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官
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及译文
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及译文灵兰秘典论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调节五脏六腑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本文将提供灵兰秘典论篇的原文和译文,以供读者参考。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知道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非常详细,我很乐意为你解答。
心脏是人体的君主之官,大脑的主宰,思维和情感都来源于心脏。
肺部是宰相之官,负责调节呼吸,治理体内的气血流通。
肝脏是人体的将军之官,负责调节血量,疏泄气机,决断大事。
胆脏是人体的中正之官,负责决断大事,调节胆汁的分泌。
膻中穴是人体的臣使之官,负责调节心理情绪,喜乐由此产生。
脾胃是人体的仓廪之官,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能量。
大肠是人体的传导之官,负责排泄废物,保持肠道的清洁。
小肠是人体的受盛之官,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分配给身体各个部位。
肾脏是人体的作强之官,负责调节体液平衡,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三焦是人体的决渎之官,负责调节气的流通,排泄废物。
膀胱是人体的州都之官,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八)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八)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12、三焦:决渎与都水《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而《千金方·卷二十·三焦脉论第四》则云:“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
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
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
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
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
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千金方》云“三焦腑”之“论曰”,或源与《中藏经》者。
《中藏经·卷中·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①也,号曰中清之腑②,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又名玉海、水道。
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③,名虽三而归一。
有其名而无形者也。
亦号曰孤独之腑。
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
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
”【注释】①三元之气:黄作阵《中藏经校注》:“指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荣气,下焦之卫气。
”②中清之腑:黄作阵《中藏经校注》:“因三焦主持诸气而内清脏腑,故称。
”③三管、霍乱、走哺:黄作阵《中藏经校注》:“本为病名。
三管,又称三管反射,指胃气未定,汗出,食先吐,短气不续,语声不出等病证;霍乱,指上下隔绝、腹痛、洞泄、呕逆等病证;走哺,指大小便不利的病证。
因三管发上焦,霍乱发中焦,走哺发下焦,故作为三焦之代称。
”其论曰“有名无形”,或源于《难经·三十八难》。
《灵兰秘典论》决渎之官,非官职称谓。
《千金方》虽云五脏六腑官,然三焦腑无官称,若以功能而言,三焦“决通水道”、“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亦是管水之官,与膀胱腑“水曹”之官又不同,查阅有关官制,与此相同者有“都水使者”之官称,历代称谓不一,西汉初谓之“水衡都尉”。
五脏六腑之官职
(一)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1、主神明,在志为:喜、怒、忧、思、恐。
属意识思维活动障碍都属于心病。
2、主血、主脉:在体为脉,在脏为心;一切出血性疾病均与心病有关。
3、心在体外之表现: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色为赤、在体为脉;(二)、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1、主治节(就是治理、调节)谓: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肺有调节作用;人体正常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失调的病都属于肺;2、司呼吸、合皮毛:皮毛与呼吸有关系,呼吸功能失调与肺有密切关系属肺病。
3、肺藏魄:魄的解释是能动能作,出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
及精神意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
具体说魄的作用,具体说主要是指人体从先天得来的,本身固有的本能动作和感觉功能。
所以人体凡属人体调节代偿的功能失调。
特别是某些动作及感觉系统障碍都与非有关。
4、肺在人体外在表现:主要是:肺合皮毛,开窍与鼻,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嗽喘啸,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在脉为浮等。
作为肺病的定位依据。
(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主疏泄:即疏通和排泄,人体的气血能得到畅通,所以凡属疏泄不行,也即气血运行出现障碍而见气滞血瘀都与肝有关系;2、肝主筋、主动:就是人体的肌肉、肌腱,凡人体运动障碍都属于肝。
3、肝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者魂之居也,肝藏血,魂的作用就是在人体中表现的兴奋或抑制功能失调,都属于肝。
4、肝在人体外在的表现是: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脉为弦,作为肝病定位依据。
(四)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主运化:饮入与胃,游溢精气,上疏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藏意、主思:心有所想而未定者曰意,意是指人的记忆能力和思虑活动。
3、脾在人体外在表现:其华在唇,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呕吐、噫呃,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脉为濡,脾胃病的定位。
内经引文注释
《内经》引文注释1.“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素问〃灵兰秘典论》)【注释】十二官: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及心包络。
主:君主。
在此比喻心的功能。
明:功能正常。
下:下属,喻十二官。
使道:十二官相互联系之道。
殃:灾难,祸害之意。
相失:彼此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
[按语]这两句经文首先说明了心在十二脏腑生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强调了人体内脏功能既分工又合作的整体性。
2.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素问〃脉要精微论》)【注释】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天阳气始升,气血趋表,故脉来如鱼浮游于水波之中。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肤,指皮肤。
泛,浮也。
有余,盛大之意。
夏天阳气隆盛,气血更趋于表,故脉来浮而洪大。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下肤,指脉由浮趋沉。
蛰虫,藏伏土中越冬之虫。
去,藏也。
秋天阳气始降,气血趋里,故脉下于肌肤,如蛰虫将要伏藏。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冬天阳气潜藏,气血在里,故脉沉伏在里,如蛰虫伏藏深穴。
[按语]本文说明脉象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
3.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释】一日:指白昼。
平旦:日初生之时,约寅卯之间。
人气:指阳气。
日中:日当中午,约午时左右。
日西:日落之时,约酉时前后。
气门:指汗孔。
[按语]本段论述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阳气变化的昼夜消长节律。
4.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移精变气论》)【注释】动作:活动或运动。
阴居:处于阴凉之地。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金匮真言论》)【注释】善:这里作多、易解。
鼽衄:鼽(qiú),鼻塞流涕。
衄(niù).鼻中出血。
仲夏:农历五月。
长夏:农历六月。
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文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文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是藏象学说的主要篇章之一,作者从当时封建王朝的政休制度,以取类比象方法,用十二官的职务及其相互关系作比喻来阐明十二个脏腑的主要功能及联系。
所谓“官”,唐容川认为“官为所司之事也,无病则各守其职,有病则自失其所司。
”所以这个“官”字可理解为“功能”而言。
现以原文精神分述五腑备目的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所谓“君主”是封建王朝最高权利的统治者。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领导地位。
“神明”即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意识的表现。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调经论》也说:“心藏神”。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输送精微物质以维持正常机能活动,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的中枢,所以其它脏腑组织器官都在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既分工又合作的功能活动,以保持机体协办调和统一。
若心功能失常,其它脏腑活动电要发生素乱,甚至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刚十二亩危,使道闭塞而不道,形乃大伤。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与心同届膈上,位高近君,好象辅佐君主的宰相,所以叫“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一是通过治节以调节周身之气,使肺气调和,气机通畅,把精微物质(营气、卫气、宗气)布散于周身,内灌脏腑,外营皮毛,使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二是通过治节,辅助心脏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所谓“将军”是以此来比喻肝脏刚强急躁的特性。
吴鹤皋说:“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
”“谋虑”属于精神意识的范畴。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神舒畅,反之,肝的疏泄失职,则情志抑郁,这是肝脏功能对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
另一方面,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大怒或情绪过度抑制等,又常常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出现肝气部结或肝气横逆等病理现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中医十二之官(精)
人体十二官 ----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人体十二官 ----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器官”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里的十二官。
《黄帝内径•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人体的器官给命名为十二官,心为君主之官,皇上;肝为将军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等都是官。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一、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君,尊也,治理、发号施令也;主:灯中火柱也,一盏灯中的火柱 ;神明:神,天神,引出万物者;明,照也,神明为天神闪电照耀大地也。
心在人体之中掌管神明,在五行中为火。
心之有空,人才能明。
五脏之中肝、脾、肺、肾,皆有月字旁, 表明是肉体,唯独心不是肉体,因为其性空。
五脏之中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此四脏为实在肉体,开于空窍。
心开窍于舌,因主体为空,开于实窍。
心为空体,故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当心处于空静状态之中,血脉平稳、通畅,故面有光华。
由于心的特殊性,调心与调其他脏腑不可等同而论。
首先,要静心。
佛讲:“心静血清,血清颜清。
”其次,才是调理肉体的心脏平衡。
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
人体十二官 ----肺,相傅之官二、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相,视也,通过查看、估量做出正确选择;傅,相也,辅佐之宰相。
治节:治,水之名子也;节,竹节也,意为约束。
相傅之官是人体正确调节水分和营养的高官,处于宰相之位。
与心相连共处于上焦,为五脏之华盖。
华,荣也。
盖,遮蔽也。
肺将水谷之精华合以清气输送至五脏及四肢百骸。
东派斗数宫位星曜身体对应
东派斗数宫位星曜身体对应东派紫微斗数是大师的摇篮!紫微斗数的黄埔军校!【东派斗数宫位身体对应】一,12地支宫位人体代表,午为头,未巳为肩,未也为脸,辰申为胸,为胳膊,卯酉为腰,寅戌为大腿,亥丑为小腿,为脚,子为下体,也为腰。
未申酉戌亥,为左,为前面。
丑寅卯辰巳,为右,为后面。
【外体】二,12地支宫位对应的脏腑-- 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内脏】如果某个地支宫位对应的煞忌特别多,则此宫位代表的身体部位和脏腑最易出问题。
也就是健康的短板。
三,人事宫对应的身体部位-----父母宫是头面,兄弟宫福德宫是肩胸,夫妻宫田宅宫是腰,子女宫是私处,官禄宫和财帛宫是大腿,疾厄宫仆役宫是小腿,迁移宫是脚。
【命宫是整体特质】注;地支宫位对应的部位可以和人事宫对应的部位辅助使用,以地支部位为主。
四,主星面部部位【紫微】印堂(两眉之间)【天机】眉部(眉毛与眉骨)【武曲】鼻头【廉贞】嘴唇【太阳】眼睛【天同】耳部【天府】天庭(额头)【太阴】田宅(眉下眼上部位)【贪狼】泪堂(眼袋)【巨门】奸门(两眼尾部)【天相】颧骨【天梁】法令(鼻子两侧到嘴边纹路)【七杀】腮骨(上颚)【破军】下庭(下颚)五,主星对应的身体部位以及特性紫微--头部,脾胃,督脉天机--四肢,毛发,神经太阳--心脏,眼睛,血液武曲--骨骼,呼吸,肺部,牙齿,大肠天同--膀胱,耳朵,皮肤,胰腺,腮腺,免疫系统天府--胃部,肚子,脚气太阴--眼睛,妇科,肾水,三焦,皮肤贪狼--眼袋,肝胆,四肢巨门--脑门,七窍,嘴巴天相--肾水失调,膀胱,尿道,胆等。
天梁--脖子,鼻梁,脾胃七杀--眉骨,腮骨,肠,肺经气管文昌--管道,尿道,肠道,血管道,输精卵管道文曲--管道,尿道,肠道,血管道,输精卵管道东派紫微斗数玩转地球--王星东。
紫微斗数十二宫身体部位对照图
紫微斗数十二宫身体部位对照图
紫微斗数各个宫位,按照自命宫起至父母宫止的逆时针顺序,依次代表头部、肩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下臂、上臂、手、臀胯部、大腿、小腿、足。
即:命宫(头部)、兄弟宫(肩颈部)、夫妻宫(胸部)、子女宫(腹部)、财帛宫(背部)、疾厄宫(下臂)、迁移宫(上臂)、仆役宫(手)、官禄宫(臀胯部)、田宅宫(大腿)、福德宫(小腿)、父母宫(足)。
在各部位的对应宫,不同星宿具有不同象征(但也不绝对),如昌曲左右魁钺科权禄忌喜神力士将星易有痣,火铃空劫天使病符易有斑,武曲七杀擎羊天邢天伤易留疤,等等。
旺宫的身体部位生红痣,更添其旺;凶宫的身体部位出恶疮,更添其凶。
在各宫对应的身体部位,调整穿戴配饰,可以针对性的提振运势;同理,对于煞曜很强、流年不利的宫,也可以凭此方法来积极化解、趋吉避凶;本命年中穿戴红色内衣即是常有的民俗。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上)
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上)作者:李兴广徐文婷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9期中医认为,心、肺、肝、脾、肾这“五脏”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共同作用。
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根据五脏特点为其分配了“官职”,形象论述了各脏腑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心:君主之官“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古人认为,心影响着全身血脉运行,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占有重要的统领地位,故以“君主”比喻。
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里的心不完全等同,它既指心脏,也代表了“神明”,即意识、思维与情感等,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正如《黄帝内经》提出的“得神者昌,失神者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心一旦出现异常,会影响到神志,出现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其他脏腑也会跟着有危险。
另外,中医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说法,当身上出现痒的症状时,也可能是心出了问题。
夏季气温高,火热之邪容易对心造成损伤,导致烦躁不安、免疫功能下降等,此时要多注重养心。
养心先养神,建议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可适当小憩,能敛养心气。
饮食上,多吃点红色和苦味食物,例如红豆、山楂、番茄、苦瓜、莲子心等,这些食品有助清心火。
在“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中,唯有喜是积极的,能使人气和志达。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常常焦虑郁闷,建议尽量调整好情绪,避开其他“六情”;主动寻找生活乐趣,做些能让人“喜”的事情,例如适当運动、书法绘画、游山玩水等,但要注意不能过喜,以免给心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肺:相傅之官“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即宰相,文官之首,君主之下,百官之上;“傅”即太傅,君主之师,两者都是辅佐君主的。
虽然心的地位最高,但从人体结构上看,肺与心一样,都位于膈上,且位置高于心,故中医把肺称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古代帝王车上的绸伞),意指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主气、朝百脉,人的一身之气全由它来主管,还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称号、经脉、骨度[总论]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神灸经纶>>清吴亦鼎原著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
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脑,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生髓,所以又说“肾属髓海”。
髓主要贮存于脑,若髓海充足,则头脑精明;若髓海空虚,则出现脑转耳鸣、目眩、腿酸、倦怠嗜卧等症。
巅:巅是指的头顶。
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
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
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
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
发:发由足少阴肾所主,又是血之余。
面:前边叫作面,后边叫作背。
五脏的精气皆上营养于面部,所以面色白与肺相应,如气虚、血虚和津液亡失都会因虚而出现面色白;面色红赤与心相应,面色发黄与脾相应,面色发青与肝相应,面色发黑与肾相应。
面色呈现黑色是因肾阴阳虚所致。
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应;两颧骨之内与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小肠的经脉循颊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
小肠气血盛则面部肌肉丰满,小肠气血虚则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
颜:颜是指前额中央两眉间,眉心以上叫阙,与咽喉相应。
眉:眉的部位属肝,肝的经脉从目系上行额,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足少阳经风热之邪夹痰则出现眉棱骨痛,这种病多累及眼睛,若两耳出脓则表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眉部属肝,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应,若是太阳经气血充盛则眉浓有毫毛。
目:目是主司视觉的。
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病疹治必须首先考虑到肝。
中医十二相使之官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是身体的君主,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是身体的丞相,控制人体的节奏,在体主“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鼻)“涕”。
脾: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脾是身体的谏议大夫,能及时知晓身体的各种问题。
在体主“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口水、口津)。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是身体的将军,就像派兵一样决定体内气、血的出入。
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是先锋官与预备队,在于突袭与坚持。
在体主“骨”,其华在(头)“发”,开窍于“耳”,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沫)。
心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心包就像君主的身边的使者、御林军,传递喜乐并环绕在心周围,防止心不受邪。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主决断,与人的胆量、勇怯有关。
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负责受纳并腐熟五谷,主通降。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将胃腐熟的五谷化为精微和津液。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功能是传化糟粕,吸收水液。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贮藏尿液,排尿。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运行体内的随谷与水液,像驿站一样。
(素问灵兰秘典论全)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脏,藏也。
六脏六腑,总为十二。
分言之,则阳为腑,阴为脏;合言之,则皆可称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如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之类是也。
相使者,辅相臣使之谓。
贵贱者,君臣上下之分。
藏,去声。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能,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
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均有它的基本观念。
主要是永恒运动观、动态平衡观、统一整体观,人与自然相应观。
这些学术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部分,所以,无论在中医生理学,病理学,病态学、防治学等方面的理论中,都能突出地反映出来,而且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接受,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了验证。
要很好地掌握中医学,就必须弄清这些卓越的学术思想,才能深入探索其奥义。
永恒运动观永恒运动观,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
它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地运动变化着的。
1,整个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
古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从自然现象开始的,通过长期的观察,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来暑往的变迁,逐渐认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的,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认识了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例如:大地就是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地运行的。
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又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说明大地是凭借周围的大气而居于天体之中,人们面南而立,则天体右旋,自东而西,大地左转,自西而东,左右旋转周行,运动不息,四时万物的变化,也随之而出现。
物质的运动方式,古人把它归纳为升、降、出、入,也就是内在的活动与内外的联系。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没有内在的活动,也不能脱离周围事物而孤立存在。
升降出入的运动,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而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也只能在物质基础上表现出来。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
”这就是说:升降出入是物质运动的普遍现象,但在普遍的运动现象中,各个物质又有它不同的情况,在空间中范围有大小,在时间上期限有长短,然而升降出入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总离不开内在活动与内外联系的基本因素。
道家养生功法:人体十二官
道家养生功法:人体十二官心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协调全身的五脏六腑,治理、发号施令,主管精神意识、行为活动。
五脏中的肝、脾、肺、肾都有月字旁,表明都是肉体。
唯独心不是肉体,因为心性空。
五脏中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这四脏为实在肉体,开于空窍。
心开窍于舌,因主体为空,开于实鸾。
心为空体,故主神明。
心主血脉,表现在面部。
当心处于空静状态,血脉平稳、通畅,面部有光华。
如果心气旺,人精气神就以心主血脉的角度观察,人面部红润属于正常,面部淡而苍白则非正常;舌淡,红色滋润有光泽属于正常,舌色淡而无光泽非正常;脉象和缓而有力属于正常,脉象细而弱非正常;胸部感觉舒畅属于正常,心悸、心前区刺痛非正常。
肺肺为相傅之官,是辅佐君主的宰相,主管全身的气脉流通,辅佐调节全身的功能活动,是人体正确调节水分和营养的高官。
肺与心相连,共处于上焦。
肺为五脏之华盖。
肺将水谷之精华合以清气输送到五脏及四肢百骸。
肺给人体输送营养的同时,又像大伞一样保护着五脏,防止寒邪侵入。
肺为气主(宗气),主管呼吸。
肺给予脏腑清气,脏腑才能产生心气、小肠气、肝气、胆气、筋气,脾气、胃气,肺气、大肠气,肾气、膀胱气。
肺朝向百脉。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所以肺能辅助心脏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
肺为肾上之水,主宣发、发散、向上、升清,肃降、清肃、洁净、降池。
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藏魄,发病于背。
肝肝是将军之官,主谋虑。
肝脏捍卫周身,保护君主,平叛诸乱(解毒),且有分寸。
肝对人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谋虑正误取决于肝。
肝气不足,遇事犹豫不决;肝气亢盛,处事失于严谨。
肝主藏血,有“主血海”之说。
人卧时血归于肝,立时或坐时血向外流。
过劳首先影响肝,夜间子时经常不卧,血不归肝。
长此以往,肝气大伤,气弱血枯,百病丛生。
肝主筋,全身筋腱、血管壁的滋养都依赖于肝。
肝为心之母,心肝同气,肝可生心供血。
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主动,主升发。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可使人气机舒畅,元气充盈。
十二官的主要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
十二官的主要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十二官,系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
并未按五脏六腑分属两大类,而且合在一起讨论。
脾胃这一脏一腑,由于其功能密不可分,在此处也是合在一起的,但其每一官的功能,却是准确无误的。
张介宾说:“脏,藏也,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即十二脏器皆藏于体内。
“相使”,言此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
“贵贱”,张介宾说:“贵贱者,君臣上下之分。
”即十二个脏腑有主有从,有君有臣之意。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涵义及与主神明的关系。
“心为君主之官”穴》是说明心是人体的最高统帅,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好像是一国的君主。
这一比喻,通俗生动地说明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通过长期实践和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医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中以心为中心的主要思想,至现在仍是指导临床辨症治疗的重要理论。
心为什么为君主之官?要从心主宰全身去理解,心通过神主宰全身。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
”即是说心主神明。
心通过神来支配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故为全身主宰。
又通过血主宰全身。
《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
”脉即血脉。
血流全身,这也是心主宰全身的重要原因。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说明血是神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藏神和心主血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相互为用。
因为心能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形体两方面,故为君主之官。
神明怎样出于心?神明,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接受外界事物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就叫“任物”。
有“心”这个物质基础,再加外界环境反映于心,二者结合,心才能产生思维活动而使“神明出焉”。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意识思维是大脑的功能。
《内经》把它归之于心,此处的心,并非是仅指解剖学的心脏,而是把大脑的一部分功能,归属于心脏的功能中,中医学把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记载:“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
黄帝内经第十六讲十二官相使
黄帝内经第十六讲十二官相使“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就是储存粮食的东西.还有一个具体的注解。
仓和廪还不一样,说“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
”谷就是没有去壳的为谷,去掉壳的就是米。
所以仓廪本身还有这样的区别。
“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
”但是总体来说,仓廪就是指的存粮食的。
存粮食的仓库。
说脾胃比喻成管理粮仓的官。
为什么呢?它是受纳饮食水榖,化生精微嘛,水榖不就是榖食、粮食吧,所以把它比喻成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就是从饮食五味,进入体内之后,经过脾胃的受纳,和运化作用而产生精微之气。
这个五味是化生精微之气的,五味化生了精微之气的问题。
可以从脾胃化生出来,布散到全身去。
所以水榖精微之气,是从脾胃产生出来的。
《明堂五脏论》,刚才我说那个,敦煌医学残卷,《明堂五脏论》说,“脾者,俾也。
有所俾也。
”就是这句话,俾就是俾益麻,补助。
或者说俾益。
现在写文章不经常说,希望给予指导,或者学习了什么东西,会有所俾益。
都是讲的这个问题。
帮助的意思,有好处。
“脾者,俾也。
”俾,是补助什么?补助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动的需要。
《明堂五脏论》用这么简单的话,这么一个形容。
是呀,我说《灵兰秘典论》,脏象理论在后世医学里头影响巨大。
在我们当前的各位医生心里当中,也是影响巨大。
一说脾胃,就想起“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营养都从那来的。
甚至于脑子里只想到这么一条,再也想不到脾胃还有别的问题,可见这个理论是在医学界,特别在我们当前来说,中医学界的各位先生们的头脑里头,也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占着主导的地位。
简直别的就很难再装进去了。
如果是脾胃还有点别的功能的话,往往就觉得是挺新鲜的功能了。
这只是《灵兰秘典论》以篇说的。
脏象理论还反映在《内经》很多其他篇章里头。
不和《灵兰秘典论》完全一样。
所以我说《灵兰秘典论》是脏象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文章。
无非是重要而已。
简直重要到除此之外,脑子再记不住别的了。
但是我还要讲这个,因为它重要。
还是大家把这个先记好。
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
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十二官十二官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十二官,是指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膻中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十二官别名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出处内经类型术语包含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膻中等术语介绍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
即心、肝、脾、肺、肾、膻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又十二官十二脏,在《内经》又名十二官。
指肝、心、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十二个器官。
官者,主司、掌控、功能之义。
有关说法《素问·灵兰秘典论》云:“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注:“脏,藏也。
六脏六腑总为十二,分言之阳为腑,阴为脏;合言之,则皆可称脏。
”在十二官中为什么没有心包络而云膻中呢?因为膻中就是心包络。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注:“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
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
《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正合心包臣使之义,意者其即指此欤?”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云:“(眉)案:膻中名出焉,而无包络。
可知包络,即古之膻中。
……又谓之心主,即包络一名。
”时贤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中说道:“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
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
心包的前身是什么呢,就是膻中。
……到了《胀论》,膻中和心发生了关系,于是,心包说有了根据。
到底是《经脉》篇从《胀论》受到启发,还是后者为前者制造依据,不必深究。
但《胀论》是《内经》中是使膻中和心包发生联系的一篇是无疑的。
从此膻中演变为心包,而且二者并存。
《灵枢·营气》也提到膻中,那是十二经脉说完成后的应用。
人体十二脏腑,又称人体十二官,君主到内臣可贵的传统文化
人体十二脏腑,又称人体十二官,君主到内臣可贵的传统文化
人体的十二脏腑各有分工,却又互相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来保证人体的健康强壮。
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
即心、肝、脾、肺、肾、膻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心,君主,主管精神意识统帅,协调全身所以脏腑。
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大肠,传导之官,负责吸收水,谷的精华,传送糟粕。
肾,作强之官,主管智力与技巧,并藏精。
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
'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故肾气充盛则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精力充沛,生殖机能正常,胎孕
得以化生。
胆,中正之官,负责决断。
比喻胆的主决断作用,且不偏不倚,公正、果敢。
膀胱,州都之官,主管排尿,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
肝,将军,主管谋略。
小肠,受盛之官,受盛胃传来的饮食,并进一步消化和区分。
三焦,决渎之官,主管疏通水液,使全身水道通畅。
脾和胃,粮仓主管,主管接收和消化饮食,并将营养物质运输给人体。
肺,宰相,主管气脉流动,协助心脏调节全身功能活动。
膻中,内臣,传达心的喜悦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十二官----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器官”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里的十二官。
《黄帝内径•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人体的器官给命名为十二官,心为君主之官,皇上;肝为将军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等都是官。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一、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君,尊也,治理、发号施令也;主:灯中火柱也,一盏灯中的火柱;神明:神,天神,引出万物者;明,照也,神明为天神闪电照耀大地也。
心在人体之中掌管神明,在五行中为火。
心之有空,人才能明。
五脏之中肝、脾、肺、肾,皆有月字旁,表明是肉体,唯独心不是肉体,因为其性空。
五脏之中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此四脏为实在肉体,开于空窍。
心开窍于舌,因主体为空,开于实窍。
心为空体,故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当心处于空静状态之中,血脉平稳、通畅,故面有光华。
由于心的特殊性,调心与调其他脏腑不可等同而论。
首先,要静心。
佛讲:“心静血清,血清颜清。
”其次,才是调理肉体的心脏平衡。
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
人体十二官----肺,相傅之官二、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相,视也,通过查看、估量做出正确选择;傅,相也,辅佐之宰相。
治节:治,水之名;节,竹节也,意为约束。
相傅之官是人体正确调节水分和营养的高官,处于宰相之位。
与心相连共处于上焦,为五脏之华盖。
华,荣也。
盖,遮蔽也。
肺将水谷之精华合以清气输送至五脏及四肢百骸。
肺给人体输送营养的同时,又像大伞一样保护着五脏,那就是卫气遮蔽,以防寒邪侵入。
肺为气主(宗气),司呼吸。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给予脏腑清气才能产生诸气:心气、小肠气;肝气、胆气、筋气;脾气、胃气;肺气、大肠气;肾气、膀胱气。
肺朝百脉。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故能辅助心脏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
肺为肾上之水。
主宣发、肃降。
宣发:发散、向上、升清;肃降:清肃、洁净、下降浊。
肺开窍于鼻。
肺藏魄。
魄,阴神也,人之精神状态。
人,精气足,则体魄健全。
治宜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等法。
人体十二官----肝,将军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肝,将军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将,帅也,将中有寸,以法度而主之;军,包围也,兵车也。
将军统帅兵马之位。
谋虑:虑,思也;谋,思虑难事也。
肝在人体中位于将军位置,捍卫周身,保护君主,平叛诸乱(解毒),且又有分寸;对人的思维也起重要作用,人的谋虑正误取决于肝。
肝气不足,遇事犹豫不决;肝气亢胜,处事失于严谨。
肝主藏血,故有“主血海”之说。
肝主筋,全身筋腱,乃至血管壁的滋养皆依赖于肝。
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主动,主升发,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可使人气机舒畅,神气充盈。
肝主谋虑,使人思维不偏离轨道。
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肝明目,使人心明眼亮。
肝为心之母,心肝同气,肝可生心供血。
“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属也。
”罴:同疲,过劳首先影响肝。
当代人疾病多与伤肝有关。
肝喜卧,卧时血归于肝。
尤其是亥时(21至23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
丑时(1至3时)肝经最旺,阳气入里,气血休息,是肝脏运行气血时间,应处于深睡状态。
子时(23至1时)之前不卧,血不归肝,长此以往,肝气大伤,气弱血枯,百病丛生。
治宜疏肝理气,平肝泻火,活血通络,养血柔肝,潜阳熄风等法。
人体十二官----胆,中正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四、胆,中正之官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中,纳入也,纳入范围(口),加一竖含上下通彻之意;正,是也,一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
中正乃不偏不倚,符合规矩,上下通彻。
决断:决,行流也;断,截断也,喻为人诚实专一却没有别的技能。
决断二字用于胆之职能,贴切而妙哉。
决断含义有二:一拿主意做决定;二决定事情的魄力。
胆不像其他脏腑的功能显而易见,如:胃化食,小肠分清浊,大肠吸收水分。
胆只是一个装着绿色胆汁的囊。
可是他的职能是诚实专一的,就是决断事物。
胆,中正的禀性与其他的脏腑有着显著的区别。
腑为阳,阳主动、主泻。
小肠、大肠、胃、膀胱,水谷一类在其中处于流动和下泻的状态。
脏为阴,阴主静、主藏。
心、肺、肝、脾、肾,藏精华而不泻。
胆却一腑两性,没有单一藏或泻的偏性,它藏中有泻,泻中有藏,如:肝的胆汁充足时,藏而不泻;而肝的胆汁不足时,泻而不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以储存和排泄胆汁为职责,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因无传化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胆汁,与脏相似,与腑有别,归属为“奇恒之腑”。
胆默默得担负着十一脏腑免疫功能的职责。
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
人体十二官----膻中,臣使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五、膻中,臣使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脱衣露出上身之意。
臣使:臣,受牵制者,奉事君王者;使,命令之意。
臣使之官,君王而言;喜乐出焉,标志掌管令人高兴之事务。
膻中处于两乳之间中正位置,为宗气所聚之处。
《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
”膻中又为心之宫城。
《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膻中因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输传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
人体十二官----脾,谏仪之官《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六、脾,谏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仪之官,知周出焉。
”谏仪:谏,正也,以道正人行;仪,论事,言得其宜为之仪。
谏仪是以正确的立场,论述适宜恰当的事情。
知周:知,用口陈述;周,密也,善用其口则密,周密之意。
知周之意,是用口做周密的陈述。
“知周”是对君主之官而言。
谏者,多别善恶以君。
谏仪官需备有三德:一正也,以明是非,以辨善恶;二义也,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具有薄云晴天气概;三大度,公而无私。
脾作为谏仪官具有上述美德,在人体中表现为:及时提醒心(含思维)之君王,周身所发生的变化。
如:胃寒痛或五更泻肚,是肾阳不足;便稀而衄血,是中气不足;性急而两胁胀满,是肝气上亢等。
脾属土,具有坤性。
《易经》讲坤字是“直方大。
”直为正,方为义。
君子内正外义。
在人体中,当脾处于正常状态,行使谏仪官职能,人可避免疾病的侵袭。
“脾虚,生湿生痰。
”凡是疾病缠身,甚至夭亡者,首先是脾失去了谏仪官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升清。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止归于肺。
”人吃进食物,消化、吸收,乃至将营养输布全身,全靠脾正常司职。
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湿。
脾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之内运行而不外溢。
脾主四肢与肌肉,使肌肉丰满及维持正常活动。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可辨别口中五位味道,可使唇红润。
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
人体十二官----胃,仓廪之官《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七、胃,与脾相表里,仓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仓,谷藏也;廪,发放。
仓廪,即管理财物并按时发放的官员。
五味:酸、辣、苦、甜、咸各类食物的总称。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降为和。
胃管理食物予以加工,再按时向人体输送营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人的生存靠食物,食物靠胃的加工方可被吸收,所以胃是人所需要的气与血的大海。
既然五脏六腑之气皆如江河归于胃之大海,善医者用下泻法,将病聚于胃泻掉,可事半功倍。
胃为六腑之主,胃燥则六腑不宁。
胃为火炉,万火之源,不可燥热。
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
人体十二官----大肠,传道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八、大肠,传道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道:传,驿站之意;道,通达之意。
变化:变,更也,改变之意;化,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大肠的特征有:一是谷物在此暂留,有驿站之意;二是通道,直达出口;三是将谷物变成浊物;四是奉肺(上焦)之教化,将浊物化成于下。
大肠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魄门(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其功能: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将排泄物变为粪便,排出体外。
便秘的原因,就是传化功能减退。
治宜通导腑气、化滞消积、补气固涩等法。
人体十二官----小肠,受盛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九、小肠,与心相表里,为受盛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受盛:受,相互交付也;盛,器皿也。
小肠是接受胃交付磨碎之谷物的器皿。
化物:化,教行也。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物,万物也。
小肠作为受盛之官将胃传导来的谷物,分为清浊,清者上输于脾,浊者下注于大肠。
小肠与心相表里。
受盛之官与君主之官互为表里,可见小肠地位非同小可。
小肠正常与否,直接关系贵为君主之心的安康。
若小肠气虚,蠕动不利,浊物难以下注,则形成便秘。
之所以便秘居多,是劳心过重,心气受损导致肠气不足。
肠气虚而便秘者,便并不干燥,但是难下。
肠气虚不可直接温补,如补益不当可致小肠燥热,一旦上行可灼伤心阴。
调肠必养胃,肠胃相连,故称肠胃为胃家。
胃家为土,火能化土。
去便秘,补肠气,根本在于静心;温补肾阳,以旺相火。
“相火”即命门之火,相火发自二肾,寄宿于命门,借三焦之道,温煦脏腑,化脾胃土滋养全身。
火旺,便秘不攻自破也。
治宜通利小肠、清心泻火等。
人体十二官----肾,作强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十、肾,作强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作,起也,起立之意;强,蚚也,桑中虫。
(强的本意指虫名,蚚。
)伎巧:伎,与也,伙伴、朋群之意;巧,技能也。
“肾藏志,志立则能作强;”“唯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
”故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同时生殖能力正常,胎孕从化而生。
肾主藏精,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
(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由于生殖之精是人类繁殖最基本的物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水,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与肺、脾二脏共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