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林外史中儒释道思想的浅析

合集下载

以儒林外史窥见儒家困境

以儒林外史窥见儒家困境

以儒林外史窥见儒家困境《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儒林群像,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让我们从中窥见儒家所面临的困境。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然而,在《儒林外史》所展现的社会背景下,儒家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

首先,儒家倡导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在小说中被扭曲。

读书人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而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范进穷其一生追求科举功名,在未中举前,生活穷困潦倒,备受他人轻视。

一旦中举,却因过度兴奋而发疯。

这种对功名的疯狂追求,完全背离了儒家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为社会做贡献的初衷。

他们将读书视为获取荣华富贵的手段,而非自我成长和服务社会的途径。

这种功利化的读书观念,使得儒家所倡导的学习的真正意义被抛弃。

其次,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在小说中也遭到了严重的挑战。

书中众多人物表面上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实则道德沦丧。

严监生虽家财万贯,却吝啬至极,连一根灯草都舍不得多点。

匡超人从一个淳朴善良的青年逐渐堕落为一个虚伪狡诈、不择手段的人。

这些人物的行为表明,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在现实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践行,反而成为了一些人伪装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社会的风气变得虚伪、狡诈,人们不再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而是以利益为导向。

这使得儒家所构建的道德体系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再者,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秩序在《儒林外史》中也未能实现。

社会等级森严,权贵阶层欺压百姓,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官员们不是以公正廉洁、为民服务为宗旨,而是为了个人的私欲和权力争斗。

普通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儒家所期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秩序被打破,社会陷入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此外,儒家思想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显得僵化和保守。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阶层逐渐出现,然而儒家思想未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清代乡村士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与局限。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儒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合理性与局限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儒家思想的合理性1.1 人性本善与和谐共处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即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刻画各个角色的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例如,书中的主角金大人以德治国,以礼待人,秉持“仁爱”之道,带给人们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

1.2 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才。

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描述史弘肇、金灵珊等人物的求学经历,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和人伦道德,为社会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局限性2.1 社会等级的固化与封建主义倾向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和尊卑有序,但这也使得社会等级固化,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在小说中,士人们以功名和衙门官职为荣,不够注重个人才能和品德,这正是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的体现。

2.2 男尊女卑与家庭权威儒家思想强调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将女性地位置于男性之下,并强调家庭的权威。

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女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小说中也表现为女性角色的局限和被动。

2.3 教条主义和儒家经典的僵化儒家思想注重经书的学习和传承,但这也使得儒家经典中的观念僵化,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小说中的士人们往往过于教条地去学习儒家经典,缺乏对实际情境的灵活应变。

三、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3.1 发展人性本善的理念儒家思想对人性本善的价值观可以继续发扬光大,帮助塑造和弘扬社会公德、个人道德。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伦理观念反思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伦理观念反思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伦理观念反思简介《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明末清初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士人形象,对当时儒家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如何在《儒林外史》中对儒家伦理观念进行反思。

1. 对传统礼仪制度的批判《儒林外史》中不乏对传统礼仪制度的批判。

通过描绘士人在官场上争权夺利、虚伪应付等行为,讽刺了社会中奢华虚荣和形式主义盛行,指出了传统礼仪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道德价值体系的沦丧。

2. 对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的质疑小说中塑造了一些突出个体,他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不顾家庭职责,甚至背离孝道。

这使得读者反思了孝道伦理的局限性,是不是孝道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了一种束缚,阻碍了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

3. 对经义学派的批评小说中通过展示士人们对儒家经典的教条解读和空谈议论,揭示了经义学派对于实际生活的脱节。

这使得读者反思了过分追求经典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创新等重要因素的盲从态度以及知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

4. 强调人性本善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虽然《儒林外史》对传统儒家观念有所批判,但小说也强调了人性本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通过塑造一些具有高尚品质和正直品德的角色,小说表达了他们真挚奉行礼仪、坚持原则、助人为乐以及关心社会状况等积极价值观。

结论《儒林外史》通过对儒家伦理观念进行深入反思,展现出一个多元且真实的社会生活面貌,并以批判精神为读者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思考儒家伦理观念的机会。

通过小说中所呈现出的反思和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儒家伦理观念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在当代社会中进行借鉴和思考,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以上内容是本人根据所给主题用自己的话编写的文档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以儒家思想为背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背景,以中国古代社会风气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儒士在科举考试、官场斗争和家族纷争中的生活遭遇。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

读完《儒林外史》,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儒林外史》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小说中,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儒士们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实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和僵化性,以及对社会变革和个体奋斗的束缚。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探讨,小说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其次,《儒林外史》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场斗争和人才选拔机制。

在小说中,科举考试成为儒士们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他们为了考取功名,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和明争暗斗。

小说通过对科举考试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机制的残酷性。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局限和扭曲,以及对社会精英的局促和束缚。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写,小说使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场斗争和人才选拔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科举制度的利弊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最后,《儒林外史》通过对家族纷争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和私人恩怨。

在小说中,儒士们在家族的影响和控制下,经历了种种家族纷争和私人恩怨,他们在家族和私人之间挣扎、矛盾和纠结。

小说通过对家族纷争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家族伦理的重视和家族关系的复杂性。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家族纷争对个体自由和社会和谐的冲击,以及对家族伦理的局限和扭曲。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形象
《儒林外史》是中国知名作家郭沫若先生笔下发表的一部小说。

小说描写了帝国时代十几位名门正派儒生的趣闻故事,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宋末明初儒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俗、英雄人物性格及其人生境遇,深刻反映了儒生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以儒生为主要角色,全面反映了宋末明初儒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多方面展现了儒生的形象和个性特点。

首先,儒生因其道德观念深厚,有着正直正义的思想,他们追求真理,思想独立,不畏权势,勤奋好学,以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成长。

经常被称为“百僧习士”,被视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学习和智力水平。

其次,儒生有着极强的道德良知,他们尊重长辈,爱护弱者,行为正直,服从法律,有着“尽美之心”,被誉为“至圣先师”。

再者,儒生有着极强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儒生都崇尚忠诚原则,不畏权贵,敢于捍卫正义,敢为人先。

在百家欢乐的困境中,他们智勇双全,不计较付出,甘于牺牲,宁死不屈。

此外,儒生在人生境遇中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他们因不怕苦难而更加出色。

总之,《儒林外史》中展示出的儒生形象是一种富有道德、节操高尚的形象,赤子之心、正直正义的追求,顽强的斗争精神,勤奋好学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抗争精神,以及忠诚抗争的品质等,这些都强调了儒生的伦理价值和气概。

儒家文化的价值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思
想反思和高尚的人生追求的标准。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官场为背景,通过对官场上的种种险恶、尔虞我诈的揭露,表现了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深刻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义道德。

在小说中,主人公牛文史一直秉持着仁义道德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不为金钱所诱,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他在官场上屡遭陷害、受尽委屈,但始终不改初衷,不屈不挠。

这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精神,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人伦关系和家族观念。

在小说中,家族观念和人伦关系贯穿始终。

主人公对家族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家族伦理观念。

作者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使人们对儒家思想中的家族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了孝道和忠诚。

在小说中,主人公对父母的孝顺和对朋友的忠诚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不仅尽孝养亲,而且对待朋友更是义无反顾,忠心耿耿。

这种孝道和忠诚的精神,正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传播和弘扬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儒林外史》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所展现的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多彩,贯穿始终。

它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深刻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传播和弘扬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传统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传统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儒家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反映。

通过对该小说中儒家文化传统的描绘和通过角色的表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传统。

儒林外史通过详细描写人物形象,将儒家的各种思想与观念融入到小说情节中。

首先,在小说中,作者以主人公方鸿渐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在小说的开篇,方鸿渐即以儒家经典《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座右铭,力求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提升自己。

他尊重长辈、尊敬师长,注重礼仪规范。

此外,方鸿渐坚守信义,为人诚实守信,深受父亲的赞赏。

其次,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的价值观。

方鸿渐与他的父亲方仲永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典型的儒家家庭关系。

尽管方鸿渐在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他在尊重父亲的权威、孝敬父母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父亲方仲永更是将“孝”放在重要位置上,并时刻教诲儿子要将孝道作为行为的准则。

通过描述方鸿渐与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儒家文化传统中家庭伦理和孝道观念在小说中得以展现。

此外,小说中的官场生活也揭示了儒家文化在政治领域的影响。

儒家所强调的君子之道、忠诚、廉洁公正等观念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

许多角色都在官场中忠诚而勤勉地工作,他们尽力为民众谋福利,并警惕自己不要陷入权力的腐化和贪污。

这些形象呼应了儒家政治思想中的要求,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传统的理解和呈现。

此外,小说中的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也表达了儒家文化传统的价值。

在儒家思想中,礼仪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小说中的人物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都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拜访长辈带来礼品,跪拜行礼等。

这种行为反映出儒家文化中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社交规范的精神。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传统通过主人公的形象、父子关系、官场生活和传统礼仪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描绘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观念,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儒林外史思想认知总结100字

儒林外史思想认知总结100字

儒林外史思想认知总结100字《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呈现出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认知。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儒林外史》的思想认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的仁义道德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善良,追求道德的完善。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尤其是主人公朱九真。

朱九真身为一个贫穷学生,却心怀仁义,从不和人计较利益,而是始终帮助他人。

这种儒家的道德观念积极影响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营造出一种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

其次,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社会的陋习和不公。

封建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如贪污腐败、权谋利益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揭示。

通过对官场、士绅、商人等社会角色的描写,作者将封建社会的悲剧呈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桥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再次,小说中对于教育和学术的思考值得注意。

小说中的朱九真一直坚持读书学习,并且将其成为了自己为人处事的基础。

作者借此表达了他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崇尚。

同时,小说中也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写,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对于传统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最后,小说还对于生活的智慧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人物的人生经历和遭遇的描述,小说凸显了人生的转折点和人生智慧的培养。

朱九真在面对困境时,总能保持乐观的态度,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逐渐走出困境,展现了人生智慧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对《儒林外史》的思想认知的总结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充满了对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于教育与学术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也通过对人生经历和智慧的描绘,呈现了对于生活的探讨。

这些思想认知的总结,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也能帮助我们对当今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描绘明末清初社会风貌为背景,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传承与变革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传承、变革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思想之一,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

儒家强调仁爱、礼义、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并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苦学儒学的经历,展现了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性。

主人公秦三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统儒家的品质,如对家庭的尊敬、对礼貌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等。

这些品质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变革儒家思想在长时间的传承过程中,也难免发生一些变革与演化。

尤其是在明末清初这个转折时期,社会变革的冲击使得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与冲击。

《儒林外史》中的文化革新运动是儒家思想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

小说中张式宁积极推崇新学,主张学以致用,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改革传统儒家教育体制。

这种变革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儒家学者在思想实践上的尝试与探索,试图通过拓宽传统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变化,使儒家思想有更多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儒林外史》中,朝廷官员的选拔过程以及官场的权谋斗争揭示了儒家思想对政治领域的影响。

小说中,权臣宦官嘉靖皇帝的宠幸、陈洪烈的背信弃义等描写,对现实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这种揭示表明了儒家思想对政治清廉、忠诚诚信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完全失去影响力。

另外,《儒林外史》还通过描写商业活动和社会经济现象,展现了儒家思想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小说中,商人秦四爷在生意中坚守诚信原则,不得利于人以及其他商业道德的表现,彰显了儒家思想在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儒林外史》道家思想辩

《儒林外史》道家思想辩

《儒林外史》道家思想辩作者:米晓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摘要: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

但是近几年来,有些文章称作者具有道家思想,并渗透于《儒林外史》中。

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不能苟同。

本文旨从作者的生平、作品本身两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辩正。

关键词:《儒林外史》;道家思想;辩正作者简介:米晓英(1989-),女,汉族,湖南,硕士,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01道家思想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所主张的以“道”和“无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先秦时期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主张任性自然、无为而治,追求超脱、清静。

笔者认为,《儒林外史》中并没有反映作者的道家思想。

一、概述许光庆在《正面人物思想分析》这一篇文章中,认为儒家和道家对吴敬梓思想及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中所谓的“道家思想”是这样出来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世一些士大夫,正是从儒家的这条“独善”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的思想之门,在按照儒学出仕治国平天下而受到挫折的时候,往往转向道家,以道家的人生哲学作为补充,寻求一种心灵的解脱。

以庄绍光为例,还认为“道”是指一批以杜少卿为代表的真名士对功名富贵更超脱的态度,而王冕则是儒道合一的代表。

刘莉萍在《浅论道家思想对的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不论是从小说的主题创作上,还是从小说的人物创作、表现方法上,都可以明显地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无处不在。

文章从道家思想赋予杜少卿豪放的性格,道家思想赋予虞育德淡定的性格,道家思想赋予王冕沉稳的性格这三个方面论证道家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当然还有一些硕士论文也论及《儒林外史》中反映了道家思想。

如论述《儒林外史》对《庄子》的承传与超越,从《儒林外史》对《庄子》“贵真”思想的承传和对《庄子》思想的发展和超越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与思想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与思想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与思想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更因其深刻地展示了儒家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价值观念等方面,探讨儒林外史中所体现的儒家文化与思想。

首先,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是儒家思想的生动展示。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明确的儒家特色,如表现出高尚品德、深厚学识和修养的文翰、心怀天下苍生、不谋私利的王维才等。

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儒家追求道德完善和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既展现了儒家士人的优秀品质,又传递了守义、忠诚、仁爱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其次,儒林外史通过故事情节展现儒家思想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小说中描述了官场斗争、学术争锋和家族纷争等社会现象,通过这些情节展示了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小说中的王维才不为名利所动,忠诚于职守,展现了儒家注重公正和修身齐家的精神;而文翰则以其卓越的学识和人格力量,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儒家追求教育普及和社会进步的价值意义。

再次,儒林外史所传达的儒家思想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小说以许多精彩深刻的对白和描写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等价值观。

通过对文翰、王维才等主人公忠诚、宽容和善良的形象描写,呈现了儒家强调仁爱、和谐和公正的思想理念。

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文化与思想的影响深远,使读者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思考了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价值观念的描写,展示了儒家文化与思想的作品。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都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传递了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价值的核心思想。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

儒林外史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考

儒林外史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考

儒林外史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考李汝珍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明末士人为背景,揭示当时社会风气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出了各色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展示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对伦理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出发,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考。

一、儒家道德观念的体现1.1.书香门第:主人公孔尚任出身书香门第,家教严谨,他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

他忠厚善良,有克己奉公的精神,时刻将礼义廉耻放在首位。

他对待父母、妻儿和同事都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

1.2.忠诚与奉献:在小说中,孔尚任与其他一些士人都有着一定的政治抱负。

他们以忠诚、奉献的精神为人处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他们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才华。

1.3.德行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地受到儒家的道德观念塑造:忠厚善良、仁义礼智的理想形象,或贪婪自私、道德败坏的丑恶形象。

这种对德行的塑造,既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也是对传统儒家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二、伦理思考的反思2.1.家庭伦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家庭伦理观念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人忠诚守信、尽职尽责,把家庭责任看得很重,有的人则放纵自己、不担当,对家庭缺乏责任感。

这种差异的描绘,提醒人们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相应的责任。

2.2.友谊与人情:小说中描绘了许多友谊的故事。

在友谊关系中,某些人能够义无反顾、真诚相待,而另一些人却因私利得失而背叛、出卖友情。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小说思考了友谊的真谛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2.3.权力与道德:小说中的权力斗争展示了权力与道德的矛盾。

有些人为了追求权力地位,不择手段,背离了儒家的道德准则,而另一些人则能够始终坚守道德原则,不受诱惑。

这种对权力与道德的反思,使人们意识到权力的使用应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

三、儒林外史中的启示与反思3.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小说中对儒家道德观念的继承与反思,表明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对儒林外史中儒释道思想的浅析

对儒林外史中儒释道思想的浅析

对《儒林外史》中儒释道思想的浅析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吕亚骞 2012110480摘要:《儒林外史》,较为公认的看法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

近年来,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特点,讽刺手法,题材来源等方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此,学界对《儒林外史》中的儒释道思想还未引起更多的关注,在深度广度上有待于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儒释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他们对我国古代小说影响尤为深远。

作为古典小说名著《儒林外史》与这三种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儒林外史儒家思想佛学底蕴贵真思想引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多元精神复合体,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在这一复合体中分别处于特殊的地位,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互兼容,共同构建着中国人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家园。

儒释道鼎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格局。

各个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总是在其宗教和哲学中体现的最为集中。

所以,吴敬梓与儒释道的渊源使我们有必要从儒释道文化角度对其不朽的名著《儒林外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思想《儒林外史》是一部表面上充满讽刺,笑骂,实际上是深藏着无奈感伤的小说,作者的感时伤逝就是基于自己尊崇的儒家思想全面没落、世风日下、古风不存的现实而发的。

《儒林外史》与儒家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

首先,正统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之。

”【1】士当作为“礼”的捍卫者,以礼规范自己,整个价值取向必须以礼作为准绳。

这样,在出仕的问题上,所当考虑的应该是礼的得失而不是个人的利益,进退、出处的大节都应当以道为标准。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而遗,则民不偷。

”【2】儒家学说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士人的理想抱负。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儒家学术为背景,描写了当时士人社会的悲喜人生。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于儒家思想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

一、对于儒家思想的思考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孔宽、乾隆皇帝以及其他人物的塑造,生动地展现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准则,例如忠孝、礼义等。

这些思想在小说中时而被批判,时而被赞美,使我意识到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和复杂性。

我也开始思考这些道德准则在当代是否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相结合。

二、对于封建社会的理解与思考《儒林外史》所展现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尔虞我诈的世界。

通过作者对士人家庭、官场、科举考试等方面的描写,我对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小说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我深感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也反思了当代社会中权力的滥用、等级分明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比较古代封建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我开始思考如何保持社会的公正与平等,避免陷入人人自危的权力游戏。

三、对于虚情假意的反思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在追求名利,他们常常以虚情假意的面孔来应付社会关系。

这种现象让我深感悲哀,同时也提醒我应该保持真诚和豁达的态度。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观察和分析,我认识到人际关系中的虚伪是阻碍真情流露和友谊建立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真挚的情感,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

四、对于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于文学的热爱更加深重。

我被作者对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的巧妙处理所吸引,也被小说中的智慧和幽默感所打动。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写作和创作的决心。

我认为,通过文字的表达和创造,我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与读者分享,影响和启迪他人。

儒林外史对于儒家文化与思想的影响

儒林外史对于儒家文化与思想的影响

儒林外史对于儒家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本长篇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坚持儒家思想而广为人知。

这部小说在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官场文化等方面深刻地反映了儒家文化与思想的内涵,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道德观念的弘扬与传承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维护。

《儒林外史》中的主人公孙维桢就是一个忠诚于儒家道德准则的典型代表。

他秉持忠厚仁义、诚实守信的品德,与世人相处时始终坚守儒家的道德标准。

他注重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影响身边人,推崇儒学教化以及儒家的仁爱之道。

通过孙维桢的形象,吴敬梓在小说中传承了儒家道德观念,弘扬了儒家学说的伦理价值。

二、社会伦理的批判与反思《儒林外史》对于封建社会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小说中通过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描写,暴露了当时社会中的阶级剥削、层级森严等社会问题。

作者通过塑造一众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展示了他们背离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揭示了官场阴谋诡计、私欲膨胀等弊端。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引发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与思考。

三、儒家经典的传统与传承《儒林外史》中广泛涉及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对儒家经典思想进行了巧妙的演绎和传承。

小说中刻画了孙维桢与各界人士的交往,通过对话的方式引用儒家经典名句,以表达思想理念和观点。

例如,作者在叙述孙维桢与神父辩论时,通过运用《孟子》中的一句经典名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来凸显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彰显了儒家文化对于社会秩序的塑造和维护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认同的建构与传播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儒林外史》的创作,则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认同。

通过塑造孙维桢这样的儒者形象,小说以其真实生动的情节和心理描写,引起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深思和认同。

整个小说以儒家思想为支撑,将儒学渗透到人物形象、情节、对话等方方面面,创造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儒家世界。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外延与内涵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外延与内涵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外延与内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而《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塑造,对儒家思想的外延与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行为准则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简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外延与内涵。

首先,儒学在《儒林外史》中的外延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

作者以鲁讯、鲁文公、鲁肃等人物作为代表,展现了传统儒家士人的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具备端庄稳重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他们以仁义为道德准则,追求道德完善和人格修养,体现了儒家思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修身的核心价值。

例如,鲁讯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立场,坚守道德原则,为人们树立了儒者的楷模形象。

其次,儒学的内涵在《儒林外史》中得以揭示。

就行为准则而言,儒家重视的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这些准则在《儒林外史》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刻画,作品表达了儒家所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

鲁讯以仁为宗旨,在言行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慈悲,他对待家人、朋友和下属都展现了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同时,作品中还通过展现鲁讯等人对仁义、礼制的坚持,展示了儒家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此外,儒家思想的外延与内涵还可以从社会观念的角度来阐述。

《儒林外史》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描写士人们在官场中的矛盾与挣扎,揭示了儒家社会观念的内在复杂性。

作品中的士人阶层对官职的争夺、权力的困惑等问题,凸显了儒家伦理观念与实际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同时,作品通过讽刺和道德批判的手法,对当时社会阶层和士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进一步展现了儒家文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通过对儒家思想外延与内涵的揭示,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通过人物的塑造,行为准则的诠释和社会观念的展现,作品传递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

儒林外史人物思想总结简短

儒林外史人物思想总结简短

儒林外史人物思想总结简短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明清之际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展示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

以下是对儒林外史主要人物思想的简短总结。

主人公柳亚子是一个忠诚的儒者,他才华横溢,但他的表现却常常被困窘的社会环境所限制。

他的儒家思想帮助他坚持正道,对深思熟虑的行为提供了指导。

然而,他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儒家教条主义和狭隘性,对异己持有偏见。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柳亚子的好友杨重阳,他主张道家思想。

杨重阳是一个隐士,生活在深山中,追求个人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他常常通过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获得心灵的安宁,并尝试摆脱尘世的琐碎纷争。

他反对社会的世俗规范和权力威严,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尽管他的思想追求高尚,但他也因此与现实世界脱节。

另一位人物是柳亚子的师傅山僧智齐,他具有佛教思想。

智齐尽职尽责地指导柳亚子修行佛法,助他在世俗纷扰中保持心灵的平静。

他教导柳亚子要超越个人欲望和執著,追求无我境界。

然而,他的思想也有时被看作冷漠和超脱现实。

除了以上主要人物,儒林外史中还有其他人物,如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人群体。

他们是当时社会的中流砥柱,致力于文学创作,同时也关注社会动态。

他们倡导知行合一,追求文化自信,同时也面临世俗名利的困扰。

儒林外史通过展示这些不同思想的人物形象,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层面的多元性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思想既体现了个体对社会和现实的不同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弊端和矛盾。

小说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触发,表达了吴敬梓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总结来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思想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多种观念。

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在小说中相互碰撞,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元,扩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

同时,这种多元性也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审视,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思考和思索。

这使得儒林外史成为一部有思想性和评论性的文学作品,引起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和思考。

从儒林外史看儒家理想幻灭

从儒林外史看儒家理想幻灭

从儒林外史看儒家理想幻灭《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士林的“群丑图”,深刻地揭示了儒家理想在当时社会的幻灭。

儒家理想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在《儒林外史》所展现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种种与儒家理想背道而驰的现象。

首先,从个人的修身方面来看,书中众多所谓的“读书人”,早已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抛诸脑后。

他们不再以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善为目标,而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

比如范进,一生醉心于科举,为了中举而耗尽了大半生的光阴。

当他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高兴得发了疯。

这一情节极具讽刺意味,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对于功名的极度渴望和扭曲的价值观。

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儒家所提倡的“君子坦荡荡”的胸怀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情操。

再看“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书中的官员们也大多背离了儒家的政治理念。

他们不是以造福百姓、治理国家为己任,而是贪污腐败、欺压百姓。

例如,汤知县为了回拒乡绅的求情,竟将无辜的回民老师傅枷死,其残忍和冷酷令人发指。

这些官员的所作所为,与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相去甚远。

他们的存在,不仅没有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反而让社会陷入了混乱和黑暗。

而在家庭关系方面,儒家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在《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家庭关系的冷漠和利益的纷争。

严监生在临终之际,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其吝啬和自私让人难以想象。

而他的兄长严贡生更是一个蛮横无理、欺压邻里的恶霸。

他们之间没有丝毫的兄弟情谊,有的只是对财产的争夺和算计。

书中的这些人物和情节,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儒家理想在当时社会的破灭。

造成这种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制度的僵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科举制度成为了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使得读书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八股文的学习中,而忽略了对真正知识和道德的培养。

儒林外史儒家文化的启示

儒林外史儒家文化的启示

儒林外史儒家文化的启示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则是儒家文化生动形象的写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等,无不展现出儒家文化对于社会生活、个人修养、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启示。

第一部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生活的启示在《儒林外史》中,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小说中,文人们为了争夺功名地位,经常出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又往往是由于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扭曲而造成的。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正义”等价值观念,正是对于这种偏差的纠正。

只有通过鼓励人们秉持正道、坚持仁义之心,才能够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部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的启示《儒林外史》中的主人公孔方兄,在追求功名、利益权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和清明。

他时常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这一点正是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之处所在。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性、理、治、道”的统一,让个人在修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我管理能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第三部分:儒家思想对于思想认识的启示小说中出现了一个名叫“翰林失势”的故事情节,其中翰林苏三在失势后意识到了人生的真谛。

这种富有哲理性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生的认知。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诚实待人”等观念,强调人们通过实践和感知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同时还要抱持真诚和善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语:通过对于《儒林外史》中所展现的儒家文化进行思考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正义、清明等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管理自我、解决问题、减少矛盾,发挥出每个人应该有的积极作用。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小说以儒林为背景,以儒学为主题,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儒林外史》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想谈谈小说中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儒林外史》以儒学为主题,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描写和批判,展现了小说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儒家思想的种种弊病和局限性,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程朱二先生,虽然是一位儒学大师,但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到挫折和困扰,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崩溃。

这种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其次,我想谈谈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儒林外史》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程朱二先生,虽然是一位儒学大师,但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到挫折和困扰,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崩溃。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人物形象的小说,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儒林外史》中儒释道思想的浅析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吕亚骞 2012110480摘要:《儒林外史》,较为公认的看法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

近年来,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特点,讽刺手法,题材来源等方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此,学界对《儒林外史》中的儒释道思想还未引起更多的关注,在深度广度上有待于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儒释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他们对我国古代小说影响尤为深远。

作为古典小说名著《儒林外史》与这三种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儒林外史儒家思想佛学底蕴贵真思想引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多元精神复合体,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在这一复合体中分别处于特殊的地位,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互兼容,共同构建着中国人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家园。

儒释道鼎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格局。

各个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总是在其宗教和哲学中体现的最为集中。

所以,吴敬梓与儒释道的渊源使我们有必要从儒释道文化角度对其不朽的名著《儒林外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儒林外史中的儒家思想《儒林外史》是一部表面上充满讽刺,笑骂,实际上是深藏着无奈感伤的小说,作者的感时伤逝就是基于自己尊崇的儒家思想全面没落、世风日下、古风不存的现实而发的。

《儒林外史》与儒家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

首先,正统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之。

”【1】士当作为“礼”的捍卫者,以礼规范自己,整个价值取向必须以礼作为准绳。

这样,在出仕的问题上,所当考虑的应该是礼的得失而不是个人的利益,进退、出处的大节都应当以道为标准。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而遗,则民不偷。

”【2】儒家学说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士人的理想抱负。

从主体思想方面来说,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功利实用角度来说,经世致用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综合考虑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于士子们来说,探求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和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政治成为他们的人生理想和责任。

在士子们身上,“求善”的道德理想是求治的政治理想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儒家的核心是要讲究仁义。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3】很有意思,作者仿佛要专门设计一个人物体现真儒的出处之道。

《儒林外史》突出地写了一个“姓庄名尚志,字邵光”的贤人,他克绍儒士尚志之光。

儒士能够不论贫富都以“仁”“礼”为依归,始终保持一种独立人格,发出一种不为权势所属的尊严感,推导出道尊于势的观念。

其次,《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闲斋老人序),其实它讲究的是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功名富贵。

作者并不否定功名富贵,他提倡得有所乐,失亦有所乐。

小说开篇第一回,就借王冕的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

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之法“定的不好”,就因为“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

你看,正是由于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不讲文行出处,才出现那么多陋儒、迂儒。

1.道德沦丧的假儒南海县张静斋用礼有经亦有权做幌子,教唆新中举的范进违背礼节,在丁忧期间去高要县“打秋风”,又与行仁义背道而驰,唆使汤奉县用酷刑镇压回民代表。

对于一些品行恶劣的乡绅,吴敬梓认为他们是打着儒家纲常伦理仁义道德旗号的假儒,他对他们的讥笑是言冷辛辣的。

地主出身的士人,在乡里之间本来就有相当的地位,再在八股科场中取得贡生或者举人之类的头衔,或做过官再回到乡间,就成为举足轻重的乡绅。

按照正统儒家的要求,他们应当承担道统,行仁义,兴礼乐;但实际上许多人却弃道而嗜势,忘仁义而贪利,成为横行霸道的土豪乡绅。

2.理学扭曲的迂儒王玉辉是个年逾六旬的穷秀才,除举业而外用毕生精力写了三部书,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礼书”,专讲“侍亲之礼,敬长之礼”等类。

女儿出嫁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她哭得昏天黑地,要绝食殉夫。

作为亲生父亲的王玉辉非但不加阻拦,反而鼓励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

”妻子痛哭流涕,骂他越老越呆。

可见他的迂腐程度加速了女儿的死亡,亲人的痛苦。

王玉辉他真心笃信礼教,不但以礼教人,而且以礼律己,尽管这将损害自己的利益和感情,他也忍苦殉教,致虔致诚,结果成了中毒最深而且受害最烈的牺牲品。

作者通过王玉辉痛苦心情的刻画,生动地揭示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不可并存的的,同时说明“人欲”之不可灭,“天理”之不当存,这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纲领是大相径庭的。

这部作品假托明代故事,展示社会世相,体现事态人心,反应在八股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对传统价值的趋同以及个体良知的价值观之间的强烈冲突,与此同时,在深层建构起一个褒贬对比的结构框架,否定性人物与肯定性人物,假儒、迂儒与真儒,假名士与真名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把主题思想凸现出来。

3.真儒与实学思想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士,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作者理想人物是既有儒家传统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

杜少卿既是作者殷情颂扬的理想人物,也是作者的自况。

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面对朝廷佂辟,由于他对朝廷有深刻清醒的了解,“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

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情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

除此之外,庄邵光,迟衡山等真儒名贤,因“我道不行”而“处”而不出,但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抱负,渴望能实现自己改变黑暗腐朽社会的理想。

他们倡议集资修,建泰伯祠,以礼让天下的泰伯作为道德典范,借此学习礼乐,“成就些人才”、“助一助政教”。

只可惜真儒名贤的教化挽救不了日下的世风,追逐富贵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浓厚,社会各个角落被污染的让人窒息。

五河县追名逐利,奉承谄媚的恶俗,汤公子和陈木楠嫖妓的丑态,妓女聘娘官太太的迷梦,假中书的闹剧,充分揭露了社会的乌烟瘴气﹑卑陋龌龊。

二、儒林外史中的佛学底蕴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引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在我国持续了千年之久。

佛教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扎根,并与我国本土文化和宗教融合碰撞,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壮大起来。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作者在对儒林中那些假名士,迂儒,陋儒进行讽刺时,字里行间包含了一些佛教文化,比如无常空苦,因果报应,经世济众,人人平等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除此之外,佛教的思想观念,哲理教义,思维逻辑,佛教徒的生活方式都对小说的创作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在一连串如波浪起伏的故事里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风貌”【4】的伟大写实主义长篇小说,在其中不可能不写到佛教文化。

小说中有关佛教文化的叙写虽然不占多数篇幅,但也是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儒林外史》中可以看出作者身上有关佛学底蕴的文化知识。

文章中开门见山便写到“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

”紧接着阐发道:这首词“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会舍着命去求他·······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5】佛教讲究“悟”,“于迷对称,悟是指从迷惑﹑迷妄﹑迷失﹑迷误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实---佛教的最高真理。

也就是说,悟有悟道真理的意义,也有解脱迷惑的意义。

”【6】这首开篇词即显示了一种“悟”的境界。

“如果说《红楼梦》表现了对‘情’的‘悟’,那么,《儒林外史》则表现了对”‘功名富贵’的‘悟’。

这里所说的‘看破’,不也是‘悟’么?作为全书的一道潜脉,小说历写‘舍着性命’去追求功名富贵的丑态和劫难之后,彻悟了功名富贵不过是‘身外之物’,转而内求于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走向生命的圆满。

”【7】联系《儒林外史》刻画的第一个正面人物王冕,即可看出这种“自见本性,即得出世”的精神。

作品通过王冕母亲之口进行劝说:“我眼见不得不济事了。

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做官。

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么甚好收场。

怕你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

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收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

我死了,口眼也闭。

”【8】(第一回)王冕果然按照母亲的遗言,以放牛﹑卖画糊口,安于贫贱。

他以春秋战国时的隐者逸士为榜样,淡泊名利,悠然自得,坚决拒绝去官府做官,逃避皇帝的征辟,轻视功名利禄,拒绝结交权豪势要,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值得推崇的态度,体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的骨气。

他也正是体悟到了佛境之空无而隐遁江湖之上的。

元代徐显的《稗官集传》言王冕“有当世大略”,然而举进士不第,又耻倚人檐下,遂“归会稽,依浮屠庑下,教授弟子”。

张廷玉《明史》上说的更清楚,他因不没有书读,“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张廷玉:《明史·王冕传》,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可见当时佛教对人们的影响范围之广。

当时许多志在修志求学的贫家子弟,因无处求学,遂借佛寺为求学之地,使得佛寺成为民间士人治学的重要辅助场所。

《儒林外史》中周进、匡超人等都曾于佛寺暂居为学就说明佛寺是当时理想的读书之地。

既然佛寺成为明清之际众多贫苦学人学习读书的场所,佛教思想对他们也就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

像王冕善于画没骨的梅花,其画如“花团冰玉”,“羌笛吹不下来”。

能达到这种境界,假如不是画者自身修为上升到一个超越的地步,是不可想象的。

正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唯有心地常空,破除世俗功名利禄的我执之心,无物而无我,将自我与外物相融,才能表现出这种玲珑透彻﹑无迹可求的造化之美与人格之境,这既是作者苦心孤诣所追求表达的理想境域,又是作者自我超越人格的诗意写真。

因为正如《坛经》所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虚空能包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善法恶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周绍良:《坛经》卷24,文物出版社,1997年出版)王冕正是达到了此一境域。

三、儒林外史中的贵真思想在庄子思想中,最具有现代意义和永恒价值的是以“贵真”为旗帜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