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国际贸易》专题作业姓名:***学号:5号班级:国贸2班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常健摘要: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过渡到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
其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对外开放 30年历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点。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道路。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8个出口加工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30年累计兴办“三资”项目596110个,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16680.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826.73亿美元。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障碍。
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和资源,按照产品经济的思想组织经济建设,其必然对对外开放形成制约。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使对外开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推动各方面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断深化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等改革,又对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61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9%,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
探析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一)改革开放初期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这一时期大致在1978年至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此外,我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对外开放制度
对外开放制度【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对外开放制度的定义和意义2.对外开放制度的发展历程3.对外开放制度的主要内容4.对外开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5.我国对外开放制度的未来展望正文(篇1)一、对外开放制度的定义和意义对外开放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对外开放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外开放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对外开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尝试引进外资、开展对外贸易,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打破封闭的经济体制。
2.改革开放中期(1980 年代末 -1990 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深化改革,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改革开放深化期(2000 年代初至今):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三、对外开放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对外开放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贸易制度:包括进出口管理、关税制度、贸易优惠政策等。
2.外资引进制度: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政策、外商投资管理等。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制度:包括对外援助、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引进等。
4.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制度:包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四、对外开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扩大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
2.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优质的国际商品和服务,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
3.优化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产业链的竞争力。
4.提升国际地位:对外开放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国际地位。
第二讲:中国外贸发展历程
▪ 在研究货物贸易问题时,使用的是海关按照联合 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体系(SITC)进行统计 的进出口数据,由于通过海关的主要是有形(货 物)贸易,因而讨论服务贸易时使用的是②或③ 统计口径的数据。
问题: 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分类体系有那两种?
(3)长期不平等交换,中国对外贸易条 件持续恶化,贸易利益外流;
▪ 条约制度
典型事实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一个基本模式,这 就是首先通过军事进攻或武力威胁,迫使中国政 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然后以条约口岸为据点,以条约特权为护符进行 各种各样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文化侵略。这种模式 西方学者称为“条约制度”。
最早的大宗进口品为鸦片,到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棉织品逐步取代鸦片成为第一 大进口品。随后,钢铁、机械、棉花、原 油等也成为重要进口品。总的说来,中国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服从于帝国主义掠夺需 要,出口多为农矿等初级产品,进口多为 加工制成品,畸形发展。
▪ 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中心,鸦片 战争后,中国相继开放多个通商口岸, 形成多个贸易中心并存。
▪ 协定关税是中国近代中外关系中对中国社 会影响最大的条款之一,原因在于:关税 是一个主权国家控制进出口货物、增加财 政收入、保护或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 协定关税不仅增强了西方商品对中国市场 的冲击力,动摇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长期影 响政府财政收入。
护税运动
▪ (2)国际贸易中,世界进口总值与出口总 值在理论上因该相等,但是统计数据总是合 理的出现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这种说 法正确吗?为什么?
▪ (3)数据的统计源 ▪ 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值)(Value of Export and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摘要: ......................................................................................................................................... - 2 - 关键词:...................................................................................................................................... - 2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2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3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为迅速.......................................................................................................................... - 4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4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5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6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标签: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F2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但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二)货物贸易结构不(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断优化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
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
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1.对外贸易结构基本概念与现状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方式。
1.1 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贸易结构更为重要)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
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85.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但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在2006年上升到93.6%,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
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
(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1.2 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是指一国的进出口的国别差异。
其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
1.3 进出口贸易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大约50%增长到53%。
(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我国的对外贸易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有形商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无形商品(服务和技术)贸易发展滞后,其中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
FDI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FDI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进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也产生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还在不断的增长,深入到中国的各个行业领域和地区。
对于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其对外贸易自然要受到外国直接投资影响,这一影响可能是对出口总量的影响,还有可能会引起出口商品结构的变革。
本文通过对1985年到2007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与fdi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定性的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这20多年间有了显著的优化,其中fdi对这一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结论对今后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 出口商品结构外资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中期,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以港澳台中小外资为主体。
在上世纪90年代上中期,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了一些试探性投资,90年代后期进入到对华投资的扩张阶段。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规模日益扩大。
一、fdi在我国的状况分析(一)fdi在我国的投资规模(二)fdi的产业分布在东道国情况一定的条件下,fdi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其投资的产业和行业。
截止2007年,fdi产业结构从整体来看,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少。
从产业内部来看,如图2所示,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分布特征是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建筑业分布比较少。
并且fdi在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fdi投向制造业的比重较大。
第三产业内部fdi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历程1985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1985年时,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几乎各占总额的一半,而到了2007年,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仅占到5.06%,工业制成品达到95%。
从工业制成品内部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本在40%~60%之间变动,但总体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三个阶段所占比重分别为:47.91%、53.46%、43.95。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重点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开放以来最为重要的支柱之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开放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下面将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重要影响因素及政策举措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发展历程:1.第一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贸易方式都比较有限。
主要是以出口商品为主,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上。
同时,中国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2.第二个阶段:1992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推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加速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得中国的贸易政策更加开放。
3.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当前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度增长。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市场扩大,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等原因。
二、重要影响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中包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等。
例如,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环境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贸易壁垒的打破等都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度增长。
3.国内产业结构:国内产业结构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三、政策举措:1.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例如减免关税、扩大出口退税范围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来促进贸易自由化。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72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郭 磊 任佳文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并总结此历程中的经验,进而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促进推动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1-0072-03一、引言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就很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改革开放这一重要的决策。
从1979年~2017年的这段时间内,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极快,对外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上升为4.1亿万美元。
但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所下滑,导致该现象的一大原因是我国贸易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分析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对寻找新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动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一)1978年~1991年:我国对外贸易扬帆起航从1978年~1991年,在对外开放思想的引导下,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1979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开设经济特区,并采取许多措施吸引外商投资,进而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1984年~1991年,我国对外开放区域日益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99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357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将近七倍。
此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相比1978年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由之前的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具体贸易情况见下表1)表1 1978年~1991年我国外贸发展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国进口总额中国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1978206.4108.997.5130010.751979293.3156.8136.6164390.831980381.4200.2181.2199060.911981440.3220.2220.119724 1.111982416.1192.9223.218308 1.221983436.2213.9222.318078 1.231984535.5274.1261.419019 1.371985696.0422.5273.519277 1.421986738.5429.0309.421157 1.461987826.5432.2394.424969 1.5819881027.8552.7375.228382 1.6719891116.8591.4525.430361 1.7319901154.4533.5620.934700 1.7919911357.0637.9719.135300 2.0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二)1992年~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稳步增长1992年~2000年,这段时期内,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有所变化,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地爆发,影响了世界经济地发展速度。
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特征、启示与展望
特稿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㊁特征㊁启示与展望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课题组*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省对外贸易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不断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㊂这期间,浙江省对外贸易在进出口商品结构㊁贸易方式㊁市场主体㊁贸易伙伴㊁业态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㊂课题组以海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详细梳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历程以及特征,并结合当前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㊁高水平开放的政策建议㊂关键词:新中国;浙江省;对外贸易;海关统计;外贸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虽陆域面积较小,但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港湾众多,外贸区位优势明显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列强对海关的控制权,浙江对外贸易开始恢复㊂70年来,浙江省外贸经历了从百废待兴到全面繁荣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外贸更经历了东海潮涌㊁奔腾向前,从小到大㊁从弱到强的嬗变㊂*作者简介: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课题组㊂课题组组长:陆海生,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副组长:金一兵,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调研员;来炯晔,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副处长;张建国,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主任科员㊁执笔;冯春鸣,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主任科员兼副科长;万梦龙,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科员㊂041 012020 12018年货物贸易规模比1958年增长了2.6万倍,①全国出口位次由1980年的第13位上升至目前的第3位,进出口㊁出口㊁进口增速均列沿海主要出口省市第一位,外贸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㊂70年来,浙江由外贸弱省转变为外贸强省,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外贸商品结构㊁贸易方式不断优化,贸易主体㊁市场分布趋于多元,外贸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㊂70年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有效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促进社会就业㊁提高居民收入起了巨大作用,外贸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㊂70年来,浙江省对外贸易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不同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国际竞争中充分体现韧性和活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㊂一㊁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省外贸发展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②(一)1949-1978年:曲折发展,缓慢前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还是经济非常薄弱的农业国,工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组织物资出口与国内需求的矛盾突出㊂根据当时中央计划要求,国内市场销售要服从出口需要,对于肉㊁水果㊁茶叶和部分土产应压缩国内市场销售量,优先保障出口,以换回国家建设所需的工业设备㊂浙江省可供出口的物资较为丰富,当时主要组织出口商品的收购与调拨,即根据国家下达的外贸收购调拨计划组织出口货源,收购商品后将其调往上海㊁天津㊁广州㊁青岛等口岸出口㊂1958年,浙江省开始经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直接出口,但经营范围仅限于食品㊁土产㊁丝绸㊁畜产4个类别中的20种商品㊂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缓和,物资拨付㊁换购奖售㊁出口工业品专项贷款㊁短期外汇贷款等一系列外贸生产扶持措施得以施行,一批外贸生产企业得到了资金和物资支持,生产开始恢复㊂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优化,商品种类从解放初期以农副产品为主的10余种,扩大到1978年的500余种,其中轻纺工业品出口已占67.8%,重化工业品占9.0%,农副产品则降为23.6%㊂1952-1978年,浙江省对外贸易收购值从1. 2亿元增至11.7亿元,增长8.8倍㊂期间,有两个阶段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一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浙江省对外贸易收购值连续3年下降,最高降幅达15.5%;二是十年动乱时①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主要承担外贸出口收购任务,从1958年起,开始开展部分外贸自营业务㊂本文所涉及数据来源如下:1952-1984年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省情(1949-1984)“, 1985-1993年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经济年鉴“,1993年之后的外贸数据来源于海关统计数据㊂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㊁特征㊁启示与展望期,浙江省对外贸易收购值出现连续6年的下降,最高降幅达12.3%㊂这段时期,浙江省对外贸易规模小㊁水平低,是全国外贸的 参与者 ㊂(二)1979-1993年:春潮涌动,扬帆东海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浙江省对外贸易开启新征程㊂1980年2月,浙江省首次开展远洋自营出口业务,开始从货源调拨省向自主出口省转型㊂同年7月,浙江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 西湖藤器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这标志着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起步㊂随着国家开始实施沿海地区大进大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外商和海外侨胞来浙江投资㊂全省外贸自营业务连年保持高速递增,对外开放驶入 快车道 ㊂1985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突破10亿美元关口,达到10.6亿美元㊂1988年,浙江省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自主权,外贸企业开始从国家计划安排㊁统负盈亏的 大锅饭 的经营模式,向自主经营㊁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转变㊂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浙江省掀起新一轮开放热潮,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阶段㊂1980-1993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从2.5亿美元增至67.3亿美元,增长26.9倍㊂其中:出口值从2.4亿美元增至43.2亿美元,占全国份额从1.3%升至4.7%,在全国位次由第13位升至第7位;进口值从0.07亿美元增至24.1亿美元,占全国份额从0.04%提升至2.3%㊂货物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比重从1980年的2.0%升至1993年的19.9%,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㊂(三)1994-2001年:市场导向,快速增长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浙江省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㊂1995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5.1亿美元㊂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浙江省外贸依然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148.5亿美元,其中出口108.7亿美元,增长了7.7%㊂2000年1月,浙江省委㊁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 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的思路㊂对外贸易大力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把中小企业特别是集体㊁私营企业作为扩大出口的增长点,大力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㊂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关键期,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外贸新体制的探索期㊂1994-2001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从89.9亿美元增至328亿美元,增长2.6倍㊂其中:出口值从60.9亿美元增至229.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份额从5.0%升至8.6%,在全国位次由第6位升至第4位;进口值从29亿美元增至98.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份额从2.5%升至4.0%,在全国位次由第8位升至第6位㊂同期,货物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比重从28.7%升至39.4%,浙江省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浙江省向外贸大省跨越积蓄能量㊂041 012020 1 (四)2002-2007年:乘风踏浪,干在实处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 入世 ),浙江省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方位㊁多层次㊁宽领域的历史阶段,发展动力开始由政策推动向制度驱动转换㊂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作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将开放纳入 八八战略 ㊂③2004年,浙江省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大会,要求积极实施 走出去 战略,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㊂同年,浙江省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制度创新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民营外贸企业蓬勃发展㊂这一时期,浙江省外贸发展开始注重规模和效益并举,政策目标也向优化外贸结构㊁转变增长方式倾斜㊂机电产品在浙江省出口商品中的占比超过纺织和服装的占比,成为浙江省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㊂2002-2007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从419.6亿美元攀升至1768.5亿美元,增长了3.2倍㊂其中,出口值从294.1亿美元增至1282.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份额由9.0%上升至10.5%,稳居全国第4位;进口值从125.5亿美元增至485.8亿美元,占全国进口份额由4.3%上升至5.1%,数次跻身全国第5位㊂同期,货物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比重从43.4%升至71.7%的历史最高值㊂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国民经济指标比较,货物进出口增速最快,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浙江经济 三驾马车 中的最强动力㊂(五)2008-2014年:危中寻机,换挡前行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贸易出现大幅下滑㊂以出口为主的浙江省外贸面临着国际需求低迷㊁市场竞争加剧㊁企业成本上升等多重考验,受此影响,浙江省进出口在2009年出现了入世以来的首次下滑,降幅达11.1%㊂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先后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政策 组合拳 ,取得显著成效㊂浙江省积极克服不利影响,主动作为,逆境突围㊂重点围绕 4+6 国家改革试点,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 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提高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积极打造开放型经济强省㊂同时,浙江省外贸积极培育新业态㊁新模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持续优化贸易结构,企业活力进一步被激发,民营企业出口增速明显㊂2013③④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 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 ,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简称为 八八战略 ㊂4+6 国家改革试点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㊁舟山群岛新区建设㊁温州金融综合改革㊁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四大国家战略,以及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㊁民营绿色石化基地建设㊁创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㊁创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㊁积极发展民营银行㊁设立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站等六大改革项目㊂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㊁特征㊁启示与展望年7月,中国(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开园㊂2014年,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落户杭州㊂同年11月,全国首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改革试点在义乌正式启动㊂新业态迅速转化为新动能,带动浙江省外贸稳步增长㊂这段时期,虽然开局即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浙江省外贸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出口份额不降反升,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外贸发展较快省份,彰显浙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韧劲㊂2008-2014年,浙江省货物进出口总值从2111.4亿美元增加到3550.4亿美元,出口在全国位次由第4位进至第3位,进口在全国则稳居第6位㊂由于精准施策,应对得力,浙江省外贸在恢复性增长过程中,率先实现企稳回升,为中国外贸发展贡献了浙江力量和信心㊂(六)2015-2018年:行稳致远,勇立潮头这一时期,浙江省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国内原材料㊁土地㊁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攀升,传统的成本㊁规模优势逐渐减弱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㊂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共浙江省委㊁省政府坚持以 八八战略 为总纲,以 一带一路 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多元化战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加快培育以技术㊁标准㊁品牌㊁质量㊁服务等为核心的贸易竞争新优势,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㊂2015年2月正式开通中欧(马德里-义乌)国际铁路集装箱回程班列,这标志着中欧(义新欧)班列双向运行常态化㊂同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外贸新业态在浙江省蓬勃发展㊂2018年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动从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的转变㊂2015-2018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从3467.8亿美元增至4323.6亿美元㊂其中,出口值从2763.3亿美元增至3210.4亿美元,居全国第3位;进口值从704.5亿美元增至1113.2亿美元,居全国第6位㊂这一时期,浙江省货物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 比重基本稳定在50%左右,浙江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虽然较前期有所降低,但在消费㊁投资的拉动下,浙江省外贸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外贸发展的后劲更足,韧性更好㊂特别是2018年,虽然受到中美经贸摩擦㊁全球市场不振等不利因素影响,但进出口规模仍然保持持续增长,当年全省进出口㊁出口㊁进口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且分别突破4000亿㊁3000亿㊁1000亿美元大关,整体表现好于预期㊂二㊁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省外贸发展的主要特征70年来,浙江省外贸发展虽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期间近30年的曲折发展,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了外贸高质量发展㊁经济高水平开放㊂041 012020 1 (一)进出口商品:丰富多样,结构优化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省供出口的外贸收购商品主要是初级农副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工业产品比重只占10%左右,出口农副产品主要用来换取外汇以购买发展国内工业所需的技术设备㊂20世纪70年代以后,浙江省外贸收购商品中五金矿产㊁化工㊁机械类商品等工业制品的占比进一步上升,商品结构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开始向中间产品㊁最终产品为主转变㊂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传统行业和新兴工业都有很大发展,化工类产品㊁塑料制品㊁机械工具㊁中小水电设备㊁机床㊁汽车和农机配件的出口比重也逐渐提高,农副产品㊁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㊂入世后,随着浙江省工业体系的逐步优化和升级,相关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也被带动起来㊂出口主导产业逐渐由轻工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电㊁高新技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㊂进口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作为重要的出口农副产品收购基地,对农药㊁化肥等农业生产物资的需求量很大㊂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主要通过国家统一进口㊁计划分配解决㊂1964年,经中央批准,浙江省开始使用地方外汇自行进口,主要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进口一些工业样品,然后按样品仿制㊁生产,规模很小㊂1981年,浙江省开始全面自营进口业务,主要从日本㊁中国香港地区㊁美国等地进口机电仪器㊁钢材㊁化工医药原料㊁医疗器械㊁纺织机械㊁成套设备㊁船舶㊁汽车㊁家电等商品,这对促进浙江省工农业生产,丰富国内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起到一定积极作用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省进口商品逐渐从工业制成品向原材料㊁能源㊁高端技术㊁装备方向转移㊂近年来,为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合理增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进口,中国从2015年开始,先后5次降低部分服装㊁箱包㊁特色食品㊁药品㊁日用化妆品㊁家用设备等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带动消费品进口增长㊂(二)贸易伙伴:由近及远,遍及全球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对外交流的伙伴和渠道较少,仅限于对前苏联㊁东欧各国㊁朝鲜㊁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直接出口业务㊂1980年开始远洋自营出口业务后,贸易对象和范围迅速扩大㊂至1984年,浙江省已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往来,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地区㊁日本㊁美国㊁欧共体等㊂其中,中国香港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转口地,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㊂此后,浙江省在继续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拉美㊁非洲㊁俄罗斯等市场㊂入世后,浙江省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㊂金融危机后,部分发达经济体为保护本国产业㊁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采取贸易保护政策㊂在这种背景下,浙江省加快推进 一带一路 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维持传统贸易市场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通过市场多元化来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降低贸易风险㊂70年来,浙江省贸易伙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㊁特征㊁启示与展望伴由近及远,遍及全球,外贸 朋友圈 越来越广,已实现对所有经济体的全覆盖㊂根据贸易量划分,2018年浙江省前三位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㊁美国㊁东盟,进出口值分别为844.4亿美元㊁700.2亿美元㊁47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2.4%㊁13.1%㊁25.7%,全部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分别为19.5%㊁16.2%㊁11.1%,三者合计占比46.8%㊂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规模达到1359亿美元,增长15.3%,双方在产业互补㊁经贸合作方面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㊂(三)贸易主体:民企中坚,韧性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浙江省外贸主要由省市(地)县(区)级国有外贸公司集中统一经营,主体较为单一㊂20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省外资企业开始在进出口领域崭露头角㊂随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明显扩大㊂入世后,外资企业在浙江省外贸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其数量占浙江省外贸企业总数的比重连续4年增长,至2006年达到41.2%的历史最高峰㊂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浙江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㊂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创新,民营企业继续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拉动外贸发展的主引擎㊂2018年,浙江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已达3097.1亿美元,增长15.7%,占同期浙江省进出口总值的71.6%;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6.9万家,增长9.9%㊂经过20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外贸发展的 主引擎 ㊂70年来,伴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浙江省外贸经营主体经历了由最初国有企业 一家独大 到国有企业㊁外资企业㊁民营企业 三足鼎立 ,再到民营企业成为 绝对主力 的转变,浙江省外贸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㊂(四)贸易方式:主次分明,方式多元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实行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制度,浙江省对外经济联系仅限于少量的一般商品进出口,以及部分无偿援外项目出口货物,贸易方式较为单一㊂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自营进出口业务逐步扩大,外贸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货物不断增多,并逐渐发展成为浙江省外贸的主要贸易方式㊂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浙江省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外贸发展自主性不断加强, 浙江制造 和 浙江品牌 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带动了浙江省一般贸易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分别在2007年㊁2011年和2018年突破1000亿㊁2000亿和3000亿美元大关,占浙江省外贸比重从1993年的60.2%升至2018年的79.0%,一般贸易进出口成为浙江省外贸发展的稳固基石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加工贸易业务从零起步,早期以 来料加工 为主,规模不大㊂20世纪80年代后期,浙江省进料加工业务快速发展,并占据加工贸易主导地位㊂1993年,加工贸易占全省外贸总值的份额攀升至29.2%,并在1996年达到30.9%的历史峰值㊂金融危机后,加工贸易增速放缓,占比随着其他贸易方式的崛起而出现下滑,目041 012020 1前占全省外贸比重已不足10%㊂此外,2005年8月,宁波保税物流园区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个直接建于港口㊁区港合一的保税物流园区㊂之后,杭州㊁嘉兴㊁舟山等地的部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纷纷叠加保税物流功能,拉动保税物流业务快速增长㊂2018年,浙江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4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0%,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9. 0%㊂同期,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总值为40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9.4%;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总值为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4.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2%㊂(五)新兴业态:活力迸发,动能转换浙江省积极拓宽对外开放思路,创新市场采购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㊁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使得开放水平不断提升㊁开放内涵不断丰富㊁市场活力不断激发㊁竞争实力不断增强㊁贸易动能逐步转换㊂浙江省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家级示范区,拥有阿里巴巴㊁网易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㊂2012年底,杭州㊁宁波成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㊂2015年3月,杭州获批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㊂此后,金华㊁义乌㊁温州等地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也相继开花结果㊂浙江首创省级公共海外仓模式,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不断完善,营销商品种类丰富,销售网络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㊂以G20杭州峰会为契机,全面推进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试验区建设,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加速培育新动能㊂义乌小商品市场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2002年4月,金华海关设立义乌临时监管点,开始办理小商品进出口业务㊂2009年,海关总署规定,义乌小商品可按照 旅游购物 方式申报出口㊂2014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替代旅游购物方式的政策率先在义乌落地实施,明确了出口商品(增值税)不征不退等扶持政策,提升了小商品出口的规范性和便利性㊂义乌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相关经验已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㊂此后,浙江省海宁皮革城㊁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也分别于2015年㊁2018年获批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㊂在当前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市场采购出口表现出良好的抗压性和成长性,对拉动浙江省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㊂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有效整合外贸各环节资源,是为广大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业态企业㊂2015年,浙江省商务厅㊁杭州海关等部门联合出台‘浙江省重点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并同步组织申报㊁评估认定工作㊂2018年,浙江省商务厅提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专业化㊁本土化㊁规范化㊁跨境化㊁品牌化 的发展方向,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外贸出口创建良好环境㊂浙江省先后于2017年12月和2019年7月分两批次公布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名单,共认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55家㊂其中,省级外贸综合服务示范企业30家,外贸综合服务成长型企业9家,新设立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16家㊂。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一、对外贸易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定义:对外贸易是指国内居民与外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一种经济活动。
2.发展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始于古代,由丝绸之路发展为现代对外贸易系统。
中国对外贸易在开放政策下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和特点1.出口贸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子设备、服装和家具等。
外贸出口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2.进口贸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进口主要以原材料和中高端产品为主,如石油、铁矿石、机械设备等。
进口对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消费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3.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
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欧盟、东盟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1.外贸政策:中国实行一系列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包括贸易便利化、出口退税、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倡议等。
2.关税政策:中国逐步降低关税水平,鼓励进口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高水平开放。
3.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一些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需要采取一些贸易救济措施和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和挑战1.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出口和进口的增长促进了国内生产和就业。
2.影响产业结构:依靠对外贸易,中国逐渐发展为制造业强国,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国内中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
3.贸易不平衡: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偏向出口,进口依赖度相对较低,导致对外贸易不平衡。
4.国际竞争: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在提高贸易竞争力和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5.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规则制定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念、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以及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政策分析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对外开放政策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历程、成就和未来发展。
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实行外向型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实行了外向型开放政策,即引进技术和资金,拓展对外贸易和外资合作。
此举为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2. 制定外资吸引规划1986年,国务院首次制定了《吸引外资规划》。
此举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走上了规划化的道路,并开始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经济体。
3. 发展对外开放区域1990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
此后,中国陆续开展了沿海开放和与香港、澳门地区的合作。
同时,不断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4. 强调对外开放与入世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我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通过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深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就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 扩大对外贸易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
3. 吸引外资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
外资的引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
4. 协同世界经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以协同世界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推动全球合作。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各项合作稳步发展。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
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
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
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
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
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
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
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古代中国
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手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国家,向周边国家及中亚、东欧、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输出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
20世纪初期,中国因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经济几乎崩溃。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通过国际贸易积极开拓国
际市场,如1950年代签订的中苏友好合作条约、60年代的对外贸易“群众路线”、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开放政策等,中方逐步加强与世界
各国的经贸关系,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进口和出口贸易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加入WTO,逐步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
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国内外经济合作。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外
贸额已经从206亿美元增长到了4.62万亿美元,出口产品也从传统的
农产品、手工业品扩展到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成为全球贸
易的重要角色。
未来,中国将持续走向全球化,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世
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之后,中国的外贸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
40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外贸在新时代下的变革与挑战。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进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量一直在快速增长。
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30.51万亿元,相比于1978年的125.1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远超其他国家。
这个巨大的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外贸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体现之一。
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也不断发生了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如纺织品、皮革、轻工工艺品等,这些产品以数量为主导,价格较低。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逐渐开始生产高附加值商品,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科技产品等,这些电子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贸易伙伴的不断扩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也在不断扩展。
过去中国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不断增长,这些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而在中国与欧盟、中美等贸易大国之间,争议与不信任也在逐步增加,这也表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在新时代下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电子商务的崛起40年的时间,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我们的对外贸易的速度和效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与便捷性。
在此过程中,它也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许多小型企业逐渐走上了国际贸易的大舞台。
稳步推进进口自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
小市场、自贸区、产业园区的建立,提供了一系列平台,为高水平开放和国际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对外贸易2000—2010十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
2000—2010十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2000到2010这十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加入WTO、对外贸易摩擦、世界经济放缓、美国金融危机恶化蔓延、国内经济减速、人民币升值、主要行业投资率下降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但我国对外贸易仍在开放型经济中取得了迅速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交流不断增多,对外贸易从小到大,外贸实力从弱到强,我国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地位不断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逐年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这十年间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推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
2000年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由于国内外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鼓励出口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
其中: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总额2251亿美元,增长35.8%,顺差241亿美元。
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165亿美元,增长18.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194亿美元,增长34.8%;一般贸易出口1052亿美元,增长32.9%,进料加工贸易出口965亿美元,增长28.5%;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3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增长50%。
在进口中,资源型产品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也明显加快,分别增长32.6%和39.7%。
利用外资形势好转。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347个,比上年增长32.1%;合同投资额624亿美元,增长51.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07亿美元,增长1.0%。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全年对外签约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增长1.0%;带动出口9亿美元,增长35%。
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特征为:(1)进出口总额与增长速度均创20年来最高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1.对外贸易结构基本概念与现状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方式。
1.1 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贸易结构更为重要)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
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85.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但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在2006年上升到93.6%,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
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
(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1.2 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是指一国的进出口的国别差异。
其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
1.3 进出口贸易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大约50%增长到53%。
(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我国的对外贸易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有形商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无形商品(服务和技术)贸易发展滞后,其中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
从贸易方式结构上看,中国商品出口一半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中国加工贸易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 从贸易区域结构上看,长期以来,中国外贸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灵活性和竞争力。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2.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对外贸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一段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
18世纪末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加速向全球扩张,以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当时,中国仍然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向中国开展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并发动了鸦片战争。
此后,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对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除给予侵略者割地赔款、开辟租界、在华驻军、领事裁判等政治军事特权外,还给予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运、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开矿设厂等各种经济控制特权。
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完全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倾销产品,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3. 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
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
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的改造。
再则,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家统制的基础上,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即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1952年9月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
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制定了有关的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把全国的对外贸易置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
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和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1957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我国同时还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从1956年起,扭转了几十年的入超局面。
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1.03亿美元,比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了1.73倍,平均每年递增15.4%。
其中恢复时期每年递增30.8%,“一五”计划时期年递增9.8%。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
2·“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中国的对外贸易也经历了一些反复和波折,呈现出一种马鞍型的发展历程。
1959年在1958年“大进大出”的基础上,又力争高速度。
1958年进出口总额为38.71亿美元,比1957年的31.03亿美元增长了24.8%;1959年进出口总额为43.81亿美元,比1958年增长了13.2%,比1957年增长了41.2%。
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导致对外贸易自1960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
1962年进出口总额下降到26.63亿美元,比1959年减少了39.2%,大体退到了1954年的水平,比1957年下降了14.18%,年平均下降3%,这是新中国对外贸易经历的第一次较大挫折。
中日贸易由50年代的民间贸易转入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
1964年,我国与法国建交,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
1963年~1965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回升,196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2.45亿美元,比1962年的26.63亿美元增长了59%,平均每年递增16.8%。
到1965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我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由于收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自1967年起连续3年出现停滞和下降。
从1967年至1969年,对外贸易总额连续下降,1969年进出口总额只有40.3亿美元,比1966年下降了12.7%,甚至低于1959年的进出口总额。
由于中美、中日的建交,1970年以后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也从1970年开始逐渐好转。
1973年的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00亿美元,达到109.7亿美元。
以后连年上升,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的197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7.51亿美元,比1969年的40.29亿美元增长了2.7倍,平均每年增长24.1%。
1975年11月,全国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并把对外贸易称为“卖国”,形势急剧逆转,中国再度陷入混乱,国民经济再次受挫,正在迅速上升的对外贸易又开始回落,197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1975年下降了8.9%,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中的排位下降到第34位。
4. 改革开放后金融危机前的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从“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十四大以后向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深化。
建立与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强化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同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
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有利出口发展的信贷政策,建立进出口银行,设立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取消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实行的承包制,代之以赋税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外贸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推动企业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路子。
第一阶段1978—1985 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求非常大,整体处于以资源换外汇的阶段,资源密集型产品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几十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式发展,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业设备都非常落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而引进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外汇,在工业品出口创汇能力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原材料和经过简单加工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自然主导了我国的商品出口,其出口额占到全国总出口额的55%~60%,占世界同类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也由上升到1.9%~5.3%。
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占33%左右,且以简单加工的纺织品和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类商品为主;相应地,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非常小,总出口比重只占了不到10%,1985年占世界同类商品的出口比重只有2.4%,并以合成纤维、燃料、化肥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加工类工业品为主。
第二阶段1986—1993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出口比重迅速上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不断上升;相应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则迅速下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得不实行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设备的对外贸易战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为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四大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为49.4%、38.2%、8.6%和2.6%,而1993年,其出口比重分别为16.2%、57.6%、15.4%和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