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 教案(1)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 教案(1)精品版

文言实词学习重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现象。

2.学习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对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

《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预测2014年,不论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

为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中的含义”,需要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知识。

一、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2.词义缩小。

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4.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5.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史记刺客列传》6.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义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畔”与“叛”同音,又可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蚓无爪牙之利”本义是爪牙,其现在的比喻义为得力的帮凶和武士,并没有贬义。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又如“追亡逐北”(《过秦论》)中,“亡”与“北”对应,均指“败逃的军队”; 再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腰”与“戴”(头 戴)对应,可推断“腰”用作动词,其义为“在腰间佩戴”。
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演 进而来,两者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推断某个单音节实词的含义时可先将 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加以推断。
对点小练3:[2023新高考卷Ⅰ]T11-D:说法正确。 对点小练4:[2022新高考卷Ⅰ]T11-D:说法正确。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音近或形近的乙字去代 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以下几种:
类别
说明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通用字 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作
这个字,也可以写作那个字。
示例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这 里的“知”同“智”,“知”就是“智”的意思, “知” 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类别
说明
示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
宴》)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假借字 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
可以借用。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 读音 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
本义 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另一种是就词的运用来说的,把词的最常用
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指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后引
引申义 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
又引申为“兵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与学案配套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与学案配套
21
• 丁艰----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
“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
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按照古礼,丁忧三年期
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
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19
(探究五)想想看:
杨砺,字汝砺。 ……父丧,绝水浆数日。 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 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岁余,又以母疾
3、从“(言)、辶(走)、彳(行)”者 与人的行为 有关
禾-- 五谷 贝-- 金钱 皿-- 器具 宀-- 房舍 穴-- 洞穴 冖-- 笼罩 礻-- 祭祀 舟-- 船舶 言--- 说话
4
忄-- 思想
酉-- 酒 系-- 捆绑 革-- 皮革 角-- 容器
月-- 肉 米-- 食物 纟-- 丝织品 歹-- 死亡 隹(zhuī )-- 鸟雀
弃官。开宝九年,入迁光禄寺丞。丁内 艰,(后)起就职。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
艰:父母的丧事
20
注释
• 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 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 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 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 汉代。宋代,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 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承重孙如父已先 亡,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夺情则另有 规定。后世大体相同。清代规定,匿丧不 报者,革职。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 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 推测实词词义。
1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

教学目标: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2、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试卷,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考纲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破旧的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

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

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推断出来。

四、方法例析(一)、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高三语文一轮学案 实词

高三语文一轮学案 实词

文言文翻译题采分点之(一)——实词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题,但近几年年,由明确设题考查转变为隐性考查,即作为重要采分点之一将其放入到文言文翻译题中考查。

高考取消了文言实词的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对文言实词的复习,这是因为: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对文意的理解和答题质量。

也就是说,没有文言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的累积,只讲文言文的解题方法纯属纸上谈兵,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近年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命题人虽然尝试着不断出新,但我们在备考时唯一不变的还是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一、明确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方面。

命题点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

性审慎,不妄交游。

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

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

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

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

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

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有“魏王折节割地”的句子,可由“折节” 联想成语“折节下士”“低头折节”中的“折节”的意思,可确定“折节” 是改变志节的意思。
6.利用联想迁移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教材例句不一致的一项
是 ( D)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后汉书·吴汉传》)
·
教材例句:听臣微志(《陈情表》)
听:准许,成全
B.叩之泠然中五声(王世贞·《<宗子相集>序》) 中:符合 教材例句:其·曲中规(《劝学》)
C.入池城,隳踏田,民怨(《资治通鉴》) 隳:毁坏
教材例句:隳·名城,杀豪杰(《过秦论》)
D.厌黎藿,慕膏粱(陆游《绪训》) 厌:满足
·
教材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厌黎藿”中的“厌”是 “厌恶”的意思,教材例句中的 “厌”是“满足”的意思。
“轻视”他。
(2)为部民所詈( 辱骂 )
·
[解析] 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巡视乡里,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
民众”可知,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怠慢 ) [解析] 从语境看,吴履·察知百姓的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
在周以中看来,这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因此可以借助“形旁”来推断词义。例: ①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鸷”,从“鸟”从“执”,凶猛的鸟,可推断“勇鸷”指像鸟一样勇猛。 ②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2021·全国甲卷) “剽掠”中“剽”从“刀”,“掠”从“手”,讲的又是契丹军队的事,因
【对点训练】
3、利用相邻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怨恨 )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巧判断(教案)-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巧判断(教案)-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咬文嚼字细推敲——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五法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正确判断法教学重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过程一一词多义【知识梳理】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最为普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类型阐释举例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斤”,篆文作,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

在这句话中“斤”用的就是本义。

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中的“兵”篆文作,两只手举着斧头,此处是本义,武器;而在“而秦兵又至矣”中则是引申义,“拿着武器的人”,指“士兵”了。

比喻义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

“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中的“苗”和“裔”现在已经是一个词了,表“后代”的意思。

其实“苗”是庄稼以及一般植物的幼株,“裔”是衣服的边缘。

在《离骚》中,这两个字用的就是比喻义。

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的“悟”同“晤”,其假借意义为“面对”。

另外,文言文考查有“教考衔接”这一特点,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课文或熟知的成语典故或同义组词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要充分展开联想,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方法导航】巧辨一词多义“三法”1.知识积累是基础文言实词的积累,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阅读时游刃有余。

2.语境分析是关键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教学课件语文课件PPT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教学课件语文课件PPT
上帝给我以双脚, 于是我奔跑;
上帝给我以大脑, 于是我思考 。
推推断断
窦绾墓
刘胜墓
元芳,你 怎么看?
文言文实词词义
推断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 种推断方法。
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 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借助字形推断
不即不离 (接近,靠近)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拿,持)
(09年海南、宁夏卷)对下列句中加点 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2012年新课标)翻译下面的文段,
重点解释加点的字 。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
4.畜妻而育子,同也 。养活
5.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粗疏

不周密
6.生而眇者不识日 失明,盲
7.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8.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太平
9.畏其敏,而服其工也。(07浙江)
10.周穷振乏,家无余(08广东)
赈济
敬畏,佩服 治玉,琢磨
11.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 余家。 断绝粮食
1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 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13. 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14.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15.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欺骗
绳子
财物 宽恕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 2012重庆高考题
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 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 C. 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之实词虚词(全国通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之实词虚词(全国通用)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明确理解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有机地运用于自己的考试答题中.教学重点:1.让学生分清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多指含义,用法多指词性和使用情况.2.让学生能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能够将本节所学有机地运用到考场答题实际中。

教学方式:归纳演绎常见实虚词。

以例证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几年,校园里流传着这一样个段子:“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不错,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再加个时代隔膜,理解起来确实不易,而作文又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写作但又最让人头痛的事,而文言文则离我们生活的实际太远,语言过于简练,更由于在生活中使用较少,所以,同学们怕文言文也是可以理解发。

要读懂并理解浅显的文言文,第一个关键就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虚词,如果这个关过不了,我们就无从谈起读懂文言文了,更不用提理解文言文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的实虚词进行一个梳理,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并联系课本实际。

下面我们就从高考实虚词的角度作一解读。

二、“文言文实虚词”的解读。

文言文实虚词的考查是一个传统的题目,常考而不衰.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实虚词的范围很广,但并不是说没有目标,《考纲》规定,我们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有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所以,划定了这个范围,我们在学习中就能够有的放矢,缩小范围。

具体文言实虚词,我们将在PPT中予以展示。

高中语文复习 板块五 学案4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

高中语文复习 板块五 学案4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

方法点拨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 “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前面有动词“取”,后面有 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 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三)语汇推义 1.邻字推义 利用邻字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过秦论》):_与__“__怨__”__同__义__,__怨__恨___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_与__“__拔__”__同__义__,__提__拔___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_与__“__短_”__反__义__,__长___ (4)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_与__“__宽__”__同__义__,__宽__恕___ (5)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_与__“__乱__”__反__义__,__安__定___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__与__“__消__”__反__义__,__生__长__
方法点拨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被深深 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 语的含义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为我们推断文言实词含义提 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 含义。
微积累
干名采誉(求取) 严惩不贷(宽恕) 既往不咎(责备) 披荆斩棘(拨开) 不速之客(邀请) 冠盖相属(连接) 不赞一词(佐助) 求全责备(要求)
2.语法推义 利用语法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明史·花云传》):_掠__取___ (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 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明史·花云传》):_保__护__ (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 (《吴书·黄盖传》):__归__顺__,__服__从___ (4)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 寿民(《宋史·蔡襄传》):_愈__,__使__…__…__痊__愈__;__寿__,__使__…__…__长__寿___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教学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教学构想:1、实词重在积累,督促学生每周复习两篇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分为12组,每天落实一组。

2、设计导学案,了解学情。

3、精选课内和高考真题作为实例,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业检查2、明确复习目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应考对策: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完成练习。

2、讨论六组练习,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第一组: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请推断词义: 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纺锤。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

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

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课件
归:使(他)回去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根据语法成分分析进行推断
解题技能
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词在句中 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根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 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 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 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 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见孔子》(有改动)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 送给孔子一只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往阳货家拜谢,在半路上遇见了。阳 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 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 “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 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明智吗?” 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 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 “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字形分析法——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 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 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 意。
方法探究: 根据字音推断是否通假
第二组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
2.(周访)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通“赈”:救济 3.张良出,要项伯。
根据词语的语法位置,可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 它的意义。
第五组:
1、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导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导学案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可以独飨白粲。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方法总结





典型例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方法总结





典型例题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每日一记
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词意义的方法。
通假字推断法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风吹草低见牛羊
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颜回,二十九,蚤死。
(04湖北)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方法总结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文言实词辨析
课型
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2.突破方法,掌握技巧,加强训练。
考点
解读

应对
方法
《考纲》明确指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如何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
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充分利用早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
方法
总结
反思
质疑




(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城高中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词义推测学案制作:方超 20200923 文言文复习我们已经进入了尾声,一起来复习下我们对文言文复习了哪些知识点:文言断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重要虚词,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有规律可循,而且数量比较少,我们好掌握,而实词成千上万,浩如烟海,造成我们词意难以把握的就是我们我们文言实词它有这么多的变化。

所以在理解上会造成困难,针对实词理解上的困难,我们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如何进行实词的推断!二、方法导引。

(一)、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较为实用,根据前后文来进行判断。

根据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根据事理情理进行分析。

语境推断是所有方法里都需要用到,词义千变万化,但是语境是固定不变的。

好接下来我们牛刀小试一下:(练习题)王昭君出汉宫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思考与练习](1).解释:图_________中__________(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思路: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3、比较推断词义。

即时练习:词义相近相反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意义相近,从而推断为:)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与“下”对应,意义相近:)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意义相近:)④、举类迩而见义远(“迩”与“远”对应,意义相反:)4、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党.同伐异——夙.兴夜寐——寤.寐求之——避重就.轻——欲盖弥彰.——怨天尤.人——词义相近的成语:求全责.备——民殷.国富——登峰造.极——文.过饰非——比.肩接踵——(三)、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课文迁移。

举例:岁凶,汝(地点)旁诸县多盗。

联想相关课文: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凶:)练习: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A 不徒高谈虚论徒:()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成语联想。

让学生想想这个字的相关成语。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联想:屡试不爽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联想:不速之客3、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高考真题: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联想:投笔从戎(投:)(四):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2、《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作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

3、以儆效尤,尤的意思是:。

(五):形训推断法我们运用成语推断法,可以推断,颐:脸颊。

但为什么“颐”有这个义项呢?当我们面对一个无法联系成语或者课内知识的或者完全陌生的实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字形来解决。

大家都知道汉字时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象形字、会意字本就可以借助字形推断,而汉字中大量的形声字也可以借助具有表义功能的偏旁来推断。

如颐字,我们追溯它的字形,就会发现“页”偏旁的字,頭、颌、颔、颈这些字都是与头部有关的,由此继续推断颐有脸颊的意思。

(一)你来猜猜这些偏旁的表达了什么意思?“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穴与洞穴有关;“冖”与笼罩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米”与食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织物有关;“歹”与死亡有关;“角”与容器有关;(二)例题分析(1)用“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例: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纟”与丝织品有关。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这里应该是“”。

(2)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辶”,词义应是“”的意思。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热的情状。

联系句子可知应解释为。

三、方法小结。

1、语境分析法(上下文)2、句势分析法。

3、联想推断法(联想教材、联想成语)4、语法分析法。

5、形训推断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

在阅读课外的文言文章时,这几种方法灵活运用,具体情况选中具体的对应的方法,做好心理调试,不怕困难,积累一定一词多义,通假字,多掌握一些成语,学会语法分析,细心认真的,做选择题时用带入法,翻译时字字落实。

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

注重课内,夯实基础;调动积累,善于迁移;关注结构,确定词性;整体感知,语境推断。

四、课堂演练。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

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3)(杜环)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4)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五、延伸阅读。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

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②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①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