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化学考前复习——化学选择题解题策略及审题能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化学考前复习——化学选择题解题策
略及审题能力指导
在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化学试卷中,化学选择题侧重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除了Ⅱ卷设置的部分选择题外,Ⅰ卷选择题共设置了15道题目,单选题为10道、每道2分,不定项选择题为5道、每道4分,Ⅰ卷选择题的分数占总分的40%,山东新高考化学试卷和全国卷理综化学选择题相比,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增大,有机和结构选修知识出现在选择题上,实现了和必修知识的融合,另外由于增加了不定项选择题(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这给考生答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题目设计对学科素养的体现更加充分。但总体来说,选择题还是相对成熟的题型,这些题目创设的情境平和,设计的难度平衡,选项设置平实,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
一、选择题解题常见错误
1.旧信息干扰:平时练习较多,某些知识点的重现率较高,易出现用原有的印象解答问题,审题不仔细。
2.思路单一:一些学生希望解题速度快,解答选择题时,首先找技巧,由于某些障碍,寻找不到技巧,也不换换思路,一味的死啃,造成思路进入误区。
3.心绪烦乱:某些选择题考查概念,文字多些,还有些题需要定时计算,学生求快心切,看见长句或计算,心理烦躁,不按化学反应原理分析题,而凭感觉猜测。
4.警惕性下降:一般单选题做题较顺利,对于不定向选择题,容易出现漏选或错选。
二、选择题审题能力指导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审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因此,在高三二轮复习时,要着力培养审题能力,既是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基础要求,也是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下面着重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希望能为学生二轮高效率的备考以及考前增分提供一些参考。
1.题干及选项关键词的审读
“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化学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因此,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的具体数字或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词语”视而不见。若抓不住“关键词语”,就意味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找不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其结果必将是答非所问。为提高审
题的准确性,审题时除仔细阅读题目外,一般应圈下有关的“关键词语”,这样,就可避免漏掉问题或“看错题目了”。
[示例1][2020·济宁市高三(上)期末,9]硫酰氯(SO2Cl2)可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制造等。实验室利用SO2和Cl2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Cl2[SO2(g)+Cl2(g)SO2Cl2ΔH=-97.3 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省略)。已知SO2Cl2的熔点为-54.1 ℃,沸点为69.1 ℃,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P2O5,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中
B.装置甲应置于冰水浴中,目的是提高SO2Cl2产率
C.反应结束后,分离甲中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是蒸馏
D.SO2、Cl2均可使品红试液褪色,原理不相同
分析
解析 A.乙装置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一般用碱石灰等,试剂是P2O5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故A错误;B.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冰水浴中,原因是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SO2Cl2产率,故B正确;C.已知SO2Cl2的熔点为-54.1 ℃,沸点为69.1 ℃,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D.二氧化硫可以和有机色质结合而具有漂白性,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二者漂白原理不一样,故D正确。
答案 A
2.审题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在文字叙述中,需要认真分析才能挖掘出来的条件。现在高考命题总是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并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将所考查的知识点巧妙地隐藏在所设置
的情境中,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提炼加工能力。因此,审题时,必须把隐含条件分析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要点。
[示例2][2020·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高三(上)期末,1]中国诗词深受众人喜爱,针对下列一些诗词,从化学角度解读正确的是()
A.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述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既有状态变化又有气味的产生
B.庾信的《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生活中“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C.赵孟頫的《烟火诗》“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描述了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
D.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其化学性质稳定
分析
解析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体现物质的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错误;
B.飞絮成分为纤维素,不是蛋白质,故B错误;
C.赵孟頫的《烟火诗》“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描述了焰色反应的现象,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故C错误;
D.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其化学性质稳定,故D正确。
答案 D
3.审题时要注意排除干扰条件
“干扰条件”是指题中与解题无关,但对应试者的思维产生干扰作用的迷惑性条件。在审题过程中,只有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设问,迅速地摒弃这些干扰因素,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题才能迅速而正确。
[示例3](2020·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4)高温时,焦炭和水蒸气反应,所得气体含CO、CO2、H2和H2O,现用浓硫酸、无水硫酸铜、氧化铜、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五
种试剂,一次性检测气体中的CO、CO2和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体检验的顺序应该是CO2、H2、CO
B.检验CO和H2之前,需用浓硫酸将气体干燥后再完成后续实验
C.干燥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后,可根据无水硫酸铜是否变蓝色来确定是否含H2
D.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只需使用一次
分析
H2、CO具有还原性,可通过还原CuO,并检验其产物,来检验CO和H2的存在;CO2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因此一次性检验CO、CO2和H2时,应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是否存在,再用NaOH除去CO2,排除CO2对CO检验的影响;混合气体先通过浓硫酸干燥,通过灼热的CuO,产物先通过无水CuSO4,检验是否有H2O生成,以防水溶液挥发出的水蒸气对生成H2O的影响,从而确定是否含有H2;再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CO2生成,从而检验是否含有CO。
解析 A.由分析可知,气体检验的顺序依次为:CO2、H2和CO,选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对H2的检验,是通过其反应生成H2O进行确定的,因此混合气体需先进行干燥,故检验CO和H2之前,需用浓硫酸对气体进行干燥,选项正确,B不符合题意;
C.若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则说明产物中有H2O生成,说明干燥气体中含有H2,选项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检验CO2和CO时都需用到澄清石灰水,因此澄清石灰水需用到两次,选项错误,D符合题意。
答案 D
4.审题时要注意有效数据的提取
“有效数据”是指题干中出现的或隐含的对解决问题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数字或字母。命题者经常在一些题目中故意给出一些多余的数据信息,增强了迷惑性,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关数据的干扰,去伪存真。[示例4](全国卷)有五瓶溶液分别是:①10 mL 0.60 mol/L NaOH水溶液;②20 mL 0.50 mol/L H2SO4水溶液;③30 mL 0.40 mol/L HCl溶液;④40 mL 0.30 mol/L CH3COOH水溶液;⑤50 mL
0.20 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离子、分子总数的大小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⑤>④>③>②>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