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 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 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作为尿液检测的初筛型仪器,为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准确性,需定期维护保养更换部件,升级内部程序,健全数据库模型。对日常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提出改进方法,如果能持续改进,可以更好地优化仪器性能,保证检测结果更加及时准确,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标签: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故障;改进方案

尿液分析是利用顯微镜或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辅助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1]。笔者所在医院使用A VE-764B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来定量分析尿液有形成分。该仪器镜检运用影像分析技术原理,尿液标本不需离心直接先经低倍镜初筛,筛选定位后转高倍镜采集尿液中各有形成分的特征参数,经计算机比对、处理、分析,参照仪器已建立的各有形成分模型,分类识别各尿液有形成分并定量计数,同时检验人员结合干化学结果对采集的图像人工审核来纠正仪器误差。平时工作中发现些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 仪器蠕动泵和废液管容易堵塞

1.1 原因分析

尿液含有多种有形成分,含细胞、结晶、细菌、霉菌、黏液丝较多时容易产生沉淀,A VE-764B仅能在开关机时可对管道进行清洗浸泡,检测过程中不能清洗,大批量标本检测时结晶等沉淀物滞留管道无法排出,长期如此会导致管路堵塞。蠕动泵由于管道狭窄更易堵塞。随着使用期限延长废液管老化也溶液造成堵塞。

1.2 改进方法

在现有冲洗步骤的基础上,增加自动或者手动冲洗功能按钮,增加冲洗次数这样在可以随时对管道进彻底的清洗,可以有效减少前后尿液标本的交叉污染和干扰,预防管道堵塞对结果的影响。仪器蠕动泵和废液管每三个月需检查一次,否则容易堵塞造成结果误差。

2 流动计数池堵孔

2.1 原因分析

流动计数池堵孔表现为尿沉渣仪器前后标本图像相同,总是停留在同一界面,里面有冲洗不掉的物体。流动计数池通道两端的出入口直径较小,尿样大批量检测时其中部分尿液混浊、含有异物,易致计数池人口或出口部分或完全堵塞。加上计数池长时间的使用,本身老化,各种酸碱度的样本腐蚀,计数池易粘结堵

尿有形成分分析几个问题

尿有形成分分析几个问题 顾可梁(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1) 1为什么将尿沉渣检查定名为尿有形成分检查及尿颗粒分析? 尿沉渣检查是尿液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直接将尿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下检查,故称为“尿沉渣检查”。而目前开展的流式原理自动化检查方法,无需离心即可直接分析 尿中有形成分,故称为尿有形成分检查。近年来强调分析尿中所有颗粒,即细胞、管型、细菌、霉菌、结晶、药物等,故也称为尿颗粒分析(analysis of urine particle)。 2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有多种,包括玻片镜检法,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法,自动尿有形成分冲液器及设置标准计数池法,倒置显微镜检查法,相差、干涉、偏光、荧光及电镜等检查法,染色鉴别法,流式分析仪分析法,层流式图像分析仪法等。 不论用哪种方法,其指导原则应是:(1)按国际标准化准确分析,强调分析的高度重复性及标准化,以获取有临床价值的试验数据;(2)采用单位体积(如μl或L)报告代替用低倍镜视野或高倍镜视野报告最低到最高值;(3)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当自动分析颗粒出现报警信号或有形成分与物理化学方法结果不符时,应强调显微镜复查。要改变低倍镜看管型、高倍镜查细胞的传统概念。油镜检查(1 000×)更能鉴别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和尿中其他颗粒如影红细胞、细菌、结晶或脂肪滴等。 3为什么说选择合适的尿标本是保证尿有形成分分析质量的第一要务? 由于尿排出2 h以上可发生细菌生长、蛋白分解、细胞破坏、pH由酸性到碱性等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尿液分析的准确性。以往留尿标本要求:用清洁有盖容器;留中段尿(防止尿道、阴道分泌物污染);及时送检。以上要求门诊患者易于办到,但由于随意尿受饮食、运动等多因素影响难以做到标准化,目前多用于急诊患者或餐后尿测尿糖,并不适于尿细菌学 检查。清晨第一次晨尿送检时已贮留膀胱时间较长,尿成分浓缩,适用于试带化学过筛、蛋白检验、临床化学定量(以肌酐做比值)、细菌检查、亚硝酸盐试验特别是沉渣镜检等多种目 的。但鉴于病人清晨一醒即留晨尿送检时已>2 h,与2 h内完成尿有形成分分析的要求不符,因此有的作者提出二次晨尿(即晨8时定时尿),这样能及时送到实验室及时检查,不影响尿分析质量。送检时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留取尿标本时间、实验室收到尿标本时间及完成检查时间以备核查。留取中段尿前应清洗外阴部和尿道口以防止尿液污染。 4为什么要强调尿的理学、化学、有形成分检查的整体化报告模式? 尿的理学检查、试带过筛、有形成分镜检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如尿颜色加深与试带颜色叠加时可导致结果错误,因此采用空白试垫加载于试条上在自动化测定时可排除尿颜色影响。化学定性试带在实践中存在多种问题,如:蛋白试带测清蛋白不能测微清蛋白;尿糖只能测定葡萄糖而不能查出其他还原糖;胆红素的偶氮方法不如湿化学的氧化法敏感;尿比密试带受pH干扰和影响;潜血试带不只对血红蛋白反应;白细胞酯酶试带对淋巴、单核、嗜酸细胞等难以

尿液分析仪的常见故障

日本京都MA4210尿液分析仪的常见故障与维修 日本京都MA4210型尿液分析仪是日本生产的,它是一台集电子、光学、机械于一体的半自动化尿液分析仪。该机具有自检功能和热敏打印测试结果,运行速度快,操作简单,在我国各级医院中应用十分广泛, MA4210型尿液分析仪是医院广泛应用的仪器。该仪器使用专用的试剂带,利用球积分式双波长反射光度计,测量试剂带上每块“色斑”的反射光比率,并与标准“色斑”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测量尿液中亚硝酸盐、PH值,葡萄糖、蛋白质、隐血、酮体、胆红素、尿胆素原八项化学成分之目的。https://www.360docs.net/doc/3e3592334.html, 仪器工作时试剂带先在尿液中浸泡约二秒钟,再放到仪器的试剂带台上,光学系统在试剂带台上扫描,光源依次照射试剂带上的“色斑”。反射光经球形积分器平均后,由光电池转化为电信号,经微处理器处理,把测试结果转换成半定量符号和浓度值,热敏打印机自动打印出测试结果。 临床实验室 1 日本京都MA4210型尿液分析仪打印机系统故障临床实验室 1.1 打印结果缺行测试结果由热敏打印头打印在热敏打印纸上。热敏打印头是在一小块长方形(4.8×1.2cm)的陶瓷基片上,等距离设置了十个热敏点,它以金属镀膜作为引线。热敏点的阻值为100Ω-200Ω不等,进口打印头的阻值一般为120Ω左右,国产的阻值则差异较大。信号电流过大,长期使用老化的打印头质量不好,均可使某个热敏点阻值变大或开路,不能发热,热敏纸不变色,从而造成缺行。更换热敏打印头故障即可消除。临床实验室 1.2 打印机不走纸打印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打印机构和走纸机构。两部分共用一个DC14.3V电机,通过齿轮转动。其中有一个塑料中心齿轮,中间圆柱上的螺纹是带动打印机构的,上部小圆盘的外缘上有一圈外螺纹,是带动走纸系统。如果这一圈外螺纹损坏或局部有缺口,就不能与走纸机构的齿轮良好啮合,从而出现不走纸现象。这个齿轮材质为硬塑料,不好修复,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更换齿。 临床实验室 2 日本京都MA4210型尿液分析仪光学系统故障(https://www.360docs.net/doc/3e3592334.html, 临床试验室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e3592334.html, 该机测试前首先进行自检。试剂带在试剂带台上放置的位置不正确。测试条件不当,或仪器内部问题等故障,均不能正常工作,但机器能打印出相应的故障序号,据此可查找故障原因。就光学系统而言,最常出现的自检故障现象是“故障4”,造成“故障4”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临床实验室 2.1 钨灯烧坏仪器的光源是一只DCl2V10W的钨灯,电流过大等突发因素可造成钨

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及原理

一、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 公元前400年, Hippocrates注意到发热时.尿液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18-19世纪-开始显微镜下尿液检查及尿液化学分析。 1827年,Bright,最早把尿液检验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护理。 1930-首先在滤纸上进行尿液斑点试验。 1956-美国Ames和Lilly公司几乎同时创建了尿糖试剂带。 1960-80-多项参数尿试剂带开始应用于临床。 70年代,第一台尿液化学分析仪问世。 80年代后,半自动---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 80年代中后期,韩国光电转换元件CCD(电荷耦合器件)生产出Uriscan-S300型11项尿液分 析仪。 1985年国内从日本引进MA-4210型尿液分析仪和专用试剂带的生产技术及设备。 1990年尿液分析仪达到全部国产化。 1992年,尿10项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4年推出了Uritest—100型10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7年上半年又推出了Uritest-200型11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二、尿液分析仪分类 1.按工作方式分类 (1)液式尿液分析仪

(2)干式尿液分析仪 2.按测试项目分类 (1)8项尿液分析仪:MA-4210型(日本和国产)PRO、GLU、PH、KET、BIL、UBG、ERY、NIT; (2)9项尿液分析仪:RL-9型(德国)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 (3)10项尿液分析仪:MIDITRON型(德国)、CLINITEK 200型(美国)、Uritest-100型(国产) 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 (4)11项尿液分析仪:CLINITEK Atlas型(美国)、URISCAN-S300型(韩国)、Uritest-200型(国产)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颜色或维生素C; (5)12项尿液分析仪:CLINITEK 500型(美国)、Aution MaxTM AX-4280型(日本)、宝灵曼/罗氏公司Urysis 2400型,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 颜色和浊度。

A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 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 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作为尿液检测的初筛型仪器,为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准确性,需定期维护保养更换部件,升级内部程序,健全数据库模型。对日常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提出改进方法,如果能持续改进,可以更好地优化仪器性能,保证检测结果更加及时准确,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标签: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故障;改进方案 尿液分析是利用顯微镜或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辅助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1]。笔者所在医院使用A VE-764B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来定量分析尿液有形成分。该仪器镜检运用影像分析技术原理,尿液标本不需离心直接先经低倍镜初筛,筛选定位后转高倍镜采集尿液中各有形成分的特征参数,经计算机比对、处理、分析,参照仪器已建立的各有形成分模型,分类识别各尿液有形成分并定量计数,同时检验人员结合干化学结果对采集的图像人工审核来纠正仪器误差。平时工作中发现些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 仪器蠕动泵和废液管容易堵塞 1.1 原因分析 尿液含有多种有形成分,含细胞、结晶、细菌、霉菌、黏液丝较多时容易产生沉淀,A VE-764B仅能在开关机时可对管道进行清洗浸泡,检测过程中不能清洗,大批量标本检测时结晶等沉淀物滞留管道无法排出,长期如此会导致管路堵塞。蠕动泵由于管道狭窄更易堵塞。随着使用期限延长废液管老化也溶液造成堵塞。 1.2 改进方法 在现有冲洗步骤的基础上,增加自动或者手动冲洗功能按钮,增加冲洗次数这样在可以随时对管道进彻底的清洗,可以有效减少前后尿液标本的交叉污染和干扰,预防管道堵塞对结果的影响。仪器蠕动泵和废液管每三个月需检查一次,否则容易堵塞造成结果误差。 2 流动计数池堵孔 2.1 原因分析 流动计数池堵孔表现为尿沉渣仪器前后标本图像相同,总是停留在同一界面,里面有冲洗不掉的物体。流动计数池通道两端的出入口直径较小,尿样大批量检测时其中部分尿液混浊、含有异物,易致计数池人口或出口部分或完全堵塞。加上计数池长时间的使用,本身老化,各种酸碱度的样本腐蚀,计数池易粘结堵

尿液分析仪检验习题审批稿

尿液分析仪检验习题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第七章尿液分析仪检验 一、选择题 【A型题】 ( )1.尿干化学试带法测定白细胞是检测 A.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 )2.尿葡萄糖干化学试带法产生假阴性反应的常见干扰物质是 A.过氧化物 B.蛋白质 C.维生素C D.青霉素 E.链霉素 ( )3.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报告单上的BIL指的是 A.葡萄糖 B.蛋白质 C.胆红素 D.亚硝酸盐 E.酮体 ( )4.尿蛋白定性干化学试带法只适用于检测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糖蛋白 D.黏蛋白 E.本周蛋白 ( )5.有关亚硝酸盐试带检测法,错误的是 A.亚硝酸盐试带的诊断意义是提示细菌感染 B.采用亚硝酸盐还原法 C.灵敏度是~L D.革兰阴性杆菌含亚硝酸盐还原酶,此反应阳性 E.阴性表示没有细菌感染 【X型题】 ( )6.尿干化学分析仪的缺点有 A.不能代替对病理性标本的显微镜检查 B.易受干扰 C.检测局限性 D.检测速度慢 E.检测项目少 ( )7.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葡萄糖时,可引起假阳性的是 A.比重过高 B.次氯酸盐 C.强氧化性清洁剂D.维生素C E.尿酮体过高 ( )8.尿葡萄糖测定试纸里包含 A.葡萄糖氧化酶 B.乳酸脱氢酶 C.过氧化物酶D.碱性磷酸酶 E.酯酶 二、问答题 1.尿干化学试带的多层膜结构组成? 2.如何评价尿干化学分析?

3.流式细胞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分析原理如何鉴别肾小球源性红细胞

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

一、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 公元前400年, Hippocrates注意到发热时.尿液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18-19世纪-开始显微镜下尿液检查及尿液化学分析. 1827年,Bright,最早把尿液检验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护理. 1930-首先在滤纸上进行尿液斑点试验. 1956-美国Ames和Lilly公司几乎同时创建了尿糖试剂带. 1960-80-多项参数尿试剂带开始应用于临床. 70年代,第一台尿液化学分析仪问世. 80年代后,半自动---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 80年代中后期,韩国光电转换元件CCD(电荷耦合器件)生产出Uriscan-S300型11项尿液分 析仪. 1985年国内从日本引进MA-4210型尿液分析仪和专用试剂带的生产技术及设备. 1990年尿液分析仪达到全部国产化. 1992年,尿10项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4年推出了Uritest—100型10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7年上半年又推出了Uritest-200型11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二、尿液分析仪分类 1.按工作方式分类

(1)液式尿液分析仪 (2)干式尿液分析仪 2.按测试项目分类 (1)8项尿液分析仪:MA-4210型(日本和国产)PRO、GLU、PH、KET、BIL、UBG、ERY、NIT; (2)9项尿液分析仪:RL-9型(德国)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 (3)10项尿液分析仪:MIDITRON型(德国)、CLINITEK 200型(美国)、Uritest-100型(国产) 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 (4)11项尿液分析仪:CLINITEK Atlas型(美国)、URISCAN-S300型(韩国)、Uritest-200型(国产)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颜色或维生素C; (5)12项尿液分析仪:CLINITEK 500型(美国)、Aution MaxTM AX-4280型(日本)、宝灵曼/罗氏公司Urysis 2400型,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颜 色和浊度.

AVE-76系列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验证报告2013

爱威(A VE-766)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验证报告 医院名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 医院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宁安东街 仪器名称:A VE-766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仪器所在:医学检验科 制造商: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型号规格:A VE-766 仪器编号:264# 检测者: 审核者: 检测时间:2013年8月 检测单位: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尿液有形成分(尿沉渣)分析仪性能验证报告 验证设备名称:爱威AVE-766型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验证时间: 2013年8月 验证实验负责人:杨宝珍 验证实验室参与人:沈小琴 厂家工程人员:杨大科 本方案根据NCCLS的相关文件,ISO15189,ISO17025要求制定。适用于爱威AVE76系列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的试验项目的性能验证。本方案从准确度、灵敏度(漏检率)、携带污染率、精密度(重复性)、临床生物参考区间验证、可报告范围、线性验证七个方面(另附方法学比对实验)对各个试验项目进行评价。 实验准备: 1、由厂家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校准,保证仪器机械部分及各项检测部分正常、仪器焦距、光度适宜。 2、取已检测血细胞样本,在血细胞计数仪上进行不低于三次检测,取平均值后,作为标准血细胞样本。 一、检测单位 1、医院名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 2、仪器型号:A VE-766 3、仪器编号:264# 4、安装日期:2013年7月23日 二、仪器工作环境检测 1、电压(AC220V±10%,50HZ):222V , 有良好的接地 2、温度(5-40℃):25℃ 3、相对湿度(≤80%):46 % 4、电磁干扰指数:良 5、震动指数:良 检测结论:正常 三、仪器校准前的保养与调试

EH-208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操作规程

EH-2080B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系统操作规程 目的:帮助仪器使用者,尽快掌握仪器的正确操作,避免因非正规操作造成仪器的故障。 1. 开机前准备 操作者要进行检查试剂是否够用、废液桶是否已清空,管路有无弯折,连接是否可靠,主机的电源插头是否安全插入电源插座,确保系统准备就绪。 2. 试剂准备当试剂余量不足、耗尽、过期或与出现相关报警时,应及时更换新的试剂。操作如下: 2.1 更换清洗液A、B 2.1.1 取一桶新的试剂,打开试剂桶盖,将桶放在待更换的试剂桶旁边。2.1.2 逆时针方向旋开待更换的试剂桶盖,并小心的取下试剂桶盖组件。2.1.2 将试剂桶盖组件的导液管插入新的试剂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试剂桶盖。 2.1.4 将新试剂桶盖盖到旧试剂桶上,并妥善处理旧试剂桶。 2.2 更换保养液 2.2.1 取一瓶新的保养液,打开保养液瓶盖,将保养液放在待更换的保养液旁边。 2.2.2 逆时针方向旋开待更换的保养液瓶盖,并小心的取下保养液瓶 盖组件

2.2.3 将保养液瓶盖组件的导液管插入新的保养液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保养液瓶盖。 2.2.4 将新保养液瓶盖盖到旧试剂桶上,并妥善处理旧试剂桶。 2.3 更换废液桶 2.3.1 取一只空废液桶,打开桶盖,将桶放到待更换的废液桶旁边。 2.3.2 逆时针旋转旧废液桶的桶盖,小心的取下桶盖组件。 2.3.3 将旧废液桶的桶盖组件尽量垂直插入新的废液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废液桶盖。 2.3.4 将新废液桶盖盖到旧废液桶上,并妥善处理旧废液桶。 3. 开机与用户登录 3.1 将分析仪左侧的电源开关置于“ I ”。此时,电源指示灯亮,仪器进行自检。 3.2 启动计算机、显示器,启动完毕后进入操作系统后,双击 “EH-2080B/C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系统”图标,运行已安装的配套软件,进入登录界面。 3.3 在登录界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点击“确定”按钮或键盘上的Enter 键,进入软件界面;这时仪器自动进入开机保养程序,开机保养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初始化自动焦距校准程序,初始化结束后,系统进入主界面。 4. 仪器自动调焦校准

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

各种尿有形成分主要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 ?1、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引起正常红细胞血尿的疾病很多,可以归钠为三类原因: ?(1)泌尿系统自身的疾病: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证、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火,肾盂肾脏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肾结核等等都是引起的血尿的常见原因。?(2)全身其它系统的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原历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有血小板减少时; 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发生血尿。 ?(3)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患者尿中也偶尔见到红细胞。 2、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肾损害 分型:(1)均一型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及血红蛋白含量一致的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大于75%; (2)多形型尿中红细胞形态多样,如靶细胞形、花环状、面包圈样、伪足样、细胞大小不一、血红蛋白含量不一,以及各种形态各异的影细胞和棘细胞所占的比例大于75%; (3)混合型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型和多形型的比例各占50%左右; (4)无法分型为尿中的结晶多、视野模糊或尿中的红细胞太少不能计算百分比的一种类型。 二、白细胞:单核(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多核(中性,嗜酸性);死亡、活体 1、提示感染的性质 ?①泌尿系统有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等; ?②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 ?③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 ?④淋巴细胞除肾结核时可见到外,淋巴性白血病也可出现,肾盂肾炎时也偶见到;?⑤尿液白细胞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⑥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扎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 ?2、吞噬细胞 ?呑噬细胞比白细胞大,为含吞噬物的中性粒细胞,可见于泌尿道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有白细胞增多 ?3、脓细胞 ?炎症时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发生变异或其外形变得不规则,结构不清,称为脓细胞。?过去有人认为区别尿中白细胞与脓细胞并无实际意义,而其数量多少由更为重要,但白细胞分类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4、闪光细胞(glitter cell)

科宝XS型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科宝XS型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完全根据美国NCCLS和中华检验医学会检验分会制定的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设计。取最少2ml样本,混匀后经吸样针准确吸取0.2ml注入有形成分计数池,通过2000转/分钟的10秒钟水平加速沉淀,之后送至自动变焦光学显微镜下,利用连续位点CCD高速图像摄影系统摄制尿有形成分的静止图像,针对每样本采集5、10、15、20幅(默认为15幅)不等的全景视野尿有形成分实物图,和内置标准图谱进行自动比对、确认、分类、储存,便于您随时调看复检。 特点: 1、采用金标准形态学,CCD高速摄像扫描,可提供1280*960像素的高清有形成分实物图 2、全自动精微离心,保证有形成分完整可辨 3、科宝独特设计的有形成分计数池,样本只进不出,安全环保,低成本。采用高清材质保证图像质量 4、图文并茂,综合报告干化学、理学、有形成分计数,并可随时调看复检 5、严格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检测项目: 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白细胞团(WBCc);透明管型(HYA);病理管型(PAT);鳞状上皮细胞(EPI);非鳞状上皮细胞(NEC);细菌(BAC);酵母样菌(YEA);结晶(CRY);草酸钙单水化合物(CaOxm);草酸钙二水化合物(CaOxd);尿酸(URI);三联磷酸盐(TRI);黏液丝(MUC);精子(S PRM)等尿中有形成分。 技术参数: 检测方法:全自动离心CCD高速摄像扫描 检测技术:自动粒子识别分析技术 测试速度:有形成分100样本/小时 耗材:科宝有形成分计数池 显微镜:自动变焦光学显微镜 机内离心:2000转/分钟,离心10秒 科宝有形成分计数池:一次性加载600人份 内存容量:5000个检测结果(包括所有样本图片) 每样本图像数:5,10,15,20(默认15) 稀释率:1-10可设置 条形码识别类型:CODE39,CODE128,EAN-13,EAN-8,INTERLEAVED2/5 被识别条形码的最小高度:20mm 试管最小样本容量:2ml 样品位:无样品位限制,最小位100位 报告方式:XX个/ul国际通用定量单位 运行环境:温度15~30度,湿度20~80%RH 储存环境:仓库温度(-20)~(+80)度,仓库湿度20~80%RH 接口:标准RS232、USB、火线、网络接口等 其他功能:具有急诊插入功能,条码识别功能,能显示全景视野图,在机实时人工复检功能等 电源:100~250VAC,50~60Hz 尺寸(mm):600*650*600(长*宽*高) 重量:80Kg

AVE-766(XP2008版)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A VE766(2008版SP1)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仪器名称: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仪器型号:A VE-766XP2008版SP1 生产厂家:长沙爱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检测原理:仪器软件系统,通过对CCD采集大量尿液标本中各种有形成分图象进行处理,分析,理解后对各种类型成分(如细胞,管行,结晶等)几百种专用特征参数(如大小,轴比, 形状,纹理,梯度,颜色,灰度等),提取大量数据进行运算统计,训练更新,建立模 型;应用时,CCD采集显微镜下目标图象后传入计算机,对其各种特征数据进行统计, 聚类,拟和,参照建立模型,自动识别出该图象所代表的实物。即自动显微镜镜检,计 算机自动识别分类计数,干式化学比色检测化学指标。 1、仪器设备检验项目 适用于尿液标本颜色,浊度等理学项目及所有尿液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管型、上皮细胞、霉菌、滴虫等。 2、仪器设备试剂 A VE76系列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专用试剂包(清洗液A、清洗液B、维护液),贮存于干燥2-35℃条件,防紫外线、防潮、避免阳光直射。 3、仪器设备对对标本的要求:按中华医学检验会标准化文件进行留取。 4、仪器设备性能参数 A VE766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仪器设备基本资料见附一;A VE766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指标见附二。 5、仪器设备环境要求,使用安全措施 5.1仪器设备环境要求 5.1.1空间安装要求 仪器应安装在一个稳固的桌子或工作台上。在仪器两侧及上方至少保留0.5米的空间,以方便维护和保养。距离墙壁至少保留0.2米,以方便热气的排放。废液管长度不可超过2米。 将A VE766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安放在通风良好,灰尘少的位置,避免在过热或过冷以及日光直射的环境中使用。 5.1.2运行条件

实验九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实验九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实验原理 尿沉渣分析仪综合运用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法,可定量检测非离心尿中的有形成分。一定量尿样,经稀释、加温和染色后,靠液压作用吸入鞘液流动池,尿中有形成分被鞘液包绕,以单个纵列的形式沿中心竖轴线依次通过流动池。该过程中,每个粒子通过时都产生电压脉冲,即电阻抗信号;被染色的粒子在氩激光束照射下发出散射光和荧光。将前向散射光、荧光和电阻抗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经微电脑分析处理,即可显示和输出有关颗粒的定性、定量结果。 电阻抗脉冲数与大小分别与总粒子数和体积成正比。前向散射光强度(, )反映细胞的横截面积,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反映细胞长度;荧光强度(, )反映染色的敏感性,荧光脉冲宽度(, )反映染色部分长度。综合分析上述参数差异,可进一步对不同粒子定性和定量。报告散点图()或频数直方图()和各相关检测项目的具体量化结果。 尿样的电导率是与渗透压密切相关的临床参数。尿样经稀释加温去除一些非晶型磷酸盐和尿酸盐结晶,使尿样电导率稳定。在进入流动池前,通过控制两极间的直流电可测量稀释尿样的电导率,根据这个电导率,检测电流会有所补偿使电压稳定。这样不仅可以测定电导率,而且可减小其对电阻抗信号的影响。 仪器组成 .液压系统鞘流液形成液体通道,尿有形成分在此中间穿过。这种流动原理可提高细胞计数的精密度,防止错误脉冲波的产生,减少细胞受损的可能。 .检测系统 ()光学检测系统:由氩激光光源()、激光反射系统、流动池、前向光收集器和前向光检测仪组成。收集器收集前向光送至图像检测器,细孔板移走无规则的偏斜光,二色过滤器把前向散射光从前向荧光中分离。前向散射光信号通过两极真空管转化为电信号,前向荧光通过光电倍增管转化。 ()电阻抗检测系统:电极位于流动池入口两端,电极间有恒定的直流电。当尿有形成分通过时,电阻发生变化,两极间的电压上升被记录下来,这种电压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微处理器,还可得到尿样的电导率,通过传导性感受器接受电导率电信号,并将其放大传送到微处理器。 .电路系统波形处理器测量和处理电信号后,由微处理分析和存储。散射光和荧光的强度和脉冲波宽度,阻抗值在平面坐标上综合设计,画出散点图。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前向光强度和阻抗脉冲数量用直方图表示。 试剂器材 .试剂商品化试剂盒(含鞘液、稀释液、染料、质控品)。 .器材商品化尿沉渣分析仪 操作步骤 .开机按顺序打开激光装置、空气压缩机、主机的电源。仪器自检,按顺序检查微处理器、程序、温度气压测试、机械部分测试、稳定激光和本底测试。 .质控分析对质控程序进行设置包括质控方法、监测参数、靶值或极限值。质控品分析:在样本编号窗口选中[]键,输入编号。充分混匀质控品,将其试管放到吸样针中,按下启动开关,听到提示音移走试管,仪器自动分析,数据保存到质控文档中。

EH-208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操作规程

EH-2080B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系统操作规程 目的:帮助仪器使用者,尽快掌握仪器的正确操作,避免因非正规操作造成仪器的故障。 1. 开机前准备 操作者要进行检查试剂是否够用、废液桶是否已清空,管路有无弯折,连接是否可靠,主机的电源插头是否安全插入电源插座,确保系统准备就绪。 2. 试剂准备 当试剂余量不足、耗尽、过期或与出现相关报警时,应及时更换新的试剂。操作如下: 2.1更换清洗液A、B 2.1.1取一桶新的试剂,打开试剂桶盖,将桶放在待更换的试剂桶旁边。 2.1.2逆时针方向旋开待更换的试剂桶盖,并小心的取下试剂桶盖组件。 2.1.2将试剂桶盖组件的导液管插入新的试剂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试剂桶盖。 2.1.4将新试剂桶盖盖到旧试剂桶上,并妥善处理旧试剂桶。 2.2更换保养液 2.2.1取一瓶新的保养液,打开保养液瓶盖,将保养液放在待更换的保养液旁边。 2.2.2逆时针方向旋开待更换的保养液瓶盖,并小心的取下保养液瓶

盖组件。 2.2.3将保养液瓶盖组件的导液管插入新的保养液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保养液瓶盖。 2.2.4将新保养液瓶盖盖到旧试剂桶上,并妥善处理旧试剂桶。 2.3更换废液桶 2.3.1取一只空废液桶,打开桶盖,将桶放到待更换的废液桶旁边。 2.3.2逆时针旋转旧废液桶的桶盖,小心的取下桶盖组件。 2.3.3将旧废液桶的桶盖组件尽量垂直插入新的废液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废液桶盖。 2.3.4将新废液桶盖盖到旧废液桶上,并妥善处理旧废液桶。 3. 开机与用户登录 3.1将分析仪左侧的电源开关置于“I”。此时,电源指示灯亮,仪器进行自检。 3.2启动计算机、显示器,启动完毕后进入操作系统后,双击“EH-2080B/C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系统”图标,运行已安装的配套软件,进入登录界面。 3.3在登录界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点击“确定”按钮或键盘上的Enter键,进入软件界面;这时仪器自动进入开机保养程序,开机保养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初始化自动焦距校准程序,初始化结束后,系统进入主界面。 4.仪器自动调焦校准 4.1每天上班开机,仪器在执行完开机保养程序后会自动进行初始化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UF1000i应用介绍 1.名称 1.1.名称:全自动尿中有形成分分析仪 1.2.型号:UF-1000i 2.原理: 2.1. UF-1000i用红色半导体激光束照射经过核酸荧光染色后在鞘流贯流分析池中形成的鞘 流样本,并通过对从各粒子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以及侧向萤光信号转换成的光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粒子进行识别。 3.用途(使用目的) 检测尿中有形成分(尿沉渣)。 4.构成 4.1.仪器的构成 如下图所示,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由仪器部分和IPU部分构成。与医学招聘网UF-100型和UF-50型分析仪相对比,后者在仪器之外,还有激光电源部和空气压缩机,而UF-1000i 型把这两个部件都收进了仪器内,是考虑了空间实用性的设计。外形尺寸大约为580mm×615 mm×687 mm,重量约67公斤(安装进样器后约75.5公斤),仪器的整体面积比UF-100小。另外,如下图所示为装有进样器的机型外观,也有不装进样器的机型 4.2.试剂的构成 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使用两种染色液:细菌用染色液和沉渣用染色液。与此对应,稀释液也分为两种:细菌用和沉渣用稀释液。 ·UF II sheath(鞘液) ·UF II pack-SED,BAC(沉渣用,细菌用稀释液) ·UF II search-SED,BAC(沉渣用,细菌用染色液) ·UF II control(质控品High/Low 2个水平) 5.检测参数 5.1.分析参数(定量)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 5.2.标记参数(定性) 结晶,酵母样真菌,小圆细胞,病理管型,粘液丝,精子。 5.3.研究参数(定量) 结晶,酵母样真菌,小圆细胞,病理管型,粘液丝,精子,尿电导率。 5.4.研究信息 红细胞形态信息,尿电导率信息(尿渗量信息),UTI信息。 5.5.报警信息 低可靠性标记:划分异常(RBC/BACT,RBC/Debris,RBC/YLC),携带污染。 5.6.其它显示项目 a.检测日期和时间 b.样本信息:样本编号;架位号; c.分析信息:散点图,红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 6. 线性范围和显示范围 6.1.线性范围 ·红细胞(RBC) 1~5000(个/μL) ·白细胞(WBC) 1~5000(个/μL)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其 临床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尿沉渣是尿液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一、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的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浑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2.仪器法灵敏度、重复性较好,效率高,但目前尿沉渣分析仪特异性仍有待提高。 二、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一般宜用新鲜、随机中段尿。要避免污染。尽量不加防腐剂。(2)使用标准器材如一次性清洁干燥容器,标准尿离心管,尿沉渣定量分析板等。 (3)采用可靠尿沉渣质控物 三、尿红细胞检查 肾性血尿: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尿酸碱度和渗透压影响。 非肾性血尿:主要是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经肾小球基底膜的挤压损伤,因而形态正常。

临床意义:鉴别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尿是肾源性还是非肾源性疾病。 四、尿白细胞检查 尿白细胞>5/HPF,称镜下脓尿 临床意义: 肾盂肾炎时,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阳性; 膀胱炎时,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但无管型; 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时,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时,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时,尿单核细胞增多;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尿上皮细胞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五、尿管型检查 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透明管型偶见,增多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 红细胞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小球性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 白细胞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 颗粒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蜡样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脂肪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尿液中常见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概念 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 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 (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无机成分(结晶) (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形态学检验 白细胞 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常规尿液检查不需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不染色标本不易进行白细胞分类,若采用相应的染色法则可以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加酸处理后的尿液标本可以根据核形区别出单个核和多个核白细胞。 分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闪光细胞。 吞噬细胞 尿液中吞噬细胞(phagocyte)主要来源分为两类:来自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细胞,体积为白细胞的2-3 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来自组织细胞的大吞噬细胞,边缘多不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常有空泡,体积约为白细胞的3-6 倍。在新鲜尿液中可见阿米巴样伪足活动;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致,

尿沉渣有形成分

尿沉渣中有形成分: 尿液细胞 红细胞 (一)形态: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浅黄色,直径大约8μm) 异常红细胞(常见的形态有:①大红细胞,直径大于8μm ②小红细胞,直径小于8μm ③棘形红细胞,胞质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如出芽状④环形红细胞,因胞质内血红蛋白丢失或胞浆凝聚,形似面包圈样空心环状⑤新月形红细胞,如半月形⑥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血红蛋白丢失⑦皱缩红细胞,高渗尿中常见⑧影细胞,低渗尿中常见⑨红细胞碎片) (二)血尿:正常尿中红细胞甚少,红细胞不超过3/HPF。显微镜下红细胞>3/HPF,称镜下血尿;肉眼见到呈不同程度红色混浊如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称肉眼血尿。 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血尿分为3种,即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混合性血尿。 ⑴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类似外周血未染色血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见到丢失血红蛋白的影细胞或外形轻微改变的棘细胞。 ⑵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 ⑶混合性血尿:指尿液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依据哪一类红细胞超过50%,又可分为以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和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两组。 【临床意义】 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即为疾病征象,同时鉴别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尿是肾源性还是 非肾源性疾病。 1.肾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2.非肾源性血尿(均一性红血尿):见于:①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经血污染尿液,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②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如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③其它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非肾性血尿的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蛋白质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二、白细胞 新鲜尿液中,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存活的中性粒细胞,在尿液中有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能吞噬细菌、真菌、红细胞、胆红素结晶等。 (一)形态 1.完整白细胞:新鲜尿液中完整白细胞的形态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结构基本一致,呈圆形,直径10~14Pm,不染色时核较模糊,浆内颗粒清晰可见;在低渗尿及碱性尿中,胞体常胀大,约半数可在2h内溶解。 2.闪光细胞:急性肾盂肾炎时,在低渗条件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