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合集下载

浅析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教化动机与城市遭遇(一)

浅析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教化动机与城市遭遇(一)

浅析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教化动机与城市遭遇(一)论文摘要: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评价有多次起伏。

赵树理的写作动机主要是为了教化大众。

而并非启蒙。

所以,贬低赵树理者,更多来自于持启蒙立场的知识阶层。

赵树理的被批判,源自于他为农民写作的执着和他的问题意识。

教化主题的时效性必然导致作家的不适应。

由于中国大众主体的城市转向.使得赵树理的农村题材作品被一度轻视。

只有启蒙与教化保持一定的张力,才有利于大众的成长。

论文关键词:赵树理;教化;城市遭遇;启蒙;大众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离我们不算远,也不算近。

在那段二十几年的天翻地覆的巨变时期,文坛上有一位作家很引人注目,他就是赵树理。

我们今天追述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尤其是革命文学,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他。

在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赵树理的文学创作迅速成为样板,成为延安红色政权在文艺界树立起的“方向”。

“赵树理方向”所推崇的传播形式是“大众化”、“通俗化”,赵树理自己也这样总结过。

然而在解析“赵树理方向”的创作动机时,许多评论者认为,赵树理文学创作具有启蒙主义倾向,以此来肯定赵树理的价值,甚至以此来抵消赵树理作品的过于通俗的弱点。

那么,“启蒙动机说”是否适合赵树理呢?为什么赵树理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非常受欢迎,而在建国初期以至到1950年代后期,他就遭到了质疑和批判?1980年代虽重提“赵树理方向”,但在1990年代,赵树理为什么又遭到了众多的不屑和贬低?在笔者看来,赵树理的写作动机不是启蒙,而是教化。

赵树理的被批判,与国家政权的教化重心的转移有关。

而赵树理的被贬低则与中国“大众”的城市化转向有关。

一、是“启蒙”还是“教化”启蒙,就是开启蒙昧、促人成长,在中国本属教育活动。

然而,随着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化思潮的涌人,启蒙的含义又增加了新的义项。

呼应着西方的启蒙运动,中国思想界也在酝酿一场中国的启蒙大潮。

这时的启蒙,就有了变革时代精神的内涵。

事实上,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帝国主义的侵扰、国力的积贫积弱以及国民的萎靡怠惰等现实,引发了部分先觉者的思考,他们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场震荡国魂的运动。

《论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范文

《论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范文

《论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篇一一、引言赵树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作品深深扎根于农村生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影响了无数读者。

在新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赵树理文学传统也发生了显著的流变。

本文旨在探讨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赵树理文学传统的特点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以农村为背景,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以及道德伦理。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悲欢离合。

此外,赵树理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迁。

三、新时期赵树理文学传统的流变1. 题材的拓展与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型,赵树理文学传统在题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时期的作品中,赵树理所关注的农村问题更加多元化,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到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

同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也更加深刻,更具现实意义。

2. 语言的创新与丰富新时期的赵树理文学在语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作家们不仅继承了赵树理朴实、生动的语言风格,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丰富。

他们运用更加多样化的语言手段来描绘人物、叙述故事,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艺术手法的多样化新时期的赵树理文学在艺术手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作家们不仅继承了赵树理的现实主义传统,还吸收了其他文学流派的手法,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这些新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四、流变的原因分析1. 社会变革的影响新时期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都为赵树理文学传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和空间。

这些变化使得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具现实意义。

2. 作家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作家们在新时期对于赵树理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内容提要]: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典型表现了社会的变动和历史的变迁。

他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最主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他的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他创造了新的民族化、大众化形式,不仅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工农兵的热爱,也受到了中国著名的老作家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赞扬,他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代表,被誉之为“人民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在创作上真正实现了“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

赵树理把自己的作品通称为“通俗故事”。

他创作的路线和主张的核心就是为群众而创作,他熟悉群众的生活,立志为大众创作,他的“通俗故事”是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高度统一,是艺术性和人民性的艺术。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民族化大众化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

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

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赵树理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和他的作品都已成为历史。

那么,今天研究作为历史人物的他,还有什么意义呢?赵树理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天不少人也并不喜欢他;但无论如何他还是重要作家,有鲜明特色的作家。

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是什么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谈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大众化创作

谈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大众化创作
国 现 当 代 表 学 研 究
谈 赵 树 理 问 题 小 说 的 大 众 化 创 作
。 张 仲 玮
摘 要: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发表之后 , “ 为工农兵服务”成 为文艺界的努 力方向与追求 。赵
树 理顺 应 了时代 精 神 的要 求 , 关注 底 层 乡村 ,描 写 乡村 的变 革 以及 对 于 “ 阴暗 面” 的 揭 露 ,成 为 当时 写农 村 题 材 的 旗 帜 。他 的作 品融合 了 大众化 的追 求 ,但 是作 品并 不 流 于通俗 ,也 不 乏知 识 分子 的精 英 意识 ,这 也 构 成 了他 对 于现 当代 文 学 的 两个 突 出贡 献 : 一是 对 于 丈 艺大 众化 的 实践 与探 索 ,从 语 言和 形 式上 实践 了大众 化 方 向; 二是 传 承 了问
剧 烈 的 斗争 ,抗 战胜 利 后 农 村 叶 人 量 封 建 残 余 的 存 存 与 消 众 化 I 众 化 服 务 于 革 命 的需 要 ,知 识 分 子也 历 经 了 “ 1 ,大 大
除 ,成 为 当 时人 的 时代 背 景 ,赵 树 理 的创 作 便 绕 这 个 时代 众 化 ”与 “ 大 众 ” 的 过 程 。 化
郁 的 乡 十 气息 , 真 实 地 再 现 了我 农 村 的 人 变 革 , 并在 成 了他 对 于 现 当 代 文 学 的 两 个 突 出 贡献 :
幽 默 风趣 中暴 露 出乡 村 变 革 巾藏 的 “ 暗面 ” ,被 称 为写 阴 农 村 、农 民 的 “ 笔 ”、 “ 下 ” 。所 “ 铁 时势 造 雄 ”,
题 小说的传统 ,作 品中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意识 ,在左倾思想逐渐扩 大化 ,文学作品 “ 高大全 ”充盈文化界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摘要:赵树理是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作家。

他的小说在读者中,特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和喜爱。

由于他的影响和带动,形成了一个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学流派,即“山药蛋派”。

虽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仍经久不衰,显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特色魅力质朴无华民俗现当代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出生在晋东南的沁水县尉迟村的贫苦农民家庭。

他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写出了《盘龙峪》等小说。

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战工作,写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深入到山西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晋东南农村生活,笔耕不辍,写出了《锻炼锻炼》、《登记》和《三里湾》等作品。

从这些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赵树理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的朴素感情。

他那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深深的打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各阶层的千千万万个读者。

他仔细的描写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到巨大变化,用新鲜活泼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树立了“山药蛋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赵树理,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铁笔”和“圣手”,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全文如下: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

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

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摘要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赵树理,这棵“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1]带着他所特有的,底层泥土的芬芳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树理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与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立志为广大农民服务,摒弃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过度欧化这一弊端,立足于传统文学与民间实践,创立了风格鲜明,目的明确的“山药蛋派”而赵树理也因其作品的朴实,真诚及深刻的现实反应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赵树理的生平与经历写作,发掘出赵树理所特有的立志“文摊”的大众化文学之路,之后以此为基石通过赵树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及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对比,结合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大众文学为赵树理带来的得与失。

也希望可以借此为当代立志走文学大众化之路的同志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与观点。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得与失”。

Abstract1943 "handsome young man" was published, Zhao Shuli, the tree "wilderness where trees grow up child" [1] with his unique, spread the fragrance of the soil underlying the land of China. Zhao Shuli's success comes from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elements ha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aspires to serve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abandoned since "54" over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new literature,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a distinctive style, purposeful "Potato pie"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work of Zhao Shuli simple, sincere and profound practical respons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eft their indelible mark. 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Zhao Shuli's life and writing, to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unique determined "Man Tan", followed by Zhao Shuli as a cornerstone of a specific liter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contemporary works, combined Many critics view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bring gains and losses. I hope you can take some useful analysis and view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etermined to tak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gay.Keywords: Zhao Shuli; Popularization of Arts; 'gain and loss. "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2)1.1 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 (2)1.1.1 农民赵树理 (2)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 (2)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 (3)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 (3)1.2.2 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 (4)2 赵树理的艺术贡献 (5)2.1 故事结构 (5)2.2 语言形式 (5)3 赵树理的艺术缺憾 (6)3.1 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 (6)3.2 “只是农村,只是所见”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各类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产出与阅读,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学作品质量下降,大量低俗,思想内涵低下的作品充斥市场,社会大众的阅读倾向也多偏于这类不甚“费脑”的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新文学的兴起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新文学的兴起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第十二章新文学的兴起1、赵树理的大众化风格(1)在塑造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方面,赵树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赵树理的笔下出现了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

这些农民关心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开始表现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

尽管他更加熟悉并能得心应手加以表现的,仍是老一辈的农民;但就是这类农民在他的作品中也已是被时代大潮所冲击,挟带着向前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赵树理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使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从思想、感情、习性、气质,到观察、思考、表达的方式,都具有地道的农民的特质。

这就是在文学的内容和想象塑造上,赵树理为新文学所增添的新因素。

(2)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真切深入的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使赵树理的作品表现的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切之事。

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并不是政治概念的没有艺术生命的图解。

赵树理以其细致生动的笔触,充分地刻画了变化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3)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4)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

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

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

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

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物,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

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的艺术风格。

2、从《小二黑结婚》看农村题材的变化《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

关于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关于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关于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者:邢洁来源:《大观》2017年第06期摘要:赵树理是我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赵树理开创了我国大众化创作风尚,其小说风格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在当时广为流传,对我国的现代化文学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树理的小说从深层将农村底部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出来,是在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对赵树理创作的评价,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些人认为赵树理的小说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义,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赵树理是一个过时的作家,其作品只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意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一样,赵树理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片面的看法并不能将其作品进行真正的评价。

在研究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和传播时,我们要客观的看待问题,从而完整的分析赵树理小说的创作价值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文学创作;作品传播赵树理的作品主要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横跨我国现、当代两个文学发展时期,他通过一系列的小说创作,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赵树理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底层农村人民的生活形态,其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和带有讽刺意味的文章立意,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作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章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小说的传播渐渐失去了力度,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学习的。

一、赵树理小说的创作背景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赵树理作品诞生的前后,我国都处在一个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的时期,因此其作品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赏析赵树理的作品,很难能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价值。

只有依托当时的大背景去深入理解赵树理的小说,才能明白其作品中蕴含的讽刺韵味,以及其中的人物塑造的目的。

例如赵树理的小说《福贵》就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文学史中的赵树理_刘旭

文学史中的赵树理_刘旭

2008年第9期N o.9,2008浙 江 社 会 科 学Z H E J I A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2008年9月S e p.,2008文学史中的赵树理◆ 刘 旭 内容提要 “赵树理方向”代表着对赵树理大众化创作成就的高度肯定。

赵树理在文学史中的评价相对稳定,优缺点非常鲜明,但对于其不足,相当多的批评存在有盲点。

赵树理的创作实际是以农民主要接受者的,他的“落后于时代”实际是以农为本、关注农民利益的表现。

如果时代“进步”到抛弃农民,他就会坚决落后于时代。

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发现赵树理的新价值,尤其是他对于当代文学中农民叙事的新意义。

关键词 赵树理 农民利益 大众化 知识分子人格作者刘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助理研究员。

(上海 200062)赵树理的“当代性”文学史的写作通常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比如政治、经济、观念等,这些标准的与时俱进也决定了文学与文学史的多变。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如此。

或者可以说,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一个表面单一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国家政策、政治理念及其他观念会发生如此频繁的自我否定;或者说,它是某种意义上的强行自我进化。

这种“进化”不在于政治或者经济实体,而在于观念。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学,一般以“当代文学”称之。

洪子诚认为,当代文学的内涵实际就是指建国到文革结束这段一元化创作时期,其文学的官方规训术语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这一说法从某一方面概括了当代文学的最核心问题。

另一个年青的评论家李扬对文学史的分期更进一步,把当代文学的范围更向前扩展,他认为从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特征的当代文学。

如果按照洪子诚的分期标准,确实是从1942年毛泽东确立了以政治为核心的文艺思想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当代文学史的红色步伐,那么把当代文学史的起点定为1949年就分割了历史。

赵树理语言追求之得失

赵树理语言追求之得失

·141·把对语言的敏感作为一个小说家之所以成为小说家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新意。

但陈旧并不意味着过时。

常识往往又是需要经常强调的。

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经典理论,后来的作家、理论家做过许多阐释。

我以为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的阐释特别有意思。

汪曾祺说:“一个作家应该从语言中得到快乐”。

这快乐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一个作家应该随时随地能从他人的语言中得到快乐。

他人的文学作品当然可以是快乐的源泉。

但汪曾祺更加强调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敏感。

一首儿歌,一段民谣,一句广告、一行留言,目不识丁者的一声诉说,都可能是非常美的语言,都能给敏感的作家以快乐和启迪。

另一方面,一个作家应该能从自己创造的语言中得到快乐。

汪曾祺多次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而一个作家写作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种高度的精神享受的过程。

汪曾祺更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个作家能不能算是一个作家,能不能在作家之林中立足,首先决定于他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能不能找到一种只属于他自己,和别人迥不相同的语言”。

按照这个标准,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粗略举出这样一些名字:鲁迅、废名、沈从文、萧红、张爱玲、孙犁、汪曾祺……省略号省掉的,是1949年后出生的作家。

1949年后出生的几代作家,暂且不论。

在这份名单中,还应该有赵树理。

赵树理与孙犁,是同时代的作家,两人有很大的可比性的。

赵树理在语言上是有鲜明的特色的。

甚至也可以说,在对现代汉语表达之可能性的探索上,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的。

在这个意义上,赵树理应该进入上面的名单。

读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灵泉洞》这一类小说,强烈地感觉到赵树理的语言天赋和叙事才华。

简洁、明快、以极省俭的语言把很复杂的事情叙述得一清二楚,毫不给人理解上的困难,这是赵树理的过人之处。

然而,同时,赵树理的语言又让人感到有些质木、寒素、枯索,让人感到不够丰盈、蕴藉,不够灵动、温润。

赵树理语言的这两种品性,是同一种原因造成的,即都源于他那种十分明确的写作目的。

论赵树理现象

论赵树理现象

中文师范0920901012058成雅婷论赵树理现象【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起伏跌宕、持续不休的话题。

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红极一时,到50年代中后期的屡遭批评,从60年代初的“翻案”,到文革期间的迫害致死,从80年代的新启蒙语境中再次被确证为毛泽东时代文学(文化)的典范,到90年代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凸显其知识分子立场,一直到近十年以来赵树理的创作和“评价史”仍然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书写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对从赵树理方向到赵树理现象进行简单阐述,并从文学史意义探讨赵树理的价值。

【关键词】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现象文学史意义赵树理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的一个贫民家庭,他从小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求学期间接近了革命者,同时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创作了新诗和小说。

然而当他将鲁迅的《阿Q正传》等念给他的父亲听时,他父亲竟然毫无兴趣,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认识到农民喜欢的还是民间那些旧的传统文艺形式,从那时起,赵树理下决心要“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1937年抗战爆发,赵树理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文化普及工作。

建国后,赵树理创作了《三里湾》、《登记》、《套不住的手》等作品,取得了新的成就。

赵树理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一、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创作因为站在人民的立场,爱憎分明,有强烈的阶级情感,思想情绪与人民打成一片,“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并“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而被树为“赵树理方向”。

他的作品从解放区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一起被视为实践《讲话》精神的典型代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集中对赵树理方向进行了论述:“我们这次文艺座谈会,首先讨论了赵树理同理同志的创作,大家认为要检讨一年来边区的文艺创作,最好对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他的作品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因为他的作品最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赵树理,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对文学的探究与实践,一直秉持着文学大众化的取向。

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扎根于生活现实,反映人民内心的世界,引导人们思考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赵树理积极倡导文学在市井生活中的立足点。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关注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奋斗,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希望。

他通过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多种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普通人在现实面前努力求索的形象。

他的作品《我的兄弟和我》以及《草地》等,均以真实地展现民众生活为特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除了关注现实生活,赵树理更加强调文学的普及性与引导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为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引导人们反思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极推崇文艺的教育功能,主张文学应该是“有益于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形态”。

他的作品展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小说《家》以及《樱桃》等,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给予读者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他的文艺观可以促使更多的作家关注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关注到底层的苦难和希望,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他的作品也引导人们关注美好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增强自我对精神追求的意识。

他的文学道路鼓舞着无数当代作家,激励他们用文学普及化、大众化的方式,书写人民的心声,传递美好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体现了他对人民大众利益的关怀与奉献精神,他的文学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同时赋予读者积极的思考与反思的力量。

他的探索和实践为当代文学指明了一条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学应该如何与人民的精神需求相契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树理的文艺大众化

赵树理的文艺大众化

赵树理的文艺大众化什么是赵树理所提倡、实践的文艺大众化?历史已经作了证实:赵树理的文艺大众化就是以农民的感情,用农民的语言,写农民的故事,再把农民作为作家作品的主要服务对象。

这就是赵树理所坚持的文艺创作道路,也是他的作品能够在读者中引起轰动而影响几代人的根本所在。

在赵树理之前,有几位文学大师,曾提倡过写农民,并主动地写了反映农民社会生活的作品,知识分子读了后,津津乐道,认为写得好。

可是广大的农民不买账,看不懂,接受不了。

因为这几位大师是用知识分子的感情,知识分子的语言写农村农民生活的,不适应农民读者的口味。

两者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这里面有个思想感情和创作目的问题。

作家把对农民的同情当作感情,用自己(知识分子)的语言去抒发,目的虽是要农民朋友觉醒起来,但没有农村农民的切身生活,用不了农民的生活语言。

而赵树理就不同了,他对农民的感情(他自己就是农民)是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没有半点装腔和虚伪,不含同情的成分。

农民想说的、骂的、爱的、恨的也正是赵树理要说的、骂的、爱的、恨的,和农民是一脉相承。

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农村农民中一些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写出来,为农民兄弟提供适合自己口味的精神文化粮食,还要和那些当时统治着农村文化的旧东西争夺阵地。

因为这些旧东西大都通俗易懂,农民喜欢看、喜欢听。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仍然是农民问题。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就证明了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和必要性。

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发表一篇轰动一次,就是他心里始终装着农民,在文学创作上掌握了这一社会实际,让自己的作品尽量地做到为农民服务。

不懂得中国文艺史,或对文艺史研究不深的人往往会说:“赵树理的大众化作品太土了,土的就像山药蛋。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大众化并不是“土”文学。

大众化作品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写了的,写大众化作品的作家必须具备高深的汉文化知识和语言,并能把某一个地方的地方语言经过精辟的运用,使其成为全民语言。

赵树理作品分析

赵树理作品分析

赵树理作品分析通俗乡土小说,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以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

赵——山药蛋派作家群(马烽(1945 吕梁英雄传当代十七年:结婚三年早知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西戎(短篇姑娘秘密1961丰产记风格转向朴实60年代被批判)束为)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以充分的民俗描写展示现实主义的魅力,创作共同性1.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是小说素质的构成2.以自我观点渗入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问题小说观4,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古典小说,说书,民间故事,戏曲的借鉴。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赵树理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彻底农民化和创作对象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创作顺应大众化文艺方向性(出于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与农民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对整个解放区文学至五六十年代文学影响巨大。

赵树理方向新作家(抗日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作家)与人民群众农民有最密切深刻血肉般的精神联系,特点 1.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被普通农民接受 2.重要的历史特点: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的社会实践和创作方式决定着他及这代作家的文学观及创作姿态。

问题小说观:深入到实际生活深处揭示和针砭社会偏差弊端,农村变革方针政策对农民命运心理情绪的影响是他观察与表现农村生活的重心。

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作用,不滞留于公概念化的困境,作品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历史考察的理智。

这派作家与西方文学隔绝思想视野相对狭窄,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较多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最具魅力的中篇《小二黑结婚》以后又接连发表一批更紧贴现实为配合社会变革而揭示现实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地板李家庄的变迁富贵》这些作品直接融入广大普通农民的文化生活中。

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叶沙艾等人笔下的农民主要作为被同情和怜悯的的对象,赵树理继承这个传统独特的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历史打破枷锁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独特艺术魅力新的文学素质对农民命运思想心理深刻的了解具有了现实主义描写的艺术深度。

【现代文学】简述赵树理作品的艺术成就

【现代文学】简述赵树理作品的艺术成就

【现代文学】简述赵树理作品的艺术成就
1.赵树理将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获得了突出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自觉地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和历史考察的理智。

2.开拓了新的主题和题材:选取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主题,力图以更阔远的目光去观察近代农村社会的变迁,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为广大农民接受。

3.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

他一面热情讴歌了小二黑和小芹这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象二诸葛、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

4.艺术成就:
(1)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描写新的天地与人群,其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和山西味道晋阳气息构成了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2)深入挖掘农民内在的美好品德,寓批评于诙谐幽默中,善意的讽刺与热情的歌颂结合在一起。

(3)借鉴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注重故事的连贯与完整,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

(4)在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

(5)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大量使用经过提炼加工的地方农民的方言口语,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

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

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

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摘要:赵树理和老舍小说中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创作中有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二人小说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

他们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赵树理;老舍小说;民族化;大众化Abstract: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ty of zhao shu li and lao she's novels.The features of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 in these two writters's works are vivid. The similarities of writting mode lies in that they both love chinese novels deeply,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writting mode origin from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qualities. In one word, the two writters devote their time to the creation of popular works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broad masses.Key words:Zhao Shuli; Lao She novel; nationalization; popularity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对赵树理创作缺憾的审视

对赵树理创作缺憾的审视

对赵树理创作缺憾的审视作者:王红云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由于赵树理的创作过于追求革命功利性——立志做“文坛”文学家,夺取封建文化阵地,与五四新文学相比,其作品又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不足。

一、主题意蕴的简约性在创作实践中,赵树理为适应农民的欣赏习惯,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叙述模式,在他的小说中拟定了“我讲故事”的叙述套路,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将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合二为一,从而以或清晰或含蓄的暗示把读者置于一种“你听故事”的规定情境,同时也规定了自己在小说中的身份和位置——“说书人”。

小说中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的拟定,将“说书人”变成一个“大权独揽”的人,故事由他讲,人物由他评,问题由他解决,意义由他归纳。

作品变得易于接受,但却造成了“召唤结构”的缺失。

读者所需做的,只不过是被动接受作者为他设计的意义,造成了作品意蕴单纯而非丰厚,主题鲜明而非隐晦。

“五四启蒙话语经过了赵树理的‘翻译'后,其精神意向也就必然走向单一。

在此意义上,翻译即意味着某种损失,通俗化又意味着某种简化”[3]二、人物审美价值的单纯性——非好即坏的简单判断赵树理在创作中,自觉从农民的审美趣味出发,继承我国传统通俗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以故事为本位的特点,加强小说的故事性,“群众爱听故事,咱就增强故事性,”情节有头有尾,曲折生动。

在人物的塑造上,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小说及说唱艺术为说故事而说故事,不注意对人物刻画的缺陷。

在达到引人入胜的同时,作者在小说中把“事”的描述与“人”的刻画统一在一起,随着情节的展开,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如二诸葛的老实善良、愚昧迷信,三仙姑的风流轻佻、装神弄鬼,小二黑的勤劳勇敢,小芹的美丽纯洁,李有才的机智幽默,阎恒元的老奸巨滑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审视赵树理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在审美价值停留在非好即坏的简单判断上,人物形象显得扁平而非多维。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内容“大众化”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内容“大众化”特色

着手写此作品的。 作 品着重描写的是阎家山村农 民与地主
之 间的斗争, 阎家 山地主阎恒元利用我党抗 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政策和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作风 , 百般抵制 党 的减租减息政策, 腐蚀农民干部, 退居幕后, 安插亲信 , 操 纵村政权 , 利用种种手段 , 维护他在 阎家 山的统治 。 同时也 描写 了李有才 这个受苦的贫穷农 民, 带领农 民斗争地主的
时, 也成功地描写 了农民中的转变人物二诸葛和三仙姑, 展 示 了农村生活和斗争的复杂性 。 二诸葛和三仙姑 的转变 并
面都有准备的作者 , 一位在成名之前 已经相 当成熟了的作
家” 。 他 作 为这 个 时代 文 学 创 作 的代 表 , 结合 自己 的生 活经
不彻底 , 但毕竟不在用迷信去害人 了, 这 也是进步。 这种进
2代文学创作的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时代精神在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中都直接取材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并以新鲜的朴实的民族形式活泼生动的群众语言健康乐观机智的幽默风格描绘了全新的时代新的人民生活与斗争风貌创造了新的民族化大众化形式不仅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工农兵的热爱也受到了中国著名的老作家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赞扬
步是 时 代 逼 出来 的 。 新 的社 会 , 新 的制 度 , 在 发 展 前 进 的道
历及时代精神, 在他的《 小二黑结婚》 《 李有才板话》 《 李家庄 的变迁》 等作品中, 都直接取材于太行抗 日根据地的斗争生
活, 并以新鲜的朴实的民族形式 , 活泼、 生动的群众语言 , 健
路上 , 也必将把落后 的人们 改造成新人。《 登记》 发表于 5 O 年代的评书体小说 , 作品主要反映农村婚姻存在的问题, 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透视赵树理农村小说的大众风格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透视赵树理农村小说的大众风格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4月第16期Apr.2014NO.16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称赞。

同时,数以百计的剧团用不同的地方戏将《小二黑结婚》搬上舞台,其在群众中影响之大,甚至偏僻山村的老乡也翻山越岭赶来看演出。

可以说,从“五四”运动以来,还没有任何一本新小说能在农村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如今看来,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反封建斗争下人民的生活、爱情、观念等,都成为我们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部小说也成为永恒的文艺经典。

为什么小说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究其原因,赵树理一生都在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他注重使自己的作品形成一种大众化风格,让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让我们把这种风格浓缩在《小二黑结婚》中去仔细体会一下。

一、从《小二黑结婚》中体现原汁原味的晋东南民俗民情作为活生生、浑身具有晋东南泥土气息的赵树理,民俗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对他小说创作从内到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二黑结婚》故事发生在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村庄刘家峧,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私下给儿子收了个童养媳。

小芹的母亲三仙姑贪图财礼,逼迫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而小二黑与小芹的恋爱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甚至遭到反动代表金旺兄弟破坏,金旺兄弟纠缠小芹未果,怀恨在心。

在一天夜里,二黑和小芹在商量终身大事时,被金旺兄弟捆住,并以“腐化”的罪名借机陷害,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兄弟,当众教育参加过ISPN 的相关培训,其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本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比例上,医学基础课和公共英语课比重偏大,与专业课及专业英语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重专业,轻人文”思想仍没有根本改变,而在国外,人文课程已成为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方法单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摘要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赵树理,这棵“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1]带着他所特有的,底层泥土的芬芳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树理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与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立志为广大农民服务,摒弃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过度欧化这一弊端,立足于传统文学与民间实践,创立了风格鲜明,目的明确的“山药蛋派”而赵树理也因其作品的朴实,真诚及深刻的现实反应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赵树理的生平与经历写作,发掘出赵树理所特有的立志“文摊”的大众化文学之路,之后以此为基石通过赵树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及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对比,结合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大众文学为赵树理带来的得与失。

也希望可以借此为当代立志走文学大众化之路的同志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与观点。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得与失”。

Abstract1943 "handsome young man" was published, Zhao Shuli, the tree "wilderness where trees grow up child" [1] with his unique, spread the fragrance of the soil underlying the land of China. Zhao Shuli's success comes from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elements ha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aspires to serve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abandoned since "54" over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new literature,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a distinctive style, purposeful "Potato pie"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work of Zhao Shuli simple, sincere and profound practical respons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eft their indelible mark. 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Zhao Shuli's life and writing, to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unique determined "Man Tan", followed by Zhao Shuli as a cornerstone of a specific liter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contemporary works, combined Many critics view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bring gains and losses. I hope you can take some useful analysis and view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etermined to tak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gay.Keywords: Zhao Shuli; Popularization of Arts; 'gain and loss. "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2)1.1 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 (2)1.1.1 农民赵树理 (2)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 (2)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 (3)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 (3)1.2.2 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 (4)2 赵树理的艺术贡献 (5)2.1 故事结构 (5)2.2 语言形式 (5)3 赵树理的艺术缺憾 (6)3.1 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 (6)3.2 “只是农村,只是所见”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各类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产出与阅读,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学作品质量下降,大量低俗,思想内涵低下的作品充斥市场,社会大众的阅读倾向也多偏于这类不甚“费脑”的文学作品。

如何让文学作品大众化与思想性并重又成为摆在当代作家面前的一个课题。

而纵观现当代文学史,赵树理这位扎根于泥土流行与民间并广为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现当代小说家再一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赵树理的作品以民文本,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普罗大众有着极为深厚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很深的思想内涵,向下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向上表达着普通百姓的政治诉求。

而赵树理的文学作品的这些特点与他的生平,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是密不可分,农民的出身,青年的求学之路再加上独特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方向,而以文学大众化为基石赵树理创作出了这许许多多影响力巨大的文学作品......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不要文坛,要文摊。

”[2]是赵树理结合自身人生经历与文学传播时间,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学以来文坛所形成的种种弊端,为自己所树立的文学理念。

由此赵树理开始了他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1.1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1.1.1 农民赵树理赵树理,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一个贫困的家庭。

从出生到1925年外出求学,赵树理一直生活在农村。

多年的农村生活让赵树理饱尝农民的辛酸,对农民的生活,习俗,语言等方方面面更是有着最为深刻的了解,而他本人一生也对农民有着极深的归属感,多年的农村生活在他的身上留下的痕迹总是让人一目了然:“他完全是一个山西的普通的农民模样:上身穿一件黑布对襟的小棉袄,下身是农村常见的棉裤,戴一顶棕色的小毡帽,脸色有些苍黄,丝毫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模样,甚至也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村干部。

”[3]但最终,农村生活赋予赵树理的种种却也都成了他创作的宝贵财富。

赵树理的小说大多都取材于太行山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民的语言,农村的风俗,对农村的种种了解让放他的创作有了最真实的一面,而真实是一切的基础;对农民独有的归属感为他消除了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鸿沟:在他的作品中,他不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份子,在他作品中有好多事情就是他本人自身的经历:《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有着赵树理父亲的影子;《李有才板话》里小字和老字辈人物就是赵树理的邻里,书中“血染龙王庙“一节中,甚至就发生在赵树理的身边,而他自己也差一点死在那个龙王庙。

正是这多年的底层生活,成为了他后来创作作品的不尽源泉。

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赵树理“为文摊”的创作理念,使她在创作中尽量照顾农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作品力求老妪能解。

为此对于赵树理的评论向来褒贬不一,呈两极分化。

说其好者把赵树理奉为方向,推崇备至;说其坏者把赵树理称为“农民作家”,认为其仅仅是一个农民,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

那么赵树理到底是不是知识分子呢?一定是的。

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士”这一阶层的现代延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本质特征,而这一点在赵树理及其作品中是有着明显的体现的。

1925年,赵树理到长治省立第四师范新学堂读书,在求学期间他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洗礼,洗去了思想中的封建迷信,且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思想和社会批判精神。

在求学期每次回家都要向亲属,村民传播启蒙思想;在学校还成功领导了震惊长治的驱逐腐败校长姚用中的运动。

而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于他的作品中更是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反对封建思想,批判社会黑暗一直是他永恒的创作主旨。

如反应抗战时期农村反恶霸的斗争的《李有才板话》,反应土改时期农民实况的《邪不压正》;提倡婚姻自由,扫除封建思想的《小二黑结婚》等等。

而对于自己,赵树理也曾这么说过:“我虽出身农村,但究竟还不是农业生产者而是知识分子。

”身为农民的赵树理与身为知识分子的赵树理,这二者构成了赵树理的创作基石。

前者提供最真实的材料与选择最接近大众的方式,后者以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为赵树理的作品赋予了灵魂。

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了“启蒙国人思想”这一要求,而对思想的启蒙又以文学这一古老的方式最为方便,最为快捷。

但彼时中国文学于形式上多是文言文写作,艰涩难懂;于内容上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担当不了启蒙民智这一重大任务。

当时中国社会被西方列强欺辱,各界有识之士希望可以借鉴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来实现强国梦,同时期大量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传播,于是新文学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欧化”便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白话文的“欧化”从书面语建构慢慢的影响到了文学的作品语言,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

[4]但是欧化的五四文学在带来更加简洁的语法与形式的同时,也因为部分作家单纯片面的强调“欧化”反而使文学作品远离了实际,远离了人民。

20世纪五十年代柳青所写的《创业史》便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的体现,他在《创业史》的第一章中这样描述道:“空气是这样的清香,使人胸脯里感到分外的凉爽、舒畅。

繁星一批接着一批,从浮着云片的蓝天上消失了,梁三老汉是下堡乡少数几个享受这晨光的老人之一”作者先是用了“五四”以后“欧化”的书面语言描写了渭河平原清晨中“苍苍茫茫”的草棚院,“幽雅”的鸡啼声,消失的繁星等,继而引出了享受这一美丽晨光的“拾粪老汉”。

试问一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拾粪老汉”眼中如何会关注这样的美景?在这里,环境的描写与老汉之间,作品与现实之间有了巨大的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