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荀子哲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个人的 幸福与灾祸,由谁决定?
•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 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 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 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通 “傥”,有时)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 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 也。时邪?……地邪? ……
•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伤 秽,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 人,夫是之谓人袄;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 不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 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 是之谓人袄。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
• 荀子认为,社会的治乱、个人的福祸,与人类自 身相关。战争、骚乱、灾祸、不幸是因为人没有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 感性与理性的联系
•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 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 薄其类然后可也。
•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 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在先,后有理 性认识
• 解蔽求知
• 蔽,认识的障碍
• 利令智昏,情令智昏,嗜令智昏,病令智 昏
• 感官局限性、工具的不足等等导致认识不 足
• 感觉和思维:特点与功能 • 感觉,耳目鼻口形各有接而不相能也。 • 思维,人何以知道?曰:心
• 思维把握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受时空 的限制
•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 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 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
二、性伪之分
——荀子的人性论
• 性: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伪:人为 • 人性恶:人性的缺点 • 克服人性恶,便要“化性起伪”: 自我认
识,个人修养,师友督导,社会加以引导, 惩治。最后每个人都可变善,“涂之人皆 可以为禹”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通“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 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 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第七讲 荀子哲学
• 荀子(约前325-约前 235),名况,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战 国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 物。曾三次出任齐国稷 下学宫的“祭酒”,后 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 令。
• 著有32篇哲学性论文
荀子哲学体系
一、天人之辨 二、性伪之分 三、隆礼重法 四、重教劝学 五、知行一致
一、天人之辨
• 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恶,说虽不同,而 其实则一,盖性善故能学,性恶必须学 也。——郭沫若
三、隆礼重法
• 儒家重礼仪与道德;法家重严刑峻法 • 荀子将儒家与法家结合起来,不偏颇,有
助社会美序良俗的形成 • 隆礼,分出差别,便于社会管理 •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 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二)天行有常
1.自然界普遍存在着规律。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2.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远而辍广。
(三)天人相分
• 天与人各司其职。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 自然界的职责是无声无息地养育万物。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四、重教劝学
• 稷下学宫祭酒 • 劝学篇
五、知行一致
• 认识论,“知”与“行”是核心范畴。 • 荀子的认识论 • 对主客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 • 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 • 正常人有认知的本性,这是主观认识的基
础 •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能
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 殷商时期,“天命”论,万物是由拟人化 的神来主宰
• 老子,万物来自于客观的,没有人格思想 的“道”,荀子继承了这一点,发展 了自 己的天论思想
• 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 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 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 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 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 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 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 ,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 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四)让幸福来敲门
——“制天命而用之”
• 人类如何治理万物与自身?怎么做才能 “让幸福来敲门”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 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制天命而用之”,即认识、顺应并利用 自然规律,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为自 身与万物造福。
•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心 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 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
• 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 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 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 伤之患也。(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犯错)
•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 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 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 蔽,此心术为公患也。
一、天乃自然 二、“天行有常” 三、天人相分 四、“制天命而用之”
(一)天乃自然
• “天”指自然界,是一种客观存在。 • 万物是自然界不断演化的结果,没有神来
创造万物。 •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
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 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 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 谓天。(《荀子•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