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话孔子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夫子何人:
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社会上先后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许多学派,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引发了一场历时达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也迎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的学说各成一家之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中最重要且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儒家学派。那么,要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们就先从儒家说开去。儒家的创始人是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在世时,谦虚地不敢承担“圣贤”之名,但是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作为“万世师表”——孟子说“圣之时也”。而被世人所敬仰。传说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的贤达有七十二人。“孔圣人”的名号便是在孔子逝世后,通过弟子的传播得到巩固的。那么,既然孔子并不同意别人称他为“圣人”,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
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诸子争鸣,岂能淡忘?
但,我们该说些什么,又从哪里说起呢?
也许,我们要先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孔子。
要说孔子,得先知道他是什么人。
孔子是什么人?拿这问题问中国人,十有八九会说是“圣人”。孔圣人嘛,谁不知道?孟子就说得更明确,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这话什么意思?鲁迅先生说除了翻译为“摩登圣人”,没有别的法子(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照我看来,如果搁到今天,大约也可以叫“文化超男”。
当然“摩登圣人”也好,“文化超男”也罢,都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孟子说,圣人,有四种。
伯夷,是“圣之清者”,也就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之任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就是“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孟子说,孔夫子的处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该离开就离开,走得快快的;该呆着就呆着,呆得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决不贪图名利;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制宜,所以是“圣之时者”。
孟子这话可以讨论。孔子的选择,恐怕没那么自如,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这一点,读完本章就会明白。同样,圣人这个头衔,孔子也十有八九不会认同。孔子自己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只不过去世以后,管不着了,只能由着别人说。但倘若知道孟子称他“圣之时者”,则多半会怀疑是不是讽刺。
孔子不是圣人,是什么人?他老人家自己的说法,是普通人。《论语》一书中,孔子两次说到“吾犹人也”,一次在《述而》,一次在《颜渊》。就是说,我和别人差不多。或者说,我也是个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
那么,孔子是普通人吗?
是,至少原本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七十三岁或者七十四岁(算法不同)。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的贵族。而且追根溯源,
还是商汤的后代。后来,孔氏家道中落,又受到权贵威胁,便迁到了鲁国,其实是移民。孔子本人,则生于鲁国,长于鲁国。就是说,他祖籍是宋,国籍是鲁。宋为商之后,鲁为周之后。孔子身上,有两种文化的交融。
子贡比孔子小31岁,最有钱,姓名:端木赐。字:子贡。孔子评价他:是个器,是盛饭的礼器。用意是敲打子贡,因为子贡喜欢“方人”,拿自己跟别人比,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子贡说自己的房子是肩高,老师的房子是深宅,门都摸不到。(子路,子贡——器,胡莲-高级饭桶,敲打,我的房子只有肩高,老师的房子是深宅大院,别人是丘陵,老师是天空。
幼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对孔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宋国贵族,3岁亡父,家臣,仓库,喂牲口,会计)——君子多乎哉,不多矣。——贵族公子们没有这些技能。从《论语。子罕篇》中的这条记载,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年少贫贱的邻家子弟,一个成为了普通人的孔子。作为普通人的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因为贫贱,所以会干很多脏活累活。尽管后来孔子看不起这些事情,但是他还是把这些经历说出来了。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博学和活学的人,在《论语》一书中共有六十四次提到了“学”字,从开篇首句的“学而时习之”到“学而不厌”,再到“敏而好学”——10户人家就有象我这样的诚实人,但是象我这样好学的没有。“学”的精神始终贯穿着孔子的思想与行动。那么,孔子的学问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自学成
材,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英雄不问出处,学无常师才叫大师。——有容乃大,可法曰师。)样样都通,样样稀松。
博学:达巷党人觉得孔子不够专业。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耳。林语堂:样样都通,样样稀松。李陵:专家和通才之别。
赶着马车到处跑,活学。——培养悟性,优于传播知识。数据-程序-编程。——纲举目张。实践——政治学,伦理学。
学问好的三个原因:悟性,贯通,实践。子贡和颜回比:哪里敢跟颜回比呀,回是闻一而知十,赐还不知二。孔子赞成他的说法。知识是数据,方法是程序。设计程序的程序就是智慧。
孔子自己说:非学问好,是一以贯之,纲举目张。强调要实践,只有做了官,才有机会实践。
二、学而优则仕:
孔子想做官吗?想。有一段对话能够证明这一点。有一天子贡去问孔子,说老师,现在有一块美玉,咱们是找个地方把它藏起来,还是找个人把它卖了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君子,我们士人、我们君子、我们知识分子就像一块美玉,我们是应该做隐士藏起来,还是应该做官卖了它。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孔子说卖了啊,卖了啊,我正等着买呢。一口气说了两个卖了吧。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孔子急于从政,一口气说了两个“沽之哉”,卖了卖了,赶快买,我正等好价钱呢,我正等好买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