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 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
“孩子并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 能干的多。”有 72种无条件反射。(
味觉(对于不同的味道,糖水和柠檬汁有不同的表 情。)
嗅觉(能分辨出香蕉和臭鸡蛋味)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1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 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感觉(sense)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形状、大小、颜色、软硬、气味、声音)
“苹果”、“水仙花” 知觉(perception)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有机
组成的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有机
36
▪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 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
37
38
视追随
39
40
41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在逐渐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渐增
1、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的辨别。
3岁辨上下、4岁辩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 6岁能完成以上项目,但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辨别仍 然很困难。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幼儿辨别方位空间是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 为中心辨别。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镜面 示范。
加。三、四岁:6分;五岁:7‘6;六:12 分 3、观察的细致性: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细致 4、观察的概括性:系统和本质在逐渐增长。
学前心理学:感知觉
7岁
对不同感官的协调组织和控制能力才发展到成 人水平,开始形成抽象思维模式。
儿童的感知觉能力
决策和交互
孩子的交互以及决策的制定需求 自我认识和个性的表达。
社交和游戏
孩子们从互动中学习到渴望,尝 试,一个人的地位,以及如何为 一个人的行动付出代价。
绘画和工艺美术
儿童所进行的画画和工艺活动大 部分在如何感知信息以及如何选 择使用的能力上。
学前心理学:感知觉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基础的发展, 促进学前儿童探索世界,认识自身,发展全面的认知、感性和动手能力。
感知觉的定义
认知体验
感知觉是人类获取、认识世界和 自我的认知体验之一,使我们能 够“看、闻、听、尝、触”世界万 物。
感知与运动
感知觉是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的基 础,也推动了孩子的身体和大脑 的发育,并与运动的发展密切相 关。
多感官体验
感知觉不仅是感官器官对刺激做 出反应,它的本质是人体视觉、 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 系统整合后的多感官体验。
感知觉的发展过程
新生儿时期
视觉、听觉、触觉均表现出极大的不成熟性, 只有尚未成熟的基本功能。
6个月后
感官系统不断成熟,儿童对各种刺激有更全面 的反应。
3岁
儿童逐渐学会了摆脱对感官刺激不必要的注意, 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注意。
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会等节目体验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
科学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里的多样感官性刺激 不仅能够使孩子对未来的职业产 生热情,还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好 奇心。
总结和重点
1 感知觉的定义
感知觉是人体多感觉系统对周围环境进行整 合、加工、选取、提炼、识别的过程。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1. 儿童感觉发展的基本特征1.1 感觉器官的发育儿童的感觉器官在出生后就开始发育,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视力和听力是两个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可的感觉,但是直到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才能完全发育完成。
1.2 儿童的感觉区域在儿童身上,感觉器官像他们的肌肉、关节等之类的身体部位一样,都比成年人的要小。
这意味着,当儿童感觉到某种刺激时,他们所感觉到的范围也会比成人更小。
1.3 儿童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儿童的感觉器官比较脆弱,因此儿童对外部刺激的照射很敏感。
比如,在弱光和弱声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更加清晰。
而在强光和强声音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不适应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儿童知觉发展的基本特征2.1 儿童知觉发展的特征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不断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之后,他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
2.2 儿童知觉误差儿童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犯一些知觉误差,而这些误差多半是由于他们庞大感觉器官范围的缘故。
比如,当一只鸟在树上飞过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它从下方飞来,而不是从上方飞来。
2.3 儿童从感觉到认知儿童的感觉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儿童的直觉和认知。
3. 儿童感觉和认知的发展需求3.1 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孩子们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和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这样可以促进感觉器官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必须学会接受新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探索和尝试孩子们需要尝试新的事物和事情,比如摆弄新的玩具、探索陌生的环境、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得到发展。
3.3 展示和分享孩子们需要分享他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通过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整理课件
16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
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1.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 动中来。
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
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帮助发展其注意转移的能力 。
整理课件
18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1. 1-3个月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 (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 (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 (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 (7)偏好熟悉的刺激物 (8)偏好新奇的刺激物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 无意注意的原因 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
幼儿中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
幼儿晚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认识菱形、平行四边形、 椭圆
3.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3.1大小知觉的发展特点
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2岁半至3岁孩子,已能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者小皮球 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 3.2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2岁半—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4—5岁幼儿在判别立体实物的大小时,要借助触摸才能确定 6—7岁幼儿借助于经验可以单凭视觉判定立体实物的大小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 、受语言指导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 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亮度(明度)恒常、颜色恒常。
(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 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
感觉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看到晴朗夜空下30英尺外的一支烛光
听觉
安静环境下听到20英尺以外表的滴答声
味觉 嗅觉 触觉
可尝出两加仑水中加入1茶匙糖的甜味 闻到散布于3居室一滴香水的气味 感觉从1厘米高处落到脸颊上蜜蜂的翅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以 及深度知觉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依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进行的。人对物体形状
的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只要你以前对某种物体比较熟 悉,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知觉它,都不容易出现差错。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知觉练习题学前儿童的感知和知觉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学习的基础。
在学前班阶段,为了促进孩子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感知方面进行练习和培养。
以下是一些与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视觉感知:家长可以在房间中放置一些有鲜明颜色和各种形状的对象,引导孩子观察并尝试用手指指向或说出它们的名称。
比如可以用红色苹果、黄色香蕉、蓝色球等来进行游戏。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状和颜色辨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2. 听觉感知:在教室或家中播放一段有节奏的音乐,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仔细听。
然后停止音乐,询问孩子刚才听到了什么样的乐器声音。
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孩子训练听觉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3. 触觉感知:利用纸张的不同质地,向孩子展示一些有粗糙、光滑、柔软等不同质感的纸张,让他们用手触摸并说出感觉。
家长或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使用形容词来描述纸张的触感,如“柔软如棉花”、“光滑如丝绸”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触觉感知能力和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4. 味觉感知:选取一些常见的食物,如苹果、橙子、葡萄等,让孩子尝试,并描述它们的味道。
可以引导孩子用甜、酸、苦等词语来描述食物的味道。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味觉感知,并丰富他们的词汇和口味。
5. 嗅觉感知:在房间里放置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如香皂、鲜花、咖啡等,让孩子尝试用鼻子闻,并说出它们的味道。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对不同气味的辨识能力和嗅觉感知能力。
在进行上述练习题时,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感知和知觉的习惯。
此外,还应该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设计适合他们的感知觉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这是一个斑点图,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知觉为一个 有意义的整体。
不完整图形 你觉得这个图形像什么?
4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 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轶事记录是在各种自然的生活情况下,将儿童自然表露的行为特点加以实录,以便 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帮助教师分析儿童的个性特征,探讨对不同孩子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 实施教育,这种轶事记录亦可以长期保存,为以后的教师提供信息资料。 做好轶事记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轶事记录要力求真实,不可将记录者的意见与解释与事实混淆。 第二,记录应及时、准确和具体,要将被观察者的行为、言语、周围情景详细记录。记录时还要注意行为发 生的顺序性,力求事件的完整。 第三,轶事记录需要收集较多资料,才有助于评价的完整,因此记录材料应妥善保存。
提问:俾格米人为什么看到我们熟悉的水牛时却认为是虫子?这说明了什么?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 a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 例:黑板上的白粉笔;书中的黑体字;用有色笔改作业、书中标重点、讲课声音大小有变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评价与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目的性加强 【案例分析】
给幼儿一张图片,上面画着几个孩子在溜冰,冰场上有一只手套。向幼儿提出任务,要求他们从画面上找 出那个丢了手套的孩子。小班孩子大部分根本不认真去找。他们观察时,胡乱看一些无关的细节,完全忘 了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不同 年龄段的幼儿体现出哪些观察力方面的差别?
三章二节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和观察力培养
3个月:嗅觉和味觉继续发展,能辨别不同味道。 4-5个月:喜欢尝试,想把所有东西放到嘴里。 9-12个月:这阶段会表现出对甜味和盐味的爱好。
问题探究
6.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学前儿童味觉的 训练方法?
6.(1)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 a.味觉:生来就有,酸、甜、苦、咸
5(1)学前儿童触觉的作用? a.触 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
途径。 b.触觉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5、(2)学前儿童触觉发展过程? a. 口腔探索:第一年 b. 手的探索 c. 眼耳手协调探索 ----皮亚杰认为,将触觉和视觉联合起来并用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9、(2)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表现?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
今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
、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
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教学中注意: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观察导入 看,蜻蜓的身上还有小毛毛呢!
问题探究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0、观察力的含义?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
现? 10、(1)观察力的含义?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
的能感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10、(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a.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b.观察的精确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从主观因素来看,有无明确的目的,有无积极 的态度,以及知觉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 都会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
探寻一 解析感知觉
(2 人的知觉在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完备的
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刺激物进行加工 处理,使知觉保持完备,这一特点称为知觉的整体 性。 (3
探寻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及特点 1.视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视觉敏锐 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的发展。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 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 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也是 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挑战时间”
探寻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的发展与特点 1.空间知觉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 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一般来说,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的 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的儿童则能完 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
3.观察不够细致。 幼儿园小班儿童观察事物只注意事物表面的、
明显的、有趣的部分,到了中班、大班,在教 师的引导下,开始注意事物比较隐蔽的、细微 的特征。
探寻三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4.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低 幼儿初期,儿童观察到的事物一般是零散的
特征、孤立的现象,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中期和晚期能有顺序进行观察,能获得事物比 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能概括出事物的更加高 级的特征。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 认周围事物的特点。 3.触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儿童将视觉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现象 。新生儿的视觉调节 机能较差,儿童集中的视觉活动还未形成。大约从出生后的第3周起, 新生儿开始具有了视觉集中现象随着儿童的视觉机能日趋完善,视觉集 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都逐渐延长。 (二)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对象形状和大小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 视觉敏度是依靠眼球晶状体的变化来进行调节的。幼儿期的儿童的视敏 度持续发展。在正常视力之外,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 病。 (三)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一般认为,3、4个月的乳儿才开始具有最初的颜色视觉,具备了辨别彩 色与非彩色的能力。婴儿期的儿童开始能够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颜色, 到了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儿童年龄越小,感知的目的性就越差,随着年龄的 增长,需要、兴趣等逐步发展起来 ,感知觉活动的 有意性逐步增强。
(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婴幼儿的感知觉常常伴随着较大的冲动性,但随着 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觉向着思考性的方向发展 。
图形配对测验的结果发现,儿童年龄越小,与标准 图形配对所花的时间越短,而且错误也越多。
儿童早期就具备了对物体形状和几何图形的分辨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范 茨通过设计“注视箱”发现儿童对各模式注视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复 杂程度越高的图形,注视的时间越长。
范茨的注视箱
一分钟测验中平均注视的时间(秒)
(二)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外界物体大小的反映。国内国外研究表明 儿童大小知觉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第一阶段(5~7岁):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 Nhomakorabea左右方位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2014 级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常常将"b”和“d”,“p”和“q”相混淆,这是因为其( )发展不够完善。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A.远距离感觉B. 外部感觉C. 近距离感觉D. 内部感觉4.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B听觉C. 感觉D. 知觉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A.转换B. 收集信息C. 神经传导D. 中枢加工6.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B.0—1000C.380—1280D.400—7507.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 )A.暗适应B.明适应C. 不适应D. 知觉适应8.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B. 光适应C. 暗适应D. 不适应9.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
A.漂白过程B. 明适应C. 暗适应D. 感觉后效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 听觉适应C. 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A.20—2000B.200—2000C.20—20000D.200—20000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A.感觉B. 知觉C. 记忆D. 想像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A. 视知觉B. 听知觉C. 视、听知觉D. 视、感知觉14.一旦形成固定认识,形状、大小、高度、颜色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这说明知觉具有()A.整体性B.理解性C.恒常性D.适应性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A. 视觉B. 色觉C. 知觉D. 感觉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 整体性B. 选择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掌握课程的结构和教学方法。
1.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概述解释儿童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探讨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阶段。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理论2.1 感觉的基本理论介绍感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解释感觉机制和感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2.2 知觉的基本理论介绍知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空间知觉、形状知觉、颜色知觉和运动知觉。
解释知觉机制和知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3.1 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2 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
3.3 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第四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和干预4.1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方法介绍常用的儿童感知觉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法、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
4.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干预策略探讨针对儿童感知觉发展问题的干预策略,包括教育干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第五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5.1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确定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5.2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介绍适合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包括游戏、故事、手工和音乐。
5.3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提供一些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第六章:视觉发展6.1 视觉发展的基本理论探讨视觉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视觉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2 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和特点阐述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分析各个阶段视觉发展的特点和变化。
6.3 促进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儿童视觉发展。
介绍适合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
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2、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1)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
的知觉。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4)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
14
-
15
-
26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
弱视的特征及其治疗:治疗最佳期3-5岁。
❖ 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敏度发展的特点,来为他们创造
合适的学习条件。例如: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对于年龄小的
幼儿,文字图片要大些。
3、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新生儿最愿意听母亲的声音;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 高音调的声音。
-
30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
❖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健康。 (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
-
31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皮肤觉
三、皮肤觉的发展: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一)儿童触觉的发展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
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
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
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
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
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
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
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第一节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和平衡觉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无论从比较心理学发生的角度,还是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感知觉都是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一切比较复杂、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
(二)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幼儿期,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一)视觉偏好法视觉偏好法采用一个很简单的测验程序: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制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种更感兴趣。
视觉偏好实验一个很大的缺点在于,如果婴儿没有表现出对某一个图案有明显的偏好,研究者便无法确认婴儿是不能分辨图案的不同,还是对所有图案都同样感兴趣。
(二)习惯化方法习惯化方法是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它是对婴儿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不再对刺激物做出反应的方法。
习惯化的研究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婴儿的认知知觉识别能力;二是婴儿注意的倾向性;三是婴儿对刺激物的再认能力。
(三)诱发电位法诱发电位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具体的做法是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的头部接上一些微电极。
(四)高振幅吮吸法高振幅吮吸法,即让婴儿吮吸一个里边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研究者通过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他们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一)视觉集中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学前心理学 (3):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概述
感知觉概述
三、感知觉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最 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无论是从动物心理发生的角度, 还是从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 感知觉都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认知过 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特性以及自 身的最初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感知 觉获得的。个体在出生时已经形成 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系统,只 要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引起相应 的反射活动。无论是自身经历的直 接经验,还是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 经验都是通过感知觉获取的。
学前心理学概述
感知觉概述
一、感知觉的含义
(三)感觉和知 觉的关系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个 方面: 第一,感觉和知觉的内容不同。感 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人们通过知觉了解的内容要比感觉到的 东西更加丰富和生动,并且可以获得事 物的整体意义。 第二,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 感觉只是单一的感觉器官进行简单信息 加工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大脑对不同感 官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
学前心理学概述
感知觉概述
三、感知觉的作用
(二)感知觉是其 他心理过程产生的 基础 感知觉所提供的人类自身和 外界环境的信息,是人们获得知 识的源泉,其他一切高级的心理 活动,如注意、思维、记忆等都 是在感知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 上进行的。感知觉为认识过程的 高级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材 料,如果感知觉不能正常运作, 其他的心理现象也就不能正常发 展,“感觉剥夺”实验就充分证 明了这一点。
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感觉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
(三)触觉的发展 2.触觉的发展
(1)口腔触觉
• 口腔触觉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反应,表现为吸吮反射和觅食反射。 • 这个阶段被称为“口腔探索阶段”,一般到5个月以后,婴儿的这种探索行为便逐渐减少,其 他方式的探索行为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演示文稿
第6页,共77页。
感觉的重要性
感觉的价值
第一、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第二、感觉保证了个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剥夺实验
第三、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第7页,共77页。
感觉剥夺实验
图1感觉剥夺实验装置
第8页,共77页。
第22页,共77页。
第23页,共77页。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四)颜色视觉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在他们眼中,世界被感知为黑、白、灰 的世界。
在婴儿阶段对颜色辨别的能力发展很快, 从3、4个月起,婴儿 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8个月喜欢暖颜色,不喜欢冷色,喜欢明亮色,不喜欢暗淡色。
到了幼儿阶段,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能力在继续发展, 此时,幼儿对颜色的辨别往往与颜色的名称结合起来。
求3-6岁幼儿比较常玩的纸鸟的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及一
系列面积不等的正方形的大小。结果表明,3岁幼儿一般已能判 别图形大小,但完全不能判别不相似的图形的大小,即使到6 岁也很困难。
2、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但还不成熟, 但是新手儿运用他们有限的视觉能力对环境 进行探索。
第18页,共77页。
视追随
第19页,共77页。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二)新生儿对光有察觉 新生儿出生后能立即对光有所察觉,还 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度低 于成人。在头两个月里婴儿对光的明 度的明感性发展很快,新生儿能觉察 移动的灯光。
第50页,共77页。
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整合而 成的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 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物知觉:空间知觉(形状、方位、深度、 大小)、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 社会知觉: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 知觉
• 3.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 • 正确知觉、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
• 五、感知觉的规律
• (一)感觉的规律 • 1.感受性
• 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 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 三、触觉
• 新生儿和1岁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为主。 • 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 四、痛觉
• 新生儿痛觉低,儿童痛觉感受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成 人对儿童的疼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
• 五、空间知觉 • 方位:上下2-3岁、前后4岁、左右5岁
• 形状:难到易,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 五边形、梯形、菱形。
第2课时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一、视觉
• 视敏度:即视力,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 一定距离以外的物体的能力。
• 4-5岁视力趋于稳定,5岁是视力发展的转折时期。
• 颜色视觉:即辨色力,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 力。3岁认清基本颜色,4岁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 二、听觉
• 胎儿期有基本听觉能力,儿童出生第一天就有听 觉反应。12、13岁之前听觉敏感性在增长,成年 后逐渐降低。理想声强环境15-35分贝。
• 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行 走、劳动)
• 平衡觉: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速度、方向、旋转和震颤)
• 机体觉: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饥 饿、渴、窒息、气闷等)
• (二)知觉的种类 • 1.根据知觉过程中谁起主导作用分
•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 觉。
•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的方法
•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幼儿具有相应 的知识准备;
• 2.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
•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充分培养儿童的观 察力;
• 4.发挥教师的言语指导作用,启发幼儿运用 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 三、感知觉在教学中的运用
• 在教学中提高感知效果,就需要直观教学手段。 • 1.实物直观 • 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
• 2.感觉阈限
• 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 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界限或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而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 最小差异量。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 差别感受性。
•。
• 3.感觉的适应
• 大小:对物体长度、面积、体积在量的方面变化的反映。 • 深度:“视崖”实验,表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 六、时间知觉
• 婴儿早期依赖条件反射、生物钟。幼儿初期与具体的生活 活动相联系。
第3课时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 1.观察的方法 • 依赖外部动作,从无序到有序发展。 • 2.观察的目的性 • 随年龄的增长观察目的性逐渐加强。 • 3.观察的时长的发展 • 跟观察目的性提高呈正相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 4.观察细致性的发展 • 从观察事物粗略轮廓和突出特征到逐渐抓住事物主要部分。 • 5.观察概括性的发展 • 从零散特征、孤立现象到有顺序系统完整的概括出本质。
观事物的属性反映;不存在孤立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
愈丰富、愈精确,知觉愈完整、愈准确。
Hale Waihona Puke 四、感知觉的分类• (一)感觉的种类
•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 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 嗅觉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绪
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 2.教具直观 • 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等手段 模拟实物形象而提
供感性材料。教具,图片、头饰、课件等
• 利用教具直观时注意事项: • 第一、制作和选择教具时,应依据幼儿的感知规律; • 第二、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内容选择和制作教具; • 第三、教具呈现的时机要合适; • 第四、教具使用不能流于形式。
• (二)知觉的规律 • 1.知觉的选择性 • 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的活
动性、对象的特征、个人兴趣与需要。
• 2.知觉的整体性 • 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 • 3.知觉的理解性 • 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言语、动机、
期望、情绪、兴趣等。
• 4.知觉的恒常性 • 类别:明度、大小、形状、颜色
第3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1课时 认识感知觉
• 一、什么是感觉?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 二、什么是知觉?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 性的反映。
•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
认识阶段;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 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 能提高(暗适应)也可能降低(明适应)
• 4.感觉的对比
• 同一感受器接收不同的刺激而使得感受器 发生变化。(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 5.联觉现象
• 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颜色感觉容易产生联觉,例,红色象征 吉庆热烈、绿色象征春天表示健康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