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

——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寇永胜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昭君出塞是汉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的品读从不同层面揭示诗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的意蕴。

关键词:诗歌;王昭君;人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西汉元帝时期,以“良家子”(班固语)身份被选入宫,充当宫女。据当地民间传说,王昭君出身农家,自幼就曾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长琴棋书画,精通农活,胸怀博爱,独具远见卓识,曾经为家乡老百姓做过很多有口皆碑的义举好事,传为千古美谈。入宫后,她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但却有得有失,在宫中耳闻目睹了有关边庭汉匈战争的许多传闻,联想到家乡父老乡亲因这场战争遭受的损失与悲痛,深明大义,决定自愿请婚,远嫁漠北,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为汉匈和好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王昭君美名也因此而家喻户晓,街谈巷议,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昭君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美人,也是千百年来刺痛中国知识分子神经的女人。自后晋,跨唐宋,越明清,一直到当代,在文人骚客笔下,写王昭君的诗歌、戏剧、小说等层出不穷,历久不衰。小说、戏剧篇幅过长,一文不便囊括,笔者从诗歌入手品之。

一、借故讥讽——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她的形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一面,更在于为今天中国56个名族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美女群体中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永远熠熠生辉!

千百年来,批评当权者软弱无能,使王昭君为家国远嫁胡地是常见的主题。金朝诗人王元杰在《青冢》中这样写道: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意思是说有权有势的将军们在国家危难之时不去战死沙场,而把一个小女子推到风口浪尖,九泉之下若遇到王昭君也会“羞死的”。同时,道出了昭君远离家国、背井离乡远嫁匈奴的凄楚的之情,描绘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形象。非常有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凡是拒绝和鄙视和亲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衰弱和被动的时代和王朝。唐王朝和清王朝就是很好的例子。唐朝人王睿《解昭君怨》就从正面解读了和亲的意义: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虐,只是宫中一舞人。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如清朝诗人刘献廷《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说不要再埋怨画师了,如果当时昭君嫁不出去,也只不过是宫中

一个不知名姓的妃子而已,宫中那么多的妙龄女子每天每夜等着皇帝“临幸”,可等到的有几人呢?

到了宋、明以后,王昭君的形象更加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而且诗人的立意更加深刻,表达的思想也尖锐、犀利多了。大家都知道,宋、明时代,知识分子深浸在理学当中,被酱缸酱得死死的,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也是委曲求全、推三让四,这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大为不满。

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例,他在自己最为自恋的两首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中有几句这样写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治夷狄?

这首诗和王安石的《明妃曲》意思非常清楚,说像王昭君这样的美女天底下很少,如果失去在也得不到,虽然可以把画师杀掉,但于事无补。笔峰一转接着说,连皇帝后宫都发生这样的事,那还怎么统治远离皇上的蛮夷之地呢?国家软弱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话说,其意不言而喻。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再看王安石的诗《明妃曲》的一首。诗中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诗立意最为独特,一扫历代诗人写王昭君“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见解,使王昭君的形象更为个人化、人格化,而不是政治化。在王安石看来,以前人们都说王昭君到匈奴那里去是多么苦,但是如果不去的话只能落在深宫,做一个“上阳白发人”了。

笔者认为:王昭君作为汉元帝后宫中的一位妃子,嫁给另一位让汉王朝都不可轻视的匈奴首领,这算不上什么掉架子的事。可笑之处在于昭君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由此看出皇帝经常出入的后宫腐败现象比比皆是。

但是历朝历代的人为什么对此念念不忘、感慨不断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原人的心态,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尊,在他们心目中,他们所处的王朝是“天朝上国”,其他地方都是蛮荒之地,一个中原王朝的皇帝把女儿或妃子嫁给这些蛮人,那成何体统,门不当、户不对,这种逞强但又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无数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上。

二、悲叹怜惜——“昭君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从北朝到唐朝诗人写王昭君基本上是以“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留恋皇恩、红颜薄命”为基调,怜惜美人不幸,悲叹命运不公。在《全唐诗》中,除了杜甫、白居易、张仲素等人在这一主题上有所开拓外,其他人如李白、上官仪、刘长卿等人基本上都是表达“昭君怨”的主题。例如李白也写过几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最早写王昭君的北朝诗人庾信《明君词》也这样写道: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再如杜甫咏昭君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里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怜惜和感叹,基本上延续了琵琶绝塞、青冢黄昏的感伤情调,王昭君的怨恨也只是留在了琵琶曲中。

三、和亲睦邦----昭君颂

有一些诗人另辟蹊径,从和亲的角度来写,开始关注昭君出塞的意义。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唐人张仲素的《王昭君》: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在这首诗里,王昭君的形象已不是薄命的红颜,而是说让奴汉销兵为犁,人民和睦相处,牛羊遍地,指出了王昭君和亲的意义。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里道: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说:“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这正是对诗句最好的注解。皇上把一个女儿(后世嫁出去的大多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给“蛮夷”,再不时送给他们没见过的汉地特产,蛮夷首领还不高兴死。蛮夷的首领便是皇帝的女婿,女儿将来生下的儿子就是皇帝的外孙子。女婿还敢用兵进攻老丈人吗?女婿一死,外孙子就成了首领,天底下还有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