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富..。
两季《中国诗词大会》①冠军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
三毛曾说:②“读..,惊艳了无数人。
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昙花一现....,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③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④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丰富B.从容C.滋养D.昙花一现2.文段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迸溅断章取义嘻闹坦荡如砥B.雕镂与日具增坍塌吹毛求疵C.伎俩不攻自破烦躁雕梁画栋D.宽宥相得益彰狼藉味同嚼腊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轩榭.(xiè)琼.楼玉宇蓦.然(mò)不可思议.B.桑梓.(zǐ)叱咤.风云瞥.见(piē)坦荡如砥.C.穿凿.(zuò)自出心.裁拮据.(jū)余音绕粱.D.喟.叹(kuì)钟灵毓.秀狡黠.(xiá)抑扬顿挫.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曹刿论战》出自该书。
B.“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天明在静物之中,竹的品性尤为特殊:像树一般挺拔坚硬,却“茎中空、无年轮”,可谓“不刚不柔,非木非草”。
诗人白居易在《画竹歌》中感慨道:“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那介于草木之间刚柔并济的神韵,为历代画家“望竹兴叹”的原因。
唐代以前,即便是描绘“竹林七贤”的画作,背景也只是松、柏、柳、槐及一些无名的阔叶树,鲜有竹的出现。
唐代竹画兴起,唐代萧悦和北宋文同尤为出名。
文同爱竹,到了“深入竹乡,以竹为妻”的地步,他的画竹心法被苏轼盛赞,后凝练为成语“胸有成竹”。
苏轼认为,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
文同画竹之所以丰神飘洒,在于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画竹不是边看边画、边想边画,而是透过细致周到的观察,在脑海中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察其“神”而非察其“身”,一旦下笔,便一气呵成。
元明时期竹画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各种版本的《竹谱》更是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元代画家李衙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竹叶是画竹尤难把握的。
清代郑板桥却对前辈立下的规矩作出了反思:“始余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
近颇作‘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意……古来画家习俗皆成陋语也。
”在郑板桥看来,画竹“总要以气韵为先”,所谓气韵,是指竹子的生理结构和生长规律在自然界风霜雪雨、明晦阴晴中所呈现出来的体态和动感,是竹子固有习性中所蕴含的自在之美。
只要能把这美感表现到位,至于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竿之粗与细等,都不必过于计较。
以气韵为先的理念,在“扬州八怪”的竹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金农喜欢观摩竹影,“每高舂夕晡时就日影写其状”,笔下的竹叶好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擅长画“风”,名作《潇湘风竹图》中的竹叶好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给人以忽看不似画,侧听有秋声之感。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分类训练: 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含解析)
[宋]赵溍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阅读颔联“倦鸟非无翼,神龟弗自灵”即可归纳出“倦鸟”“神龟”两种意象。
14.①恰好,正好,刚好②少③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根据前文陈同甫的行为和后文“倚楼望见之,大惊异”可推断“适”是“恰好,正好,刚好”的意思。②可依据成语“沉默寡言”中的“寡”推测为“少”的意思。③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假”,可理解为“借”的意思。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②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③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④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⑤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示例三:我选C。这句话是说竹子丛生时互不倚靠,独立时也毫无惧色。这勉励我们,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自强。
竹文化阅读习题及答案
竹文化阅读习题及答案试习题内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6~30习题。
从古到今,青翠绿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习题材。
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26甲)。
”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
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习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26乙)”、韩的《秋斋》:“(26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
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习题他的《墨竹》诗说:“(26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
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开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创始了史无前例的新场面。
八怪之一的金冬心风格清新,淳朴而拙厚。
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习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华。
26.(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2分)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
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墨竹图题诗》阅读答案
《墨竹图题诗》阅读答案
《墨竹图题诗》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墨竹图题诗》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⑤。
【注释】
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的声音。
③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⑤关情:牵动情怀。
(1)“些小吾曹”指的是()。
A、诗人自己
B、天下所有的官
C、既写诗人自己,又指天下所有的官
(2)诗中的“萧萧”二字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表现出作者的什么胸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请简要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1)C
(2)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亲民爱民的胸怀。
(3)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情感。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赣州市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4年1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
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
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
《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
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
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
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祛除“俗意”。
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
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二、阅读理解(60分)(一)名篇名著(14分)5.下面对文学作品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骆驼祥子》《简·爱》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前者讲述了祥子三起三落买车的故事,客观全面地展现了老北京的风情世态图;后者讲述了简·爱的经历与内心,更为细腻、真实。
B.臧克家的《说和做》、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鲁迅的《狗·猫·鼠》,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这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C.欧阳修的《卖油翁》、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选自《列子》的寓言《愚公移山》均讲述了老人的故事,均能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D.郭沫若的《屈原》和孙鸿的《枣儿》均运用象征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前者还具有想象瑰丽,雄浑壮阔的特点;后者能以个性化的戏剧语言表现人物。
6.有人评价《艾青诗选》中《煤的对话》的艺术特点时说:“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
请阅读下面选句,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及作用两方面作具体阐述。
(4分)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选自艾青《煤的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儒林外史》中描写骗局的文字较多。
自第六回“严贡生骗赖船钱”之局始,直至第五十二回“毛二胡子骗陈正公一千两银子”之局,几乎贯穿小说始终。
请结合原著中的情节,另外列举一场骗局,并说说全书多次对骗局进行叙写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有优点也有缺点。
请先从以下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再结合原著中的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4分)《水浒传》宋江《海底两万里》尼德·兰《猎人笔记》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歌阅读(5分)洛桥晚望[唐]孟郊天津桥①下冰初结,洛阳陌上②人行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第六单元检测卷时间:120分钟一、积累运用(29分)1.根据注音将相应的汉字写在田字格中。
(4分)濠liáng()tiáo()鱼两bìn()修mù()伐xīn()选贤jǔ()能ɡuān()寡孤独伯乐xiàng()马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选贤与能B.才美不外见C.然后能自反也D.系向牛头充炭直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B.亦若是.则已矣(这样)C.大道..之行也(主干道)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食之不能尽.其材/林尽.水源B.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C.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道之.行也D.虽.有嘉肴/虽.有千里之能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B.可怜/身上衣/正单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故/人不独/亲其亲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韩愈,字退之,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共5分)(1)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4)《送友人》中,表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却又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8.2墨竹图题诗课件3
诗意: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 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我会说
疑是民间疾苦声
诗意: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疑:作者由风吹动竹子发出的声音产 生的联想。
创作背景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 他到任前一 年, 潍县就发生了海水倒灌,庄稼不收,疫病流行。 到任后, 又遭遇大旱,当年秋天, 庄稼颗粒不收,饥 民无数。灾民们背井离乡,卖儿卖妻,长途跋涉, 走 上闯关东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但在途中又遇到豺 狼和猛虎的攻击和吞噬, 还有盗匪的抢劫。逃荒者 因为饿得瘦骨嶙峋,连饿虎“亦弃之不取”,到处 是饿殍遍野,弃婴哀嚎。
墨竹图题诗
我知道
小 知 识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迎寒 开放,因此把“松、竹、梅” 称为“岁寒三友”。竹与松、 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 高的地位,他们象征着高洁、 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 的喜爱。
• 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 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 元.白朴《朝中 措》
再看墨色的变化。好的国画,讲究墨分 五采:焦、湿、浓、重、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诗词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一。他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曾任七 品县官。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 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 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 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郑燮擅长画竹,兰、石次之。他认为兰四时不谢, 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 性格相合。郑燮的画一般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 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虽只有黑色 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思考:这幅图的特色 在哪儿呢?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统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竹林深处有人家”——中国竹文化探源千百年来,竹子不仅扎根在独属于它的那片山岭,还扎根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更像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不同历史年代里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为人们所向往并借鉴。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爱竹子所蕴含的“正直”“虚心”等品质,因而将其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
提到竹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具有强烈的生存意志和厚重的文化意蕴,其忍寒冬而生、历暴雨不倒、甚冬夏而常绿,其精神品质成为了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高洁和刚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多以庄重整饬的笔调来描绘竹子的种种美好与高洁。
比如白居易在《题令狐司繁厅前竹》中写到“独有秋风好,萧萧满步廊”,表现了竹子在秋风里的飒爽英姿。
又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适。
约窗竹疏满,冷落讼户白。
”在这里,无肉意味着饮食上的瘦弱,而无竹则意味着精神上的空虚。
苏轼言“可以食无肉”,却谓“不可居无竹”,足见他对竹子的喜爱。
同样,元代杨载在《庚子夏同程伯纯履行者赋二咏其一》中赞美竹林的清雅:“生来本无肉,肯使食有皮。
英英新篁,绝寿信无欲。
”对竹子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述,赞美竹子不沾尘俗、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在古人的描绘中竹子不仅是坚韧不拔的生命写照,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自魏晋以来,由于士人群体觉醒而产生的隐逸与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对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竹子文化内涵更倾向于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归宿,即构造出竹子与隐士形象的统一。
元代方回的《简郑子开三首》中“画心有风竹,吟思无云林。
为君和逸士,卧见长年心”、“伊余久寂寞,回首一洗清。
吾以伊庞约为平生,与君若竹林之遗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淡然与世外的宁静,而竹子更是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与外化的载体。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墨竹画即用毛笔蘸墨画的竹子,墨竹画因其用笔遒劲、节气高尚,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
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墨竹画的源流析》阅读材料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
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
尚有一传说:后唐大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
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
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
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湖州”,被誉为“竹圣”。
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
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
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皆得益彰。
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
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
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家。
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
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一)
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一)摘要]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在对郑板桥生平及绘画的时代背景加以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竹、兰、石三种题材对郑板桥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分析,在书画、题跋、布局、技法方面对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郑板桥绘画风格形式表现“扬州八怪”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郑板桥。
他的书画近年来引起各国学者的热烈讨论,备受关注。
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即以诗、书、画闻名,尤其他的兰、竹之作,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虽“书画合一”为文人画传统,但郑板桥新颖创新的表现却成为他的独特风格,而且他的美学思想也脍炙人口,对于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近些年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郑板桥,但研究内容多限于诗、题画、书法、文艺理论及词作上,其实郑板桥三绝之一的“画”的成就并不亚于其他。
一、郑板桥生平及绘画时代背景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
49岁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后被撤职罢官,回到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7位画家一起,并称“扬州八怪”。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期,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冲突,采取许多措施,逐渐稳定了社会秩序,乾隆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兴商业都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兴盛。
当时绘画以山水、花鸟画较为发达,山水方面,清初的“四王”继承明末董其昌松江画派摹古画风,成为清代的正统,而在野的画家如龚贤、八大山人、石涛等人,反对泥古不化,重视师法自然,主张创新,强调个性抒发。
花鸟画方面,名家辈出,技法多样,风格各异,以常州画派影响最大。
清中期“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使人耳目一新。
二、郑板桥的绘画风格郑板桥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要描绘对象,其次是松、梅、菊等。
《竹子与中国文化》阅读试题及试题答案
《竹子与中国文化》阅读试题及试题答案《竹子与中国文化》阅读试题及试题答案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竹子与中国文化竹子和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南方婴儿出世后就躺在用竹子做成的摇篮里,新郎迎亲时新娘坐的是竹花轿,老人过世了抬棺材用的是竹子扎成的丧轿。
竹子在中国的使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商代,竹子就被做成竹简用来写字,之后广泛流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汉代,人们开始利用竹子坚韧、笔直、抗压、抗腐蚀等多方面特性,把它用作理想的建筑材料。
如今,竹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竹编、竹雕、竹刻工艺品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成为中国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竹文化中,更重要的应该是竹子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孔子把“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君子”,“君子”与竹子的特征有相似之处。
因为竹子的自然特征是空心、有节、坚韧、常青,所以用竹子来代表炎黄子孙谦虚的品格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无数诗人和画家为竹子的.形象和魅力所倾倒,他们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竹诗和竹画,使得中国竹文化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从唐代开始,描写竹子的诗画数不胜数。
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白居易的诗《小阁闲坐》中的“阁前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著名诗句,以凝炼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竹子的声响和动态,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在竹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明代大画家王绂把宋元时期墨竹艺术的传统和中国书法结合起来,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说,画竹竿要像篆书的笔划一样挺拔,画竹节要像隶书一样朴实,画竹枝要像草书一样流畅,画竹叶要像颜真卿的书法一样坚忍不拔。
江苏省江都、高邮、仪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5月联合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江都、高邮、仪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5月联合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
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
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
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
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
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高三摸底抽考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摸底抽考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阅读理解《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附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
..声()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②憎恶,厌恨。
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
..吾曹州县吏()
①细小;微小。
②稍许;略微。
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参考答案】
1.B
2.(1)①(2)①
3. 诗人关情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4.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
5.示例:《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 同步作业
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作业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肋骨,饿其体肤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米粟(sù)空乏其身(kòng)寡助(guǎ)B.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ān)妾妇(qiè)C.富贵不能淫(yín)畎亩(quǎn)胶鬲(gé)D.傅说(yuè)百里奚(xī)法家拂士(bì)3.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先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炼的观点。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愤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故事证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曾经)B.人恒过(犯错误)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所以/动心忍性D.入/则无法家/拂士二、情景默写7.填空。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______)(学派)经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导读:墨竹画即用毛笔蘸墨画的竹子,墨竹画因其用笔遒劲、节气高尚,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
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墨竹画的源流析》阅读材料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
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
尚有一传说:后唐大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
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
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
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湖州”,被誉为“竹圣”。
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
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
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皆得
益彰。
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
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
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家。
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
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
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
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
其中王绂和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
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极(石涛)和其同代“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
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
的古拙平和、李复堂的繁浓简秀、李晴江的狂放恣肆、罗两峰的坚挺傲岸,郑板桥的清瘦劲健……“八怪”之中,独板桥“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其“六分半书”和“震电惊雷之学”与“掀天揭地”之文、之诗以“三绝诗书画”著称。
有相悖于“胸有成竹”为“胸无成竹”之论,把“意在笔先”升华为“趣在法外”之道,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墨、石涛之笔为大成,并以专事墨竹而独树一帜于画坛。
⑥近现代画竹高手也不乏其人,各时期各地域都产生一些代表人物,对墨竹传统的继承、创新、光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⑦墨竹一科为中国画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地球上凡有华人处,皆能意会墨竹之精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吾辈画家要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之理,又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责,创新与发展,使中国墨竹画再度拔峰而起。
《墨竹画的源流析》阅读题目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共同努力,使墨竹画发展到一个高峰,占据了竹画的主流地位。
B. 因文同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墨竹画艺高超,所以被誉为“竹圣”。
C. 文同画竹必定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技法上首创竹叶法,讲究意在笔先。
D. 文同创立“湖州竹派”,形成了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后学者甚多。
2.根据原文内容,对墨竹画发展过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代初年已有墨竹画问世,但无传世作品,直到晚唐五代才有作品流传。
B. 宋代文同及其影响下的“湖州竹派”为墨竹画的第一座高峰,此时有了初步的技法。
C. 元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竹谱,其中赵孟頫及夫人管道升影响最大,他们的技法为后世蓝本。
D. 明代墨竹画风并无大的突破,到了清代才有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以专事墨竹的画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探寻墨竹画的源流,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美德的一种展现,更是华人意会墨竹精神的必然结果。
B. 宋代的宫廷画师为了迎合皇帝,不会效仿文同“竹叶法”这种“偷工减料”的画法。
C. 元代李衍为了让学生便于模仿而画竹,所以和苏轼相比,他的竹画虽然真实,但缺少灵气。
D. 近现代画家要明晓墨竹精神,肩负起创新与发展的责任,墨竹画就能再次走向高峰。
《墨竹画的源流析》阅读答案
1、C。
A“占据主流”不对;B因果关系不成立;D文同并没有“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
2、C。
成为后世蓝本的是李衍的《竹谱详录》。
3、A。
后半句与前面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不成立。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1.滇剧源流概说阅读答案
2.如画的理想阅读答案
3.木版年画的阅读答案
4.关于明代花鸟画的阅读及答案
5.母亲的遗画的阅读答案
6.东丰台年画的阅读答案
7.墨竹赋文言文阅读附译文及答案
8.老师阅读答案解析
上文是关于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