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丹江口水库集水区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据《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2)》,2010年丹江口水库水质评价为中营养状态,富营养化是丹江口水库水质的主要威胁。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示意图,下表为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表。

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你认为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可能会对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并说明理由。

(5分)(2)指出汉江与渭河水文特征的异同点。

(3分)(3)1969年我国在十堰市布局建设了东风汽车公司,2003年该公司总部由十堰市迁至武汉。

解释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址武汉的原因。

(2分)【答案】(1)耕地。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水源污染。

城镇。

居民生活污水、工业生产产生的各类污水。

水域。

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

(2)相同点:以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秋季。

不同点:汉江水量远大于渭河;渭河含沙量多,汉江含沙量少;渭河有结冰期而汉江无。

(3)武汉与十堰市相比,武汉为区域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素质高等。

【解析】(1)读表格分析,耕地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水源污染。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工业生产产生的各类污水。

水域中进行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

都可能对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2)两河都是以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秋季节。

这是相同点。

不同点是两河的水量、含沙量、结冰期不同。

汉江水量远大于渭河,渭河含沙量多,汉江含沙量少。

渭河有结冰期而汉江无结冰期。

(3)武汉与十堰市相比,武汉为区域中心城市。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素质高等。

迁移到武汉更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

【考点】影响水源水质的因素,河流水文特征差异,产业转移的原因。

2.我国近年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学科门类最齐全、技术最先进、阵容最强大的三江源科考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新教材 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含答案)

新教材 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某区域河流和湖泊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A.高山冰雪融水B.大气降水C.地下水D.冰川融水2.图中所示的湖泊,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A.海上内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D.大气循环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补给形式判读。

从图中经纬度和城市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安徽省中部,所以该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B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判断。

图示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属于我国季风区,该湖泊为巢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

读全国及十大流域全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多年平均直方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递减B.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东向西递减C.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D.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4.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温B.降水量C.河流径流量D.植被类型5.西北诸河的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主要原因是()A.植被覆盖率低B.均为内流河C.河流结冰期长D.地表水缺乏答案:3.C 4.A 5.D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向西呈增加趋势,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小,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所以C正确。

第4题,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故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所以A正确。

第5题,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导致地表缺乏,因此西北诸河在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所以D正确。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答案】AC【解析】环节①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陆地上空的大气降水,它是地表淡水资源重要的补给水源之一;环节②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而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环节③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海洋水蒸发,它可使海洋水浓缩而造成盐度升高;环节④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由海洋上空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它的运动距离受下垫面因素中的地形、地势的影响。

答案选A、C。

【2】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是寒流C.洋流③处易形成渔场D.洋流④为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的风海流【答案】BC【解析】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①由低纬流向高纬,属于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洋流②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属于寒流;洋流③由高纬流向低纬,属于寒流,例如秘鲁寒流,形成秘鲁渔场;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是东南信风的作用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循环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循环运动不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

【1】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属于水循环示意图中环节的代码是A.①B.③C.④D.⑤【答案】A【解析】我国的夏季盛行东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暖湿气流。

故选A。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图中环节施加影响的是A.②B.③C.④D.⑤【答案】D【解析】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施加的影响是改变地表径流。

南水北调体现的就是改变地表径流。

【3】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B.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D.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用之不竭【答案】B【解析】A项水循环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水热交换,故A项错误;C项“使海洋蒸发减少”不恰当;D 项水资源的总量有限,故“用之不竭”不恰当。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1.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答案】A【解析】读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a是由废水指向水体或供水系统,所以只能表示污水处理,处理后的废水才能被供水系统利用。

b指向废水,表示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集中收集起来。

所以A 对。

污水不能向供水系统排放,B错。

废水不能直接利用,会扩大污染,C错。

污水处理后不再是废水,b不能表示污水处理,D错。

【2】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答案】A【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的二次污染。

水体本身有自净能力,水量大,水体流速快都能提高自净能力。

所以治理措施应是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也就增加了水量,加快了流速,A对。

水量减少,会导致自净能力下降,B、C错。

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总水量增加,但流速减慢,不利于治理提高自净能力,D错。

【考点】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水体污染的治理措施。

2.该图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C弧上太阳高度为0°,且与纬线70°相切于B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1分)(2)我国北京(40°N)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此刻D点的昼长是小时。

(2分)(3)此时,伦敦的地方时是日时。

(2分)(4)此时开普敦的气候特点是,北京的气候特点是。

(2分)(5)南太平洋等温线向(南或北)凸出。

(1分)(6)简述此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2分)【答案】(1)北纬20°,西经60°(1分)(2)70°,24(2分)(3)4日16时(2分)(4)温和多雨,高温多雨(2分)(5)向南(1分)(6)北半球昼长于夜,北纬70°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2分)【解析】(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该半球为北半球,由于ABC弧上太阳高度为0°,所以ABC弧为晨昏线,因为且与纬线70°相切,所以太阳直射点为20°;MB平分了晨昏线且为日期分界线,所以MO为0时经线,NO为180°经线,MO的经度为120°E,那么12时经线为60°W;MO为0时经线,此时纬线70°以内为白昼,所以太阳直射在20°N,,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为北纬20°,西经60°。

2022《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 Word版含解析

2022《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 Word版含解析

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读某区域河流和湖泊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A.高山冰雪融水B.大气降水C.地下水D.冰川融水2.图中所示的湖泊,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A.海上内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D.大气循环下图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右图为左图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线。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A.此时降水较多B.受信风把握C.沿岸暖流经过D.地处北半球4.图中的河流()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B.秋冬发生凌汛C.此时接受湖泊补给D.西北流向东南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刻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

据此完成下列5~6题。

南岭地区>60%天山地区20%~60%华北地区<30%江淮地区30%~40%浙江丘陵>60%成都平原<40%云贵高原<40%西北地区(除天山地区)<5%5.依据表中数据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华北地区径流系数较小,是由于该地蒸发量小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肯定大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径流系数山区一般大于平原地区D.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由于地形平坦6.近年来,发觉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其成因可能是()A.森林植被破坏B.降水量增大C.缓坡修筑梯田D.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分东线、中线、西线3条线路。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7~8题。

7.南水北调主要转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A.①B.②C.③D.④8.东线工程调水量最大的季节可能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蒸发量指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

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太阳辐射越强蒸发量越大。

读“北京市1960—2010年蒸发量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北京市近50年来蒸发量变化特点是①增加②减少③城区比郊区大④郊区比城区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读图,根据图例分析曲线变化,近50年来,蒸发量在减少,但城区蒸发量比郊区蒸发量大,B对。

A、C、D错。

【2】北京城区蒸发量变化的原因是A.全球变暖B.湿度减小C.雾霾增多D.风速增大【答案】C【解析】近50年来,北京城区的蒸发量是波状减少,根据材料中影响蒸发量的因素分析,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蒸发量越大,所以A、B、D错。

雾霾增多,大气透明度差,太阳辐射减弱,所以蒸发量减少,C对。

【3】上述研究可运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A.数字地球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技术【答案】B【解析】数字地球是将各种信息用数据,实现网络上传输、共享,不是处理分析研究,A错。

GIS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数据,可用来研究,B对。

GPS主要功能是导航、定位,不能用来分析、研究,C错。

RS是遥感,不能分析、研究,D错。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影响蒸发量的因素,地理信息技术。

2.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的异常是城市内涝原因之一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规律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答案】AC【解析】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环节①表示大气降水,降水量异常偏大,是城市内涝原因之一,A对。

环节②是地表径流,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不是地表径流,B错。

环节③代表蒸发,海水蒸发量多,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C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含答案)

3.1水循环考点基础练考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三类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A.径流 B.下渗 C.降水 D.植物蒸腾2.对图中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a-b-c-d各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B.b环节为陆地内流区提供大量水汽C.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D.c环节降水总量比e环节大【答案】1.C 2.C【解析】1.从图示可知甲、乙、丙三类水循环分别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三类水循环均有蒸发、降水环节,C对,排除ABD。

故选C。

2.a环节是蒸发,b是水汽输送,c、e是降水,d是下渗。

地球的各个圈层主要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地壳、地幔、地核。

a-b-c-d各环节仅仅联系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但其中岩石圈只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以a-b-c-d各环节并没有联系下地幔和地核,A说法错误;b环节为陆地外流区(降水)提供了大量水汽,B说法错误;c(降水)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C说法正确;海洋蒸发的水分,只有一少部分通过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绝大部分在海洋上空凝结后形成降水,所以c环节的降水总量远比e环节小,D说法错误。

故选C。

如果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A.①一降水 B.②一蒸发C.③一水汽输送 D.④一地表径流4.南水北调影响图中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A.①B.②C.③D.④【答案】3.A4.B【解析】该题以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为材料,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影响因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由材料可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可得,①代表降水,②代表地表径流,③代表蒸发,④代表水汽输送。

因此,BCD项错误,A项正确。

故选A。

4.由已学知识可知,南水北调,对应影响主要为地表径流,据图可知:①代表降水,②代表地表径流,③代表蒸发,④代表水汽输送,因此对应②,ACD错误,B项正确。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①③④⑤四个环节完成的是( )A.海陆间水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答案】A【解析】根据图形可知①③④⑤四个环节分别是水汽输送、海水蒸发、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所以由①③④⑤四个环节所形成的应是海陆间大循环,选项A正确。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能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是( )A.①B.②C.⑤D.③【答案】C【解析】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只有地表径流可以在地势高处侵蚀和冲刷地表形成流水侵蚀地貌,;在低处泥沙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选项C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若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M、N分别为()A.7、16B.16、7C.7、23D.16、77【答案】C【解析】读图,指向M的箭头只与两个数值有关,P是海水蒸发84,T代表有77以降水形式落回海洋,所以指向M的只有7个单位。

指向N的两个数值,一个是M为7,另一个是Q是16,所以N是23。

选项C对。

A、B、D错。

【2】图中哪些环节与奔腾的长江水有关()A.PMNS B.PMTS C.MTSN D.SPQN【答案】A【解析】读图,T指海面上的降水,与陆地径流无关,B、C错。

Q代表的是全球陆地上的水汽蒸发,也包括植物的蒸腾,图示情况中Q蒸发的水汽,又重新成了N的组成部分,不会影响长江水流量,D错。

只有A 对。

【3】人类修建水库所在的环节是()A.M B.S C.N D.Q【答案】B【解析】读图,M表示水汽输送,N表示陆地降水,Q表示陆地蒸发,S表示地表径流,人类修水库所在的是地表的河流上,所以所在环节是S,选项B对。

A、C、D错。

【考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环节。

3.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题。

【1】“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A.①环节B.④环节C.⑤环节D.⑦环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检测9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检测9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合格·过关练]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表示夏季风所起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D 2.B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季风起到输送水汽的作用,图中④代表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流域调水改变的是地表径流,图中②为地表径流环节。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

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①环节的是( )A.长江东流B.海水倒灌C.台风登陆D.黄河凌汛4.②环节不畅通可能导致( )A.洪涝灾害B.海平面上升C.暴雨灾害D.土地荒漠化5.图中所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A.使水呈三态变化B.使海平面上升C.不断更新陆地水D.加速冰川融化解析:3.C 4.A 5.C 第3题,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①环节是水汽输送。

台风登陆属于①环节,C项正确。

长江东流、海水倒灌、黄河凌汛都属于地表径流(②环节),A、B、D项错误。

第4题,图中②环节是地表径流,②环节不畅通可能导致洪涝灾害,A项正确。

海平面上升与径流注入无关,是全球变暖的结果,B项错误。

暴雨灾害受降水影响,C项错误。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第5题,图中所示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其地理意义是不断更新陆地水,实现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项正确。

图中所示水循环不是水呈三态变化的原因,不能使海平面上升,也不能加速冰川融化,A、B、D项错误。

读我国长江口附近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长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陆地内循环D.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8.关于水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节①参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B.环节②与地表温度无关C.环节③中的水分含量与海陆分布无关D.环节④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刻解析:6.B 7.D 8.A 第6题,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太平洋上的水汽在东南季风的吹送下到达陆地上空,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而降水最终汇集成径流,流入海洋中,故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夏季。

高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水循环及其意义(含详解)

高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水循环及其意义(含详解)

⾼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循环及其意义(含详解)2021届⾼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循环及其意义(含详解)⼀、单选题读⽔循环⽰意图,完成下列⼩题。

1.“⼀滴⽔借助⽔循环,可以汇⼊⼤海的波涛,可以化为⾼⼭的彩虹,可以变为地⾯的积雪,融化后渗⼊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这⼀段话说明参与⽔循环的圈层有①⽔圈②岩⽯圈③⽣物圈④⼤⽓圈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云⽓西⾏,云云然,冬夏不辍;⽔泉东流,⽇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春秋》)这段⽂字主要涉及A.静态⽔资源的更新过程B.⽔循环的②和④、⑤环节C.⽔循环的①和⑥环节D.全球⽔量不均衡原理读某地区⽔循环⽰意图,完成下列⼩题。

3.图⽰⽔循环A.①的⽔量⽐③⼤B.②的⽔量⽐④⼩C.③和④的⽔量相同D.②和⑥的⽔量相同4.若图⽰⼭坡森林植被遭破坏,则D.②增多5.图⽰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采⽤透⽔地砖代替不透⽔的硬质地⾯,其对⽔循环的有利作⽤是A.增加③B.增加⑤C.增加②D.加速①上海市建设“⾬⽔银⾏”,在⾬季过滤并储蓄⾬⽔,⾮⾬季将净化后的⾬⽔⽤于浇灌绿地。

读图“⾬⽔利⽤过程⽰意图”,完成下列⼩题。

6.“⾬⽔银⾏”在⾬季过滤并储蓄⾬⽔过程中,影响的⽔循环环节主要是A.植物蒸腾B.⽔汽输送C.降⽔D.下渗7.上海市建设“⾬⽔银⾏”,可以①减少内涝发⽣②改善⽣态环境③提⾼江河⽔位④加剧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降⾬量的测量,对于农业⽣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量器发明之前,⼈们通常根据⾬后泥⼟的湿润程度,⼤致判断降⾬量。

下图中的古代⾬量筒建造于1770年,由黄铜制成,呈圆筒状,筒⾼⼀尺五⼨、圆径七⼨,放置在测⾬台上。

据此完成下列⼩题。

8.根据泥⼟湿润程度判断降⾬量,涉及的⽔循环环节主要是A.⽔汽输送9.导致图⽰⾬量筒测量不够准确的原因主要是A.由黄铜制成B.筒圆径过⼩C.置于测⾬台D.位于树荫下我国某地农民根据多年的经验,在裸露在外的⼟地上覆盖上⼀层秸秆,对农业⽣产有利。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练习含解析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练习含解析1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一、选择题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B)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解析: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C)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C项。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D)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回答4~5题。

高中地理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专题含详解

高中地理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专题含详解

《水循环》练习题(2月11日)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

读图“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过程中,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D.下渗2.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2015年8月,为了应对持续的旱情,美国洛杉矶当地政府将9600万个黑色塑料球投放到洛杉矶水库,以遮蔽阳光照射,防止水分蒸发。

通过这项物理覆盖技术,洛杉矶水库每年减少了11亿升水的蒸发。

下图为我国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

读图完成3~5题。

3.采用塑料球覆盖水面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库区空气湿度增大 B.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C.库区云雾天气减少 D.库区气温日较差减小4.如图所示,我国某地水库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的原因可能是A.水面结冰B.风速减小 C.水质变差 D.水库干涸5.下列四个地区中,最需要推广该项技术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下图示意R河流域,R河最终注入L湖。

L湖后期因面积缩小一分为二。

据此回答6~8题。

6.R河径流量从源头到河口()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7.L湖“一分为二”的原因不包括()A.人类过度引用河水 B.流域内蒸发量增大C.源头冰川融水增加D.湖泊中部地势较高8.L湖萎缩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A.农业灌溉水源减少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C.当地气温日趋升高D.土地的荒漠化加剧下图中的巴尔喀什湖,以湖水东部咸西部淡著称于世。

读图完成9~11题。

9.不属于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起的作用是()A.提供较为丰富的鱼类产品B.缩小周边地区的气温变化C.阻碍沙漠扩展的重要屏障D.东部农业发展的重要灌溉水源10.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比乙河入湖口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乙河下游地势平坦B.甲河流量更大C.乙河沿途植被覆盖良好D.甲河入湖口较深11.图中沙漠的成因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C.地处内陆,海洋水汽难以进入D.人类过度垦殖的恶果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2高考中图版地理复习课时练-9-水循环与河流-含解析

2022高考中图版地理复习课时练-9-水循环与河流-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9水循环与河流读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下图是某河流一水文站测得的某次降雨后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降雨停止多少小时以后,测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A.4B.8C.7D.94.如果洪峰滞延期变长,可能的原因是()A.测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B.测站上游建了水库C.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D.测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5.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A.缓解热岛效应B.减轻城市内涝C.提供工业用水D.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6.暴雨过后,公园中的荷花池最主要功能是()A.调节小气候B.增加下渗量C.保护生物多样性D.美化城市环境(2020广东广州第一次联考)伊利湖、安大略湖是北美洲五大湖中的两个湖泊。

伊利湖面积约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约18米,最深约64米,安大略湖面积约1.9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约86米,最深约244米。

下图分别示意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位置及其在1972—1973年蒸发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第7~8题。

7.安大略湖5、6月蒸发量最小,是由于()A.气温最低B.水位最低C.风力强度小D.正值融冰期8.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推迟近2个月,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面积B.深度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河水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题。

【1】图中组成海陆间循环的组合是()A.A→B B.A→C→D→E C.F→D→G D.I→D→G【答案】B【解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图中C为水汽输送,E为地表径流,ACDEHG实现了海陆间水循环。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图中如果表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A.春B.夏C.秋D.冬【答案】B【解析】我国夏季东南风是把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所以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夏季,它使陆地水资源得以更新。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

2.有关水循环的正确叙述是A.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地球重力B.水循环只发生在外流区域C.水循环使全球水资源的总量不断得到增加D.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答案】D【解析】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水循环分为三种,既发生在外流区域又发生在内流区域;水循环对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影响不大;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成因、分类和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循环的成因、分类和意义。

3.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下列实现图中①功能的是A.我国的夏季风B.副热带高气压带C.长江D.我国的冬季风【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的水循环过程可判断,①表示水汽输送,主要通过夏季风或台风等形式实现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A.①B.④C.⑤D.⑥【答案】C【解析】南水北调改变了地表水的地区分布,故属于对地表径流⑤环节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结合图示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结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分析。

4.读下图,回答题。

【1】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气压分布规律。

2023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0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3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0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作业10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一、选择题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读图完成1~2题。

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A.7913B.798C.2113D.2182.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A.a—水汽输送B.b—蒸发C.c—地下径流D.d—下渗4.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

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A.水汽输送B.降水-1-C.植物蒸腾D.下渗6.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7~9题。

7.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降水C.下渗D.地表径流8.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9.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华北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A.水汽输送B.下渗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11.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2023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有16个城市开始试点。

高一【地理(中图版)】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练习

高一【地理(中图版)】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地理学科(中图版必修一)14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第一课题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中图版出版日期:2019 年6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课后练习读图1“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 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A. 降水B. 蒸发C. 下渗D. 径流2. 通过增强下渗环节,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的可行性措施是A. 缩减城市绿地B. 铺设地面透水砖C. 治理水体污染D. 增加地下水开采3. 地表径流不畅可能导致A. 洪涝灾害B. 海平面上升C. 暴雨灾害D. 土地荒漠化参考答案:1A 2B 3A蒸馏法是加热海水使之沸腾,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方法。

最近,科学家研发出一种石墨烯薄膜,利用它能迅速将海水淡化。

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其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

结合图2,完成4题。

陆地海洋①④图1图24.蒸馏法海水淡化的过程类似于水循环示意图中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参考答案:4C“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2016年10月,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发布首都海绵城市解读,未来北京市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据此完成5~7题。

5.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A.增加地表径流B.减少植物蒸腾C.减少地下径流D.增加下渗6.建设“海绵城市”可以①增强城市供水能力②提高城市防洪能力③减轻城市交通压力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某班同学为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有A.普及屋顶绿化,扩大绿地面积B.加强监督和管理,消除水体污染C.跨流域调水,减少开采地下水D.地面铺设透水砖,就地消纳雨水参考答案:5D 6A 7D8.读“水循环示意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图3(1)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水循环环节名称: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下列地理现象中,具有图中环节①作用的是__(单项选择题)A.塔里木河河水蒸发B.高山冰川融化C.影响我国的夏季风D.跨流域调水工程(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在于________(双项选择题)A.使地表水体呈现三态变化B.更新陆地淡水资源C.使地球表面水资源均匀分布D.调节全球热量平衡(4)2017年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出租房屋增加收入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面积D.吸引外来人口定居【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留”增加收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记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产生问题。

2.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称为社会水循环。

下图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框架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自然水系统、外部再利用、废水处理和给水处理,其中乙环节应为 ()。

A.给水处理B.外部再利用C.废水处理D.自然水系统【答案】C【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将四个选项尝试填入图中分析验证,可以发现“废水收集”之后必然是“废水处理”,不然无法循环再利用。

3.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小题。

与1985—2000年对比,该流域2000—2010年水体面积大量减少的主因是A.蒸发量加大,下渗严重B.耕地面积扩大,农田灌溉量增大C.城镇规模过大,需水量增大D.林地、草地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分析,2000-2010年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而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该河流作为本区域主要的水源,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河水灌溉,导致水体面积减少,所以选B。

【考点】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答案】A【解析】如为海陆间水循环,H为海洋、G为陆地,①代表降水,补充地表淡水,A正确;②为地表径流,为水体形成基础;③为海水蒸发,使海水盐度上升;④为水汽输送,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有关;所以选A项。

【2】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答案】B【解析】①为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A错;②为西风漂流,B正确;③为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C错;④为南赤道暖流,D错。

【考点】水循环过程;洋流模式图判读2.读非洲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描述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的变化特征正确的是()A.由西南向东北递减B.南部降水变率小C.北部降水变率大D.西南部降水最多,变化最大【答案】D【解析】从等降水量线数值分析,西南部数值最大,表明西南部降水最多;等降水量线分布最密集,表明降水的变化最大。

故选D。

【2】1963 年,图中湖泊面积2. 5万平方千米,到 2007年,该湖面积减小到2000平方千米,不足原来的1/10 。

造成图中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有()A.气候干旱,导致湖水下渗加剧B.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C.沙漠化加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湖泊淤塞严重D.降水减少,流域面积减少【答案】B【解析】该区域1963年与2007年相比,气候变化不大,降水量变化不大;沙漠化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而人口的增多,农业的发展,使引水灌溉量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使湖泊面积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某区域河流和湖泊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A.高山冰雪融水B.大气降水C.地下水D.冰川融水2.图中所示的湖泊,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A.海上内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D.大气循环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补给形式判读。

从图中经纬度和城市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安徽省中部,所以该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B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判断。

图示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属于我国季风区,该湖泊为巢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

读全国及十大流域全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多年平均直方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递减B.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东向西递减C.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D.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4.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温B.降水量C.河流径流量D.植被类型5.西北诸河的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主要原因是()A.植被覆盖率低B.均为内流河C.河流结冰期长D.地表水缺乏答案:3.C 4.A 5.D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向西呈增加趋势,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小,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所以C正确。

第4题,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故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所以A正确。

第5题,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导致地表缺乏,因此西北诸河在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所以D正确。

(2018·湖北黄冈中学调研)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过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下图分别为某城市附近水系分布(Ⅰ),该流域内一次局部暴雨后甲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Ⅱ)以及城市的水循环分布(Ⅲ)。

读图完成6~8题。

6.关于图(Ⅱ)中四条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城市建设前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B.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C.③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D.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大气降水补给量7.结合图(Ⅲ)分析,②曲线流量峰值大于③曲线,主要是因为()A.a增加B.b增加C.c增加D.d增加8.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Ⅲ)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a增加B.b减少C.c减少D.d增加答案:6.B7.D8.A解析: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根据图(Ⅱ)河流流量的变化和出现洪峰的时间先后判断,大气降水补给时间最短,因此应该是曲线①,城市建成后,减少了降水下渗量,因此洪峰来得更早,流量更大,因此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③表示城市建设前,故B项正确,A项错误;地下水补给最稳定,无季节变化,因此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故C、D项错误。

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据图(Ⅲ)可知,a表示下渗,b表示地下径流,c表示蒸腾,d表示地表径流;②曲线洪峰时间提前,说明地表径流量增加,故D项正确。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会增加下渗水量,从上题可知A项正确;地下径流会增加,故B项错误;蒸腾作用会增加,故C项错误;d 会减少,故D项错误。

(2018·湖南醴陵二中检测)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9~11题。

9.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降水C.下渗D.地表径流10.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11.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华北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答案:9.D10.B11.C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

该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使雨水被收集和利用后难以在地表汇集成径流。

故选D。

第10题,该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故B 选项正确。

第11题,该系统适合在缺水的地区使用,选项所列的四个地区中,缺水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

故选C。

二、综合题(共46分)12.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分)(1)(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1)相同点:影响因素为气温。

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4、5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流量小;径流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冬季断流;径流年际变化小。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途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径流变化曲线图的判读。

第(1)题,该地全年降水量均匀,但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化较大,图中甲、丙汛期分别形成于3月和8月,且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则影响因素为气温。

第(2)题,河流径流量减少与补给水源减少和人类用水增多有关。

第(3)题,该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则必然位于内陆地区,水文特征分析注意归纳图中信息,从水量及季节变化、汛期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4)题,以冰川为补给水源的河流,若流量减少,必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有关,也与人类过量用水有关。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4分)材料一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

材料二2013年1月,我国东北平原的三江湿地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入世界保护区行列。

(1)图示环节表示海陆间循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陆地内循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a在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有可能是()A.中国B.秘鲁C.埃及D.英国(3)列举水循环对图示地区的影响。

(4)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三江湿地的成因。

答案:(1)f→a→b→c→d→e g→b→c→d(2)D(3)提供水源、水能,塑造地表形态等。

(4)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解析:第(1)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

根据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概念和环节很容易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水循环环节。

a环节表示由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

四个国家中,中国季风气候区夏半年受夏季风影响,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盛行西风,秘鲁、埃及等地中海气候区只有冬半年受西风影响。

第(3)题,考查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为人类提供水源;地表径流形成水能、塑造地表形态等。

第(4)题,考查对水循环原理的应用,实质也是考查水循环的影响。

分析沼泽地的形成,一般从水的来源(径流、降水)、水的排泄(蒸发、下渗、径流)等角度分析。

据此结合三江平原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分析解答即可。

刷题加餐练刷高考真题——找规律(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答案:1.B 2.C 3.D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水循环。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下渗量减少,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B项正确;森林对降水变率影响不大,C项错误;河道淤积不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D项错误。

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

森林植被对降水量影响不大,①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②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③正确;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加,④正确。

选择C项。

第3题,本题考查水循环。

由“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可知,忽略蒸发,降水全部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多,故两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

读图可知,透水岩层向乙河流域倾斜,导致部分甲河流域坡面径流渗到乙河流域从而汇入乙河,故甲河径流减少,乙河径流增加。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答案:4.D 5.B解析:第4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种植土层上部铺设树皮覆盖层,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D项正确。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组成种植土层和砂层的颗粒物质较小,雨水下渗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强,B项正确。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