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第三节 神经传通路PPT课件
![第三节 神经传通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9fc97ea300a6c30d229f5f.png)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动眼神经 眶内 睫状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四)听觉传导通路
内耳螺旋器 蜗神经节 内耳道底
内耳门 脑桥小脑三角
蜗神经核
交叉
斜方体
不交叉
外侧丘系
下丘 上丘 顶盖脊髓束
下丘臂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内侧膝状体
听觉反射活动
听辐射
内囊后肢
颞横回
位听觉传导路
二、下行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锥体细胞
轴突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间3/5外侧部
脑桥基底部 延髓
脊神经前根 脊神经运动纤维
躯干四肢骨骼肌
锥体
交叉
锥体交叉
不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
逐节交叉
前角运动细胞
躯干肌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锥体细胞 轴突 皮质核束 内囊膝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视觉传导通路
1.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神经细胞:
视(感光)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盘
视神经
视交叉
鼻侧半交叉 颞侧半不交 叉
视束
内囊后肢 距状沟周围皮质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2.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视网膜 视交叉
视束 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副核
第五篇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一、上行(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的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听觉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PP课件共27页
![神经传导通路 PP课件共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6f82c62da45177232f60a2eb.png)
2.粗略判断方法是:看额纹和鼻唇沟判断是核上 瘫还是核下瘫。无额纹的考虑核下瘫,有额纹 而无鼻唇沟的考虑核上瘫。
运动传导通路小结
1、由2级神经元组成:
Ⅰ级-上运动神经元 Ⅱ级-下运动神经元 2、有一次交叉: 第Ⅰ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 ①皮质核束:脑干各核团断面上交叉 ②皮质脊髓束:延髓
2. 锥体外系
中间内侧核
脊 髓 小 脑 前 束
旧小脑皮质
• 对于深感觉传导,意识性和非意识性的区别 个人观点:
• 1.上行通路不同 意识性的为薄束和楔束,非意识性的为脊髓小脑束
• 2.换元的神经元不同 意识性有三级,非意识性只有二级
• 3.投射的位置不同 意识性投射至大脑皮质,非意识性投射至小脑
2.浅感觉传导路
4.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经蜗神经
螺旋神经节
蜗神经核
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一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下丘
大脑皮层 颞横回皮质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听觉传导通路相对特殊:
1.有四级神经元。
2.一侧蜗神经向二侧大脑皮质投射,故而 一侧蜗神经受损不会对听力造成较大影 响。
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 视束 视网膜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距状沟周围的 枕叶皮质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两侧视束 →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 动眼神经 →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 瞳孔括约肌
躯干、四肢 的骨骼肌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核束 的大脑皮质 经内囊膝部下行在脑干内不同平面部分交叉
运动传导通路小结
1、由2级神经元组成:
Ⅰ级-上运动神经元 Ⅱ级-下运动神经元 2、有一次交叉: 第Ⅰ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 ①皮质核束:脑干各核团断面上交叉 ②皮质脊髓束:延髓
2. 锥体外系
中间内侧核
脊 髓 小 脑 前 束
旧小脑皮质
• 对于深感觉传导,意识性和非意识性的区别 个人观点:
• 1.上行通路不同 意识性的为薄束和楔束,非意识性的为脊髓小脑束
• 2.换元的神经元不同 意识性有三级,非意识性只有二级
• 3.投射的位置不同 意识性投射至大脑皮质,非意识性投射至小脑
2.浅感觉传导路
4.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经蜗神经
螺旋神经节
蜗神经核
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一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下丘
大脑皮层 颞横回皮质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听觉传导通路相对特殊:
1.有四级神经元。
2.一侧蜗神经向二侧大脑皮质投射,故而 一侧蜗神经受损不会对听力造成较大影 响。
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 视束 视网膜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距状沟周围的 枕叶皮质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两侧视束 →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 动眼神经 →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 瞳孔括约肌
躯干、四肢 的骨骼肌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核束 的大脑皮质 经内囊膝部下行在脑干内不同平面部分交叉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5fe28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5.png)
息。
感觉传导通路的突触连接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指通过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的突触,而电突触是指通过
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与障 碍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
01
感受和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能够接收并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
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
应用于脑机接口
在脑机接口研究中,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传导通路的解码和 分析,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交互和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修复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或疾病,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感 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神经机制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和功能,为神经科学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神经可塑性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改变和重塑,可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规律,为神经康复 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传导途径包括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 大脑皮层等主要部分。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感觉传导通路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神 经、脊髓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 连接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来自感受器 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感受器包括视、听、嗅、味、触 等感受器,分别接受来自外界的不同 类型刺激。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始端, 接受上位神经元的冲动,并将冲动传给 下位神经元。
VS
下行抑制神经元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中间,抑 制上位神经元的冲动,使下位神经元得到 更少的抑制。
感觉传导通路的突触连接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指通过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的突触,而电突触是指通过
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与障 碍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
01
感受和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能够接收并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
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
应用于脑机接口
在脑机接口研究中,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传导通路的解码和 分析,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交互和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修复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或疾病,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感 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神经机制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和功能,为神经科学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神经可塑性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改变和重塑,可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规律,为神经康复 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传导途径包括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 大脑皮层等主要部分。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感觉传导通路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神 经、脊髓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 连接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来自感受器 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感受器包括视、听、嗅、味、触 等感受器,分别接受来自外界的不同 类型刺激。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始端, 接受上位神经元的冲动,并将冲动传给 下位神经元。
VS
下行抑制神经元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中间,抑 制上位神经元的冲动,使下位神经元得到 更少的抑制。
神经系统传导径路幻灯片讲课文档
![神经系统传导径路幻灯片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9975f8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79.png)
挛性瘫痪 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18
第18页,共31页。
脊髓全横断
• 薄束 楔束 脊髓丘脑束 皮质脊髓束 交感 副 交感纤维
• 颈椎病 外伤 脊髓压迫 脊髓炎 • 截瘫:病变以下深浅感觉障碍 双侧肢体痉
挛性瘫痪;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排尿 排便 性 功能障碍
19
第19页,共31页。
内囊损伤
• 前肢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13
第13页,共31页。
前角病变
• 前角运动细胞 皮质脊髓束末 • 交感神经 • 脊髓灰质炎 肿瘤 脊髓前动脉梗塞 • 伤侧本节段以下软瘫,可能出现对称或不
对称瘫痪 反射消失 肌无力 肌束震颤 肌萎 缩 交感神经紊乱
14
第14页,共31页。
侧索病变
• 脊髓丘脑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 外伤 脊髓压迫 • 病变以下痉挛性瘫痪 病变-2阶段一下痛温
肢和躯干的骨骼肌 肌腱 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感受器
3
第3页,共31页。
躯干四肢本体觉精细觉传导径路 (2)
• 第二级的神经元胞体在薄,楔束核内,此 二核发出纤维向腹内侧形成内弓状纤维, 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 侧的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 纤维呈前后排列,位于中线两侧,锥体束 的后方,在转折向上,形成内侧丘系,内 侧丘系至脑桥后向两侧展开,在被盖前缘 与斜方体纤维垂直交叉;经中脑被盖及红 核的后外侧部上行,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发侧支到脑干网状 结构,在中脑节段至红核 黑质 上丘等处。
6
第6页,共31页。
• 传导上肢和颈部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在脊髓颈膨大部的地6,7层和延髓楔束 副核,这两处发的纤维也经小脑下角进入 旧小脑皮质。来自上肢和颈部本体感觉的 纤维,经楔束进入延髓的楔束副核,由楔 束副核发出纤维,形成外弓状纤维,转向 背侧,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脊髓 小脑前 后束损伤,引起肌张力减退和运动 失调
18
第18页,共31页。
脊髓全横断
• 薄束 楔束 脊髓丘脑束 皮质脊髓束 交感 副 交感纤维
• 颈椎病 外伤 脊髓压迫 脊髓炎 • 截瘫:病变以下深浅感觉障碍 双侧肢体痉
挛性瘫痪;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排尿 排便 性 功能障碍
19
第19页,共31页。
内囊损伤
• 前肢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13
第13页,共31页。
前角病变
• 前角运动细胞 皮质脊髓束末 • 交感神经 • 脊髓灰质炎 肿瘤 脊髓前动脉梗塞 • 伤侧本节段以下软瘫,可能出现对称或不
对称瘫痪 反射消失 肌无力 肌束震颤 肌萎 缩 交感神经紊乱
14
第14页,共31页。
侧索病变
• 脊髓丘脑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 外伤 脊髓压迫 • 病变以下痉挛性瘫痪 病变-2阶段一下痛温
肢和躯干的骨骼肌 肌腱 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感受器
3
第3页,共31页。
躯干四肢本体觉精细觉传导径路 (2)
• 第二级的神经元胞体在薄,楔束核内,此 二核发出纤维向腹内侧形成内弓状纤维, 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 侧的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 纤维呈前后排列,位于中线两侧,锥体束 的后方,在转折向上,形成内侧丘系,内 侧丘系至脑桥后向两侧展开,在被盖前缘 与斜方体纤维垂直交叉;经中脑被盖及红 核的后外侧部上行,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发侧支到脑干网状 结构,在中脑节段至红核 黑质 上丘等处。
6
第6页,共31页。
• 传导上肢和颈部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在脊髓颈膨大部的地6,7层和延髓楔束 副核,这两处发的纤维也经小脑下角进入 旧小脑皮质。来自上肢和颈部本体感觉的 纤维,经楔束进入延髓的楔束副核,由楔 束副核发出纤维,形成外弓状纤维,转向 背侧,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脊髓 小脑前 后束损伤,引起肌张力减退和运动 失调
神经传导路PPT课件
![神经传导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c39976a300a6c30d229f13.png)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内囊 三叉丘系
23
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粘膜的浅感觉 感受器三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三叉 神经节神经元(第1级神经元胞体)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感觉核(第2级 神经元的胞体,其中三叉神经脊束核传 导痛温觉,三叉神经脑桥核传导触压觉, 三叉神经中脑核传导本体觉)
53
⑵在延髓锥体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 同侧皮质脊髓前束(仅达上胸节) 逐 节终止于两侧(对侧为主)的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两侧躯干肌的运动。
皮质脊髓束中只有10%-20%的纤维 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大部分纤维需经 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
54
2.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 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轴突 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 双侧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 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对侧的面神经核 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7
脊神经节神经元(第1级神经元胞体) 脊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 脊神经 后根脊髓后索薄束(来自胸髓第 4节以下)、楔束(来自胸髓第4节以 上) 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 神经元的胞体) 内弓状纤维 内 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8
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 元的胞体)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 后肢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中央 后回的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fasciculus cuneatus楔束
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脊髓小脑后束
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脊髓小脑前束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侧束
fasciculus gracilis薄束
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前束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内囊 三叉丘系
23
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粘膜的浅感觉 感受器三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三叉 神经节神经元(第1级神经元胞体)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感觉核(第2级 神经元的胞体,其中三叉神经脊束核传 导痛温觉,三叉神经脑桥核传导触压觉, 三叉神经中脑核传导本体觉)
53
⑵在延髓锥体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 同侧皮质脊髓前束(仅达上胸节) 逐 节终止于两侧(对侧为主)的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两侧躯干肌的运动。
皮质脊髓束中只有10%-20%的纤维 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大部分纤维需经 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
54
2.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 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轴突 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 双侧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 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对侧的面神经核 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7
脊神经节神经元(第1级神经元胞体) 脊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 脊神经 后根脊髓后索薄束(来自胸髓第 4节以下)、楔束(来自胸髓第4节以 上) 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 神经元的胞体) 内弓状纤维 内 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8
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 元的胞体)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 后肢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中央 后回的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fasciculus cuneatus楔束
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脊髓小脑后束
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脊髓小脑前束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侧束
fasciculus gracilis薄束
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前束
《感觉传导通路》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4e549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8.png)
感觉传导通路的分类
传入性感觉通 路
负责将感觉信息传 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传出性感觉通 路
负责将大脑对感觉 信息的反馈传递给
身体
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
感受器
转化感觉刺激为电信号
感觉神经元
传递感觉信息
传导通路
传递神经信号至大脑
大脑皮层
加工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的作用
感知刺激
包括触觉、痛觉、 温度感知
适当反应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
皮肤感受器
感受外界刺激
大脑皮层
加工解读信号
脊髓传导通路
传递感觉信息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的病理生理
感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
感觉减退 疼痛过敏
病理生理
神经传导障碍 感觉神经元受损
诊断与治疗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调节治疗
01 疼痛管理
减轻疼痛感
02 康复治疗
促进康复进程
03
总结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在人体感知和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其结构和病理生理有助于诊断治疗相关疾病。临床应用 中,调节皮肤感觉传导通路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 06
第6章 感觉传导通路的临床 研究和未来展望
01 深化理解
神经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对感觉传导通路的理解
02 新思路和方法
解析感觉传导通路有望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临床研究进展
观察变化
临床研究观察感觉 传导通路在疾病中
的变化
治疗效果
应用研究成果可以 为患者带来更好的 治疗效果和生活质
听觉系统疾病
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病理生理 能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听 觉系统疾病。 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 听觉系统疾病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类
2、非对称性 A . 急性或亚急性近端为主的运动神经病 B. 单颅神经病:一侧或双侧展神经、动眼
神经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 C. 躯体神经病:腰骶神经丛、股神经、尺
神经等 D. 肢体嵌压性周围神经病:腕管综合症等
(引自汤晓芙和卢祖能,199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类
病理学分类: 1 大纤维型:主要表现为节段性脱髓鞘
其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 变、及中枢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类
1、对称性 A .远端,主要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如双足 疼痛、感觉异常或过敏) a.以大纤维受累为主 b.混合型 c. 以小纤维受累为主 B. 自主神经病变(直立性低血压、腹泻、便秘、 月经失调、阳萎、汗液分泌失调) C. 慢性进展性、以运动受损为主的神经病
10年后,
神经病变占48%
1028例2型糖尿病,
病程20年, 神经病变占72%
• 与疾病控制情况有关:控制不佳者,发生率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自然病程
1 缓慢进展型 • 多见于2型糖尿病 • 神经受损的程度与病程正相关 • 与症状严重程度不相关 • 代谢紊乱纠正后DN可自行部分或完全缓
解与恢复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自然病程
基底膜增厚,轴索变性、脱失、空化
5.肌肉病理改变: 肌纤维呈神经原性萎缩
电镜:
肌膜和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
发病机理
1、血管性缺血缺氧学说 2、代谢障碍学说
3、血管活性因子合成异常 4、肉毒碱代谢异常 5、神经生长因子(NGF)
1、血管性缺血缺氧学说 发病机理
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血管管腔狭窄,血液粘滞度增高,血小板 与纤维蛋白聚集而堵塞血管,神经内膜缺 血缺氧,使神经纤维营养障碍和变性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概述
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 并发症之一。自18世纪末英国人首次对糖 尿病并发坐骨神经痛作了详细描述之后, 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受到了极大关注。
概述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与 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存,称之 为“三联病症”。
2、代谢障碍学说
发病机理
(1 )渗透压和山梨醇通路学说
高血糖 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 GLU通过山梨醇通路分流 山梨醇在 雪旺氏细胞的聚集 细胞内滲透压升高
细胞和轴索变性.
2、代谢障碍学说
(2) 肌醇减少学说
发病机理
肌醇是磷脂酰肌醇的组成部分,也是组成神 经髓鞘组织成分。糖尿病神经组织内肌醇 含量减少,磷脂酰肌醇降低,使Na-K-ATP 酶活性降低,功能失常而造成轴索髓鞘结构 损伤.
2、代谢障碍学说
发病机理
(3)非酶促组织蛋白糖基化学说
高血糖使神经组织内蛋白质发生非酶
促糖基化,使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受到 损害。
3.血管活性因子合成异常
发病机理
尿病患者有神经病变占90%,其中周围 神经病变占85%,植物神经病变占56%。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135例神经病变患者中: 周围神经病变占94.1% 植物神经病变占62.2% 脑部病变 占4.4% 脊髓病变 占1.5%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 与病程相关:
病程长者,发病率高
832例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时, 神经病变占22%
2 急剧进展型: • 多见于1型糖尿病 • 常在诊断后2~3年内神经功能迅速恶化 • 与高血糖及代谢紊乱有关
病理改变
1.血管病理改变:中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血栓形成
2.基底膜增厚: 为糖尿病特征性病理改变,
广泛见于血管、神经和肌肉组织
3.有髓纤维改变:结节性脱髓鞘,远端轴索变性
4.无髓纤维和雪旺氏细胞改变:雪旺氏细胞增生,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870例,随机选择380例中,1型DM中占 66%,2型DM中占59% 1993年 德国Ziegler报道,1型DM中占17.1%, 2型DM中占34.8% 1993年 意大利Veglio报道766例1型DM中占 28.5%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国内: • 1937年 王叔咸报告307例中占4.6% • 1959年 华山医院报告922例中占6% • 1980年 上海十万人口调查,新发现糖
和髓鞘再生。 2 小纤维型:轴突病变为主,可伴有
继发性脱髓鞘。 两者混合受损也较常见。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国外报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16.3%-66% 1992年 英国Walters报道1077例DM中占16.3% 1993年 英国Young报道6487例DM中占28.5% 1993年 美国Rochester地区6万人口检出糖尿病