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13讲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第十三讲细品慢评写读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读后感,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2、怎样写好读后感

3、读后感问题归纳

教学重点:怎样写好读后感

教学难点:如何把感想写的更有深度

教学方法:启发、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言(5分钟)

1、引入新课:课前提问学生:你最喜欢看那本书或者哪篇文章?你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这篇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5分钟)(板书课题)2、读后感的概念:一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你在阅读时会想到很多事情,会由此及彼的联想到生活中的人或事,把产生的感触联想和体会记录下来的文章就是读后感。(板书关键字)

二、阐述、分析、推导(20分钟)

(一)、阐述: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5分钟)

这要求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的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的写好读后感。最好在阅读时进行圈点批注,这样可以有效的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和感受,为写好读后感或阅读方面做准备。

(二)、分析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巧用读后感四部曲轻松完成读后感。 读后感四部曲:简单归纳为引、议、联、结

第一步:概述—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触点,交待读了什么书后,概述文章。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写具体感受作好铺垫。

第二步:感受—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内容,针对内容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对寓意深的段落作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发感—联

围绕感触点 引用原文

写出具体的感受过程

把感受联系实际生活

总结全文 升华感触点

“发感”就是对“感触点”进行联系现实生活。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事实、道理写出感点的正确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板书:边讲边板书引议联结手法。

3、小结:写读后感的关键:抓准感点,略写文章内容,详写读书感受。

注意:读后感易犯的错误:1.有读无感,2.读、感分离。3.重读轻感。

三、赏析范文,结合范文,学生勾画出范文中的引议联结,学习几种写读后感方法。(10分钟)

四、写作要求(50分钟)

以《》读后感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运用引议联结的方法写作。(联、结部分可以写为一段)

范文

《红与黑》读后感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着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着的时间相比较了。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灰姑娘》读后感

格林的童话《灰姑娘》,被改编成电影,被改编成戏剧,以多种艺术形式继续感动着人们,而且被感动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孩子们。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与之相比,就单薄了,不光是情节单薄,就其给予人们内涵的感受也是单薄的。灰姑娘的故事,更与潜藏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共鸣。因而更具魅力。

继母不懂得珍惜她,因为她还有自己的两个亲生的女儿需要珍惜。她是母亲,她有母爱,但是她的母爱过于自私了,全部的爱都在了亲生的女儿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