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标签: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因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应用麻醉及镇痛药物等诸多因素,腹部手术后早期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炎症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等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远期可出现肠粘连,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二次手术或反复手术的可能。因此,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对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早日康复至关重要。现就相关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下降、腹部胀满、胀气、胃脘疼痛、腹痛、便秘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胃院痛”、“腹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为内因与外因相合而成。外因主要是手术金刃损伤,外感六淫,术后长期禁食、平卧制动,术中、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因主要有气血阴阳亏虚、情志内伤等。
术后正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开合,外感六淫之邪滞留腹部,损伤人体三阴及少阳胆气,进一步则耗损人体精气,损伤脾胃。《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中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又《灵枢·平人绝谷》云:“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术后禁食和卧床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伤及人体后天之本。故《华佗神方·华佗治血脉诸病要诀》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术中、术后所用麻醉药物可归为毒药,其抑制脏腑功能,消耗正气,以致胃肠功能失调;七情内伤,致五脏之气郁而不疏则化火,七情之火既可耗气又可伤阴,而手术患者多因术前恐惧、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康复缓慢,出现忧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致肝气不舒,耗损精气,加之手术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正气亏虚,并继发痰饮、血瘀,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失调。《素问·疏五过论篇》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2 治疗
综上所述,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多由虚、滞、逆、瘀引起。虚病偏于脾,宜补脾升脾为主;滞与逆涉及肝、胃,宜疏肝和胃;瘀病在血,故应活血祛瘀。脾胃运化是消化道运动所依赖的动力,故促进胃肠运动要从调理脾胃气机着手。因“健脾不在补而在运”,故脾胃得健,升清降浊之功能恢复,自然腑气得通,术
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消失。故本病治疗应以运脾除湿、行气消胀为主。若兼瘀血内停、气阴两虚之象,则应佐以理气活血、益气生津之品。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因“下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2天”由急诊以“急性小肠梗阻”收入院。有糖尿病史3年,平素口服二甲双胍,未监测血糖。4年前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3年前行
子宫及右侧附件切除术。入院行腹部平面X光示:较低位小肠梗阻。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示:①小肠积气积液扩张,未见明确气液平;②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所示,首先考虑炎症性病变可能性大,并周围及盆腔内积液,部分包裹。遂急诊手术,探查见右下腹壁与远端回肠有两处粘连带,粘连带之间肠管逆时针扭转,肠管呈缺血改变,局部呈黯紫色。将肠管复位后,局部血运无改善,决定行远端回肠部分切除术。
术后第3日患者虽有排气、排便,并可进少量流食,但排气、排便后腹胀不缓解,对症处理后缓解,情况基本稳定。第6日病情突变,午后体温升至39 ℃,同时出现阵发性肠绞痛,应用解痉镇痛药物后缓解。有排气,排少量黄色稀便、每日5~6次。可进少量清流食,白痰、量中,不易咯出。查体见双肺呼吸音粗,左侧呼吸音低。心率140~150次/min。下腹部饱满,肠鸣音弱。局部触诊质硬。查:白细胞22.3×109/L,中性93.0%,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216×109/L,葡萄糖10.71 mmol/L,K+3.8 mmol/L,Na+131 mmol/L,Cl-99 mmol/L,白蛋白36.7 g/L,肝功能正常,肌酐83 μmol/L。查胸片示左侧胸腔积液。腹平片示左上腹部可见部分肠管扩张积气,最宽处肠腔44 mm,可见弹簧状黏膜纹,立位片可见气液平面,升结肠部可见充气及肠内容物影。B超示腹腔内大量积液,胸腔未见明显积液。
患者术后出现高热、腹胀进行性加重,伴有喘、憋及心悸,腹腔内大量积液,同时心率增快、呼吸率上升,伴有肾功能损害,考虑术后继发腹腔重症感染致腹内压升高,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的可能性大。因腹腔内压力增大,切口部分裂开(皮肤层完整),切口下可见有部分肠管显露,同时伴有腹腔渗液流出,留置腹腔引流管后引出淡黄色液体(约2000 mL)。抗生素调整为亚胺培南联合万古霉素。
考虑患者术后脾胃功能下降,中焦气机失衡。因病情尚未稳定,还需除外肠瘘的可能,暂不予汤药口服,先予针灸治疗。查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滑重按无力。辨证为中气亏虚,湿滞大肠,瘀血阻络,水饮停胸。取合谷、曲池、足三里、丰隆、下巨虚以补中焦气血、清热祛湿、通腑。每日1次,手法以迎随补泻为主。
3 d后,患者排气渐增多,排少量黄色稀便,腹胀缓解,无喘憋症状,已可平卧,心率降至94次/min,体温降至37.8 ℃左右。续观3 d,腹腔引流呈淡黄色透明液体,无肠液、食物残渣样物质,已除外肠瘘及吻合口瘘的表现。患者进流食后,腹胀加重,心悸失眠,乏力气短,动则汗出,夜间盗汗、噩梦,午后有
低热,体温37.8 ℃左右,舌红,无苔,脉弦细。辨证为心脾气血两虚,血虚发热。方以归脾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党参15 g,白术15 g,炙黄芪30 g,炙甘草10 g,当归20 g,茯苓30 g,制远志10 g,炒酸枣仁9 g,木香9 g,大枣10 g,川芎15 g,桔梗10 g,熟地黄15 g,龙眼肉3 g。每日1剂,浓煎100 mL,早晚口服。服3剂后,患者心悸胸闷、动则汗出、盗汗好转,夜间基本无噩梦,咳嗽、痰少,食欲尚可,进食后稍有腹胀,大便每日2~3次,为不成形黄色稀便,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气不固表,痰饮内停,治以益气固表、燥湿化痰。方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姜半夏9 g,陈皮9 g,茯苓30 g,炙甘草10 g,太子参15 g,炒白术20 g,防风10 g,炙黄芪30 g,当归20 g,浮小麦30 g,酒大黄6 g,黄芩9 g,桑白皮15 g。继服3剂后,患者咳嗽消失,饮食及大便无明显变化。午后仍有发热,晨起热退,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脉弦。辨证为邪犯少阳,胆胃不和证。治以和解少阳之法,考虑气阴不足,故方以小柴胡汤合当归养血汤加减:柴胡15 g,黄芩9 g,姜半夏9 g,太子参15 g,甘草9 g,大枣10 g,桔梗10 g,赤芍15 g,当归20 g,黄芪15 g,茯苓30 g,陈皮10 g,麸炒枳壳10 g,滑石粉(包)10 g,天冬30 g,麦冬30 g。
患者服上方3剂后,口苦基本消失,无头晕,仍有口干,短气乏力,阵热汗出,小便黄,大便黏,眠纳可,舌红,苔后部黄腻,脉弦。考虑患者脾气亏虚,湿浊内生,停于下焦,辨证为湿热下注,脾气亏虚,升降失调。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中、宣畅气机。方以三妙丸合三仁汤加减:苍术15 g,黄柏10 g,薏苡仁30 g,青蒿20 g,地骨皮15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连翘15 g,黄芩9 g,太子参20 g,柴胡10 g,麸炒枳壳9 g,竹叶9 g,砂仁6 g,白豆蔻6 g,滑石粉(包)30 g,甘草9 g。继服5剂。
经中西医结合处理3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腹胀消失,进半流食后无腹胀、腹痛,腹壁切口逐步缩小,局部已形成新鲜肉芽组织,并开始覆盖表皮。复查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范围。
4 讨论
本案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兼顾术后气虚、血虚、血瘀。中药口服多需浓煎100 mL左右,如有留置胃管患者,可缓慢灌入中药,并夹闭30~40 min,如有排气、排便但进食不利或进食腹胀、腹痛者,可分次口服。另外,术后出现腹部并发症,需要除外消化道瘘的可能性。如出现消化道瘘,可以针灸治疗为主,主穴为足三里透上巨虚、天枢透腹结,配以关元、内关。调畅气机加太冲、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滞加梁门、天枢。
对于上消化道手术患者未有排气、排便,可予直肠给药。鉴于肛缘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特别丰富,对刺激异常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便意,不便于药物的存留。所以,一般直肠给药的温度应控制在35~40 ℃左右。为避免引起便意,故直肠给药药量应控制在100 mL以下,也可分次给药或滴注。方剂多选用大承气汤加减通腑导气,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气、排便时间。但应除外术后机械性肠梗阻等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患者,并根据全身状况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