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
以下是考研为大家整理的“2019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意识01. 意识,指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
它有两种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控制思维和行为。
觉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觉。
注意,是意识聚焦的过程,以对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体验更加敏感。
注意分配,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
02. 心理学家用经验取样法、寻呼提醒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
日常意识流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白日梦。
白日梦,指注意从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的思想或想象的场景。
国外研究表明,所有人都做白日梦,大学生平常约有一般时间在做白日梦。
03. Freud区分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过程。
前意识心理过程不在当前的意识中,但在需要时能够进入意识。
很多无意识心理过程是无法进入意识的,因为它们受到压抑,否则一旦被意识就会引起焦虑、害怕。
研究表明,在阈限下呈现刺激,会影响意识的内容,但在改变人的动机行为方面影响力甚小。
04. 信息加工理论将意识区分为无意识(程序性)和前意识(阈限下)认知过程。
研究表明,大量平行但意识觉察不到的认知过程。
05. 中脑结构在调节觉醒和唤起状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额叶与注意指向关系切,但是,同多数心理功能一样,意识分布于很多神经通路。
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盲视或Prosopagnosia这类意识障碍。
06. 睡眠/觉醒周期被称为生物节律,是按照日常光照和黑暗周期而变的生物过程。
测量脑电波,发现睡眠过程有一系列循环的阶段(按脑电波特性可分为五个阶段)。
多数梦出现于REM(因此阶段眼球出现震颤运动而得名)睡眠阶段。
一般人平均一夜做梦4-6个,但醒来能记住的多半是临醒前做的梦。
如果干扰REM睡眠,第二天REM将出现反弹。
07. Freud将梦区分为表现内容(故事情节)和潜在内容(背后的意义)。
释梦,即根据表现内容推论解释潜在内容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
– 当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注意起到重要 调节作用
• 整合功能
– 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整合作用,在注意状态下将个别 特征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 适应性动作
– 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注意 看一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物体上;沉思或想象时, 眼睛好像注视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事物已不被注意。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什么是意识
• 一般的心理状态(conscious states)
–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正在进行的心理活 动
– 与无意识状态(unconscious states)相对应
• 清醒状态下的觉知(conscious awareness)
– 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即“某人”觉 察到“某事”。
– 指向性:心理活动选择某一事物为对象而离开 其他事物
–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一事物的时 候,会在这个事物上“全神贯注”起来
三、注意的功能
• 选择功能
– 注意的过滤作用,使信息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的中心
• 维持功能
– 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 状态
– 主要表现为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
• 无关动作的停止 • 呼吸运动的变化
–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 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
头等现象
五、注意的种类
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 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 不随意注意 • 随意注意 • 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无意)注意
• 含义
意
(四)注意的转移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意识与注意(一)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意识与注意(一)(总分:11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30.00)1.意识(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
2.注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与集中性。
3.随意后注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4.生物节律(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 第一阶段:浅睡(根本没有睡着) • 第二、三、四阶段:越来越深,第四阶段
通常很难被唤醒。
1234 32R 12 34 3 2 R 1 234 32 R
• 在一次典型的睡眠中,REM与NREM会交 替出现。在8个小时的睡眠中,大约有5次 REM睡眠。在刚入眠时处于深度睡眠;而 当接近天明时,REM睡眠的时间会延长。
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 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
佳的判断和行为。
• 正是通过意识,我们分析因果关系,想象现时 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 我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局限性
• 意识经验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 • 意识有一定局限性:
2.睡眠的功能 解释一: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
休整和恢复。 解释二: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解释。
睡眠可以使动物避免消耗能量,和在一天中不 适应的一段时间内避免受到伤害。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睡眠形态的个别差异 个体的有意识的控制:熬夜或闹钟 生物节律的控制:入睡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个性特征的影响:紧张忧虑的人与外向的人 心理状态的影响:忧郁与愉快的人 白天活动的影响:激烈的活动增加慢波睡眠 成熟发展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睡眠不同
–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 并没有意识到。
• 人看不见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 • 人听不见频率低于特定范围的声音。
– 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 而不见。
• 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 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心理学-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二)衰减器学说
格雷(J.A.Gray,1960)在双耳实验中 (左耳呈现:ob—2—tive;右耳呈现: 6—jec—9),无论哪个作追随耳,其报告 的结果是objective,这一结果表明, 非追随耳仍被注意,其信息受到加工。
于是,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了衰减 器学说。该学说是一种双(多)通道理论。这一学 说则认为被拒绝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阻断,只是 次要的信息被衰减,而重要的东西则能通过并反 映在人的意识中。
⑹前意识(preconscious)弗氏的解释;认知心理学解 释(长时记忆的信息。
二.研究意识的历史
1.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研究意识的内容、 结构、 元素(包括感觉、思想、感情、意志).
2. 行为主义不重视意识的研究;
3. 精神分析研究下意识;
4. 完形心理学涉及意识问题;
5. 意识课题受重视是60年代认知与人本心理学兴起以 后开始的—①5、60年代快速眼动睡眠—不同意识状态 的生理机制;②6、70年代割裂脑研究—发现独立的意 识系统;③80年代末发现无意识或内隐的(implicit) 知识即盲视现象;④疾病感失认症。
2、生理学的观点(physiological view)
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通常情况 下,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是必要的。睡眠情况下,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产生一 些随机活动,梦就是认知系统对这些随机神经活动进 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
3、认知的观点 梦有一定的认知功能。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加 工,这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四)认知资源限制和双加工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资源的应用,认为对输 入进行操作的认知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如果 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认知资源,那么注意就 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 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认知资源的有限数 量所决定的。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简答题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
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2)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
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
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
2.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
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神经机制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神经机制四、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1、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的选择功能过滤器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英国心理学家罗德本特提出。
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
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由特瑞斯曼提出。
与过滤器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对外来的信息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信息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2)、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认知资源理论:认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人能够同时做许多事。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2、注意的神经机制朝向反射:是注意初级的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
在朝向反射时出现的一系列出现身体变化,有助于提高感官感受性,并能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
脑干网状结构:是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号,一部分沿感觉传导通路直接到达相应的皮层感觉区;另一部分通过感觉通路上的侧枝先进入网状结构,由网状结构释放一种冲击性脉冲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大区域,从而使大脑产生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使皮层功能普遍得到增强。
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意义。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边缘系统既是调节皮层紧张性的结构,又是对新旧刺激物进行选择的重要结构。
大脑皮层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作用,还是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人脑额叶直接参与由言语指示所引起的激活状态。
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和注意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
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
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
(分耳实验否认)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2024考研心理学:重点名词整理之意识
2024考研心理学:重点名词整理之意识
业务课名称:心理学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意识
1、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几个意识水平。
第四章注意
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2.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
(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
4.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
朝向反射:由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反射,这种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这种生理机制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
一旦刺激物失去了新异性或是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就不会发 生了脑干网状结构: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它不传递环境中特定信息,而 使大脑维持着一般性的兴奋水平,这是注意所必需的边缘系统:存在着大量的“注意神经元”,它们仅对新异刺激或刺激的变化作反应大脑皮层:是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调节、控制着皮层下组织,并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 择注意发生时感觉器官往往会朝向注意的对象;注意时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例:头部血 管舒张而肢体血管收缩,吸气短而呼气长等:注意还伴随着某种表情或动作。
但注意是一种内部 的心理状态,它和外部的行为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往往会出现假象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不常考)含义:注意广度(注意范围)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一般人的注意 广度是 7+-2 个单元(组块)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整齐、颜色越接近、越有内在联系,注意的广度就越大活动任务:活动的任务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的广度就越小影响因素个人活动与经验: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经验越多,注意的广度越大含义:注意稳定性是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的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人的主观状态: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责任性、坚强的意志以及对事物的浓厚兴趣等都会增强注 意的稳定程度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的事物要比单调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活动变化的事物要比 固定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
影响因素与注意稳定相对立注意分散(分心):与注意稳定性相反,即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 吸引过去的现象。
正常现象注意起伏(注意动摇):是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感受性交 替且短暂地下降,以及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而引起的。
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
幻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幻觉:一些情况下,个体意识会发生扭曲,即看到或听到了 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知觉。
幻觉通常是由高度的唤醒、强烈需要的状态或无法抑制的有 威胁的念头共同作用的产物。大脑经受一些不寻常的刺激时 (如高烧、癫痫发作、偏头疼等),或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病人, 对个体心理事件的反应好像它们是外部的感觉刺激,产生幻 觉。
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的,
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 身体状态:很难被唤醒,持续约20分钟。
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 眠锭”脑电波。 身体状态:继续放松,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 睡眠。 身体状态: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梦呓、 梦游、尿床等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催眠理论:为什么人能被催眠?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 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扮演着一个 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他要无条件的接受 催眠师的指挥。由于角色的要求,进入催眠状态后, 倾向于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催眠中受试者的行为并非 是伪装的。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
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如边交谈,边骑自
行车 对刺激的无意识:“双耳分听实验” 盲视:大脑纹状皮层受损病人,对处于盲视野中
的不同刺激的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意识和注意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的一般问题
1、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2、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过活动和过程。
创建无意识现象有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等。
3、意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是意识不到的。
同一时间内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对所专注的事情以外的其他东西会视而不见。
意识还具有能动性。
能知觉到并不存在的物体或声音。
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意识内容。
但多数条件下外部世界仍限制着意识经验的内容范围。
4、生物节律的周期性即人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
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这种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起关键性因素。
视交叉上核控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起镇静剂作用,可降低机体活动增加疲劳感。
白天光刺激可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感觉精力充沛,黑暗增加其分泌,夜里感到疲惫。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与梦
借助脑电图EEG分析睡眠本质。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中多波,频率高波幅小;处安静或休息状态时多波,频率低波幅大。
睡眠状态时多△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睡眠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易被惊醒,波为主,持续约10分钟。
第二阶段:睡眠锭阶段,偶尔出现低频大幅波,持续约20分钟第三阶段:仍存在睡眠锭,△波开始出现,更放松,持续约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状态,△波大规模出现,呈低频大幅,出现梦游、梦呓尿床等,持续时间约20分钟。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低辐波,进入新的阶段。
梦境出现,容易惊醒。
第一个睡眠周期中可持续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可至1小时。
所有人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前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60到90分钟。
当接近黎明时,第三、四阶段睡眠会消失睡眠功能理论: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得身体能够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但研究显示减少睡眠并没有明显不良影响,只是某个成分可能对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生态学理论认为睡眠的目的是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伤害,
以后进化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正常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
失眠通常会伴随其他方面的问题,常见的是精神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