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
儒林外史张氏兄弟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张铁臂人物形象分析
张铁臂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人物。
娄府的两位公子,不知世事,不懂得听言观行这条亘古不变的原则,一听杨执中说权勿用有“管、乐的经纶,程、朱的学问”,恨不得立时请了来相聚;一见张铁臂是权勿用引来的,便觉得“举动不同于众”,加上“张大侠”自己一通神吹,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至于这人的来历如何,真实的本领怎样,全然不顾。
有这样的纨绔子弟,张铁臂之流自然可以大行其道了。
退场前
张铁臂骗过娄府两位公子之后,,后来又出入天长杜府,依靠豪门贵族骗取一点残杯冷炙,然而却被蘧公孙“看破了相”,因而“存身不住”就悄悄返回故乡去了。
假中书万青云则不同,当他被捕以后身份败露,其东道主高翰林、秦中书出于自身利害不得不出银一千二百两,为其保举了一个真中书,“一场焰腾腾的官事”就被“一瓢水泼息”。
但他并未从此收敛,居然老着脸皮“仍旧穿了公服到这两家谢谢去”。
退场后
在作者笔下,小骗子为衣食骗人却不能见容,而大骗子倒能骗到一官半职;张铁臂尚有羞耻之心,而万青云却恬不知耻。
这种对比的下场,既深刻地反映了“有了钱就是官”的黑暗吏治,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两个不同人物的抨击程度有所差别。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一、严监生1.1 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哎呀,说起严监生,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个学问渊博、品行高洁的人,但是呢,他也有个小小的缺点,就是有点儿小气。
不过,这也是因为他家境贫寒,所以才养成了这样的性格。
1.2 严监生的故事有一天,严监生在路上捡到了一只钱包,里面有很多钱。
他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我可以用这些钱去买些好吃的,改善一下生活。
”于是,他把钱都花掉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钱包里的东西都被别人拿走了。
严监生非常生气,但是他也知道这是自己贪心的结果,所以他决定以后再也不捡别人的钱包了。
二、严世蕃2.1 严世蕃是个什么样的人?严世蕃是严监生的弟弟,他和哥哥的性格截然不同。
哥哥严监生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而他却是个懒散无为的人。
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思进取。
不过,这也是因为他没有遇到什么挫折,所以才会变得这样。
2.2 严世蕃的故事有一天,严世蕃在家里闲得无聊,就想去外面逛逛。
他路过一家书店,看到里面有很多好书,心里非常羡慕。
于是,他决定进去看看。
可是,他一看价格,就吓得赶紧跑了出来。
他想:“这些书都好贵啊,我还是不要买了吧。
”从那以后,严世蕃再也没有去过那家书店。
三、严嵩3.1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严嵩是严世蕃的老师,他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他对学生非常严格,但是也很关心他们。
他总是用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所以,学生们都非常尊敬他。
3.2 严嵩的故事有一次,严世蕃在课堂上睡觉被严嵩发现了。
严嵩非常生气,就把他的课桌抽了起来。
结果,严世蕃疼得哇哇大叫。
这时,其他同学都劝严嵩放过严世蕃,可是严嵩却说:“你们要是也这么懒散,我也会像对待严世蕃一样对待你们的!”同学们听了之后都觉得很惭愧,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
四、结语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严氏兄弟三人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虽然他们之间有时会有矛盾和冲突,但是他们都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浅议《儒林外史》中严贡生之贪与严监生之吝
浅议《儒林外史》中严贡生之贪与严监生之吝作者:袁步昌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12期内容摘要:《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严监生兄弟,都求利求名,但他们的做法却大相径庭,也因此而相映成趣。
关键词:严贡生严监生名利小说《儒林外史》[1]刻画了儒林群像,其中的严贡生、严监生兄弟,一贪一俭,都追名逐利,但他们的手段却不尽相同。
严贡生所追逐的名声,是在所谓儒林中的名声。
在与官吏、士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戴着一副道德的面具,一出场时就向张静斋和范进二人标榜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然而,言犹在耳,仆人就来报告他豪夺王小二家猪的事情。
在读者面前,作者给了他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耳光。
可这个耳光还不够响亮,毕竟张、范二人与严贡生只是初次见面,不了解他的底细,所以,严贡生有进行狡辩的余地。
当王仁、王德与他论及此事时,严贡生还想虚张声势地说些场面话,但二王对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非常知根知底,毋庸多言,只一句“凡事还是厚道些好”,就扯落了他道貌岸然的假面具。
严贡生此时被不显山不露水地揭了老底,在两个儒生面前竟害起羞来,“把脸红了一阵”。
但凡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严贡生绝不放过。
大吃大喝对自己有好处,他就照此进行。
虽然他家里“寸土也无,人口又多”,但是却照样吃鱼吃肉:“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的稀烂。
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
”没钱的时候,还“端了家里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
当初分家时与老二是“一样的田地”,但严贡生“白白都吃穷了”。
严贡生并不在官吏、士人中直接取利,而是采用间接手段。
对他有用的人,他极尽努力,进行笼络与巴结。
在书中,严贡生的出场,就是拎着装有美味的食盒,来宴请尚素不相识的张静斋和范进二人的。
最终,靠着亲家周学道的路子,他打赢了遗产官司,也谋得了一官半职,可以说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日子竟然过的有声有色。
然而他的慷慨也只限于对他自己和对他有用的人。
严贡生对于不能帮助自己仕进的人非常吝啬,王仁王德兄弟“一年中也要请他几次,却从不曾见他家一杯酒”。
儒林外史余家两兄弟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余家两兄弟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余家两兄弟——余大先生(余特)和余二先生(余持)——是一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的兄弟形象。
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还恪守孝悌之道,以身作则,展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风范。
首先,余家两兄弟具有极高的文名。
余大先生尤其以文章见长,其文名远播,备受推崇。
这不仅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修养的高度重视。
他们的学识和才华使他们在儒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余家两兄弟非常注重孝悌之道。
他们不仅在言行上恪守孝道,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孝悌精神。
当邻居家失火,不得不将父母灵柩抬出时,他们不顾亲友劝阻,坚持将灵柩请进中堂,宁可自己穷困潦倒也要尽孝。
这种孝悌精神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他们作为儒家子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此外,余家两兄弟还具有高尚的人格风范。
他们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一个礼义廉耻逐渐沦丧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坚守着祖宗的家训,闭户读书,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益所诱。
他们的人品和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
总之,余家两兄弟是《儒林外史》中一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的兄弟形象。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钦佩。
他们的故事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儒家子弟应有的风范和担当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实、追求更高境界的宝贵启示。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在《儒林外史》中,严氏兄弟的形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简直是个性十足的角色。
严嵩和严世蕃这俩兄弟,一个是公然追求权力的典型,一个则是那个在家里打理日常的老实人,真是形成鲜明对比。
说到严嵩,他就像是个地道的“权臣”,总是想着怎么能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手段可谓层出不穷。
他的心思就像是那颗永远在转的风车,转得不亦乐乎,尤其是对于权力的渴望,真是毫不掩饰。
简直可以说,他就是那个“只求利益,不问是非”的典范。
反观严世蕃,他倒是个性格温和,不太争抢那些光环。
家里有点事,严世蕃总是愿意出面,帮帮忙,弄得一切井井有条。
他对于权力的渴求少得可怜,更像是个隐士,守着自家的那点小日子。
虽然也有一些小聪明,但跟严嵩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大家都说,兄弟俩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交集不到一起。
生活中的点滴,严世蕃反而更懂得珍惜,常常感慨“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在对待人情世故上,他更显得稳重。
这两兄弟的故事情节其实也挺好玩的。
有一次,严嵩为了自己的名声,居然想方设法拉拢了不少关系。
想象一下,他大摇大摆地请客,表面上是为了朋友,实际上可全是为了自己的政绩。
在这种场合下,严世蕃就显得有点无奈,心里默默祈祷,别再惹出什么乱子。
每次严嵩弄出点花样,严世蕃就像个老母鸡一样,急得团团转。
这一幕幕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兄弟俩的互动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再说说严嵩的那些小算计,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为了升官发财,居然不惜牺牲朋友的利益,心里想的就是“能者多劳,懒者不劳”,只要能让自己出头,别的全不在乎。
可是,有时候他的计划总是得不偿失,搞得自己还要四处应付那些被他得罪的人。
看着严嵩如此折腾,严世蕃简直是“捧心自怜”,心里想着:“兄弟,能不能稍微靠谱一点儿?”这样一来,俩兄弟之间的矛盾就逐渐加深,简直让人感到好笑又心酸。
这两兄弟的家庭背景其实也很有意思,严嵩出身于官宦世家,天生就有些优越感,而严世蕃则是普通人家出身,走的也是老实人路线。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小说,全书共四十回,讲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士人的道德沦丧和官场腐败现象。
其中,严氏兄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也被称为“严贡士”。
严氏兄弟是两个兄弟,分别叫严监、严端。
严监是个贪婪、奸诈的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陷害自己的亲人。
严端则是一个道貌岸然、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个道德高尚的人物,但实际上内心阴险狡诈,也经常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欺压弱者。
严氏兄弟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他们的父亲严贡士展开。
严贡士是个有才华的士人,但因为性格刚直、不愿与权贵勾结而被贬官。
严贡士的妻子去世后,他娶了一个叫做柳如是的女子为妻,但柳如是却是一个淫荡的女子,与严贡士的儿子严监通奸,导致严贡士的家庭陷入了混乱和不幸之中。
在这个故事中,严氏兄弟是反面形象,他们的行为和品德遭到了作者的批判和讽刺。
严氏兄弟的故事也是整个小说中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一个缩影,揭示了当时士人道德沦丧和官场腐败的现实。
儒林外史第9回人物形象及事件
儒林外史第9回人物形象及事件
《儒林外史》第九回主要讲述了娄家两位公子——娄三公子和娄四公子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人物形象
1.娄三公子和娄四公子:他们是娄氏家族的成员,性格豁达,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他们对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同时,他们也是一对热心肠、喜欢打抱不平的好兄弟,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和恶行,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抗。
二、事件
1.拯救杨执中:第九回中,娄家两位公子偶遇了被官府关押的读书人杨执中。
在得知杨执
中因亏空案被囚禁后,他们决定出手相救。
他们利用自己的财力和人脉,最终成功地将杨执中从牢狱中赎出,并让他恢复了自由。
2.结交杨执中:在救出杨执中后,娄家两位公子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与他进行了深入的
交谈。
在交谈中,他们发现杨执中虽然身陷囹圄,但是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这让娄家两位公子对杨执中产生了敬佩之情,并决定与他结为朋友。
3.反思科举制度:在与杨执中的交谈中,娄家两位公子对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官场黑暗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对科举制度的盲目崇拜和追求,意识到这种制度已经沦为了权贵们谋取私利的工具。
这种反思和觉醒,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反抗世俗、追求真理的决心。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第九回通过娄家两位公子的形象塑造和事件描述,展现了作者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良善的赞美。
同时,也通过娄家两位公子的行为举止和语言表达,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反抗的精神力量。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形象研究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形象研究摘要严监生并非如世人所认为是一个吝啬鬼,只是生性节俭,究其实质,其实是遭受到封建宗法制和封建官僚制双重迫害的受害者,而与之相比,严贡生实是凉薄恶毒、忝列衣冠的恶霸,依仗着贡生和家族中长兄的身份为非作歹,理应遭到我们的唾弃,而严监生死前伸出二指的本意也并非是严监生“吝啬”到舍不得一茎灯草,而是表达了严监生临死前对其妻赵氏交代的两件事,一是保护好家产,二是培养好儿子。
关键词《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两茎灯草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Yan brothers in The scholarsAbstract Yan Jiansheng is not a miser, but a thrifty one. In fact, he is the victim of the double persecution of feudalism and feudalism. Compared with Yan Gongsheng, he is really a cold, vicious and well-dressed bully. Depending on his identity as Gongsheng and the eldest brother of his family, he should be despised by us. In fact, Yan Gongsheng is the victim of the double persecution of feudalism and feudalis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econd finger is not Yan Jiansheng's "stinginess" to be reluctant to give up a stalk of light grass, but to express two things Yan Jiansheng told his wife Zhao before his death, one is to protect the family property, the other is to cultivate a good son.Key words The Scholars Yan Brothers Two stemmed lampgrass目录引言 (1)一、严监生形象分析 (2)(一)胆小有钱的严监生 (2)(二)现实矛盾的严监生 (3)(三)严监生性格成因 (3)二、严贡生形象分析 (5)(一)忝列衣冠的严贡生 (6)(二)凉薄恶毒的严贡生 (7)(三)严贡生性格成因 (8)三、严监生“伸出二指”新解 (8)(一)“二指与灯草”故事并非原创 (8)(二)“两根指头”新解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娄氏兄弟人物形象分析及情节
前言:兄弟同根,有花却是独自开。
遗传与家境一致,阅历和教育不同,使得同出一门的兄弟在性情上有同有异,有时互为影子,形影相随,举止似如出一辙;有时则互为镜子,相互鉴照,习性有天渊之别。
在《儒林外史》中就有诸多的兄弟,如严氏兄弟、娄氏兄弟、陆氏兄弟、佘氏兄弟等十余对,他们或出入同行,或分居异爨。
儒林是短篇相缀连,人物交更替,作者只截取了人物生活的断层,着力刻画的是他们最鲜明的特性,但是仍能将兄弟间的同与异于显著与微妙中表现得入情入理,真切生动。
下面笔者颇离就和你聊一聊,这《儒林外史》中如手如足,如影如镜的兄弟们。
娄氏兄弟娄三、娄四读《儒林外史》,一提到娄三、娄四,读者都喜欢将他哥俩并提,这种并提不是相提并论,而是干脆将两个名字不自觉地合成了同一个符号。
两兄弟于小说第八回中登场,在他们相继活跃的那么四、五回中都是形影不离,一唱一和的,也难怪读者把他们合二为一,当一个人来看。
但这种并提只是读者的简化,却不是作者的取巧。
笔者认为,比之严氏兄弟,吴敬梓先生对娄氏兄弟关系构建与性格的刻画更为微妙,更值得我们细读慢品。
娄氏兄弟家世显赫,其父盘踞内阁二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长兄为通政使,堂堂正三品的朝廷要员。
可轮到娄三和娄四却分外不济,这对难兄难弟科名失势,娄三只是个举人,娄四还只是个监生。
父兄的荣光并没有成为两人平步青云之阶梯,反而成为横亘在他们命途中的两座大山。
衣食虽无忧,仕途亦无望,两人只得另辟蹊径,想在儒林之中博一个名士风流。
只是他们自身就名不副实,更无识珠慧眼,所交往抬举之辈,如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等皆是欺世盗名的肖小。
继而“人头会”变“猪头会”,侠士成了骗子,名士成奸拐犯,随着闹剧终了,兄弟俩一腔礼贤好士的热血、一场名士魁首的美梦也就此沉寂。
以上种种际遇,皆是两人共商共谋,共同经历,所以从情节上考量,将两人合二为一,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作者确实不是依靠情节来雕琢这两个形象,而是靠语言。
所谓言为心声,虽然小说中在描写二人语言时,多有“二位娄公子道”“两公子道”这样同问同答的情况,但还是以交错问答为主。
儒林外史中介绍了哪些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介绍了哪些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儒林外史中介绍了哪些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儒林外史介绍了很多兄弟,都非常生动形象,如严氏兄弟,王德、王仁兄弟,娄氏兄弟等等。
儒林外史结合原文的事件说说二严兄弟俩
儒林外史结合原文的事件说说二严兄弟俩
案例一:
说起《儒林外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对姓严的兄弟了。
在这本书中,这是两个典型的反面人物。
似乎所有人对弟弟严监生的印象很简单,就俩字——吝啬。
最典型的事迹就是他在将死时迟迟不肯合眼,他吊着最后一口气不肯咽下,竖着两根指头放不下,仅仅是因为两茎灯草费了灯油钱,真是可悲又可笑,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小气到这种地步。
但事实上,他并非是一生都在钱眼里,他也曾为自己的哥哥掏钱化解了一场官司,他至少还在乎亲情。
若说严监生还有一点人情味,那谈起他的哥哥严贡生简直是恨彻人心,他不单单是吝啬,简直是无耻。
他以自己为中心只贪图利益,明目张胆地作恶。
王小二家的猪仔跑到他家就被他扣下了,非要他拿银子来赎,后来猪长大了又不小心走过他家,他又强说是他家的猪扣下了,去要猪的王大却被打断了腿。
他简直厚颜无耻,他干的一桩桩恶事一张纸都写不完,被他赖钱的黄梦统到县衙门告官,最后也是他的弟弟严监生化解的。
两兄弟都爱财到极致,但严贡生更多的是贪,他奸邪狡诈,甚至也从不念及兄弟情分,遇到他只能说是世道不公,恶人作恶。
吴敬梓写下的《儒林外史》中二严这两个儒林中反面人物,两兄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关系描绘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关系描绘《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儒士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家庭关系描绘,从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夫妻关系描绘在《儒林外史》中,夫妻关系常常被描绘为尊卑有别、权力不对等的关系。
妻子通常是家庭的弱势群体,受制于丈夫的决策和支配。
然而,小说中也有一些例外,如曾子墨和妻子甘师曾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彼此尊重且共同努力。
这些描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妇女地位的普遍认知,同时也启示了平等、相互尊重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
父子关系描绘父子关系在《儒林外史》中也得到了广泛描绘。
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多以尊卑有别的方式呈现,父亲往往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决策权,而儿子则被要求顺从和孝顺。
然而,小说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挣扎,如孝顺的儿子因对父亲的不合理要求而感到困惑和痛苦。
这些描绘对于反思传统家庭观念的局限性,并探讨儿子在尊重父亲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提供了思考。
兄弟关系描绘《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关系描绘了家庭中的亲情和竞争。
小说中的兄弟关系常常是复杂而紧张的,强调了家庭内部的争斗和利益冲突。
然而,也有一些兄弟之间相互依赖和支持的情节,体现了家庭团结的力量和重要性。
通过这些描绘,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家庭关系的种种困境,同时也得以思考家庭团结和和谐的积极价值。
总结《儒林外史》中的家庭关系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家庭观念和封建体制下的种种问题。
夫妻关系常常带有权力不对等的特征,父子关系呈现父权至上的模式,而兄弟关系则体现了亲情与竞争的并存。
通过这些描绘,读者可以深入思考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于平等、尊重、团结的重要性有所体悟。
儒林外史中余家二兄弟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余家二兄弟人物形象
在清代吴敬梓所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余家二兄弟分别是余特(字有达,又称余大先生)和余持(字有重,又称余二先生)。
他们是五河县的人物,以坚守儒家伦理道德、崇尚孝悌之道而著称。
余特和余持兄弟俩都是淡泊名利、重视家族亲情、尊重传统礼仪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突出特点是:
1.尽孝道:在邻居家中发生火灾时,他们宁愿自己生活困苦也要将父母的灵柩移至安全之处,充分体现了其对父母的深深敬仰和孝顺之情。
2.兄友弟恭: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即使成家立业之后仍选择共同居住,而非像当时习俗那样分家单过,夫妻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堪称“兄弟骨肉一家亲”。
3.不慕权贵:余氏兄弟不受世俗权力和金钱影响,闭门读书,不攀附权势,与周围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
4.文行兼优:尽管作者吴敬梓在描述他们时使用了一些夸张手法,称其“品行、文章是从古没有的”,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在当地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
5.手足情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兄弟相互扶持,比如余特身陷官司时,余持不遗余力地帮助兄长,甚至愿意替兄受过,这种无私的悌道精神令人钦佩。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余家二兄弟,以其真诚淳朴的性格、尊崇传统的美德以及深厚的手足情感,在小说中树立起了一种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理想化人格形象。
同体异形:严监生、严贡生比较论
同体异形:严监生、严贡生比较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与严贡生兄弟是相互含纳、彼此补充的统一体。
同样贪吝,严监生是损人不利己,具有敛财性;严贡生是损人利己,带有敲诈性。
同样自私,严监生是肩负种种传统思想的包袱,对大环境中的道德人伦无比在意;严贡生是肆无忌惮,视传统道德如弃屣。
严监生患得患失而虚伪,严贡生则彻底扯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他们的形象表明封建末期那些与土地关系密切的儒生是怎样追求功名富贵的,以及决定其伦理风貌、生存方式的具体样态。
其二,唯利益是瞻,表面附庸风雅、道貌岸然,内里自私冷酷。
王氏兄弟自诩为“在纲常上做工夫”的君子,实际上却见钱眼开,时时为攫取别人钱财作秀。
得知妹丈严监生因诉讼之事相请,王德、王仁“一起走来”,两人配合默契,一扬一抑,既出谋划策,又嘲笑了严贡生,同时又暗示严监生“有碗饭吃”,为索取人情埋下伏笔。
可是当严监生要表达谢意时,两人“拿班做势,在馆里又不肯来”,直到借口说妹子有事“方才来”。
他们在宴席上肆无忌惮地讥讽严贡生,放纵地喝酒行令,直“喝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贪婪本相尽显。
作者采用春秋笔法的叙说,增强了鄙薄讽刺的张力,故嘉道间黄富民有如此之评:“嫉世之深,一至于此!”[2](P49)可以看出,金钱在王德、王仁的行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收受了严监生与赵氏的钱财,他们便有了在“纲常上做工夫”的动力,否则,“纲常”就是不可撼动的原则。
这种玩弄“纲常”于股掌的行事为人风格,究其实是以“利”为骨,符合《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褒贬核心的叙事原则。
因此,一旦严监生死去,赵姨娘借以立命的儿子又不幸夭折,他们在赵氏身上再无法有所收获,也失去了在“纲常”上做功夫的理由和兴趣。
那么,严监生与王氏兄弟的关系又如何呢?一句话,利益维系的关系。
他平时与两位舅爷的关系是比较淡漠的,但胆小、地位不够以及胞兄无法依恃的情况下,只有这份内亲差可利用。
他对两位舅爷是尊敬的,也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缺乏的是文人的身份和地位,而对方对钱更感兴趣。
儒林外史汤家兄弟读后感
儒林外史汤家兄弟读后感
先说说汤奉这个大哥吧。
这人当官当得呀,满脑子都是那些迂腐的官场规矩和所谓的“礼教”。
他在任上的时候,就因为一只鸡的事儿,把那个回民老师傅整得可惨了。
就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廉明,不,应该说是为了显示自己对那些古板规矩的维护,完全不顾人家的宗教信仰和实际情况。
你说,一只鸡能值几个钱?可在他眼里,这就成了一个能彰显自己权力和遵循礼教的大事件。
他这种人啊,就是被官场那一套给彻底洗脑了,只想着怎么在人前表现得自己是个大清官,却完全忘了为官的真正意义是为百姓做事。
我看他就是个“假正经”,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冷漠无情,就像那种穿着华丽衣裳,内里却长满了虱子的人。
再看看他弟弟汤由。
这也是个妙人,跟着他哥学了一身的酸腐气。
去考试的时候,那一路的做派真让人忍俊不禁。
把自己当成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还讲究那些繁文缛节。
可实际上呢,本事没多少,就会装模作样。
这兄弟俩啊,简直就是儒林里那些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代表。
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到当时社会的病态。
整个社会就推崇这种迂腐的读书方式和官场风气。
大家都想着通过科举一步登天,然后就变得像汤家兄弟这样,变得虚伪、冷漠、只看重名利。
这就好比一个大染缸,好好的人进去了,出来就变得五颜六色、奇奇怪怪的。
儒林外史汤家兄弟读后感
儒林外史汤家兄弟读后感
先说说汤奉这个哥哥吧。
他就是个典型的被官场那套规矩给熏坏了的人。
这人满脑子都是怎么在官场里往上爬,怎么显示自己的威风。
他审理案子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乱来。
就因为一只鸡的事儿,把那个回民老师傅给整得老惨了。
他可不管什么公正不公正,只想着自己的面子和名声。
在他眼里,那些所谓的规矩和礼仪比人命还重要呢。
这就好比一个人戴着一副超级厚的有色眼镜,看啥都变形了。
他这种人在当时的官场里还不少见,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看着就让人恶心。
再看看汤由这个弟弟。
他也没好到哪儿去。
虽然没他哥哥那么狠,但也是个没什么真本事,就知道靠着家里的权势和钱财瞎晃悠的主儿。
他和他哥哥一样,都把科举和官场那一套看得太重了。
好像这辈子除了当官就没别的事儿可干了。
这哥俩凑一块儿啊,就像一对小丑,在那个儒林的舞台上表演着可笑又可悲的戏码。
从他们身上,我就看到了那个时代儒林的病态。
这些人都被功名利禄给迷了心窍,变得自私、冷漠、虚伪。
他们读了那么多书,却把书里的道理都给读歪了。
就像拿着一把宝剑,却用来切菜,还切得乱七八糟。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如果人一旦陷入对名利的盲目追求中,会变得多么的荒唐。
而且这兄弟俩的关系也不是那种很健康的兄弟情,更多的是在互相利用,借助家族的力量去达到自己在官场的目的。
这就好比两根互相缠绕的藤,不是为了互相扶持,而是为了一起往上爬,去抢那个高处的一点点阳光。
总之啊,这汤家兄弟的故事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同时也庆幸自己没生活在那个迂腐的时代。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讽刺小说,而兄弟形象众多是这部经典作品的一大特色。
吴敬梓在塑造这些兄弟形象时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来渲染兄弟形象,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中国,这些兄弟形象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林外史》兄弟形象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其启迪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发展观,确立符合经济时代的正确伦理道德观,以德治国,以解决当前的道德滑坡现象,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儒林外史》兄弟形象艺术手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人伦关系分为五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合称“五伦”。
兄弟关系作为“五伦”之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伦关系。
它反映到中国古代小说中,则化作多种多样的兄弟形象,展现出百味人生。
在《儒林外史》中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五十多回的小说里出现了众多的兄弟形象,这在中国的古代小说中十分罕见。
细剖一对对兄弟形象,不难发现:不管吴敬梓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这一系列形象都有规律地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特征,导致了不同的客观效果。
据考察,《儒林外史》大致写了二十对兄弟,作者对他们的用笔或浓抹或淡描,或细致,或敷衍,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此外,作者对严贡生严监生、王德王仁、余特余持等兄弟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可与范进、周进、杜少卿等主要人物相媲美。
从最先出场的二严到最后出场的二徐,穿越百年,小说对世情世态的揭露具有极其深刻的警世意味。
一、《儒林外史》中主要的兄弟形象《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其艺术表现手法极其精湛。
小说中的兄弟形象,虽可以类相别,但是同一类的兄弟形象亦有其各自特点。
应该说,这是吴敬梓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
对于处理兄弟关系而言,儒家文化讲求一个“悌”字诀,它要求兄弟之间应相互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兄友弟恭”是封建道德理想之一,而吴敬梓在现实生活中所亲历的却是“兄弟参商”,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由于在父母双亡后,吴敬梓亲眼目睹了一场财产争夺战,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之中。
名著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杨执中、杜少卿的人物形象介绍
名著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杨执中、杜少卿的人物形象介绍杨执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揭秘在儒林外史中,求贤若渴的娄氏兄弟费尽千辛万苦求得的第一个高人就是杨执中,在与自己家族守坟人邹吉甫交谈中,邹吉甫仅仅复述了杨执中说过的简单的几句牢骚话,“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这事可是有的么?”就使得娄氏兄弟就断定这位杨执中一定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世外高人。
在娄氏兄弟看来,在这天下之中,竟然有人能够说出这样的惊世骇俗之言,最关键的是此人竟然与娄氏兄弟一贯论调一样。
“自从永乐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个天下!”也正是因此,娄氏兄弟开始坚信此位名叫杨执中的人必定就是隐于民间的绝世高人。
并且在接下来的三次拜访杨执中的过程中,一次次的凭借主观臆断,不断的拔高杨执中,“襟怀冲淡”“极高的品行”“品高德重”。
只要出现任何一个契机,娄氏兄弟总能把这种现象与杨执中的“世外高人”的形象联系起来。
在娄氏兄弟内心深处,已经完完全全认定杨执中就是世外高人。
那么,娄氏兄弟眼中的世外高人杨执中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全面剖析这位“高人”。
一、在个人事业上,一事无成现实中的杨执中,在科举之路上,也是个十足的失败者。
第十一回写到:杨执中道:“是三年前小弟不曾被祸的时候有此事,只为当初无意中补得一个廪,乡试过十六七次,并不能挂名榜末。
”在科举上,杨执中考了一辈子也只是无意中补得一个廪,乡试考了十六七次也没考过,一辈子的科举级别只能停留在廪生上,就是那首被娄氏兄弟连连称赞的诗作也是抄来的。
第九回写到:两公子打开,看是一幅素纸,上面写著一首七言绝句诗道:“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芦。
”后面一行写‘枫林拙叟杨允草。
’两公子看罢,不胜叹息。
说道:“这先生胸怀淡泊,其实可敬!只是我两人怎么这般难会?”从镇上的小孩手中,娄氏兄弟得到了杨执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两人读完之后,就情不自禁的感慨杨执中果真是胸怀淡泊,让人肃然起敬,佩服之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讽刺小说,而兄弟形象众多是这部经典作品的一大特色。
吴敬梓在塑造这些兄弟形象时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来渲染兄弟形象,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中国,这些兄弟形象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林外史》兄弟形象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其启迪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发展观,确立符合经济时代的正确伦理道德观,以德治国,以解决当前的道德滑坡现象,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儒林外史》兄弟形象艺术手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人伦关系分为五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合称“五伦”。
兄弟关系作为“五伦”之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伦关系。
它反映到中国古代小说中,则化作多种多样的兄弟形象,展现出百味人生。
在《儒林外史》中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五十多回的小说里出现了众多的兄弟形象,这在中国的古代小说中十分罕见。
细剖一对对兄弟形象,不难发现:不管吴敬梓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这一系列形象都有规律地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特征,导致了不同的客观效果。
据考察,《儒林外史》大致写了二十对兄弟,作者对他们的用笔或浓抹或淡描,或细致,或敷衍,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此外,作者对严贡生严监生、王德王仁、余特余持等兄弟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可与范进、周进、杜少卿等主要人物相媲美。
从最先出场的二严到最后出场的二徐,穿越百年,小说对世情世态的揭露具有极其深刻的警世意味。
一、《儒林外史》中主要的兄弟形象《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其艺术表现手法极其精湛。
小说中的兄弟形象,虽可以类相别,但是同一类的兄弟形象亦有其各自特点。
应该说,这是吴敬梓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
对于处理兄弟关系而言,儒家文化讲求一个“悌”字诀,它要求兄弟之间应相互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兄友弟恭”是封建道德理想之一,而吴敬梓在现实生活中所亲历的却是“兄弟参商”,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由于在父母双亡后,吴敬梓亲眼目睹了一场财产争夺战,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之中。
这种经历引发了他对传统伦理中的兄弟关系的深思,并将这种思考借小说中的兄弟形象传达出来。
按兄弟间的关系来划分,《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可分为两类:1、兄友弟恭型兄弟形象《儒林外史》中也不乏兄友弟恭形象,较为典型的有余特。
余特、余持兄弟是遵循人伦纲常的孝悌君子。
他们像是暗夜里的灯火,可将人心导向光明。
余特、余持两兄弟在小说中,是一对不可忽视,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形象。
他们最引人瞩目的表现是尽孝。
邻居家失火,不得不把父母灵柩抬出。
而当地风俗认为,抬出的棺木如再抬进家门是“要穷人家”的,众亲友都劝他们就此下葬,但他们宁可“穷死”也要把灵柩请进中堂。
余特身陷官司,而余持恪尽悌道,余持对兄长的赃事给予包办,不辞劳累多次顶抗官司,替兄受罪。
值得一提的是,余特、余持兄弟生活的五河县,在作者笔下是一个“礼义廉耻都灭绝了”的地方。
个个都想巴结彭家和方家,就只有这弟兄两个守着祖宗的家训,闭户读书,不讲这些“隔壁帐的势利”。
他们洁身自爱、兄友弟恭的行为,与当地趋炎附势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余氏兄弟如青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可谓君子也!除了余氏兄弟之外,吴敬梓还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倪廷珠和倪廷玺兄弟的相识。
他们都是作品中兄友弟恭的典型代表。
2、情义淡薄型兄弟形象与兄友弟恭的温情相较,情义淡薄的兄弟关系则散发出透心的凉意。
作者在作品中对这一类兄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
《儒林外史》严贡生、严监生虽是同胞兄弟,“却在两个宅里住”,与兄弟同居共产的传统不符。
二严是吴敬梓的“诛心”之笔,给予谴责和嘲讽那些情谊淡薄型的兄弟。
特别是对寡恩薄情的严贡生,作者更是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小说中出现的严贡生,他鼓吹自己与知县相与,行凶于乡间,拴人猪仔,讹人利钱,攀结官亲,讹诈船钱,极其可恨。
严贡生的作恶行为受到控告,便逃到省城去了,从而牵连到其弟严监生。
严监生家私万贯,却胆小吝啬。
闻说严大披案逃跑,严监生甚是害怕,又是留差人饮酒吃饭,拿钱充塞,又是请来妻舅商量对策。
他身怀十万,却舍不得买一斤猪肉来家,当儿子要吃肉时,就到熟切店买四个钱的肉哄儿子。
他对自己的刻薄更胜于对家人,病重也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导致身亡。
更为可笑的是,在他即将断气的时候,却因多点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还高高举着两个手指。
曹植曾作《七步诗》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严贡生、严监生虽是同胞兄弟,却近乎“有名无实”,严监生扶正赵氏时,严贡生不贺喜,严监生死,严贡生不奔丧,并要其另葬,不入祖茔,毫不履行兄弟间的“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的义务和责任。
最令人愤慨的是当弟死侄夭后,他竟欺侮弟妇,从中作梗,使其立嗣不成,又乘兴讼之机,吞并了胞弟遗产的七股,全然不顾礼仪和兄弟之情。
小说中其它情义淡薄型的兄弟形象,吴敬梓都对其冷嘲热讽,或直接予以批评。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按性情差异分为两类,即相似性与相异性。
吴敬梓调动了多种手法,运用同则归类,异则互衬的手法来进行描写,加深了刻画兄弟形象的力度。
1、相似型兄弟形象相似兄弟是指成长经历相似,性情大同小异的兄弟。
《儒林外史》中有很多性情相似,言行举止不谋而和的兄弟形象。
他们的行为上具有一致性,如娄三娄四兄弟,常常同时出现在小说中,两人言行举止十分相似,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是相似型兄弟的典型代表。
再如王德、王仁兄弟,身为廪膳生员却见利忘义,两人互为补充,以至不可分割,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兄弟形象。
再如卜诚、卜信为人淳朴老实;余敷、余殷趋炎附势,无知做作;汤由、汤实不学无术、四处招摇等。
吴敬梓突出了他们性格中共有的主要特征,对这种性格特征加以突出强化,这样处理有利于激化矛盾冲突,容易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更易达到讽刺目的,符合《儒林外史》反映世情世相的创作意图。
如果分开来写这些兄弟形象,对兄弟形象的刻画则显单薄,艺术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2、相异性兄弟形象相异性兄弟形象是指性格言行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鲜明对比的兄弟。
《儒林外史》中,很多兄弟虽同出一门,性情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异。
典型的便是杜少卿、杜慎卿兄弟。
杜少卿和杜慎卿两人都生于累世科甲阀阅的天长杜府,且为堂兄弟。
然而,两人对待科举取士制度和对名利的追逐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杜少卿和杜慎卿都是当时的名士,才气过人,在我看来杜少卿的文才似乎更胜杜慎卿一酬。
两人都是因为才学和名气,加上历代的家庭历史背景被举荐参加科考。
杜慎卿对待科考举业上可谓十分热衷。
虽然他自己对他人表现的是摇摆于科举道路与风流名士之间,然而事实呢?“中了去,则为官”他虽域此道不甚热衷,不会为此贡献他全部的‘万斛愁肠,一身侠骨’,但还是将此作为前途。
一个‘诗赋卷首’的胜利成就了他‘江南名士’的荣誉。
历经秦淮河畔风流的漂泊,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进京做官。
这又使我想起了鲍文玺向他借银子时,他推脱不借的一段话“我家虽有几千现银子,我却收着不敢动。
为什么不敢动?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我却要留着做这一件事。
”这句话在我看来应该是他积蓄已久的感慨吧!他说若自己中了,则为官,其实不然,由“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热心参加科考,并且还打算用银子来做日后的为官之用。
由此可见他甚至“将要中”也不排除用银子使唤的可能。
这一切都只表明他并不若自己对外所标榜的那样淡薄科考,想做雅士,相反,他却十分热衷于科举取世之道。
这也是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态的高明之处,用笔下人物自己的话来反衬自己的行为,透过他写出了当时那些假名士对仕途热衷的极大讽刺,同时也反讽了他们的追名逐利,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理解作者笔下人物的意识形态有帮助。
杜慎卿是如此的看待科举,杜少卿在对待功名利禄方面又有何见解呢?第三十三回中当李大人举荐他去为官时,他立即去安庆推辞道自己“草野惯了,近又多病,还求大人另访”可惜的是,并未推脱成功,李大人仍要荐他。
从安庆回来不久,李大人又派人送来了举荐文书,这次杜少卿推辞得更高妙彻底多了,居然装做重病样,说自己“生死难保,这事断不能了”并恳求“老父台代我恳辞”,最终才辞脱成功。
当娘子笑问他“朝延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时,少卿答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的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这些话明显的表示他不想进京为官,只想在南京陪着妻子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特别是他两次的推辞言行,更加突出而坚定的表明了他不想为官淡薄名利,漠视富贵的心态。
作者将他的言行一致,不想追名逐利表现得尽善尽美。
听闻李大人因调迁而将举荐之事搁摆时,杜少卿欢喜道“我做了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向我们表明了少卿最后怕麻烦,索性连秀才籍都抛弃了,展现给我们的不若常规的文人的不思进取形象,而是那种真名士对功名富贵的漠视与冲淡自适的情怀。
作者通过塑造少卿身上的这一特质,表明了当时也有一群思想进步的真名士鄙弃八股取士制度,淡薄名利,不愿挤身于官场的黑暗之中,崇尚自由的高尚品格,这也是作者自我形态的一个展示。
杜慎卿在对待金钱方面是十分有分寸的,有把握的。
再来看看杜少卿,且不说其他书中人物对他的评论,就从娄老太爷临走之前不放心的嘱咐“你不会当家,不会相与朋友,这家业是断然保不住的了!象你这样做慷慨侠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人上个什么样的人。
象你这种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的;虽说施恩不望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少卿视钱财如身外之物,无论何人相求于他,他都会尽己之力去救济他人,并且在济人之时不图他人回报。
性情相异型的另一个典型便是严贡生和严监生。
严监生与严贡生是相互含纳、彼此补充的统一体,同样贪吝,严监生是损人不利己,具有敛财性;严贡生是损人利己,带有敲诈性,同样自私,严监生是肩负种种传统思想的包袱,对大环境中的道德人伦无比在意;严贡生是肆无忌惮,视传统道德如弃屣,严监生患得患失而虚伪,严贡生则彻底扯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二、塑造兄弟形象的艺术手法《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吴敬梓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兄弟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一)运用夸张手法《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其中的兄弟形象。
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