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曾参简介

曾参简介
地位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 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 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 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 宋...查看全文...
曾参简介
作者介绍
生平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 505 年 10 月 12 日(周敬王十五年, 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 435 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 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查看 全文...
纪念场所
嘉祥县城南 23 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久、 气势辉宏的古建筑群体--曾庙。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 名高足曾参的专庙。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 426 年),原名“忠孝祠”。 明正统九年(公元 1444 年)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查看全子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来构筑其“仁” 学体系的。孔门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须看到,即使同一学派,不仅在性格、经 历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 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 但...查看全文...

曾子有什么故事

曾子有什么故事

曾子有什么故事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一声流传着很多故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曾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的故事曾子除了奉行孝道,严以律己至外,还有一个品格被大家认可,就是学习态度很端正,认真刻苦,在环境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曾子在学习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懂,找老师请教,找朋友探讨。

连孔子都说,曾子是“参也鲁”,就是说曾子性格上纯真质朴,为人老实可靠,不会有花花肠子,对待学习也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不懂装懂,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会损伤自己的品行。

孔子其他的弟子就向曾子请教如何能够保持一直如此,曾子回答说,只要“忠恕而已矣。

”孔子听到了之后倍感欣慰,认为曾子是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人。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的时候十六岁,但是孔子已经年迈了,所以曾子是一个辈分晚的,跟随孔子的时间不长,思想体系也没有那么纯熟,但是好在他具有刻苦和沉稳坚持的性情,让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具有难以匹敌的悟性,将儒家思想中加入了“礼、孝”,让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曾子除了编纂了孝经,主张孝道为先之外还在注重对自己道德品质的磨练,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每天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和礼数,天下是由一个个单位个体来组成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独善其身,天下就能和谐大同。

曾子拜母噬指的故事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

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

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

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曾参(前505-前432年)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

曾参的先祖是夏帝杼仲子曲烈,西周初受封于曾。

公元前567年曾国被莒国所灭,当时的曾世子巫率众西逃鲁国,定居武城。

为纪念故国,他们把曾字右边的“邑”字去掉,改成“曾”字作为家族的姓氏。

曾参是巫的曾孙,此时曾氏家族已经败落。

曾参少年时打柴种地,“衣弊衣以耕”,16岁开始拜孔子为师,因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很快受到孔子重视。

孔子认为曾参忠厚老实,能忠实地继承自己的思想,便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

曾参小孔子46岁,他跟孔子学习时孔子的思想学说已日趋成熟。

孔子死后,曾参根据老师生前的传授,加上自己的理解,编著《大学》、《孝经》两本书,被封建社会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

曾参仕于莒,“得粟三秉”,做过小官,后“南游于楚,得官尊焉”。

以后齐国想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以为令尹,晋国想迎以为上卿,他一概不就,专心致力于儒家学说和天文历数等研究,并收徒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

曾参的弟子有七十多个,吴起就是其中的一人。

他把孔子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传授给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形成儒家重要的“曾子子思孟子学派”,后世尊曾参为宗圣,与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合称四圣。

曾参提倡临大节而不动摇的坚贞气节和坚定勇敢的精神,他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夫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鲁国国君听说曾参衣着破旧生活困难,曾两次派使者表示要赐给他一个城作采邑,他都没有接受。

使者对他说,这不是您自己向国君要的,是国君主动赠送的,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参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生怕得罪馈赠者,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就容易对受赠者显露骄色。

就是馈赠者不显露骄色,我接馈赠后也不能不惧怕人家。

公元72年(汉永平十五年),始于曲阜孔庙从祀孔子。

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伯”。

孔门三圣之曾子

孔门三圣之曾子

我们先“听其言”来了解曾子这个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空杯状态,多了不起!学习!
他说到的三个方面,忠,信,行。对上级和长辈,对朋友,对治学,态度都很明了。处处都在内求,处处都表现出自治甚严。怎样,是个实诚君子吧?忠,是带“心”的,《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谢氏即谢良佐,二程(程颢、程颐)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特别要提出的,这里曾子也提到了治学的态度:习。要知而行之。这个“习”字,朱子译注为:“习,谓熟之于已”。就是温习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很通的。只是,联系“学而”全篇,我认为用“践行”一解更恰当些。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操练,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温习。书本知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得,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智慧就这样代代传承。像师父赖老师这样,把《易经》用在生活上,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最好的“习”,说到做到,最难。而赖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说的,都是他做到了的。 《学而》篇后面也有证明“习”的含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更充分说明了学而行之是重要性。也证明了,学问到底是什么?就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不只是知道这个字有四种写法而已之类。学问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
曾家至今也名人辈出, 200年前,曾国藩,当世,曾仕强。
《论语》之《公冶长》篇中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性与天道”,孔子都传给曾子了,连子贡都不得闻。整部《论语》,都是与中下人等云,毕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对大部分普通弟子的教育。也是片段,不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的经典。对曾子等的传道,是不是像《孝经》中说的那样,师徒独的时候传授的,吃小灶去了?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1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人物简介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宗圣”曾子

“宗圣”曾子

“宗圣”曾子“宗圣”曾子曾子(前505―432),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人。

南武城之地望,或云山东费县,或日山东嘉祥。

曾子的父亲曾点受业孔子,曾子也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人都是孔子学生。

《说苑?立本》说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

《孔子家语?六本》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点举棍就打,曾子倒地不起。

据此,曾子是个躬耕田亩的农家子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之妻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说你回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妻回来,曾子就去杀猪。

曾妻止之说“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杀猪。

这是中国家教史上一个著名案例,从这个故事亦可看出:曾家不仅圈养猪,且吃肉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

《战国策?秦策》记载了一个曾子母亲的故事:有个与曾子同名者杀人,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不信,织自若。

有顷,又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仍织自若。

顷之,又有一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相信了,投杼,逾墙,逃之夭夭。

据此,曾母也是个纺线织布、操持家务的普通妇女。

根据以上诸事,曾家男耕女织,仅得温饱。

《孔丛子?居卫》说曾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曾子比孔子小46岁。

孔子54岁那年,离开鲁国,西去卫国,开始了他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离开鲁国那年,曾子只有8岁。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当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

孔子弟子,传言3000人,姓名多已不可考。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77人,《孔子家语?弟子解》也记有77人。

司马迁《史记?伸尼弟子列传》说这77人乃“受业身通者”。

两书所记,相同者74人,不同者3人。

如此,姓名可考者便达80人。

其他文献典籍还记有17人。

这样,孔门弟子姓名可考者凡97人。

曾子是孔门高足。

记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也收录了若干条曾子的言行,从中可以窥见曾子之为人:曾子迟钝。

《论语?先进》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前505~前435)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

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

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

身后被尊为“宗圣”。

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

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

为维持生计,他跟母亲一道,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过着“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清贫生活。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参拜其门下。

他性情......[详细]秦惠文王嬴驷秦国国君 (前356~前311)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

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车裂商鞅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

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详细]周贞定王姬介周朝帝王贞定王,名姬介。

周元王子。

元王死后继位。

在位28年,病死,葬处不明。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这说明晋国的新兴势力战胜了旧势力。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

姬介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

......[详细] 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81~前247)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人物春秋曾参

人物春秋曾参

人物春秋曾参曾参(前505一前436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曾参被朝廷尊为“宗圣”。

曾参性情沉静,表面木讷、迟钝,但却谦虚好学,“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以孝著称于世。

他认为最大的孝顺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使父母受到凌辱。

他不仅“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且达到“义不离家一夕宿于外”(《战国策·燕策》)的程度。

西汉刘向《说苑·立节》记载:有一次“曾参耘瓜,误斩其根”,其父一怒之下用棍子把他打得昏倒在地。

曾参苏醒后,马上去问候父亲是否因怒打自己而受累伤身。

继而操琴唱歌,表示自己并未因挨打而伤害身体。

为照料父母生活,他拒绝齐国国君请他去做官的要求。

他主张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的追念祖先,认为父母在世时,应精心照料,人死后,不必厚葬和举行隆重的祭祀。

他的孝行,被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曾参道德高尚,诚实讲信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次其妻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要去,她哄孩子说“如果你不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子方罢。

曾妻回来后,曾子果然要杀猪,其妻大惊说:“我说的话不过是为了哄哄孩子,你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孩子学父母言行,我们哄骗孩子,是在教孩子学骗人,这怎么能行呢?”于是把猪杀了。

鲁国国君哀公听说曾子德行后,派使臣送给他一座城池以作食邑,曾参婉言谢绝。

使臣说:“这是国君主动愿意馈赠于你,你为何不接受呢?”曾参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而送给别人东西的人,往往会对接受者显露骄色,尽管国君送我东西又不显露骄色,但我收下东西后能不怕他吗?”(《说苑·立节》实际上曾参家中很贫穷,经常“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见肘”,但却“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历史上曾子是谁

历史上曾子是谁

历史上曾子是谁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曾子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曾子的简介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

曾子学习刻苦的故事曾子除了奉行孝道,严以律己至外,还有一个品格被大家认可,就是学习态度很端正,认真刻苦,在环境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曾子在学习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懂,找老师请教,找朋友探讨。

连孔子都说,曾子是“参也鲁”,就是说曾子性格上纯真质朴,为人老实可靠,不会有花花肠子,对待学习也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不懂装懂,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会损伤自己的品行。

孔子其他的弟子就向曾子请教如何能够保持一直如此,曾子回答说,只要“忠恕而已矣。

”孔子听到了之后倍感欣慰,认为曾子是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人。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的时候十六岁,但是孔子已经年迈了,所以曾子是一个辈分晚的,跟随孔子的时间不长,思想体系也没有那么纯熟,但是好在他具有刻苦和沉稳坚持的性情,让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具有难以匹敌的悟性,将儒家思想中加入了“礼、孝”,让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曾子除了编纂了孝经,主张孝道为先之外还在注重对自己道德品质的磨练,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每天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和礼数,天下是由一个个单位个体来组成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独善其身,天下就能和谐大同。

春秋时期鲁国曾子传记

春秋时期鲁国曾子传记

春秋时期鲁国曾子传记春秋时期,中国大地上涌动着各种思想学派,各种伟大的哲学家纷纷登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春秋时期鲁国曾子的传记。

曾子,名曾参,字子舆,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孔子的学生,被誉为“二程之学”的创始人之一。

曾子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和传颂。

曾子出生在一个尊贵的家庭,但他并没有因为出生的优越地位而骄奢淫逸。

相反,他从小就展现出出色的品德和学识。

曾子非常尊重孔子,将他视为至高无上的导师,不仅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还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曾子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曾子的仁爱之道表现在他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他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对弱者的关爱和帮助,倡导和谐相处和互相理解。

曾子的这种仁爱之道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儒家学者,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子的思想也对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主张君子治国,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强调领导者的品德和榜样作用。

曾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领导者的智慧和德行,只有君子才能够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曾子还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主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强调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学习他们的道德和知识。

曾子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曾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秉持着崇高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在春秋时代的中国,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总结起来,春秋时期鲁国曾子是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他的仁爱之道、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使中国社会更加和谐、文明和发展。

曾子简介资料

曾子简介资料

曾子简介资料曾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曾子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子简介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

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人物生平夏禹之后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

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

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

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师从孔子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见《淮南子》)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孔子托孤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

曾子与《大学》

曾子与《大学》

曾子与《大学》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当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

曾子深得孔子仁义爱民政治思想之真谛,这从曾子的《大学》可以得以证明。

曾子在宋之前並无显名,《史记》对曾子的记述仅三十几个字,並有谬误之处。

唐朝更不看好曾子,在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曾子排名笫十四。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以孔子为先圣。

唐玄宗二十七年,追卦孔子为文宣王。

其七十二子分赠公、侯、伯爵。

颜囬赠兖公,曾子在林放后为郕[chéng]伯。

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最看好的是颜囬,颜回被赠兖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被孔子向世人宣布开除其学籍的冉求,是-个为统治者敛财高手,却被唐玄宗赠为侯爵。

被赠侯爵者九人,冉求排名第四。

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唐朝最髙统者要的是能为其搜括民脂民膏的人物,唐朝的文化名人留下的文字记录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石濠吏》、《卖炭翁》、《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名句都说明唐朝对老百姓的压榨是何等的残酷。

其实,唐朝为了拢络读书的文化人,给他们的生活是很优裕的。

杜甫当时可算是最“穷困潦倒” 的文人,在其生命最后时刻的耒阳船上,也还有歌妓侍候。

所以他们留下的文字,应该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我们回到曾子的问题上,曾子为什么不遭统治者待见?那一定是他留下的文字,让统治者看了不爽。

曾子留下的文字不多,就弘扬孔子政治思想的《大学》十章。

《大学》这篇文字对膀腿奉承的文人们来说,无法对其做手脚,偷樑换柱不行,变更内容更不行。

《大学》看似一篇弘扬孔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章,全文十章,反复强调。

但是,万事必有其始。

孔子是修身养性的楷模,以爱齐家,用仁德治国,这在《论语》中都可以看到。

平天下;让天下老百姓幸福、自由、和谐地生活,现代版《论语》中也能找到一些,但不全面。

我说的现代版《论语》,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论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吗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吗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吗曾子是春秋鲁国人。

那么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吗,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简介曾子原名曾参,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以孔子为师,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后世,孟子以孝为本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现在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他主持编著了《论语》,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曾子出生在鲁国,他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曾子从小就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正式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因为他天资聪慧,再加上刻苦好学所以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孔子的真传。

后来颜回病逝之后,曾子就成为了孔子的主要传人。

等到曾子27岁的时候,孔子病危,在去世前把自己的孙子子思交托给了曾子,孔子去世后曾子非常伤心,就像对待自己父亲的葬礼一样来对待。

后来曾子的父亲去世,曾子伤心的痛哭流涕,据说7天都没有吃过东西,从此每次读到丧礼都会泪流不止,可见曾子的孝心。

之后曾子也因为升级做过教师,后来各国竞相以高位吸引曾子前去任职,但是曾子都没有接受,而是甘于清贫,自食其力。

随着年岁的增长,曾子的身体也是大不如前,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曾子大病一场卧病在床,他对着自己的弟子说到:“我这一生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我才得以保全自身,你们要记住啊。

”曾子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教导自己的学生谦虚谨慎,切不可妄动心思。

孔子选曾子接班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就事论事,不迁怒别人,能够对人不存二心,颜回也相当好学;在个人生活上,他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宴会时最能懂他心意的人,他说的话,做的事,都不需要孔子多加指导,一个眼神或者只言片语,颜回就能懂他的意思,颜回死之后,孔子悲痛万分,像死了儿子一样。

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以及曾参等人的资料简介

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以及曾参等人的资料简介

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以及曾参等人的资料简介孔子的一生先后教育过三千名弟子,但是最有名的弟子只有72名。

这72名弟子最有名的当属颜回、子贡、曾参。

然而众多网友多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曾参等人的资料并不了解。

下文中将详细介绍孔子弟子的资料简介。

颜回: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满足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失常尊敬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颜渊以德行着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背、仁”(《雍也》)。

意外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满足学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从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下一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妈妈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肃喝斥道:“正人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秀者。

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开山祖师”。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就事灵通。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从前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自个物所费笔墨最多,其列传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曾参

曾参

曾参①养志②诗曰: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③,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

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

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

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

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

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

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

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

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

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

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

从此,曾子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长大成人之后,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

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

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的真传,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门七十二贤曾子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资料简介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少年时期常随父亲读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十六岁时拜入孔子门下,为人勤奋好学,因此颇得孔子的真传。

公元前482年,颜回病逝,曾子成了孔子思想学说最主要的继承人。

曾子二十七岁的时候,孔子去世,曾子为孔子守墓,孔子临终前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孔鲤的遗孤子思托付给曾子。

曾子三十一岁时,其父曾点去世,曾子悲痛不已。

公元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曾子一生不曾为官,曾被武城大夫聘为宾师,在武城设教,而齐国欲聘他为相,楚国以令尹之位相邀,晋国欲封他为上卿,都被他拒绝了。

作为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曾子将孔子的学问、思想传授给弟子,还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整编成《论语》。

曾子在儒学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与孔子、孟子、颜回并称四圣。

曾子故里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明朝时期曾经就曾子故里位置进行了考证,关于他的故乡是嘉祥县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第一次由政府确认是在明朝的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有一个在朝的吏部官员叫做顾鼎臣,他一直对曾子很敬佩。

但是历史上曾子的荣誉很少,曾子曾经向颜回、子思传道,但是颜回、子思都成了博士,唯独曾子没有什么名号。

于是他就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对曾子进行加封,皇帝同意了,于是派人进行论证,但是由于年代已久,经历了七朝皇帝之后在山东嘉祥建立了曾子宗祠,香火制度什么的都和颜回、子思一样。

从此,曾子故里在家乡已然成了定论。

后人在嘉祥县境内发现了大量关于曾子的标注物,有遗址、遗迹等,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证据。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政治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

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

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

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

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

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的主要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虽然曾子天分并不高,但是曾子很有毅力,一直苦心钻研着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后来孔子去世之后,曾子一人经历着艰难的生活,体会着孔子的学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为基础,以政治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曾子也深受影响,但是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曾子的思想主张还是有着不同之处。

首先是曾子不屈服于权贵势力的品德,虽然曾子曾经做过官,但是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恪守本心,不苟且屈从于权贵势力的君子,孟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单从这种以天下大势为己任,临危不改其志的豪放的思想,就可以得知孟子绝不是那种为了权势利益苟合于权贵的人。

曾参的读音。

曾参的读音。

曾参的读音。

1、曾参读音:zēng shēn。

2、曾参一般指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3、曾参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4、曾参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政治家,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

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

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

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

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

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的主要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虽然曾子天分并不高,但是曾子很有毅力,一直苦心钻研着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后来孔子去世之后,曾子一人经历着艰难的生活,体会着孔子的学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为基础,以政治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曾子也深受影响,但是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曾子的思想主张还是有着不同之处。

首先是曾子不屈服于权贵势力的品德,虽然曾子曾经做过官,但是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恪守本心,不苟且屈从于权贵势力的君子,孟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单从这种以天下大势为己任,临危不改其志的豪放的思想,就可以得知孟子绝不是那种为了权势利益苟合于权贵的人。

对于曾子而言,没有什么会比“道义”、“大志”更加重要,在者面前,就连生命利益都可以不顾,那么区区的官位财富算的了什么呢?
曾子的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孟子通过人生的诸多阶段的追求,从个人的修养到政治上的需求,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政治体系,是后来的儒家学子一生的政治生活的体现。

其中孟子思想中和前人不同的就是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
在治理国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必须时刻注意到人民的需
求。

而且孟子特别的强调了人的地位,认为人的存在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

曾子衣蔽衣以耕故事曾子不只是很重信义,而且还甘于平淡,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坚守着自己的道义。

据说有一次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地里劳作,鲁国的国君知道曾子的生活如此贫困就让使者前去,送一座城邑给曾子,希望曾子能够借此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曾子推辞了,连着两次,使者就问曾子:“这是鲁国君白送给您的,您为什么不要呢?”
曾子就告诉使者说:“我听说拿了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送东西的人,送别人东西的人会有一种优越感,而现在鲁国君送我一座城池,都不对我显露出骄纵的神色,我怎么敢接受呢?”于是曾子最后都没有接受。

曾子的话并不是讽刺鲁国君,只是认为自己对于鲁国并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就这样接受鲁国君的馈赠呢,如果只是亲友之间的正常往来,曾子必定不会拒绝,但是这样突然的赠送城池这样的大馈赠,让曾子怎么能放心的收下呢,这个故事告诫了后来人应该要坚守自己的道义,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

曾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大师,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子不只是对于学问很有研究,自己的品性更是杰出,他尤其推崇言行一致,所以才会在妻子说出要杀猪之后就果断的把猪给杀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曾子安与贫困,能守清贫,在鲁国君要赠与他城邑的时候曾子断然拒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