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2024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
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
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
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
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
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
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
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
这些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利用。
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再次,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从情感上激发的对“人”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024年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
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
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
云南省语文高三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云南省语文高三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林海雪原杨沫一林海雪原,是英雄们的战场。
英雄们的足迹,踏遍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他们总是把自己深藏在最神秘、最隐秘的地方。
林海雪原,就是这样。
194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风雪交加,寒风刺骨。
在林海雪原的深处,一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和一群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
他是部队里的小鬼,只有十六七岁,名叫小杨。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仿佛随时准备迎接战斗。
二“小杨,你真勇敢!”战友们看着小杨,不禁赞叹。
“嘿嘿,这有什么!”小杨挠了挠头,笑着说,“只要是为了革命,我什么都敢干!”战斗越来越激烈,小杨的子弹也打光了。
他抓起一颗手榴弹,向敌人冲去。
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拉响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三“小杨,你真是个英雄!”战友们含着泪水,为小杨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葬礼。
“是啊,小杨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首长感慨地说。
四小杨的牺牲,让整个部队士气大振。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五林海雪原,见证了无数英雄的牺牲。
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注:本文节选自杨沫的《林海雪原》)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林海雪原为背景,通过小杨的英勇事迹,展现了英雄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B. 文章中,小杨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他勇敢、乐观,总是充满战斗热情。
C. 文章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通过小杨的牺牲,引出整个部队英勇奋战的故事。
D. 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强调小杨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2.文章中,小杨的形象有哪些特点?3.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小杨的形象?4.文章结尾点明中心,有什么作用?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主题。
答案:1.C2.小杨的形象特点有:勇敢、乐观、充满战斗热情、不怕牺牲。
3.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手法来塑造小杨的形象。
2024届大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统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大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统测考试卷2023-09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华文化经典中,传统儒家“四书”之中的《中庸》不仅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修养论、功夫论,更是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彰显了传统儒家的入世情怀和处世哲学。
就实质而言,《中庸》是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哲人面对当时“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所做出的哲学思辨与思维总结。
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一直以来以其内蕴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智慧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指导着人们在现实的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进行抉择。
“中庸”吸纳了天地自然对立调和、互动互补的原则,并以之调和人类自身与天地、与万物的关系,达到中和的境地,使天地万物与人如常地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又是人间之道,可以用来调节伦常关系、社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发展,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不断与时俱进的。
毛泽东常常把孔子及其学说从道德和哲学层面分开进行分析。
他指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我们共产党看孔夫子,他当然是有地位的,因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
毛泽东认为中庸观念本身不是“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保守性;但是从哲学上说,它“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以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
毛泽东采用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思维及运用两条路线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诠释“中庸”,肯定“中庸思想”的积极因素,拓宽与丰富了“中庸”思想的含义。
邓小平在对传统中庸观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方法,光大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内涵。
他认为在事物对立的两极间,在同一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存在着广阔的处于差异状态的中间带、中介项。
2024届云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2024学年云南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一模)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土林,是著名的云南“四林”(土林、沙林、石林、热带雨林)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吸引中外游客① 。
土林的形态各异,天工万象,无可尽数。
进入土林,移步换景,每一秒,你都会有全新的发现和惊奇的体验。
而原始、荒凉、粗犷,则是元谋土林给人的第一感觉。
置身其中,犹如走进一个蛮荒的远古世界,那② 的造型,就仿佛使人进入另一个新奇的天地。
土柱有的像锋利锥剑,直指蓝天;有的像威严武士,整装待发;有的像亭亭少女,凝视远方;土柱顶上有的点缀着绿树、杂草或野花;有的则砂石垒垒,裸露身躯……当然,各种形态的土柱是混杂分布的,这就使得土林形成了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的姿态,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2024年云南省统一考试模拟测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
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
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
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① 。
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
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
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
我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
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
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
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
2024-2025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理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则为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云南省大理州2024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省大理州2024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
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
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
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
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
霍金先生提出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第二个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
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
(摘自《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二:近二三百年来,西方思想在世界学术界起着主导作用,但在面对全球问题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基本思路,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
云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含答案
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处。
当代考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
观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度很大。
换言之,人类的聚落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
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聚为几个范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分契合。
是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
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
在扩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的自然现象。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群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群体。
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自古迄今,中国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
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
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
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系。
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
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
然而此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
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
”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
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
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
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
高三语文:大理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试题
大理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667年,首部展现明清鼎革史的悲剧《崇祯或大明王朝的崩塌》问世以来,欧洲启蒙戏剧家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愈益浓厚。
与日俱增的中国信息催生出“中国孤儿”“中国公主”等影响深广、传承至今的戏剧母题,“戏剧中国”由此成为启蒙时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戏剧中国”现象在启蒙时期欧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要,15至17世纪两百年间,地理大发现导引的文化大发现升华为近代欧洲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建构出西方世界的接受棱镜,也即一面通过他者形象反射自我的镜子,属于“借镜自鉴”。
“戏剧中国”同样提供了一个借此达成自我认同或自我审视的“他者”,中国母题作为这一特定“他者”的供体,呈现出强大的可塑性。
③中国母题的可塑性则体现在欧洲剧作家常以中国之酒杯浇自己之郁结,中国戏剧中的反面形象常被用来影射自己的政敌或敌对国。
文学作品因而成为人们的武器,用于和现存的、棘手的问题作斗争。
哈彻特的《中国孤儿》尽管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却成为他抨击当时英国执政党沃波尔政府的工具,哈彻特将《赵氏孤儿》中强烈的忠君思想作为其戏剧的核心,表示其捍卫英王乔治二世绝对统治的忠心。
墨菲的《中国孤儿》以孤儿母题隐喻英法、英西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以孤儿得报大仇表现祈盼不列颠摆脱困境,战胜敌国的愿景.1758年,著名戏剧家盖瑞克在伦敦特鲁里街剧院推出墨菲的《中国孤儿》,由耶茨扮演女主角伊达美,并大量采用“中国风”布景及服饰。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2024届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卷(原卷版和解析版)
云南省2024届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月)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
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
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音乐”。
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
”剧中跳跃张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
2024届云南省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云南省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处士故居王建①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千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沧于下僚,世称王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写露浓烟重杂草繁茂的景象,表现出李处士故居的衰败,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赋予花月以人的情态,写院中的花儿凋落,月也是残缺的,暗示李处士故居这里已人迹罕至,表现一种落寞的情怀。
C.尾联中作者写李处士故居虽“风景宛然”,可宾、主已不在,最后一句写马的嘶鸣来抒情,表现出自己的感慨和伤怀。
D.这首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通过烟露、草树、柳堤、花月、榭、马等多种意象来表现李处士故居夜晚的阴冷凄清。
2.颈联是如何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制定任何改革措施,出台任何惠民政策,相关部门都必须要处心积虑....地进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而绝不能仅凭某一个或几个领导的主观意愿和设想。
B.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到新华书店或通过互联网购买他的作品,一时间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拥有版权的出版社也开始酝酿重印他的文集。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 CBD 6—7 BA 10 CDF 11—12 DB 15 B--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内容的能力。
【题目详解】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
故选C。
2.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详解】B.“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
根据材料二原文“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
故选B。
3.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目详解】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
A.诗句意思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
B.语句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思考,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
C.“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
D.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
故选D。
4.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目详解】根据原文“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第一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第一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
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
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
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
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
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
《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
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
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
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
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
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
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
2024届云南省统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隐私★启用前【考试时间:4月19日9:00—11:30】2024年云南省中学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读题)和第Ⅱ些(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加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与在答题上,并仔细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与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单一国家已经难以独自面对全球性经济问题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须要中国才智、中国方案。
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提倡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沟通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加;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宏大创举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超越与创新。
它致力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旺盛。
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帮助各参加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大理州2024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
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
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
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
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
霍金先生提出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第二个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
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
(摘自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二:近二三百年来,西方思想在世界学术界起着主导作用,但在面对全球问题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基本思路,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
比如,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自我中心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大大地膨胀起来,“西方至上主义”、“殖民主义”、“极端国家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等等思潮,成了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也是造成很多国际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时至今日,世界上极端主义和以暴制暴所造成的种种事端,依然摆脱不掉“以我为中心”的影子。
因此,我觉得要更好地理解今天世界上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全球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超越现有的一些思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自我文明和他人文明的认识,只有当不同族群、民族、国家以及各种不同文明,达到了某些新的共识,世界才可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这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
要认真深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必然会碰到诸如文化、文明、人性、族群性等基本概念,会涉及到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样更高层次的问题。
比如在探讨文化交流时,常会牵扯到对文化的基本定义;在对各种文明基础和特质进行研究时,也要谈到关于“人”、“人性”这些更基本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比如人类学者对文化、传统的理解;社会学对社会群体结构的理论;民族学对族群性的解释等等,都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我提及这方面的话题,并不是说我已经有了某种结论,而是希望我们在探讨、研究问题时,要把眼光放开、放远一些;思路变得灵活、广泛一些,不要总局限在一些常识性的、常规性的和偏狹的框框里。
在探索关系人类文明这样一个宏大的、长远的课题时,我们的思想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博大的包容性和历史的纵深感;要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智慧,发挥多学科、跨学科的优势来进行研究。
人类每逢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所谓“圣贤”,其实,这些“圣贤”就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博大、深邃、广阔的新思路和新人文理念的代表人物。
我曾经把当今的世界局势比作一个新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又在呼唤具有孔子那样思想境界的人物。
我确实已经“听”到了这种时代的呼唤。
当然,今天的“圣贤”,不大可能是由某一种文明或某一个人物来担当,他应该,而且必然是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晶,是全体人类“合力”的体现。
近年来,在讨论全球化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多次提到“和而不同”的概念。
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核心。
这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它是人们的理想。
但是要让地球上的各种文明,各个民族、族群的亿万民众,都能认同和贯彻这个理想,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为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还提出了“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简单地说,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
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和盲目的举动。
后来,我又进一步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
这几句话表达了我对未来的理想,同时也说出了要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
我认为,如果人们真的做到“美美与共”,也就是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
(摘自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不同时代人们的诉求虽然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愿望都是缔造和平环境,争取民族独立,进而实现和平与发展。
B.材料一认为,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文化的持续推进孕育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C.材料二认为,“西方至上主义”“种族主义”等思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影响至今。
D.材料二指出,费孝通提出“和而不同”的概念,虽然想法比较新颖,但是能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思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思想在面对和解决全球问题时出现的局限性动摇了其在世界学术界的主导地位。
B.只要不同的文明之间能够形成全新的共识,世界就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
C.我们只有站在更为宏大的维度去思考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找到全体人类的“合力”。
D.相较于“文化自觉”的理念,“美美与共”的设想更为具体,也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既指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优势,也点明了存在的挑战和风险,具有辩证性。
B.材料二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具有严密性。
C.材料一第一段所列举的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材料二所说的“历史纵深感”。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作为一篇论述类文本,材料一却使用了“最”“只有”“唯一”等绝对化的用语,请简析其合理之处。
(4分)5.“全球文明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代表参会,发表以“交流互鉴,携手同行”为主题的演讲,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列出演讲提纲。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岁的沉重赵勤18岁,在千辛万苦熬过了高三之后,我没有考上清华。
原因竟然不在数学,而在文科综合。
揭晓分数的那天,我听完电话里的报数,在草稿纸上加了3遍,得到的仍然是那个我不想面对的数字。
我倒在床上蒙头痛哭了整整一天。
母亲坐在客厅,也是默不作声地落泪。
过了很久很久,她悄悄来到我的床边,抚摸着我的头,那么无奈而痛心地安慰我:“不要哭了,乖,不要哭了。
”烈日不怜悯我的悲伤,耀我致盲。
彼时过于年轻脆弱,我只知道蒙头痛哭,在盛夏7月,眼泪与汗水一样丰沛而无耻。
我仿佛听见命运的大门缓缓关上的吱嘎声……我一度以为,我一度那样真真切切地以为,这是我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
在后来高中好友们一一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报喜声中,在后来一次次首都顶尖高校的昔日好友满面春风的精英型同学聚会中,在后来的后来,我愚蠢而耐心地反复咀嚼着这一次失败的味道,几近一蹶不振,为这一个理想的幻灭赔上了此后将近3年的无所事事的荒凉青春。
在20岁出头的关口,我才明白过来,不懂得从一次失败中站起来,永远跪在地上等待怜悯并且期待永不可能的时间倒流,才是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
母亲想要安慰我,像《我与地坛》中那个欲言又止的可怜的母亲那样,对我说:“带你出去走走吧,老这么在家里不成样子。
”是带着这样一种失魂落魄,真的是失魂落魄的心绪,去往稻城的。
自驾车2000多公里,从川西南,北上到甘肃南部的花湖,再南下,去往藏东的稻城亚丁,途经红原、八美、丹巴等与世隔绝的绮丽仙境。
巍巍青山上,神秘古老的碉楼隐匿于云端,触目惊心的山壁断层上苍石青峻。
月色辉映的夜里,沿着狭窄的公路在峡谷深处与奔腾澎湃的大河蜿蜒并驰,黑暗中只听见咆哮的水声。
翻滚的洪流在月色之下闪着寒光,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尸骨无存。
头顶着寂静的星辰,我在诗一般险峻的黑暗中,在行进着的未知的深深危险中,渐渐找到一丝不畏死的平静。
我曾经说过,其实人应当活得更麻木一点,如此方能多感知到一些的生之欢愉。
明白归明白,但我或许还将终我一生,因着性情深处与生俱来的暗调色彩,常不经意间就沉浸在如此的底色中。
希望、坚持等富有支撑力的东西总是处在临界流产的艰难孕育中,好像稍不注意,一切引诱我继续活下去的幻觉就将消失殆尽。
7月,在行驶了2000多公里之后,在接近稻城的那个黄昏,潮湿的荒原上开满了紫色花朵,落雨如尘,阴寒如秋。
孤独的鹰在苍穹之上久久盘旋。
我眺望窗外的原野,身边坐着母亲。
高三时,我在外读书,母亲常常专程来看我,一早赶30多公里路,给我带来我喜欢吃的东西,热乎乎地焐在包里,外加很多她精挑细选的水果、营养品。
我由此越发懂得什么叫作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次她借着出差的机会,又带上很多东西来看我。
白天忙完工作,傍晚时才来到学校。
母亲就这么静静地坐在我的宿舍里干等我一个晚上。
那天晚自习照例是考试,我急不可待地交了卷,匆匆赶回宿舍和母亲相见。
没说上两句话,很快就有生活老师催促熄灯,母亲说:“那我走了,你好好的,要乖,妈妈相信你会努力的。
”我送母亲到校门口,那时下着雨,母亲想让我早点回去,就说司机已经来了,宿舍关门了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