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
的弘扬与保护
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临清历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是重要的“王畿之地”,战国时期是重要的齐赵边城,至元明清时期,临清市依运河而兴起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运河名城,铸就了数百年的繁华与富庶,也创造了绚丽的运河文化。作为“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临清市一直致力于运河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尤其是在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市更是掀起了保护、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热潮。
临清市古城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临清历史和运河文化的精髓,07年以来,临清市新华社区和大辛庄社区群众自发组织了临清古城胡同游活动,通过游览临清胡同,深入了解临清明清时期辉煌的历史,体会了运河文化的深邃,更加热爱家乡,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家乡的美丽富强而努力的目标。本课题试图通过“古城胡同游”活动,了解运河文化弘扬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建议。本次调查的目的有:
1.了解临清历史文化。
(1)了解临清昔日的辉煌;
(2)激励自己为家乡更加美好而奋斗的责任感。
2. 加深对临清运河文化的认识,从自身做起宣传保护运河文化。
3.对运河文化弘扬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方法有:
1.查阅文献资料,主要通过书籍和网络两种方式;
2.制作调查问卷,发放并整理调查问卷;
3.实地参观临清胡同(箍桶巷、竹竿巷、白布巷),感受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
活动安排:
1. 2013年 11月12日,查阅文献资料,通过书面材料了解运河文化;
2. 2013年11月13日,设计调查问卷并印制50份以发放调查;
3. 2013年11月14日,参加临清胡同游活动,并发放调查问卷;
4. 2013年11月15日,整理调查问卷,并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查阅《临清史志》,并通过网络查阅到临清历史及临清胡同资料,初步了解临
清胡同的历史变迁、运河文化的兴起及繁荣历史。
2.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方法,并制作了调查问卷。
3.11月14日早上参加了临清市运河保护组织团体组织的临清古城胡同游活动,游览了临清的古街、古巷,并认真听取了临清中洲古城区的街巷胡同的来历、鳌头矶名称的由来、临清钞关的来历及历史地位及临清故事等有关内容的讲解。
4.胡同游结束后,请朋友及亲友帮助,向参加胡同游活动的群众随机发放了50份问卷,全部回收并进行了整理分析,进而完成了研究报告的撰写。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过程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第二,被调查人对临清胡同的认识;第三,被调查人对保护临清胡同的建议。
2.关于被调查者对临清胡同的认识的分析
3.关于被调查者对保护临清胡同建议的分析
总结报告:
(一) 历史变迁
1、临清古街巷历史简介
临清曾有古街巷200多条,现存170多条,临清的古街巷能充分解释临清的运河文化,是运河文化的璀璨明珠。
临清的古街巷多于临清特产、特色商业、国家机构、历史名人、民间传说有关,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临清箍桶巷、竹竿巷、白布巷等古街巷,这些古街巷坐落在运河沿岸,曾为古临清城的商业中心。
(1)以商业闻名的街巷-白布巷
白布巷西傍京杭大运河,街道南北向,长约300米,形成于明宣德年间。白布巷又以“浮桥口”为界,分为南段“大白布巷”、北段“小白布巷”。
明成化元年,有王姓商人,在白布巷始建手工操作的土布作坊,时有织机30余张。《临清直隶州志》记载,成化二年苏州会馆、南翔会馆、信义会馆联合成立“左元号”白布收庄,此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白布巷”。
明万历年间,随着漕运的兴起,临清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临清白布巷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白布集散地而日趋繁荣。至清末,白布巷仍有白布行交易。
(2)与风俗有关的街巷-箍桶巷
临清箍桶巷,街道东西巷,长170余米,西通白布巷,东通粜米巷、琵琶巷、公馆街,形成于明永乐年间。
箍桶巷的形成与地方风俗密切相关。永乐三年,会通河建成,大运河南北畅通,临清位居南北要冲。临清成了当时全国有名的商业大都市,天南地北的商人落户临清,也带来了各自家乡的不同风俗。临清有结婚俗语:“子孙马子,长明灯”之说,子孙马子即是江浙一带的“马桶”,到现在临清还流行着女方出嫁时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习俗,这就是由马桶演变来的。
随着马桶供销市场的旺盛,专做马桶的手工业者应运而生。至明宣德年间,箍桶木器作坊已有几十家,出现了规模化的专门经营马桶、木桶的市场,这条街巷变约定俗成的被称为“箍桶巷”。
(3)与历史名人有关的街巷-帅府街
临清帅府街,街道东西巷,西临京杭运河,北连牛市口,因明代徐达元帅府而得名。
《明史》记载“徐达,字天德。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师次临清,顾时浚河通舟师,遂引而北。”“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明代开国之初,徐达奉高祖之命,领军北取中原,因徐达是明教徒,属伊斯兰教派,故驻军临清城西北一带,他的帅府安扎在临清牛市口北,频临运河。徐达治军有方,其军队纪律严明,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离开临清北去以后,百姓一直很怀念他,于是把他驻扎过的地方成为“帅府街”。
(4)因国家机构得名的街巷-钱局街
临清钱局街,街道南北向,在临清罗城、东水门附近,因大清铸钱局“宝临局”坐落于此而得名。
《民国临清县志》记载,临清铸钱局“有炉30余座。明设属工部,清属仓部,每年领银八万两,买铜铸钱。”铸钱局坐西朝东,独立式院墙,中央高台,高台之上为房屋建筑物,建筑物与院墙形成环形走到,其中铸钱局大门匾额“宝临局”为康熙墨宝。
“宝临局”是大清入关后,设立最早的铸钱局之一,临清铸钱局“宝临局”在乾隆中期基本停止铸钱。
2、临清运河文化历史渊源
临清,因傍临“清河”而得名,清河即现在的卫运河。古清河流经古卫国地,又称卫河或卫水。
卫水流域的临清在商代是王畿之地,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至隋、元时期,临清位于隋、元两大新旧运河的交汇点,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公元608年,大运河经由洛阳经临清至天津直抵涿郡(北京),名永济渠。元朝又开通了从济宁至临清的会通河,从此,开启了南北漕运的繁盛时代。临清成为了南北水运的枢纽、京津门户和著名的运河名城。在鼎盛时期,临清城及码头舟舶星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