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朱熹的武夷山水茶之意境
武夷山朱熹园观后感
![武夷山朱熹园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c3ea17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5.png)
武夷山朱熹园观后感去了趟武夷山的朱熹园,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一走进朱熹园,就好像有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唰”地一下把我包围了起来。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静静地站在那儿,像是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朱熹的故事。
你知道吗,朱熹这个人可太牛了。
在园子里,看着那些关于他的介绍,我就在想,这得是个多么聪明的脑袋瓜啊!他的思想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理学的方方面面都涵盖进去了。
我一边走,一边看那些他曾经用过的东西,虽然都是些老物件了,可就感觉离他的生活近了那么一点点。
就好像我能看到他在这儿读书、写字、思考那些深奥的学问。
我看到他讲学的地方,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一幅画面:朱熹站在前面,摇头晃脑地讲着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下面一群学生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那时候的学习氛围肯定特别纯粹,不像现在,我们还有手机什么的来干扰。
朱熹园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沾染上了他的气息。
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是朱熹思想的守护者,一直静静地陪伴着这个园子。
走在园子里的小径上,我就在想,朱熹当年是不是也在这条路上走过,他是不是也在思考着怎么把他的理学传播得更远呢?而且啊,这个园子的布局也很有意思。
它不是那种规规矩矩、让人觉得很死板的布局,而是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就好像朱熹的思想一样,虽然严谨,但又不失灵动。
从朱熹园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朱熹和他的理学。
感觉自己就像被文化洗礼了一遍,虽然不能说一下子就对他的思想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就像是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我想以后要是有机会,还得再来好好感受感受,说不定那时候我就能更懂朱熹这个大思想家的世界了呢!这一趟朱熹园之旅,真的是又有趣又长知识,超赞!。
朱熹与武夷道统
![朱熹与武夷道统](https://img.taocdn.com/s3/m/3af9cb58336c1eb91a375da1.png)
朱熹与武夷道统作者:昔哲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07期朱熹,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名字,亦如很多历史人物一样,被后人品头论足,褒扬贬斥。
但不论你褒扬他或者贬斥他,他已然就在那里,无悲也无喜。
谈起宋明理学,很多人想到的是“坐而论道”“空谈义理”。
我想朱熹的生活绝不仅仅是在九曲溪划船赏景,在武夷山下读书品茗那么简单。
作为一个士子,当年的朱熹必定是怀着“仁以为己任”的情怀和“治国平天下”理想的。
他可能并未奢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却本着一个读书人的担当一直默默耕耘。
朱熹旅居武夷山半个世纪之久,那里的山水鉴证了朱熹从一个摇头晃脑读书的懵懂少年,到“不知老之将至”的一代大儒。
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料遗产,朱熹用自己的“身后名”回馈了哺育他的那片热土。
时下的传统文化圈很热的一个话题便是家风家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是云云,不绝于耳,也诚然有其道理。
朱熹的经历就是对这些观点的极好的诠释。
朱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也是官宦家庭。
其父朱松在他出生不久,就升任了朝廷的秘书省正职。
说起这些古代的官职可能比较陌生,让大家都觉得很高大上。
朱松所从事的工作主要负责主要著作、日历、会要、实录等工作,主要负责国家文书档案、维持历法、重大事件纪要等事务,部分类似于现在的档案馆、办公厅等机构。
但是,怀着“以道事君”梦想的朱松,公然连同一些同事反对当时皇上面前的“大红人”秦桧的“宋金议和”的主张。
后果并不像很多古装剧演的那样,皇上开明听取诤谏,天下清明。
历史就是历史,在皇帝的朱批之下,朱松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去教朱熹了。
这样,朱熹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度过了童年。
至少从朱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点是从父亲的身上继承而来的。
其一是朱松早年受到二程理学的影响,学问也是棒棒的,与著名学者胡宪、刘勉之、刘子羽交游甚密。
朱熹很明显继承了这一点。
其二,朱松是在泉州开讲理学的第一人,朱熹的巡游讲学也是走了不少地方。
朱熹与武夷山
![朱熹与武夷山](https://img.taocdn.com/s3/m/37e409b2fd0a79563c1e7234.png)
朱熹与武夷山朱真 /u/1950761064 2012-08-01 11:11:05 武夷山这个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茶、好人,我们还不得不谈这里深厚的文化。
说武夷山的文化,我们又不得不谈朱熹这个人。
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除了她的自然风光优美外,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夷山也不例外,有学者吟诗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圣地。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怎么就能在武夷山这样美丽的风景里想到要和我们人的欲望过不去呢?武夷山这个天人合一的仙境,才能产生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精髓。
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
朱子理学内容丰富,搏大精深,从朱子与武夷山的文化联系上来谈,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武夷山是朱熹成名的风水宝地武夷山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朱熹。
正所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把他和孔圣人相提并论,后人也称“朱夫子”。
朱熹祖籍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婺源,字元晦、仲晦,号晦庵。
公元1130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其父朱松这时在这里任县尉,南宋绍兴十三年,父亲病逝后,他遵从父亲的遗嘱,到福建崇安求学于父亲好友刘勉之等著名学者门下,生活、成长在武夷山一带。
朱熹勤奋有志,刘勉之很喜欢他,将女儿许配给朱熹为妻。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侍制、秘书修撰、宝文阁侍制等职,死后谥赠"太师",封“信国公”、"徽国公"。
人称朱文公。
他生平著书极丰,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如《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朱晦庵集》等。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少年从学、著书立说、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https://img.taocdn.com/s3/m/6dd5981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7.png)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朱熹的茶缘朱熹(1130—1200)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一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居住前后达40余年,死后葬于福建建阳,今建阳县黄坑乡后圹村有朱熹之墓。
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学说,建立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著有《周易本义》、《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句》、《诗集传》等。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
朱点幼年丧父,早年全靠义父刘子羽抚养照料。
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留下遗产,但却教会了他饮茶。
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
说来有趣,朱熹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茶有缘。
在他降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当时家人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
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冠儒。
学生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捻须。
厌宾已识天公意,不忍回头更指渠。
但后来事与愿违,朱;捉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却为“始小学,终大学,真源脉胳,统圣贤体用之全。
”成为了一代大儒。
朱熹一生以清贫著称于世,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颂扬之。
朱子的生活准则乃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
”粗茶淡饭,崇尚俭朴。
朱熹一次往女儿家,适女婿外出,女儿端出热茶侍奉,朱子品着茶,感到心里舒适,时已正午,女儿端出麦饭葱汤请父亲就餐,朱子尽茶就餐,吃得津津有味。
女儿觉得怠慢了父亲,心中有愧。
朱子在茶足饭饱后,很满意这汤与饭,自觉非同一般,挥毫写下:“葱汤麦饭俩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
”朱熹晚年为躲避“庆元学案”,赋诗题匾,往往不敢签署真名,常以“茶仙”署名落款。
庆元六年(1200)三月,他病情恶化,尚坚持著述题名。
朱熹武夷山对联
![朱熹武夷山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277ee904360cba1aa811dae4.png)
1、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达二程子;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
2、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3、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4、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不宗朱子元非学,看到武夷方是山。
喜无椎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
寻常登峰,尽东南,第一武夷奇绝。
寻幽览胜,米家山,难写诸峰清绝。
君岸已登吾在筏,羡从峰顶看迷津。
敢云既醉嘲濡首,闲却当年伯玉津。
西湖如二八佳浴,倩妆斗艳,顾盼生姿,又如贵人名媛,雕缋满眼。
武夷如姑射谪仙,云裹雾罩,遗世特立,又似仙家楼阁,
神缕天划。
武夷山问茶:一杯茶的禅意人生
![武夷山问茶:一杯茶的禅意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e8153e84650e52ea551898f5.png)
武夷山问茶:一杯茶的禅意人生(组图)北苑故事讲福建的茶,讲武夷山的茶,怎么都绕不开北苑。
北苑是南宋时期福建的一个地名,在福建南平建瓯东峰镇焙前村后的一个山沟里,那里有一方摩崖石刻纪录了北宋时期福建茶的历史,也奠定了北苑在福建茶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块巨石有2米多高,地面周长大约有10米,巨石的北面刻着80个巴掌大的字。
内容是这样的: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
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用现代白话文来解释是这样的:在建州(今建瓯县)的东面,有一座山叫凤凰山,山里有一处叫北苑的地方特别适合种植茶树。
从宋朝太平兴国初年(976)开始作为宋朝官焙(皇家制茶的地方),每年向朝廷进贡龙团凤饼团茶。
焙前村后的山沟里深藏着北苑近千年的秘密搪瓷反应釜、搪玻璃反应罐、搪瓷搅拌器 ( )在中国的茶历史研究领域对“北苑御茶园”的地点一直存在着争论,虽然宋代有那么多的文学大家在他们赞美讴歌北苑茶的诗作里都明确了北苑茶产自建州这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实据出现。
直到这块巨石被发现,才终于确定了北苑的地点,“坐实”了北苑的历史意义。
一路行去,土路上时不时冒出灰色墙砖的碎块,田垅上也有很多灰砖搭砌的地方,那砖扁而窄,后来看到福建省博物馆发掘时拍的照片,遗址的地面都是这样的灰砖。
遗址被填埋了,北苑历史被快速翻开了一下,那些曾经有宋代茶工们脚印的地面被阳光温暖了片刻,又重新回复了原先的寂静。
北苑之所以成就为中国茶历史的一个辉煌,是因为在一个几千年帝王统治的国家里,朝廷的认可和鉴赏,在老百姓的思想中,应该就是一个传奇的开始,甚至是一个足以夸耀千百年的故事。
关于北苑,有几个关键词:建瓯凤凰山、宋徽宗、龙凤团茶。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风流天子,喜欢一切高雅的东西,比如茶。
因为他的喜欢,臣子们就变着法儿给他做好茶,一个茶,被君臣们玩出了许多的花样,就连那些文人们也附庸风雅,为一个北苑茶写下了那么多的诗词篇章。
武夷山遇林亭古窑址连接器,接插件,连接器网,连接器采购,连接器求购,光纤连接器,资讯 /在北苑监督造茶的福建路转运使丁谓有诗说:“投进英华尽,初烹气味真。
理学家朱熹的另一面:为茶山写下动情诗句
![理学家朱熹的另一面:为茶山写下动情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244a40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d.png)
理学家朱熹的另一面:为茶山写下动情诗句作者:杨多杰来源:《月读》2022年第11期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复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船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宋〕朱熹《九曲棹歌》武夷山,既是了不起的茶区,也是不得了的景区。
早在1979年,武夷山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到了1982年,这里又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上,与会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将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可以这样讲,武夷山水与武夷茗茶在世界舞台上同样有名。
某种意义上说,武夷茗茶又因武夷美景而增香三分。
可能是因为常到武夷做茶的缘故吧,身边不少朋友学生都请我帮忙规划游览武夷山的线路。
其实武夷美景虽多,但用两个词即可概括,即唐代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所总结的“丹山”与“碧水”。
所谓“丹山”线路,即是从母树大红袍出发,经鹰嘴岩、流香涧,然后峰回路转,过慧苑寺到达慧苑坑,再沿溪而行20分钟,到达水帘洞三贤祠为止。
这一路看的是武夷坑涧,观的是各色名丛,简直是为爱茶人量身打造。
这条路线的缺点就是山路崎岖,腿脚不好的就不建议选择了。
至于“碧水”路线,那就老少皆宜了。
游人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码头登上竹筏,一路漂流穿过九曲,最终在一曲溪畔的武夷宫登岸。
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
![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81e5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e.png)
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摘要:一、朱熹简介二、朱熹与武夷山的渊源1.讲学活动2.品茗文化传承3.诗词创作三、朱熹在武夷山的贡献1.文化传承2.旅游资源开发四、朱熹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官的家族,自幼聪颖过人,成年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创立了系统的“朱子学”。
他一生勤于讲学、著作,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是一个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朱熹与武夷山有着密切的渊源,这里不仅留下了他讲学的足迹,还有他品茗、诗词的创作。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他的讲学活动使得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学术重镇。
在讲学之余,朱熹还热衷于品茗。
武夷山的茶叶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于世,朱熹品茗论道,将茶文化发扬光大。
他创作的《茶诗》等一系列茶文化诗词,使武夷山的茶文化得以传承。
朱熹在武夷山的贡献不仅在于文化和教育,还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讲学活动和诗词创作使得武夷山成为一块文化宝地,吸引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访。
如今的武夷山,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游客们纷纷前来感受朱熹文化的魅力。
朱熹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道德修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对现代人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他关注教育、提倡道德伦理、强调家庭观念等方面的思想,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朱熹在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贡献。
探寻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址
![探寻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4738e831ccbff121dd3683b6.png)
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址---武夷精舍在山水中游行,怡人画卷尽收眼底,朱熹失其本居而寄于武夷山,从容潜玩,玩物适情,俯仰自得,心安体舒。
他在大自然中体验自然生活,体会人生的真谛。
朱熹一生提倡提倡节游,反对佚游。
在旅游中,他提倡重文,游历之处留下许多匾额和刻石和对联,也为武夷山留下了无数的文学精华,造就了武夷山的文化气息。
本文就朱熹在武夷山的遗址进行探寻,去感悟朱熹的思想,感受武夷山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朱熹构建武夷精舍著述、授徒、讲学、传播理学,留下了表达朱熹理学思想的“逝者如斯”、“天心明月”、“忠孝”等摩崖石刻,作为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在武夷山留下的遗迹还有五夫镇的朱子故居紫阳楼、兴贤书院、兴贤古街、朱子巷、五夫社仓等。
朱熹武夷山关系很密切。
他1130年出生于尤溪,幼年还曾随父母在福建不少地方生活过。
14岁时父亲去世,遵遗命拜刘子羽为义父,迁居刘子羽所住的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
从那时起,直到63岁时迁居建阳,他一直居住在崇安。
当然,期间朱熹也有几次出仕,但总共历时不超过9年。
因而,武夷山及周边留下了朱熹大量的遗迹。
此次看到的主要有三处。
其一就是武夷精舍,朱熹长期在闽北讲学,带动各地兴办了一批书院,其中他于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创办的武夷精舍规模尤为巨大。
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十二首》诗序中对书院的布局规模有很详细的描绘。
“武夷之溪东流凡九曲,而第五曲为最深。
盖其山自北而南者至此而尽,耸全石为一峰,拔地千尺,上小平处微戴土,生林木,极苍翠可玩;而四颓稍下,则反削而入如方屋帽者,旧经所谓大隐屏也。
屏下两麓坡坨旁引,还复相抱。
抱中地平广数亩,抱外溪水随山势从西北来。
四曲折始过其南,乃复绕山东北流,亦四曲折而出。
溪流两旁丹崖翠壁林立环拥,神剜鬼刻,不可名状。
舟行上下者方左右顾瞻错愕之不暇,而忽得平冈长阜,苍藤茂木,按衍迤靡,胶葛蒙翳,使人心目旷然以舒、窈然以深若不可极者,即精舍之所在也。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04ab7b2bb68a98270fefa6a.png)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
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
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诗文着作。
其中不少是描写赞美武夷茶的。
他把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血脉里,便融会贯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够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其一要归功于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链接。
因为武夷茶“蕴和寓静”的禀性,与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达成心灵的共鸣,三大教派正是通过品饮武夷茶,让灵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过滤,最终赢得生命的升华。
所以说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赞美,武夷茶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蕴,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
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到处有佛寺。
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
大凡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刹都产茶。
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
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
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厂地十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
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禅寺。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和“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佛教禅宗大兴之后,它的教义与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于名茶多产自名山名水。
武夷之绝唱 棹歌之典范——朱熹《武夷棹歌》审美赏析
![武夷之绝唱 棹歌之典范——朱熹《武夷棹歌》审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da45ce4b35eefdc8d333f3.png)
武夷之绝唱棹歌之典范——朱熹《武夷棹歌》审美赏析第24卷第2期V01.24No.2龙岩学院JournalofI~ngyanUniversity2006~4月April2006武夫之勉唱详歌之典蔻——朱熹武夷棹歌》审美赏析陈弦章(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由于武夷景现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已烂熟于朱子心中,如同窖藏已久的米酒般香醇,故而从其心中流淌出来的这首<武夷棹歌>,不同于一般游人所写出的浮光掠影式的武夷山水诗,它有着巨大的感人的魅力.关键词:武夷棹歌;绝唱;典范;赏析中圈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02-0066-03序曲"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第二首"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睛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9~-A.前山翠几重."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令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第五首"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姜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第六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敦乃声中万古心."第七首"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采几道寒."第九首"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泅.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朱熹的<淳熙甲辰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同游相与一笑)是宋代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它写于武夷精舍落成的次年.即淳熙十一年(1184).这组诗可以说是朱子山水诗作的高峰.不少文学选本都选录过它.朱子写此诗时已五十五岁. 自十四岁来崇安.四十年间.他不知游览武夷山多少回了.朝夕与碧水丹山为伴.武夷山景特异的内在美感已在作者心中升华,一旦下笔.思如泉涌,笔法灵活,舒展自如:时而远山,时而近水;时而云深,时而潭满;时而夜雨,时而晨月;时而感怀古人.时而倾诉心声;时而悠思历史,时而感慨世情.由于武夷景观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已烂熟于朱子心中.如同窖藏已久的米酒般香醇,故而从其心中流淌出来的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游人所写出的浮光掠影式的武夷山水诗.它有着巨大的感人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体悟<武夷棹歌)的美感.一,现实之舟的观景与历史之船的情思相互交融与今人游武夷的线路不同.朱子是以上水船的观景线路来展开抒写的.诗歌全景式地展现了武夷九曲的风光.正如诗人一贯的文学创作主张一样.其诗总是有感而发.有着很深的文化意蕴.开首"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直奔主题.空间上的山上,山下;时空上以"神灵"传说为意象的人文历史因素.以"曲曲寒流"为意象的自然现实因素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贯穿全诗."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作者以闲适的心态,用与自然贴近的民歌形式.去探究九曲武夷山水文化的奇妙.朱子在诗的序曲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与众人驾舟观九曲之景是明线.悠思历史,感悟人生是暗线.明暗线交融.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第二首是写神仙传说,但我以为也写亲情.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传说宴会的当天,虹桥架空,群仙驾临,祥云缭绕.仙乐悠扬,轻歌曼舞,飞觞劝饮.乡人顶礼膜拜之余.亦皆开怀畅饮.宴罢乡人归,风雨骤至,虹桥飞断,神迹杳然.这一神话传说.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民间传说乡民曾孙十分怀念那场神仙之宴,常上幔亭寻访.干扰了神仙的正常生活.于是仙人遍种毛竹.以作仙凡的樊篱.唐朝李商隐为此咏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这种人仙阻隔,亲情难叙.世事莫测的境况.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朱熹所咏的"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更让人陡生许多惆怅之情.收稿日期:2Oo5一ll一14作者简介:陈弦章(1963一),男,副教授,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福建师大在职硕士生,主要从事古典文学,语文教育,客家文化,影视文化的研究.第三首也是写传说的,是个爱情故事.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下碧波绮丽的"浴香潭",传说是玉女洗浴的地方.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民间传说玉女隔溪与一曲之畔的大王(大王峰的象征)苦恋,朱熹的二曲之歌即咏此.玉女峰和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仙境般的画图.作为道学先生,他对男女相恋一般是避而不谈的.但尽管朱夫子只轻描淡写了一个"插花临水为谁容"的问句,写得比较含蓄,你还是能感觉到这位理学大师内心对这个传说故事的情感态度.继而,他来了个急刹车,笔峰一转,调侃似地咏道:"道人不作阳台梦.兴人前山翠几重".表现了朱子的常人心态和大师的小聪明.这也许与其称此诗为"戏作"有一定的关系吧.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诗人思接千载,以问"君"的口吻,提出了对生命的追问.这个"君"也许是实指同游的友人,也许更是虚指芸芸众生.这是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追问.今人在此鼓棹而歌,而架壑船的主人不知停棹几何年了.这些古越人活着时在大自然面前最自由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而死后又傲居高崖,面水而眠,坦坦荡荡,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对生命的思考,让人多少生出些感伤情怀的同时, 又萌发出一种豪气.而"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之句, 既寄托了诗人沧海桑田,人生天定,死活无常,人生如"浪尖泡沫, 风前残烛',一般短暂的幻灭感,又表白了诗人珍视生命,不畏死亡的决心.有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诗人当时身负"假名济伪"的罪名,命悬一线,但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大有大丈夫立世,舍我其谁的气概.其他如六曲"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的闲适,八曲"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的哲思,九曲"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的慨叹.都显示了朱子既是一个伟大的哲人.又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在九曲溪边的崖壁上.留有朱子题写的孔子之言"逝者如斯",把溪水之逝比作人生之逝,相隔千年的两位大儒的心是相通的.二,■家的济世思想与释道的山水情怀和谐交织朱熹一生都陶醉在自然山水之中,他与自然山林有着不解之缘.山林里有他特别的心情和心灵感受.我们可以说山水诗是朱熹诗歌创作中最隽永有味的作品.他的山水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山水自然美景.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终生倾爱的情怀.历来佛道中人都好游山玩水.以山林为自己的栖身之所.佛道的这种传统观念.对朱子的山水情趣的形成及其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深刻的甚至于是决定性的影响.而这种山水情趣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我们从朱熹的山水诗中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形象,作为一代大儒,他有着浓烈的山水情怀,时时游兴大发,诗情奔涌,吟风弄月.走进山水后的朱子,性情素荡,甚至于忘乎所以,没有一点正襟危坐的夫子形象,而诗中又表现出自警自励,关注人生世事的哲思.诗中表现出的是儒者的仁者胸襟,更是隐士的山水田园情怀,骨子里又去不掉早年栖心释道的山林出世之趣.这是一个丰富多面的活生生的常年遁隐乡间山林却又关注现实人生的学者诗人的形象.在中国.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它有巨大的包容性.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知识分子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基本是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朱子亦是如此.山川风物,他不仅乐其然.还要探究其所以然.四曲所写的"架壑船",传说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骨,称作"遗蜕".朱熹不相信是神仙之物.他最早对虹桥板,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测,认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所居"的遗物.这很能说明其儒家心态.诗歌中对神仙的态度, 已不是一种信仰或崇拜了.经碳l4测定,这些虹桥板,架壑船确实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悬棺葬的遗迹,距今3800多年了.船棺主人是当时闽越族的"君长".朱子的推断与今日的结论很接近.最能说明朱子的儒释道思想相互融合的是第六首了.朱熹借写五曲胜景而自我描画,抒怀.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当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是指精舍后的隐屏峰.由于山高云深.烟雨无时不暗锁平林渡口.在这样偏僻所在居住, 无人认识,但诗人却心系万古大事."歙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朱熹自己.隐居山林,却怀万古心,这使他成为一代宗师,千古传名.'宋史(中)>卷四一记辛弃疾文:"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已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朱子思想后来形成了着名的"闽学","朱子学".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平川是地名,指九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熹棹歌所咏:舍此而欲更觅桃源路,那除非人间之外别有天地了.这一首表现的儒道释情怀的交融也显得很典型.平淡的农村农耕生活环境慰藉了朱熹不甘平庸的心灵.于此,他也找到了诗情.他将农村田园生活,自然风光描绘得活灵活现,有一股浓浓的泥土气息, 诗写得颇有情趣,清丽中有余味,但我们又可感受到其后面所隐藏的用世立名的心态,不得施展怀抱的郁闷.朱子一生忧道忧人,忧国忧民.从政则敦风俗,拯民生;为道则斥异学,辨是非.他的思想都是现实的,人世的.是积极进取的.他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代意识和担待精神来关注和思考历史的方方面面.而其诗中散发出的浓烈的山水情怀,隐逸情怀和哲人情怀,又让我们从中更全面地认识了朱熹丰富复杂的心态.诚如钱穆先生所言:"综观朱子一生,出仕则志在邦国,着述则意存千古,而其倘佯山水,俯仰溪云,则俨如一隐士.其视洙泗伊洛.又自成一风格,此亦可以窥见朱子性情之一面."Ill<福建通志?列传)卷l2<朱熹传>这样记叙朱熹的山水情怀:"自号紫阳,箪瓢屡空.然天机活泼,常寄情于山水文字.南康志庐山,潭州志衡岳,建州志武夷,云谷,福州志石鼓,乌石,莫不流连题咏.相传每经行处,闻有佳深壑,虽迂途数里,必往游.携尊酒时饮一杯.竟日不倦.非徒泥塑人以为居敬者."67三,名家宗师的大旨趣与民间歌谣的俗风格有机结合樟歌起源于民问歌谣.属于徙歌.起初的樟歌是有其实无其名的.据一些专家考证,樟歌有了樟歌之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樟歌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水乡尤其是江南水乡密切联系在一起.樟歌受楚辞,吴歌影响较多.宋元以后,樟歌越来越与地域文化特点结合在一起.宋代樟歌有类似水诗的趋向.由于文人的介入.创作出了不少题咏山川I地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樟歌.故樟歌融进了雅的因素.朱子这组诗就显得特别的典型.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中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樟歌首唱自朱熹."P-I这里的樟歌是单指武夷樟歌了.朱子的文学创作主张强调文道合一,反对古文家"文以贯道"的观点.他提出"文从道中流出"的观点.倡导质朴自然.平淡而有韵味的诗歌风格.他有句很出名的话:"文字自有一个天生成腔子.古人文字自贴这天生成腔子."嗍"文从道中流出"的不离不杂,既是他的审美标准,亦是其美学价值观.他在<语类>卷139说:"大抵圣贤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这组武夷樟歌,他用了"下里巴人"的民间乐歌形式来咏叹生命,忧念民生,抒写性灵,表白志向和敞露胸襟.将其名家宗师的大旨趣与民间歌谣的俗风格有机结合到了极致.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这组被朱子自称为"戏作"的作品,成了武夷山诗作的精品.成了武夷之绝唱.而且,(武夷樟歌>也成了文人"樟歌"创作的一个标高.据福建师大陈庆元教授统计,历代武夷诗中,和作,仿作最多的就是<武夷棹歌>.明叶铭<题武夷棹歌图>云:"携酒几回游九曲,棹歌犹说紫阳翁."[41方豪<五曲书院晚眺>云:"平林欺乃声犹在,千载游人忆紫阳."闭"武夷棹歌"比本来在长江流域,江南水乡流行出名的棹歌更着名了.它以及后来的和作,仿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武夷"棹歌文化".最有意思的是.当年观景之人的遗迹成了今日武夷山最有文化意蕴的景观之一.从内容上看,这组诗里面有许多民俗方面的东西,朱子用了许多当地的民间传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武夷的特色区域文化.更主要的是.朱子将其理学大师的思想融入其中.赋予它新的文化意趣,读起来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四,孤寡悲凉的心态与闲适淡远的格调高度同一这一点很明显.精舍建成.好友同游,难得的闲适心绪加上与自然的和谐心境.使朱子创作出了不同于其他吟咏武夷山的山水诗篇.朱子山水诗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心态是孤寒,郁抑,悲凉的.朱子在诗中爱用"孤","寒","凉","幽","清"等冷色调的字来修饰所要描写的对象.形成其独特的一种冷色调的意象群体.以此表现自身的孤独和心境的荒凉.寒流,空山,烟雨,寒泉,云气这些冷色调的意象群体.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郁抑悲凉的心态.以第五首为例.传说武夷金鸡为世人司晨,可是谁也没见过金鸡.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卧龙潭."水满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龙潭.潭水深不可测,也是武夷四曲中的一处胜境."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写出了黎明前鸡鸣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衬出的一片空山静境.这种孤清的意象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其他如"无人识"的感叹,"几分寒"的清冷."无人见"的孤静."游人不上来"的寂寞.都能让你感受到朱子内心的真实心态.《武夷樟歌>还体现出闲适淡远的格调.这与朱子当时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武夷精舍"在朱子和弟子们的努力下.大功告成了.远方的文友来访,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而.开头"樟歌闲听两三声"就定下了基调."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樟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更是表白了他融身山水.与山林为伍.甘于寂寞的心境.不同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诗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体现出诗人创作上的不同风格.从最后一首可看出.平淡闲适的农村农耕生活是朱子的一种内心的追求,他也于此找到了诗情.朱子在诗题中特意加上"戏作"二字.我以为与他当时的心绪,诗中所写的情感(有爱情),诗歌所用的形式(樟歌)这三个因素有关.朱熹是如此耽于山水之美和吟咏之乐.从理学家的立场来看真有点玩物丧志的危险.表面上反对作诗,认为作诗妨道伤性的朱熹.在徜徉美丽的山川景色时往往诗兴大发,但每每是兴冲冲游山吟赏之后.便是自我愧疚和反思.意识到这种吟风弄月的喜好与学道有矛盾.尤其是本诗中所写的情感涉及到了爱情.这与其道学家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这里联系到朱子在文学上的一大贡献,即确认<诗经?国风>中若干作品是"男女淫佚奔诱.而自作诗以叙其事".尽管朱子是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提出<诗经?国风>为"淫诗"说, 但他拨开了笼罩在<诗经>上的千年经学迷雾,使其回归真正的文学本性.朱子还称<诗经?国风>为"里巷歌谣",其特点是民间的,俚俗与言情的.朱子在这里用了"下里巴人"的民间乐歌形式,抒发其特别的情感,说明他并不排斥"里巷歌谣".<武夷棹歌>作为一个整体,它呈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参考文献:[1】钱穆.朱子新学案【M】.台北:三民书局,1971.[2】郭沫若.郭沫若闽游诗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3】(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4】武夷志:卷二十四[q.乾隆刻本.[5】武夷山志:卷十【q.乾隆刻本.EstheticElementsinZHUXu'sOdetoBoatinginWuyiCHENXuan—zhangAbstract:SinceZhuXihadbeenwellacquaintedwiththelandscapesinWuyiandtheiranecdot es,thisOdetOD打in"flewoutofhismindfreely.UnlikethosecommonpoemseulogizingWuyilandscapesbyordin arytou~sts.Zhu)【i,spoemwasdeeplytouchingandimpressive.Keywords:0detOBoatinginWuy/;poeticperfection;model;analysis68。
武夷山与朱子
![武夷山与朱子](https://img.taocdn.com/s3/m/d699e68ecc22bcd126ff0c71.png)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
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大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上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
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话动盛极一时。
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口趋完备。
士人漫游成风,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
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
”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
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话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
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
”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
”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
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
”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话的调济。
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
《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它描绘了孔子学生们春游的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的。
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话。
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的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
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的,符合仁者的生话信条。
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
![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0a45b95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9.png)
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理学家,是宋代朱子学的创立者。
在他的著作中,除了学术著作外,还有不少咏史诗、咏物诗和山水诗。
武夷山是他笔下常常提到的一座山,也是他最为喜爱的一座山,因此在他的诗篇中,总能感受到对武夷山的深深眷恋和向往。
以下介绍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1. 窗含西岭,千秋雪,江峡何时清。
石麟双倚去无迹,白羽孤飞浪却轻。
——《望岳》在这首《望岳》中,朱熹以窗外远山作为诗的插入物,突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钦慕之情。
武夷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其雄伟壮美的景色深深吸引着朱熹,也激发了他在这首诗中的诗意和情感。
2. 武夷山下雾气多,将军侠客到中坡。
沧海白头皆戴雨,青山江畔遍插戈。
——《与张九龄诗》在这首诗中,朱熹描绘了武夷山峻峭的山势和蜿蜒的山脉。
他用语生动地描绘出武夷山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现出对武夷山的热爱之情。
3. 山深风味绿,木老雨声清。
云外行人接,江头钓船经。
——《夜泊武夷川》武夷山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的地方,朱熹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山间的风景和气息,表现出对武夷山的独特感受。
4. 面对夕阳,元山赤。
高空齐鸟,飞与石。
斩绝时流,烟火散,疑多般,高奇百,乾坤变。
——《惠律注杨》在这首诗中,朱熹表达了对武夷山山势的赞美,描绘了夕阳下武夷山的神秘和壮丽。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永恒不变之美。
5. 水气平原融彩绿,石砌横盘迳拥青。
夜岷曙避昏分险,古稼灯稀林引僧。
——《早春武夷寺》这首诗描写了“武夷寺”的清幽之美,描绘了古稼和林间僧侣的景象,展现出了动静相宜的禅意。
朱熹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武夷山寺庙的敬重和向往之情。
朱熹与武夷山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深情厚谊。
他在诗中对武夷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朱熹的诗篇中,武夷山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地方,每一次与武夷山相关的作品都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这座山的真挚热爱和向往之情。
“红茶始祖”武夷桐木
![“红茶始祖”武夷桐木](https://img.taocdn.com/s3/m/60d33540a45177232e60a224.png)
“红茶始祖”武夷桐木作者:长风笑我来源:《中国周刊》2017年第03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能够化水为理,融情于水,写出这般精辟之语的朱熹,若非武夷山水的蕴养,也未必有这样的智慧。
朱熹在武夷山居住近五十载,这一带的山水花木,早已如方塘鉴影,徘徊于朱子心中了吧。
人心总是本能亲近自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从大自然中垒起一砖一瓦以容身,到今天的钢筋混凝土的禁锢。
过度开发和堆砌的视觉审美产生的疲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向往大自然那不经雕饰的天然美。
武夷山桐木村号称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作为中华红茶第一村,在世界茶文化和历史中有着岿然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蕴涵着独特的性灵之气。
走进桐木,你无法推开山水的怀抱。
那种与城市隔绝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蓊蓊郁郁的清凉树荫,碧绿光滑的苔藓,叮咚欢畅的流泉,时时环绕在身侧。
漫山遍野都是毛竹,清风徐来,幽篁摇荡,远远望去,像一阵阵绿色的波涛。
傍晚,阳光逐渐西沉,层层叠叠的群山,宛如水墨画一般,深浅浓淡,疏密开合,宁静之中自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用匠人精神制作红茶好茶的桐木人自然也好客。
事实上,好酒的人豪爽,好茶的人热情。
酒可以独酌,而茶,必定是要两人以上一起品味的。
武夷桐木是一个产茶的地方,更是一个品茶的地方。
住在当地,体会着清新古雅的徽派建筑,感受的却是当地人的热情。
陶然雅居客栈隔壁就是一家茶店——春兰茶店,早上起来,便被茶店的主人的春兰姐邀请喝早茶。
春兰姐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低产量原生态无污染红茶。
今天看来这份传统的秉承难能可贵,十年坚持意味着诸多艰辛。
值得庆幸的是,她的这份诚信和执着让全国各地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朋友所推崇。
在桐木,一路上所能见的茶农,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制茶作坊,全村约8000亩的茶园,每一个山场、滋味都各有千秋,茶叶在每个制茶师手中也散发着不同的香气和味道。
春兰姐告诉我们:“茶如其人,制茶工艺不同,口感就不同,更有趣的是,制茶师手艺以及制茶时的心情不同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懂茶的人一品便知差别。
从《武夷棹歌》浅析朱熹的山水审美观
![从《武夷棹歌》浅析朱熹的山水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4959818501f69e3142329456.png)
Analysis on Zhu Xi's Landscape Aesthetics
Standards from Wuyi's Zhao Style Poetry
作者: 邓维明[1]
作者机构: [1]三明学院艺术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出版物刊名: 三明学院学报
页码: 66-6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武夷山;朱熹;《武夷棹歌》;山水诗
摘要: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对自然山水有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喜好。
以理学家的思维来观照客观世界,体现的是一个理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
朱熹武夷讲学期间创作出的武夷棹歌,以景喻理,浓缩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审美元素。
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哲学的诗意表现和山水审美境界的生态启示包含了朱熹对自然世界的理性思考,是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境界的理学家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山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d839034376baf1ffc4fad5e.png)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儒家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坐禅是要做到“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睡眠,这样长时间坐禅后,势必产生疲劳、困倦,此时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窗发精神,敏于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既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他在武夷山生活50年,潜心著述,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
朱子讲学常用茶道来比喻要善于学习。宋代煎茶仍具唐代遗风,在茶叶中掺杂姜葱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脍而妨茶味。例如陆游诗中就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和“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之句(见《剑南诗稿》)卷十七、卷四十四)朱子对学生讲,治学有如这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语出《朱子经类》)朱子认为饮茶贵真香,重原味,忌添加物。研究理学也是一样,要钻深研透,皓首穷经,绝不要被当时流行的某些学派所迷乱。他的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历久常新。诗的寓意很深,表面上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际上也蕴含有茶道中要用活水泡茶才能泡出好茶及回味无穷之意。
朱熹的茶诗述评_罗爱华
![朱熹的茶诗述评_罗爱华](https://img.taocdn.com/s3/m/8d24c3ee770bf78a65295410.png)
朱熹是宋代具有极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宗师, 他的诗歌亦是宋代理学家中成就最高的。在他的 诗歌中,我们常常能够找寻到他对道的领悟与诠 释。 朱熹在其隐居半个世纪的的武夷山中,留下 了许多与茶有关的文学遗存,其中的茶诗,蕴含 着他对“道”的独到理解。
为了突破唐人华丽大气的诗作风格,在诗坛 中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宋人开始追求平和、自 然、淡雅的风格。朱熹的诗作,同样具有宋诗的典 型风格。 他的诗歌创作,力求营造出一种恬淡宁 静的心境,其诗中的闲适意趣,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理学观念。
一、种茶诗 朱熹从小就接触茶,一生生活在茶乡,深知 茶的益处。 他提倡广种茶树,撰写《劝农文》且身 体力行躬耕茶事,把种茶采茶当作讲学著书之余 的修身养性之举。
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 建武夷精舍,蛰居于此著书立说,招徒讲学,为儒 家道统继往开来。 在武夷精舍四周有茶圃三处, 朱熹在其中植茶百余株,世人称之“文公茶”,又 名臭叶香茶,为武夷名茶之一。 朱熹曾为此茶写 过一首茶诗《春谷》(《次秀野闲居十五咏》之一), 又名《咏茶诗》或《咏武夷茶》,诗曰:
朱熹与武夷茶
![朱熹与武夷茶](https://img.taocdn.com/s3/m/2348630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9.png)
朱熹与武夷茶巩志【期刊名称】《农业考古》【年(卷),期】1992()4【摘要】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他一生七十一载,大部份时间生活在建州(府治在建瓯);有五十多年时间住武夷山及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宋时包括建州、南剑州、邵武军)。
朱熹为什么爱上武夷山,明代黄仲昭《九曲擢歌和韵》提出:“五曲峰峦转觉深,千年精舍在云林,古今游客知多少,谁识先生(朱熹)一片心?”朱熹喜爱武夷山山水之乐,他说“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
因山水之美能吸引朋友与学者,和他一起研究学问,为儒家道统继往开来。
清朝李光地《武夷留云书屋记》说:朱子讲学之堂,必水秀山明,跨越四方名胜,非是则不能聚一时之人豪,著千秋之大业也”。
武夷山是历史名山,“名山必产灵草(茶)”,武夷山盛产以色泽澄亮、香气馥郁。
【总页数】2页(P174-175)【关键词】武夷山;朱熹;南宋理学;中庸;朱子;江西;范仲淹;名山;讲学;徽州【作者】巩志【作者单位】福建武夷山市政协【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相关文献】1.宁儒朱熹与武夷茶 [J], 巩志2.朱熹文獻學的“耕耘人”——讀陳國代《文獻家朱熹:朱熹著述活動及其著作版本考察》 [J], 陳平;3.朱熹道统论中的理论意趣——基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的解读与认识 [J], 李余威4.浅析PDCA循环法优化武夷茶文化英语解说词体系——以2021年五一期间美国游客在武夷茶旅中对茶文化英语解说词访谈为例 [J], 虞淑贞;王怡轩5.陈亮与朱熹交游考述——兼论陈亮朱熹思想之差异 [J], 邱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年级读后感550字:读《饮茶》有感
![六年级读后感550字:读《饮茶》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1dab3cdd51e79b8969022624.png)
六年级读后感550字:读《饮茶》有感
本文是关于六年级读后感550字:读《饮茶》有感,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经长时间隐居于武夷山之五曲隐屏下,筑“武夷精舍”。
武夷是自古以来有名的茶乡,朱熹喜欢饮茶也不足为奇。
在居住期间,朱熹就写下了《饮茶》这首诗,来表现朱熹对茶文化和饮茶的热爱。
茶,能使人清明,平静。
茶出尘,而酒入世,这一切,相应地于开头的“仙翁”照应。
“仙人留下了石灶,就在那湖水的中间。
”此时,由于茶的清明,由于仙翁的灵气,那湖水也似乎显得更加清澈,而无波澜,清清的,静静的,却带了几分灵气。
“仙翁饮完了茶,便乘方舟离去,只有那缭绕的茶烟,还散发着细细的芳香。
”虽是“饮罢方舟去”,但这方舟一“去”,却丝毫没有打破这湖水的寂静,那湖水依然清清的,依然静静的。
方舟也只是静静地离开。
这更给这一片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茶烟缭绕,细细芬芳。
这是我们最后所感觉到的。
茶烟,细细的缭绕在湖面的上方,仿佛仙境一般,而且一个“香”字更将此仙境烘托到了极至,清清静静的,总给人一种身处仙境之感,正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从这样一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是一位精通茶文化的人,深刻的感悟倒了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仙翁、石灶、湖水、方舟、茶烟缭绕,这一点一滴,构成了一幅水墨风景画,虽然色彩不浓,但却给人强烈的效果。
从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感受到这份好似仙境的意境,并且感受到那些隐士隐居田园,退隐深山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00七年第一期 茶叶科学技术45品味朱熹的武夷山水茶之意境刘旋 郭雅玲(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州350002)“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他那云淡风轻,朴实自然的情怀,写给了九曲溪。
将近千年的岁月里,他的《九曲棹歌》中“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 等诗句至今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有文赞,朱文公一曲《武夷棹歌》,实是武夷山风景的画龙点睛之笔,武夷山水因此而灵动。
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茶园涌翠,交相辉映。
1 溪光山色 佳茗飘香武夷群山,或巍巍伟岸,或柔柔妩媚。
山山之力度,山山之风骨,各领风骚。
自古道高山好水,水傍山流。
武夷山水琴瑟和鸣,诠释的是天长地久。
千百年来,清清澈澈的水一步一缠绕,氤氤氲氲的山一转一回眸,望穿石壁,望穿秋水,相环相错,相依相守。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情更可人。
难怪有人感叹,原来山水也如情人,如名曲,可以让人销魂铄骨。
只因“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苋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茶商人数远少于茶农,位于金字塔中间,上承茶栈剥削,又向下转嫁于茶农;茶栈位于上层,无风险,坐享收益;洋行位于最顶端,对茶业可任意操纵,获取暴利。
由于茶栈、洋行的利益是建立在对茶商、茶农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们反对对既存利益链的任何改变企图,任何对茶农和茶商利益的强调、维护行为都会危及茶栈和洋行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以“金字塔型”模型来理解茶农、茶商、茶栈与洋行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为形象贴切。
“金字塔”模型不仅反映了茶农、茶商、茶栈和洋行在人数上的逐渐缩减,而且还真切反映了他们之间利益由低层到高层的集中和损失由高层到低层的转嫁。
但“金字塔型”只能反映出茶叶产业中三者人数和利益的流动关系,不能直观描述出其他因素如捐税、各项陋规、社会动乱等对茶业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因素并非是决定性的。
这个结构模型应将这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其更加复杂化,综合化。
参考文献[1]吴觉农,胡浩川.祁红茶业复兴计划.国际贸易导报,1933,5:45[2]方翰周.两湖茶业改进之我见.国际贸易导报,1933,5:54[3]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4]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湖北羊楼峒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出版.1936,42 [5]上海商品检验局.湖北羊楼峒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上海商品检验局出版社.1934,31[6]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7]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8]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42[9]戴啸洲.鄂西茶业.实业部月刊.199[10]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6[11]徐方干.视察杭州旧属茶业报告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62[12]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45-146[13]范和钧.屯溪茶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1937,9(4):115[14] 李壬.浙江省之茶业.实业部月刊,1937,2(4):153[15] 江西茶业之展望.经济旬刊,1934,2(13):6[16] 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1[17] 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6[18] 吴觉农,胡浩川.祁红茶业复兴计划.国际贸易导报,1933,5(11):44[19]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459[20] B.P.Togasheffs“China as tea produce”,78-81,转引自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江西之茶.1934茶 史 文 化茶叶科学技术 二00七年第一期46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武夷茶独特的品质、风格、情趣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故为历代人们所钟爱、文人骚客题咏者甚多。
挥名山胜景,品茗赋诗,是风流倜傥的表现,唐宋以来,极为盛行。
对武夷山水情有独钟的朱熹,对武夷茶之钟爱之情依然是深刻如崖,博大如山。
朱熹的《咏武夷茶》一诗一直流传至今。
其诗曰: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翠绿流淌在云间,芳香悬挂在峰巅。
在云雾中、山崖处、溪水旁之茶芽,集武夷山地灵和茶文化之大成,能让人在游山玩水小憩时,饱赏武夷茶之天然甘美和武夷茶文化之历史凝炼。
2 啜茗吟味 见心明理丹山,铮铮神骨;碧水,悠悠心灵。
造就武夷之哲理美,月映万川。
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1130-1200年),宋理学家,闽学集大成者,字无晦,号晦翁,在武夷山蛰居40多年,嗜茶而戒酒,晚年自称“茶仙”。
乾道六年(1170),朱熹在建阳芦峰之颠云谷,构筑“竹林精舍”有房三间,堂后结草为庐,称“晦庵”。
在北岭“躬耕园亩,聊补食用;种植茶圃,耕且食之,名曰茶坂”。
春来,携来摘取“灵芽”;冬至,荷锄耕耘,颇得耕读之乐。
曾以《茶坂》为题赋诗曰:“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影”。
巩志先生曾对此评述,诗文低回浅出,曲径通幽,将人引入清新的武夷寒夜,不禁让人浮想出啜饮手栽名茶,睡意顿消,十分高雅的意境。
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
或宴于泉边,或宴于竹林,或宴于溪畔,或宴于亭榭,一只炉子,一把茶壶,数只兔毫紫盏,舀几瓢九曲清溪水,徐徐烹来,芳香四溢,觉物我合一。
他还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决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做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茶灶》,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 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 以此为乐事。
传说隐屏峰下,旧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县官铢求,潜以沸汤浇之遂枯的故事。
有清人诗句为证:“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
”朱熹深深知道茶乃纯洁、中和、清明之象征,武夷山水帘洞三贤祠前有朱熹手书“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林为邻。
”是他与茶与山结缘、清贫生活的写照。
在武夷精舍讲学时,曾以茶论道,以茶穷理,深入浅出,品评建茶,颇发人深省。
《朱子语类·杂类》中有条对话云:“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必甘。
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
盖理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份,则至和”。
朱熹说品茶与求学问一样,在学的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
朱熹于品茶中体验茶之苦茶之甘的感受,见心明理,道出“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人生哲理,实为独特的品茗理论。
朱熹论茶不仅局限于修身养性,而且上升到“理而后和”,正是《中庸》所云:“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庆元学案·晦翁学案·中和论》提到“礼本于天下之至严。
礼行,则黎民各得其份,则至和”。
所以“国治而后平天下”,这和饮茶先苦后甜的道理一样。
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推进文明教化。
后来,康熙帝御书以“学达性天”来颂赐朱熹,匾额悬挂于武夷精舍。
“理而后和”是朱熹对茶的“礼”的思想升华,礼是和的前提,有礼才能有和;而礼行得“各得其份”,便能得到“至和”。
茶之重礼,可提高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品质。
礼和人际关系无疑起过而且至今仍在起着重要作用。
朱熹论及建茶,进则为台阁胜士,退则如草泽高人。
喻武夷茶为“成德之君子”。
建茶处草泽乃是佳品,作为腊面处台阁亦为名茶。
朱熹评茶也是喻己,他一生“安贫乐道,廉退可嘉”,不骄不躁,不贪不图,可见武夷山水茶,早已融进了古人的生命里,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朱熹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
时时,事事,处处都以儒家道德标准来教诲门人,以“中庸之为德”教诲学子,以评茶论道来激励人,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始得中庸之为德的理,认为“至诚”则能达到人生之境界。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山水和谐隽永,茶人宁静致远。
而今品味朱熹理学的只言片语与茶文化意境,颇感茶理与武夷山水茶浑然一体。
能不说武夷山水茶之惠泽吗?参考文献[1]黄贤庚. 《佳茗飘香》. 福建人民出版社.[2]陈行一.武夷茶史文献杂撷 . 农业考古,1995,(04):202-204[3]郑秀清.武夷文化评说.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02):53-56[4]巩志.宋儒朱熹与武夷茶. 茶叶通报, 2000,22(04):48-49[5]巩志.朱熹以茶论道.福建茶叶,1995,(03):41-42茶 史 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