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比较优势理论与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个 。国家经济技术开 发区在全 国各省 、市 、 自治区 中心 城 市的合理布局 已基本 形成。经济技 术开发 区以其高速 的经济增长 、明显的科技 进步 、良好 的效 益和 体制优势 表 明已经成为我 国国民经济新 的增长点 、外贸 出 口的生 力军和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2 我国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现状
2 1 研 究 区域 概 况 .
自1 4 9 年首批 l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 8 4
至 20 02年国务 院已分 三批共组 织成 立 5 国家级 经济 4个 技术开发区 。其 中,东部沿海地 区 3 ,中西部地 区 2 2个 2
价,以求客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定程度的集 聚效应 ,地 均资金集 聚度和产 出率大大高
于其他地 区。开发 区已成 为我 国地 区经济发展 的重要空
间载体,是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
方式…_。然而开发 区的增长 基本上沿 袭的是 外延扩大 2 J
再生产 的增 长模式 。开发 区的建设 与发展是 以农地的大 量损失为代价 的。 方面开发 区建设确实能带来 地区经济 的显著增长 , 但另一方面 却是开 发 区的建设 占用 了大量 的 优质农 田,
一
究竟二者孰轻孰重,各地区是否都适合开发土地进行开 发区建设 ?本文认为不 能单纯从 开发 区土地 的经济产 出
效率角度进行土地资 源的配 置效率研究 ,更重要 的是试
图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 度测算,以科学评价土地资源在开发区非农建设用途以 及农业用途上的 比较 优势度 ,从而为 开发 区的设 立与撤
城市化发展下的土地资源配置与效率分析
城市化发展下的土地资源配置与效率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对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城市化发展下的土地资源配置和效率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一、土地资源的配置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因此,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是城市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1.城市规划的土地资源配置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为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高度等方面进行规划,确定不同用途的土地资源的分配比例。
2.土地资源利用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将土地资源分配给市场上的个人和企业进行开发利用。
市场配置的特点是高效灵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这种市场体系中,土地资源的价格反映了市场供求的情况,市场机制通过土地的价格信号来指导土地资源的配置。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能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1.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达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可以通过改善建筑技术和计划、设计等多元化手段,提高土地的使用效果,减少土地的浪费。
2.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是城市化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项难题。
如何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相协调,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规划、管理等手段,推动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在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土地资源配置与区域发展
土地资源配置与区域发展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对于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土地资源配置往往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区域发展的差异。
某些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容易导致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因此,正确的土地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土地使用规划,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与发展。
其次,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功能多样化也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挑战之一。
土地的用途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居住、商业等多个方面。
不同类型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区域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而工业用地的规划和开发则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因此,土地资源配置需要根据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土地用途,确保资源的最优利用。
再次,土地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土地资源配置应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此外,土地资源配置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平和公正。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分配涉及到社会利益的平衡。
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注重公平原则,保障各个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特权阶层的垄断和虚假流转,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只有实现土地资源的公平配置,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土地资源配置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它涉及到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对于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土地用途,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社会公平,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利用,推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支撑。
首先,土地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商业中心、住宅区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其次,土地资源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土地资源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绿地、湿地、水源地等生态用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合理管理土地资源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方法1. 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土地资源的利用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2)经济效益原则。
土地资源的配置应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追求资源的最优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3)社会公平原则。
土地资源的配置应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各个群体的基本权益,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不合理分配。
(4)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土地资源的配置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方法(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各类用地范围和用地强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土地利用评价。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了解土地的质量、利用潜力和适宜性,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3)土地利用权交易。
通过土地利用权交易,引导土地资源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在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的供给有限。
比较优势理论与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之地与资源优势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之地与资源优势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对各地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地理与资源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势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各有特点。
地理位置优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资源和交通条件。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临海农田,能够进行海洋渔业和海洋农业的开发,有利于提供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2 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土地质量好,适合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
同时,这些地区的交通条件也在不断改善,铁路和公路网络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的运输速度,使得这些地区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资源优势除了地理位置,各地的资源优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2.1 农产品资源优势中国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各地有不同的资源优势。
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和玉米,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蔬菜,西南地区适宜发展热带水果等。
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特点,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亮点,能够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2.2 旅游资源优势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地可以发掘和开发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优势3.1 生态农业的推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重视,生态农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这些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生态农业的推动,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乡村的绿色发展。
四、产业结构优势4.1 工业体系优势部分乡村地区的工业产业基础相对较弱,但也有一些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产业资源。
通过整合和升级现有的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可以使乡村地区的产业实现良性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
土地资源配置与区域发展
土地资源配置与区域发展土地资源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配置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的配置以及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稀缺性使其具有特殊的价值。
土地资源还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地域特定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各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二、土地资源的配置土地资源的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来分配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转让权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土地资源的配置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原则,通过土地市场交易实现有效配置。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配置存在一些差异。
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的土地资源更加丰富和适宜农业、工业或旅游等特定用途。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也受到政策、法律和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通过土地用途规划、土地承包、土地征收和土地收益分配等手段来引导土地资源的配置。
三、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分布和配置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土地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
拥有丰富农田的地区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而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则有利于发展采矿业。
其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大规模土地开发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而合理的土地利用则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解决城市化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城乡之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城市发展。
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区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或者利益过于分散的问题,导致土地市场不完善和资源浪费。
其次,土地资源的确权和流转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保护分区研究_以浙江省为例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保护分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杨志荣,韦仕川,靳相木 (浙江大学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摘要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以耕地转用为建设用地的利益驱动力为耕地保护分区的标准,将义乌、慈溪、永嘉等18个县级单元划分为浙江省耕地保护的一级重点区域,而淳安县、平阳县、东阳市等10个县级单元划分为耕地保护的二级区域,剩下的洞头县、安吉县、景宁县等30个县级单元划分为耕地保护的三级区域,最后针对各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切实的耕地分区保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耕地保护;比较优势;浙江省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24-10582-03Study on Cultivated Land Z oning for P rotection B ased on Theory of Comp arative Advantage in R apid U rb anized A reaYANG Zhi 2rong et al (Institute of Land S cience and Real Property M anagem ent ,Z hejiang University ,H angzh ou ,Z hejiang 310029)Abstract Based on com 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zoning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interest 2driven power of the conversion from cultivated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T hen ,eighteen counties ,including Y iwu ,C ixi ,Y ongjia ,were grouped into key protection area level Ⅰ;ten counties ,including Chunan ,Pinyang ,D ongyang ,were classified into protection area level Ⅱ;and thirty counties ,including D ongtou ,Anji ,Jinning ,were divided into protection area level Ⅲ.Finally ,s om 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were put forward.K ey w ord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 om parative advantage ;Z hejiang Province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新形势下防止浙江经济大起大落的土地供应管理创新及其与国家土地政策衔接的对策研究”(07CGGL009Z )。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作者:薛芝芸李舒婷林珑王晨霞陈良珍来源:《时代金融》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
理论推导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西北、中部来说,福建处于沿海地带水分充足、气候适宜的条件,对于耕地的发展应是有足够的优势。
福建省城市土地的利用受到城市规模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的用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关键词】比较优势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化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都在100%以上,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拉动了区域经济直至全国经济的增长。
随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展的工业以及城镇用地持续增加,许多农业用地发展为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
耕地减少的问题将会引发更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土地利用的效益问题。
我国采用了耕地保护政策以抑制耕地的减少,然而对于现实看来,政策的实施却比期望的差别较大,耕地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政府制定这些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也没有合理得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各个省份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根据资源优势来配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此提高整体效益。
以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土地应如何配置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上的发展,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比较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由此可以获得比较利润。
在此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又进一步提出了H-O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提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区域差异分析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并展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区域差异。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区域差异,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解读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丰富:农村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通常有更为广阔的土地面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农田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劳动力充沛: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农村,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劳动力从事农田耕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活动,创造丰富的经济价值。
农村劳动力的充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 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不断壮大的城市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城市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为农村农民提供了拓展市场的机会。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1. 地理环境影响: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发展水稻、茶叶等农作物;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作物。
2. 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也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
在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城市化进程已经相对完善,农村经济转型发展速度较快;而一些内陆农村地区由于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在一些发达地区,高效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较高;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上,生产效率较低。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
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农业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区域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是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农业规划的基础。
首先,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在制定农业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质量和利用潜力,从而合理安排不同用途的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例如,将农用地、林地和草地等进行合理组合,实现农牧结合,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同时,还需要注意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区域布局是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农业用地的分布。
区域布局包括农业产业布局、农村城镇布局、交通布局等。
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例如,将农业产业布局与农产品销售市场布局相结合,建立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衔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合理规划农村城镇布局,发展农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此外,合理规划交通布局,建设农业物流系统,优化物流运输渠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再次,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
因此,在制定农业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规划农田布局,选择适宜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同时,还需要保护和修复湿地、林地等重要生态景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内容。
崇左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比较优势探讨
在亚 当 ・ 斯密 绝对 优势 理论 的基 础 上 ,大卫 ・ 李嘉
图创 立 了 比较优 势 理论 ,将不 同国家 产 品 的劳动 成本 的 比率进 行 比较 , 生产 和 出 口比较优 势 最 大 的产 品 , 进 口比较劣 势最 大 的产 品 , 这 对一 个 国家是 有利 的 。 赫克 歇尔 和俄林 发 展 了 比较 优势 理论 ,提 出了要 素 禀赋理 论。 随着 国际贸 易格 局的 重大变 化 , 传 统 的 比较 优势理 论得 到 了广泛 的扩 展 ,先后 出现 了产 品生命 周期 理论
势 指数 法 来构 建 规模 优 势 指数 S A I 、 效 益 优 势指 数 从j 及 生 产率 优势 指 数 P A I 。 由于 这 三者 之 间制 约 关 系较
强,对这 3 种优势指数进行几何平均即可得到综合优
势指 数 AA I , 即
A A I = , 丽
其 中 ,规 模优 势 指数 S A I 为某 土 地利 用类 型 的 面 积 占该 区 土地 总 面 积 的 比率 与 全 市相 应 指 标 的 比值 ,
即
仁 器
式中, s J 为i 区第 J 种 土地 利 用类 型 的面 积 , S为 j 区土地 总 面积 , S为全 市第 种 土地 利 用类 型 的 面 积 ,
( 弗农 和威 尔 士 , 2 0世 纪 6 0年 代 初 ) 、偏 好 相 同理 论
从这些分析可知 , A地 区的 农业 生 产 部 门和 非 农 业生 产 部 门相 对 于 B地 区具 有绝 对 优 势 , 但 是 B地 区 的非 农 业 生 产部 门仍 具 有 比较优 势 , B地 区可 以通 过 生产非 农产 品来 交换 所需 的农 产 品 。这 样 A地 区调 整 后 比调 整 前 多获 得 2 T , B地 区多获 得 1 S ,双方 均 提 高 了效益 。 因此 , 如果 能够 按照 区域 的 比较优 势来 优化 土 地资源 的配 置 , 可 实现 土地 资 源利 用效 益 的最 大化 , 从 而促进 区域 的一体 化发 展 。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_以江苏省为例_姜开宏
(一)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度量方法 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度量方法有很多 , 包括成本法 、效益法 、指标综合法等 。 在本研究中应用 土地利用效益来衡量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 , 这与李嘉图应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比较优势的思路是 一致的 。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土地在农业和非农业用途利用上的比较优势 。农业土地利用效 益用单位耕地的第一产业增加值 ① 来衡量 ;非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建设用地的第二 、第三产 业增加值来衡量 。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的计算公式为 :
地区都有 150 公顷土地 , 而且在各自的区域内土地都是均质的 ;两个区域内只有两个产业部门 , 即
农业部门(AI)和非农业部门(NAI), 并假设除土地外其他生产成本相同 。两个区域产品生产的土
地消耗如表 1 所示 。
表1
生产的土地成本
产品 1 单位农产品 1 单位非农产品
地区 A 3 公顷 1 公顷
门或产品 , 则具有相对优势 。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土地利用的启示 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和区际贸易的基础 , 各地区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 放弃没有优
势的产业 , 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 。 而在土地利用上 , 如果各地区按照区域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
势配置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 假设有两个地区(A 和 B), 这两个
图 2 发挥比较条件下的不同地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从以上的推导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即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 , 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 效率 , 实现区域土地利用总福利的最大化 。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是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 下资源向其利用效益最大的区域流动 , 以实现土地资源整体利用效益最大 。然而 , 土地具有不可移 动性 , 所以 , 按照比较优势配置土地资源就会最终形成专业化的产业带 。 具体地讲 , 就是在农地利 用效益高的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 , 形成产业聚集的优势 , 并获取外部规模效应 ;而在非农建设 用地效益高的区域 , 则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 , 形成工业区和城市的连绵带 。按照区域之 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 , 可以在人地关系相对紧张的环境下 , 最大限度地协调经济 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 获得“吃饭”和“建设”的“双赢” 。
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优势
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优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通过合理调配资源来实现农村发展。
下面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资源配置优势。
1.土地资源优势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优化农田规划、开展农田整治等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合理规划农田,增加土地的生产力。
此外,农村地区土地多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具备更好的农业发展基础。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新农村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优势农村地区素有“知识密度低、人才资源匮乏”的形象。
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普及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日益增加。
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鼓励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此外,农村地区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吸引部分城市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3.资金资源优势尽管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的资金资源相对较少,但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资金问题。
例如,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扶贫贷款等方式,为农村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农村地区还可以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投资,进一步丰富资金来源。
4.自然资源优势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说,自然资源更加丰富。
农村地区的山林、水域等自然景观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方式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同时,农村地区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产品,进而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5.科技资源优势尽管农村地区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但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村地区的科技水平。
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田远程监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利用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等。
通过引进和应用科技资源,农村地区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区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区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合理规划区域空间,恰当配置土地资源,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其带来的好处。
首先,区域空间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工作。
通过合理的区域空间规划,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划定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化区等。
这样一来,不同功能的区域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互补关系,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同时,区域空间规划还能减少土地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土地的需求,促进社会进步。
其次,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区域空间规划的具体实施手段。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可以保证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工业区的合理布局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通成本;商业区的科学规划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激发购买欲望;居住区的合理规划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形象。
例如,在城市郊区,可以适当划定生态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在区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过程中,科技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发展为区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精确分析,为合理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为区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不容忽视的是,区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亟待解决。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差异,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保护措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的独特性和共同点。
一、农业区域的土地利用与保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同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制约更为明显。
沿海地区由于气候较为温暖,适宜发展农业,主要利用土地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而内陆地区受到气候寒冷和地形复杂的影响,农业利用更多以养殖业为主。
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农业土地保护都面临着水土流失、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问题,需要加强土壤保育、生态恢复和规划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与保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与保护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
北方地区多采取扩张式城市建设,大面积占用农田转为城市用地,而南方地区则更多倾向于高密度的城市更新和再利用。
土地利用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土地利用压力增大。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土地规划、合理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与保护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建设生态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
不同地区的生态保护区,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特点,土地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西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更多以森林保护和水源涵养为主,因此在土地利用上以禁止采伐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重点;而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区则主要涉及沙漠和湖泊保护,要求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在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与保护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管理,保护好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
四、旅游区土地利用与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资源优劣分析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资源优劣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分布并非均匀,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这种分布的不均衡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水资源。
水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极不均衡。
一些地区,如热带雨林气候区,常年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资源充足。
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
例如,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然而,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则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农作物产量低下;工业发展也受到制约,因为缺乏足够的水来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清洗等环节。
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可能需要采取严格的节水措施。
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同样具有显著的特点。
某些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如中东地区。
而另一些地区则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如澳大利亚的铁矿石。
这种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贸易。
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资源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可能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出口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单一。
对于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不得不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土地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可利用的土地相对较少。
例如,我国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工业基地。
而在一些山区,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森林资源的分布也并非均匀。
一些地区拥有广袤的森林,如亚马逊热带雨林,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然而,在一些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森林资源遭到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合理配置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土地资源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生存依靠。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的产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素质提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应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鼓励农民将闲置和低效用地流转给有意愿和能力的农业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收益。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健全的流转市场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另外,应加强农村土地规划和用地管控。
农村土地规划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农村发展的方向,科学布局土地资源,避免出现大规模随意扩张的现象。
同时,要加强对用地的管控,减少农村建设对耕地资源的占用,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环境,增加农业产出。
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规划和用地管控、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等途径和方法,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农民和农业企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情况。
从土地类型来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宅基地等多种类型。
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关键,然而当前耕地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耕地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这是由于历史上土地分配方式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分散经营的结果。
许多农户的耕地分散在不同的地块,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部分耕地质量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因素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土壤板结等问题。
林地在农村土地资源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它不仅具有生态价值,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对林地过度开发或者保护不力的情况。
草地资源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退化,影响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居住用地。
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一些宅基地闲置的现象。
这些闲置宅基地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整体规划和发展。
二、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策略(一)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例如,一些农业企业或者种植大户可以租赁农户的土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种植或者特色农产品种植。
这样做有诸多好处,首先是有利于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连片的土地上高效作业,降低了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成本。
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
规模化经营主体更有能力和动力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技术、新型灌溉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1研究背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在“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
围绕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各地区在制定“十五”发展战略时也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作为“十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应该说,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和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发展思路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各地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所确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有很大的相似性。
分析各省市的“九五”计划,可以发现:有22个省市将汽车产业定为支柱产业,有24个省市将电子产业定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机械化工定为支柱产业。
在“十五”发展规划中,虽然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如:绝大多数省市(无论是否具备相应的产业发展条件)都将电子信息、医药等所谓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十五”期间地区发展或者培育的重点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度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
造成地区间产业同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是从地区的比较优势出发,而是按照所谓的“高关联度、从而带动作用大”、“收入弹性高、从而未来增长潜力大”、“技术水平高”、“高附加值”等原则以及一切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来确定地区的主导产业。
殊不知,用这些“理想产业”标准确定的产业或行业未必能在所有地区都获得地区禀赋的支持,而不能获得禀赋支撑的所谓“主导产业”不仅给区域发展造成损失,同时也为国内区域发展的分工与协调发展设置了障碍。
这方面的教训是比较多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未发展起来(这些产业在资源的获得方面往往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而一些没有被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反而在不经意中发展壮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本文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
理论推导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西北、中部来说,福建处于沿海地带水分充足、气候适宜的条件,对于耕地的发展应是有足够的优势。
福建省城市土地的利用受到城市规模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的用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比较优势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化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都在100%以上,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拉动了区域经济直至全国经济的增长。
随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展的工业以及城镇用地持续增加,许多农业用地发展为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
耕地减少的问题将会引发更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土地利用的效益问题。
我国采用了耕地保护政策以抑制耕地的减少,然而对于现实看来,政策的实施却比期望的差别较大,耕地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政府制定这些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也没有合理得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各个省份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根据资源优势来配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此提高整体效益。
以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土地应如何配置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上的发展,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比较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由此可以获得比较利润。
在此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又进一步提出了H-O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提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福建省土地资源现状(一)农用地利用现状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40.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1076.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建设用地面积58.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5%;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
全省耕地面积135.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2%。
耕地中,灌溉水田面积86.18万公顷,望天,田面积22.97万公顷,旱地面积21.23公顷其他耕地面积5.02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根底总量的63.65%,16.96%,15.68%和3.71%。
而我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7.20%。
我省园地面积61.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
且园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占全省园地的73.96%.我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2.96%,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全省林地面积908.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13%,而全省林地集中在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78%我省牧草地面积0.2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牧草地在全省零星分布。
我省其他农用地面积46.3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3%,主要分布在沿海地。
(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我省的城乡建设用地面积42.34万公顷,占土地面积大3.42%,全省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主要在沿海地区,面积为31.30万公顷,占全省建设用地的73.93%。
我省的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6.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4%。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2.94万公顷,占全省城镇工矿用地总量的78.06%我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5.7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8%,全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用地面积18.36万公顷,占全省农村居民用地总量的28.73%我省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为16.5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6.71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04万公顷,分别占全省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总量的40.54%和36.50%,全省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0.61万公顷,占全省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总量的64.30%(三)未利用地利用现状我省未利用土地面积104.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其中荒地面积54.98万公顷,占全省利用土地的49.59%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福建省的丘陵较多,耕地较少,而生产生活和各项建设用地集中,工业化发展中重复利用土地,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发展农业,土地负荷量大,使得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省的人口仍然在增加,土地的利用和人口增长不成合理的比例,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
全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明显,用地闲置,荒地面积仍然占较大的面积,低效占用现象依然存在,其中,沿海地?^的单位建设用地是内陆地区的2.3倍,城镇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存量退有待盘活;农村居民点分布广,存在“空心村”现象,部分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有待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综合整治;部分开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平均投资强度和容积率低,需进一步整合和提升。
耕地后备资源专项调查显示,全省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仅有5.25万公顷,主要是可开垦荒草地和可开垦滩涂,合计占全省总量的93.35%,其中:可开垦荒草地分布零散,集中连片少,开发耕地收到地形坡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滩涂围垦投资成本高、周期长,存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制约。
三、比较优势理论对福建省土地资源配置的启示福建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总面积为1214万平方千米,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9.95%,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土质良好,适宜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的发展。
自然植被主要是南亚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因受认为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多遭受被破坏,现有植被以不同演绎替换阶段的不同群落为主。
相比于西北、中部来说,福建处于沿海地带水分充足、气候适宜的条件,对于耕地的发展应是有足够的优势。
但是在近几年来,城镇用地增加、工业工地、交通用地增加,并且福建省人口不断增多,国名经济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使得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属于快速减少的地类之一。
对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福建省可按照比较优势来分配各个用地指标,城镇用地指标,耕地指标,交通用地指标等,协调福建经济发展与用地的矛盾。
福建省可以利用靠山,且气候湿润温度适宜的天然自然条件发展耕地,用以降低人口增多带来的粮食供给问题。
(一)度量方法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包括成本法、效益法、指标综合法等,在本研究中应用土地利用效益应用来衡量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这与李嘉图应用劳动率来衡量比较优势的思路是是一致的。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土地在农业和非农业用途利用上的比较优势。
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耕地的第一产业增加值①来衡量;非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建设用地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来衡量。
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的计算公式为:LUCA=NALUBALUB式中,LUCAi为i地区非农业土地利用相对于农业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NALUBi 为i地区非农业土地利用的效益,ALUBi为i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效益。
将所得的数值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出区域之间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顺序。
(二)数据来源和结果分析由于资料的可获取性,本文用2013~2015年的平均数据来计算福建省65个县(市)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比较优势。
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以及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福建省统计年鉴;耕地、工业和建设用地数据来自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各县市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比较优势度的计算结果如表1~表4所示。
从表2可观察到,福建省的耕地利用效益无明显的区域特征,闽南、闽中、闽北各有耕地效益高和效益低的县市。
从表3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可以看出,利用效益高的县市主要集中在闽南和闽中,闽西闽北地区的利用效益比较低。
根据表5,福建省土地利用优势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闽南地区在建设用地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闽北地区在建设用地上的比较优势度较低,换而言之,闽北地区在农业的发展上较具有较优势。
从表3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从泉州,福州到政和县每公顷建设用地效益逐级递减,越发达的地区建设用地效益越好,反之则经济不发达或者不在重要政治区域的地区每公顷建设用地的效益缓慢下降。
从表4福建省各县市工业用地效益来看,泉州也是久居榜首。
越近海,交通越发达的地方每公顷的工业用地效益就越大。
表5福建省各县市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来看,通过运用比较优势公式得出的数据来看,从沿海发达城市到内陆的比较优势度逐步降低。
四、政策启示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合理的对区域土地进行资源性比较优势来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加速经济合理化的发展,合理利用区域的地理条件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使区域经济向又快又好方向发展。
根据福建省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计算以及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启示:一是闽北地区在农业利用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可以借助闽南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大力发展农业,山区发展山坡茶树等经济作物发挥林业的相对比较优势,在较多平地的地方可以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率,加大土地利用率。
二是闽南地区在建设用地上有比较优势,在分配建设用地指标的时候,可以多考虑闽南地区,协调经济发展给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三是对于不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建议政府加强监督和政策落实,严惩违法用地的行为,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控制。
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的用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在粗放型和集约化利用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中选择集约化利用土地,这种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单位土地上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满足城市建设的用地需求。
但是,随着未来几年的发展,闽南地区的建设用地的比较优势可能趋于平稳,闽北地区的建设用地比较优势将较为明显,那时,国家应该更多地支持闽北地区等其他地区。
参考文献[1]姜开宏,陈江龙,陈雯.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以江苏省为例[J].[2]BelaBalassa: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sandSocialStudies,1965. 14.[3]G. Haberler.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J].Oxford,Basil Blackwell,1990.[4]罗其友,李建平,陶陶等.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2002:6.[5]王强.浅论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J].现代农业报.2010年.[6]申东烈.比较优势理论与中韩贸易投资关系[J].中国知网.2001年.[7]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J].中国知网.2002年.[8]罗晋.比较优势理论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成果报告.2008:1.[9]牟小刚,夏宏雅.基于比?^优势理论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J].产业经济.2016:14.[10]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年.[11]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知网.2002年.[12]屠帆.政府行为和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知网.2008年.[13]赵明月,王仰麟,胡智超,宋治清.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探析[J].研究论文.2016(10).[14]李中.农地入市流转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