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不够了解,但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以前总是听人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于是,我便通过学院这次的赠书活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

读了这本书,我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

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

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

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

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

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如下: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3.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 (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4.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5.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6.“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7.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8.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9.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10.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1.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儒释道,再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学习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

这些学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自然、无为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而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启发我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哲学不仅仅是西方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也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是哲学家冯友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到朱熹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强调的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接着是孟子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性本善或本恶的问题,以及道德的起源和作用。

接着是道家和儒家,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

接着是佛教和道教,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生死轮回、涅槃净土等问题,以及人类的解脱之路。

最后是朱熹和陆九渊,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理气论、心学等哲学问题,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注重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善良、正义、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哲学对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由是则产生了哲人。

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貌多有不同。

西方各民族的哲学自希腊出,自其伊始就遵逻辑、重推演,思辩缜密,有严谨的哲学体系。

而东方的中国哲学,或重现象而轻规律,或以直观臆断代替逻辑推演,且见于零散的言语中而长时间没有成为体系——这一切都让西方人和了解西哲的中国人生疑:中国哲学是不是合理的、完善的哲学?中国哲人的思考方式有无可取之处?我亦有此疑,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则使我读罢豁然开朗。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

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是以有别于西方。

而中国哲人从直观处得哲思的哲学方法论极似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欧陆浪漫主义哲学家、诗哲所持之法。

较之拉丁语系诸语种,中文(尤其是先秦的文言文)无疑是一种微言大义、一言多意、拥有无穷“可能性”(海德格尔的概念)的语言。

现代西哲已开始反思其自苏格拉底诸贤时形成的“以逻辑证哲学”之法,认为以语言为代表的逻辑系统并不具备论述哲学的能力(而中国哲人早有“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义不可说”的观点)。

海德格尔们自成表意充满“可能性”的新概念而用括号“搁置”前人逻辑清晰的概念——而中国哲人早就在使用充满“可能性”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了。

可以说,中文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既使中国哲学失之严密逻辑,又使其跳出逻辑的局限接触了另一些真理。

进一步看,拜语言所赐,中国哲学的直观认知之法于西哲传统上的理性思辨,恰似叔本华之于康德、黑格尔;孔子所赞许的“暮春而游”之境,也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的追求。

所以,想研究中国哲学,不妨与西方浪漫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此余所得之一也。

有趣的是:与西哲的“先重逻辑、后弃逻辑”恰好相反,中国哲学的主体——儒学则在孔子的“零碎语录”式哲学后形成了宋儒的理学体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推5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第1篇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

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

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

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

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

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

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

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

下面是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

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本文是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

下面是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它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以及他们所探索的人类的最深的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入门读物,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儒家学说到道教、法家到性质论等各种哲学学派,并且重点介绍了主要学者及其著作。

本书开篇以“中国哲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核心,结合秦汉两朝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对儒家学说的起源、内涵、发展及文化意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儒家百家论、关系学说、道教的基本思想、法家的发展历程、性质论以及现代思想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两次重要革新: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另一次则是中国近代经历的思想变革。

随后,书中还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点分析了书中的重要思想,像是仁政理想、家庭价值观以及历史性长期变化中的思考等。

此外,书中还对古今中外哲学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强调了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

最后,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仍然对如今的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人们应该继续努力将其熟悉起来,通过深入的探索、认真的思考,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我的思想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书中深刻揭示了古今中外哲学之间的启示,从古至今,人们对真理追求的渴望从未改变,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有理性的洞穴家,他们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在某些程度上,为今日的人类思想提供了指引。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了未来建设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从古代哲学思想中获取营养,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自己,拥抱智慧,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长期以来,我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哲学都特别高大上,门槛很高,晦涩难懂,而且一点不实用。

但是后来我发现:畅销的书籍作品可能只是把哲学作品里的一句话扩展成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

哲学能带来飞一样的思想提升。

书是越读越发觉自己的无知和肤浅。

《中国哲学简史》虽是哲学入门经典,但看起来还是很费脑子,没有一定的文言根底,看起来很费时间。

这本书虽然是简史会更通俗一些,但在我看来简略而不简单,因为是从哲学层面对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提炼,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治学理念,需反复咀嚼和阅读了解更多的哲学书籍才能得其精要。

更为可贵的是解释了什么是哲学以及人生哲学的四个境界。

哲学是研究人该怎么过一生的学问。

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该怎么过一生?人与其他人该如何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这就属于哲学范畴。

这些问题是科学无法解决的,就属于哲学了。

从古至今,不断地有人在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就成了哲学。

我自己也经常会思考哲学领域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是却思考不出什么,现在认为漫无目的思考不如老老实实看书。

因为解释得再合理合情,脑子里的一些思辨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就需要读中国哲学简史,通过这种哲学书籍来寻求一些行业词汇,描述和解释思考的事情。

我们所遭遇的烦恼、困顿与悲苦都能从先哲们的思考中找到慰藉。

古人的智慧,他们思考的问题,远在我们之上,这一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所替代不了的。

古人的思想深度真的令我震惊。

人生的四个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越往上就需要更多的觉解。

中国人倾向于圣人在做平凡人做的事的时候能够有高度的觉解。

所以中国的圣人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

书中谈到中国的文化自成体系,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行事之根本受中国文化体系约束和指引。

第一章谈到中国哲学精神,不仅找到和指出中国哲学精神就是中国人的行事标准,也是东西方文化区别之根本所在;第二章谈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形成了特殊的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诸子百家是开场,到明清,近代。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时间出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系统的反思,他就是在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的哲学基本上都和政治有关,内圣外王。

当你能够内部对自己首先超凡入圣以后,你一定要去兼济天下,你一定要用它来治国平天下。

2、知识和品德分不开。

一个人做学问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把名相分得特别地开,让知识和品德成为两件事。

3、表述简洁中国哲学的源头是诸子: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墨子摩顶放踵,一天到晚热心公益事业到处跑,跟人家讲兼爱非攻,不要打架,但是墨子的成名确是靠反对儒家而来,墨子说儒家有四个特别讨厌的事情:A儒者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导致天鬼不悦。

B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还要守孝三年,浪费了民众大量的财富精力,墨家认为太浪费。

C儒家盛为声乐,以淫愚民,只有少数的贵族能够享受音乐,也是导致社会浪费,分化。

D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墨子的理论是建立在信奉鬼神之上的,他们的主张有以下几条:A兼爱,不分高低,互助友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B天志,明鬼。

一切东西都要听老天。

C非攻,反对暴力。

道家的第一阶段是杨朱,他的观点是保身,保全生命,逃避,不去奉献也不去争。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每个人只要为自己负责,这个社会其实也就长治久安了。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事看成比得天下更贵重,这样的人反倒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如果一个人能够珍惜自己甚于贪爱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二个阶段是老子,就是要了解规则了解道,循着道去做事,能够保身。

第三个阶段庄子,齐万物,一死生,你要发现可以追求有限的快乐,也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世上没有所谓的快乐和痛苦,这些快乐和痛苦在站的更高的人看上来,其实都差不多。

孟子-理想主义的儒家,孟子追求的是一个特别棒的大同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薄清文会计13-2班130624225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豪地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我想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被称为博大精深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巍然挺立与中国哲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道出了哲学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但在近现代的发展中我们的目光盯上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我们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不顾一切的向西方学习,向欧美学习,我们渐渐地抛弃了弥足珍贵的中国哲学思想。

虽说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不像古书典籍那样的晦涩,但它还是会使大多数人望而生畏。

我也是明知中国古代思想价值连城,但一直不曾深入阅读相关书籍。

这次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虽还是一知半解,但也是有些体会和反思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是使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他努力地使每一个人都以“圣人”为自己的标准,既要注重自身修养又要重视对社会的功用。

我想这种“内圣外王”的要求不单单是要求人们多读书,多学习知识而应是一种吸收知识后心胸的开阔,精神境界的提升,应是一种精神境界提升后的实际行动,是要求人们以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所生存居住的世界更加美好。

“内圣外王”是我们中国哲学所追求的至高人格,但在追求“内圣外王”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人遭遇了挫折,有太多的人放弃。

“内圣”即注重自身修养,处处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某个人刚刚开始下定决心要做到“内圣”时,他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乐善好施,关爱生灵,尊师重道,尽量使自己离圣人更近一步。

但现实的羁绊总是很多,在日复一日的圣人标准下他们迟迟看不到自己与圣人距离在缩小的成果,于是他们放弃了,他们开始为非作歹,肆意妄为,他们开始嘲笑那些仍在追求或刚刚开始追求“内圣”的人。

因此,在“内圣”这个方面有人在追求,有人在放弃,并且放弃的人数远远大于最终达到“内圣”的人数,于是尝试的人数也在下降。

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那些追求过“内圣”而未达到的人的痛楚与失落,因为他们见到的大多都是追求过“内圣”而未曾达到的人。

于是人们越来越多的放弃或者说是遗忘了对“内圣”的追求,转而争取一些衣食住行等更加实际更加直观的东西。

我想那些追求“内圣”且一心要达到圣人这一步人,他们从一开始就误解了“内圣”含义,而是带着功利的思想去追求“内圣”。

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社会就越来越物质,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冷淡。

我们只觉得我们的社会坏了,却不知道它坏在了哪里,什么时候坏的,我们该怎么拯救这个坏了的社会。

其实我想既然称作“圣人”那他的数量应该是少的,人人可以追求但不一定人人都能达到。

若是能在这个已经开始变坏的社会里传播“内圣外王”的人格目标,引导人们去追求“内圣”,不断地修养身心,但并不是要人们都成为圣人,只是向着那个标准看齐。

也许在一代代的人类延续里,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

“外王”即重视在社会上的功用,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对他人有所贡献。

能够达到“外王”的人按照他们的品德才能他们十分适宜成为政治领袖,他们适宜为王。

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圣人大多是不能成为政治领袖的。

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哲学家(如柏拉图)认为圣人一旦担任政治领袖就违背了圣人的意志。

他们认为圣人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心灵有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他们认为圣人是产生于人类的事物世界却高于人类的事物世界,再让他们回来担任人类事物世界的领袖是不合适的,是对圣人的侮辱。

有的哲学派别(如儒家)认为处理日常人伦事物,不是圣人分外的事,而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于是在他们看来圣人是适合担任政治领袖的。

那些圣人之所以不能担任政治的领袖的原因除了中国传统的世袭制度外,我想是他们对于自身的修养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说是苛刻的,使得他们在政治中不是那么的灵活,甚至是他们在政治里显得有些固执。

于是是中国哲学里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是用于劝诫当权者而不是由一个已经达到“内圣外王”人来担任政治领袖。

圣人的外王追求与实际执政的差距,也使施行仁政成为对每一届政府的要求与期待。

也正是由于这种差距,当政者违背民意的行为总是会出现。

中国哲学中“外王”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圣人的要求,若是执掌政权的人,虽不是圣人,也能具有“外王”的意识,能真正地为自己的百姓做些事情而不只是追求自己功成名就,民与官的矛盾定能有所化解,社会也许能和谐一些。

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孟子曰“性本善”,荀子却说“性本恶”,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于人性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我想荀子更多的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待人性,他看到的是人的自私,人的欲望。

但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动物也有欲望,也会为了自己,为了子女而伤害其他的动物,他们也要捕食,也要饮水,老虎也是觉得肉比草好吃,于是喜好吃肉而厌恶吃草……若人的这些欲望都是人性恶的体现的话,这样的恶不也是动物的恶么??人和动物的区别又能怎样体现呢?而孟子认为的“性本善”也并不是说每个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善的,若一切都是善的,岂不每个人都成为了圣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孟子的观点中,他认为人性中有种种善的成分,但同时包含着一些本来无所谓善与恶的成分,这些成分会受到环境影响,会在后天发展中转化为善或恶。

这些能够在后天转化的成分不是人独有的,是一切动物都具备的,因此不能称作是人的特点,不能称作是人性的部分。

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性的善的方面,没有了这种善的本性,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抱怨人心“大大的坏了”,说人无恶不作,碰到摔倒的老人要犹豫该不该扶了,遇见路边的孕妇求助要考虑能不能送她回去了、、、、、、、我们在一点点地被那些社会上的恶伤害,侵蚀着,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把自己包裹的紧紧的,即使不对别人施以恶行,但也怯于行善了。

当善在一点点隐藏,恶却层出不穷的时候,社会大众感受到的只有寒心,只有厌恶。

也许我们会唾骂那些被我认为邪恶的人们,但又有太多太多的人在骂过他们的不当行为后不了了之,并不会用自己的行为使他人感受的善与温暖的存在。

就像我们大多数的人在心底里都觉得做慈善是一个高尚的行为,但现实里真正做慈善的人远远少于赞同认可慈善的人。

他们不做的理由也是大同小异,无非是没有经济基础,没有时间,或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其实慈善不一定非得是什么正式的场合,不一定非得像陈光标一样高调的散出大把大把的钞票,不一定非得专门抽出一天或几天时间时间,慈善可以渗透在生活里,可以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这个道理相信大多数人也能认可,讲出来大部分人也是举双手同意,但真正要做的时候能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想这还是对于行善的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一思想的转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性本善”,既然人性本善,做些善行,关心,体贴他人,是作为一个人的本性,并不是一种奢侈品,那么我们应无时无刻不去行善的。

相信“性本善”的认识若能不断深入人心的话,我们每个人即使献出一点点爱,行一点点善,也能慢慢地是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也会使人与人之间坚硬的外壳渐渐地蜕下。

道家的思想似乎给人一种消极避世,逃脱现实的感觉,其实不然。

学习和理解道家的思想或许能是人生不那么痛苦,能使人生多一些乐趣。

《老子》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等于说“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于说万物生于有。

老子同时认为,万物最终又将归结于“无”。

这样时间万物就要经历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的过程。

“无”和“有”本是其自然的规律,也就是道家所谓的“道”的体现。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有”,过分追求“有”,而把“无”当作一种惶恐,一种失败,这就无形中加剧了我们的痛苦,使生活的幸福感降低。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梦想着功成名就,飞黄腾达,腰缠万贯,当这些梦想还这是梦想的时候,我们想到它是满满的喜悦。

但现实是,一个人真正拥有了这些,他却失去了原有的幸福,他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地位能否保住,自己的金钱如何利用,自己应该如何防范身边的人们。

因为“有”他的生活增添了烦恼。

这也许整是因为他太看重“有”。

若他能理解道家的思想,把现在的“有”和将来的“无”看作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不去抗拒这种规律,而是顺应它,好好享受、体味拥有的当下,生活也许能幸福很多。

当然,道家“无中生有,由有到无”的观点,并不是让人们放弃一切,无欲无求,碌碌无为地度日。

而是,给人们一种思想的指导,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处理“有”与“无”的关系,学会“舍得”,从而使人生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道家的思想是指导人们或得幸福的思想。

但幸福又有绝对幸福和相对幸福。

相对幸福是人们通过自然本性的自由发挥来实现的。

庄子提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这就是说只要人们顺应自然,发展自己的本性,就能得到应有的幸福。

这也许应该称作在纯粹理想状态下获得幸福的途径。

就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样”,在现实中人自然本性的发挥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那么人类就无法得到幸福了么?当然不是,道家也为我们提出了在现实环境下获得幸福的方法,这种幸福是更高层次的,更加实际的幸福,叫做绝对幸福。

绝对幸福是通过对自然本性的更高层次的理解来获得的。

正如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他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他受苦”。

生活中会遇到种种的不顺,但我们能以一种客观平和的心态来理解和对待他们,而不是愤怒、报复或轻生,我们能在这些苦难里摸爬滚打,并最终克服了这些所谓的苦难,而走向更加平坦的人生道路,当我们回首过往的经历时,我们对那些苦难的理解就更加深入,我们也会觉得更加幸福。

也许没有经历这些苦难,我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幸福的味道。

不知我的理解与道家思想的内涵有多大的差距,但我觉得道家所说的“理解自然的本性”可以在生活中转化为“理解苦难的不可避免”,进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苦难,从而通过对苦难的理解,经历苦难的洗礼来获得我们久久不能忘却的幸福感。

《中国哲学简史》目前我只读到了讲庄子的这一部分,因为上交作业的缘故,我不能慢慢把它读完再写这篇笔记,但我一定会把它读完,并且日后还会再次阅读。

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认真仔细系统地了解中国哲学打开了大门。

不论是自己日后的生活,还是这个道德日益滑坡的中国社会都学要吸收中国文化的这些精髓。

这些文化被我们遗忘了太久,以至于我们想要捡拾的时候是有些困难的,好在我们的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里也会更加重视学习和践行其中的有益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