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蠡《囚绿记》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囚绿记》 知识清单

《囚绿记》 知识清单

《囚绿记》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3 年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1942 年 4 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日本侵略者秘密杀害,时年 34 岁。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0 年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作者身处的上海,已经成为“孤岛”,作者在这一时期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彷徨。

在此背景下,作者借对常春藤的“囚绿”经历,抒发了自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生字词1、孔隙(kǒng xì):窟窿眼儿;缝儿。

2、纤细(xiān xì):非常细。

3、猗郁(yī yù):茂盛的样子。

4、蕈菌(xùn jùn):高等菌类。

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

5、瞥见(piē jiàn):一眼看见。

四、文章结构1、赏绿(1 4 段)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他被它的绿色所吸引,开始细致地欣赏它。

2、囚绿(5 7 段)作者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亲近,将常春藤的枝条从窗外牵进屋内,并囚禁它的生长。

3、释绿(8 10 段)作者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释放了常春藤。

4、怀绿(11 13 段)作者在离开北平后,仍然怀念着那株常春藤。

五、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囚绿”这一事件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呼吁人们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六、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对一株常春藤的囚禁,反映了自己在特殊时期内心的苦闷和对自由的渴望,以小见大,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托物言志借常春藤这一“物”,表达自己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使文章富有深意。

3、细腻的心理描写文中多处描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如“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囚绿记》说课稿需要怎么写,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课文呢?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囚绿记》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提醒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阔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语文版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那么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而且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加之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略。

不过,学生对课文毕竟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本单元中又是略读篇目,所以在教材处理方面,应该有较大的突破,才能充分表达文本价值。

鉴于以上分析,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囚绿记

囚绿记

海伦· 亚当斯· 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 年6月1日),是美国一 位残障教育家。她在 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 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 聪。后来借着她的导 师安· 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 她学会说话,并开始 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 业于哈佛大学.
川 端 康 成
荷兰天才画 家----印象派 大师---文森特. 凡高因爱情的 挫折、生活的 残酷用手枪对 准自己的心 脏……
凡高
直面挫折 珍爱生命
“绿”象征什么?
光明、自由、和平 与坚贞不屈。
绿色是幸福的天使
“绿”给你的人生启示?
我我我绿 生的的 命热向 的爱往 全 部
一将那我 起和沸聆 蓬你腾听 勃 的你 向 热 上 血
升你那我 起 固渴 了 执求 民 的你 族 绿 的 希 望
托你那我 起 青喜 了 苍欢 我 的你 的 绿 希 望
问题5、放绿之后为什么又怀绿?
蓬勃
向阳
固执
蓬勃
希望、生命
自由、光明
象征
固执
向阳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关于象征手法
借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 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 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怎么喜欢绿? 找出相应的文字。
问题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囚绿”的原因一: 喜欢绿 “囚绿”的原因二: 消除孤独与陌生。 “囚绿”的原因三: “魔念”(私心)。

全知视角下叙述心灵的声音——谈陆蠡《囚绿记》

全知视角下叙述心灵的声音——谈陆蠡《囚绿记》
在此篇散文 中, 陆蠡 主要 采用 全 知 视角 来 进 行 他 的散 文创作 。这 是 中国古代 作 品较 为常用 的叙 述 视角 。视角是叙述展 开 中第一 个碰到 的并要解 决 的 问题 , 的实质 就是 发 生的 事件 由谁 看 , 何 看 , 它 如 即 叙述者 和他所讲 的故 事之 间的关系 。法 国 的杰 拉 尔

大学机 械 系 , 9 7年 考 入 上 海 国立 劳 动 大学 机 械 12 系 ,9 1 至泉州 平 民 中学 任理 化 教 员 ,9 4年 离 13 年 13
开泉州 到 上 海 教 书 , 9 5年 辞 去 教 职 任 出版 社 编 13 辑 ,9 2年 因 出版抗 日小 说 , 失 踪 于 日本 宪 兵 队 14 后 拘 留所 ( 即死于抗 日战 争 时期 ) 。他 的 散 文 , 种 清 有
心理意 识可 自我 呈现 。第 三类 , 述者 <人 物 。叙 叙 述者说 出来的 要少 于人 物 知道 的 , 这便 是 客观 式 的
叙述 , 只能看见 人物 的外 部 言行 而 无从 知 晓人 物 的
内心世 界 。
托 , 文辞 优美 淡 然 , 且 这里 我想运用叙 事学理论 展 开 对此 文本 的微观 分 析 , 试 用这 种 通 常解 读小 说 文 尝
全 知 视 角 下 叙 述 心 灵 的 声 音
— —
谈 陆蠡《 囚绿记 》
平 颖
( 福建师 范大学文 学院,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0 7 摘 要 : 文章就 陆蠡《 囚绿记 》 展开 文本微 观分析 , 图阐释在 全 知视 角下叙 述 心灵 的声 音 , 力 采
用 图解等 的方式把身 处抗战 时期的人们 淤积心灵 中的郁 闷又试 图伸展 的灵魂做 一 一分 析 , 并结 合

囚绿记的赏析

囚绿记的赏析

囚绿记的赏析囚绿记的赏析生之不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的这首诗是我看过《囚绿记》之后的第一感受。

自由的灵魂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总是执着追求着。

《囚绿记》的作者陆蠡是个文人,更是位战士。

他有着文人的敏感灵性、温和与风骨,又有着战士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革命精神。

作者是寂寞的,所以当他看到那破窗外生机勃勃长势正好的常春藤时,几乎立即就决定了自己的住所,与常春藤相伴。

那不只是一株植物,也是作者的朋友。

“我”和常春藤絮语,盼它成长,听它声音,看它跳舞,以至于难以自禁地将它囚入房中。

在那样压抑的环境中,常春藤那生机盎然的绿显得如此清新自然、舒心儿富有活力。

这对当时压抑的人是多么大的诱惑!但是肉体可以被束缚,灵魂却无法被拘留。

被囚在屋中的藤蔓仍然渴望着外界的自由与阳光。

它的枝条“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但“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

”正如作者所说,“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过失。

但是,那绿色比喻的“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让“我”无法自拔。

那生机勃勃的绿,为“我”作着无声的歌唱,装饰了“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即使那绿藤因失去自由和阳光而渐渐没了青葱的颜色,变得娇弱,即使“我”因此而自责,也仍然舍不得放弃这份温暖,如同荒漠中的人对于水源的渴求与不舍。

那是一种“生的欢喜”,后来作者离开北平,那片绿色才得以释放。

被囚在上海的陆蠡,一别经年,再次回忆起那时北平公寓外的那株常春藤,也许是感同身受,有感于那株绿藤与自己命运的相似性,于是写下了《囚绿记》这篇散文。

当年的常春藤与现在的自己是如此相似,同被囚禁,体验着生之欢欣,生之艰辛,却不屈服于黑暗,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这里的绿再不是单纯的.色彩或者植株,它更是一种气节。

生命的不屈服就在这里,民族的不屈服就在这里。

这绿藤在作者心中已恍惚化成了被囚的自己,化成了被压迫的中华民族。

《囚绿记》

《囚绿记》
文章中,他通过囚禁绿枝条这一行为,暗示了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束缚。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02
CATALOGUE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囚禁绿色植物的行为,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 热爱,并强调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思想。
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了作品的文学表现力。
03
叙事技巧
作品采用回忆录的叙事方式,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作者与绿色之间关
系的转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态度的变化和成长。这种叙事技巧使得作
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社会价值
环保意识
作品通过对绿色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传递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引发读者对环 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这些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行为和信仰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主人公的行为是愚蠢和危险的,但主人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社会群像
社会群像是指故事中出现的所有人物 所构成的整体形象。这个故事中的人 物形象非常丰富,包括不同年龄、性 别、职业、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的人 物。
VS
社会群像的刻画非常生动和真实,每 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行为和 思考方式,这些人物的形象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不同 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陆蠡在创作《囚绿记》时,正值日寇入侵中国,国土沦陷, 民族危亡。他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写下了这篇具有强烈抗 争意识的作品。
时代背景
《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时正值日寇入侵,国土沦陷, 民族危亡的时刻。
在这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全国上下掀起 了抗日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恨。

关于《囚绿记》

关于《囚绿记》

精品资料
关于《囚绿记》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

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

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

”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

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 1 -。

囚绿记——陆蠡-赏析

囚绿记——陆蠡-赏析

【作品原文】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陆蠡《囚绿记》艺术特色

陆蠡《囚绿记》艺术特色

(三)语言浓淡相融、繁简相成,富有节奏 感。
1.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整散句结合。
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 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 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 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 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 音,婆娑的摆舞
制作组:B505
三、时代背景和思想主题
(一)时代背景: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 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 化战士隔离了开来,国难当头,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 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 心声。
(二)思想主题
• 通过描写绿被囚前后的情景,歌颂了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 暗的精神,含蓄的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 常春藤象征着具有顽强生命力,追求光明反抗黑暗的民族 精神。它也是作家自勉的形象体现
四、艺术特色
(一)托物寄意的艺术构思
• 作品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的常春藤 引出的感叹、关注和期待。 • 1.常春藤象征作者自己 • 2.常春藤又象征华北人民/中华民族
一、作者介绍
• 陆蠡(1908一1942),学名陆圣 泉,,原名陆考原,浙江天台 人,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 译家。主要创作有散文集《海 星》《竹刀》《囚绿记》。作 为上海“孤岛文学”时期的文 化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在文 化宣传上和日寇侵略者展开斗 争。1942年,他才34岁,坚贞 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 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 命烈士。

绿的呼唤——读陆蠡散文《囚绿记》

绿的呼唤——读陆蠡散文《囚绿记》

绿的呼唤——读陆蠡散文《囚绿记》记得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概括过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特点:“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个天堂。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读《囚绿记》能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著、向上的激情。

这是绿的呼唤。

《囚绿记》是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陆蠡1938年在上海“孤岛”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全文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精神。

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被“幽囚”的常春藤吧。

因此他写下了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他的眷念、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忆述当中。

《囚绿记》没有华丽、热烈的文辞,也没有激越飞扬的感情浪漫。

它的动人在真切与平易之中。

生动细致的描写交织着渗透其中的感情细流,撰写出绿叶上一首动人的诗。

散文开卷,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苦夏,蛰居于斗室。

而这“高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环境给人一种心理上的窒息感、炎热感。

突然,作者笔锋一转,为我们在狭小、简陋的天地里,打开了通向绿色天堂的窗户:“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于是“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喜悦而满足”驱散了窒息与炎热,而“我”也在一片绿影里找到了“生命”、“希望”、“安慰”、“快乐”,它滋润了一颗等焦了的心,情不自禁对“绿”发出了赞叹。

《囚绿记》 讲义

《囚绿记》 讲义

《囚绿记》讲义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杭州中学任教。

1933 年至 1934 年在泉州平民中学任教,1935 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 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出版抗日书籍,陆蠡于 1942 年 4 月 13 日被捕,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最终被日寇秘密杀害。

二、写作背景《囚绿记》写于 1938 年,当时抗日战争爆发,作者身处的上海成为“孤岛”。

他在这一时期,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借对常春藤的“囚绿”行为,抒发了自己对于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 段):“遇绿”。

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看到了窗外的常春藤,“我”被它的繁茂所吸引。

第二部分(5-7 段)“赏绿”。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常春藤的形状、颜色等,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8-12 段)“囚绿”。

作者为了亲近绿色,将常春藤牵进屋里,囚住它。

第四部分(13-14 段)“释绿”。

作者最终又释放了常春藤,并对它致以深深的祝福。

四、文章主旨这篇散文通过对“囚绿”这一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五、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对一株常春藤的囚禁与释放,反映了自己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心境,也折射出了当时整个民族的命运,以小见大,富有深刻的内涵。

2、象征手法文中的“绿”象征着生命、希望、光明与自由。

作者对“绿”的渴望与追求,实际上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3、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在文中详细地描绘了自己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喜爱到后来的愧疚,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同时又富有诗意,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囚绿记》导读

《囚绿记》导读

【导读】
《囚绿记》是陆蠡发表于1940年的一篇散文,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

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

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

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

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囚绿记陆蠡》课件

《囚绿记陆蠡》课件
实践意义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 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现实生活提供 启示和借鉴。
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推动对《囚绿记陆蠡》以及其他相关作品研究的 深入发展。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修辞手法
对比
拟人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事物的不 同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和差异,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事物人格化, 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引发读 者的共鸣和想象。
排比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通过连续使用多 个相似的句子或词语,增强了文章的 节奏感和气势,使得文章更加有力量 。
绿影
被囚禁的常春藤,象征着生命、 自由和希望。
次要人物
房东
故事的配角,对“我”的囚绿行为保 持沉默。
其他房客
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与“我”和绿影 无直接关联。
人物关系
“我”与绿影
囚禁与被囚禁的关系,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
房东与其他房客与“我”
房东和其他房客对“我”的囚绿行为持不同态度,反映了社会上不同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 ,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使 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特色
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社会评价
社会影响
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时代背景
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
故事结局
陆蠡在离开北平前, 将常春藤释放,让它 重新获得了自由。

陆蠡散文《囚绿记》解读

陆蠡散文《囚绿记》解读

陆蠡散文《囚绿记》解读《囚绿记》是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其深沉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也能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陆蠡在《囚绿记》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示出来。

他通过描述自己与常春藤的交互过程,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神秘与力量。

作者将常春藤的生长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紧密相连,通过对常春藤的观察和描述,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陆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常春藤的柔韧和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赞美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奋力生长,这种坚韧的精神对读者产生了很大的震撼。

同时,作者通过对常春藤的描述,也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于生命和自由的渴望。

在《囚绿记》中,陆蠡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他强调了自然的美与神秘,呼吁人们要自然,珍惜自然。

这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不仅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囚绿记》还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通过对常春藤的描述,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屈不挠地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人生哲理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使人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囚绿记》是陆蠡散文中的杰作之一,它以柔美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的情感之间的。

通过对于常春藤的描述和赞美,作者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欣赏这篇美文的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引发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在教育领域中,互动式教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囚绿记》备课活动为例,探讨如何走向高品质的互动。

《囚绿记》的赏析

《囚绿记》的赏析

《囚绿记》的赏析读过《囚绿记》的读者,一想起这篇作品,大概无不会在脑海里浮现出那支“永远朝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来,并由此而深深地怀念在孤岛上海被日本敌特机关秘密杀害的进步文化人陆蠡。

作品先集中写囚绿的经过:去年夏天,作者在北平灰暗的天空下,在孤独寂寞中寻找住所。

他和他的“绿友”——常春藤邂逅相遇了。

当作者瞥见这绿影时,感觉一阵的喜悦,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在这间简陋破旧的小屋子里住下了。

之后,他久久地“留恋于这片绿色”和它“对语”,由于喜爱,他就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枝牵引进屋。

由此他便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而且“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然而这被幽囚的“绿友”,“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它一点不领人情,“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像病了的孩子”。

这“囚”不住的“绿”始终在反抗着人的这种做法。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朋友急催作者南下,临走之前,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真诚地向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并期待着,“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

作者就是沿着对常春藤的喜、恋、囚、释、念这一线索,围绕着对“绿友”的感情而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在平淡中蕴含着一种深意。

作者对常春藤这一物的感情是真挚的。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四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无比的赞美之情。

不仅赞美,作者还“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爱恋和追求之情也是渲染得淋漓尽致。

如果仅仅到此为止。

那么这也不过是一篇写得很好的咏物小品。

然而从作品所写的地点北平,时间在芦沟桥事变以后以及篇末所渲染的纷繁离乱的环境气氛来看,这就不难觉察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思了。

陆蠡是以常春藤作为民族与祖国命运的写照;以人为的囚禁比作民族与祖国的命运被异族侵凌;以常春藤的永不甘心于幽禁,象征祖国和人民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反抗精神;以常春藤的释放,象征民族与祖国的获得自由与解放。

托物言志,抒写人生情怀—《囚绿记》的写作借鉴意义

托物言志,抒写人生情怀—《囚绿记》的写作借鉴意义

2020.9作文通讯托物言志,抒写人生情怀湖北省枝江一中万安贺小青“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奔向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如果我们将这种手法移植到写景叙事的文章中,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我们的文章就会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这里,我们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来谈谈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先生的代表作品,文章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团结起来进行抗争。

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

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自己暂住北平之时,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窗外的常春藤。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

常春藤的绿枝条也象征着作者本身的品格。

作者赞美常春藤绿枝条“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那么文章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呢?依托点就是指所用之物与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向之间有相同、相似之处,即“物”与“志”,“物”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描述时,自己的“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囚绿记》中,作者通过描述在阴暗潮湿房间外生长的常春藤,赞美常春藤绿枝条“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之时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作者寄情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即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囚绿记》的写作借鉴意义跟着课本学写作. All Rights Reserved.2020.9作文通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物是基础,不能很好地描绘物,志就无从谈起,文章也就失去了站起来的基础,志向表达肯定就苍白无力。

陆蠡的《囚绿记》赏读

陆蠡的《囚绿记》赏读

陆蠡的《囚绿记》赏读作者:李惊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3期李惊梅陆蠡的《囚绿记》,节奏舒缓,语言清丽,犹如一条无名的小溪,从他的笔下更是从他的心灵深处涓涓流出,轻轻吟唱着忧郁的歌,初次读到,便心弦震颤,被深深吸引。

对绿色的喜爱,不是陆蠡的专享;作为生命、希望的象征,绿色绽放在众多的心灵原野。

而寂寞中独语的陆蠡,对绿有着更为细腻更为独到的感受,这样一抹灌注着时代强音的绿意,植入了陆蠡的心田,也在瞬间包围了我。

手抚着白纸上的行行黑字,如同抚摸着陆蠡那颗炽烈和不屈的心,眼前一片光亮。

一、热烈与专注和所有热爱生命的人们一样,陆蠡如此强烈地热爱着绿,讴歌着绿:“绿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他不惜笔墨,敞开心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大肆渲染自己对绿无比热烈的挚爱:用比喻,绿是雨水,他是鱼儿,须臾不能离开;用夸张,怀念绿色把他的心等焦了,渴盼是何等的强烈;用拟人,绿叶和他对语,俨然心神契合的知己;用对比,灰暗的都市天空、荒漠的平原,令人疲累,唯有绿色能抚慰他的心灵……这一株常春藤成为他“在这孤独而陌生”的古城中的唯一喜悦与欢喜。

一个堂堂男子,心思何以如此细腻,感情缘何这般缠绵?答案只能是,这确乎是出自心灵的召唤,陆蠡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他不惮于抒写来自心底的声音,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评:“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

”“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是的,心里有多少热爱,就以热爱的姿态把它们呈现出来,不遮掩,不躲闪,这大概也算是巴金先生所评价的“优美的性格”的一个体现吧?二、自然与心灵陆蠡无疑是内向的。

他的朋友们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大都指出了这一点:“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

他不大开口。

”因为喜欢沉默,他选择了与自然对话,恰如他在《囚绿记》中写道:“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囚绿记》艺术特色赏析

《囚绿记》艺术特色赏析

《囚绿记》艺术特色赏析(1)结构精巧、变化多姿。

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本文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9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之切。

“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

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桨停,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

“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思索回味,去与作者一起创造作品的意义。

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情起伏相关联。

一篇题为《陆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说:“什么是散文的结构?有时候我想,节奏两个字可以代替。

节奏又从什么地方来?我想大概是从生命里来的吧。

生命真纯,节奏美好。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这段文字说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节奏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对这篇散文的恰当的诠释。

(2)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除第14段外,再如文章11~13段中,“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每天须得留心……终于在一天早晨……”这里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此外,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比喻如:“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等等。

曲折有致 寓意深邃——读陆蠡的《囚绿记》

曲折有致 寓意深邃——读陆蠡的《囚绿记》

曲折有致寓意深邃——读陆蠡的《囚绿记》
王幼耕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1982(000)002
【摘要】<正> 陆蠡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有才华的散文作家。

他的作品文笔纯朴、清丽,感情细腻而又深沉,虽然内容比较狭窄,然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却都闪烁着他自己特有的光彩。

《囚绿记》是他的散文创作趋向成熟阶段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囚绿记》写于一九四○年,“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绿池》)。

当时作者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他那对河山沦亡的感叹和人民蒙受凌辱的愤懑与寂
寞的情绪,以及对生命的爱恋,追求自由的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王幼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绿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象征--浅析陆蠡的《囚绿记》 [J], 粘
立晓
2.绿的呼唤——读陆蠡散文《囚绿记》 [J], 李东美
3.陆蠡的《囚绿记》赏读 [J], 李惊梅
4.陆蠡的《囚绿记》赏读 [J], 李惊梅;
5.与绿为伴为绿而歌--试析陆蠡《囚绿记》中“绿”的象征意蕴 [J], 杨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组:B505
二、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学
• ①概念:“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 包围的上海租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 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 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 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 学”。 • ②代表作家: • 杂文,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 • 戏剧: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花溅泪》 阿英的《碧血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 李健吾的《王德明》(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 白》)等。 • ③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
(二)思想主题
• 通过描写绿被囚前后的情景,歌颂了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 暗的精神,含蓄的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 常春藤象征着具有顽强生命力,追求光明反抗黑暗的民族 精神。它也是作家自勉的形象体现
四、艺术特色
(一)托物寄意的艺术构思
• 作品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的常春藤 引出的感叹、关注和期待。 • 1.常春藤象征作者自己 • 2.常春藤又象征华北人民/中华民族
(三)语言浓淡相融、繁简相成,富有节奏 感。
1.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整散句结合。
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 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 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 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 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 音,婆娑的摆舞
三、时代背景和思想主题
(一)时代背景: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 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 化战士隔离了开来,国难当头,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 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 心声。
(二)叙述与抒情相互结合,结构层次分明
• 作品以热爱绿色为线索:分为恋绿-囚绿-释绿三个层次, 囚绿是本文的重点 • 恋绿:1.对房间的选择的原因——“绿”(侧面)
房间:简陋,狭小,炎热,可供选择 我的态度:喜悦,毫不犹豫,了解直爽 伙计的态度:惊奇
2. “绿”的价值和意义(正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绿”是知音,与“我”心灵相通
一、作者介绍
• 陆蠡(1908一1942),学名陆圣 泉,,原名陆考原,浙江天台 人,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 译家。主要创作有散文集《海 星》《竹刀》《囚绿记》。作 为上海“孤岛文学”时期的文 化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在文 化宣传上和日寇侵略者展开斗 争。1942年,他才34岁,坚贞 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 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 命烈士。
• 囚绿: 1、埋下伏笔:对“绿”狂热的爱。
揠苗助长——失去理智,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
2.原因:自私,偏执的爱。 3.过程
①:我的囚禁:专横,不了解绿,剥夺绿的生存权。 ②:绿的反抗:抗争,对光明的追求,不屈不挠。 ③:反省
• 释绿: 1.背景:“卢沟桥事件”—他不得不提前南归 2.情感变化:“绿友”这称呼的变化 3.思想感情:作者通过“释绿”来呼唤平等、自由 和光明,并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天下所有追求自由与 光明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