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的论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2024年继续教育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三)
2024年继续教育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三)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A、十七大B、十八大C、十九大D、二十大正确答案:D、二十大2、总书记认为应该把()放在第一位,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
A、立法B、用法C、尊法D、守法正确答案:C、尊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
A、1944年B、1949年C、1954年D、1959年正确答案:C、1954年4、要把()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
A、社会稳定B、经济建设C、法治精神D、民族精神正确答案:C、法治精神5、()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A、改革开放B、社会主义制度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人民民主专政正确答案: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A、司法B、守法C、执法D、立法正确答案:A、司法7、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这是正确认识党和法关系的()。
A、关键B、根本C、前提D、基础正确答案:A、关键二、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政法机关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法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A、促进经济发展B、保障人民安居乐业C、服务经济社会发展D、维护国家安全E、维护社会稳定正确答案:B、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C、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D、维护国家安全 E、维护社会稳定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即()。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经济建设D、违法必究E、执法必严正确答案: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D、违法必究 E、执法必严3、我们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的主要内涵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理论新探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的主要内涵高雅(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推向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274-0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为什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
自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提出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
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①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描就的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延展”,②这对依法治国就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③第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一,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张辉、张高平拿到无罪判决书后露出欣喜 表情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 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 国家、法治政府二)法律、法制、法治
法律通常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
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 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 范)。
宪法、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
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4)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
“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狭于今,修 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
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 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 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 价值、原则和精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 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 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 好比污染了水源。”
坚持公正司法,首先要坚持司法为民。
坚持公正司法,要求司法工作者必须坚守职 业良知 。
公开透明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实现公正司法,归根结底还要靠制度来保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
2013.12.8巴中市南江县案件
2014年7月1日,横山事件
(三)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依宪治国
以
“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
法 治 国和 以德 治 国相 结 合 ,坚
持 从 中 国实 际 出发 。”l J 依 据
党 的十 八届 四 中全 会 确 立 的这
一
历史 教 训深 刻 反 思 的基础 上 ,
政 的根 本 目的 ,也 是依 法 治 国 的根 本 目的 ;其 三 ,依 法 治 国
明确 了党在 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的政 治 纲领 , 即 “ 建 设 有 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政 治 ,就 是 在
是 党 的领 导 在现 实 中国 的实 现
手段 ,也 是人 民 当家 作 主 的实
依 法 治 国 的概念 ,则是 基 于 对
是: “ 必 须 坚持 中 国共产 党 的
}摘 要 :依 据 党
会 确 立 的 全 面
领 导 ,坚 持 人 民 主体 地位 ,坚
持 法律 面前 人 人 平等 ,坚 持依
l
“ 文 革 ”破 坏社 会 主 义法 制 的
则要 求 ,在 全
的过 程 中必须致 力 于正确 处理
最 终 为人 民 当家作 主服务 。 再 次 , 依 法 治 国 是 党 的
关于 政 治体 制 改革 的 目标 设 计
作 主 、依 法 治 国放 到一 个 平 台 上 来 认 知 与考 量 ,体 现 了我们 党 对 三 者 关 系认 知 的 系统 化 。
2 0 0 2年 的 十 六 大 报 告 明确 提
利 益 之根 本 面就 是 要千 方 百计
地 去 领 导 和 支 持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此 外 有先后 ,并非 “ 同龄 人 ” , 但 这并 不 表 明它 们是 “ 井 水 不 犯河 水 ” 的关 系 ,实 际上 党 的
3全面依法治国_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_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人民日报/2015年/5月/5日/第006版要闻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出版了。
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为全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权威教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分八个部分,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重要思想观点。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他说: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
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这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党中央紧接着在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基本考虑。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摘编》第一部分给予集中反映。
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看。
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因忽视法治带来的教训。
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从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看。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学习依法治国的论述心得体会
学习依法治国的论述心得体会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以及“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六个方面的重大任务,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也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及个人的梦想息息相关,符合包括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利益和诉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提出了要求。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把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到支持、参与、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是法治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广大群众既是法治的受益者,也应该成为法治的倡导者和建设者。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
学会运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只有营造一种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顺利运转,社会公平正义才不会缺席。
营造这种氛围,人人皆有责。
而一旦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人人皆受益。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中国的宏图已经徐徐展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
学习园地LiLun 理论责任编辑/崔雅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文/薛红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在“四个全面”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要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
主要是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一、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趋势所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保证。
因此,全面推进法治建设,首先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主要体现在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
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宪法和法律得到实施,党的领导也就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我国实践发展反复证明,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为保证法律得到正确实施、公民各项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党的领导体现为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权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党委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这一指示,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得到了体现。
《决定》要求,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是紧密相关、互为条件的一对范畴,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因此,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又一经典论断,是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课题。
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目标作了重要部署,从而将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理念载入宪法。
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
提出从制度上、程序上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简答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docx
简答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决定着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为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首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建国以来,我们党摧毁国民党旧法统《六法全书》,领导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实施了一大批法律,建立完善了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法制机构,提出了实事求是、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法制原则和思想,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上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理念和路径上,越来越重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推进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文明等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行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的积极倡导、完善推动、坚定维护,首要和根本的在于党的的领导。
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_形势与政策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教学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把握好几个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清晰明辨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根本区别。
课程内容: 1. 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2. 认清我国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3. 准确理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张伯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这是我们领会《决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之点。
第一讲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纵观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探索和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须臾不可离的根本要素。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 党领导人民推动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推进的。
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制定了1954年《宪法》和众多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而后一个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十年,“踢开党委闹革命”“无法无天”的内乱,使我国的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汲取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启了法治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制定了以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为统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动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方针的法治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内容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中要求形成五个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
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5.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6.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7.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8.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国家法制建设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
首先是依法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基础。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的塑造和引导作用,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自律。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法律可以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而德行可以提高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升人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使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力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其次是依法与以治促进发展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以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好法治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法律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法治环境,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法律对经济增长的适应能力。
发展要以法治为保障,强化法律约束,打破利益固化、权力膨胀的瓶颈,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平正义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再次是依法与依规的关系。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法律的指导和规范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规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法。
依规治国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日常管理和决策,使行政权力更加规范、透明和可控,实现行政管理科学有效。
依法治国要求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要严守法律纪律,依法履职尽责,依法讲求公平正义,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坚决防止和纠正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最后是依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依法治国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
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作者:阚春丽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5期摘要: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为着力点,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推进人类社会法制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依法治国;意义;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同时,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对提高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以及促进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战略新方针,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明确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才有利于加强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为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事业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一、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1)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被提出来以后,就标志着党和国家将其作为战略目标推进,对国家治理领域的全面法治化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国家全面法治化治理和社会法治化全面治理意义非凡。
从理念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通过定位设计提出来的一项基本方略,明确提出要全面厉行法治,并指出了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治理理论、目标、模式和制度等。
从内容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到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治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安排。
从方式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作为治国理政方略发挥作用的,是党依法执政提出来的本质要求,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推进和成效。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习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全面依法治国,能够更好地实 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 谐,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依法治国能够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政府决策 更加科学、民主、透明,增强国家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 化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宪法和法律至上
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 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 得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确 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保障人权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防止权力滥用和侵犯人权的行为。
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中国不断完 善法律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 强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建设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成果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涵盖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多个领域。
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独 立,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 能力的提升,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02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 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全面依法治国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 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关系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实践上升为政治方略,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征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政治制度建设摆在首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重点任务加强立法...... .....努力做到科学立法、依法立法。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依宪治国凭法执政上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巩固拓展基层政权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坚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等。
”这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和路。
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
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作者:李景峰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严整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需要全面系统地在各个领域加以推进,需要有力的动力机制作保障,需要将价值关怀贯穿其中。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三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系统分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考量、根本遵循、推进方略、重点任务和动力机制,科學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中国、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严整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从宏观和战略上看,基于我们党有推进依法治国的经验教训以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切实保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必须着力理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依法治国的实质是实行法治。
法治不同于法制,更不同于人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坚定地走好法治化道路。
厘清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首先需要从学理上搞清何谓人治、何谓法治。
我国的人治思想源于儒家,其指导思想是“为政在人”,即把国家政治的兴衰寄托于君主个人,信奉“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君本逻辑。
人治的实质是依靠君主、领袖、强权人物的个人意志、个人力量、个人影响力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是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魅力权威型的治理主张。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重大关系
Several Major Relations that Must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and Handled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Law-Based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作者: 李婧[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
页码: 45-5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谨,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习近平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人民民主与法治、德治与法治、法治创新与法治借鉴等重大关系的论述,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在新发展阶段,深入学习、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揭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逻辑及其规律,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的论述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政治和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政治是法治的基础和保障,法治是政治的体现和保障。
政治和法治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
2. 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既要坚持法治,又要注重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的有机结合。
3. 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是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依规治党的基础和保障,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和保障。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注重依规治党,实现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有机结合。
4. 法治和国家治理的关系: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要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法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法治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法治和人民群众是密不可分的。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的论述涉及到政治、法治、德治、依规治党、国家治理、人民群众等多个方面。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关系,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