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5 养殖方案
本建设项目根据舟山嵊泗县海洋环境的特点,在陆地进行鱼卵孵化和鱼苗培养,在近岸深水养到0.5kg左右,再转到外海温暖海域过冬并继续养殖一年长到1.5kg斤,创建人工的原生态大黄鱼的最佳养殖生态产业链,提出陆海联动的舟山大黄鱼养殖方案。
大黄鱼的生存水温为8~32℃,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8℃~25℃,平均每月大黄鱼可增重50克。低于17℃时摄食量开始减少,低于15℃时摄食量降至正常量的50%~55%,低于11.5℃时摄食量降至正常量的10%~12%;水温升高到28℃时摄食量减少到正常量的60%~70%,水温升到30℃时,摄食量减少到正常量的20%~30%,短时间能耐受水温32℃。
本项目选定的两处养殖海域面积广阔,平潮的水深分别为55米和63米,潮差5米左右,海底平坦,水质清新,海水的溶解氧和饱和度等指标完全适合大黄鱼生长需要。两处养殖海域最大的环境区别是内海和外海海域冬天的底层水温不同。内海养殖海域由于地处深潭,周边海水深度均只有20~30米,因海流的原因各层海水水体交换频繁,各层水温相差不大,冬天的时候各层水温均低于8℃,不适合大黄鱼生存。
图1.3-2 水层温度分布区域划分图
如上图1.3-2所示为外海各水层温度随季节变化曲线,可见全年都有适合大黄鱼生长的水层和水温环境。在2月中旬,舟山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水温在8℃以下,但外海由于台湾暖流的加热效应,水深20m以下水层温度高于11℃,适宜大黄鱼的生存。因而可利用该海域全年各水层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智能养殖渔场的沉浮控制功能,自主切换半潜/全潜养殖模式,调节渔场的海水深度,获得最适宜大黄鱼快速生长的水体温度的养殖环境。如图1.3.3所示,每年均可获得7个月的大黄鱼最佳快速生长期,其余时间是大黄鱼的转移、生长和捕捞期。
图1.3-3 大黄鱼养殖规划分布图
根据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条件,进行养殖流程规划。3月份中旬开始,表层水温开始回暖,鱼苗投放近海渔场,渔场处于半潜养殖模式。随着季节变化,水温升高,逐步加大大黄鱼鱼饵投喂量;4月中旬-11月中旬,进入大黄鱼全年最佳养殖周期,大黄鱼个体快速增长。11月中旬以后,表层水温逐渐降低,为了避免内海的大黄鱼因水温低而不能过冬,从11月中旬-1月期间安排内海的大黄鱼的捕捞和转移,将两个5万方渔场内的大黄鱼转移到外海25万方大型智能渔场继续养殖,在外海由于台湾暖流的影响,海底水温在11℃以上,渔场切换至全潜座底养殖模式,利用水底的暖水层促进大黄鱼的进食和生长,使大黄鱼能够安全过冬。3月中旬以后,表层水温升高,渔场上浮半潜,利用表层适宜水温促进鱼的生长,4月中旬-11月中旬,大黄鱼进入生养殖周期内的第二个快速生长期,此期间加大饵料的投放量,促进大黄鱼的快速生长,到年底即可养成1.5kg的成品大黄鱼。如此便完美的解决了人工养殖大黄鱼不能过冬的问题,又完整的模拟了野生大黄鱼的生活习性,形成了人工的原生态大黄鱼的最佳循环养殖生态产业链。
依据上述养殖规划,本项目大黄鱼个体在19个月海上养殖周期内,可初步
规划养殖成重量达到1.5kg的大黄鱼,如图1.3-4为大黄鱼个体重量随季节变化曲线。3月份开始投放150g大黄鱼幼鱼至内海5万方水体的智能渔场,投放周期1-2个月。4月中旬开始,海水温度达到18℃以上,大黄鱼一直处于快速生长周期,月增长重量在50g,到11月中旬可以长到500g左右,为了能过冬,将内海5万水体渔场内的大黄鱼转移到外海25万方水体的智能渔场,外海渔场切换至全潜座底养殖模式,利用水底的暖水层促进大黄鱼的进食和生长,使大黄鱼能够安全过冬,一直到四月中旬大黄鱼也可增重约160g。4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黄鱼个体基数较大,且处于最适宜生长温度区间,月增长重量可达到120g左右。预计到11月底,大黄鱼个体增长至1.5kg,达到可捕捞收获体重,渔场正式进行收获季节。
图1.3-4 大黄鱼个体重量随季节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