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至第二章【圣才出品】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知识点图表
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一、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一)诸子百家教育思想1、孔丘的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2、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3、荀况的教育思想“六经”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4、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5、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二)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2、《中庸》3、《学记》4、《乐记》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二、秦、汉(一)董仲舒教育思想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3、论道德教育(二)王充的教育思想1、对神学的批判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3、论学习三、隋唐元明清早期主要教育思想(一)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颜氏家训》2.论士大夫教育3.论家庭教育(二)韩愈的教育思想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3.论尊师重道(三)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1、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3、“大学”和“小学”教育4、“朱子读书法”(四)王守仁心学教育思想1.“致良知”与教育作用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3.论教学内容4.论儿童教育(五)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五)颜元的教育思想1、漳南书院2、“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3、“习行”的教学方法4、“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四、晚清教育思想(一)“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张之洞与《劝学篇》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二)维新派教育思想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3、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五、民国早期教育思想(一)蔡元培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3、教育独立思想(二)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1、平民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职业教育思潮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勤工俭学运动6、科学教育思潮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8、学校教育改革与实验六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一)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1、论教育本质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的探索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三)晏阳初的乡村教育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2、“化农民”与“农民化”(四)梁漱溟的乡村教育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2、乡村教育的实施(五)陈鹤琴的“活教育”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2、“活教育”思想体系(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1、“生活教育”实践2、晓庄学校3、山海工学团4、“小先生制”5、育才学校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一(一)古希腊教育1、苏格拉底教育目的论外国教育思想史、古代教育思想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2、柏拉图“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3、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二)古罗马教育1、西塞罗2、昆体良3、奥古斯丁二、近代教育思想(一)西欧近代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2.卢梭的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理论及影响公民教育理论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育思想的传播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外国教育思想史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1.英国洛克斯宾塞2.法国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3.德国第斯多惠4.俄国乌申斯基5.美国贺拉斯·曼6.日本福泽谕吉三、现代教育思想(一)新教育运动理论1、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3、蒙台梭利(二)苏联教育思想1、马卡连柯2、凯洛夫《教育学》3、赞科夫4、苏霍姆林斯基(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1.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2.改造主义教育3.要素主义教育4.永恒主义教育5.新托马斯主义教育6.存在主义教育7. 新行为主义教育8.结构主义教育9.分析教育哲学10.终身教育思潮1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制一(一)官学制度与“六艺”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1.私人讲学的兴起诸子百家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2.太学、郡国学、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馆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萌芽与确立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的影响(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五等黜涉法”监生历事社学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与种类和特点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中国教育制度史 二、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洋务学堂的兴办 福建船政学堂 3.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3.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行政体制 制定教育宗旨 4.清末的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学制 颁布课程标准 2.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3.1922年学制七项标准 学制体系与特点三、现代教育制度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共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2.干部教育3.群众教育4.普通教育5.基本经验科章 节 小节知识点 外国教育制度史一、(一)东方文明古国 1.巴比伦的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古代教育制度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 (二)古希腊 1.古风时代 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 “智者”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3.希腊化时期 (三)古罗马 1.共和时期2.帝国时期(四)西欧中世纪 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五)拜占廷与阿拉伯 1.拜占廷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2. 阿拉伯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二、近代教育制度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 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耶稣会与天主教教育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 1.英国 2.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3.德国4.俄国5.美国6.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科 章节 小节 知识点 外国教育制度史三、现代(一)19c 至20c 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形成和发展 著名实验 2.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 设计教学法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1.英国《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2.法国《费里教育法》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3.德国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4.美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生计教育、返回基础;《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日本《教育救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6.苏联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和答案解析全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商朝。
4.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由大司徒掌管。
6.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
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
二、选择(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C)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A)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B)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B)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B)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C)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B)9、“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B)1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D)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A、国子学B、觉罗学C、八旗官学D、俄罗斯馆三、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0464中外教育简史-思考题论述题
思考题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第一章:1.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是什么?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的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三、原始活动中的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三、教育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的变化?P15。
答:开端于夏代,开展于商代。
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的萌芽,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
商代是开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容,教育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的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是夏商教育的主要容。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有何特征?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状况?其主要容和特点是什么?〕答:“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
西周学校〔西周的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教育容以六艺为纲: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3.六艺教育的容是什么?P20。
答: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根底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思考题:1.与西周官学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简述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重进行的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原始人类在机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续并传授一代有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4、件数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为主。
(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做养老、储物之处。
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必要条件。
(2)教育的无阶级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6、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
○1人工取火及其教育。
○2生产工具的制造。
○3原始渔猎中得教育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教育。
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习惯、婚姻家庭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主要包括祭祀和巫术两个方面。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校:意原为“木囚”,后逐渐演变成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章先秦时期的教育1.1 考点归纳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①“生物起源说”与“模仿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
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②“劳动起源说”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接受。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而其中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原始社会的教育①教育特点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目的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
③主要途径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一、中外教育史各部分知识点解析1、中国古代教育此部分内容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繁多,而且多为背诵的内容,总共分为六大知识点,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大朝代的教育思想及体系的完善与变革,做了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沉淀,形成系统的框架。
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打破思维定势,把知识点重新整理组合,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记忆。
此部分内容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改革史串成三条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中国近代教育此部分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也相对较多,分为三大考点。
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来梳理。
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两大主线来分别把握,特别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
这部分考试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作为主要考查内容。
3、中国现代教育该部分主要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可按大纲顺序进行复习。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知识点图表
章
节
小节
知识点
外国教育思想史
一、古代教育思想
一 古希腊教育
1、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论
德育论
智育论
“苏格拉底方法”
2、柏拉图
“学习即回忆”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3、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与教育
教育作用论
二 古罗马教育
1、西塞罗
2、昆体良
3、奥古斯丁
二、近代教育思想
一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2、“化农民”与“农民化”
四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
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2、乡村教育的实施
五 陈鹤琴的“活教育”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2、“活教育”思想体系
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实践
2、晓庄学校
3、山海工学团
4、“小先生制”
5、育才学校
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3、荀况的教育思想
“六经”传人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论教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科目
章
节
小节
知识点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一、先秦时期教育思想
一 诸子百家教育思想
1、孔丘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中外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
中外教育史部分第1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1.1《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
答:(1)教育的起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
①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是受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局限的。
②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③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再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
但这三种学说都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④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确概括为“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论着是大学 .9、大学将为学分成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学记将教育的目的明确的概括为两个:一是建国君民 ,二是化民成俗.8、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的教育论着是学记 .二、选择题1、提出“启发诱导”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提出“深造自得”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校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过程概括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6、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等教学原则是A、大学B、学记C、中庸D、论语三、名词解释1、“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2、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的学习.3、盈科而进:是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遵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不能越等.4、兼陈中衡:是荀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中认识事物不能片面,以偏慨全.要全面的考虑事物的方方面面,然后做出中正的结论.5、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着.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 5、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四、简答题1、简要回答私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原因:我国私学发端与春秋中后期,其兴起的最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术下移”;二是“士阶层的崛起”.意义:1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人才培养的数量,适应了当时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2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3私学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教育理论的探索.4私学办学、就学、讲学、竞争的四大自由,解放了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2、简要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和对象.3编订“六经”,奠定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教材基础.4总结出了“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创办私学者之一,是最早系统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教育遗产.3、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填空1、汉武帝时期,教育家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2、隋唐的文教政策是尊崇儒术兼重佛道.3、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 124 年.4、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 .5、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6、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是由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的.7、隋唐时期创设了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国子监 .8、在学校管理上首创“学田制”以保障学校经费的朝代是宋9、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养士与取士结合起来的教育家是王安石 .10、“升斋积分法”是元代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1、元朝在地方官学中创立了学习天文、术数的阴阳学 . 12、“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3、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1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蒙书是急就篇. 15、宋元明清时期私学使用最普遍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 16、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7、南宋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8、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贤良方正和孝廉 .19、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 .20、科举考试的三步骤是乡试、会试、殿试.二、选择题1、汉代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是BA、稷下学宫B、宫邸学C、国子学 D、四门学2、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是在AA、魏晋南北朝B、隋唐C、宋朝D、明朝3、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时期的选士制度A、汉朝B、魏晋南北朝 C、宋朝D、明朝3、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DA、汉朝B、唐朝 C、宋朝 D、元朝4、四书集注作者是BA、朱熹B、张载C、王守仁D、王夫之5、“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BA、胡瑗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三、名词解释1、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由是学校教育以培养儒术为目标,教师由儒士担任,儒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3、国子监: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4、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创立的教育改革模式.苏湖教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明体达用”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分斋教学”改革措施,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5、三舍法:宋代太学的教学制度.北宋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入外舍2000人,学习一年后,经过考试优秀者升入内舍,名额为300人.内舍生优秀者升入上舍,名额为100人.上舍生优秀者可直接授官.6、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7、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8、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早期最着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着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简答题1、简述唐代的官学系统唐朝的官学系统可概括如下:1中央官学:分为直系和旁系两个系统.直系主要是隶属于国子监的“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旁系主要有东宫的弘文馆,门下省的崇文馆及隶属于政府各个部门的专科学校.如太医院的医学;司天台的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的兽医学;太卜寺的卜筮学等.2地方官学:唐朝在州府和县都普遍设立了地方官学,类型除儒学和医学外还有崇玄学.2、简述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于唐末,盛兴于两宋,一直沿袭到清末.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动荡和需要.唐末天下乱,士人失学,书院应运而生.2唐宋时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我国自古以来的私人讲学传统为书院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当时佛教禅林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3、简述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书院的特点主要有: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来院讲学.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上多采用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6书院的组织机构精干.7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或“教约”,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方针.4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实施和演变1产生: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士制度之一.它产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科,被看做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2实施:科举制的实施办法是①将考试科目分为每年进行的常科和根据需要而举行制科.②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学中的学生——生徒,二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乡贡”.③报考办法,每年仲冬中央官学和地方经过考试选拔出合格者报送到尚书省,通过填写考生的基本情况和履历表并具保结后送户部审查,然后由礼部择日进行考试.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内容明经、进士科主要是儒家经典.⑤考试录取后授官.3演变:科举制产生后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演变情况大致可概括为:①在制度上逐步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②内容上从重“五经”到重“四书”.③方法上从重诗赋到重对策最后形成了重“八股”.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填空1、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者是董仲舒2、“正义明道”是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3、“圣化”是董仲舒对教师的要求.4、对迷信繁琐的经学教育进行批判,反对“信师是古”“记诵章句”,主张“极问”“贵通”的教育家是王充.5、颜之推的教育代表作是颜氏家训.6、明确的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是韩愈.7、创立“苏湖教法”的教育家是胡瑗.8、在教育的原则上主张“知行并进”“自求自得”的教育家是王守仁.9、在知行观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的教育家是王夫之.10、在教师理论是王夫之认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正人心” ,因此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躬行” .二、选择1、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家是A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2、将人才划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的教育家是B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3、提出既要重视早教有要重视晚学的教育家是CA、董仲舒B、王充C、颜之推D、韩愈4、在中国教育史上创立“分斋教学”法,开了文理分科设置教学之先河的教育家是D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5、在理论上明确将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家是B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6、认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致良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7、主张注意儿童特点用“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8、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教育家是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9、对传统理学进行严厉批判,将其概括为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是教育家是D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三、简答题1、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和道德教育思想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兴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行选举以选拔贤才.道德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主张以“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培养封建社会的忠臣孝子,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2在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上,主张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遵守“以人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强勉行道、进善诛恶”等原则方法.意义与影响: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统一了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目标,确定了封建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推动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封建统治对人才的需要.2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特别是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后世的封建主义者认为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教育宗旨.2、简答师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主要内容有: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2论述了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3明确了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师理论.其相互为师,能者为师的开明观点,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观点深刻的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韩愈的教师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3、简答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指导思想:主要是“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道.“教之有道”主要是指:一是要“择才而教”,二是要“教之以实用之学”;“养之有道”是指在培养中要“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有道”是主张改变选士的方法,罢诗赋,考经义;“任之有道”是反对用人只看出生,只论资格的用人制度,主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要措施: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3颁定三经新义;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4、简述“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提出的读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有: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5、简要比较朱熹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1教育的目的相同,都是要培养具有封建思想道德忠臣顺民.2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相同,都认为是为了“明人伦”.3都主张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朱熹提出了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理论,王守仁提出了“诱之诗歌”“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顺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主张.4教育的内容相同.不同:1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朱熹的理论基础是“理学”,王阳明的理论基础是“心学”.2学习的途径方法不同,朱熹主张向外求——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天理,王守仁主张向内求——通过存心、尽心、明心来认识天理.晚晴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晚晴的教育一、填空1、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马礼逊学堂 .2、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魏源 .3、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是太平天国自编的教材.4、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语学堂;二是军事学堂;三是技术学堂 .5、我国最早官办的新式学堂是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6、近代留学教育中最着名的是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7、百日维新中创办的最有名的三所学校是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 .8、 1905年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终结.9、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科目;二是递减中额;三是停止科举.二、选择1、系统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家是 B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2、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学校是A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3、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B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黄埔军校D、农民运动讲习所4、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是 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5、将学校制度设想为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的教育家是C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6、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写了论女学论师范的教育家是C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7、科举制度废于DA、1840年B、1862年C、1902年 D、1905年8、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注重实证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家是D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9、大同书的作者是B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三、名词解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主张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基础,以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补充中学的不足.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3、劝学篇:是近代洋务派教育家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系统的阐述和概括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4、马礼逊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学校.1839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四、简答1、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902年,它之所以是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标志,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1从办学目的上看,再不是培养封建的治术之士,而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才;2从课程设置看,不再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西文”“西艺”为主;3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不再是以个别教学,自主研习为主,而是以实施年级课程和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些变化使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轨道,朝着现代教育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开端的标志.2、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2设立京师大学堂.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3、简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近代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首先必须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足中学的不足.2学制改革的思想.主张广设各级学校;设立工农兵商各类专科学校和开展留学教育;设想建立新的学校制度.3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师范要有独立的地位,要在学制中自成体系.4重视实业教育.主张建立完善的各级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癸卯学制”基本上是张之洞思想的具体体现.4、简答“癸卯学制”的性质和特点性质: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半封建性表现在:以培养忠孝为本的封建维护者为目的;重视传统的“经史之学”;保留了科举制的地位;轻视女子教育.半殖民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从课程设置到学校管理都受日本的影响.特点:1建立起了三级七段相互衔接和普通、实业、师范三类学校并列的学校系统;2重视实业教育;3重视师范教育;4重视学前教育;5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癸卯学制”在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它奠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民国初年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制定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3、在横向上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三大类的学制是壬戌学制.4、民国时期逐步形成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是中央——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县——教育局.5、大学区制是将省区最高学校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教育行政制度.6、民国时期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机构叫大学院.7、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陈鹤琴 .8、民国时期最早单独设立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9、我国最早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强迫教育章程10、“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法主要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干部短训班;二是军政学校;三是技术学校;四是文化艺术学校.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所构成.二、选择1、壬戌学制制定于DA、1902年B、1904年 C、1912年D、1922年。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外教育史试题参考答案
《中外教育史》考试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6×6分)1.六艺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的“六艺”教育,经历夏、商时期的发展,完备于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2.孔子: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成就在两个方面:创办儒家私学和修订六经,奠定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3.鸿都门学:东汉灵帝时期(178年)创办的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教学内容为辞赋、小说、文学、字画等文学艺术,招生对象不论出身,学成即可封官拜爵。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
4.《国防教育法》:1958年9月颁布,是美国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强国力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内容包括加强普通学校的“新三艺”教学,强调天才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5.凯洛夫:其《教育学》是较早的用马列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学的书,对我国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的影响颇大。
强调只有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不到知识的,学校教育的最大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认识学习是艰苦的劳动过程。
6.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在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把培养道德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反对无教育的教学,认为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德行;反对无教学的教育,认为教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借助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则无从实施道德教育。
二、简答题(3×10分)1简析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和贡献。
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突破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垄断局面,世俗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适应人的多方面能力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广泛,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的同时,增加了自然科学等实用内容;主张教学应该注重儿童兴趣、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倡直观教学、实物教学等新方法;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自由、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2、分阶段教育的思想(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3、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24
五、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 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致良知‛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 现,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局面。 • 继孟轲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学说,要求人凭借 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欲;将‚格物‛理解成 ‚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欲一一追究、搜寻出来;要求 人懂得知与行是合一的,一个不善念头的发动就是恶行, 故须除恶于未萌动之时。 • 王守仁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识,提出要助其身心健康 发展。
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1)兴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2)兴教化,正万民。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2、关于教育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
3、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学原则与方法:强勉努力、多连博贯、学贵专一。
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清初颜元规划漳南书院就
是以胡瑗为法,直到近代仍有人提议在新学堂中仿分斋讲习之法。
19
“三舍法” “三舍法‛又称‚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 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 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 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 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实行‚三舍法‛意在突显学校作用,抵消科举的影响,并将学生平时表现与考试成 绩共同作为考核和选拔依据,而层层淘汰制度又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进 取心,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创新,对后代官学教育有很大 影响。如元代国子学和明代国子监所采用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就是将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重点难点中国教育史1一(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教育起源和学校出现的条件和过程1( 条件:生产、生活和风俗知识传授的需要,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出现了掌握文化知识的脱离劳动的文化人。
过程:成均——上庠下庠(养老)——序(习射)——学(礼乐文化)3(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己治人之术和人才,学校考查与官吏的选拔统一于一体;同时忽视生产知识和自然科学。
这些特点影响此后的教育。
(养老与视学结合的意义证明了教育与学校发展的过程) 中国教育史2-3二(春秋战国时期(一)官学私学之分:1( 私学兴起:“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中孔子儒家,墨子墨家为显学原因:上的原因,下的原因,中的原因意义:学官分离,政教分离,教育活动独立,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扩大了教育对象。
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带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上的成就。
《学记》2( 士与养士,与私学的关系,稷下学宫3( 百家争鸣,与上述两者的关系(注意各时期官学私学之关系)(二)私学显学: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1(儒家:1)孔子:《论语》教育地位和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诗、礼、乐,忽视自然、生产知识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启发诱导(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学思并重(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实质与形式)、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博与专)。
道德教育:仁、礼、孝,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者爱人,无隐无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2)孟子:《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论、儒家唯心主义教育的作用:社会作用,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目的:明人伦,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教育内容:孝悌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养气(理智与意念情感);反求诸己(自我修养慎独);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思、感之辩。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第一部分知识点1.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1. 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的教育家是孔子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主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是启发诱导1.先时期认为人性本善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教师的要求概括为“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四个要求的教育家是荀子2.认为人性恶的教育家是荀子2.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孟子3.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的论著是《学记》3.提出教学相长原则的是《学记》3.我国古代最早建立太学的朝代是汉代3.我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的创立是在汉代4.《四书集注》的作者是朱熹4.《师说》的作者是愈4.我国管理教育的专门机构国子监的建立是在唐代4.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唐代5.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天理”在“人欲”之中的教育家是王夫之5.宋代最著名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朱熹5.“湖教法”的创立者是胡瑗5. “三舍法”的创立者是王安石6.我国近代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首批是在1872年6.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6.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严厉批判,认为其有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三大祸端的教育家是颜元6.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人是源7.认为师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主发展新教育必须首先办好师教育的教育家是梁启超7.科举选士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7、壬戌学制的颁布是在1922年7.将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的学制是壬戌学制8.在教育方法论上注重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教育的近代教育家是严复8.近代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五育”并举教育宗旨的教育家是蔡元培8.将清末的学部改为教育部是在1912年8.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鹤琴9.将中国农村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主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来解决农村问题的教育家是晏阳初9.我国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9.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行知9.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始人是黄炎培10.在儿童教育中主要“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0.我国近现代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行知10.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10.主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1.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古希腊思想家是格拉底11.开创教育性教学先河的思想家是格拉底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2.建立起具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是拿破仑12.在柏拉图关于教育容的论述中,他最为重视的是哲学12.文艺复兴时期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的教育代表作是《巨人传》1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所有城市都先后建立不受教会控制的拉丁学校。
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解与考点归纳
考研《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解与考点归纳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中国教育史第1章先秦时期的教育1.1考点归纳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①“生物起源说”与“模仿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
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②“劳动起源说”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接受。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而其中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原始社会的教育①教育特点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目的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
③主要途径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史
第1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1.1考点归纳
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
①“生物起源说”与“模仿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
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②“劳动起源说”
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接受。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而其中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
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原始社会的教育
①教育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目的
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
③主要途径
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
(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2)五帝时代的学校与学官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当然,学校的产生也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古籍记载,我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学,名叫“成均”。
“成均”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而认为“成均”是五帝之大学,最早出自董仲舒。
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有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
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
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的场所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庠”、“米廪”等学校。
据《尚书·舜典》和《尚书·虞书》的记载,似乎在虞舜时就有了专门的学官,管理教育事业,并已分为三大部分:一为“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三为“典乐”,由夔负责,专掌乐教。
二、夏、商、西周的教育
1.夏朝的教育
(1)夏朝的学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并且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夏朝的学校在古籍中也有明确的记述,但仍无直接证据。
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因此,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
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以射造士”(《文献通考·学校考》),即用射箭的技术训练学子。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
①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②教育内容:a.军事教练。
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b.宗教教育。
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c.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朝的教育
商朝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日益提高,文化更加丰富,科学已相当发达,教育也有了明显地进步。
商朝的学校不但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文物作为例证。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大致是可信的。
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
“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场所。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即所谓“以乐造士”。
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
在商朝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学校,但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仍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3.西周的教育
(1)统治者对教育的垄断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度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这就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
养治术人才,即所谓“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
(2)两大学校系统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
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①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
小学设在王宫内。
王子和贵族子弟,到了七八岁,进入小学,学习数数、辨别方位、写字和家庭礼仪。
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
②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
乡学设立于闾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庠”,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校”。
(3)教师构成
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
①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即大乐正)主持,大司乐是国家的礼官,负责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
除大乐正外,还有小乐正、大胥、小胥、大司成、龠师、龠师丞、太傅、少傅、师氏、保氏等。
②乡学的教师,也都由国家及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兼任,由大司徒主持,除大司徒外,还有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等;还有致仕(即退休)的大夫与士,也直接担任乡学教师,称之为“父师”、“少师”。
(4)教育内容
①国学教育内容
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②乡学教育内容
a.“礼”,后世称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如宗法制、世袭制、等级制、分封制等)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仪节。
b.“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
礼乐配合,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子》)。
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终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c.“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驶战车的技能。
“书”,是读书、写字。
“数”,是计数。
③幼儿教育
西周对幼儿教育极为重视。
在古籍中记载了幼儿发育成长的过程和从出生到小学之前的教育内容,但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
这个时期重男轻女思想已经十分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官学的衰落
官学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贵族在世卿世禄制度下保持享有富贵的特权,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周朝王权日渐衰落,周天子不能维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共主地位,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一切都不能按旧制度办,导致学校的荒废。
(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无暇顾及教育,不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