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重点---刘玉梅主编

合集下载

工商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工商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1.考评方法单一。在国有企业人员考评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单位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很多国有企业忽视了对其员工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
2.定量考评忽略。目前国有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手段比较粗放,多为定性考核,无法进行有效的定量考核。
3.考评结果与兑现脱钩。很多国有企业对获优秀与称职等次的员工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拟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本文主要在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背景大前提下,对激励机制进行分析。透过目前企业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还有各种的误区,分析说明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借助华为公司针对企业发展进程而制定的激励机制为例子,逐步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文化塑造、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使企业尽快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真正持久的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科学的激励机制。
一引言二企业激励机制的概述三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分析四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1我国企业激励工作存在的误区2造成企业激励机制误区的原因五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1企业文化与激励机制2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3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六结论三预期目标三预期目标在不断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加强中国国有企业对激励机制概念的重视让企业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2016年11月3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的定稿工作,并上传学习平台。
五、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刘昕《薪酬管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刘玉梅《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1.科学的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管理心理学3.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人际关系理论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目标管理、人力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时间管理5.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个体心理、群众心理、组织心理,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病理心理6.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人研究法和实验法7.实验法是人为设定条件,控制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并加以研究的方法8.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9.个案法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10.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11.实验室实验法是把实验对象的一些关键性变量,都放在特定的实验室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能够严密控制,能够随时观察它们的变化12.在诸子百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思想是法家13.在诸子百家中,提倡“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是道家14.在诸子百家在,倡导“人本”“明德”“中庸”“修己立人”等思想的是儒家15.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完善”阶段发生在:唐宋时代16.“凡是要适度”是我国古代中庸之道思想的主张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以德为先的重要特征18.管理心理学是介于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19.管理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0.问卷法的优点是使用方便、统计迅速,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缺点是有时信度难以保证,缺乏可靠性21.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大致可分为滥觞、形成、过渡、完善和衰落五个阶段22.墨家主张国富民治,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在用人上主张尚贤,并重视领导者修身亲士,培养“厚乎言行”的德、“辩乎言谈”的才、“既淑且作”的实干精神、“摩顶放踵”的工作态度和“非乐节用”的生活作风23.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还是兵家、法家等,都主张追求管理中的“和”24.认为人投身于组织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成就感的人性假设是成就人假设25.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际关系26.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假设27.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具有五种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8.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29.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X理论30.认为人所受到的主要激励来源于人的全部社会需要的满足的人性假设是社会人假设3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赫茨伯格32.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人际关系理论33.梅奥是管理行为学派的代表学者34.员工所获得的相对报酬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此现象符合的激励理论是公平理论35.麦克利兰认为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会有的三种基本需要包括权力、社交和成就36.社会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37.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不满情绪,没有激励人的作用38.经济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X理论39.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梅奥40.如果员工一个月没有迟到记录,就可以减少下个月上夜班的天数,这种做法属于负强化41.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闵斯特伯格42.动机包括换起、指向和维持43.根据“复杂人”假设,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称为“权变理论”44.在西方管理心理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泰勒45.表扬、赏识、奖励等都属于正强化46.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能力属于稳定因素47.闵斯特伯格是“经济人”假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48.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五种需要由低级到高级进行排列的顺序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49.同一种奖励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效价50.努力和成绩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51.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52.期望理论认为动机与期望值和效价存在函数关系53.纵观西方管理的实践可看出,其发展大致是沿着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文化人的路线行进的54.自我实现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Y理论55.社会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56.复杂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超Y理论57.动机的产生和发展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界压力58.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会产生高峰体验59.“复杂人”假设是由沙因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60.“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61.成功概率的判断一般会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力矩预测、能力自估和任务信息62.意志具有自觉性、坚忍性、果断性、自制性63.属于组织核心要素的是责权关系6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65.目标管理中引起动机的主要因素包括内部动力、外部压力和目标引力66.人员招聘的目的包括满足职位空缺、满足组织高效以及满足人才储备67.属于职能内部部门的是销售团队68.除了制定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评估,目标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还包括实现目标69.关于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理解:组织的控制跨度要适度,每个管理职位在命令链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被授予一定的权威,每个人专门从事工作活动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70.关于组织控制跨度窄的特点,描述:易造成对下属监督过严,妨碍下属的自主性,组织的垂直沟通更加复杂,管理层次会因此而增多,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71.人员培训的目的包括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水平、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动机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72.面试不属于情景模拟测验73.对于劳动密集,机械化程度高,规模较小的企业,应采用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型74.根据稳定性,目标可分为静态目标和动态目标75.对职能分解说法错误是部门职能的划分一般分为四个级别76.按照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同专业领域的职能,如研发、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来设置内部机构的是U型结构77.人员甄选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知识考试、情景模拟、面试和心理测验78.人员招聘的要素包括招聘者、招聘对象、招聘目标、招聘依据、招聘环境、招聘活动和招聘方法79.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后期,在组织结构理论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古典管理理论80.关于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叙述错误是权力委让原则81.麦吉和塞耶(1961)提出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82.培训效果评估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即:反应、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和结果83.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学对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最为强大的影响84.以产品、地区或市场为依据,将与特定业务开展过程相关的采购、研发、市场、销售等活动集中组合成相对独立的事业部,这种组织结构被称为M型结构85.人力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要素有用原理、能位相宜原理、互补增值原理、动态适应原理、文化凝聚原理和激励强化原理86.首先提出管理者都需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种管理职能的是法国人法约尔87.人员招聘的原则包括公开原则、适合原则和平等原则88.员工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和实施以及培训评估89.对招聘结果进行检查评估师招聘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90.以市场合理的成本吸引并招聘到组织需要的人才属于人员招聘要素之招聘目标91.为了促进协作,每个管理职位在命令链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位管理者为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任务,都要被授予一定的权威92.作为国家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93.管理心理学认为目标具有可预测性94.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坚持努力的时间要长95.一个人的抱负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因素96.职务轮换也属于一种在职培训的方法97.通常来说,学徒制的培训方法适用于技能行业98.知识考试指的是综合知识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99.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自信心也就越强100.内部选拔时员工招聘的一种特殊形式101.试用评估属于人员招聘一般程序之范畴102.衡量某一测验是否优良的指标主要包括信度、效度103.工作标准化程度越高,员工决定自己工作方式的权力就越小104.外部招聘可以避免近亲繁殖,促进组织的创新与发展105.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水平会影响薪资的外部公平感106.培训效果评估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即:反应、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和结果107.能力高低决定薪资高低不属于完全绩效薪资模式的特征108.人际关系的本质包括目标、环境、步骤、角色和规则109.人员招聘的原则包括公开原则、适合原则和平等原则110.个人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沉默少言属于冷漠反应111.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作出反应,属于固执反应112.不属于个体与个体关系的是工人与班组关系113.人力资源的质量包含四个方面内容: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经验114.辞退员工属于被动离职115.人际交往在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信息、调节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保持员工身心健康116.人际关系紧张时员工产生挫折的客观因素117.政治思想素质属于在整个领导者素质体系中居于首要的和根本的地位,对其他素质正确地发挥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18.人员培训的目的包括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水平、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动机、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119.人力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要素有用原理、能位相宜原理、互补增值原理、动态适应原理、文化凝聚原理和激励强化原理120.受挫折的个体找一两个亲近的人将心里的委屈和想法讲出来,这种刻度心理挫折的方法是精神宣泄法121.统一性原则不是薪资给付的原则122.个人受到挫折后,对同伴表现出的嘲笑谩骂、讽刺挖苦属于攻击行为123.“远亲不如近邻”属于人际吸引力的因素是距离的远近124.结果变量不属于P-M离职模型中的变量125.人员招聘的目的包括满足职位空缺、满足组织高效以及满足人才储备126.麦吉和塞耶( 1961)提出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127.员工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和实施以及培训评估128.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129.个人受到挫折后,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护属于妥协行为130.领导者的角色认知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131.离职管理应当以预防为主132.外部招聘可以避免近亲繁殖,促进组织的创新与发展133.交往、沟通、容纳、归属、参与等行为特征属于人际关系需求之包容134.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收到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境三个因素的制约13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属于人际吸引力的互补性因素136.内部选拔是员工招聘的一种特殊形式137.外部就业机会多,会降低当前工作的吸引力,而当前工作吸引力的下降,会降低工作满意度138.领导者的专家权力是指一个人由于有丰富的经验、高深的技术与杰出的判断力而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139.“酸葡萄心理”是用自我安慰来调节情绪的一种方法140.试用评估属于人员招聘一般程序之范畴141.员工与班组的关系属于人际关系范围类型142.以市场合理的成本吸引并招聘到组织需要的人才属于人员招聘要素之招聘目标143.衡量某一测验是否优良的指标主要包括信度、效度144.法定性权力的获得不是由于领导者本人的现实努力争取,而是靠外界赋予的,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职务和本人资历因素的作用145.个体始终保持“喜怒不形于色”,会导致不良情绪的困扰146.职务轮换也属于一种在职培训方法147.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两个相邻又相互独立的概念148.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149.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持续性的体现150.摩根斯坦恩开创的时间管理的SHED中,D代表勇往直前,S代表分离财产151.摩根斯坦恩时间管理的SHED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作生活管理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空间、习惯152.编码指将一种想法转化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形式的过程,称之为编码153.信息过滤指信息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整合使信息对接收者或发送者更有利154.组织系统中,沟通分为平行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155.倾向于一点也不过滤自己的想法,常常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的沟通风格属于贵族型156.根据决策的层次,可以将决策分为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和日常业务性决策157.根据决策的条件和后果,可将决策分为非确定型决策和确定型决策158.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确定一个系统为主体之后,对其有影响的其它系统都可被视为其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59.深红色刷在墙上不能让人感觉房间宽大160.企业文化不属于人工物理环境161.管理者在进行工作设计师,尽可能不要让单个员工在封闭的环境下独立工作,目的是避免孤独感162.在人机系统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显示仪器的可读性163.人员密度属于心理环境164.音乐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165.关于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会给组织带来更高的运营成本166.根据组织文化三层次说,价值观、使命、愿景属于核心层167.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多数成员共同遵循与追求的目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组织文化168.组织文化中的共有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强有力的规范作用,影响病约束员工的行为,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169.组织文化对新加入的成员的行为有很大的强制性,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拉着成员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前进,乃至过一段时间后,新成员完全融入这个文化之中,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17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171.企业员工上班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升国旗、唱厂歌,表达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倾向,这属于组织文化的仪式表现形式172.时间的流逝和运动总是具有方向性173.古代社会的时间管理观念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174.时间是可以管理的175.科学运筹法的中心内容是通过时间事件网络分析、明确各项工作在时间上的相互关系,理清关键事件和关键线路,根据主次缓急,加以科学统筹安排176.上下级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障碍或误解177.准确是信息的生命178.信息滞后的时间越短,管理效率就越高179.人员密度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180.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181.沙因的组织文化“睡莲模型”是组织文化三层次说的代表之一。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學概述第一節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一.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1.管理心理學研究管理過程程中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2.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個體心理,群體心理和組織心理.個體心理:是指處在組織管理過程中的個人的心理活動,如個體的知覺過程,個體的價值觀與態度,個體的需要,動機與激勵,個體的個性特點等等;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形成的心理活動,如群體的動力,群體的溝通,群體的人際關系等等;組織心理:是指組織整體動態變化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如組織中的領導心理,組織構與設計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象及特點,組織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考慮的心理因素,績效考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組織變革與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現象等.3.管理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1)管理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管理心理學要運用普通心理學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並使之在管理活動中具體化.普通心理學是心理科學體系的基礎學科,管理心理學是心理科學中的應用方面的分支.因此,普通心理學與管理心理學的關系是基礎理論與具體應用的關系,管理心理學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研究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的特殊規律.2)管理心理學與工程心理學的關系:工程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與機器的關系,管理心理學研究的人與人的關系,二者研究的對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問題,二者的關系極為密切,從工程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來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學的研究,管理心理學也需要工程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補充.3)管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關系: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個人心理活動對群體心理活動的影響,群體心理活動對個人心理活動的影響,個人與個人之間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群體與群體之間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企業管理領域中的具體化,也尌是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即: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團體,交往,溝通,模仿,暗示,人際關系等)在企事業管理中的運用也尌是管理心理學的基本內容.第二節管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一.管理心理學的理論準備:1)心理技術學的形成:是解決人適應機器的問題;2)霍桑實驗是組織管理心理學的先驅性研究;3)群體動力理論:人的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涵數或結果.4)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可分為五類: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以上理論對管理心理學的產生起了酋基性作用;二.管理心理學的發展:1)研究機構不斷擴大,專業研究人員迅速增加;2)研究課題日益廣泛,深入;3)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發展;4)研究方向逐漸趨於綜合化;5)管理心理學對管理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6)管理心理學家對美國的社會福利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管理心理學所取得的成尌主要有:1)建立了學術組織與教學的研究機構;2)翻譯和編寫了一批管理心理學著作;3)各管理院校多數開設了管理心理學課程,並為企業管理人員舉辦了各种講習班;4)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員;5)開展了多方在的研究工作;第三節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原則與方法一.管理心理學研究的原則:1)客觀性原則;2)聯系性原則;3)發展性原則二.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和個案法;第四節學習管理心理學的意義意義在於:一.有助於管理者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二.有助於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統一,更好的滿足職工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三.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四.有助於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第二章管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第一節管理學理論一.古典管理理論:這是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又分別由三种理論組成:早期管理理論/傳統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早期管理理論:代表有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傳統管理理論:又稱經驗管理,代表有巴貝奇的<機器與制造業的經濟學>,比較有典型性的是艾末生所概括的管理十二原則;科學管理理論:特點是以科學技術作為建立管理理論的主要依據.代表有:美國的泰羅,法國的法約爾;德國的韋伯以及後來美國的古利克和英國的厄威克.二.行為科學理論:這是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人際關系---“行為科學”的理論.研究的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為動機/人際關系;由人際關系理論和行為科學理論組成;三.現代管理理論:之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屬於管理理論的新階段即:現代管理理論;主要由: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第二節心理學基礎知識一.心理現象歸類表:心理學二.心理過程心理過程:即: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心理現象的不同形式對現實的動態反映.心理過程又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1.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2.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种態度的體驗,是對事物好惡的一种傾向;3.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第三節人性假設理論西方管理心理學中提出了四种與管理有關的人性假設,即: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一.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已的私利.任務管理:尌是進行計劃,組織,經營,指導和監督.二.社會人的假設認為:人們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質利益,對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极性只有次要意義,人們最重視在工作中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調動人的生產積极性是決定性的因素.三.自我實現人假設認為: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尌是自我實現;四.復雜人假設第三章個性與管理第一節個性的一般概述一.個性:是指一個人整個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意識傾向性與心理特征的總和;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過程.這三個心理過程的穩定的傾向性和特征構成了一個人的心理全貌,構成了一個人的個性.1.個性包含了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一是個性傾向性:包括興趣,愛好,需要,動機,信念,理想等;二是個性的心理特征,即心理過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二.個性的特征1.獨特性:2.整體性;3.穩定性;4.傾向性;三.個性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1.個性形成的三個時期:嬰幼兒期,學生時期,社會時期2.影響個性的因素:先天遺傳因素,家庭因素,文化傳統因素,階級和階層因素;四.個性的理論:特質論,社會學習論,心理分析論,個性類型論;1.特質論:尌是從人的心理特性來研究人的個性.這种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爾波特,艾森克和卡特爾等;2.社會學習論:主要代表有米勒,達樂,羅特,班圖拉等.它強調環境和情況對個人行為和性格起決定作用,認為環境中的事物通過學習成為自已行為的模式,而個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3.心理分析論:這种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在利的精神病醫學家弗洛伊德及其學生榮格和阿德勒;4.個性類型論:榮格和麥迪等是個性類型理論的代表人物;第二節氣質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一.氣質的概念與類型1.氣質:是個人與神經過程的特性相聯系的行為特征.神經過程可分為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社經過程的基本特征包括三方面:@神經過程的強度;@神經過程的均衡性;@神經過程的靈活性;二.氣質的類型:高級神經活動的四种基本類型(氣質類型):活潑型;安靜型; 興奮型;抑制型;弱型;1.活潑型:行為特征;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情緒易表現和變換,行為的外傾性明顯,對行為的改造較容易.2.安靜型:行為特征: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寡言,情緒不易外露,注意力穩定又難於轉移,善於忍耐,行為的內傾性明顯,對興奮性行為的改造較容易;3.興奮型:行為特征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心境變換劇烈,行為的外傾性明顯,對興奮性行為的改造較不容易;4.抑制型:行為特征:孤僻膽小,行動遲緩,不易動情,體驗深刻細心,感受性很強,敏感多疑,缺乏果斷和自信,精碅較不足,忍耐力較差,行為的內傾性嚴重,對行為的改造較難;三.氣質在管理中的應用1.氣質在實踐中地位與作用:A.氣質類型本身無好壞的區別;B.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尌高低;C.氣質對工作性質和效率以及人際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2.氣質的應用必頇注意的几個問題:a.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員時,必頇注意氣質要求的絕對性;b.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員優化組合時,必頇注意氣質要求的互補性;c.在進行人員培訓時,既要注意氣質的順應性,也要注意氣質的發展性;第三節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結構1.性格: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2.性格與氣質的關系:聯系:@性格和氣質都是人腦的機能,其共同的基礎是神經類型; @性格和氣質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同時形成的,也是由人的腦的同一活動實現的.區別:@氣質更多地體現神經類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響,是神經類型在行為,活動中的直接表現,而性格更多地體現了社會生活條件和環境的外來影響,是在神經類型的基礎上形成的暫時聯系系統.@氣質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任何氣質都有它積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而性格則有好壞之分,因為性格決定著和影響著人的行動的方向和內容;3.性格的特征結構: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緒特征,理智特征二.性格的類型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1.性格的類型:a.按人的心理機能分類: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b.按人的心理活動傾向性分類:外傾型和內傾型c.按人的獨立性程度分類:順從型和獨立型d.結合人的四种氣質類型分類:活潑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三.性格的應用必頇重視的幾個方面:1.要重視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鍛煉;2.要重視對組織成員性格的了解和把握;3.要重視領導班子及其組織成員的性格互補結構;4.要重視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良好性格的環境;第四節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約因素1.能力:是指個人完成某种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征,或者說,能力是個人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2.制約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素質、教育、社會實踐、勤奮、興趣等教育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是決定性的因素;二.能力的結構,差異及其應用:1.從不同角度對能力結構進行分類:a.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b.再造能力和創造能力;c.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2.能力的個別差異:a.能力的類型差異;b.能力的水平差異;c.能力發展的早晚差異;3.能力的應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a.在安排工作時,注意對組織成員的能力進行全面了解,做到人盡其才;b.在招聘人員時,注意職業對能力要求的閾限性,避免要求過高或過低;c.在優化組合時,注意能力類型差異的互補性,以發揮團體的協作作用;d.在人員培訓時,注意處理好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關系,以提高培訓效果;第四章知覺與個體行為第一節知覺的一般概述一.知覺的概念1.知覺:是當前的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並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2.知覺和感覺的關系: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感覺尌沒有知覺,感覺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屬性.3.知覺與思維的關系: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覺則是對客觀事物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在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知覺與思維密不可分,知覺是思維的窗口,為思維提供感覺信息,思維對感覺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把知覺組織起來,使知覺獲得一定的意義.4.知覺的過程:觀察.選擇.組織.解釋.反映五個階段:觀察:即個體運用自已的感覺器官去觀察外界的客觀事物,通過視覺,听覺,味覺,膚覺,觸覺,嗅覺等,去感覺客觀事物的各個個別屬性.選擇:即根據自已的需要,動機,興趣,經驗以及客觀事物的特征和所處的背景,去決定知覺對象的取舍.組織:即運用思維的力量,把感覺信息與大腦表象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組織起來,將其綜合成整體的認識.解釋:即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知覺對象進行加工,處理,經過抽象,概括,使其獲得一定的意義.反應:即個體對知覺對象的解釋,最終會在自已的態度或行為中反映出來.二.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因素: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1.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客觀因素:a.知覺對象本身的特征;b.對象和背景的差別;c.對象的組合;(知覺對象的組合服從的原則:接近原則.相似原則.閉鎖原則.連續原則);2.影響知覺選擇性的主觀因素:a.需要和動機;b.興趣和愛好;c.個性特征;d.過去經驗;e.知識結構;第二節社會知覺及其效應一.社會知覺的概念與分類1.社會知覺的分類:a.對個人的知覺:主要是指通過對別人外部特征的知覺,進而取得對他們的動機.感情,意圖等的認識.b.人際知覺:即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覺.是以人際交往行為作為知覺對象,發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知覺.c.角色知覺:它是指對人們所表現的角色行為的知覺.2.社會知覺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 暈輪效應. 優先效應和近因效應. 定型效應.a第一印象效應:也稱初次印象,它是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要是獲得被知覺者的表情,姿態,身材,儀表,服裝等方面的印象;b.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觀察某個人時,對於他的某种品質或特征有清晰明顯的知覺,由於這一特征和品質從觀察者的角識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征和品質的知覺.c.優先效應和近因效應:優先效應是指一個人最先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它與它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應則是指最後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有強烈的影響.d.定型效應: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對社會上某一類人的比較固定的看法.第三節社會知覺的歸因分析一.歸因的概念與模式1.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已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解釋和推測其原因的過程.簡言之,歸因尌是根據人的外部行為特征解釋和推論其原因.2.歸因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心理活動的歸因,即人們心理活動的產生應歸結為什麼原因;@行為的歸因,即根據人的行為和外部表現,推測其對其心理活動,這是社會知,覺歸因的主要內容;@對人們未來行為的預測,即根據人們過去的行為表現,預測他們以後在有關情境中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3.歸因的模式:a.海德的兩因歸因模式:外歸因和內歸因;b.凱利的三度歸因模式;三方面的因素:@歸結為知覺者本人的特點;@歸結為知覺者對象的特點;@歸結為知覺者與知覺對象進行交往時所處的情境;歸因的三個標準來決定:@前後的一貫性.@普遍性;@差异性;c.韋納的成敗歸因模式:成功歸因傾向和失敗歸因傾向人們的行為獲得成功或遭到失敗主要因素歸因於:努力,能力,任務難度和機遇.二.歸因編差及其克服1.常見的歸因偏差:a.觀察者與行為者的歸因偏差:b.涉及個人利益的歸因偏差;c.對自然現象作擬人化歸因的偏差2.歸因偏差的克服:(怎樣克服歸因偏差?)a.首先,要引導組織成員學習科學知識,尊重自然規律的特殊性,避免擬人化歸因;b.其次,要引導組織成員多進行個人傾向歸因,克服總是歸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們的成尌動機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作用.c.最後,要引導組織成員多從內在的不穩定因素(努力)歸因,少從內在的穩定因素(能力)歸因,克服總是認為自已能力低的歸因偏差,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第三節自我知覺,自我意識與自我管理一.自我知覺1.自我知覺:是指一個通過對自已行為的觀察而對自已心理狀態的認識;2.自我知覺與社會知覺的關系: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所以,廣義的社會知覺包含了自我知覺.自我知覺尌存在於社會知覺之中,兩者在心理活動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一方面,自我知覺往往是在社會知覺中進行的,離開社會知覺,尌不存在自我知覺,另一方面,在社會知覺中必然發生自我知覺,自我知覺對社會知覺具有影響作用.二.自我意識1.自我意識也稱自我,它指個體對自已存在的一切的認識,包括認識自已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已與他人的關系.自我意識包括<主我>和<客我>兩個部分,自我意識實質上尌是作為主觀的我對作為客觀的我的覺察;2.自我意識由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份構成;a.物質自我:也稱生理自我,個體的軀體是其中心部份.物質自我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對自已身體,外貌,衣著,風度,所有物等的認識,其行為常常表現為追求身體的外表,特質俗望的滿足,維持家庭的利益等.b.社會自我:它是個體對自已被他人或群體所關注的反映,是個體自我的中心部份.社會自我的心理活動,一般表現為對自已在團體中的名望,地位,評價和自已擁有哪些親朋好友以及家庭的經濟地位等的認識,其行為往往表現為追求名譽地位,參與兗爭,爭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c.精神自我:它是個體對其心理活動的覺知與調節自已的心理活動的過程,狀態,特征.精神自我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個體對自已的智力,能力,氣質,性格,興趣等特點的認識,其行為一般表現為追求信仰,注意使自已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謀求智慧和能力的發展等;3.自我總識與自我知覺的關系: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兩者在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自我意識是在自我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但自我意識的形成也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對自我知覺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三.自我管理:1.自我管理:是指個體對自已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的調節,控制或約束.它的主要特點是個體主動地管理自已,而不是依靠他人.2.自我管理的內容,主要有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為管理三部份:3.自我意識對自我管理的意義:a.首先,自我意識為自我管理提供根據;b.其次,自我意識決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c.最後,自我意識使自我管理獲得了一致性;第五章價值觀與態度第一節價值觀及其作用一.價值觀的概念與形成1.價值觀:是個人關於事物,行為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二.價值觀的分類及其特點:1.阿爾波特將價值觀分為六种:a.理論的:強調通過理論性的批判的方法探求真理;b.經濟的:強調功用性的實務性;c.惟美的:強調形式與和諧.d.社會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信任;e.政治的:強調權力的獲取和影響力;f.宗教的:強調經驗的一致性及了解孙宙本身.2.格雷夫斯按照生活形態,把錯綜復雜的價值觀歸納為七個層次:a.反應型:b.宗法型:c.自我中心型:d.堅持已見型:e.玩弄權術型:f.社交中心型:g.存在主義型:三.價值觀的作用與應用:1.作用:a.動力作用,即作為個體追求價值行為的動力;b.標準作用:即作為評價標準而判斷人們行為的利害,美丑,善惡,決定人們對事物的取舍,影響人們的態度;c.調節作用.即調節自已行為指向一定的價值目標;d.定向作用,即價值觀包含著價值要求,具有強烈的傾向性,並帶有鮮明的意向和情感色彩.第二節態度及其作用一.態度的概念與構成1.態度:是主體對某特定對象進行認知,評價並作出價值判斷所形成的心理傾向.2.主要有以下幾种:a.心理學家洛凱奇認為,態度是個人對於一共同對象的數個相關聯信念的組織.b.瑟斯頓認為態度應被看成一個人對任何事物的傾向,感情,成見,觀念,畏懼,恐懼等心理體驗的總和;c.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對抽象或具體的對象或主張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d.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根據經驗而組織起來的一种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它對個人的反應具有指導性或動力性的影響.3.態度的構成要素:a.認知要素;b.評價要素;c.情感要素;d.意向要素;態度的上述四個構成要素之間不是斷然分離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因為:a.認知是態度的基礎,因為認知影響主體對客體的評價和情感,從而影響主體的行為意向,不同的認知會產生不同的評價;b.評價和情感是態度的核心,因為它們是促成行為意向的關鍵.c.意向是態度的最終表現形式,它直接源於主體的情感反應;二.態度的特性:特性:1.對象性:主體的態度總是指向特定對象的;2.社會性:任何人對任何對象的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不是獨立的人,而是社會的人;3.個體性:人的態度固然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和改變的,是社會的產物,但由於態度歸根到底是人的一种心理體驗,心理傾向,因而即使在同一個社會里,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態度;4.內隱性:態度是一種內在心理傾向,不能直接被人們所觀察,因為它只是行為的意向,行為的心理準備,而不是行為本身;5.穩定性:態度的形成包括了主體的認識,評價,包括了由主體的價值偏好促成的情感反應,是主體理思考與情感衡量的結果.6.系統性:三.態度的作用:1.態度對人們的判斷和選擇的影響;2.態度對學習的影響;3.態度對工作效率的影響;4.態度對人的忍耐力的影響;第三節態度的改變及其理論一.影響態度改變的主要因素:1.社會環境因素;2.團體因素;3.態度系統特征因素;4.個體人格因素;二.態度改變理論及應用1.參與改變理論及應用:參與改變理論在現代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民主管理中,生產者被動服從的局面得以改變,目標任務,規章制度,方案計劃等的制定是在生產者和管理者協商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生產者對目標,計劃等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對待管理者,生產勞動等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2.認知失調理論及應用:認知失調的兩個因素:a.認知對於個人的重要性.b.失調認知的數目與協調認知數目的相對比例;消除認知失調的方法主要有:c.在認知失調的兩個因素中,選擇改變其中一個,使失調趨於協調;d.增加新的認知因素,以加強協調關系的認知系統.e.強調某一認知因素的重要性;3.態度變化三階段理論:分別是服從,同化,內化.a.服從階段:服從階是態度轉變的第一階段;b.同化階段:在此階段,人膠不是被迫,而是自願接受他人的觀點,信念,態度和行為,使自已的態度與別人相接近.c.內化階段:在此階段,人們把新思想,新觀點納入自已的價值體系之內,使之成為自已態度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4.學習理論及應用:學習理論認為態度的改變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包括三方面的觀點:即經典條件反射的觀點,操作條件反射的觀點,社會學習的觀點;。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1.研究方法从研究的性质分,可分为(一)经验研究:包括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案例研究法和内省法;(二)实验研究:可以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三)测验研究.:可分为标准化测验和社会心理测验.2、管理心理学的四大理论基础1)、闵斯脱博格.,1912年《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论述了运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

2)、人际关系学(霍桑实验)----梅奥、罗特利斯伯格(1)人不仅是追求物质享受的“经济人”,而且是追求社会需要和心理满足的“社会人”。

(2)劳动生产率不仅受物质条件与管理制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

(3)改善企业管理,既要发挥“正式团体”的作用,更应重视“非正式团体”(亲密伙伴或哥儿们团体)的作用。

“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并影响内部成员的行为。

(4)新型领导既要考虑职工合乎逻辑的理性行为,还应重视职工非逻辑性的情感需要。

领导要经常与职工进行意见沟通,尽量满足职工的心理需要。

3).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主要研究群体活动、情绪和相互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群体中的领导方式;群体成员参与;群体规模等问题.“群体动力”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研究群体行为做出贡献。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作为人的动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理论对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1.“九德”的含义: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2. 各家的管理思想(1)形成阶段:道家——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偏重于对管理的规律、方式和艺术的探求。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1.管理心理学—就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S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分三个层面,即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LY(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LY(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管理;是母子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应用方面的分支。

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管理。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兄弟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至今存在着争议。

4.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SY 举例说明各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产生中的作用(1)心理技术学(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或者简单地说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2)霍桑实验;1927—1932年,以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梅奥(Elton Mayo)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梅奥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而在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梅奥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工业社会心理学实际上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前身,因此,霍桑事业可以说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性研究。

管理心理学重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2.激励: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意见程度,简言之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并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3.态度:个人对外界对象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团体: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5.团体凝聚力: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6.团体规范:团体确定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

7.意见沟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8.组织发展:是根据组织内在环境的变化,为了提高组织效率,解决本身问题,并达到组织目标,运用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知识,长期地、有计划地改善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

9.非正式团体: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填空选择:1.(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2)其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或组织)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人际关系系统2. 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个体心理研究、团体心理研究、组织心理研究、领导心理研究。

3.美国心理学家胡戈-闵斯特伯格在1912年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4.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法约尔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他认为所有的行政管理活动职能由5种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5.从20世纪20 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理论出现,标志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6.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取代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管理心理学章节重点

管理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管理◆管理心理学研究什么◆管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彼德·杜拉克一、什么是管理ϖ管理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根据事物原有的规律进行治理、整治的活动。

ϖ“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管理学派ϖ“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学派ϖ“管理就是效率”——科学管理学派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它包括两大系统。

个人自我管理系统管理科学组织自我管理系统管理心理学旧体系:1、体心理2、群体心理3、组织心理4、领导心理二、管理心理学研究什么管理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基础理论工作管理管理心理学个体管理心理学学习管理国家管理生活管理家庭管理组织管理心理学应用学科医院管理学校管理三、管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ϖ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学ϖ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ϖ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ϖ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ϖ管理心理学与人类学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存在交叉部分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管理心理学与人类学第二节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管理心理学是未来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管理心理学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完善◆管理心理学有助于企业和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经济效益前景、利已、利他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ϖ客观研究与理论指导相结合的原则ϖ学科间整合与系统探讨相结合的原ϖ继承、引进与改造、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ϖ经验研究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内省法ϖ实验研究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ϖ测验研究标准化测验、社会心理测量观察法♥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反应、变化的资料,并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一门科学2.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思维程序、思维习惯等,它受知识、观念、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3.意志行为: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目标,根据自我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坚持能动的克服各种困难,去变革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活动。

4.自信心:是个人或组织对自己或本单位所具有的保证实现某项目标的主观条件的充分估计和高度的自我接纳态度,它是推动人们不断接近目标的内在动力5.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互相之间的心理关系6.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行为能适应社会环境并为自身带来快乐或成就,以及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7.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保持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缺陷等综合性学科。

8.挫折:指个人在某种动机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特别是重要的需要不被满足时,会产生不愉快的反应,挫折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个体由此表现为紧张、焦虑和不安,最终形成愤怒、悲哀或恐惧心理等情绪。

9.正式权威:由上级任命的权威,即法定的正式领导者的地位与权力,领导者以这种身份和威望领导着别人,并掌握着奖惩大权,人们只能尊敬和服从。

10.非正式权威:指那些不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本人的身份和威望的权威,他们有专长和技巧,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说服力,与被领导者关系好,所以大家服从他的领导11.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科学地认识领导环境,灵活正确地选择应用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或者加以创新以实现领导目标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技巧。

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重点---刘玉梅主编

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重点---刘玉梅主编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 把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运用与组织管理中,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功能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初到20年代)--- 如何通过改进工作条件、建立工作规范、加强工作管理的科学性来提高工作效率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显着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

认为劳资双方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利润和工作条件。

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优点:很大程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不足:仅限于对个体心理的研究,缺乏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支持,把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忽略人的社会性2.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理论:提出影响工人积极性和企业家收益的三项内容---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工作、最理想的效果。

探明安全驾驶的无轨电车司机应具备的特征,以及关于疲劳问题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以人为中心,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调整人的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1.梅奥“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四个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贡献:把人视为社会人而非“会说话的机器”;发现并证实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成果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人际关系理论2.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观点: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行为公式:B=f(PE) B行为 P个人 E环境含义:个人的一切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作用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员工和企业组织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不仅限于个体心理学,也包括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内容。

管理心理学通过研究企业组织内外部的心理现象,为企业管理和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职业发展理论、领导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

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研究员工如何被招聘、培训、激励、评估和解雇等过程。

职业发展理论指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通过建立职业目标,提升自身能力来实现职业发展。

领导理论研究了领导者的行为和特质,通过研究领导行为和特质找出领导成功的内在因素。

组织行为理论则是研究员工行为和组织效率等问题,针对组织中的人员问题和沟通问题制定管理和沟通方案。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实践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晋升机制。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素质。

招聘机制也可以采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寻找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潜能。

2. 研究员工行为和组织效率的优化。

管理者应了解员工的工作需要和心理诉求,制定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工作和事业规划,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对于组织效率的优化,可以通过建立沟通机制、减少冲突、激发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3. 强化领导力和沟通技巧。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指出领导者关键的行为和特质以及与员工的沟通方式。

管理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加强自己的领导力以及沟通技巧,更好地与员工沟通。

第四章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素质提升、制定组织沟通与协作机制、提升领导力和管理效率等。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管理者可以采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招聘、培训和激励制度,提升员工素质,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心理学 笔记重点

管理心理学 笔记重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③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

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主要包括: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1. 概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和理论来解决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态度和动机,以及如何促进员工的发展与效能提升。

本文将重点整理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决策理论等。

2.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它研究如何招聘、选拔、培训和激励员工,以及如何管理员工的绩效、福利和职业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以便更好地满足员工的期望并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招聘与选拔:通过吸引合适的候选人并选择最佳人选来填补组织中的职位空缺。

•培训与发展:通过培训和发展计划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绩效管理: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评估员工的绩效来监督和评估员工的表现。

•薪酬与福利:通过给予适当的薪酬和福利以激励员工,并满足员工的需求。

3. 领导力领导力是管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研究领导者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领导者需要具备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决策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管理能力。

领导力的关键要素包括:•视觉与目标:领导者应该有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并能够毫不犹豫地向员工传达和激励他们。

•激励与激励:领导者应该能够激励员工,使他们努力工作并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

•信任与沟通:领导者应该建立和维护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并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团队的协作。

•反馈与发展:领导者应该能够给予员工及时、准确的反馈,并帮助他们发展和提升。

4. 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影响因素。

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受到思维偏差、风险态度和信息处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决策理论的关键概念包括:•可得性启发:决策者倾向于根据已有信息的可得性来做出决策,而忽视其他可能的选择。

•风险态度:决策者的风险态度可以分为风险规避、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三种。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一、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在工作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本章将介绍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二、个体行为与组织效能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的员工个体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对于组织的有效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重点讨论个体行为的相关概念,如动机与激励、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倦怠等,以及这些因素对组织效能的影响。

三、决策与问题解决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决策,并且需要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本章将介绍决策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和模型,以及如何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四、沟通与有效领导沟通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和信息的畅通流动。

本章将着重介绍沟通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以及如何提高领导者的沟通能力和有效领导的要素。

五、团队与合作团队合作是现代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成功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本章将探讨团队行为的特点和团队的发展阶段,以及如何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提高团队的绩效。

六、领导与权力领导是组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领导者的行为和决策对组织的影响深远。

本章将介绍领导的相关理论和模型,以及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情景。

七、组织变革与创新组织变革和创新是组织发展和成功的关键要素。

本章将重点介绍组织变革的相关理论和模型,以及如何促进组织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变革的能力。

八、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是现代组织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

本章将探讨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组织中促进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以上是管理心理学课本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同时改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管理心理学》重点难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难点

第一章重点难点:掌握人性假设与管理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本性当中存在着的跟工作关系相联系的那些感情和理性,也可以说是指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从管理心理学的演变历史来看,先后出现的有关人性的假设有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

一.“经济人”与“X 理论”1.“经济人”假设麦格雷戈在《论企业的人事》一书中分析了传统管理中流行的、作为“科学管理”学派的依据的人性假设,将其冠之以“经济人”的称谓,人的一切行为在于追求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人的工作动机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麦格雷戈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观,并把这两种相对立的人性观概括为“X理论”和“Y理论” 。

2.相应的管理方式(1)以严密控制和监督式的管理方式,采取所谓“任务管理”的措施。

⑵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员工无关。

⑶奖惩方面:物质利益3.关于x理论的评价⑴优点:在于提出了一切管理都不能单凭个人的经验、个人意见来决定,而应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分析。

⑵一些致命的弱点:首先,它忽视了人在生产过程中行为活动的心理动机,把工人当成机器的一部分;其次,泰勒忽视管理组织的作用,低估统一指挥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二.“社会人”与“人群关系理论”1.社会人假设的产生背景:霍桑实验确定照明条件同工人个人工作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

梅奥指导的霍桑实验系列中有几个著名的实验,分别揭示了工作环境及人际作用下人的重要心理品质。

2.社会人假设:社会人(Social man)也称社交人,梅奥把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

(1)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和物质,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2)科技的发展及工作合理化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人们便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乐趣和意义;(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为重要;(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上级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变化3.“人群关系理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的管理理论,其要点是:(1)管理者不应只注意工作、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重点---刘玉梅主编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 把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运用与组织管理中,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功能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初到20年代)--- 如何通过改进工作条件、建立工作规范、加强工作管理的科学性来提高工作效率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显著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

认为劳资双方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利润和工作条件。

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优点:很大程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不足:仅限于对个体心理的研究,缺乏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支持,把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忽略人的社会性2.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理论:提出影响工人积极性和企业家收益的三项内容---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工作、最理想的效果。

探明安全驾驶的无轨电车司机应具备的特征,以及关于疲劳问题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以人为中心,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调整人的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1.梅奥“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四个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贡献:把人视为社会人而非“会说话的机器”;发现并证实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成果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人际关系理论2.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观点: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行为公式:B=f(PE) B行为 P个人 E环境含义:个人的一切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也就是说,一旦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人的行为。

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它们对群体的影响,构成了群体的动力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为5类,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50年代至今)---在管理中物质资本的作用不再突出,人的作用日益明显,人已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管理心理学研究的3个原则:1.客观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优点:真实、客观、简便缺点:被动性、所得材料的偶然性,对材料及现象不易做数量分析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霍桑试验是自然实验法)特点:主动创造、严格控制条件,从而能精确查明环境作用同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发生,他人是可以验证的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的方法有谈话话、问卷法等。

4.测验法;是根据运用标准化的测量表对被试者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常用来研究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对个体有关的行为进行预测。

测量的种类主要包括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

5.个案法;也称案例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知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知觉的基本特征1.选择性:指个体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的特征。

如鸡尾酒效应2.理解性:指个体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释知觉对象3.整体性:指个体在知觉时能把由许多部分或属性组成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来反映4.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包括知觉者的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身份。

2.知觉对象:知觉对象因素包括大小、声音、强度、运动、新奇、背景、临近及知觉对象的其他因素。

3.知觉情景: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知觉与感觉联系: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应;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区别:1反映对象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 2影响因素不同(感觉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知觉是知觉者本人的特性)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个分析器)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1.首因效应: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有强烈影响(陆钦斯)2.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有强烈影响3.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指由一个人的某种特征推及其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该人的现象4投射效应:个体把自己所有的特质推而广之到他人身上的倾向5.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与职业、地域、性别、年龄等有关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努力操纵或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某种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的策1.留下良好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存在2.角色置换: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与期望3.相互支持4.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5自我显示:指个人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正面形象主动展示给他人的印象管理策略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形成(实现途径):1.他人评价---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社会比较---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理论 3.内省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判断归因的理论1海德:归因理论奠基人,把行为的原因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

内因又称为个人倾向归因,即归于主观条件,如个体的人格、道德品质、态度、动机、能力、努力程度等。

外因又称为情景归因,即归于环境因素,如宏大的气势、社会舆论、奖惩、运气、工作难度等。

2.维纳: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将成功与否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并把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度三个维度3.凯利:解释某人的行为时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情境,对这三个因素的任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归因偏差1.观察着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因,失败归因于外因,对别人则相反2.涉及个人利益的行为偏差---他人的失败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时,倾向于把他人的失败归于能力差等个人因素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人们常对自然现象做拟人化的归因,如认为某些现象不吉利4.责任归因中的偏见---人们常有让无辜受害者对他们自己的受害负一定的责任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特征: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独特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稳定性与可变形的统一个性与职业的匹配1.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2.性格: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四种气质类型1多血质:活泼、乐观、好动,适应性强 2胆汁质:冲动、暴躁、兴奋、反应性强3粘液质:迟缓、反应淡漠、耐受性强 4抑郁质:抑郁、脆弱、孤僻、体验性强性格特征:1.态度特征(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2.意志特征(指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3.情绪特征(指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4.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能力的个别差异:类型差异、发展水平差异、发展早晚差异心理测验:根据客观的标准化了的程序来测量个体的某种心理特征的方法或工具常用心理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正确使用心理测验1.正确对待心理测验:是研究个体心理的重要工具,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2.科学的使用心理测验:使用标准的心理测验,由专业人士施测注意事项:1.测验的选择要慎重 2.测验前认真阅读测验手册 3.做好准备工作4.实施时严格控制误差第四章员工态度态度: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组成部分: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特点:对象性、社会性、内隐性、稳定性、调控性、两极性功能(卡茨和奥斯卡姆普):1.适应---在适应环境中形成,并用以适应环境2.自我防御---外界与个体心理准备状态不一致时,个体形成与之相对的态度,得到个体相应的心理状态,起到防御作用3.价值表现---态度表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4.知识---态度是个体认知环境的参照框架,会影响个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判断影响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因素1.态度的强度2.环境压力3.态度形成的方式 4态度对象与个体的差异 5.时间因素 6.个性因素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形成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群体结构因素、宣传媒体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形成过程:顺从?同化?内化(最持久,最难转化)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1.说服者 2.传递的信息 3.接受者 4.情景态度改变的理论:认知平衡论(海德)、认知失调轮(费斯廷格)、参与改变论工作满意:来源于组织成员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评估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洛克的定义)影响因素:1.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2.工作报酬 3.员工发展 4.监督机制 5.同事关系工作满意的行为表现:1.劳动效率高 2.出勤率好 3.流动率低 4.不良行为少组织承诺:组织人员对所在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保持自己组织身份的一种态度。

有三层含义:愿意继续保持组织人员身份,认可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愿意为组织付出高绩效的劳动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角色状态、工作性质、组织因素第五章工作动机工作动机:1定义: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它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含义:1.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原因 2.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提供力量达到体内平衡4.是由需要、外在条件和对他们的关系的认识所决定的,因而动机使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5.对人的活动起着发动、调节、维持和终止的作用分类: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生理动机/社会动机近景动机/远景动机、缺乏性动机/丰富性动机工作动机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原因和其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开展研究,也称需要理论1.需求层次论(马洛斯):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归属与爱需求 d尊重需求e自我实现需求一种需求满足之后对其需求的强烈程度会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