)。

描写王昭君的优美句子

描写王昭君的优美句子

描写王昭君的优美句子1. 描写王昭君的诗句或者优美的句子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欧阳修: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此外还有最有名的一句公主琵琶幽怨多2. 描写昭君的句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墙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

另外还有: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旦缉测垦爻旧诧驯超沫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青家”墓碑上也刻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

”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3. 求有关虞姬,昭君的优美句段七律虞姬虞家有女过江东,玉洁冰清气若虹。

不羡嫦娥奔皓月,偏随竖子傲长空。

青萍三尺为君舞,珠泪一帘因尔笼。

崔国辅诗词王昭君鉴赏

崔国辅诗词王昭君鉴赏

王昭君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描绘的对象。

崔国辅的诗词《王昭君》便是一首描绘王昭君美貌和命运的佳作。

在《王昭君》一诗中,崔国辅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

他描述了王昭君作为汉朝使者被送往匈奴,身处异乡、孤独无助的困境。

诗中,“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描绘了当时王昭君作为汉使随使团南下的情景,如今使团已经返回,只剩下她一人被留在了匈奴。

通过“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这两句,诗人描绘出王昭君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无助、孤独的心情。

紫台是古代帝王行宫的代称,绵望绝则表示其遥远,无法回到故土。

而秋草的凋零则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王昭君被困的无奈。

同时,在诗中,崔国辅也表达了对王昭君的同情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深刻揭示出王昭君内心的苦闷和寂寞,她希望与丈夫沟通,表达自己的思念,但她所能做的只是通过书信,因为她被迫居住在异国他乡,与丈夫分隔两地,无法面对面交流。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崔国辅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才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
——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寇永胜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昭君出塞是汉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的品读从不同层面揭示诗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的意蕴。

关键词:诗歌;王昭君;人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西汉元帝时期,以“良家子”(班固语)身份被选入宫,充当宫女。

据当地民间传说,王昭君出身农家,自幼就曾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长琴棋书画,精通农活,胸怀博爱,独具远见卓识,曾经为家乡老百姓做过很多有口皆碑的义举好事,传为千古美谈。

入宫后,她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但却有得有失,在宫中耳闻目睹了有关边庭汉匈战争的许多传闻,联想到家乡父老乡亲因这场战争遭受的损失与悲痛,深明大义,决定自愿请婚,远嫁漠北,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为汉匈和好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王昭君美名也因此而家喻户晓,街谈巷议,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昭君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美人,也是千百年来刺痛中国知识分子神经的女人。

自后晋,跨唐宋,越明清,一直到当代,在文人骚客笔下,写王昭君的诗歌、戏剧、小说等层出不穷,历久不衰。

小说、戏剧篇幅过长,一文不便囊括,笔者从诗歌入手品之。

一、借故讥讽——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

她的形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一面,更在于为今天中国56个名族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美女群体中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永远熠熠生辉!
千百年来,批评当权者软弱无能,使王昭君为家国远嫁胡地是常见的主题。

金朝诗人王元杰在《青冢》中这样写道: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意思是说有权有势的将军们在国家危难之时不去战死沙场,而把一个小女子推到风口浪尖,九泉之下若遇到王昭君也会“羞死的”。

同时,道出了昭君远离家国、背井离乡远嫁匈奴的凄楚的之情,描绘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形象。

非常有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凡是拒绝和鄙视和亲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衰弱和被动的时代和王朝。

唐王朝和清王朝就是很好的例子。

唐朝人王睿《解昭君怨》就从正面解读了和亲的意义: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虐,只是宫中一舞人。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如清朝诗人刘献廷《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说不要再埋怨画师了,如果当时昭君嫁不出去,也只不过是宫中
一个不知名姓的妃子而已,宫中那么多的妙龄女子每天每夜等着皇帝“临幸”,可等到的有几人呢?
到了宋、明以后,王昭君的形象更加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而且诗人的立意更加深刻,表达的思想也尖锐、犀利多了。

大家都知道,宋、明时代,知识分子深浸在理学当中,被酱缸酱得死死的,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也是委曲求全、推三让四,这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大为不满。

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例,他在自己最为自恋的两首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中有几句这样写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治夷狄?
这首诗和王安石的《明妃曲》意思非常清楚,说像王昭君这样的美女天底下很少,如果失去在也得不到,虽然可以把画师杀掉,但于事无补。

笔峰一转接着说,连皇帝后宫都发生这样的事,那还怎么统治远离皇上的蛮夷之地呢?国家软弱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话说,其意不言而喻。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再看王安石的诗《明妃曲》的一首。

诗中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诗立意最为独特,一扫历代诗人写王昭君“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见解,使王昭君的形象更为个人化、人格化,而不是政治化。

在王安石看来,以前人们都说王昭君到匈奴那里去是多么苦,但是如果不去的话只能落在深宫,做一个“上阳白发人”了。

笔者认为:王昭君作为汉元帝后宫中的一位妃子,嫁给另一位让汉王朝都不可轻视的匈奴首领,这算不上什么掉架子的事。

可笑之处在于昭君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

由此看出皇帝经常出入的后宫腐败现象比比皆是。

但是历朝历代的人为什么对此念念不忘、感慨不断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原人的心态,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尊,在他们心目中,他们所处的王朝是“天朝上国”,其他地方都是蛮荒之地,一个中原王朝的皇帝把女儿或妃子嫁给这些蛮人,那成何体统,门不当、户不对,这种逞强但又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无数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上。

二、悲叹怜惜——“昭君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从北朝到唐朝诗人写王昭君基本上是以“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留恋皇恩、红颜薄命”为基调,怜惜美人不幸,悲叹命运不公。

在《全唐诗》中,除了杜甫、白居易、张仲素等人在这一主题上有所开拓外,其他人如李白、上官仪、刘长卿等人基本上都是表达“昭君怨”的主题。

例如李白也写过几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最早写王昭君的北朝诗人庾信《明君词》也这样写道: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再如杜甫咏昭君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里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怜惜和感叹,基本上延续了琵琶绝塞、青冢黄昏的感伤情调,王昭君的怨恨也只是留在了琵琶曲中。

三、和亲睦邦----昭君颂
有一些诗人另辟蹊径,从和亲的角度来写,开始关注昭君出塞的意义。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唐人张仲素的《王昭君》: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在这首诗里,王昭君的形象已不是薄命的红颜,而是说让奴汉销兵为犁,人民和睦相处,牛羊遍地,指出了王昭君和亲的意义。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里道: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说:“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这正是对诗句最好的注解。

皇上把一个女儿(后世嫁出去的大多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给“蛮夷”,再不时送给他们没见过的汉地特产,蛮夷首领还不高兴死。

蛮夷的首领便是皇帝的女婿,女儿将来生下的儿子就是皇帝的外孙子。

女婿还敢用兵进攻老丈人吗?女婿一死,外孙子就成了首领,天底下还有攻
打姥爷的外孙子吗?“不战而渐臣也”,这一建立在儒家伦理学基础上的和亲政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后世几个强大的王朝莫不受益于它。

王昭君遭遇的“命运悲剧”给了知识分子一个表达个人思想的绝佳话题,从红颜薄命到和亲为国,从讽刺权贵到责骂君王,从一个哭哭啼啼的王昭君到一个笑嘻嘻的、促进民族团结的王昭君,这就是王昭君的文化意义。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崛起今天,国际国内反华势力无辜挑起纷争,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罪恶阴谋时,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就是王昭君作为捍卫世界和平、捍卫民族团结和谐形象的典型化身,也就显得更加具有积极而伟大的现实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世忠.论唐代的昭君诗[J].咸阳师院学报,2015(5)
[2]何永雪、余国钦.王昭君[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