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思》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 拓展建议: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悟情感基调。

2.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3.知人论世,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也是他的政治宣言。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范仲淹,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践行了他的政治宣言,是否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二、读“秋思”,明词作之意(一)析标题,知背景1.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可能是什么?“秋思",顾名思义,“关于秋天”的,或者是“在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

秋天在中国文化里面常常代指着肃杀、凄凉、萧瑟,因此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应该是抒发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的作品。

3. 这和我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预设: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追问:是什么让我们对范仲淹出现了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集中十万兵力,目标直指延州,活捉宋将李世彬,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

面对李元昊的强势侵扰,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宋自建立以来,就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边疆却长期放弃警戒,所以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就在这时期,范仲淹主动请缨,移知延州。

12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人教语文九下优秀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人教语文九下优秀创新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交流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诗歌写作背景导入。

北宋仁宗继位之后,国家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国立日渐薄弱。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屡次侵犯北宋边境,宋廷调兵遣将,但事出仓促,准备不足,屡战屡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山西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抗击西夏。

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一心,逐收失地,连挫西夏军队,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作于此时。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读准字音燕然未勒羌管悠悠人不寐三、课堂研习(一)初读诗词,把握准读音、节奏1.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 4分钟)。

然后派小组代表朗读。

(二)再读诗词,疏通大意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小组内互动合作,理解词句,讲解诗歌大意;如有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结束后,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三)合作交流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分钟)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了文体,晓背景】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1、品词的上阕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

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

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

如:《如梦令》。

后期变为凄凉悲痛。

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

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

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边声、千嶂、燕然未勒”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②品味边塞苍凉之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理解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补充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对知人论世,深度把握诗词情感,走近词人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解读全词,以“异”立骨,通过解读异景、异情、异人,逐层深入,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结合过往所学以及课堂拓展,深入了解并体悟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点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几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充满忧乐情怀的范仲淹,面对大漠的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把九下的《渔家傲·秋思》拿出来,和《岳阳楼记》整合,更立体地感受范仲淹其人。

二、诵词——读出一点诗词的韵味1.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懂诗意;2.请生范读,读准节奏;3.齐读,读出情感。

三赏“异”——品出一点诗词的深意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评价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秋景,你会用哪个字——“异”主问题: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词句,感受秋思之“异”1、身临其境赏异景引导问题一:请小组合作,赏读上阙,说说边塞秋景“异”在何处?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明确】异是什么意思?——景色之差异塞外有何差异?——环境恶劣、荒凉“衡阳雁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

”此处从听觉写景,那么让我们闭上双眼,倾听来自边塞遥远的声音……有何感受?【背景】“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全词。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情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2.出示范仲淹简介(让学生回忆《岳阳楼记》介绍作者)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溢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3.链接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的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太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范仲淹任延州知州,组织西北战线。

力挽狂澜,镇守西北边疆,收复失地。

他在任期间,西夏不敢侵犯,而且称赞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就是西北边睡军营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吟读一感受词风1.让学生自由朗读词,感悟词的停顿、重音、语气、情感和词风。

2.听录音范读。

让学生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出质疑之处,大家一起解决。

4.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节奏,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初步体会到词的意境美。

三、品读﹣体会词情(一)赏析上片,感悟词中景。

1.我们知道词可以分为上、下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秋来:点明了时节2.上片描写了哪些景?写景主要围绕什么字来展开的?请同学们把景和物在课本上标画出来。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1)阅读《渔家傲秋思》原文,认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根据教材,了解该诗歌的背景知识。

(3)根据教材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备课(1)认真阅读该诗歌,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2)预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后续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准备好必要的文具和工具。

二、课堂教学1.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一幅精美绝伦的秋景图片打开本节课堂。

让学生观察图片,诱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在引导学生欣赏这幅画面的同时,可以简单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

2.分析(1)讲解古诗的形式结构,以及该诗歌的写作特点。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景中有人”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每个意象的意义,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欣赏诗歌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情感和思想。

(4)通过个人思考,小组探讨,讨论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超然远思”的精神内涵,感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拓展在探究完诗文后,辅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杨万里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了解杨万里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及文学思潮。

4.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优化了自己的美学素养。

积极感受古诗词艺术的美感和丰富的意蕴,锻炼自己的文学化思维以及文化素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拓展了自己的人文视野和国际视野。

这样的课堂状况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娱审美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

5.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增强课堂学习的价值创造性。

同时,排写篇评价该诗歌的读后感并发表于班级微信群中,让同学们共同欣赏、交流、学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对《渔家傲秋思》的优质课教学设计,学生们在欣赏古诗时,不仅愉悦情感,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思维的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获益匪浅。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9. 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指导用书,以便于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渔家傲·秋思》的知识点和技能。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渔家傲·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渔家傲·秋思》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词的基本概念。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抒发情感为主,形式上比诗更加自由灵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的意境美和词牌的特点。对于词牌的韵律、结构等特点,我会通过示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12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和默写,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渔家傲·秋思》的词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1)分析《渔家傲·秋思》的意境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第12课《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渔家傲·秋思》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渔家傲·秋思》一、教材分析《渔家傲·秋思》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这首词创作于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通过描绘秋天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边塞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更有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这首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然而,由于这首词涉及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且情感深沉,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词作的情感和主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词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o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o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词作的情感和主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o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边塞风光的壮丽,体会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o理解并欣赏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o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词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词作的情感和主旨。

教学难点:•深入品味词作的语言,分析意象,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

•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总时长:90分钟教学环节:导入新课( 5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 10分钟)、生字词学习( 15分钟)、诵读与感知(15分钟)、深入研读(3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总结与作业 5分钟)(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有特色的词——(《渔家傲·秋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渔家傲秋思》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渔家傲秋思》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在本教学案例中,巧妙地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多元媒介,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
2.问题驱动的深度探究
案例中注重问题驱动,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挖掘诗词内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我将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江景图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秋日江畔。在这种情境中,我将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词人,感受秋风的轻拂和江水的波涛,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此外,我还将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词人的口吻朗诵诗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5.创作实践的培养
在本案例中,作业设计包含了创作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文学素养,实现了知行合一。
此外,我会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取得的进步,同时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渔家傲·秋思》。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谈谈自己的感悟。
3.尝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诗词,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诗词理解、分析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此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渔家傲秋思》教案【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词作,读准节奏,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读出情韵。

2.与《天净沙·秋思》对比,品赏边塞之异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

3.知人论世,感受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与《天净沙·秋思》对比,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异域风光和边塞生活,体会词人的政治理想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猜字导入我们来看两个小篆书写的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秋,形声字,从禾从龟。

“禾”指谷物、收成。

“龟"指龟验,古人以龟甲卜算秋天收成。

本义: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

思,会意字。

字从田,从心。

本义:“记挂谷物收成”“考虑吃饭问题"。

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天净沙·秋思》,“秋思”一词指秋天记挂着或考虑着,那么,在秋天都会记挂什么,考虑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范仲淹秋天会记挂,会考虑些什么。

二.知词作之意(一)朗读“秋思",初读解意。

1.听读《渔家傲·秋思》,听准字音。

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节奏。

2.PPT出示注释,自由朗读词作,自主理解词意,师生一起梳理文意。

3.师生齐读,读出感情。

双调62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韵谐婉。

朗读时,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带凄凉,下片要把握好词人悲壮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三.诵读“秋思”,赏“异"域秋情诵读《天净沙·秋思》《渔家傲·秋思》,对比两首题为“秋思”的作品,请你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两首词的秋景特色,你会用哪两个字?明确:凄、异。

“秋思之祖"马致远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思之“凄”,今天我们跟随范仲淹一起来感受秋思之“异"。

1.寻读意象,品赏异景《天净沙·秋思》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勾勒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第12课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塞外特殊的环境特点。

3.感受词人忧国怀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想想词与诗有什么不同。

反复诵读这四首词,感受词的音韵美,并注意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提起范仲淹,最容易想到《岳阳楼记》,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今天,老师想与大家分享有关他的另一句名言,“腹中自有百万甲兵",这句话出自当时与大宋交战的西夏敌军;由此可见,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他在戍边期间写下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他工于诗词散文,风格较为明健。

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范仲淹到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处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文学常识】词词是诗的别体,隋唐时兴起,成熟繁盛于宋,是诗演进与发展的产物。

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

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

内容上也有大体规定,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讲究。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渔家傲(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

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二、解题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四、背景介绍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侧重于写下片侧重于写七、合作探究赏景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八、合作探究悟情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用“我从句中,感受到”来谈一谈九、思维训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

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学生需求分析: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图片展示和诗词朗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一幅秋天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元素,如落叶、秋水等,让学生在感官上初步感受秋天的氛围。接着,邀请学生朗诵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通过诗词之美,进一步渲染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渔家傲·秋思》,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词作内涵,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针对《渔家傲·秋思》的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渔家傲·秋思》的内涵,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此外,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课堂活力。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渔家傲·秋思》全词,并默写其中一句。
2.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鉴赏短文,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3.挑战性作业:尝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诗词。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中的第一首,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应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情感。

词的意境悲凉、状况,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他们可以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从而能够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作的主旨和词人的情感。

3.学会品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作的主旨和词人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直接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

范仲淹苦读及第,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

1040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延州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思》创新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思》创新教案
《渔家傲(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渔家傲(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

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

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

“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

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

站在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

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南飞的大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