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格律
对联的格律-对联知识
对联的格律-对联知识对联的格律,比起诗词来,更复杂一点。
因此,要想说清楚对联的格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从古今对联的实践来看,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一,正格联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三种形式。
1,律联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
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1),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相错,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
(2)由于下联以平收,因此,联律也得避免律诗中的禁忌。
A,忌三连平。
即在尾三字中,必须有一个仄声。
B,忌犯孤平,即在整句句子中,除了尾字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
注意这两点,就能避免律句中的禁忌。
(3)忌诗中的变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在律诗中常常可以互换,即尾三字变为“仄平仄”的格式。
例:“无为在歧路”,其中的“在”和“歧”的平仄对换了一下,看上去是不符合平仄相错的规则的。
但古人常喜欢在尾联中用这样格式。
由于律诗中的尾联是不对仗的,因此,这样的规则就不能借用到联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的纳与余换了位置,因此,虽合诗律,却是不合联律的。
(4)关于平仄的古今音问题,在律诗中当按古音取,一般以《平水韵》作蓝本。
而在对联中,除了可以按古音外,也完全可以按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取音。
2,组合律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
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
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
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
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
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
格律对联大全
格律对联格律对联集锦格律对联(闲听风雨是本人坎肩)出句:山水悠然谁独醉【醉清风】对句:江湖缥缈自风流【闲听风雨】出句:笔醮荷风诗不俗 [玉碎昆山] 对句:琴弹水韵曲多情【闲听风雨】出句:一笔难书春四处【杜若州】对句:三弦尽弹月三更【闲听风雨】出句:白霜润笔秋题句 [天涯倦客]对句:金菊抒情雁留声【闲听风雨】出句:天书雁字秋绝笔【惊凤游龙】对句:水墨云笺冬续篇【闲听风雨】出句:天上闲云常笑我 [采云轩主]对句:琴中流水最知音【闲听风雨】出句:夜阑尚有诗不睡【048】对句:樽空岂知月引愁【闲听风雨】对句:心雨半帘风卷去【闲听风雨】出句:诗窗一扇月敲开 [松风]出句:盼得梅开春露脸[倚楼钓月]对句:邀来燕舞柳梳妆【闲听风雨】出句:清泉揽月开天眼【惊凤游龙】对句:红叶题诗寄雪魂【闲听风雨】出句:笔下秋声听画外【湖里巴岛】对句:心头雁字寄樽前【闲听风雨】对句:雪落因诗冷【274975048】对句:蜂戏缘墨香【闲听风雨】出句:巧手春风裁柳袖【醉清风】对句:闲情夜雨点梅妆【闲听风雨】出句:知春最是墙头草【醉清风】对句:解惑还须弦外音【闲听风雨】出句:欲把春思存入卷【醉清风】对句:能将水韵融进琴【闲听风雨】出句:奇花异草逍遥舞【苏小二】对句:翠柏苍松自在歌【闲听风雨】出句:研梅入墨诗香久【苏小二】对句:修竹听气质味高【闲听风雨】出句:霜风欺冷月【苏小二】对句:露竹戏寒烟【闲听风雨】出句:叶落秋林瘦【苏小二】对句:风微山径幽【闲听风雨】对句:风疏竹影斜【闲听风雨】出句:怕负东风花入扇[杜鹃]对句:为迎春色燕衔枝【闲听风雨】出句:清风蚀锁开心扣[倚楼钓月]对句:明月牵舟撩梦缘【闲听风雨】对句:素雪疏枝谴墨裙【闲听风雨】对句:冷雪离枝谴怨词【婕舒】出句:久住深山云懒散【醉清风】对句:闲居陋室自逍遥【闲听风雨】出句:放眼天空云互动[紫云英飞]对句:登临沧海月追随【闲听风雨】出句:云洒相思花落泪【灯下听雨】对句:风生幽怨月伤情【闲听风雨】出句:月移花影西窗下[绕指清风]对句:风送香魂绣榻边【闲听风雨】出句:几许闲愁催我瘦 [醉清风]对句:一笺心事寄谁听【闲听风雨】出句:心如止水难生浪 [醉清风]对句:梦若飞花自定闲【闲听风雨】注:一直在玩快乐对联,但毕竟不入流,开始试学格律对联。
对联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要求1. 行数要对称,字数要匀称2. 韵脚要押对,节奏要和谐3. 意境要深远,情感要真切4. 言辞要优美,思想要明晰5. 意象要生动,比喻要恰当6. 短长要搭配,音调要协调7. 层次要分明,结构要合理8. 词语要精准,修辞要巧妙9. 篇幅要适中,内容要丰富10. 主题要鲜明,信息要有用对联格律要求是指对联创作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和要求,以保证对联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这些要求进行详细的解析。
对联的行数要对称,字数要匀称。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行数和字数的对称和匀称,可以使对联在视觉上呈现一种平衡感和美感。
对联的韵脚要押对,节奏要和谐。
对联的韵脚是指对联中每行的末字要与另一行的末字押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加对联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对联的意境要深远,情感要真切。
对联的意境是指对联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深远的意境和真切的情感可以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对联的言辞要优美,思想要明晰。
对联的言辞要求用词精准,语句通顺,通过优美的言辞和明晰的思想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对联的意象要生动,比喻要恰当。
对联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来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对联更加形象和生动。
对联的短长要搭配,音调要协调。
对联中的短长是指对联的字数要适当搭配,通过短长的搭配可以使对联的节奏更加和谐,音调要协调是指对联的音调要统一和谐,使整个对联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还有,对联的层次要分明,结构要合理。
对联的层次是指对联中的各个部分要有明确的层次和结构,通过层次的分明和结构的合理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层次感和结构感。
对联的词语要精准,修辞要巧妙。
对联的词语要求用词精准,通过精准的词语和巧妙的修辞可以使对联更加有表现力和文采。
再者,对联的篇幅要适中,内容要丰富。
对联的篇幅要求不宜过长或过短,通过适中的篇幅和丰富的内容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吸引力和深度。
对联的主题要鲜明,信息要有用。
对联的主题是指对联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鲜明的主题和有用的信息可以使对联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对联格律
一、句中格律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
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上海彩凤绿叶好友上网对苑电脑北京金龙红花良朋聊天联都手机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
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山川万里==翰墨千秋家家幸福==岁岁平安春风得意==壮志凌云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联交友==凭德做人5、五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石达开题广西宜州白龙洞联)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诗犹称弟子==酒不让先生。
(何绍基题四川江油太白楼联)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宽。
(曾国藩题安徽宿松小孤山联)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大全和对联的标准韵律。
对联的标准韵律一言句:墨(仄)泉(平)二言句:戌狗(平仄)亥猪(仄平)绿叶(仄仄)红花(平平)三言句: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言句: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鸣蝉叫夏(平平仄仄)过雁飞秋(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似撵狼(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六言句律诗格之一燕舞九洲春韵(仄仄平平平仄)蝉鸣四海夏音(平平仄仄仄平)马蹄韵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李白杰作耀人寰(仄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青山绿水写江山(平平仄仄仄平平)八言钓诗钩饮下联千首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钓诗钩 是酒的别称)顾渚紫品来赋万篇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顾渚紫 是茶叶名称)八言以上多为复句,在复句中介绍。
(二)复句句脚平仄规则举例二句联:水月星光,青荷伞上蛙声脆。
(平仄)烟花景色,赤杏林中鸟影忙。
(仄平)朝霞万里,诗联浪漫说图画。
(仄仄)雄文千章,翰墨殷实话古今。
(平平)三句联:理论先行,实践紧跟,步步为营摸韵律(平平仄)学习长进,教学互助,天天向上守规则(仄仄平)五瓣开梅,六型出雪,梅雪各型分五六(平仄仄)七夕织女,八卦赶牛,女牛无渡梦七八(仄平平)四句联:品四味,苦辣酸甜,踏四方,东西南北。
(仄平平仄)忆三番,情愁爱恨,想三遍,书画琴棋。
(平仄仄平)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画为真画(平平仄仄)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人是圣人(仄仄平平)五句以上略。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对联基本格的六要素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
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不举例了)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关于对联的基本格律
关于对联的基本格律借此机会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些对联格律的基本常识,以期对同学们评选征联有所帮助。
对联是⼀种讲究格律的⽂学形式,基本格律如下:⼀、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上下联中相对的每组词或短句的字数相等。
⼆、仄起平收。
上联最后⼀字为仄声字,下联最后⼀字为平声字。
三、平仄相对。
上下联中相对的词组或短句的最后⼀个字要平仄相对,即上联的字是平声,下联就应是仄声,或相反。
四、词性相当。
上下联中相对应的词或词组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以此类推。
五、内容相联。
上⾯四点讲的都是“对”,最后⼀点还要做到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关联,才可称为“联”(特殊情况例外)。
同学们遵照上述基本格律写出来的对联就能成为⼀副宽联,若作⼗分⼯整的对联,我们的⽔平很难达到。
特别是23——25字这样字数较多的对联,要做到完全⼯整对同学们来说更是⾮常困难。
各班同学为聚会所作的这15副对联,在“字数相等”、“ 仄起平收”、“ 内容相联”这三点上都做得⽐较好,差别主要是在上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相当”这两点上。
⼤家评选时在整体内容符合征联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侧重从这两条上着眼推选出相对⼯整的⾃⼰喜欢的⼀副对联。
这样我们就既能够通过评选提⾼⾃⼰的鉴赏⽔平,⼜能评选出相对符合基本格律要求的对联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谢谢同学们以各种形式对毕业50周年年级聚会的关注和⽀持。
年级聚会组委会2018.5.15.毕业50周年年级聚会征联第1副:别母校⼯农兵学商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可对天与地聚国宾琴棋书画唱展才露华载舞载歌真情永注国和家第2副:古稀重逢母校握⼿相拥问候祝福合影视频留同窗百年情谊皓⾸再聚国宾诵诗展画欢歌热舞⾹茶美酒愿学友⼀世安康聚⼀中情谊笑少年风华忆为国奔忙说不尽五⼗春呕⼼沥⾎会⼋⽅思念赞⽼友潇洒祝平安健康道不完⼣阳红绚丽绵长第4副阔别正年少不负春光江湖虽远思报国半世拼搏⽆愧天地重逢近古稀望穿秋⽔晚霞更红常怀旧⼀⽣勤勉有益⼈民第5副⽴壮志四⼗年改⾰弄潮⽆论尊卑贵贱终归沧海⼀滴⽔念初⼼五⼗载重返校园不管苦乐穷富畅叙寒窗⼏多情第6副暮回⾸五⼗春秋飞燕望归巢定睛看故园新颜年少⽩头⽼浊泪崩杯觥交错相拥皆问侯相逢喜过眼云烟嗟叹聚时少第7副年年岁岁花相似⾛过五⼗年时光易逝⽅觉弹指⼀挥间岁岁年年⼈不同银发沧桑⾄岁⽉催⼈品味⼈⽣到百年第8副似箭时光五⼗载朴实不华价值追求映初⼼⼀腔情愫歌依旧如梭岁⽉古稀年⼈⽣⽆悔功名利禄抛天外两鬓沧桑梦乃留第9副束发结缘名庠问道树⼀⽣宏愿难别离同窗短芳华刹那霜鬓怀旧母校⾔欢倾半世沧桑贺重聚醇酒浓砚谊绵长第10副太⾏⼭前登新榜数载求学感慨情怀似梦临别湧满腔热⾎滹沱河畔回旧园半⽣奋⽃细数往事如歌再聚披⼀肩风尘第11副五⼗载岁⽉如歌难忘同学情刻⾻铭⼼得失随缘今笑対古稀年沧海桑⽥延续同学情源源流长真诚似海天地宽遐想同学当年壮志凌云泼墨绘雄图⼀腔情愫修⾝报国;迩瞅窗友现在逍遥⾃得传卮品佳酿两鬓沧桑戚谢欢招。
对联的格侓要求
对联的格侓要求
答:对联的格侓要求是:
1. 对联要通顺、平仄合适。
通顺是指对联的意思、语意要明确,不含混淆、晦涩的词汇或句子;平仄合适是指对联的内容、韵脚所在位置、音节数量等要符合汉语的音韵规律,如平仄相间的规律。
2. 对联要文辞雅致、博大精深。
这一点是指对联应该用经典词汇,用词准确、精练,不应使用俗语、流行语等,同时要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3. 对联要韵律工整、上下互补。
韵律的好坏直接影响对联的美感。
好的对联应该韵律工整、韵味深厚、令人妙不可言,上下句之间也应该互相补充、协调。
4. 对联要体现作者的才华与情感。
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作者表现自己才华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因此,好的对联不仅能够表达深邃的思想,还要反映作者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平仄的要求篇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接下来是:篇二古(旧)声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
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4.忌孤平或孤仄
忌孤平: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的情形,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原无忌孤仄一说,现有联家由忌孤平反推。
对联格律技巧对仗-对联知识
对联格律技巧对仗-对联知识对联格律技巧对仗浅淡(一):马蹄韵浅淡对联格律最重要的,为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此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每边一句:仄二句:平,仄三句:平,平,仄四句:仄,平,平,仄五句:仄,仄,平,平,仄六句:平,仄,仄,平,平,仄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以此类推。
举例如下,每边二句: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上联,句中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分别是,忧[平]面[仄]下联相反。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下联,句中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句脚,[老]仄头[平]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平仄也可一三五不论的。
其他的长句,也大同小异。
刚才举的,是例子,其他长的,也一样,另外,句中平仄,还可以用相反的,书上允许,看如何与句脚来搭配了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你如果出上联,也可以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举例你想出每边三句的上联,比如说分别是(四,五,六)的句子,句脚公式是,平,平,仄,这时,你就可以组合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些都合联律要求的,其他的依此类推(具体参照句中平仄规则)。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只能按照句中平仄的规定来组合,不能按你自己随心所欲的创造来组合联律和诗律一样,不能犯[孤平],不能犯[三平尾],[三仄尾],上下联尽量不能同字具体参考[诗律要求]记住这些,你大概就可以把握住对联格律的精华了。
对联格律技巧对仗浅淡(二)对联,对仗其实就是诗词的对偶,汉语之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对偶,早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对联常用格律
对联常用格律(2010-08-07 04:41:22) 标签:杂谈四言上联:○○●●下联:●●○○上联:风梳碧柳下联:雪印红梅五言上联:⊙○○●●下联:⊙●●○○上联:月斜诗梦瘦下联:风散墨花香五言又一体上联:●●○○●下联:○○●●○上联:雾雨沉云梦下联:烟波渺洞庭六言上联:⊙●○○●●下联:○○●●○○上联:风展红旗似画下联:春来绿水如蓝七言上联:●●○○○●●下联:○○●●●○○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七言又一体上联:⊙○⊙●○○●下联:⊙●○○●●○上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下联:一剑霜寒十四州四/七言上联:●●○○,○○●●○○●下联:○○●●,●●○○●●○上联: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下联: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四/七言又一体上联:●●○○,⊙●○○○●●下联:⊙○●●,⊙○●●●○○上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下联: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七/四言上联:●●○○●●○,○○●●。
下联:○○●●○○●,●●○○。
七/四言又一体上联:○○●●●○○,○○●●。
下联:●●○○○●●,●●○○。
五/六言上联:●●●○○,●●○○●●。
下联:○○●●●,○○●●○○。
五/六言又一体上联:○○●●○,●●○○●●。
下联:●●○○●,○○●●○○。
五/七言上联:●●●○○,●●○○○●●。
下联:○○●●●,○○⊙●●○○。
上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下联: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五/七言又一体上联:○○●●○,○○●●○○●。
下联:●●○○●,●●○○●●○。
七/五言上联:●●○○●●○,●●○○●。
下联:○○●●○○●,○○●●○。
七/五言又一体上联:○○●●●○○,●●○○●。
下联:●●○○○●●,○○●●○。
六/七言上联:○○●●○○,●●○○○●●。
下联:●●○○●●,○○⊙●●○○。
上联: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下联: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五/七言又一体上联:○○●●○○,○○●●○○●。
对联的标准韵律
对联的标准韵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
短音为仄。
一、二声属于长音,为平;三、四声和轻声为短音,为仄】一、对联的标准韵律:一言句:墨(仄)泉(平)二言句:戌狗(平仄)亥猪(仄平)绿叶(仄仄)红花(平平)三言句: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言句: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鸣蝉叫夏(平平仄仄)过雁飞秋(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似撵狼(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六言句律诗格之一燕舞九洲春韵(仄仄平平平仄)蝉鸣四海夏音(平平仄仄仄平)马蹄韵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李白杰作耀人寰(仄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青山绿水写江山(平平仄仄仄平平)八言钓诗钩饮下联千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钓诗钩是酒的别称)顾渚紫品来赋万篇(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顾渚紫是茶叶名称)八言以上多为复句,在复句中介绍。
二、复句联的格律:二句联:水月星光,青荷伞下蛙声脆。
(平仄)烟花景色,赤杏林中鸟影忙。
(仄平)朝霞万里,诗联浪漫说图画。
(仄仄)雄文千章,翰墨殷实话古今。
(平平)三句联:理论先行,实践紧跟,步步为营摸韵律(平平仄)学习长进,教学互助,天天向上守规则(仄仄平)五瓣开梅,六型出雪,梅雪各型分五六(平仄仄)七夕织女,八卦赶牛,女牛无渡梦七八(仄平平)四句联:品四味,苦辣酸甜,踏四方,东西南北。
(仄平平仄)忆三番,情愁爱恨,想三遍,书画琴棋。
(平仄仄平)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画为真画(平平仄仄)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人是圣人(仄仄平平)【对联人的对句原则:力求工对。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一)对联有六大要素: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对应,节奏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一、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如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下联分句句数必须与上联相等,且对应分句句内字数也应相等。
二、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东、西、南、北、中等)、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红、黄、绿、紫等)、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有时候动词也可以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
三、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等。
所谓偏正结构,前面的字往往是形容、修饰、限制后面的字的,如“春光”、“春风”、“秋雨”、“高山”等,并列结构就不同了,两个字是并列的,平等资格的,两者之间没有形容、修饰、限制的关系,如“风雨”、“江山”“日月”等,写联时常容易犯的毛病是用偏正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如用“春风”对“日月”就不工整,“春风”对“秋雨”就可以,用“江山”对“日月”就可以。
四、节奏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因素,借助正确的节奏,可以通过停顿和韵律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的节奏也有这样的效力。
节奏对仗,即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这个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个方面。
语意节奏是根据词语意义的停顿方式确定,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即第二个字,出现单字占一节,这个字即为节奏点。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声律节奏是利用和谐的音韵即平声和仄声交替与对立而产生的,一般以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每个声律结构的第二个字为节奏点,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
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
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如下: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6、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看这一篇就够了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格律分两个方面,平仄和对仗。
一、平仄1.平仄指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四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
初学者掌握这个就行了。
2.古人发音与现代人不同。
古人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平为平,上、去、入均为仄。
3.古人发音现代人基本上读不出来,但平仄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小部分有区别。
想知道一个字的平仄须查阅《平水韵》。
《平水韵》是古人给发音分类的表,包含了大部分常用字。
4.对联上下联需要平仄相对。
即如果上联某个字是平,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
值得注意的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只能用仄,相应的,下联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
5.对联有1个分句的,也有多个分句的。
对联的主要句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言和七言。
6.五言有两种标准格式: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应的,七言有两种标准格式,即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四言、六言的标准格式: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8.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
即上下联的奇数位的字可以不用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字除外),偶数位的字必须相对。
也就是以下格式是允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注意以上第1/3/5位上,上下联平仄并没有相反。
但2/4/6位和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
四言、五言、六言同理。
9.领字句式的规则。
领字句式就是在标准句式上加上“领字”形成的句式。
领字句式中标准句式部分遵循前面所述标准句式的规则。
而领字本身无论多少字,平仄不管。
一个领字示例:看/穷人落泪;(只看后面四个字是平平仄仄)见/贵妇开心。
对联的格律要求
对联的格律要求一、基本概念1、格律---也称韵,指楹联在声调方面的基本要素。
它以平仄为载体,按马蹄韵要求平仄两两交替,或按意节点定韵平仄交替。
2、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对联的声律规则。
对联的平仄每两字换一个声调,就像马蹄踏步那样两两交替,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各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日暮秋风起对句:月园孤雁鸣上联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平平仄仄平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3、意节点---指不能断字的专有名词或人名。
意节点定韵,严格说来也是马蹄韵,它也是平仄交替,只不过是按不可分的专有名词或者人名意节点来句读,但这好像马蹄脚上多了个脚趾,不妨碍它按节奏平仄交替。
比如,成吉思汗中间不能断,那么它的落脚字就是仄,但是后面紧跟着的字必须是平,所以也是平仄交替。
4、平仄---指格律在楹联中的具体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简言之,平仄就是声调。
通过上下起伏的声调平衡,从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魅力。
下面会具体说明声调,这里先讲概念。
5、格律依据---分为古韵(平水韵)和今韵(中华新韵)两种。
今韵,也称新韵。
其声调就是汉语拼音的四声。
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为平声。
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
如:清(阴平)情(阳平)是平声,请(上声)庆(去声)是仄声。
需要补充的是,汉语拼音中还有一声:轻声。
如:妈妈,读声第一个字是第一声,而第二个字是紧随其后,拼音是不标声调的,这就是轻声。
这一般都归在平声。
归纳一下:今韵平仄:阴阳归平,上去归仄。
古韵,声调也分为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
上去入各为一卷,为仄声。
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上下平,为平声。
好在对联只究平仄,不分上去声和上下平,所以我们只要记住平、仄就行。
对 联 格 律 六 要 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
具体内容参见有关文献。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萧何三策定安刘”。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纵”“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休”“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
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灯跳舞好揩油同观日月异想天开因春倦鸟独啼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平仄问题调平仄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对联和近体诗、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密切关系。
从调平仄方面看,近体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特别是律诗中的摘联,即摘出来看的联语,更是对联的渊源所在。
近体诗和骈体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汉文的韵文体裁。
汉文的韵文是很讲究声调和谐的。
调谐声调的基本方式是划分平仄声,并在对句中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对的每个字全都对上,起码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当(句子越长,越能马虎些,但总不能低于二分之一吧),才算及格。
至于一句中平声和仄声的前后安排也很有讲究,这些都属于格律的研究和限制范围。
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
所以,学习写作对联的人,必须先把它们烂熟于心。
这是很容易的,它们调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只有各两组,就是:五律:仄仄平平仄(仄起)平平仄仄平(平收)例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平平平仄仄(平起)仄仄仄平平(平收)例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收)例句: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早朝大明宫》)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平仄仄仄平平(平收)例句: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句式,基本上是两个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倒过来也成。
对联调平仄的方式,就以此为基础,再生出一些变化来。
因为,对联的字数,可以少到上下联各一个字,多到有几十个分句几百个字,而且并无限制,可以无限延长。
所以调起平仄来,变化多端,比律诗的格式要复杂,而且没有像上引的律诗那样,有定式可循。
但是不要紧,只要紧紧把握住以下两条原则就行:一、句中平仄问题:一句之中,一定要平仄相间。
而且按照律诗的格式,每两到三个平声(或仄声)字之后必换用两三个仄声(或平声)字。
应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采用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循环往复的类似一二一左右左齐步走的办法,诵读起来,就会感到节奏快而飘,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念快了像放小钢炮。
但是,可以把单独的平声或仄声安排在结尾处,往往会取得斩钉截铁的效果。
应注意的另一点是,如果连用四个甚至四个以上的平声或仄声,就会显得过于平板生硬,诵读起来非常沉闷,而且更有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感觉。
总之,一定要把握住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的原则。
这一点无妨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阴阳(归平声)上去(归仄声)四声的调谐来说明。
如,有的书名,像《三国演义》、《七侠五义》,都是按阴阳上去四声调谐的,读起来非常好听。
林语堂创作的一部英文小说,老的中文译本将书名译为《瞬息京华》,发音是“去阴阴阳”,其中“息”古读入声,和“瞬”连读有时音变为去声,形成一仄三平或二仄二平的发音,相当好听。
新译本译为《京华烟云》,发音“阴阳阴阳”,全是平声,很难上口。
再如,一部以对联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剧名定为《联林珍奇》,发音也是“阴阳阴阳”,也很难上口。
这就给人造成错觉:题名尚且如此令人感到憋闷别扭,剧作者到底懂不懂对联的平仄格律呢?我们上面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发声举例,用意是说明:从古至今,诗文中(包括散文的句中声调和成语、俗语的声调搭配等)调平仄都很重要。
可是,尽人皆知,普通话的四声是基于现代北方口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与古代的四声大不相同。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对联的四声发声用的是古代的四声,即原以唐代口语为基准的,最后经过《佩文诗韵》等官方韵书固定下来的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本书中对联和诗文句子之下所注的四声,除了个别注明者外,都是古平仄四声。
因而,我们学习创作对联,调平仄一律以古四声为准。
因为这是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无数作者写作对联所共同遵守的惟一标准。
是否可以用普通话四声代替传统的近体诗诗韵四声入联,已经成为近年楹联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1989年6月,在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上,热烈而集中地进行过讨论。
现代派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替代是大势所趋;传统派则强调,如果不遵守这个标准,势必形成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因为现代汉语还有七大方言区呢)的各行其是的作法。
笔者认为,那需要由国家语委这样的权威机构出面,召开一次以上的会议,邀请全世界关心这种事的学者参加,其中应包括海外华人,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中对此有研究的人士。
因为在那些地方,特别是那里的华人聚居区,对联还很流行,而且好像比内地还盛行。
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学术与行政部门,更在必然邀请之列。
会议中共商大计,拟订出一个办法,比如说,硬性规定,从哪一天开始,全球创作对联的人都改用当代普通话四声作联。
这就算一步到位。
现在,个别的学会、协会之类非官方权威机构私定办法,没有权威性,更不能强迫别人非执行不可。
像对联评奖,来稿有用今四声的,有用古代四声的,如果没有一条准绳,连评也评不成了。
归根到底,我们的意见是:现在必须仍然用古代四声来调平仄。
(恶人谷注:对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古四声和现代四声可以并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能混用。
)二、收尾两个尾字的平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还必须重点强调一番。
它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
这个原则是铁定的,毫无更改可能的。
如果上下联两个收尾的字全平或全仄,行话称为“一顺边”。
笔者曾参加了二十年来每一年总有几次的各类评联活动,在初评时,用的第一把大砍刀就是它:先看尾字,凡全平或全仄的,当即刷掉。
二是,至于上下联中哪个尾字用平声,哪个用仄声,却不是板上钉钉的。
以下将这两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相关情况略作说明:律诗一般是押平声韵的,也就是一联中的上联用仄声收尾,下联用平声收尾。
这是因为平声舒缓、悠长,吟唱时容易留下有余不尽之感。
对联接受了这一传统作法,一般也以平声字结束全联。
因而,上联的收尾用仄声,下联的收尾用平声,几乎已成定格。
有的对联学家甚至坚决主张,只有这样格式的对联才行。
有时看到下联用仄声而上联反而用平声收尾的对联,就认为写倒了或贴倒了,应该正过来。
这就未免过于拘执了。
上联用平声收尾,而下联用仄声收尾的对联是有的,不过较少。
它们属于对联格式中的变格。
明清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创作过此类对联,远非孤例。
而且,这样写,往往是由于内容要求使然。
以联话家常举的“海山仙馆”一联为例: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这副联首尾四个字用修辞格中的“镶嵌(嵌字)”格,所嵌的是那座别墅的名称“海山仙馆”,顺序是无法颠倒的呀!再如我们前面引用过的“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对句,出句用平声收尾,对句就只能用仄声收尾了。
有人认为出句是下联,要求对的是上联,这就太拘泥了,原来出句的人并没有这么说。
不过有鉴于此,当代评联活动中,凡出平声收尾句求对者,一般都声明是征求上联,以免误会。
当对联评比竞赛征求全联时,初学者最好不要投下联为仄声收尾的稿子,以免被不甚宽大或水平不高的初评审稿人所淘汰。
以上把调平仄的重要原则讲了一番,不嫌辞费,再小结一次,不外三条:一、最好采用二至三个平声字与仄声字互换的步调。
但这个原则属于理想化的,不是铁定的。
二、上下联的两个收尾字必须一平一仄,这可是铁定的。
三、在现阶段,还是得按传统沿袭下来的近体诗沿用的诗韵平上去入四声来调平仄。
下面,还得更具体地将以上三条作进一步解析。
调平仄的难点古有入声字,可是现代普通话中并无入声,因而难点就在有些归入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的那些入声字上面。
再扩大点说,在古今平仄声不同的那些字上面。
在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中,有的方言还保存与近体诗诗韵读音差不多的入声,甚至更复杂些,有阴入、阳入之分。
如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都有这种情况。
这些方言区的人在调平仄时,按方言口语一调,就能八九不离十。
像我的老学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程毅中先生是苏州人,虽然日常也说普通话,可是运用家乡话调起平仄来非常快当,令我十分羡慕。
我就不行了,我是北方官话方言区生长起来的人,只会说以北京土话打底的普通话,根本读不出入声来,因此调平仄只能凭读诗词的经验等办法,再不行就得去查加注古音的大辞典了。
因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只会操普通话的人而言。
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正是调平仄时必须逐字解决的。
古代的入声字,现代已经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
归入上、去两声的,反正同属仄声,在对联中调起平仄来没什么困难(在词曲中有时要求四声分明,但和对联无关),初学者可以不管它。
初学者应着力对付难点,具体而言:一、古代的入声字,现代普通话中归入阴平、阳平两声的,最应该注意。
当代人出问题,往往出在这里。
例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这是摘录杜甫本人所作的《怀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开头两句。
摘录前人诗文为联,是允许的,但要摘录得好。
这副联算好的。
我们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宅”字属于阳平,“百”、“北”两字属于上声;而在近体诗诗韵中,它们都属于入声,“宅”和“百”还都属于入声韵部的“十一陌”。
因此,当代人调平仄时,“百”和“北”两个字反正也是归入今音仄声的,不太深究尚可,“宅”字却需大大注意了。
好在它正处于上联收尾,又是杜甫原句,这就提示给我们:它是仄声字无疑。
以后,在诗词中遇见“宅”字的时候多了,也就记住它是个仄声字了。
笔者就应用这个笨办法,记住了许多仄声字。
再如下面引的这副联:广祈多福;●●○●博览群书。
●●○○此联中,按普通话的读音,“福”、“博”两字都是阳平。
可在诗韵中均为入声。
具体到此一联,可以讲的起码有两点:“博”字在本联中不是收尾的字,还不吃紧;“福”占了上联收尾位置,又是常用字,所以必须多加注意。
曾见在评联的初评阶段,由于参加审稿的人水平不一,有人见到“福”字,就认为是平声,再看成两个收尾字全平,于是糊里糊涂使用大砍刀,造成遗憾。
这也提醒我们:在参加征联评奖竞赛投稿时,起码在收尾的上下联各一字中,最好别使用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以免被平庸的评卷者看错而舍弃。
二、也有普通话中归入仄声,而古代诗韵中则属于平声的字。
虽然不多,也应注意。
例如:一代英雄从小看;○●○○○●●满国花朵向阳开。
●○○●●○○这是一副写给幼儿园的春联。
它的平仄就算相当调谐。
只有上联收尾的“看”字有点问题,“看”字普通话读去声,古代韵部中一般归入平声“十四寒”。
好在“看”字还有归入去声“十五翰”的另一种读法,勉强能够通过。
但是,遇到认真的评议者,按词义来定声韵的,就难说了。
遇到这种两可情况,初学者还是避开为妙。
对联的海洋是广阔的,何必自己找暗礁呢!“联律”问题诗律是作诗的法则,从近体诗来说,大体上以调谐整首诗中的平仄为其主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