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常用的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了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它通过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探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教育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强调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反应。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方式来实现的。

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合适的刺激,以引发学生的预期反应。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来增加学生正确行为的频率,通过惩罚来减少学生错误行为的频率。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如课堂纪律管理、奖励制度等。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构建。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意义建构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认知理论提倡针对学生特点,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活动,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和互动。

认知理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互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育应该提供适切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机会,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例如,个体学习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来实现,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社会文化理论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主动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意义。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知识构建。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教育理论列表

教育理论列表

教育理论列表
教育理论是一种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教育技巧,改进教育效果。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教育理论列表:
一、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因素,如奖励和惩罚等,得到改变。

因此,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内在动机、兴趣和自我感觉等内在因素得到改变。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和社会模式等社会因素得到改变。

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应该观察学生的社会环境,改变学生的社会模式。

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认知发展的过程来改变。

因此,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五、学习认知理论:学习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认知过程来改变。

因此,学习认知理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行为,
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常见的教育理论列表,它们都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教育技巧,改进教育效果。

诸如行为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认知理论等,都是当今许多教育家研究的重点,可以有效地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掌握教育技巧,改进教育效果。

不仅如此,这些理论还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完整版)一些常用的教学理论

完整版)一些常用的教学理论

完整版)一些常用的教学理论1.___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他认为“教育无常师”,即教育应该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2.___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3.___的发展观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他提出了“适应性平衡”的概念,即儿童会通过不断的适应和调整来达到平衡。

4.___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受到他们当前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设置教学目标。

5.建构主义研究理论强调研究者为中心,研究应该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提出了“支架理论”,即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架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6.___的实用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研究,他提出了“做中学”的理念。

中国的代表人物___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7.___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和社交等方面。

8.___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9.___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更基本的需求,才能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实现。

10.___的多元智力观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智商的体现,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多元智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11.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教育者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研究。

12.___的认知-接受研究理论认为,学生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探索的过程,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来帮助学生研究。

特级教师常用的十大教育原则:1.赏识法则——根雕原理:教育者应该用艺术家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

教育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理论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

教育学主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它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实践。

2. 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古代文化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经过了古代教育家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在现代,教育学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点。

3.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学派3.1 传统教育学派• 3.1.1 个别差异理论• 3.1.2 社会互动理论• 3.1.3 建构主义理论3.2 现代教育学派• 3.2.1 行为主义理论• 3.2.2 认知发展理论• 3.2.3 社会文化理论4. 学习理论学习是教育的核心过程,也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学习理论研究了学习的规律和机制,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是通过刺激和反馈的方式实现的。

重要代表人物有帕维洛夫和斯金纳等。

4.2 认知发展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来实现的。

重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

4.3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重要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和布伦纳等。

5. 教育目标与评价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估和判断。

6.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式,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评价则是对教学方法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7. 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领导则是指在教育机构中起到领导作用的人员,他们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

教育学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和方法,每一种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可行性。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在教育学中颇具影响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又称为“机械制度教育”,是教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和教育方法。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外在刺激和反馈的影响,通过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采用刺激-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行为主义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扮演着指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强调学生对于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在某些学科和技能的学习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过分强调外在刺激和忽视学生内在需求的问题。

二、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对传统行为主义的批判和拓展。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的调整。

学习者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反思,构建自己的意义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认知主义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提供问题和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与环境互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交往中,通过探究和合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参与真实、富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具有显著的价值。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和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在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和提供者的角色,通过模仿、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文化的激励和支持下实现学习目标。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教育教学十大理论教育教学十大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强化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改变。

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4.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背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5.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教师应该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以提供有效的教育。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教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而学习则是孩子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在教育学中,学习理论是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涉及到学生如何学习、认知心理过程、学习环境的设计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介绍几种著名的学习理论,并探讨它们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

1. 古德曼的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提出,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社会性的过程。

根据古德曼的观点,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和互动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

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提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充满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3. 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理论。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社会交往和合作中进行的。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情境。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在社会互动中实现自己的潜力。

4. 康德斯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康德斯基是俄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

根据康德斯基的理论,教师应通过建立刺激和响应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学的系统性和有序性,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关联。

5. 焦点理论焦点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顿提出的,强调了学习的重点和关注点。

根据焦点理论,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决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关注的方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关键要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提供适当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焦点,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本质、过程和目标。

它涵盖了广泛的理论体系,其中一些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心理学家Pavlov、Watson和Skinner等提出的。

它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并认为行为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

例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常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强化或抑制学生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但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强调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经历适应、认知冲突和平衡等阶段后,能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它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教育者应该创造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学习的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内化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塑造作用。

教师应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协作和交流。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创造出有效的教育环境和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支持,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1.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这是最早出现的教育教学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德尔·华特斯于20世纪初提出。

行为主义强调教育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因此,行为主义教育注重训练和重复,采用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习。

2.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流派。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意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结构。

认知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提出,基于他的“近发展区”和“异质性”的概念。

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合作的结果,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认知发展。

教育者应该创造适宜的情境和社会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4.构建主义教育理论: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非被动接受和记忆。

它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主观、建构的过程来实现的。

构建主义教育倡导学生参与社会真实的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对于教育者来说,了解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成长和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生需要,结合各种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

教育学主要理论总结

教育学主要理论总结

《教育学主要理论总结》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拥有众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指导,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和训练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刺激—反应”公式,即一定的刺激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刺激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例如给予奖励或惩罚来强化或抑制学生的某些行为。

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他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的再次发生。

如果一个行为得到了积极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果得到了消极的结果,这个行为就会被削弱。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强化原理,如表扬、奖励等正强化手段,以及批评、惩罚等负强化手段,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强调了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过分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心理过程。

二、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结构。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生的主动学习。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应该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大全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大全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大全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中的理论框架

教育学中的理论框架

教育学中的理论框架在教育学中,理论框架是指一系列概念、原则和假设,用于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它们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行动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并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做出决策和选择。

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包括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学说,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

它认为学习是可观察和测量的,强调重复和强化的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在于强调给予学生正反馈,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奖惩机制。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思维和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强调学习者在构建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提出了适应性平衡和思维发展理论。

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在于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环境。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它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预测和模拟自己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杰拉,他提出了模仿和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在于强调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模范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社交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体建构意义和知识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俄罗斯心理学家瓦列达,他们提出了建构意义和社会文化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在于强调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启发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发现和探索。

综上所述,教育学中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理论体系,用于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可观察和测量性,认知理论关注思维和认知过程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重视社会环境和观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建构和个体差异。

教育学有哪些著名理论

教育学有哪些著名理论

教育学有哪些著名理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而教育理论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方法、效果等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悠久,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理论,以下介绍其中一些。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沃特森和斯金纳在20世纪初提出的。

该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调节学生的行为,以达到教育目标。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反应和条件反射是学习的基础,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议。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20世纪中期由荷兰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和反应,而更多地是通过自我思考、感知和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和经验。

此外,认知学习理论还指出,学习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是可以被科学地研究和探索的。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发展而来的。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感知、思考与体验的互动,不断塑造自我,建构出与自己经验和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世界。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创造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俄罗斯心理学家瓦列里安·列.赫斯捷琴科提出的。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潜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通过社会文化交往和整体参与学习来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

五、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John Dewey的思想。

情境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六、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

教育学中常用的理论汇总

教育学中常用的理论汇总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理论简介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生理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教育理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哲学基础、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在教育领域,教育理论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要理论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大重要理论,它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动机和动机的来源。

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规律。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活动,学习者通过感知、体验、思考和记忆等过程,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教学的本质、规律和方法。

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4.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判,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教育质量。

三、教育学家1. 杜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孟德尔松孟德尔松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教育是生活本身”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学习活动,更是一种生活体验,教育应该在生活中展开,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3. 皮亚杰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教育的重点,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
教育史是研究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学科。

教育史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19世纪兴起的现代教育等。

另外,还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史,比如中国教育史、美国教育史等。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教育哲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发展理论、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另外,还有不同哲学流派对教育的看法,比如实证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记忆理论、动机理论、情感与情绪理论、教学设计原则和评价原则等。

另外,还有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教育的观点,比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改革、教育的结构与分化、教育的社会不平等、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变革等。

另外,还有不同社会学理论对教育的看法,比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互主义、结构主义等。

以上就是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工作者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际教育活动,指导教育工作。

经典教育学理论知识大全

经典教育学理论知识大全
48、学习论:指研究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
49、学习: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50、智力: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
40、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
41、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42、道德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43、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4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3、教育结构:指教育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
14、课程: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15、(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59、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60、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61、学生评价:通过单项或综合评估手段,评估学生个性某方面或整体的特性。
32、非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33、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34、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在教育学中,学习理论是一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和机制的学科。

通过深入理解学习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并解释它们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刺激反应的学习。

这一理论重视外部刺激和奖惩对学习的影响。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学生的某种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条件反射”,即在给定的刺激下,学生会出现特定的反应。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反馈和鼓励。

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新信息的理解、处理和记忆来实现的。

教育者可以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原则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问题解决和探索性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此外,认知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关于学习的元认知知识,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策略的认识和控制。

给予学生学习元认知的技巧和方法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运用的策略。

3.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与他人的合作、对话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经验来促进学生的社会文化学习。

此外,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育者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文化差异,并尊重他们的文化认同。

4. 构造主义学习理论:构造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该理论提倡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建构知识。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和项目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综上所述,学习理论在教育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理论简介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生理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求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也就是说,人必需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应用举例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企业经营消费者满意(CS)战略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

将营销方法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

根据五个需求层次,可以划分出五个消费者市场:1.生理需求→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2、安全需求→满足对“安全”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3.社交需求→满足对“交际”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4.尊重需求→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5.自我实现→满足对产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市场,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

拿洗衣粉举个例子:1、“生理需求”消费者关注“产品确实是洗衣粉”,选择价格最便宜的洗衣粉。

2.“安全需求”消费者关注“洗衣粉质量好”,在价格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选择质量较好的洗衣粉。

3.“社交需求”消费者关注“产品对于交际的影响”,比如精美的包装、加香、柔顺等附加功能以及品牌的形象都能让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

4.“尊重需求”消费者关注的是“获得别人认可”,把产品当作一种身份的标志,最优秀的技术、特殊的桶装、独一无二的功能,甚至包括最高的价格都他们选择理由。

5.“自我实现”消费者已经拥有1-4层次的各种需求,他们对洗衣粉的认识转变为某个品牌对其生活的影响,在精神上认可某个品牌。

也就是洗衣粉的品牌精神内涵对于他们的选择影响很大。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二、双因素理论概述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1](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而不是满意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卿涛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270,第8行)编辑本段方法核心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这一论断,因此如何认定与分析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并“因材施政”这才是关键。

比如就销售人员的工资薪金设计来说,按照双因素理论,应该划分为基础工资与销售提成两部分,基础工资应属于保健因素,销售提成则属激励因素,对销售人员而言,通常做法是低工资高提成,这样才能促使销售人员尽可能的多做业务。

所以,将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运用于管理,首先在于对存在的各因素进行质的分析与划分,明确或创造出保健与激励因素两部分;其次,再进行量的分析与划分,既保障保健因素的基本满足程度,又尽量地加大激励因素的成分,从而最终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有什么实质区别?保健因素应该满足到什么程度?激励因素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分量?这种量的划分原则是什么?实质区别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实质区别就在于“平等因素”与“公平因素”的区别,凡是共同享有的、共同承受的、共同面对的就是平等因素,而与其工作职责目标紧密统一的,必须按工作成就成绩分层次、分等级享有、承受与面对的则就是“公平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