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3陈奂生上城

合集下载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陈奂生上城》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

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较好借鉴。

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3.教学重点(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二已半年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一辈子节衣缩食的乡下人陈奂生进城做点小买卖赚几个小钱,但误打误撞的“奢侈”光了,身无分文的回家,该如何向老婆大人交代呢?设计意图:以算账的方式导入,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使学生较快地从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后面内容网络上没有) (我个人的做法是:过程的第一环节:算帐。

高二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高二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高二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分析文中陈奂生的形象特点,领悟小说的主题。

2、比较中西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差异。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疏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其巧妙。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的人性中善的力量。

重点、难点1、思考时代的进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认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进行的重要性。

2、提升学生感性把握文学作品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课前准备1、背景知识介绍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

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

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

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相关评述: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

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

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

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

2024年语文教材《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

2024年语文教材《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

2024年语文教材《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陈奂生在上城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悟到生活的不易,激发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陈奂生在上城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培养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关爱农民的情怀。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教师针对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陈奂生在上城过程中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教师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不易,激发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意识。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农民的情怀。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陈奂生上城过程的感悟作文。

3. 调查家乡农村发展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陈奂生上城高二语文教案

陈奂生上城高二语文教案

陈奂生上城高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陈奂生性格。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高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代表作品有《陈奂生上城》等。

2.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陈奂生上城》。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梳理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读感悟,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陈奂生为什么要上城?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陈奂生为什么要上城?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陈奂生的性格特点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陈奂生与李厂长的对话,让学生分析陈奂生的心理变化。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陈奂生的性格特点有哪些?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陈奂生最终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2.学生分享观点,教师点评。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课文,分析陈奂生的心理变化。

2.写一篇关于《陈奂生上城》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陈奂生在与李厂长对话时,他的语言和态度有哪些特点?这反映了他的哪种性格特征?”学生A:“陈奂生在对话中表现出谦卑和小心翼翼,他尽量用尊敬的语气与李厂长说话。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3)能够把握作者通过陈奂生的经历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陈奂生在上城过程中的艰辛与无奈,体会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2)认识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理解人生的苦乐与命运的无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努力进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3)把握作者通过陈奂生的经历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分析陈奂生在上城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2)理解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和人生的苦乐与命运的无奈。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陈奂生上城》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陈奂生时代背景的资料、作品分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陈奂生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陈奂生这个人物,预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陈奂生上城》,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组讨论,分析陈奂生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原因。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展开深入讨论。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理解人生的苦乐与命运的无奈。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陈奂生这个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教案主题:《陈奂生上城》教案教案目标:1. 能够理解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发展。

2. 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3. 能够理解故事传递的深层主题,并能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发展。

2.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发展。

3. 故事中传递的深层主题。

教学难点:1.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并进行分析。

2. 能够深入思考故事中传递的深层主题,并进行自主表达。

教学准备:1. 课件PPT。

2. 故事《陈奂生上城》的文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城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问:“你们喜欢城市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故事《陈奂生上城》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城市故事。

Step 2:故事阅读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浏览《陈奂生上城》的文本,然后进行朗读。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分组阅读或教师分段阅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Step 3:讨论故事情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故事的情节发展,逐段进行讨论。

例如,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故事的结局如何?Step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通过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学生们可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陈奂生在故事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为什么?-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乐羊社区居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Step 5:探讨深层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传递的深层主题,并进行讨论。

一些问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上城”是否只是指物理上的移动?- 故事中有没有类似的场景或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存在?Step 6:学生表达学生们可以在小组或者整个班级范围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和观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并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

Step 7:总结与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并给出相应的反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地理背景:江南某小镇1.2 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擅长描写生活琐事和人物形象其他作品:《受戒》、《晚饭花集》等第二章:故事梗概2.1 陈奂生上城的原因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儿子在家乡失业,希望在上城找到工作2.2 陈奂生在城里的生活初次体验: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和困惑结识同事:与同事的关系和互动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陈奂生性格特点:诚实、善良、勤劳、内向成长变化: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逐渐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3.2 陈奂生的儿子性格特点:乐观、活泼、有责任心在城里的表现:积极寻找工作,努力养家糊口第四章:主题分析4.1 城乡差异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快节奏4.2 人物成长陈奂生的成长: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适应新环境陈奂生儿子的成长:承担家庭责任,成为顶梁柱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掌握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和表现手法5.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第六章:情节分析(一)6.1 陈奂生的初次进城描述陈奂生第一次进入城市的场景和感受分析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对陈奂生的影响6.2 陈奂生与同事的关系描述陈奂生与同事们的初次交流和相处分析陈奂生与同事们的关系如何逐渐升温第七章:情节分析(二)7.1 陈奂生的工作经历描述陈奂生在城里的第一份工作分析陈奂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长7.2 陈奂生的家庭生活描述陈奂生与家人在城里的生活状态分析陈奂生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第八章:人物关系分析8.1 陈奂生与儿子的关系描述陈奂生与儿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分析父子关系如何随着故事发展而变化8.2 陈奂生与同事的关系描述陈奂生与同事之间建立起的友谊分析陈奂生与同事关系对他的生活影响第九章:小说表现手法分析9.1 叙述手法分析小说采用的叙述手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叙述手法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9.2 描写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手法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第十章:教学活动与评价方法10.1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心境10.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深度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小说的感悟口头报告: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第十一章: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11.1 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分析小说中的江南地区文化特色,如水乡风情、市井生活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影响11.2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小说主题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变革背景,如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分析小说如何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第十二章:写作技巧与风格分析12.1 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分析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如细腻的描写、生活化的语言等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汪曾祺的文学风格12.2 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小说的艺术价值第十三章:拓展阅读与比较分析13.1 拓展阅读推荐推荐与《陈奂生上城》相关的其他作品,如汪曾祺的其他小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文学素养13.2 比较分析分析《陈奂生上城》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异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第十四章:课堂总结与反思14.1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关系和写作手法的理解14.2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过程第十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15.1 课后作业布置与《陈奂生上城》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短文要求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手法15.2 学生评价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重点包括: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分析、教学目标与方法、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分析、教学活动与评价方法、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写作技巧与风格分析、拓展阅读与比较分析、课堂总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评价。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陈奂生上城》。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变化。

(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村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陈奂生上城》。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变化。

(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有过上城的经历,分享自己的上城故事。

(2)简介课文《陈奂生上城》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梳理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编写一个小故事。

(2)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朗读展示。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陈奂生上城》并背诵。

2. 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发言?3.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上城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陈奂生上城这一事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陈奂生身上的正能量,学习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幸福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 领悟作者通过陈奂生上城这一事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

2.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陈奂生形象和文章主题的看法。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陈奂生上城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关注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思考他的性格特点。

3. 讲解分析:(1)讲解陈奂生上城的过程,分析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探讨陈奂生上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陈奂生形象和文章主题的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能够把握作者通过陈奂生上城这一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人物描写、事件发展等角度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增强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从陈奂生身上汲取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通过陈奂生上城这一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事件发展等角度深入分析课文。

(2)如何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陈奂生身上的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陈奂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陈奂生上城这一事件,思考其背后的意义。

2. 朗读课文:(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3.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事件发展等角度分析课文,理解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2)讨论陈奂生上城的意义,理解作者通过这一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从陈奂生身上汲取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民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写一段评述。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民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教案设计:《陈奂生上城》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陈奂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变化,掌握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领悟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追求,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课程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引入《陈奂生上城》的主题做铺垫。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内容要点:o高晓声简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o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方法:利用PPT展示关键信息,简短讲解后,提问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会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三、初读感知(约20分钟)•任务分配:学生分组阅读《陈奂生上城》全文,每组负责不同段落,并准备简要概述。

•讨论要点:o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o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如何?他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汇报分享:各组代表分享阅读成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四、深入分析(约40分钟)1.情节结构分析(约10分钟)o活动设计:绘制情节发展图,包括“陈奂生上城的原因-卖油绳的经历-住招待所的奇遇-回村后的心理变化”四个关键节点。

o讨论:每个节点对陈奂生的命运有何影响?转折点在哪里?2.人物性格探讨(约15分钟)o分组讨论:选择陈奂生、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等角色,分析其性格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o汇报: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深入剖析,其他小组可提问或补充。

o教师总结:强调陈奂生的勤劳、质朴、节俭,同时也指出其狭隘、自私、封建等级观念等弱点。

2023年《陈奂生上城》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2023年《陈奂生上城》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2023年《陈奂生上城》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陈奂生上城》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口述故事梗概;2、学习小说精彩的情节设计和出色的心理描写;3、能概括小说的主题。

二、重难点重点:鉴赏小说精彩的情节和心理描写;难点:主题的归纳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师:(开场白)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曾提出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他们失望了;曾几何时,“头戴草帽腰系麻绳,喝个汽水不知退瓶,要解小便墙角就行”,成了对农民形象的调侃。

而今,富裕的农民哼起了小调:一万圆不算数,十万圆才起步,百万圆马马虎虎,千万圆真正富。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以及“晋江模式”等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发展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同时投影几幅画面,展示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农民“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那么那些刚刚改善物质生活的农民,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奂生”的生活中,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师:(板书:陈奂生上城)(一)、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请学生口述故事梗概)师:全文分三个小标题,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故事讲出来,要求概括地说出。

生1:主要写农民陈奂生上城卖油绳,再给自己买顶帽子;路上患病被书记发现后,送进了高级招待所。

师:还有谁来补充?是路上患病的吗?什么书记?生2:在火车站病的,县委书记吴楚要到省城开会,在这里巧遇了他。

师:说得好,是巧遇!还有要补充的吗?他得了什么病,与小说的情节有关吗?生3:应该是重感冒吧?师:请找出证据来,(学生翻书)生4:在课文理有这样的话,双腿发软,两膝打颤,竟是浑身无力“;“口腔冒烟,比起火热”;“额头滚烫”,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感冒症状。

生:第三节里医生“向吴书记说了几句话(重感冒,不要紧)”,也是证据。

师:对,同学们看书很认真。

那么在情节的设计上,大家认为与感冒有联系吗?请看第三节开头。

课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课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大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陈奂生上城》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部分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

(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陈奂生的背景和作品《陈奂生上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成语。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僻词汇和成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共同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各小组选取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翻译和解释。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课文翻译和写作。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陈奂生的短文,可以是介绍、评价或感悟。

3.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Continued):1. 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上城经历的社会背景。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参考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参考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能够分析并评价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对陈奂生精神的认同和尊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陈奂生的形象特点。

(2)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阅读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分析并评价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思考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陈奂生的背景和作品。

(2)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陈奂生的形象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陈奂生的理解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

4. 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并接受教师点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3. 写作能力:学生对陈奂生的分析和评价的写作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陈奂生上城》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陈奂生和农村生活的相关文章和研究报告。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陈奂生的形象特点。

2.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陈奂生的具体行为和言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和小说的主题思想。

2.难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高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简介小说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

2.阅读小说(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梳理故事脉络。

3.分析人物形象(1)陈奂生:一个勤劳、善良、纯朴的农民,有着中国传统美德,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显得有些保守和落后。

(2)其他人物:如营业员、税务员等,他们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4.探讨主题思想(1)小说通过陈奂生的经历,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巨大变革。

(2)反映了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中的觉醒和追求。

5.分析写作技巧(1)对话描写:小说中大量运用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感。

(2)细节描写:如陈奂生买鞋、坐公交等细节,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3)幽默讽刺:小说中不少情节具有幽默讽刺意味,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

6.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2)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7.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陈奂生上城》的读后感。

(2)分析小说中你最喜爱的人物形象,并说明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陈奂生上城》这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高晓声的写作技巧,对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陈奂生上城教案 (通用10篇)

陈奂生上城教案 (通用10篇)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0篇)陈奂生上城教案篇1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没去描写轰轰烈烈的人物,也没有去追求大波大澜的故事,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活生生的生活,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而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

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

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

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

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

陈奂生的卖油绳之举,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党在农村中肃清极“左”路线的一个侧面。

陈奂生不用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卖农副产品了,而不必担心游街示众挨批判。

有了陈奂生们的上城,中国农民才能从多方面走上致富之路。

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使人醒悟,催人奋发。

我们说,作者笔下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

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但它对陈奂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帽子虽小,但来之不易,可见农民生活的一般境况。

就是这样一种不太好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不知胜过多少。

陈奂生的生活改善了,才想到要买顶御寒的小而来之不易的帽子。

这就告诉人们,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

它鞭策人们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要加倍努力。

作者通过陈奂生的一顶帽子,既写出了他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说明他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些弱点如不克服,势必成为陈奂生们前进中的桎梏。

不仅如此,在一些次要人物,如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和农机厂的采购员等身上,也集中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3篇)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3篇)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3篇)《陈奂生上城》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品读一二节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

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

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

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

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字词识记: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 麦垅(long)嘣脆(peng)簇新(zu)喷嚏(fenti)B 囤里(tun)莳秧(shi)尴尬(jianjia)三爿店(ban)C 打烊(yang)瘪包(bie)惬意(qie)懊恼(ao)D 服帖(tie)肩胛(xia)忐忑(tante)砧板(zhan)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

(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2024年语文教材《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

2024年语文教材《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

2024年语文教材《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1.1 设计背景1.1.1 教材分析:本教案以2024年语文教材《陈奂生上城》为文本,通过深入剖析文本,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1.1.2 教学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1.3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陈奂生上城的背景、作者吴强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等。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本内容解析2.1.1 故事梗概:陈奂生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人物,课文记叙了他第一次随乡政府机关到省城开会时在经济、地位及心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2.1.2 人物形象:陈奂生勤劳朴实、憨厚善良,同时也有一定的狭隘保守思想。

2.1.3 主题思想:作品揭示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3.1.1 文本内容理解:使学生了解陈奂生上城的背景、作者吴强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3.1.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陈奂生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

3.1.3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揭示的农村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以及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陈奂生上城的背景、作者吴强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4.1.2 学生能够分析陈奂生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

4.1.3 学生能够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农村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以及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陈奂生上城背景的理解:陈奂生上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深入理解。

5.1.2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陈奂生这一典型人物具有多重性格特点,学生需要准确把握。

5.1.3 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农村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及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较为深刻,学生需要深入思考。

后续五个章节内容请提供,以便我继续为您编写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陈奂生这个人物的深情描绘,理解其身上的正能量。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平凡人的伟大,培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陈奂生的背景和作品《陈奂生上城》的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陈奂生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从象征角度分析课文《陈奂生上城》,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主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2.分析小说主人公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时代意义。

3.领悟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陈奂生形象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高晓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陈奂生上城》等。

(2)简介小说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

2.自读小说(1)学生自读小说,感知文本。

(2)讨论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3.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1)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陈奂生的性格特点。

(3)讨论陈奂生性格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1)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主题思想的体现。

(3)讨论小说主题思想的时代意义。

5.挖掘陈奂生形象的时代意义(1)引导学生从小说中分析陈奂生形象的时代意义。

(3)讨论陈奂生形象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6.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在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问题方面的独特价值。

7.作业布置(1)阅读《陈奂生上城》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陈奂生的形象。

四、板书设计1.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勤劳、善良、诚实、守信、谦逊、自卑、依赖等。

2.小说主题思想:反映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揭示农民生活的困境和希望。

3.陈奂生形象的时代意义:代表了一代农民的形象,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陈奂生上城》这部小说,使学生了解了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小说主题思想及陈奂生形象的时代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分析陈奂生性格特点时,部分学生未能深入挖掘,对陈奂生形象的理解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陈奂生上城●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梳理情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情节设置的巧妙。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抓住心理描写,把握作品塑造的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主人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并与西方小说《项链》作比较,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时代的进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和希望,了解新时期农民在精神物质追求中的喜悦和困惑。

思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须同步进行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这篇作品展现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意义是这篇作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解决办法1.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期更清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和农民生活,理解作品的主旨。

2.形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特点。

3.对比理解,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思考1.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

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2.抓住“感冒”这个细节深入领略作品趣味。

看陈奂生怎么会得感冒,哪些是潜伏的因素,会发现处处都有伏笔。

这篇小说乃是精心构建的一件艺术品,由此也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

3.以心理描写为欣赏重点。

挑几段文字,把心理描写的语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了。

再比较《项链》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两者的差异,从而把握陈奂生这类农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设计1.自读课文,梳理情节结构。

2.讨论分析,把握人物特点。

3.思考鉴赏,揭示形象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阅读课文,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导入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我们曾熟识过成年闰土的形象,那是在封建势力和生活重负压迫下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农民形象。

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通过其中的一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三、讨论1.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是要“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就能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

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的烙印。

2.陈奂生“感冒”这个细节有什么意味?上城先住进了高级房间,可谓奇遇。

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这两个因素,将“漏斗户”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就是相当自然的事情。

这之前文中已有伏笔。

在第一部分里,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稍的改善,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变娇了”,正暗示陈奂生今夜要得感冒了。

高烧时他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了,作者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显得毫无破绽。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他内心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表现?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

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4.陈奂生的进取心与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发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

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

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5.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6.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

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

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倒开水吃饼,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

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一个新时期初期的性格多元化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7.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

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

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这是作者在心理描写上的借鉴与创新。

8.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9.作者构思的精巧体现在哪些地方?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

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

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

这样辩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

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

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

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过关而且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光景,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而又心痛不已。

买帽子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

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元钱,像割掉一块肉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10.作者的情感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

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作者“轻松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

第一部分写陈奂生上城,真是“风得意马蹄疾”,摆脱了残酷的饥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展现了新的希望,人物的兴奋劲儿跃然纸上。

作家为农民的高兴而高兴。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吗?他满意透了。

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

这是陈奂生们的喜悦,也是作者的喜悦,是献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曲颂歌。

陈奂生是最真诚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这也是作者对农民的赞歌。

小说也写陈奂生的艰苦作风,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病了熬着就躺在车站长椅上,设身处地感受一下,这是多么苦涩!陈奂生还很穷,字里行间流露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第三部分则充满着慨叹和遗憾。

作者描写陈奂生“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描写他“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最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样无聊的作践,离现代文明人的水准还多么远,作者的慨叹有多么沉重。

最后写他以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为神气的本钱,恰恰是在慨叹他的卑微,慨叹陈奂生这样的农民何时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成为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人。

四、总结、扩展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

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

作者写陈奂生的情绪轻快而沉重,我们读陈奂生也同样轻快而沉重。

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做出不懈的努力。

五、布置作业阅读《乡场上》、《哦,香雪》。

附:板书设计环境情节人物买帽子进城——满怀希望老实善良呼唤遇开心事物质患感冒精神在车站——卖油绳勤朴节俭文明遇吴书记同步买帽子住招待所——伍元钱的代价自私狭隘精神满足●有关资料一、作者谈陈奂生(高晓声)像陈奂生这样的人,是我多年在农村中见到的一种农民类型,可以从很多农民身上看到他的某些影子,也甚至在个别农民身上完整地体现出来。

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

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不善动口的人,勇于劳动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

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